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墨子课件.ppt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577366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PPTX 页数:91 大小:458.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四讲 墨子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91页
第四讲 墨子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91页
第四讲 墨子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91页
第四讲 墨子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91页
第四讲 墨子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9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讲 墨子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讲 墨子课件.pptx(9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讲,一、生平与著作二、墨子思维方式的特征 三、儒门叛徒 四、兼爱五、非攻六、尚贤、尚同 七、天志、明鬼、非命 八、影响与评价,一、生平与著作,(一)生平:史记孟子荀卿列传末用24字提及墨子生平: 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墨子在世之时,即因有着极高的社会威望和影响力,而被称为“北方贤圣人”,所谓“盛誉流于北方,义声振于楚越”(吕氏春秋当染)。而在其身后,墨子墨家的名望依然不绝于文献史籍。无论称颂还是批评,但墨子仍是其后诸子不能回避且必须高度重视的人物。,如儒家的“亚圣”孟子就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孟子滕文公上),认为墨子

2、的学说影响极大,充盈天下。而战国时期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对墨子的关注度,更丝毫不亚于孟子,在庄子一书中提及墨子、墨家者,不下数十次。在庄子天下这篇总结先秦学术发展的经典文章中,开篇论及的就是墨家。,同时,庄子虽然不赞同墨子的学说,但对于墨子的人格魅力,则不乏溢美之词,他说:“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将求之不得也,虽枯槁不舍也,才士也夫!”,也正是因为墨子思想的巨大影响力和其人格的非凡魅力,墨家的学说成为战国时代唯一能与儒家平起平坐的“显学”,即有着广泛影响力和追随者的学说。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就明确认为:“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韩非子显学)。杂家著作吕氏春秋也指出,墨子“

3、从属弥众,弟子弥丰,充满天下”,并说:“孔、墨之后学显荣于天下者众矣,不可胜数”(吕氏春秋当染)。,由于脱简,使得我们无法透过史记这部史料的富矿,对于墨子的生平有更明晰更确切的了解。以致于墨子的生卒、里籍、家世甚至姓甚名谁都成了引致争讼的谜题。,墨子的姓名,有三种说法,即墨翟、翟乌、貊(音同墨)狄,当然墨翟说为大多现代学者认同。有学者认为,古代确有“翟”姓,但没有“墨”姓,而且先秦诸子中儒、道、名、法、阴阳、纵横、杂、农等,皆非以姓作为学派名,因此墨应该是学派的名称而非其姓。更有人认为,墨翟其实是“貊狄”或“蛮狄”之音转,它只是用来指称一个不知姓名的异邦人。,由于墨子的姓氏成为问题,近代许多学

4、者转而探求墨家以“墨”名家的来历。大概有以下三种说法:A “墨”为古代刑法之一种。B “墨”即黑色:墨子“面目黎黑”,故以“墨”命名。C “墨”指木匠艺人用来打线的绳墨。近人李石岑主此说,认为墨子为大匠出身,因此绳墨精巧过人,遂得“墨者”的称呼。,墨子出生在哪一年,逝世于哪一年,享年多少,先秦典籍对此皆无具体记载。司马迁关于墨子生卒年份的说法更像一个谜题:模棱两可地用了两个“或曰”,让后人猜测千年而不决。他说,墨子“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尽管如此,毕竟也给墨子的生卒年限划出了一个伸缩度颇大的范围。,墨子的“国籍”问题,同样众说纷纭。其中有宋人、鲁人、楚人、齐人甚至印度人、阿拉伯人等多种说

5、法。,如同他的姓名、年龄、里籍、家世无法确考一样,墨子的个人出身也只能凭藉后人从传世文献的有关记载中来进行推测。战国末的大儒荀子曾非常不屑地批评墨子的学说乃是“役夫之道”(荀子王霸),显然认定墨子的思想出于社会底层民众的认知,这一看法倒也并非污蔑之词。在墨子鲁问篇中,墨子也曾自称“北方之鄙人”,“鄙人”应即“野人”,属于底层劳力者,居住在鄙野的农村公社区域,这同当时的“国人”即贵族阶层,居住在国中的家族公社区域是不同的。,从墨子的知识结构看,墨子也绝非那些坐而论道的贵族所能比,在墨子一书中,有许多关于生产技术、科学知识的记载。而他本人,就是一个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在这方面,他的名气甚至在被后世

