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住区规划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571921 上传时间:2022-12-07 格式:PPT 页数:90 大小:15.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乡住区规划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城乡住区规划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城乡住区规划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城乡住区规划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城乡住区规划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乡住区规划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乡住区规划课件.ppt(9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18章 城乡住区规划,绪论 居住区规划的基本知识,一、居住区的由来 1、居住空间:过去分散集中密集2、空间形式:从平面化立体化发展里坊:居住区在农业社会的原形,二、居住区规划在城市规划体系中的位置,、详细规划分: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 (1) 一般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以控制建设用地性质、使用强度和空间环境,作为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并指导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 (2)修建性详细规划主要是将城市建设的各项物质要素,在当前拟建设开发的地区进行空间布置(例如:新城开发建设、居住区的开发与规划、城市中心的规划) 关系表 控制性详细规划 城市总体规划 (分区规划) 详细规划(分类) 指 导 修建

2、性详细规划 居住区规划,第一节 住区规划的任务与编制,一、住区的概念与类型(P485)住区,是城乡居民定居生活的物质空间形态,是关于各种类型、各种规模居住及其环境的总称。1.住区的类型(1)按城乡区域范围不同的划分:城市住区、独立工矿企业和科研基地的住区、乡村住区;(2)按建设条件不同划分:新建住区、旧住区;(3)按住宅层数不同划分:低层住区、多层住宅、中高层住区、高层住区或混建住区。,2.住区规模(1)影响住区规模主要因素住区的规模包含人口及用地两个方面,一般以人口规模为主要标志。住区规模受以下因素影响: 公共设施的经济性和合理的服务半径; 城市道路交通方面的影响; 居住行政管理体制方面的影

3、响; 其他影响,如住宅的层数对居住区的人口和用地规模都有很大的影响。合理的服务半径,是指居民到达公共服务设施的合理步行距离,一般最大为8001000米。城市干道的合理间距一般在6001000米之间,城市干道间用地一般在36100公顷,成为大型居住区用地开发的基本规模。,(2)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2002版)中住区规模的划分:城市住区: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3个基本层次。,二、住区规划编制的内容1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包括改建范围);2确定住区要实现的功能和目标;3确定规模:人口数量或户数及用地大小;4拟订居住建筑类型、层数比例、数量、布置方式;5拟订公共服

4、务设施的内容、规模、数量、标准、分布和布置方式;6拟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布置方式、对外出入口位置、泊车量和停泊方式;7拟定绿地、活动、休憩等室外场地的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8拟定有关市政工程设施的规划方案;9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10进行必要的公共参与和专家咨询。,一、住区的组成 1.组成要素:物质要素、精神要素 2.组成内容:根据工程类型可分为两类: 建筑工程:居住建筑、公共建筑、生产性建筑、市政公用设施用房及建筑小品等 室外工程:道路工程、绿化工程、工程管线及挡土墙、护坡等,第二节 住区的组成、功能与规划结构,3.用地组成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 20

5、11居住用地本标准将住宅和相应服务配套设施看作一个整体,共同归为“居住用地”(R)大类,包括单位内的职工生活区(含有住宅、服务设施等用地)。为加强民生保障、便于行政管理,本标准将中小学用地划入“教育科研用地”(A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 2011,本标准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将居住用地(R)按设施水平、环境质量和建筑层数等综合因素细分为3个中类,满足城市(镇)对不同类型居住用地提出不同的规划设计及规划管理要求。其中:“一类居住用地”(R1)包括别墅区、独立式花园住宅、四合院等。“二类居住用地”(R2)强调了保障性住宅,进一步体现国家关注中低收入群众住房问题的公共政策

6、要求。三类居住用地”(R3)在现状居住用地调查分类时采用,以便于制定相应的旧区更新政策。,二、住区的功能居住功能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高效性环境保护、维持生态过程社会互动功能对多样性的包容,1、中国古代的里坊制和街巷制,三、住区规划理论的发展,2、最初的街坊目的:早期工业革命后,二十世纪初为改善城市居住环境将居住空间与其混杂的空间分离开型制:由街道划分构成街坊 周围建筑规整围合,中间有公共建筑其间为公共场地 (100米见方),3、“邻里单位”理论 1929年美国建筑师佩里(C.A.Perry)提出了邻里单位的理论。基础和出发点:控制居住区内部的车辆交通以保障居民的安全和环境的安宁。同时他认为区内

7、应拥有足够的生活服务设施,以活跃居民的公共生活,以利于社会交往,密切邻里关系。,六条基本原则:,(1)邻里单位周围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应采用尽端式,以保持内部的安静、安全和交通量少的居住气氛;(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越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约5000人左右,规模小的邻里单位约30004000人;,(4)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它与其他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广场或绿地上;(5)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合64.75hm2),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距离不超过

