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克己复礼》ppt课件.ppt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596511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PPTX 页数:60 大小:18.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语《克己复礼》ppt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60页
论语《克己复礼》ppt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60页
论语《克己复礼》ppt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60页
论语《克己复礼》ppt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60页
论语《克己复礼》ppt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语《克己复礼》ppt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语《克己复礼》ppt课件.pptx(6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克己复礼,琉璃,小玩意 大文化,中国传统节气,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惊蛰,古称“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太阳到达黄经345时。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此前,昆虫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故惊蛰时,蛰虫惊醒,天气转暖,渐有春雷,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古代分惊蛰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惊蛰三候所代表的花信为:“一候桃花,二候杏花,三候蔷薇。”,惊蛰,非礼勿视,

2、非礼勿言,非礼勿听,非礼勿动,为政以德德治,孔子政治思想,琉璃,克己复礼礼治,何谓“克己复礼”,为何“克己复礼”,如何“克己复礼”,克己复礼,分析理解孔子的礼治思想,壹,何谓“克己复礼”,何谓“克己”?,克制自己的欲望?约束自己的行为?做好自己的本分?,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象肩形。整个字形,象人肩物之形。本义:胜任能够做到(克勤克俭)克,肩也。说文。按,以肩任物曰克。物高于肩,故从高省,下象肩形。,8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12.11),评析 春秋时期的社会混乱,“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

3、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弑君弑父之事屡有发生,使当时的等级名分受到破坏,孔子认为这是国家动乱的主要原因。所以他告诉齐景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恢复这样的等级秩序,国家就可以得到治理。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孔子要求君臣、父子各守本分,不但对臣、子提出了制约,而且对君、父也有制约。,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3.19),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董仲舒春秋繁露,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何谓“复礼”?,2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4、3.14),评析 夏尚忠(诚信敦厚),商尚敬(崇拜鬼神),周尚文(礼乐制度),周借鉴了夏商两代之文明精华,集完备的典章制度和有效的人文文化于一体,凡邦国建制、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各种名物、典章、制度内容无所不包。在孔子眼中,经过朝代更迭,有“所损益”的周礼是完备的,至少对当时整个社会而言,恢复周礼是拯救乱世的良药。但不可否认,孔子并不是恪守传统的老古董。,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2.23),何谓“复礼”?,3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5、(7.5),使用主谓倒装的句式,突出的是程度之“甚”和时间之“久”,反映出孔子在年老体衰和四处碰壁的悲凉心情,也体现了孔子的感叹之深,反映出孔子对西周政治的梦寐以求、无限思慕。,“吾衰也,甚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久矣。”,周公的名字叫周公旦,历史上通称周公,他哥哥是周武王,兄弟俩非常相爱、非常和睦。周武王在生病时,周公写了一篇祈祷文在神明面前,在太王、王季、文王的灵位面前起誓,周公说:“舍掉我的寿命,把我的寿命给我的兄长,让他能继续安定天下吧!”读完祈祷文,周公就将这一卷祈祷文放在祭祀祖宗的太庙里面。心诚则灵!周武王的身体果然好了。中庸说:“至诚如神。真理之论也!但不久,武王病死了,他的儿子姬诵

6、继承王位,这就是周成王。那时候,周成王才十三岁,刚建立的周王朝还不大稳固。于是,由武王的弟弟周公旦辅助成王掌管国家大事,实际上是代理天子的职权。这个时候,有一些别有用心人就开始散播谣言,说周公想篡位。周公听到这样的谣言之后,为了不让他的侄儿为难,自己就辞职到山东去居住了。,有一天,成王看到天气很好,就带着人马到宫廷外去看看,走在路上,突然天上狂风大作、雷雨交加,这时成王就感觉到一定是他有一些做法不妥当,上天才会有这些异象产生。 于是,成王就到太庙去祭祀,成王就发现了周公祈祷周武王延寿的这篇祈祷文,成王打开祈祷文一看,当看到周公宁愿让自己折寿而祈求兄长武王能够延寿的情真意切的话语时,成王内心非常

