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性疾病的营养治疗课件.ppt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580732 上传时间:2022-12-08 格式:PPTX 页数:133 大小:10.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性疾病的营养治疗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33页
传染性疾病的营养治疗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33页
传染性疾病的营养治疗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33页
传染性疾病的营养治疗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33页
传染性疾病的营养治疗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染性疾病的营养治疗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性疾病的营养治疗课件.pptx(1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章传染性疾病的营养治疗,我们正处于一场传染性疾病全球危机的边缘,没有一个国家可以躲避这场危机 WHO总干事中岛宏1996年世界卫生报告,“全球警惕,采取行动”,WHO报告新发现的传染病和重新抬头的传染病的问题是世界性的,没有哪一个国家可以幸免。1997年世界卫生日的主题:全球警惕 采取行动防范新出现的传染病,天花于1977年在全球消灭,具有伟大历史意义。,天花病人,1980年5月8日,第33届世界卫生大会庄严宣告:全世界消灭了天花。,一些常见的传染病、寄生虫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世界各国也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美国脊髓灰质炎19671997发病趋势,1991年8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美洲消灭了脊髓灰

2、质炎。2000年9月和2002年6月西太平洋地区和欧洲先后宣布消灭本土脊髓灰质炎病毒传播。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制订的计划,至2005年全球将最终消灭脊髓灰质炎。,消灭脊髓灰质炎指日可待,The Black Death in Europe ca.1300s,血吸虫病曾得到有效控制,传染病发现与发明 1546年,意大利医生费拉卡斯托罗提出,疾病可通过健康人直接与患者接触传播,也可间接传播。 1677年,荷兰显微镜专家虎克在显微镜下观测到细菌。 1786年,丹麦生物学家奥托.弗里德里希.米勒最早著书描写细菌。,1798年,英国医生琴纳发现接种牛痘,会对天花产生免疫力。1867年,消毒外科手术开始普及。1

3、910年,德国细菌学家埃尔利希发现一种砷化合物能杀死梅毒螺旋体。1921年,卡介苗问世。1928年,第一种青霉素用于治疗。同年,百日咳疫苗诞生。,1932年,德国化学家吉哈德.多玛克发明硫元素化合物能杀死链球菌。1935年,德国生物学家马克发现磺胺类药物的抗菌作用。1939年,美国微生物学家迪博发现抗菌素的抗菌作用。1944年,美国人发明链霉素。1955年,美国微生物学家索尔克制成脊髓灰质炎疫苗。,研究传染病的意义,危害严重重治轻防,后果惨重死灰复燃新发传染病不断出现生物恐怖威胁存在,传染病流行过程,传染源 传播途径 人群易感性 影响流行过程的两个因素,传染病流行过程,传染病流行过程 定义 传

4、染病在人群中发生流行的过程,即病原体从感染者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易感者机体而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第二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传染病流行图,第二节 传染病流行过程,一、传染源(source of infection),指体内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或动物,包括传染病的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物。 分类: 受感染的人 受感染的动物,传染病流行过程,受感染的人 病人 病人在其病程的不同阶段,如潜伏期、临床症状期和恢复期,因是否排出病原体及排出病原体的数量和频率不同,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也不同。,传染病流行过程,病人作为传染源分为:,潜伏期(incubation p

5、eriod)临床症状期(clinical stage)恢复期(convalescent period),传染病流行过程,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及用途,判断患者受感染时间, 追踪传染源,查明传播途径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和医学观察期限确定免疫接种时间评价预防措施效果潜伏期长短还可影响流行特征,传染病流行过程,病原携带者(carrier) 指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带菌者、带毒者和带虫者统称为病原携带者。 潜伏期病原携带者(incubatory carrier) 恢复期病原携带者(convalescent carrier) 健康病原携带者(healthy carrier),传染病流行过程

6、,受感染的动物作为传染源,人类罹患以动物为传染源的疾病,统称为动物性传染(zoonosis),又称人畜共患病。 以动物为主的人畜共患病 以人为主的人畜共患病 人畜并重的人畜共患病 真性人畜共患病,传染病流行过程,二、传播途径 (route of transmission ),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界环境中所经历的全过程。传染病可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传播。,传染病流行过程,空气传播 流感、肺结核经水传播 霍乱、血吸虫食物传播 痢疾、伤寒接触传播 淋病、疥疮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疟疾、西尼罗热土壤传播 炭疽、破伤风 医源性传播 丙肝、艾滋病围产期传播 风疹、梅毒,传染病流行过程