8、半英里(0.8Km);(6)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实例:哈罗新城,邻里单位对我国的影响,邻里单位理论:社会秩序: 不再强调血缘社会,要形成地缘社会 不同阶层的人应住在一起物质秩序: 内向聚合:内部有公共生活服务设施空间秩序: 对外封闭,内部自成系统,4、扩大街坊(苏联)空间秩序:提高道路间距以保持行车速度,几个小坊合并在一起,周围空间多做绿化活动用地物质秩序:公建设施水平提高,满足人们增长的公共活动需求社会秩序:导致人的意识观念和人际观念的彻底变化,5、居住区与居住小区20世纪50年代,各国在居住区规划和建设实践中又进一步总结和提出了居住小区和居住组团的组织

9、形式,居住小区的基本特征为:(1)以城市道路或自然界限(如河流)划分,不为城市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2)小区内应设有一整套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 (3)小区规模一般以设置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下限的依据,以小区公共服务设施最大的服务半径为控制用地规模上限的依据。,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按居住小区的组织形式先后建成了不少居住小区,至今仍沿用这种组织形式,并对居住区和居住小区的各项用地指标、技术经济指标及公共服务设施内容等都作了明确的规定。,住区的组织形式,将四五个或更多小区组织起来,居住小区仍保持其独立性,另外增设更加完善的公共中心,这种住宅区被称为居住区。它是一个城市中住

10、宅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活服务的社区。,6、扩大小区扩大小区就是在干道间的用地内(一般约100-150公顷)不明确划分居住小区的一种组织形式。其公共服务设施结合公交站点布置在扩大小区边缘。,7、居住综合体将居住建筑与为居民生活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组成一体的综合大楼或建筑组合体。如:马赛公寓、前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作为试点的齐廖摩什卡新生活大楼等。,8、居住综合区居住和工作环境布置在一起的一种居住组织形式。有居住与无害工业结合的综合区,有居住与文化、商业服务、行政办公等结合的综合区。,9、 美国的新城市

11、主义,新城市主义最引人注目的理论就是新传统邻里区开发和公共交通导向的邻里区开发。它们共同的出发点是建立公共中心,形成以步行距离为尺度的居住社区。新城市主义带来的新生活是具有传统特色、高密度、小尺度和亲近行人的建筑空间。,新城市主义的产生背景二战后,美国城市中心区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出现“城市病”。在私人小汽车急剧增加的带动下,大量城市人口向郊区迁徙。美国郊区化带来了相应问题1、城市中心衰退2、传统的郊区生活模式存在的问题1)过于依赖汽车2)缺少邻里观念3)通勤距离过长3、郊区蔓延,城市中心化 (Urbanism) 城市郊区化(Suburbanism) 新城市主义(New Urbanism),“新

12、城市主义”的两种模式两种模式 “传统邻里开发”模式(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简称TND模式) 提出者:安德雷斯杜安尼(Andres Duany)和伊丽莎白普拉特(Elizabeth PlaterZyberk) (DPZ) “公共交通导向开发”模式(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简称TOD模式) 提出者:彼得卡尔索普(Peter Calthorpe),从不同形式、不同层面阐述了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四、相关概念,1、社区与住区社区一词近十年才在中国被广泛使用。它既指居住地界也包含社区文化与社区管理。按照社会学的解释,社区是一

13、定地域内人们相互间具有一种密切的社会关系(即人际关系)。,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tonnize)提出了形成社区的四个条件:(1)有一定的社会关系;(2)在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3)有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4)有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在以上四个条件中,社会关系指一定地域内居民之间有相互交往与协作;公共服务设施则保证了居民有生存与生活的物质基础;文化价值认同感表示为居民相互认可的生活方式、共同认可的社会公德、相同或互不冲突的习俗和宗教信仰;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则反映了社区居民的居住生活和社会生活发生在一定的地域范围之内,它没有明确的规模大小,既可以是居住区,也可以是居住单元或其他居住组织形式。

14、,住区是对所有现代居住组织形成的统称。现代城市生活方式的不断发展,要求居住的组织形式应具有更大的灵活性。为了适应这种变化,把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单元、扩大小区、居住综合体等各种居住组织形式统称为住区。,2、居住区与社区含义解释比较社区的概念及其要素可知,社区具有物质形态空间与社会空间的双重内涵。居住区、居住小区主要强调了物质、地域空间,而忽略了建立在主体间交往互动基础上的社会文化及地域归属感内涵。但人是社会的人,城市中的一切活动均有其社会背景,人们的居住空间必然也是一个以社会成员为元素、社会活动为内容、社会关系为纽带的盛会空间与物质形态空间的复合体。一些观点认为,正是由于人们对居住空间的物质

