中药学中药的性能医学知识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570242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1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药学中药的性能医学知识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药学中药的性能医学知识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药学中药的性能医学知识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药学中药的性能医学知识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药学中药的性能医学知识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药学中药的性能医学知识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学中药的性能医学知识课件.ppt(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药的性能,概念:药物的性质以及由此产生的功能。药物治病的基本原理:祛除病邪,消除病因;扶持正气,增强机能;恢复脏腑及阴阳的平衡协调,纠正各种失衡。基本方式:以偏纠偏。有关论述:类经:“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因气味之偏也。”医断:“药者草木,偏性也,偏性之气皆有毒,以此毒除彼毒也”。石寿棠医原:“药未有不偏者,以偏救偏,故名曰药”。内容: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副作用:药物在发挥疗效的同时为人体带来损害或不适。毒性:药物损伤人体器官。,中药的性能,概念:药物的性质以及由此产生的功能。药物治病的基本原理:祛除病邪,消除病因;扶持正气,增强机能;恢复脏腑及阴阳的平衡协调,纠正各种

2、失衡。基本方式:以偏纠偏。有关论述:类经:“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者,因气味之偏也。”医断:“药者草木,偏性也,偏性之气皆有毒,以此毒除彼毒也”。石寿棠医原:“药未有不偏者,以偏救偏,故名曰药”。内容: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副作用:药物在发挥疗效的同时为人体带来损害或不适。毒性:药物损伤人体器官。,第一节 四气,1、概念:寒、热、温、凉四种药性。注:宋代时寇宗奭改为“四性”本草衍义:“今详之,凡称气者即香臭之气。其寒、热、温、凉则是药之性也。”2、来历:来自临床用药的疗效总结。3、平性:只是相对而言,并非绝对的“平”。4、作用:温热:祛除寒凉之邪,补益阳性正气阳、气。现代:兴奋

3、中枢神经、交感-肾上腺系统机能;兴奋呼吸、循环、代谢及甲状腺、性腺等内分泌系统。 寒凉:祛除火热之邪,补益阴性正气阴、津液。现代:抑制中枢神经、交感-肾上腺系统机能;抑制呼吸、循环、代谢及甲状腺、性腺等内分泌系统;抗感染、抗癌。,5、应用:理论基础: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温者清之,清者温之”。 使用原则:神农本草经:“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第二节 五味(一)有关概念:1、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按:实际还有淡、涩两种。2、由来:最初为口尝的真实味觉;后来被当作是某些药物作用的物质基础,进而用以标志这些作用。(二)五味的作用: 1、辛:能行、能散。 作用发散(含透疹等)

4、;行气;行血。,适应证表证(含麻疹、风疹等)、气滞、血瘀等。 按:多含挥发油,其次为甙类、生物碱等。 2、甘:能补、能和、能缓。 作用补益正气。和:包括和中调和脾胃;调和药性。缓:包括缓和药性;缓急止痛。 适应证正气亏虚、脾胃不和、拘急挛缩疼痛、药性峻烈或方中药性不和。 按:多含营养物质,如氨基酸、糖等。 3、酸:能涩、能收。 作用收敛固涩。亦即抑制正气耗散,阻止其脱失之势。包括:敛汗、止咳、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止血等。 适应证正气亏虚,精气滑脱之证。 按:多含酸性物质、鞣质等。,4、苦:能泻、能燥、能坚。作用泻。分为清泻清热泻火;通泻通利大肠(大便);降泻降脏腑上逆之气机(肺、胃为

5、主)。另有破泻破散气血凝结。 燥湿。分为温化寒湿(苦、温)、清热燥湿(苦、寒)。 坚阴。泻火存阴。 适应证火热上炎、肠胃积滞、肺胃气逆、气血淤滞重证;寒湿、湿热;阴虚火旺。按:多含生物碱和甙类,部分含挥发油苦温药。5、咸:能软、能泻。作用:软坚散结。泻下在软坚基础上的通利大肠。适应证:癥瘕积聚、瘰疬瘿瘤、痰核等形成坚硬结块者;燥结便秘。,按:多含无机盐(钾、钠、镁、碘)及其他活性成分。6、淡:能渗、能利。作用渗利水湿、利尿。适应证水肿、腹水、小便不利、黄疸、泄泻、痰饮、带下等。按:多含酸性物质、钾盐、利胆成分等。、涩:作用及适应证同酸,以收敛固涩为功效。按:另有“香”气,往往有行气、化湿、辟秽