7、,经空气传播(air-borne infection) 是呼吸系统传染病的主要传播方式 经飞沫传播(droplet infection)经飞沫核传播(droplet nucleus infection) 经尘埃传播(dust infection),传染病流行过程,经空气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为:传播广泛,发病率高冬春季节高发少年儿童多见在未经免疫预防的人群中,发病呈现周期性居住拥挤和人口密度大的地区高发,传染病流行过程,经水传播(water-borne infection)包括经饮用水传播和经疫水传播两种方式一般肠道传染病经此途径传播,传染病流行过程,经饮用水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为:病例分布

8、与供水范围一致,有饮用同一水源史除哺乳婴儿外,无职业、年龄及性别的差异如水源经常受污染,则病例长期不断停用污染源或采取消毒、净化措施后,暴发或流行即可平息,传染病流行过程,经疫水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为: 病人有接触疫水史 发病有地区、季节、职业分布特点 大量易感人群进入疫区,可引起暴发或流行 加强个人防护、对疫水采取措施等可控制疾病的发生,传染病流行过程,经食物传播(food-borne infection) 主要为肠道传染病、某些寄生虫病、少数呼吸系统疾病的传播方式 经食物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有:病人有食用相同食物的历史,不进食者不发病患者的潜伏期短,一次大量污染可致暴发流行停止供应污染

9、食物,暴发或流行即可平息,传染病流行过程,经接触传播(contact infection)直接接触传播(direct contact infection) 没有外界因素参与下,传染源直接与易感者接触 。间接接触传播(indirect contact infection) 易感者接触了被传染源的排出物或分泌物污染的用品所造成的传播。,传染病流行过程,经间接接触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有:一般很少造成流行,多以散发为主,但可形成家庭及同住者间的传播流行过程缓慢,无明显的季节性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方及卫生习惯不良的人群中发病较多加强对传染源的管理及严格消毒制度后,可减少病例的发生,传染病流行过程,经节肢

10、动物传播(arthropod-borne infection)是以节肢动物作为传播媒介而造成的感染,包括机械携带和生物性(吸血)传播两种方式 机械携带:通过接触、反吐或随粪便排出病原体污染 生物性传播:病原体进入节肢动物体内后,在其肠腔或体腔内经过发育、繁殖后,才能感染易感者,传染病流行过程,蚊子传播西尼罗热,传染病流行过程,经节肢动物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有:地区性季节性职业及年龄分布特点一般无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传播,传染病流行过程,经土壤传播(soil-borne infection) 指易感人群通过各种方式接触了被病原体污染的土壤所致的传播。,传染病流行过程,土壤污染 传染源的排泄物或分泌

11、物污染 埋葬因传染病死亡的人、畜尸体条件 病原体存活力 土壤污染程度 人的接触机会,传染病流行过程,医源性传播(iatrogenic infection) 指在医疗、预防工作中,由于未能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人为地造成某些传染病的传播。,器械、针头、采血器等被污染或消毒不严引起,输血、生物制品或药物受污染引起,传染病流行过程,垂直传播(vertical transmission) 指病原体通过母体传给子代的传播,或称母婴传播。经胎盘传播 上行性传播分娩时传播,传染病流行过程,多途径传播许多传染病可通过一种以上途径传播,以哪一种途径传播取决于环境和病原体的流行病学特征。艾滋病的传播艾滋病既

12、可通过性接触传播,还可通过注射污染的血液和血制品及母婴传播。,传染病流行过程,传染病流行过程的相关概念,疫源地及流行过程 传染过程及感染谱,一、疫源地及流行过程,疫源地 (epidemic focus) 传染源及其排出的病原体向四周播散所能波及的范围,即可能发生新病例或新感染的范围。 形成疫源地的条件传染源存在病原体能持续传播,传染病流行过程的相关概念,疫源地消灭的条件 传染源被移走(住院或死亡)或不再排出病原体(痊愈)通过各种措施消灭了传染源排到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所有的易感接触者经过了该病最长潜伏期未出现新病例或被证明未受感染,传染病流行过程的相关概念,流行过程(epidemic proce