7、的感动,非常的惭愧,这么好的叔叔,我居然听信谣言,还让叔叔到比较偏远的地方去。结果成王亲自到山东把周公请回来,请周公制礼作乐。所以,周朝建国以来的人文文化,都由周公一手整理并付诸实行的。从周成王到他的儿子康王两代,前后约五十多年,是周朝强盛和统一的时期,历史上叫做“成康之治”。,山不在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下白屋,吐哺不及餐,一沐三握发,后世称圣贤。,周公戒伯禽曰:“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於天亦不贱矣。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子之鲁,慎无以国骄人。”“成王有过,则挞伯禽。 ”,孔子为中国儒学传统之大宗,而孔子平生为学,其最所尊仰者,

8、实为周公。钱穆,何谓“复礼”?,评析 孔子的“为政以德”的德治思想,源于周公的“明德、慎罚”的治国原则。孔子在学术思想上继承了周公治世治国重在人类精神道德建设,尤其重在修民之德的思想传统。孔子盛赞周公的文治武功,而且向往能够践履躬行周公之道。 本章是孔子感叹自己年事已高,但大道却仍未能施行。所谓梦见周公,未必是真的说梦,而是未能推行大道的隐语。从唯物历史观来看,行周道以救世,是历史进步还是历史反动,这要与孔子所处社会性质联系起来认定孔子是哪个阶级的代表。不过,孔子爱周礼、行周道是为了救世救民,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3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7.5),贰,为何“克己复礼”,为

9、何“克己复礼”?,4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评析 春秋末期,奴隶制社会处于土崩瓦解、礼崩乐坏的过程中,违犯周礼、犯上作乱的事情不断发生,这是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过程中的必然表现。季孙氏用八佾舞于庭院,是典型的破坏周礼的僭越事件。对此,孔子表现出极大的愤慨,“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句,反映了孔子对此事的基本态度。,为何“克己复礼”?,4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6.25),为何“克己复礼”?,4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6.25),此器名为觚,取其“寡少”之义,用意是为了戒人贪饮。此器上圆下方,腹部有棱角,然而当时之人沉湎于酒,为了加大容量,破棱角为圆弧,于是戒人少

10、饮之义没有了,名不副实,所以孔子叹之。,论语稽求篇:“觚,酒器名。量可容二升者,其义寡也。”韩诗外传:“觚,寡也,饮当寡少也。”,为何“克己复礼”?,5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6.25),评析觚之破棱为圆,失其饮酒寡少之本义矣,而犹强名之为觚,则有名无实也。由此推之,而有失礼、为政不得其道、君臣父子各失其本分诸义也。器虽小,而人心之彰显大也“礼崩乐坏”。 孔子的思想中,周礼从井田到刑罚;从音乐到酒具,周礼规定的一切对当时的时代而言,都是尽善尽美的,甚至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孔子概叹事物(觚)名、实不符,进而提出“正名”主张。本质是希望“名”“实”相符,恢复原有秩序。本章孔子借物抒情,感叹周

11、道衰微。,程子曰:觚而失其形制,则非觚也。举一器,而天下之物莫不皆然。故君而失其君之道,则为不君;臣而失其臣之职,则为虚位。,为何“克己复礼”?,6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16.2),自齐桓公称霸,历孝公、昭公、懿公、惠公、顷公、灵公、庄公、景公、悼公、简公十公,至简公而为陈恒所杀,孔子亲身见之;晋自文公称霸,历襄公、灵公、成公、景公、厉公、平公、昭公、顷公九公,六卿专权,也是孔子所亲见的。鲁自季友专政,历文子、武子、平子、

12、桓子,桓子而为阳虎所执,更是孔子所亲见的。至于鲁季世家臣南蒯、公山弗扰、阳虎之流都是当身而拜,不曾到过三世。论语译注杨伯峻,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春秋地图前后变化,前770,前476,为何“克己复礼”?,评析“天下无道”指什么?孔子这里讲,一是周天子的大权落入诸侯手中,二是诸侯国家的大权落入大夫和家臣手中,三是老百姓议论政事。对于这种情况,孔子极感不满,认为这种政权很快就会垮台。他希望回到“天下有道”的那种时代去,政权就会稳定,百姓也相安无事。孔子从考察历史,尤其是春秋时期的各国历史所得出的结论:政权传代的长短,与这个政权的执政方式是否合“理”(礼)有关。“逆理愈甚,则其失之愈速。”(