6、尊为木工祖师的公输般(即鲁班)之上。,从出身看,他既不是高高在上的贵族统治者,也不是直接从事生产的底层劳动者,而是一个有丰富文化知识积累,但又非常接近“农与工肆之人”的人物。而这样的身份,也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墨子的思想进路、思想倾向。,(二)墨子汉书艺文志载墨子原为71篇,今存53篇。从墨子的论述方式看,可以肯定它不是墨子本人的著作,而是类似于论语,是其弟子门人对于他的思想言论以及各种社会活动的记录,当然也有一些是墨子后学的思想。,其中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以及大取和小取,都是墨子后学所著,后来被称为“墨辩”六篇,大多都是关于论辩逻辑的问题,也有不少物理学、光学、数学方面的内容,语言非常古

7、奥,以致被有些学者视为外国语法。,另外备城门以下十一篇(包括:备城门、备高临、备梯、备水、备突、备穴、备蛾傅、迎敌祠、旗帜、号令、杂守等篇,习称“城守各篇”或“城守诸篇”),是一个以城池防守为核心的防御理论体系。,从尚贤上到非命下23篇是记录墨子思想的主体部分,集中阐述了墨子“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天志”、“明鬼”、“非乐”、“非命”等思想,史称“墨家十义(论)”。,另外13篇则更多属于记录墨子上说下教、游说诸侯或与他人进行论辩的内容,当然也有一些属于陈述墨子思想的内容,大多与“墨家十论”内容重复。“墨家十论”可以作为我们研究墨子哲学思想的主要参考文本。,

8、(三)墨家组织墨家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拥有一个非常严密的、以“巨子”为首领,在其内部奉行严格的纪律的组织。1、巨子为首墨家的首领称为“巨子”,墨家徒众必须绝对服从巨子的命令,为实施墨家的主张,舍身行道。因墨家主张尚贤,巨子被认为是天下最具贤德、圣智、辩才之人。2、墨者之法墨家组织内有严格的“墨者之法”,且执法如山,不徇私情,即使巨子本人也不例外。,3、绝对服从墨家组织内部的一切事务皆由巨子操控。即使“赴火蹈刃”,也在所不辞。4、明确分工墨家内部组织严明,其集团内部成员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分工。分为三类,“谈辩”类;“说书”类;“从事”类。5、财产一体墨家内部还实行一体化的经济制度。,墨家组织不仅

9、严密,而且具有相当的军事战斗能力,墨子的弟子曾经在止楚攻宋以及后来的防卫阳城的战斗中,都体现处理强大的军事能力。而这样一个组织,对于后来的帝制中国强调文化、政治大一统的政权来说,都是不能容忍的。墨家在秦汉的中绝,不能不说与其组织本身也有关系。,二、墨子思维方式的特征,墨子思想具有相当的原创性,这一点,我们从墨子对于儒家后学极力推崇孔子“述而不作”思想的批驳中即可看出。墨子则明确提出“述而且作”的思想:“吾以为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墨子思维方式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他的“三表法”中: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

10、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一)立论成说注重标准和方法:。所谓“三表”,即指三种立言的标准、法度,其中“本”的意思就是“根据”;“原”的意思就是“验证”;“用”指“实践、实施”墨子的思想,可以说就是奠基于“三表”之上的。在先秦诸子中没有哪一家思想能像墨子那样注重条理、讲究方法的,这一点他有充分的自觉,墨子一书中,专门有一篇即探讨法则的专文法仪。,墨子认为: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虽至士之为将相者,皆有法。虽至百工从事者,亦皆有法。也就是说,“百工”从事,都必须讲求标准和方法,立论成说,发表一套救世的主