13、ss) 是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蔓延的过程,需要传染源、传播途径及易感人群三个环节相互作用、相互连接。,传染病流行过程的相关概念,流行环节,传染病流行过程的相关概念,二、传染过程及感染谱,传染过程(infectious process) 指病原体侵入机体后,与机体相互作用、相互斗争的过程。 感染谱(spectrum of infection) 指机体感染了病原体后,经过传染过程,所表现出的轻重不等的临床表现。 以隐性感染为主以显性感染为主大部分感染者以死亡为结局,传染病流行过程的相关概念,隐性感染,轻型感染,重症感染,死亡,无症状与体征,有症状与体征的疾病,传染病流行过程的相关概念,传染病发生与

14、传播的基本条件 病原体 (pathogen) 是能够引起宿主致病的各类微生物和寄生虫宿 主 (host) 在自然条件下被传染性病原体寄生的人或其他动物,传染病流行过程的相关概念,概述,由病毒、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细菌、真菌、螺旋体、原虫、蠕虫等所引起的疾病均可称为感染性疾病(infectious disease)。感染性疾病中具有传染性、并可导致不同程度流行者又称传染病(communicable diseases)。,传染病一般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传染病包括上呼吸道感染、大叶性肺炎、感冒、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等,慢性传染病包括病毒性肝炎、结核病、风湿热及结缔组织疾病等。,第

15、一节 病毒性肝炎,病毒性肝炎(virus hepatitis)是由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是一种多发性疾病,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面广泛、发病率较高等特点。可经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及密切接触传播。,病毒分型,正式命名的5种肝炎甲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A virus 甲型肝炎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B virus 乙型肝炎 丙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C virus 丙型肝炎 丁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D virus 丁型肝炎 戊型肝炎病毒 hepatitis E virus 戊型肝炎己肝病毒(HFV):现已被否定 庚肝病毒(HGV/GBV-C),TT

16、病毒和SEN病毒:不属于肝炎病毒,根据传播途径的不同分类粪口途径 甲型和戊型肝炎 季节性,可引起暴发或流行,无慢性肝炎肠道外传播即输血注射及母婴传播 乙、丙和丁型肝炎,多为散发,无季节性,有慢性化倾向,部分病例可发展成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CC),引 言,危害 世界范围流行,我国是高发区,尤其甲肝和乙肝,表231 19921995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引 言,据卫生部20032005年全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 肝炎总发病率和死亡率有不同程度 发病率仍位于法定报告传染病的第一、二位,死亡率位于第三位,其中 甲肝发病率 乙肝发病率 丙肝发病率 戊肝发病率呈波动状态 甲、乙肝疫苗接种面积 防

17、制力度,引 言,图231HAV电镜图,甲型肝炎,表232世界各地HAV流行状况,(WHO 2000),甲型肝炎,形态与基因结构,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正肝DNA病毒属电镜:3种形态,乙型肝炎,图232,图233,乙型肝炎,图234,流行特征,地区分布 世界性分布,但不均衡,丙型肝炎,图2310,HDV患病率,高,中等,低,极低,没有数据,台湾,太平洋岛国,图2314 丁肝感染的地理分布,临床分类,根据有无黄疸、病情轻重和病程长短将病毒性肝炎分为:急性肝炎:分为黄疸型和无黄疸型;慢性肝炎:包括轻度、中度和重度慢性肝炎;重型肝炎: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三种;淤胆型肝炎;肝

18、炎性肝硬化:根据肝功受损程度可分为代偿性和失代偿性。,黄疸型肝炎在黄疸出现前即有畏寒发热、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肝区胀痛、腹胀、便秘或腹泻等症状。大约持续710天可出现巩膜、皮肤黄染,约1周左右达到高峰,可有皮肤瘙痒,肝大和转氨酶升高,一般持续26周进入恢复期。急性肝炎迁延不愈,病程超过半年者为慢性肝炎,可有乏力、食欲减退、肝区隐痛、腹胀等症状,肝功能轻度异常或反复波动,可持续数月至数年。,慢性活动性肝炎除有乏力、食欲减退、腹胀、肝区疼痛等常见症状外,还可以出现肝外多脏器受损的症状,如关节炎、肾炎、结肠炎、甲状腺炎、心肌炎、腹膜炎及眼口干燥综合征等,以关节炎和慢性肾炎为多见。部分患者有皮肤