6、化浊、发散、开窍等作用。“性”与“味”形成药物作用的基础,因而是中药性能中最重要的两个成员。要准确、全面地认识某一药物的功效,必须性味合参。,第三节 升降浮沉,1、概念: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趋向。具体是:升向上;降向下;浮向外;沉向内。按:升与浮属阳;沉与降属阴。2、作用:升浮升阳、发表、透疹、开窍、涌吐、散寒、行气、活血等。沉降降逆、泻下、清热、潜阳、收敛、利水等。3、决定或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 性味:性温热升浮,寒凉沉降;味辛甘升浮,酸苦咸沉降。,药材质地及入药部分: 质地轻虚升浮,重实沉降;入药部位头、梢、皮升浮,根、果实、种子沉降。 炮制:酒升;姜散;醋收;盐沉。配伍: 从众效应; 引经

7、药的作用。4、临床意义:药势与病势相对;药势趋向于病位;药势与所治脏腑气机运行的正常趋势相应。文献摘要:纲目:“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升者引之以咸寒,则沉而直达下焦;沉者引之以酒,则浮而上至巅顶”。备要:“凡药轻虚者浮而升,重实者沉而降”。,第四节 归经,1、概念:药物在机体内的作用部位。归归属;经某经所属的脏腑本身及其统属的器官和循行部位。2、基础:脏腑经络理论。3、应用依据:所要治疗的病证。4、临床意义: 指出药物的具体部位,利于临床选药。体现个体药物的作用特点,利于择优选药。利用五味的脏腑亲和性炮制药物,以增强疗效。注:具体用药时,尚须考虑脏腑之间的相互关联,将分归不同

8、经的药物配合使用。如肝病时须适当配伍归脾经的药物。,第五节 毒性,1、概念: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2、“毒”涵义的演变: 西汉以前:药物的代称。素问脏气法时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周礼 天官:“医师掌医之政,聚毒药以供医事”。类经:“凡可辟邪安正者,皆可谓毒药”。 东汉以后:药物偏性作用。毒的大小用以表示作用的强弱。素问五常政大论:“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现代:药物的毒副作用。有效量与中毒量接近;药物对组织器官损伤严重。,3、临床上中药中毒的常见原因:用

9、量过大;用法不当;炮制不当;配伍不当;误用伪药;个体不适应。 “毒”是相对的。关键在于用法是否得当、对象是否准确等。 “毒”可以利用,如“以毒攻毒”。,凌波仙子,第五章 中药的配伍,一、概念:根据病情需要、用药原则,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使用。附:神农本草经:“药有阴阳配合、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 ”二、配伍的必要性:单味药药力有限,或适应面较窄,当病情较重或较复杂时,需要将多味药组合使用;某些药有副作用或毒性,需以他药加以制约。附:单行单味药使用。用于病情单纯、病情较轻者;也可以是病情危重,急需治标以救急;草药多用;民间验方多用。,三、各

10、类配伍关系的不同效应1、相须:性能相同或相似的药物合用,疗效增强。纲目:“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如人参、甘草,黄柏、知母之类”;蒙筌:“有相须者,二药相宜,可兼用之也。”2、相使:两药性能有差异,但有某种共性,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合用则疗效增强。纲目:“相使者,我之佐使也。”蒙筌:“有相使者,能为使卒,引达诸经也。此二者不必同类,如和羹调食,鱼肉葱豉,各有宜合,共相宣发是尔。”3、相畏:一药毒副作用被另一药消除或减轻。,纲目:“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珍珠囊补遗药性赋:“所谓畏者,畏其制我,不能自纵。”蒙筌:“有相畏者,我有能而彼畏之也。此二者不深为害。”4、相杀:一种药可消除或减轻另一药的毒

11、副作用。纲目:“相杀者,制彼之毒也。”蒙筌:“有相杀者,中彼之毒,用此即能杀除也。”5、相恶:两药合用后彼此抵消,使疗效降低。纲目:“相恶者,夺我之能也。”珍珠囊补遗药性赋:“所谓恶者,恶其制我,不得自尽。“,6、相反:两药合用后因互相对抗,产生毒性。蒙筌:“有相反者,两相仇隙,必不可使合和也。”纲目:“相反者,两不相合也。”医学正传:“其为性相反者,各怀酷毒,如两仇相敌,决不与之同队也。”珍珠囊补遗药性赋:“若所谓相反,则各怀酷毒,两仇不共,共必害事也。”四、 六种配伍关系按效应可分为四类:1、增强疗效相须、相使。2、减轻毒副作用相杀、相畏。3、使疗效降低相恶。4、产生毒副作用相反。,七、配伍关系的选用 神农本草经:“凡此七情,合和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不合用也。” 按:本草纲目:“古方多有用相恶、相反者,盖相须、相使同用者,帝道也;相畏、相杀同用者,王道也;相恶、相反同用者,霸道也。”,神农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