11、张,当然不能例外。,(二)重视古代权威,并将之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这就是墨子的第一“本”,即“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不过墨子这里更多的是借助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崇古心态,将古代圣王作为宣扬自己思想的工具。同时墨子更注重尧舜禹汤文武等古代圣王的“利他精神” ,而区别于孔子推崇的制礼作乐。,(三)重视感官知觉的经验,并作为认知判断的判准:这是墨子的第二“本”,即“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就是说任何事物是否真实,必须诉诸人的感官经验,凡经感官经验印证的才是存在的、真实的,否则,则是不真实的。这种经验论色彩极为浓厚的思想,使得墨学尽管承认“天志”、主张“明鬼”,但其整个思想甚少玄学色彩,非常清晰明确,先秦

12、儒学中,可能只有荀子才具有类似的思想特征。,(四)功利主义的价值观:这是墨子的第三“本”,即“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可以说,这是墨子“三表”中最重要的一个标准,墨子十义的提出,基本上都是以“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作为基本依据的。所以就墨学的精神看,天下之利就是最高善,天下之害就是最大的恶,所以他的整个的救世主张可以用两句话概括,就是“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墨子所言“利”和孔子“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利”显然不同,墨子之“利”不是一己私利,而是天下“公利”。展开说就是:“古者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思想中的实用性目的过强,往往使思想停留

13、在现实的层面,而很难向更高的方向或言超越的层面发展,一个怀抱着功利价值观的思想家是无法接受多元化的价值取向的,更无法认同生命精神的超越和上扬。墨子对于礼乐采取一种不同于儒家、道家的批判态度,即是以现实的功利当然也不是一己私利作为衡量尺度的。,三、儒门“叛徒”,要了解墨子的思想的特殊性和原创性,必须从其与儒家思想的对立处来了解。可以说,墨子思想是存心与儒家立异而发展出来的。儒家支持的,墨子必然反对,反之亦然。甚至可以说,被后世并称为先秦“显学”的儒墨思想,具有鲜明的同构异质性,即他们所关注的社会问题是相同的,解决的思路也具有形式上的一致,但具体的方案,则几乎处处针锋相对。,但考察墨子的思想渊源,

14、据吕氏春秋记载,墨子可能曾经就是一个儒门弟子,也正因此,我们才理解墨子对于儒家学说的熟悉,以及对于尚书、诗经、春秋等儒家文献的精通。但墨子最终还是背叛了师门,其直接原因,就在于儒家非常推崇的“礼乐”,特别是儒家的“厚葬久丧”之制。,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可以看出,墨子之所以对儒家礼乐文化表示不满,其根本原因在于礼乐“烦扰而不说”、“贫民”和“害事”,也就是说,墨子是从“天下之利”、“天下之害”的角度来观照礼乐的,而这种“利”、“害”,与道德的完善、成就与否无关,而直接关系到人民百姓的物质利益。,换言之,匡时救世,是

15、墨子叛出儒门的根本动机和最终目的。而这也正是墨子一切思想的出发点。与儒家推崇西周的典章制度不同,墨子高度赞扬夏朝的建立者大禹的自苦行义精神,这就是所谓“背周道而用夏政”。关于墨子的苦行主义,庄子天下篇说:“不侈于后世,不靡于万物,不晖于数度,以绳墨自矫而备世之急,古之道术有在于是者,墨翟、禽滑厘闻其风而悦之” 。,应该说,儒墨两家都是针对同样的社会问题即春秋以来“礼崩乐坏”的社会乱局而生,也都希望通过政治、人伦的改造,达到变革社会,救治天下的目的。但是两者对于如何救世的方法和途径却有很大的不同,后来两家的相互驳难愈演愈烈,甚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如果我们深入到墨子之中,便会发现还有很多截然不

