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课件.ppt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588694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PPTX 页数:49 大小:24.7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节 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第三节 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第三节 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第三节 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第三节 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节 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节 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课件.pptx(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环境保护,选修6,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短缺问题及其对策,水资源短缺问题及其对策,1.短缺原因,水资源短缺问题及其对策,喷灌、滴灌等节水技术,水体污染,1.由于水资源短缺,我国华北平原大量开采地下水,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了地下水漏斗,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地下水漏斗指由于打井超采地下水形成的地下水位中间深、四周浅,如漏斗状的地下水位分布状况。图1、图2分别为“华北平原浅层和深层地下水漏斗分布区(阴影部分)示意图”。完成(1)(3)题。,(1)根据华北平原地下水漏斗区的地理特征,可判断(单选)浅层地下水漏斗区地势相对较低 深层地下水漏斗区河流径流量丰富浅层地下水漏斗区主要分布在山麓地带深

2、层地下水漏斗区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A. B.C. D.,答案,(2)浅层或深层地下水漏斗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单选)A.浅层地下水漏斗致使河流干涸 断流B.深层地下水漏斗造成深层地下水 污染C.浅层地下水漏斗导致土地盐碱化D.深层地下水漏斗会引起土壤养分降低,答案,(3)地下水回灌是治理地下水漏斗的主要措施。简述地下水漏斗区回灌用水的主要来源。,答案,跨流域调水;利用雨水(夏季降水集中产生的多余地表水);利用中水(工业和城市污水无害化达标处理产生的水) 。,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近百年来,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发生了很大变化:1910年为苏州河,1928年改至黄浦江中、下游,1978年

3、改至黄浦江中、上游,2010年改至长江青草沙(见右图)。(1)分析上海市饮用水主要水源地变化的原因。,答案,解析,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用水量加大,同时工农业的发展使水污染加重,水质越来越差,水源地不得不往上游水质更好的地方迁移。,水环境污染严重;城市需水量增加。,(2)提出保护城市水源地应采取的措施。,答案,解析,保护水源地是保证水质的重要举措,必须从立法的角度加大保护力度,同时增强公众水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监督,杜绝企业等生产活动随意排污行为,有效控制污染源。,控制污染源,加强水质监测和日常管理,防止水污染;制定污染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案;加强城市水环境教育,增强公众水环境保护意识;强化水

4、资源管理等。,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植被浅沟常布置在城市道路两侧、不透水地面的周边和大面积绿地内等处,可与城市雨水管网或集水池相连,其表面一般种草进行覆盖。下图为植被浅沟示意图。指出植被浅沟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中的作用。,答案,解析,收集雨水(提高雨水的利用率;增加可利用水资源量);补充地下水(增加下渗);净化雨水;减轻城市内涝;调节小气候(美化环境)。,城市内涝是当今社会城市面临的突出问题,减少地表径流、增加下渗量、加强排水系统建设等是解决城市内涝的主要方法。建设“植被浅沟”可以收集地表水,通过滤网来提高地下水的水质,同时可以通过增加地表植被改善局地小气候。,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应对措施的

5、分析思路,(1)资源问题主要表现为资源短缺问题,根本原因是人类不合理活动与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消耗激增。,资源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应对措施的分析思路,(2)应对资源短缺问题的措施“开源”和“节流”“开源”的具体举措a.不断增加资源的探明储量。b.扩展开发的范围和渠道。c.开发新的资源和能源。“节流”的具体举措加强节约,利用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资源的浪费。,耕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耕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2,3,1,容易开垦的耕地为15.4亿公顷,世界耕地有限土地肥力不高、通达性有限,要有较大投入才有可能利用,世界耕地需求增加世界人口的增长,耕地不足,目前人类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耕地不足问题!,耕地

6、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人口增加,耕地质量低,耕地不足,不合理利用,中国依靠8.6%的耕地养活世界19%的人口,加剧耕地资源的短缺,耕地面积减少或耕地质量下降,中、低产田比重大,现状,耕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耕地总量不减少的措施,提高耕地质量,依土地管理法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非农业建设必须节约用地:禁止闲置、滥用、荒芜耕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改良土壤,提高肥力,防治土地污染,防治土地退化。,措施,提高土地利用率,耕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土地退化,是指土地资源质量的降低,在农耕地上通常表现为农作物产量的下降或农产品品质的降低,土地退化表现,土壤侵蚀,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和土地还荒漠化,不合理灌溉引起土壤盐