15、形态属性的片面关注,忽视其社会空间内涵,使得以居住区规划理论方法为指导而建构的居住空间与社会人群的多层次社会需求相脱离,从而产生各种社会问题。,五、住区规划结构的基本形式,1、以居住小区为规划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居住区居住小区2、以居住组团为基本单位组织居住区 居住区居住组团3、以住宅组团和居住小区为规划单位来组织居住区 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组团,第三节 住区的规划设计,一、住宅及其用地的规划布置规划布置前首先要合理选择和确定住宅的类型(一)住宅类型的选择 1、住宅的类型和特点,住宅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2、住宅建筑经济与用地经济的关系 相关因素分析:住宅层数、进深、长度、层高3、合理选择住宅类型

16、 1)住宅标准:面积标准,质量标准 2)套型和套型比 3)确定住宅建筑层数和比例。 4)适应当地自然气候条件的特点和居民的生活习惯。 5)要有利于节约用地,结合地形。 6)城市建筑面貌的要求。,(二)住宅组合方式,住宅群体组合住宅群体组合的基础是户外居住空间的构筑,以便为居民的户外生活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 1、平面组合基本型式 住宅群体平面组合的基本形式有行列式、周边式、点群式、混合式和自由式五种。,行列式,基本形式,(1)山墙错落,前后交错,山墙错落,左右交错,山墙错落,前后左右交错,行列式,(2)单元错开拼接,不等长拼接,不等长拼接,等长拼接,(3)成组改变朝向,成组改变朝向, 行列式的布

17、置手法,平行排列,交错排列,单元错接,变化间距,行列式,(4)扇形,(5)曲线型,(6)折线性,扇形排列,漕溪北路高层,曹杨新村,三林苑,周边式,(1)单周边,()双周边,()自由周边,点群式,规则布置,自由布置,混合式,鞍山新村,玉田新村,自由式,(1)散立,(2)曲线形,(3)曲尺形,平面组合形式间的优缺点比较,住宅群体平面组合上的多样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空间形状的变化;围合程度的变化;布置形式的变化;住宅平面外型的变化。 住宅平面外形的变化可考虑除了利用不同型住宅单体自身的差别外,还可以通过相同住宅单体的不同拼接形式,如长短拼接、错接、折线和曲线拼接等。,上海嘉定桃园新村采用五种不

18、同的住宅类型各种构成五种不同特征的住宅群,北部住宅群采用四栋东西向跌落住宅构成一个院落,充分利用日照间距形成尺度适宜的院落空间.,立体组合方面,在住宅群体的立体组合上,多样化在平面组合的基础上可以利用住宅高度(层数)的不同进行组合。如低层与多层、高层的组合,台阶式住宅与非台阶式住宅的组合。,2、住宅群体的组合方式成组成团的的组合方式,基本组合单元(组团)规模受到层数、公建配置、自然地形、现状条件等的影响。,组团间分隔绿地、道路、公共建筑、自然地形(河流、高差),成街成坊的的组合方式,成街住宅沿街组合方式,成 坊住宅以街坊作为一个整体,用于规模不大、保留房屋较多的旧区改造地段,整体组合方式,住宅

19、用连廊、高架平台等两成一体的布置方式,3、住宅群体的空间组合即运用建筑构图的规律及手段将住宅、公共建筑、绿化种植、道路和建筑小品等有机地组成完整统一的建筑群体。群体的空间构图手段:对比、韵律和节奏、比例和尺度、色彩、绿化、道路、建筑小品。,对比大小 长短 高低 虚实简单复杂点条的对比 长短的对比 高低的对比,韵律与节奏,简单重复vs复杂重复,同一形体有规律的重复和交替使用,所产生的空间效果,比例与尺度,比例长、宽、高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整体与周围环境,尺度与建筑的性质、使用对象单体群体图解城市设计,色彩,整体色调统一古典现代居住建筑工业建筑地域等,绿化,品种搭配、与建筑的结合北方的绿色景观,道

20、路,建筑小品,直线型、曲线型,花架、连廊、座椅等,二、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布置,(一)居住区公服设施的分类和内容: 1、按使用性质分: 2、按使用频率程度分: 3、按是否营利分 (二)公服设施指标的制定和计算方法 定额指标(建筑面积,用地面积),一般由国家统一制定,有条件的可根据国家标准制订适合本地的定额指标。 计算方法:“千人指标”、“千户指标”、“民用建筑综合指标”等。,(三)规划布置的要求与方式: 应按分级(根据使用频率程度),对口(人口规模)配套(成套配置)和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相适应。1、 基本要求:(1)便于使用:合理的服务半径:居住区级:800-1000m,小区级400-50