16、同之处,某种意义上说,墨子与儒家几乎在每一种重要主张上,都是针锋相对的。也正因为如此,墨家被后来的大多儒家代表人物,视为水火不容的异端,从孟子、荀子直至理学宗师朱熹,都是如此。,或许这也正是墨家自汉代后湮没无闻、由“显学”而成为“绝学”的最大原因。毕竟,儒家正是在汉代,才成为帝制中国意识形态的主导学说的。,(一)儒家亲亲,墨家兼爱所谓“亲亲”,就是根据血缘关系的远近来决定付出道德情感的多少。礼记丧服小记对“亲亲”有一个比较具体的解释:“亲亲,以三为五,以五为九,上杀,下杀,旁杀,而亲毕矣”。所谓“杀”,就是“减”的意思。“上杀”,是由父到祖父,再到曾祖父,再到高祖父,共四世而结束血缘关系,一层

17、远于一层,彼此的感情也层层递减。“下杀”则是由子到孙,再到曾孙,再到玄孙,血缘关系和情感也层层递减。“旁杀”则是由亲父到亲兄弟,由亲祖父到亲从父兄弟,由亲祖父到亲从祖父兄弟,一直到亲高祖父到从族昆弟,其血缘关系和彼此情感也是层层递减而至穷尽。,“亲亲”是儒家宗法伦理的重要内容。而墨子则反对宗法制度,主张打破血缘关系上的远近亲疏之别,呼吁无差别的爱,他认为唯有如此,才能打破大国攻小国、大家篡小家、强凌弱、众暴寡、诈谋愚、贵傲贱的社会不平等格局,这就是他所谓的视人如己的“兼爱”。,(二)儒家尊尊,墨家尚贤宗法制度体现在血缘关系是一种提倡差等关系的“亲亲”原则,体现在政治方面则为一种等级政治,即“尊

18、尊”。“尊尊”指处于社会等级的低位者,都应该尊敬、服从居于高位者。孔子严辨君子、小人,孟子区分劳心、劳力,都是崇尚“尊尊”原则的例证。所以,尽管他们也主张任用贤才,但无不受到宗法格局的限制,往往使出身贵贱问题,主导了贤才的选拔。,而墨子则明确提出:“虽在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断予之令”的尚贤主张,这就将选才的范围扩大到了农夫、百工阶层。,(三)儒家繁饰礼乐,墨家非乐节葬对于儒家而言,不仅将礼乐视为其敦化世道人心的根本手段,更将实现礼乐政治作为其最大的理想。同时,作为“礼”的一个重要组成,丧葬活动在儒家那里亦得到高度重视。,而对于墨子而言,他只看到礼乐的经济后果

19、,因此他将礼乐视为旷费时日、劳精伤神、空耗钱财的“无用之举”,必须予以废弃。而对于厚葬久丧,墨子认为它既费钱财,又败男女之交,因此也不利于人口的正常增长,因此专门作节葬一文予以反对。,(四)儒家耻言功利,墨家义利并重儒家以道德为人之天然情感,属于内心的本然“善端”,那么,就与外在的功利考量无关。不仅如此,过多的功利考量,恰恰是道德的对立面,所以儒家往往只言施与,不言回报。所以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墨子重义,甚至自苦行义,自有其超功利的一面,但他并不耻言功利,相反,他还将“利”提高到了相当高的地步:“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墨子

20、兼爱下)当然,墨子这里所谓的“利”,乃是天下公利,而绝非一己私利。但儒墨两家对于“利”的态度差别,毕竟还是相当明显的。与儒家耻言功利相对,墨子每谈“兼相爱”,必以“交相利”并提。,(五)儒家敬天远鬼,不言祸福;墨家尊天明鬼,专言赏罚儒家认为,道德行为的根据在于人的内心,而无关于天意鬼神,祸福全由自招。孔子说“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又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都是将鬼神存而不论。孟子则云:“祸福无不自己求之者”,则是将人的祸福,限定在人自身的作为之上,而与天意鬼神绝缘。而墨子则从道德功效的角度,特别强调天志鬼神的赏善罚恶作用。当然,值得指出的是,墨子强调鬼神的赏善罚恶作用,更多地是针对约束统

