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对等理论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592216 上传时间:2022-12-09 格式:PPT 页数:15 大小:2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翻译对等理论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翻译对等理论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翻译对等理论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翻译对等理论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翻译对等理论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翻译对等理论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翻译对等理论课件.ppt(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1,t课件,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一、什么是对等二、对等理论的发展三、翻译对等的类型四、翻译界对对等理论的争论,2,t课件,一、什么是对等,Equivalence refers to the description of one thing in different languages. In fact translation is about equivalence. “equivalence, when applied to the issue of translation, is an abstract

2、 concept and actually refers to the equivalenc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ource text and the target text, 理论家在诠释其翻译观点时往往以对等理论为基础,3,t课件,二、对等理论的发展,历史上第一个提出同等效果论的是英国翻译理论家泰特勒1790 年, 他在翻译原理简论一文中为好的翻译下了一个定义: 好的翻译是把原作的优 点完全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 使得译文语言国家的人们能够清晰的领悟, 强烈的感受, 正像使用原作语言的人们所领悟, 所感受的一样这就是说, 好的译文应该能够在不同语言社会里和

3、原作产生同等效果,德国翻译理论家考尔在1896 年的翻译艺一书中称之为comparable effect (效果相等)。1953年里乌(E. V. Rieu)首次提出“对等”这一概念,4,t课件,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后理论形成,The problem of equivalence in meaning,discussed by RomanJakobson(1959)and central to translation studies for two decades.Nidas adaptation of transformational grammar model,and scientific

4、methods to analyze meaning in his work on Bible translating.Nidas concepts of formal equivalence and dynamic equivalence and the principle of equivalence effect :focus on the receptorNewmarks Communicativetranslation and SemantictranslationWernerKoller s Correspondence,5,t课件,The major theory,1.雅各布逊和

5、他的“差异中的对等”,雅各布逊在他名为论翻译的语言学观 (1959)这篇文章中,论述了三种翻译类型:语际(interlinguistic)翻译、语内(intralinguistic)翻译和语符翻译(intersemiotic)(Jakobson1959)。他认为在语内翻译时,译者为了清楚地表达信息,可以使用同义词,这就意味着语码单位之间通常没有完全的对等,从语法的角度来看,语言本身存在差异,译者翻译时可能面临找不到对应词语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语言不可译。他承认专有名词可以用外来语(loan words)、直译语(loan translation)、新语(neologism)、语义转换(sem

6、antic shifts)和迂回表达法(circum locutions)等来引述(Jakobson1959:)。他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的重要地位,认为在没有与原文词、句对应的情况下,就该由译者来选择最合适的方法进行翻译。由此可见,雅各布逊的理论是以符号学为基础的,译者首先对源语信息进行编码,然后再把它转换成目的语相应的信息。,6,t课件,奈达:形式对应(formal correspondence)和动态对等 (dynamic equivalence),奈达翻译理论形成于20 世纪60年代并于80年代介绍到中国, “功能对等”是他的中心翻译思想之一 1964年, 奈达在翻译科学探索中首次提出了“

7、动态对等”的概念, 提出将翻译研究的重点从对静态的文本信息的关注转移到读者对文本动态信息的关注。 在1969年的翻译理论与实践中, 奈达再次定义说: “ 动态对等就是译文读者对译文所作出的反应与原文读者对原文所作出的反应基本一致”。 这里的动态对等就是指功能对等,7,t课件,功能对等理论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建立在现代语言学基础上的功能对等理论,奈达从语言的本质入手, 运用语义学理论对词汇的所指意义和联想意义进行了客观、准确的分析。在奈达看来, 各种语言结构具有很大的相似性, 而且深层结构远比表层结构有共性。 描写语言学翻译中通过语际间深层结构的转换, 能最大程度上保证译文的忠实, 同时

8、由于译文的表层结构是通过深层结构转换而来的自由表达, 能尽可能地保证译文的通顺。 既忠实又通顺的译文为读者反应的对等创造了条件, 这就使得功能对等有了实现的可能,8,t课件,第二阶段 建立在信息论基础上的功能对等理论,他认为翻译是把一种语言所表达的信息转变为另一种语言的信息的活动, 翻译的目的就是通过传递信息, 起到交际的作用。只有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信息量, 才能使“译语接受者和译语信息之间的关系, 与原语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相同 ” 为了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信息量, 奈达强调可以适当改变原文的形式, 以增强译文的理解,9,t课件,第三阶段建立在社会符号学基础上的

9、功能对等理论,奈达认为翻译即翻译意义, 而符号学是分析意义的最全面的系统,逐步采用社会语言学和社会符号学的方法来处理翻译问题。他认为,必须把语言看作一种符号现象,对他进行解释时不可脱离它的社会环境。并把意义重新区分为修辞意义、语法意义和词汇意义,各类意义又分为所指意义和联想意义两个层次。 以“功能对等”取代“动态对等”,从而使其含义更清楚,10,t课件,三、翻译对等的类型,There are three types of translation equivalence:Stylistic equivalencesocio-cultural equivalencelinguistic equiv

10、alence:is divided into pragmatic,semantic,and grammatical equvilence,the highest priority is credited to pragmatic equvialence and then semantic equivalence has priority over grammatical equivalence,11,t课件,四、翻译界对对等理论的争论,自从1953年里乌(E. V. Rieu)首次提出“对等”这一概念后,翻译理论家们就从未停止过争论应该如何理解这一翻译理论,由此形成许多不同甚至相去甚远的观点

11、:,12,t课件,霍姆斯认为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文本对等”(textual equivalence),只有“对应”(correspondence)或“匹配”(matching)。他否定equivalence这个概念,认为在源语和译入语中不存在真正的同义词。其实他混淆了两个不尽相同的概念:equivalence和correspondence或 matching。equivalence是直接的对等,而correspondence或 matching是在目的语里没有或找不到equivalence时,为了解决“不可译”的问题所采取的一种翻译策略。巴斯内特指出,完全的 equivalence是不可能的。雅

12、各布逊也指出完全的对应是不可能的,源语总有许多不可传递的成分,基本意义虽传达到了,“内涵意义”和“外延意义”则丧失了,所以翻译中允许创造性的改动。,13,t课件,石锡书和杜平提出“辩证地看待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张美芳教授1999年在其论文“从语境分析看动态对等论的局限性”中指出,奈达提出的“动态对等”存在某种程度上的缺陷。她以分析查良镛先生写在香港回归之日的一篇文章为基础指出,在下列情况下,“动态对等”不能取得:“原文与译文的目的不一致时,其功能不可能对等;接受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经验不相同时,读者反应不可能对等;译语语篇的交际者及其之间的关系与原语语篇的不相同,译文风格有可能随之变化。”(19

13、99:13),14,t课件,III) Conclusion,Reflection on 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 helps to deepen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translation. Equivalence, constructed at the abstract level, is thus a rather necessary and important term in the field of translation studies. Theoretically, equivalence is atta

14、inable; and equivalence usually takes the form of different sub-categories that are realized at different layers or aspects of translation, which is why this term usually goes together with a modifier. Certainly, nothing but the abundant practice of translating and the study of the concrete problems

15、 occurring in translation would suffice for a theory relating to equivalence. All in all, equivalence is at least a functional and effective term for us to describe and analyze translation or to tolerate the fierce controversy in this field and find a way out of the awkward dilemmas in the practical translating that would otherwise keep unresolved. To put it another way, the theory on equivalence actually did, do or will do offer us a theoretical basis to verify the variety of translation methods adopted.,15,t课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