21、0m,组团级150-200m。(2)设在交通方便人流集中地段,并考虑职工上下班走向; (3) 对于独立公矿地处市郊的居住区,应在考虑附近地区和农村使用方便的同时,还需保持区内的安宁。(4)各级公服中心宜与相应的公共绿地相临布置,2、布置方式(1)集中布置与分散布置相结合集中布置(形成住区中心) 1)布置在主出入口沿街两侧 2)布置在小区主要空间、绿地、广场周围(2)分级布置:按二级或三级布置,居住区道路交通系统包括: 各种路径(包括小径、车道、非机动车道、步行道) 和停车系统(含地上和地下)。1、交通方式选择 交通方式按采用的交通工具分: 机动车交通、非机动车交通和步行交通三种。 基本要素是交

22、通距离(体能、交通时间和交通费用),三、住区道路交通规划设计,2、居住区的交通特征与类型 通勤性交通、生活性交通、服务性交通、应急性交通。 前两项交通均为居民自身发生的交通,应最大限度地达到安全、便捷、便利和舒适的要求。 服务型交通有必须性、定时性和定量性的特征;应急性交通则有必要性和偶遇性特征,这两类交通应该在满足其基本通行要求的提下,保证安全并最大限度地避免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干扰。3、交通组织与路网布局 居住区交通组织方式主要有人车分行、人车混行和人车共存三种。,4、居住区路网布局原则 顺而不穿,保持住宅区内居民生活的完整与舒适 分级布置,逐级衔接,保证居住区交通安全、环境安静以及居住空间领

23、域的完整 因地制宜,使居住区的路网布局合理、建设经济 功能复合化,营造人性化接到空间 空间结构整合化,构筑方便、系统、丰富和整体的居住区交通、空间和景观网络 避免影响城市交通,5、居住区道路分级:(1)居住区级道路(2)居住小区级道路(3)居住组团级道路(4)宅间小路,6、居住区道路的组织方式主要可以分为:贯通式、环通式和尽端式三种形式。,7、道路尽端 居住区尽端式道路不宜大于120m,回车场的面积不小于12m 12m 。,“L”型,“ T ”型,“ O ”型,8、道路与住区景观,9、居住区道路设计中的技术要求 居住区、居住小区的主要车行道至少要有两个方向的对外出入口; 机动车车道对外出入口间

24、距不小于150米; 人行出入口间距不大于80米; 尽端式道路长度不大于120米,并且应该设置面积为1212米以上的回车场;,居民汽车停车场停车率不应小于10%;居住区内地面停车率不易超过10%; 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步行路的纵坡应满足相应的道路纵坡要求;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米时应设宽度和高度均不小于4米的消防车通道;建筑物长度超过80米时应在建筑物底层设人行通道,以满足消防规范的有关要求。,住区规划的布局形式,1、集中式2、组群式3、组团式4、轴线式5、围合式6、集约式,四、住区绿地的规划布置,(一)居住区绿地的功能 改善小区气候、净化空气、遮荫、隔声、防风、防尘、杀菌、防病,提供室外活

25、动场地,美化居住环境等。 (二)居住区绿地的组成和标准 1、绿地系统的组成 公共绿地,公共建筑和公共设施附属绿地,宅旁和庭院绿地,街道绿地。 2、指标:平均每人公共绿地面积、绿地率,(三)居住区绿地的规划布置 1、公共绿地 1) 居住区公园 2) 小区游园 3) 小块公共绿地 2、公共建筑或公共设施附属绿地 3、宅旁和庭院绿地 4、道路绿地,五、居住区外部环境的规划设计,居住区外部环境设计的内容: 1.居住区整体环境的色彩(包括建筑的外部色彩) 2.绿地的设计 3.道路与广场的铺设材料和方式 4.各类场地与设施的设计 5.竖向设计 6. 室外照明设计 7.环境设施小品的布置和造型设计,第四节 住区规划的综合技术指标,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居住户数(户)、 居住人数(人) 总建筑面积(万平方米) 住宅建筑面积(万平方米)平均层数(层)住宅建筑净密度(%)、住宅建筑面积毛密度(m2/公顷)、住宅建筑面积净密度(m2/公顷)、人口净密度(人/公顷)、人口毛密度(人/公顷)、容积率(建筑面积毛密度)改建拆迁比、每公顷土地开发量、单方综合投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