21、治者的行为而立论的,具有强烈的神道设教的因素。,(六)儒家信命,墨家非命为了证明社会“亲亲”、“尊尊”的差序格局的合理性和永恒性,儒家以“天之所命”为根据。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孟子说:“莫非命也,顺受其正” 等等,可以看出儒家对于“命”的强调和重视。,而墨子基于他反对等级制度的平民立场,强烈反对“命”的存在,认为“执有命者,此天下之厚害也。” 他担心,如果承认命运,则人就不会强力从事,为政者不从政,劳作者不劳作,社会必将趋于混乱。,四、兼爱,如果说“尚俭”是墨子和他的门徒们在为人行事方面最引人瞩目的外在特征的话,“兼爱”则是墨子思想中最为核心的观念。“墨子十义”,无不以他的“兼爱”

22、说为出发点。,(一)乱起“不相爱”墨子认为,“天下之害”的根源正是在于人们彼此之间的“不相爱”,人们只爱自己,不爱他人,为了自身的私利,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对于天下之公利,更是毫不顾及,于是才导致了社会中种种乱象。墨子兼爱中对此进行了进一步阐述,他说:,今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今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家。今人独知爱其身,不爱人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

23、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因此,根除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不相爱”,才是“除天下之害”的治本之策,这就是墨子的“兼爱”论。,(二)兼以易别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不相爱”,墨子常常又称之为“别”。在兼爱下篇中,他又将作为天下“众害”根源的“恶人而贼人者”,即憎恶别人和残害别人的行为,称为“别”,而与“兼(爱)”相对立。由此,墨子根据“非人者必有以易之”的原则,提出了“兼以易别”的主张。,那么“兼爱”的具体内涵又是什么呢?根据墨子的思想,我们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那就是“视人如己”。 “兼爱”的实质,在于它要求天下人民,不分你我、不分贵贱、不论贫富、不讲种族、不管血

24、缘、不论国度地彼此相爱。这在等级观念根深蒂固的春秋战国时代,不能不说是一种极为惊世骇俗的观点。,墨子以普遍、平等的“兼爱”原则为对于儒家“亲亲有杀,尊贤有等”的“差等之爱”进行的批驳,在以血缘宗法制为政治人伦纲骨的中国古代社会,却是注定不能博得喝彩的。在汉代以后儒家学说上升为帝国政治意识形态的指导思想之后,孟子对于墨子“无父无君”、“是为禽兽”的评价几乎成为定论,得到历代正统文人的维护,清代墨学研究者张惠言就毫不讳言地说孟子骂兼爱骂得好:“孟子不攻其流而攻其本,不诛其说而诛其心,断然被之以无父之罪,而其说始无以自立。”,五、非攻,墨子的“非攻”无疑正是其“兼爱”思想的延伸。“兼爱”要求所有的人

25、互爱、互利,依兼爱的要求去爱人利人即是“义”,反之,害人杀人就是“不义”。“不义”有很多种表现形式,如偷盗、抢劫和杀人等等,而造成大规模人员伤亡的战争,自然是最大的“不义”了。所以,要行义,就“兼爱”,就不能不反对战争,提倡和平,这就是墨子的“非攻”。可以说,以反战为根本目的的“非攻”,乃是墨子实践“兼爱”学说的最直接体现。,墨子生活的时代,被人们称为“战国”时代。仅从“战国”的名称看,也不难想见,“战争”的频仍在某种意义上称得上是这一时代不可磨灭的深刻印记。历史的事实也正是如此。,顾炎武曾经概括战国时期的政治情况说:“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

26、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日知录周末风俗)。,可见,春秋之后的战国时代,在政治领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重大变化,其中,也包括战争。无论从战争的数量、规模、方式乃至破坏力等方面看,战国时代的战争都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这无疑也是墨子特别强调“非攻”、并多次投身于“非攻”止战的实践中去的直接诱因。,值得一提的是,墨子尽管主张“非攻”,但并不是不分青红皂白地反对一切战争。他反对的只是“大攻小”、“强执弱”一类“不义”的

