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2107国开电大专科《刑法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1583024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9.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7月2107国开电大专科《刑法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22年7月2107国开电大专科《刑法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22年7月2107国开电大专科《刑法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22年7月2107国开电大专科《刑法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7月2107国开电大专科《刑法学》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22年7月2107国开电大专科刑法学(1)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字母填入题目空格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3分,共24分)L根据属地管辖原则,所谓在中国领域内犯罪,是指(AC)。A.犯罪的行为和结果均发生在中国领域内B.犯罪人和受害人均在中国领域内有居所C.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国领域内D.犯罪人或者受害人有一方在中国领域内有居所2.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C)。A.故意行为与过失行为B.主行为与次行为C.作为与不作为D.主动行为与被动行为3.生理醉酒后犯罪的人属于(A)。A.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B.完全无刑事责任

2、能力人C.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人D.减轻刑事责任能力人4 .某甲已满15周岁不满16周岁,在对其所犯抢劫罪量刑时,应当(B)处罚。A.从轻B.从轻或者减轻C.减轻D.免除5 .我国刑法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B)处罚。A.从轻或者减轻B.从轻、减轻或者免除C.减轻D.从轻6 .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最低为(C)。A.三个月B.六个月C.一年D.二年7 .对于被判处(AB)的犯罪分子应当剥夺政治权利终身。A.无期徒刑8 .死刑C.十五年以上有期徒刑D.驱逐出境8.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追诉期限从(D)之日起计算。A.犯罪8 .犯罪行为停止C.犯罪结果发生D.犯罪行为终了二、填空题

3、(每小题2分,共20分)9 .享有和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问题,通过外交途径解决。答案外交特权;豁免权10 .刑法学是研究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和的科学。答案刑事责任;刑罚IL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罪刑法定原则、和O答案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罪责刑相适应原则12 .按照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不同,犯罪客体可以分为三种,即:一般客体、和答案同类客体;直接客体13 .防卫过当是藉在实行正当防卫过程中,明显给不法侵害人造成,因而依法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行为。答案超过必要限度;重大损害14 .刑罚的目的在于预防犯罪,包括和两个方面。答案特殊预防;一般预防15 .精神病人在或者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

4、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答案不能辨认;不能控制16 .拘役的期限,为以上以下。答案一个月;六个月17 .无期徒刑应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之日起计算。答案裁定减刑18 .对于构成的犯罪分子不能适用缓刑和假释。答案累犯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19 .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20 .犯罪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心理态度。21 .犯罪集团:又称特殊共犯或有组织的共同犯罪,是指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

5、为固定的犯罪组织。22 .自首:是指犯罪分子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行为,或者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彘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为。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23 .什么是犯罪的不作为?构成犯罪的不作为应当具备哪些条件?答:所谓犯罪的不作为,是指犯罪人有义务实施并且能够实施某种积极的行为而未实施的行为,即应该做也能够做而未做的情况。构成犯罪的不作为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这是构成犯罪的不作为的前提。(2)行为人有履行特定义务的实际可能而未履行。(3)行为人未履行特定义务的不作为行为具有严重的

6、社会危害性。24 .简述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及其基本适用规则。答:数罪并罚,是对一行为人所犯数罪合并处罚的制度。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是以限制加重原则为主,以吸收原则和并科原则为补充的折衷原则。根据我国刑法典的规定,数罪并罚时应遵守如下基本适用规则:(1)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死刑或最重刑为死刑的,采用吸收原则,仅应决定执行一个死刑。(2)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无期徒刑或最重刑为无期徒刑的,采用吸收原则,只应决定执行一个无期徒刑。(3: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为有期自由刑即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的,采取限制加重原则,即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4)

7、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采用并科原则,附加刑均须执行。五、案例分析(16分)25 .案情;胡某,男,1993年5月出生。2010年6月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6年,2016年4月刑满释放。2021年3月某日晚9时左右,胡某与其朋友陈某喝完酒后在本县城关镇大街上驾车兜风,行至一个夜市小吃区时,撞上了正在马路边行走的张某、王某。张某被撞倒卷入车下,挂在车右前避震器与方向横拉杆上,王某被撞倒在马路边(手在地上蹭破了皮)。胡某没有停车救人,而是继续向前开。因被撞的张某还在车下,车辆行驶不正常,陈某便对胡某说:“好象那人在车上呢。停车看看吧胡某说:“管他呢!”继续驾车逃跑。夜市上的群众见此情景,大喊“车

8、下有人,把车停下”,边喊边往胡某车上扔啤酒瓶、饮料盒,进行阻拦。但胡某仍不停车,反而加大油门快速行驶。车行至县城南郊一加油站前时自行熄火,而张某被拖带长达2000多米,已血肉模糊、面目全非,惨死于车下。请根据刑法总则理论结合法律规定分析并说明理由:对于张某的死亡,胡某行为时的心理态度是什么?对于胡某的行为应当如何处罚(只答处罚原则)?答:(1)对于张某的死亡而言,胡某的心理态度属于间接故意,其行为构成(间接)故意犯罪。(判断正确者得分。判断错误则本题不得分)(2)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态度。其显著特点表现为行为人对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抱着漠不关心的放任态度,即不希望、不追求结果的发生,但也不反对结果的发生。(3)胡某交通肇事撞倒张某后,不仅不停车救人,反而加速逃跑,并且在陈某提醒、路人阻拦的情况下,明知车下有人,继续行驶可能会致人重伤甚至死亡,但他却无动于衷,对张某的死活放任不管,驾车猛跑,以致张某被拖带至死,其心理态度完伞符合间接故意的特征,故其行为已由过失犯罪转变为间接故意犯罪。(4)胡某在因故意犯罪被判处的有期徒刑执行完毕后5年以内,又犯应当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新罪,符合一般累犯的构成特征,因而属于累犯。根据刑法规定,应当对其从重处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