19、黝黑、进行性脾大、蜘蛛痣、肝掌等表现。,急性重型肝炎即暴发型肝炎,通常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起病较急,病情多在10天内迅速恶化,出现以下症状:黄疸加深、明显出血倾向、肝萎缩、神经系统症状以及肝肾综合征,表现为烦躁、谵妄、定向力和计算能力障碍、嗜睡以至昏迷,大多数患者可有脑水肿,尿少、尿闭及氮质血症等。病程一般不超过1014天。,疾病代谢特点,1. 蛋白质病人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均可受到影响,表现为蛋白质分解代谢加强、酶活性异常、凝血系统功能障碍和免疫功能下降等。病毒性肝炎时,血浆中的丙氨酸和谷氨酸增加,血氨浓度上升;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等支链氨基酸浓度降低,苯丙氨酸和酪氨酸等芳香族氨基酸(浓

20、度上升);儿茶酚胺的生物合成也受到影响,导致病人神经系统中毒,最终出现肝性脑病。,由于肝脏内蛋白质合成代谢减少,患者易出现低蛋白血症而产生腹水。同时机体免疫球蛋白、补体、血凝系统等蛋白质的合成也不足,患者易出现乏力、感染、消化道出血等症状。机体呈负氮平衡状态,组织蛋白消耗增加。,2. 脂肪,脂蛋白的合成、脂肪酸的氧化和酮体的生成等脂肪代谢活动均在肝脏内进行。病毒性肝炎患者胆汁合成和分泌减少,脂肪的消化吸收功能发生障碍,患者易出现脂肪泻。肝脏受损后,胆固醇合成减少,可出现低胆固醇脂血症。血液中的脂肪不能彻底氧化分解,导致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 FFA)水平升高,易出现肝性脑

21、病。过多的FFA进入肝脏使肝内脂肪的合成增加,同时载脂蛋白的合成减少,使得肝内脂肪不能以脂蛋白的形式输出,从而蓄积在肝脏,形成脂肪肝。,3. 碳水化合物,在病毒作用下,肝脏发生纤维化病变和(或)门-体分流,患者出现胰岛素抵抗及糖耐量异常,对内源性和外源性胰岛素均不敏感,最终发展成为糖尿病。这种继发于慢性肝炎的糖尿病也称为肝性糖尿病,可加重肝内循环障碍和胰岛素抵抗。肝性糖尿病多见于男性,患者没有明显的糖尿病症状,很少有微血管病变或酮症酸中毒等糖尿病并发症,但常有潜在的缺钾。由于肝脏受损,糖原合成减少甚至耗竭,肝脏糖异生作用减弱,糖代谢相关激素分泌失调,也可导致低血糖的发生,常见于饥饿时。低血糖多

22、见于由慢性肝炎发展成的肝细胞癌。,4. 多种维生素贮存于肝脏中,并参与肝脏内的生理、生化代谢。急性肝炎期易出现高维生素血症,多在12周内恢复正常(维生素B12除外)。慢性肝炎多伴发维生素缺乏,包括:脂溶性维生素:肝内胆汁淤积、脂肪泻及慢性肝细胞病变等因素可导致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障碍、转化障碍以及利用障碍,从而出现缺乏症状;B族维生素:机体的能量代谢和物质代谢需要多种B族维生素的参与和调节。肝脏发生病变时,机体对B族维生素的需要量明显增加,应及时补充。,5. 微量元素 绝大多数微量元素在转运过程中需要与蛋白质相结合,肝脏发生病变时,微量元素的代谢也会受到影响。最容易出现的是血清锌、铁及硒水平的降

