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 十七世纪英国文学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577297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2.7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九讲 十七世纪英国文学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第九讲 十七世纪英国文学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第九讲 十七世纪英国文学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第九讲 十七世纪英国文学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第九讲 十七世纪英国文学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九讲 十七世纪英国文学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九讲 十七世纪英国文学课件.ppt(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八讲 十七世纪英国文学,一、十七世纪英国文学分类与分期,1、分类 新古典主义文学 法国古典主义影响与英国王权复辟现实结合的产物 文艺理论是其主要成就 资产阶级革命文学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发展 资产阶级清教革命的产物 成就主要是史诗,2、分期a、前期 (1)资产阶级革命文学弥尔顿 (2)新古典主义德莱顿,其批评理论代表了新古典主义早期成就与保守倾向 a、肯定布瓦洛提出的“要严格区分悲、喜剧” ,肯定罗马喜剧家泰伦斯; b、性格理论; c、喜剧观,反映宫廷机智,与莫里哀有严肃的目的不同,德 莱 顿,b、后期 (1)资产阶级文学 约翰班扬天路历程,塑造了穿过名利场,精神上寻求上帝的天国朝圣者形

2、象 (2)新古典主义 约翰逊,英国新古典主义文学后期代表,新古典主义范畴的启蒙作家,反对摹仿古代,注重现实,注重人性描写与性格刻画,约翰逊,二、清教对英国的影响,新教:16C初德国马丁路德改革后为新教,后逐渐指既非天主教又非东正教的基督教教徒国教:英国国教,路德教的变种,英国教会独立于罗马教廷而形成。1534,英国用法令形式规定了国教 清教:加尔文教在英国形成教派,认为伊莉莎白的宗教和解没有彻底解决与罗马天主教的决裂,因而自称为清教徒,希望清洗涤除英国教会中一切天主教仪式、教规,马丁路德,伊莉莎白女王, 清教思想中的新时代精神 积极的人生观 充分肯定现世生活,肯定人的价值、能力 政治上主张共和

3、制,保证人的天赋人权 肯定财富、主张努力工作、节俭生活,反对无节制的个人享乐 共和理想 1648年,克伦威尔按照洛克自然权力为理论基础,提出共和政体 斯图亚特取代了伊莉莎白后,人们开始从封建王权保护转为分权限权的要求,要求权力保护公民自由 体现了人文主义的理想,充分展现了近代资产阶级的精神追求和理性精神,克伦威尔,三、十七世纪的英国文学,文学理论:德莱顿“钦定本”圣经文学创作: 约翰多恩 & 玄学诗派 培根的科学哲学 & 散文 约翰弥尔顿 & 清教徒文学 约翰班杨 & 宗教寓言小说,1、约翰多恩 & 玄学诗派,(1)John Donne (1572 - 1631) 生于伦敦一富商之家。 信仰天

4、主教,后改信英国国教,出任教职,成为当时著名的布道者,曾被任命为伦敦圣保罗大教堂的教长 玄学派诗歌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其他代表诗人: 乔治赫伯特 理查德克拉肖 亨利佛恩 安德鲁马韦尔,(2)玄学派诗歌(Metaphysical Poetry),产 生:发端于16世纪末,勃兴于17世纪初特 征: 内容复杂,多写信仰和情感上的苦闷、焦虑和思索,充满紧张的情绪,深刻反映了文艺复兴末期人文主义思想与资本主义初期黑暗、冷酷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在创作手法上,强调理性与激情结合,大量运用似是而非的悖论,意象出人意料,诗歌构思新奇,充满独特的哲理思辨 命运浮沉: 1693年,英国诗人德莱顿“好弄玄学爱情诗本

5、应言情,他却用哲学的微妙的思辩,把女性们的头脑弄糊涂了”; 17世纪,约翰逊; 20世纪,叶芝、艾略特,“智力和激情交融一体”,(3)玄学派诗歌中的“意”与“象”,“意象”: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立象以尽意”1、点面式意象组合 往往是在全诗中穿插一个或几个关键的意象,起到以点带面的核心作用,即便是两个,也好比是圆规的一双脚紧固相连;你的灵魂,那定脚,坚定不移,但另一脚移动,它也旋转。虽然它居坐在中心,但另一个在外远游时,它便俯身倾听它的足音,那一个回到家,它便把腰挺直。你对我就会如此,我必得像另一只脚,环行奔走;你的坚定使我的圆画得正确,使我能回到起始之