7、渍化和涝灾,污染造成土地质量下降,生物措施:,因地制宜,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恢复生态林,营造经济林,加强对植树种草的科学管理,土地退化防治措施,工程措施:,修建水库、灌渠等;修梯田、淤地坝等,农牧业措施,在突出农田基本建设的基础上,采用各种保护耕地、提高肥力的措施;发展舍饲养畜、把牧草栽培纳入农田耕作范围,1.坡耕地上的切沟由流水侵蚀而成。右下图为切沟景观。指出切沟对坡耕地的危害,并提出防治措施。,答案,解析,危害:切沟分割土地,损坏耕地,妨碍耕作,(严重时可阻断交通);加大土壤侵蚀量(切沟形成后,水流集中,冲刷能力增强,水土流失加剧)。防治措施:调整耕作方式,防止水流集中(如等高耕作、间作、

8、修地埂等);修建引水排水设施(如修建排水沟等);(在水流集中区域)设置障碍(如草地、灌丛等);在切沟中修建拦水坝(谷坊);切沟填埋。,材料中指出坡耕地上的切沟由流水侵蚀而成,说明切沟会造成水土流失,土壤减少;图示切沟景观显示了切沟不断分割耕地,因此其不但破坏耕地,还会妨碍耕作。切沟的防治要从耕作方式调整、工程措施填埋等方面考虑,切沟一旦形成,如果不采取治理措施会导致切沟不断加宽加深,修建排水沟和拦水坝等能有效防止切沟的形成。,2.右图示意的农业区是新疆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1990年至2010年,该农业区耕地面积不断扩大。分析该农业区耕地面积扩大带来的环境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答案,解析,

9、环境问题:(该区域地处内陆)气候干旱,耕地面积增加会加大灌溉用水量,(河流流量大减)加剧水资源短缺;入湖水量减少,湿地萎缩;(灌溉用水量加大,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引起土壤次生盐渍化。应对措施:限制开荒面积;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发展节水型农业。,根据所学知识并发挥想象,环境问题主要有:加剧水资源短缺(耕地面积扩大,会加大用水量)、湖泊萎缩,调蓄能力减弱(入湖水量减少)、土壤次生盐碱化加重(大水漫灌,只灌不排)等。应对措施主要从合理用水、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农业、改进灌溉方式、跨流域调水等方面叙述即可。,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化石燃料开发与利用,1化石燃料开发利用中的环境问题,化石燃料

10、在开采、运输、存放、加工、利用过程中,都可能对环境产生较显著的不利影响。,2化石燃料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措施,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化石燃料开发与利用,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太阳能,新能源的开发利用,风能,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水能,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潮汐能,新能源的开发利用,生物能,新能源的开发利用,地热能,应对石油危机的措施,加强勘探,挖掘潜力节约使用,提高利用率到国外投资开发石油,多元化进口建立石油战略储备体系改变能源消费结构,推广新能源,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某企业在甲地(右图)开采锰矿并建有电解锰厂,生产过程中需用硫酸和铅;在附近山坡上建有尾矿矿渣库。分析该尾矿矿渣库对环境的潜在危害,

11、并说明为防止这种危害应采取的措施。,答案,解析,危害:该尾矿矿渣库位于江河上游地区,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季易发洪水、泥石流、滑坡等,若将山坡上的尾矿矿渣冲入江中,(其中的硫酸、铅等)会对江水造成污染,危及沿岸用水安全。措施:加固尾矿矿渣库;兴建必要的行洪通道,防止洪水等将矿渣冲入江中。,尾矿矿渣属于松散物,尾矿矿渣库位于山坡处,为滑坡、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物质基础;矿渣中的有害物质可能随雨水入河,造成污染。治理措施应从加固矿渣库和导流洪水两个角度采取工程措施。,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锯泥是石材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石粉与水的混合物。我国北方某石材生产基地每年产生大量锯泥,其堆放占用了大片土地。石

12、粉质地细、难处置,大风时易漫天飞扬,雨天则随雨水流入河道。近年来,某企业在该基地利用锯泥生产加气砖,加气砖质量轻,保温效果好,是一种新型建筑材料。右图为锯泥产生过程及利用示意图。从资源、环境的角度分析该企业利用锯泥生产加气砖的积极意义。,答案,解析,实现废弃物回收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占用土地,节约土地资源;加气砖保温效果好,节省能源;减轻空气污染;减轻水污染。,由材料可知,石材企业产生大量的锯泥,既占用了大片土地,又容易造成空气污染和河道淤积,污染水源。该企业利用锯泥生产加气砖,实现废弃物资源化,提高资源利用率。可以减少占用土地,节约土地资源,同时也缓解了大气污染和河道淤积问题。加气砖保温效果好,有利于节省能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