27、侵略战争。在他看来,“不义”的“攻”与“义”的“诛”是截然不同的,有苗、夏桀、商纣等暴虐无道,大禹、商汤、武王等应天命而诛讨之,这是正义对不义的讨伐,与那种攻伐掠夺为目标的侵略战争是绝对不能混淆的。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禹征有苗、汤伐桀、武王伐纣等等“诛讨”行为是为了实现真正和平的义举。,墨子崇尚正义、赞美和平,并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相反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行动的和平主义者。在墨子的反战非攻的实践中,止楚攻宋、三劝鲁阳文君息战、阻齐犯鲁等,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典型事例。同时,墨子认为,“惟非攻,是以讲求备御之法”,从“非攻”出发,墨子还用了相当篇幅论述了作为弱小国家如何积极防御的问题。墨子的善于守

28、城,能打和善打防御战,自古就为人所称道。,墨子关于防御作战的论述,集中在备城门以下十一篇即所谓“城守各篇”中。历史学家岑仲勉先生曾撰墨子城守各篇简注一书,对于墨子中备城门以下11篇的文字和内容进行了详细梳理。通过梳理,他进一步认识到了墨子城防军事思想的伟大,认为墨子的这些文字,足以与武经孙子兵法相比肩,他说:“墨子这几篇书,我以为在军事学中,应该与孙子兵法同当作重要资料,两者不可偏废的。”,六、尚贤、尚同,对于墨子“尚贤、尚同”论的理解,往往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强调墨子的“尚贤”论,则认为其在先秦贵族宗法政治中独树一帜,提出“选贤任能”的观点,具有现代“民选政治”的民主色彩;而强调墨子的“

29、尚同”论者,则认为墨子主张“上之所是,必皆是之;所非,必皆非之”,乃是一种专制极权主义的理论,如郭沫若就明确指出,墨子的“尚同”学说乃是“一权独擅”的“专制”,墨学专家陈柱也认为这是“秦政焚书坑儒偶语者弃市的厉阶”。,所谓“尚同”有两层主要含义,第一层含义就是以“义”来统一天下,即要求天下人有一共同的是非标准,这就叫“一同天下之义。”(墨子尚同中)第二层含义则是要求下级必须服从上级的意志,里同一于乡,乡同一于诸侯,诸侯同一于天子,天子同一于天,层层上同,最终上同于天。,墨子以“尚贤”为“政之本”,尚贤是墨子政治理论的核心观点。因此,“尚同”论的提出也是建立在“尚贤”论的基础之上的,否则,就难以

30、理解作为战国时期平民百姓思想代表的墨子,会提出下级必须绝对服从上级的观点。墨子“尚同”论的实质是,只有“同天下之义”才能致天下之太平,使社会稳步地发展。而要达到这目标,就必须把贤人政治推广到全国,让贤能之人做各级正长,作为下级的楷模,由他们“一同天下之义”。,但我们从墨子“上之所是,亦必是之;上之所非,亦必非之”以及“上同而不下比”等话本身看,它直接就可以作为专制主义、极权主义的理论依据。后来,法家的专制主义思想,不能不说有墨子“尚同”论的影响。,墨子的“尚同”论类似于柏拉图“理想国”中关于“哲学王”的论述,它们都希望整个国家被统一到一个最为贤能之人的管理之下。当然,墨子同时还认识到,即使是最

31、为贤能的天子,如果没有必要的约束,也可能滑向为非作歹、暴虐无道,因此,墨子提出了“上同于天”的观点。,墨子搬来了“天”,并将之凌驾于人类社会的行政管理机构之上,目的就是为了借用天的神秘力量,督导他所设计的尚同社会的实现,特别是用来制约天子,规范天子的思想行为,以防止出现桀纣幽厉之类的暴君,这样一来,天子就不再是思想和行为的最高权威,而成为天的下级臣民。,之所以最终要上同于天,乃是因为“天”堪为天下之“法仪”:然而天何欲何恶者也?天必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奚以知天之欲人之相爱相利,而不欲人之相恶相贼也?以其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也。奚以知天兼而爱之、兼而利之也?以其兼而有之、兼而食之

