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腹泻病例分析专题报告.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1588613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4.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腹泻病例分析专题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腹泻病例分析专题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腹泻病例分析专题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腹泻病例分析专题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腹泻病例分析专题报告.docx(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医针灸治疗中风后腹泻病例分析专题报告陈*,男,71岁,住院号:26849,初诊日期:202*年12月15日。主诉:右侧肢体活动不利半月。病史:患者半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伴右口嗯1,由家人送至天津市环湖医院,查颅脑MR考虑脑梗死,遂住院治疗,治以抗血小板、改善脑循环、改善脑代谢等治疗,住院期间出现大便次数增多,日达10余次,呈粘液状稀便,便常规检查为粘液便,服用思密达等药物无明显好转。为进一步中西医结合治疗,就诊于我科。查体及实验室检查(阳性指标):颅脑MR(202*-12-4):左基底节区梗死灶;便常规(202*-12-10):大便性状为粘液便。西医诊断:脑梗死中医诊断:中风病

2、证候诊断:阴虚风动证治疗原则:醒脑开窍滋补肝肾温中益气清热止泻针灸取穴:内关(双侧)、人中、三阴交(取患侧)、极泉尺泽委中(取患侧)、风池完骨天柱(双侧)太溪(双侧)治疗过程:常规消毒,取双侧内关,进针1L5寸,施捻转提插泻法;继刺人中,向鼻中隔方向针刺0.30.5寸,用雀啄泻法,至眼球湿润或流泪为度;三阴交,提插补法至肢体抽动3次为度;极泉、尺泽、委中、提插泻法至肢体抽动3次为度,留针30min,风池、完骨、天柱均小幅度高频率捻转补法操作,余穴平补平泻。中药:1.内服:以乌梅丸(乌梅、细辛、川椒、黄柏、黄连、干姜、桂枝、炮附子、人参、当归)为基础方临症加减,每日1剂,水煎20OnII温服。2

3、.灌肠:白头翁汤(白头翁20g、黄连10g、黄柏15g、秦皮20g)水煎300ml,常温灌肠,上、下午各1次;灌肠后药物在体内留置10分钟以上;对于不能配合的病人,采用肛门人工闭合加压法,持续10分钟。治疗结果:治疗2次后腹泻症状改善,大便次数减少,但大便为不成形稀便,夹杂粘液,5次后腹泻症状明显改善,每日大便4次以下,为稀软便,尚不成形。治疗10次后,腹泻症状消失,大便为正常便,每日12次。按语:中风后腹泻的发病机理与中风病关系密不可分。首先,中风病多发于老年患者,以肝肾阴虚为本,兼夹痰火、虚实,以“窍闭神匿”为病理机转;内经云:“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由此导致脾胃功能失调,湿热下注而发为腹泻

4、;其二,作为老年患者其发病以阴阳俱损、命门火衰为特点,在病理上虚实并见,寒热错杂。基于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原贝L故而拟定本病的治疗原则为“温中益气,清热止泻二乌梅丸为张仲景伤寒论治疗蛔厥证的代表方剂,本方合苦、酸、辛三味以组药成方,其组方独特点在于:以附子配人参、桂枝(肉桂)、干姜,人参与附子相配可救逆以回阳;附子、干姜相配,可补中阳以健脾胃;附子与肉桂相配,可温补下焦以暖肾阳,从而达到益气固脱之效;辅以黄连、黄柏以清中下焦湿热;更以酸涩之乌梅以涩肠,加细辛、川椒少许以助扶阳之功,加补血行血之当归以助气机通畅。借用本方治疗本病,使温中与清热并举,补虚而不滞。以白头翁汤水煎灌肠,直接作用于发病之所,收清热利湿之效。从现代医学角度分析,腹泻之原因为肠粘膜有菌或无菌性的充血与水肿,导致肠蠕动的加速与排空运动,从而导致腹泻的发生,采用药物灌肠疗法可以消除瘀血,减轻水肿,促进粘膜组织的修复,从而起到止泻作用。综上所述,本方法于立法、处方及用法中,针对病因治本的同时,对病位方面亦采取针对性的局部治疗,达到标本兼顾,祛邪与扶正并举之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