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不是社会文化典范的单纯复制者 古代西方政治思想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585253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3.5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知识分子不是社会文化典范的单纯复制者 古代西方政治思想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知识分子不是社会文化典范的单纯复制者 古代西方政治思想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知识分子不是社会文化典范的单纯复制者 古代西方政治思想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知识分子不是社会文化典范的单纯复制者 古代西方政治思想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知识分子不是社会文化典范的单纯复制者 古代西方政治思想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知识分子不是社会文化典范的单纯复制者 古代西方政治思想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识分子不是社会文化典范的单纯复制者 古代西方政治思想课件.ppt(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讲西方社会视野中的大学与知识分子University & Intellectuals in Western Perspectives,大学:缘起于普世与国族之间,现代university理念源自启蒙运动观念:文化的内在一体性unity,外向普适性universality中世纪大学像修道院,维系普遍秩序现代大学是工业主义产物。知识可以被创造而不只是复制随着地域性民族国家兴起,大学逐渐丧失其跨国族、普世性品格。但国族性national和普世性cosmopolitan的张力确保大学不被单一权力完全支配,大学的国别传统:法国,孔多塞、狄德罗等启蒙哲人相信知识的解放力,相信国家应负责提供这种知识。

2、拿破仑的庞大设想:基于技术治国、理性至上的价值观,建立一套以国家为核心的知识体系大革命后实证主义和社会工程理念兴起,思想文化和专家文化开始冲突。知识分子脱离被自然科学支配的专家文化,转占沙龙。大学成为新兴专家文化的主要机构,孔多塞(Condorcet,1743-1794),狄德罗(Diderot, 1713 - 1784),大学的国别传统:德国,德国迟启民族国家中央集权化,更强调Bildung 自我教化,而非科学和进步康德系科之争主张以理性批判力为大学理据。法官、医生和教士都服务于国家和效用,哲学家服务于知识与真理。系科之争就是现代性与专制、启蒙与蒙昧的冲突康德力捍大学作为思考真理之所在,促使

3、人们从知识本身为目的的角度为学术自由辩护洪堡:大学不能从属于国家,而应教化国民德国哲学家把大学视为某种社会乌托邦,以古典城邦共和国为效仿,康德(Kant, 1724-1804),洪堡(Alexander Humboldt, 1769-1859),大学的国别传统:英国,oxbridge:精英主义的导师体制和反工业主义的价值观念,培养绅士和神职人员,而非学者与技术专家。排斥实验性自然科学。人文主义。纽曼、阿诺德、艾略特、利维斯:视大学为文化的精神之声的贵族式理念苏格兰:更接近欧陆研究传统。注重教授作为学科代表的权威。培根,洛克,斯宾塞:强调知识的实际效用,约翰亨利纽曼(18011890),弗朗西斯

4、培根(1561-1626),洛克(John Locke,1632-1704),斯宾塞(Herbert Spencer,1820-1903),阿诺德(Matthew Arnold,1822-1888),实用性的大学理念兴起,英国红砖大学的兴起,反映专门职业的培训需要,创造对社会有用的知识,而非服务全民族或帝国美国,杜威实用主义教育观。赫胥黎认同市镇共同体。大学要履行理性市民社会的承诺。凡勃伦:大学乃研究之地,教学仅从属。博士学位的创设和扩张就是将研究型文化制度化,取代强调知识本身为目的或自我教化的德国自由人文主义传统,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赫胥黎(Thomas He

5、nry Huxley,1825-1895),凡勃伦(Thorstein B Veblen,1857-1929),从国别传统到典范之争,法德差异-现代技术治国大学观与自由主义大学观,反映欧洲现代性的两种传统:政治上的民族国家与文化国家两种大学典范:自由主义或新人文主义理想,适应工业社会的现代理想。前者根植于学术自由及追求以自身为目的的真理或知识的理念;后者强调科学中国现代史:教育文化理念的德国、法国与美国之选启蒙与救亡;德先生与赛先生;苏联模式,对于启蒙大学观的彻底质疑,韦伯:理性化进程导致文化祛魅及意义失落。知识并不具备不证自明的解放功能“学术作为天职”:在现代理性化的祛魅时代,大学教授的角色