32、也。,正是因为墨子政治思想的平民底色,墨子甚至还提出了“选天下之贤可者,立以为天子”(墨子尚同上)的观点。尽管墨子所谓“选天下之贤可者”之“选”,意义不太明朗,且根据上下文判断,更可能的是“选择”(select),而非现代民主意义上的“选举”(elect),但他以“贤”为标准“选”天子的想法,在宗法等级制度根深蒂固的战国时代,不能不说是石破天惊、震世骇俗之论。,七、天志、明鬼、非命,(一)天志在中国思想史中,“天”的含义相当复杂。冯友兰曾把它概括为五种:“中国文字中,所谓天有五义:曰物质之天,即与地相对之天。曰主宰之天,即所谓皇天上帝,有人格的天、帝。曰运命之天,乃指人生中吾人所无奈何者,如孟

33、子所谓若夫成功则天也之天是也。曰自然之天,乃指自然之运行,如荀子天论篇所说之天是也。曰义理之天,乃谓宇宙之最高原理,如中庸所说天命之谓性之天是也。”,墨子“天志”之“天”,固然也有物质、自然之天的用法,但更主要的是指“主宰之天”,也即,“天”在墨子那里具有人格神的意义。 (1)“天”是世界万物乃至人世间一切的创造者。 (2)“天”有意志,有好恶,是人世间的最高主宰。 (3)“天”对人的言行实施赏罚奖惩。,(二)明鬼除了尊天之外,墨子还承认鬼神的存在。都与“天”一样,鬼神具有“赏善罚恶”的功能,只不过管辖范围和效力大小有所区别而已。,(三)天志、明鬼的思想实质就实而论,墨子人格化的“天”与“鬼神

34、”,并不是作为一种宗教的信仰、膜拜对象而提出的。相反,“天志”、“明鬼”论的提出,乃是出于推行其“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力行”、“节用”等政治、伦理理念的需要。,也就是说,墨子的“天”与“鬼神”并没有异化成为凌驾于人类之上主宰人、奴役人的异己力量,而是百分之百地服从、执行人(即墨子)的意志、全心全意为人的利益服务的神秘力量。,(四)非命、尚力1、非命一般而言,信奉鬼神者往往相信“命”,抽签打卦的算命,即是试图预知那种来自鬼神安排的、人力不可抗拒的吉凶祸福。既然墨子信奉鬼神,那么墨子又怎么可能会“非命”呢? 墨子之所以非常坚决地否定“命”的存在,是因为墨子认为相信“命”会造成人

35、们的怠惰而不“强力从事”,从而败坏社会风气,所以要给予坚决的否定。,2、尚力墨子“非命”的目的其实就是要劝导人们不要相信有命,而应当“强力从事”,积极工作,努力参加生产劳动,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以实现天下富裕。他认为,决定人们的贫富、贵贱、寿夭和社会治乱的原因不是命,而是“力”。他说,人与动物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人“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墨子非乐)。就是说,人只有依靠自身的力量和努力,去获得并创造财富,才能保证自身的生存。只有强力从事才能实现人的价值,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环境,创造美好的生活。,从思想史的角度看,墨子的“非命尚力”论,第一次把人的主体性以系统理论的方式表达了出来,虽然

36、天意的色彩尚未消褪殆尽,但决定个人命运的是人自身。贤愚依靠个人的努力,祸福由于自召,人们只要努力工作,最终必将获得应得的回报。,八、影响与评价,(一)墨家中绝:秦汉以后,在先秦时代被称为“显学”的墨家,突然离奇地从宏阔壮远的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的巨流中消失了,消失得如此彻底,以致秦汉以后直到清朝中叶的近两千年的时间内,除了一些道教典籍将这个曾经为了天下之利而栖栖遑遑,勤生赴死的墨子荒诞地扭曲为一个离世逍遥的神仙外,几乎很少有人再郑重其事地将他提及,这就是所谓的“墨学中绝”。,对于墨家突然“中绝”的原因,学者众说纷纭,大体有以下几种观点:1、墨子的学说亡于酷烈的“秦火”;2、墨子一贯与儒家唱反调,