23、低,降低程度与肝脏受损害程度、病情进展有密切关系。血清铜则出现异常上升趋势,并随肝脏病变的加重而逐渐升高。继发肝性糖尿病者易出现低血钾。,营养治疗目的,对于病毒性肝炎病人,营养治疗是极为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合理而充足地供给各种营养素,可以改善肝脏的营养状况,增强肝细胞的修复再生能力,调节营养物质的代谢紊乱,从而改善氮平衡和支链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比值,避免血氨升高,降低感染、腹水、贫血、肝性脑病等的发病风险。,总的治疗原则:是能量适度,不宜过高。蛋白质可根据病情变化随时调整。,1. 能量 肝炎患者的能量供给应该根据体重、病情和活动情况而定,以适量、能够保持理想体重为宜。高能量饮食可引起肥胖、脂

24、肪肝、糖尿病等,增加肝脏负担,影响肝脏功能恢复,甚至延长病程;能量过低也不利于肝细胞的修复和再生,还会增加蛋白质的消耗。在无发热等并发症的情况下,成人每天能量需要量应为104.5125.4kJ(2530kcal)/kg。计算有腹水或水肿者的能量需要时,应按实际体重计算,以满足患者分解代谢所需能量。,2. 蛋白质 蛋白质是肝细胞修复和再生的主要原料,其需要量应视患者营养不良程度、对蛋白质的耐受程度、体重及病情而定。急性肝炎和失代偿性肝硬化时,氮的流失量明显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可增加到1.52g/(kgd)。慢性肝炎和代偿性肝硬化时,每日摄入0.81.0g/kg蛋白质即可达到氮平衡。有轻度肝性脑病

25、者需适当限制蛋白质的摄入量,症状明显者应严格限制,可按0.50.8g/(kgd)供给,待病情改善后,可每天增加0.2g/kg,直至1.5g/kg。合并感染、腹水、消化道出血等症的患者每日蛋白质摄入量不少于1.5g/kg。,膳食中蛋白质增加,产生的氨和氨基酸也相应增多,因此还需降低血氨、调整血中氨基酸构成。植物性蛋白质含有膳食纤维,可加速体内含氮废物的排出,从而降低血氨。因此应增加膳食中植物性蛋白质的摄入量,以不低于总量50%为宜。,3. 脂肪脂肪摄入量应适度,以占每日总能量的30%35%为宜,不宜超过40%。膳食中脂肪过多,会增加肝脏负担,引起脂肪泻,还可导致急性蛋白下降;过分限制脂肪,又会影

26、响食欲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肝病患者对长链脂肪的吸收、代谢及利用不足,还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脂肪泻。因此膳食中应以中链脂肪为主,补充少量长链脂肪以保证必需脂肪酸和脂溶性维生素的摄入量,一般长链脂肪占每日总能量的10%。,4. 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的供给量应适量,一般占总能量的50%55%,以低聚糖和多聚糖为主。碳水化合物对蛋白质有保护作用,并可促进肝脏对氨基酸的利用,促进肝细胞修复和再生但也不宜过多,一旦超过机体需要量,多余的碳水化合物可转化成脂肪在体内贮存,并使血液黏稠度增加,不利于疾病恢复。另外,肝硬化患者易出现肝性糖尿病。应增加膳食中淀粉类食物、蔬菜、水果以及豆类及其制品的摄入,以增加多聚

27、糖、膳食纤维和低聚糖,减轻对胰岛素的刺激,调节餐后血糖,同时还能调节肠道菌群,维持正常pH,促进废物的排出。,5. 维生素和矿物质 维生素和矿物质可以改善肝脏的解毒作用,调节免疫功能,有利于疾病恢复。肝脏病变时易出现脂溶性维生素和铁、锌等微量元素的缺乏。应根据病情适当增加相应维生素的摄入量,可增加富含该维生素食物的摄入量,也可服用相应膳食补充剂。对于肝硬化病人,补充维生素D有利于改善肝纤维化,建议补充量为(40120)g/d。,第二节 结核病,结核病(tuberculosis)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可发生在全身多个脏器,如肠结核、肝结核、淋巴结核、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等。结核病中以肺结