6、。严斥在学术中谋求道德领袖和思想导引,但也不接受美国式的知识职业化与工具化古典的自由教育理想坚信知识普世性和个体理性。尼采提出质询:问题不仅在于确立自主性制度空间以保护知识,大学不能仅限于消极的认知抵抗,而要积极颠覆社会中居于支配地位的文化典范,韦伯(Max Weber,1864-1920),全面进入现代的大学,大学被全面吸纳入工业社会。大致趋势:传统与现代相分离事实与价值相分离理性与信仰相分离知识分子与技术专家相分离文化民族与政治国家相统一大学丧失启蒙运动带给它的权利:为价值评判或为事实立法研究型大学和大众化高等教育成型并成熟,从大学理念研究到知识分子研究,1960年代社会危机使大学思考重心

7、重回平衡:大学如何参与、创造社会转型帕森斯:大学四大功能之一是促进社会在文化方面的自我理解。学术人作为职业人士(专家、职业培训者或教师),囿于科学专业化。此外还有公共角色:促进公民身份,促进广泛社会中文化价值观念的传播转向知识分子研究:知识分子不是社会文化典范的单纯复制者,而是变革者,帕森斯(Talcott Parsons,1902-1979),对介入型知识分子的批判,从1920到1980年代,诸多学者严厉批判committed intellectual观念,包括曼海姆的free-floating的知识分子,葛兰西的有机知识分子,萨特的总体知识分子等意识形态与乌托邦:现代性时代,没有任何认知框

8、架或文化框架获得支配地位。知识分子既是问题致因,也是解决办法socially unattached intelligentsia(Alfred Weber):现代性中知识分子能摆脱各自社会位置,获得总体性眼光。与所受教育相伴的普世主义,曼海姆(Karl Mannheim,1893-1947),对介入型知识分子的批判:续,批判知识分子的政治诱引:朱利安本达知识分子的背叛。知识分子担负超出凡俗世界的超然使命。却为政治而背叛文化。为政治谋划提供合法化辩护。“我们的时代其实是知识分子组织政治憎恨的时代。”Ortega y Gasset:大众威胁由精英及知识分子确立权威的通行秩序,后者遭裹挟阿诺德文化与

9、无政府状态:应由有能力捍卫社会对抗政治的虚假承诺的精英担当思想领袖,本达(Julien Benda,18671956),Jos Ortega y Gasset,1883-1955,对介入型知识分子的批判:再续,Allan Bloom美国精神的封闭:高等教育已经败坏民主,空乏了当今学生的心灵“政治正确”、文化多元的后果:自由教育的危机重建great books传统。抵御相对主义过度膨胀的恶果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面向文化,不能由于过分担当某种政治使命而受侵害,布鲁姆(Allan Bloom,19301992),面向后工业社会的知识分子观,Gouldner等区分人文知识分子intellectuals与

10、技术知识分子intelligentsia。前者关注解放性、批判性的知识,后者兴趣更具技术治国性人文知识分子和技术知识分子构成涌现于后工业社会的新精英:“文化资产阶级”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分为科学知识阶级、技术知识阶级、管理知识阶级与文化知识阶级(狭义上的知识分子:与专家相对立的政治知识分子和公共知识分子),古尔德纳(Alvin Gouldner,19201980),贝尔(Daniel Bell,1919-2011),古尔德纳论大学,新阶级既可与工商企业结盟,也可与非关政治的文化结盟,还可与政治颠覆结盟。大学既再生产又颠覆社会。大学公开许诺执行的功能有违于某些实际结果:培养颠覆权威的批判