37、而遭致在汉代获得“独尊”地位的儒家的“罢黜”;3、墨子“自苦行义”,非常人所能坚定持守,最终只能因缺乏足够的大众吸引力而自生自灭;4、作为墨子思想核心与基础的“兼爱”,与建立在血缘宗法体制之上的帝制中国格格不入,水土不服,因而不能久存于世间;,5、墨家组织严密,人多势众,擅长攻守,且绝对服从巨子,颇似民间武装帮会,从而为天生忌惮民间力量坐大、信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履至尊制六合”的帝王所扑杀;6、百科全书一般的墨家思想,经过与其他各家的思想碰撞,逐渐为儒、道、法、兵、农诸家吸收、肢解,以致自身的学派性格反而湮没不彰,以致中绝。,(二)历史影响与评价在整个帝制中国,墨子思想的影响还只限于对

38、儒、道、兵、法诸家的间接渗透而发生作用的,墨子和墨家本身,尚殊少为人提及。直到清代中叶,方才由于考据学的兴起,使墨子的文本得以进入少数学者的视野,但学者们对于墨子一书的兴趣,更多的是满足考据家们对于古代文本进行校勘、整理,以图“援墨注儒”、“以子证经”的需要。,到了近代,随着列强入侵中国的深入所引发的民族矛盾的激化和西方思想的涌入,墨子思想本身的价值日益得到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关注。尤有甚者,在民族主义情绪的激发下,更将墨子的思想视为西方思想的中国源头。,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被历史忽视了两千年之久的墨学居然又成为一时“显学”。革命派报纸民报第一期撇开孔孟老庄,刊登了墨子像,将之与黄帝、卢梭、华

39、盛顿并列,并奉之为“平等博爱”的中国宗师。章太炎、梁启超以及后来的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无不对墨子之学赞扬有加,推崇备至。在他们的鼓吹之下,墨子日益出现在当时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激进青年的口耳相传中,一场在现代中国持续多年的“墨学热”于是出现了。,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西文化之间剧烈的碰撞,儒家的礼治文化已明显不能满足变法维新、救亡图强的需要了。在这种空前的文化危机面前,启蒙思想家在宣扬西方文化的同时意外地发现了墨学的价值:墨学重理性,讲科学,谈逻辑,尤其是墨家赖力自强的兼爱精神集中反映了救亡图强的时代主题。,并且,他们惊喜地发现,平等、博爱等思想也并不仅仅是舶来品,墨子早在两

40、千年前就已经提出了,而且墨家的 “尚同”思想竟与他们所倡导的“大同社会”理想不谋而合。因此,复活墨子思想中这些有价值的东西,不仅可以与西学相贯通,而且足以启发千年蒙昧,解放众人思想,使之成为反对儒家为主导的传统文化、进行维新变法乃至民主革命的有力思想武器。,以今天的视角平心而论,这种将墨子非历史主义的过度拔高的思想倾向,无疑反映了当时的有识之士在国难当头之际探求救国良药时的急切心态。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不存在包治百病的良方,近代中国的积弊与沉疴的矫治更不可能完全交由一个两千多年前的古人来承担。对于古人,我们不能苛责,同样也不必乞灵,这是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心灵应当具有的视野与胸怀。民主的完善和

41、科学的进步,都该交由今天的人们在不断地穷索与实践中去逐步地完成,而不应该在我们“古已有之”的心态中去坐等其成。,旅居东京的著名学者蒋智由为梁启超中国之武士道作序时的一段话,可谓对墨子侠义精神的最佳概括,他说:如墨家者流,欲以任侠敢死,变厉国风,而以此为救天下之一道也。观于墨子,重茧救宋,其急国家之难若此,大抵其道在重于赴公义,而关系于一身一家私恩私怨之报复者盖鲜焉。此真侠之至大,纯而无私,公而不偏,而可为千古任侠者之模范焉。,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Study Constantly, And You Will Know Everything. 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Powerful You Will Be,学习总结,结束语当你尽了自己的最大努力时,失败也是伟大的,所以不要放弃,坚持就是正确的。When You Do Your Best, Failure Is Great, So DonT Give Up, Stick To The End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