28、核(pulmonary tuberculosis)最为多见,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肺部传染性疾病,肺部病灶除可沿支气管扩散外,还能通过血液、淋巴等途径传播到肺外组织。,结核杆菌,属分枝杆菌直或微弯曲的细长杆菌,抗酸性 生长缓慢,容易发生变异,痰标本镜检下结核菌形态,全球肺结核病流行状况,19861999年 41.5%的发展中国家 25%的发达国家 结核病疫情全球约有19亿人感染结核菌,患病人数约有200万每年新发现的病人约8001000万,其中半数以上为痰菌阳性由于糖尿病患病率、HIV感染率 ,结核病发病率呈,HIV合并肺结核,流行病特征,世界上仅次于印度的结核病高负担国家约有6亿人感

29、染结核分枝杆菌,占总人口的44.5% 80%的病人在农村 流行特点 高感染率 高患病率 高死亡率 高耐药率 低递降率,我国肺结核病流行状况,我国结核病流行概况,流行过程,传染源 痰涂片阳性的肺结核病人 传播途径 空气传播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流行病特征,注:开放性肺结核患者的痰液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飞沫传播是最主要的传播途径,量少、毒力弱的结核菌多能被人体防御功能杀灭,只有量大、毒力强的结核菌侵入人体,而人体免疫力低下时才引起发病。,结核病的基本病变,结核结节,单核细胞浆液 纤维素淋巴细胞,正常肺组织,正 常 肺 泡,肺门淋巴结结核,浸润型肺结核,浸润型肺结核,浸润型肺结核,浸润型肺结核,结核

30、结节(低倍),干酪样坏死(中倍),干酪样坏死(高倍),类上皮细胞,朗汉斯巨细胞,朗汉斯巨细胞,临床表现,结核病临床表现随病情轻重而异。低热、盗汗和乏力是全身毒血症的表现。典型的肺结核多缓慢起病,病程较长。仅少数患者急剧发病,有严重毒性症状和呼吸道症状。全身毒性症状表现为午后、傍晚低热,或轻微体力劳动后即引起低热、乏力、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盗汗等。当肺部病灶急剧进展时,可有高热。一般全身症状出现的较早,但早期症状轻微,容易被忽视。,临床表现,呼吸系统症状表现为咳嗽、咳痰、咯血、胸痛和呼吸困难。患者多有干咳,若有空洞形成,则痰为脓性。约有1/3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咯血,痰中带血是由于炎性病灶的毛细血

31、管扩张引起,咯血后低热持续不退者多提示有结核病灶播散。,临床表现,炎症波及壁层胸膜可引起相应部位的刺痛,并随呼吸和咳嗽而加重。慢性重症结核患者呼吸功能明显减退,可出现渐进性呼吸困难,甚至发绀。当并发气胸或大量胸腔积液时,则有急骤发生的呼吸困难。,分类,临床上将肺结核分为:原发型肺结核、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继发型肺结核(包括浸润性肺结核、空洞性肺结核、结核球、干酪样肺炎、纤维空洞性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等。,疾病代谢特点,1. 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结核病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病原菌不断排出毒素物质,使机体的营养状态受到损害,导致中毒和全身性反应,机体长期不规则低热,消耗增多,蛋白质分解代谢显著

32、增强,造成蛋白质丢失过多。同时,在结核病活动期,全身毒血症引起患者食欲减退、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影响患者的有效摄入,使能量及蛋白质摄入严重不足,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出现负氮平衡,导致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结核性胸膜炎和结核性腹膜炎时,胸腔积液及腹水中大量的蛋白质丢失,蛋白质的需要量进一步增加,如不及时补充,最终将导致恶病质。,2. 矿物质 结核病灶修复时出现“钙化”过程,钙是促进病灶钙化的原料。但在疾病过程中,大多数细胞中的无机盐与氮成比例地丢失,出现血清铁降低、低钾等,同样,机体钙也随之丢失而出现不足,钙不足对结核病灶的钙化不利,影响疾病恢复。,3. 维生素 结核病时由于分解代谢加强、能量消

33、耗增高,各种维生素的需要量和丢失量也均有增加,尤其在长期低热过程中,如果维生素补充不足,容易发生各种缺乏症,如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的缺乏,甚至发生贫血。,4. 脂肪 结核病患者脂肪和类脂质代谢也发生障碍,如果膳食脂肪摄入过多,容易引起肝脏脂肪浸润,并抑制胃液的分泌,出现消化不良和食欲减退。5. 碳水化合物 肺结核患者可出现各种形式的低氧血症和缺氧,引起糖代谢障碍,患者的血糖曲线和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曲线相似。,营养治疗目的,休息、营养和药物治疗是结核病治疗不可缺少的三个重要环节,其中营养治疗占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营养治疗和药物治疗相互配合,可以减少药物的副作用,改善营养状态,加速病灶钙化,提高免