6、处。,(约翰多恩:别离辞节哀),2、比兴式意象组合 “以彼物比此物也”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朱熹),去吧,跑去抓一颗流星,去叫何首乌肚子里也有喜,告诉我哪儿追流年的踪影,是谁开豁了魔鬼的双蹄,教我听得见美人鱼唱歌,压得住酷海,不叫它兴波,寻寻看哪一番好风会顺水把真心推向前。到最后都赌咒说美人而忠心,世界上可没有。你万一找到了,通知我一句向这位千里进香也心甘;可是算了吧,我决不会去,哪怕到隔壁就可以见面;尽管你见她当时还可靠,到你写信了还可以担保,她不等我到门准已经对不起两三个男人。(约翰多恩:歌),3、 演绎推理式意象组合 西方叙事诗传统; 不列颠民族心理; 玄学派诗歌将两者融汇,

7、诗歌意象的组合采取纵深演绎的方式,意象层次分明,感情变化强烈。,如果我们的世界够大,时间够多,小姐,这样的羞怯就算不上罪过。我们会坐下来,想想该上哪边去散步,度过我们漫漫的爱情天。你会在印度的恒河河畔寻得红宝石:我则咕隆抱怨,傍著洪泊湾的潮汐。我会在诺亚洪水前十年就将你爱,你如果高兴,可以一直说不要,直到犹太人改信别的宗教。我植物般的爱情会不断生长,比帝国还要辽阔,还要缓慢; 但是在我背后我总听见时间带翼的马车急急追赶;而横陈在我们眼前的却是无垠永恒的荒漠。 (安德鲁马韦尔:致羞涩的情人),因此,现在趁青春色泽还像朝露在你的肌肤停坐,趁你的灵魂自每个毛孔欣然散发出即时的火焰,此刻让我们能玩就玩

8、个尽兴;此刻,像发情的猛禽宁可一口把我们的时光吞掉也不要在慢嚼的嘴里虚耗。让我们把所有力气,所有甜蜜,滚成一个圆球,粗鲁狂猛地夺取我们的快感冲破一扇扇人生的铁栅栏:这样,我们虽无法叫太阳驻足,却可使他奔跑向前。,(1)John Milton , 1608-1674弥尔顿人生的三个阶段: 1、(1608-1639)求学、隐居、游历,写作了一些短小的诗歌; 2、(1640-1660)从事政治活动写作大量论战性小册子和一些十四行诗; 3、(1660-1674)遭受复辟王朝的迫害,靠口授的方式完成三大史诗作品,2、约翰弥尔顿,(2) 弥尔顿的创作,a、政论散文1643,论离婚的道义和纪律1644,论出

9、版自由 “纵使把所有不同学说之风放出来让它们自由地飞扬在大地之上,以致真理如临大敌,我们如由于怀疑它的力量而采取发准许证和下禁令等防范方法也是有害的。”1651-1654,为英国人民声辩(一、二),b、十四行诗(24首)主题:描写时事,贯穿始终的是争取自由的意志和清教主义的宗教情感风格:激越、豪迈,西里克,三年来我这眼睛全失了神,它尽管外表上没有斑点,没有污垢,被剥夺了光,已忘掉了看。一年到头这废眼珠里再没有出现过日月星辰,再没出现过一个男人或一个女人。可我只坚定、忍耐、向前进。没有抗议,没有反对上帝的手或苍天的旨意,也绝对没有让我的希望减少半分,心,退缩一寸。什么在支持我,你要问?良心!朋友

10、,意识到:是为了捍卫自由我才用力过度而永远失去了它们!我这神圣的使命现已传遍了全欧。这认识会带我若无更好的恶带路人走过人世的舞台,瞎,但知足而优游。(1655),悼亡妻,我想我看见了刚辞世的妻从墓穴回到我的身旁,犹如阿尔塞斯蒂被朱庇特伟大的儿子强硬地从死神手中救出尽管虚弱、苍白,但和圣女一样我的妻,洗净了产床上的斑斑血渍得以从古戒律的净身礼中获救。我相信这样的她一定能够让我在天国,再次无所阻碍的把她的面容瞻睹她一身洁白地走来,洁白得像她的思想笼着面纱,但我却能依稀看见她周身闪现着的爱意、温柔和善良如此清晰,别的脸上再也找寻不到这般畅朗然而,啊!正当她走近并要将我拥抱我醒来,她消失了,白昼带回了