11、性话语文化大学核心问题:未能成为孕育有关社会世界的理性话语的共同体。主导价值观念变成追求特定知识产品与信息产品,可售卖以换取资助、特权和权力,这是国家和大社会的报酬,以期转移针对自身的颠覆性理性话语,寻找公共知识分子,福柯:知识分子并不关联着重大社会运动,也不一定关联某一社会群体,而是致力于颠覆既存的支配性话语,揭启新的政治策略雅各比最后的知识分子:大学败坏知识分子使命,把公共知识分子搞成专家。自由漂移的知识分子已变成体制化知识分子博维权力中的知识分子:批判性的学院建制更有助于实现公共介入,职业至上主义或许淡化了激进批判的潜力,但Tenured Radicals依然相对更为自主,福柯(Mich

12、el Foucault,1926-1984),雅各比(Russell Jacoby,1945-),萨义德(Edward Said,1935-2003),博维(Paul Bov,1949-),后、新时代大学学人的多元定位,后工业、后现代、网络社会、风险社会、新媒体/自媒体时代多元标签大学作为知识分子最后的庇护地?四种学术角色:职业研究者、职业培训者、教师、知识分子。危险在于后两类角色被前两类角色完全盖过。问题只是如何能最好地确立这些角色之间的相互关联公共知识分子还是万能知道分子?上媒体的知识分子还是新媒体、大学、学人、公知、网民、怨恨之恶性循环,全球化网络时代的大学形态与精神,全球网络时代,知识

13、逐渐去人格化、去地域化和全球化。图书馆、研讨室和书斋构成的传统空间虚拟化各国高教典范越来越类似,受制于绩效和文化同质化趋势的压力随着民族国家越来越不成其为唯一财源,大学就此从民族国家的意识形态机器及遗产卫护者,变成相对独立的科层体系大学精神与工商精神不再截然对立。商学院和技术科学地位不断上升,学术资本主义与三重螺旋结构,全球化将大学推向市场。政府关注让高教服务于技术文明需求。形成大学、产业和政府之间的“三重螺旋结构”大学依靠多重资源,学术人承受企业管理主义。加上高教大众化。排行榜、评估及绩效指标决定资源调配和市场竞争企业效益原则中,学术自由可有可无。知识专利化。教授职业认同变化,成为职业雇员教

14、学商业化。大学扩招同时减少劳力成本。学术管理阶层兴起,教授失去权力。大学成为企业,虚拟大学的现实?,信息技术融入大学,虚拟大学已部分成为现实。教学活动各环节网络化。大学须保持实体的场所共在感和归属感。大学:有人身性的公共性。虚拟大学:无人身性的公共性大学与知识分子研究的新图景:虚拟空间如何赋予人从属感、认同感?言说和沟通的形式与渠道有何剧变?宅时代如何定义新的公共社会性?虚拟空间的参与感受与实际效力?,后现代主义大学理论,后现代对于现代性及其认知结构的攻击,必然转向支撑现代筹划的大学建制利奥塔后现代状况:关于知识的报告:后工业社会中不再有整合性的宏大叙事。知识商品化、工具化,丧失解放的允诺。教

15、学具有反革命的功能,研究提供颠覆的可能鲍曼:今日大学特征是差异性与多样性,不可能有单一大学理念。内部众多风格。后现代大学标志是contested knowledge,利奥塔(Jean-Francois Lyotard,1924-1998),大学已成废墟?,ReadingsUniversity in RuinsPosthistorical university。大学历史理据已死,全无社会使命大学在“卓越”的企业意识形态中找到取代国民文化的新意识形态。声称让大学more accountable,具体策略却不是accountability,而是accounting后历史大学不再是某种理想社会模型,而是“异议共通体”:以差异为基础,通过理解差异、包容它者来探求自我教学不单是传播科学知识,再生产思想体系,而应是对话,雷丁斯(Bill Readings,1960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