34、疫力,促进康复。,营养治疗原则,总的治疗原则是高能量、高蛋白及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膳食。1. 能量 能量应稍高于正常人,消化功能正常时,全天总能量10.4612.55MJ(2 5003 000kcal)为宜,或(0.170.21)MJ(4050kcal)/(kgd)。伴肥胖、心血管疾病者以及老年人,能量不宜过多,每日8.37MJ(2000kcal)左右即可。2. 蛋白质 蛋白质每天应达到(1.52.0)g/kg,其中畜、禽、乳、蛋和豆制品等优质蛋白应占50%以上。,3. 矿物质 结核病灶的修复需要大量钙质。牛乳中钙含量高,吸收好,每日可摄取牛乳250500ml,以增加膳食中钙的供给量。除牛乳外,

35、豆制品、绿叶蔬菜、骨头汤、海带、贝类、紫菜、虾皮、牡蛎等也是供钙的良好来源。少量反复出血的肺结核、肠结核、肾结核病人常伴有缺铁性贫血,应注意膳食中铁的补充,如动物肝脏、动物血液、瘦肉类、绿叶蔬菜和水果等。用牡蛎加韭菜制成的菜肴对预防咯血有疗效。除饮食外,必要时可补充钙片或铁剂。进行性肺结核病人多极度衰弱,并伴有慢性肠炎和多汗,应注意补充钾、钠。,4. 碳水化合物是能量的主要来源,应鼓励多进食,适当采用加餐的方式增加进食量。伴有糖尿病时,每日碳水化合物应控制在300g以内。5. 每日脂肪供给量以80g左右为宜。但患肠结核的患者摄入脂肪过多会加重腹泻,应控制在60g以下。,6. 维生素 应供给丰富

36、的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D、C和B族维生素等。其中维生素B6可减轻异烟肼引起的副作用,应供给充足。多食新鲜蔬菜、水果、鱼、虾、动物内脏及蛋类等,鼓励患者进行日光浴或户外活动以增进维生素D的吸收。,药物治疗,一线抗结核药物:指疗效高、不良反应少、患者轻易接受的药物,包括:异烟肼:是最强的抗结核药物之一,是治疗结核病的基本药物;利福平(甲哌利福霉素) :与异烟肼一样,本品属于全效杀菌剂,能杀死细胞内外生长代谢旺盛和几乎静止的结核菌。,抗结核药,链霉素 :只能杀灭细胞外的结核菌,在pH中性时起作用,不易通过血脑屏障及透入细胞内,属于半效杀菌剂。 吡嗪酰胺 :为烟酰胺的衍生物,具有抑菌或杀菌作用,取决

37、于药物浓度和细菌敏感度。本品仅在pH偏酸时(pH5.6)有抗菌活性,为半效杀菌剂。,抗结核药,乙胺丁醇 :为合成抑菌抗结核药,只对生长繁殖期的结核菌有效。 氨硫脲 :本品为抑菌剂 。,出生时:乙肝疫苗(第一次)、卡介苗1月龄:乙肝疫苗(第二次)2月龄:脊髓灰质炎疫苗(第一次)3月龄:脊髓灰质炎疫苗(第二次)、百白破(第一次)4月龄:脊髓灰质炎疫苗(第三次)、百白破(第二次)5月龄:百白破(第三次)6月龄:乙肝疫苗(第三次)、A群流脑疫苗(第一次)8月龄:麻疹疫苗(第一次)、乙脑疫苗(非活第一、二次)、(减活第一次)9月龄:A群流脑疫苗(第二次)18月龄:百白破(第四次)、麻疹疫苗(第二次)2岁:乙脑疫苗(非活第三次)、(减活第二次)3岁:A群流脑疫苗(第三次)4岁:脊髓灰质炎疫苗(第四次)6岁:乙脑疫苗(非活第四次)、(减活第三次)、A群流脑疫苗(第四次)、精白破(第一次)16岁:精白破(第二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