11、我的黑暗。,c、史诗作品,失乐园(1667)复乐园(1671):耶稣挫败了魔鬼撒旦的诱惑,使得人类可以赎罪而重新升入天堂力士参孙(1671):取材于圣经旧约士师记,(3) 失乐园赏析, 两条线索 魔鬼撒旦反抗上帝,设计陷害人类 亚当与夏娃受诱惑,被逐出伊甸园 史诗内容(共12章) 第1部:全诗总纲,讲述了整个事件的起因和结果; 第2部:撒旦与众叛逆天使讨论如何同上帝作战,夺取天堂; 第4部:描述撒旦在天堂见到亚当和夏娃,撒旦在夏娃的梦中施展引诱; 第6部:描绘天使与撒旦一伙的战斗; 第9部:撒旦化身为蛇,躺在伊甸园里,并指引亚当和夏娃偷食禁果; 第12部:天使向他们叙述拯救之路,亚当和夏娃终于

12、离开天堂,失去了乐园, 关于失乐园的争议,1、“撒旦派”:强调撒旦是作品的主人公,认为他是具有大无畏精神的革命者的象征政治诗歌2、“正统派”:倾向于从宗教角度来做解释,认为作品主要表现人类如何失去上帝的恩宠而堕落宗教诗3、“调和派”:调和前两派观点,认为史诗存在着双层人物、双层结构 撒旦:正义非正义 上帝:反面形象走向正面 人类:自身弱点造就不幸理性照耀未来,3、约翰班杨天路历程,(1)生平介绍 John Bunyan(1628-1688) 英国文学史上著名的小说家和散文家 曾做过补锅匠 班杨具有出色的语言表达和即兴演讲的能力,成为当时著名的牧师 王政复辟后被逮捕入狱,前后共12年,狱中坚持写

13、作,(2)天路历程 “具有永恒意义的百科全书”,作品内容简介: 天路历程分为两部。 第一部发表于1678年,叙述了一个背负沉重包袱的“基督徒”得到异象,决定逃离家乡“毁灭城”,奔走天路的故事。行程中他靠着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战胜了种种压力和诱惑,终于到达天国。 第二部发表于1684年,是对第一部的补充与发展。它描写了“基督徒”的妻子“女基督徒”与他人渡过险境,共赴天国的故事。,“The Pilgrims Progress”, 天路历程的艺术成就 1、在英国散文和小说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第一个用宗教寓言的框架和日常通俗的英语来表现普通百姓的生活及精神追求的散文作家 2、描写形象、生动 “名利场” 3

14、、充满人文主义精神 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对社会现实的揭露 宣扬上升资产阶级的精神充满信心、永不妥协、勇往直前 班扬的天路历程、但丁的神曲和奥古斯丁的忏悔录被称为西方最伟大的三部宗教体裁文学名著, 天路历程&西游记的历史类型学比较,1、社会历史条件: 17世纪英国的动荡不安,清教的浮沉; 16世纪时期中国的社会状况 “明朝中叶以来,社会酝酿着巨大的变化,反映在传统文艺领域内,表现为一种合规律的反抗思潮。”(李泽厚) “(孙悟空)反映了明朝中后期广大群众(包括某些进步知识分子)要求思想解放、精神自由的意愿和这种要求实际上难以达到的矛盾,而只能在幻想的形式中得到解脱。”(马积高:宋明理学与文学),2、

15、游历朝圣的叙事模式 游历 a、 欧洲文学中“漫游式结构”的流传; 天路历程中的游历与冒险 b、中国古典文学中的“章回体” 朝圣 a、单线条的运动模式 b、出游后必须回归3、赎罪的心路历程 a、基督教中的原罪思想和赎罪意识 b、西游记佛教徒自我救赎的心灵旅程 佛教的因果报应 + 儒家的社会责任观,4、批判精神 a、天路历程中对当时英国社会现实的影射和揭露 b、西游记对当时中国社会现实尤其是统治阶层的嘲讽 成功塑造了反抗者孙悟空的形象5、天国思想 a、现实的不满,天国成为人们的思想寄托,清教思想的展示 b、吴承恩的“天堂”只是一个假设的“人欲”与“天理”统一、和谐的理想国度,参考书目,英国诗史,王佐良著,译林出版社.圣经视域中的东西方文学,梁工等著,中华书局.英国文艺复兴文学史,王佐良、何其莘著,外语教研社.,课后思考题,如何看待17世纪以来西方文艺界对弥尔顿诗剧作品的不同评价?谈谈玄学派诗歌对20世纪西方现代诗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