13、朱熹论语集注)由此,孔子认为当时的天下的无道是不正常的,不会长久,天下最终必然归于有道。历史的事实告诉人们:诸侯、大夫、家臣执掌国政的传代数之所以递减,其原因就是执政方式不合“理”(礼)。由此,执政者就不能有效地教化民众、调节内部关系,各安其份,因而政权的基础自然薄弱了。孔子向人们预示春秋时期历史演变的趋势。,叁,如何“克己复礼”,如何“克己复礼”?,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诗经鄘风,如何“克己复礼”?,7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

14、?”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13.3),讨论:为什么孔子那么强调“正名”的重要性?,如何“克己复礼”?,卫世子蒯聩耻其母南子之淫乱,欲杀之不果而出奔。灵公欲立公子郢,郢辞。公卒,夫人立之,又辞。乃立蒯聩之子辄,以拒蒯聩。夫蒯聩欲杀母,得罪于父,而辄据国以拒父,皆无父之人也,其不可有国也明矣。论语集注,鲁哀公二年(公元前493年),卫灵公去世,太子蒯聩此时被逐在晋,夫人南子欲立公子郢,公子郢不愿继位,于是立太子蒯聩之

15、子辄,是为卫出公。晋国国卿赵鞅亲自护送蒯聩回国与自己的儿子辄争夺君位,出公派兵阻止父亲回国。以此形成父子争国的闹剧。,如何“克己复礼”?,(季子)乃入。曰:“大子(蒯聩)焉用孔悝,虽杀之,必或继之。”且曰:“大子无勇,若燔台半,必舍孔叔。”大子闻之惧,下石乞、孟黡敌子路。以戈击之,断缨。子路曰:“君子死,冠不免。”结缨而死。左传哀公十五年,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鲁国卞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除学诗、礼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深得器重。孔子称赞说:“子路好勇,闻过则喜。”初仕鲁,后事卫。孔子任鲁国司寇时,他任季孙氏的宰

16、,后任卫大夫孔俚的宰。,如何“克己复礼”?,7子路曰:“卫君待子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评析孔子的“正名”就是端正名分,以礼规范人的行为,使处在不同地位的人,各就其位,各司其职,不得僭越。“正名”的基本精神,是使人们的行为制度化、规范化、区别化。孔子所说的正名,主要指君臣父子各安其位,各守名分的前提与基础。如果社会上出现“君不君,臣不臣,

17、父不父,子不子”的乱名分行为,不予纠正,就会引起社会进一步动乱,所以治理政事,先得从正名开始。,8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12.11),知其所止大学,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中庸,自己是什么就做什么;是西瓜就做西瓜,是冬瓜就做冬瓜, 是苹果就做苹果;冬瓜不必羡慕西瓜,西瓜也不必嫉妒苹果。蔡志忠(禅学季刊)第七期),人人安分守己,本色当行,做自己应做的事,尽自己应尽的一份职责、义务,社会也就相安无事,正常发展了。,评析 这是视为经典的著名篇章。以前常被用来维护传统伦常。今日意义则在其抽象性,

18、即强调社会群体必需的结构秩序:人毕竟生活在群体中,任何个体均以这种群体秩序为生存前提和条件。原子式的个体“绝对自由”,永远是幻想。事实上,除了个人精神自由,以及随着历史发展,将逐渐减少的家庭伦常、国家政治、民族义务、行政管理的束缚之外,人类和个体所必需的一定的规范、辨别、区分的结构秩序是会始终存在的。只有这样,社会才不会混乱一团。 论语及整个儒家多着重谈“父父”“子子”,即父亲对子女的抚爱和子女对父母的“孝敬”,即人类社会的构成因子家庭的基本秩序,这亦是“正名”。“名”之如此重要,因为它们即是礼制的现实载体。,如何“克己复礼”?,9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

19、,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1.2),孝,孝者,畜也,顺于道,不逆于伦,是之谓畜。礼记,每月给父母几百块钱,父母年事已高,生活无法自理的情况下,又为其雇用保姆来照顾日常起居,这是否就是孔子所提倡的“孝”?,为人子女,当赡养父母,是为养亲。,10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2.8),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礼记,常侍父母身侧,最难做到的是始终保持和颜悦色。只有对父母真正从内心敬爱,才能做到这样,

20、是为尊亲。,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 孟子,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曾子耘瓜,误斩其根,曾皙怒,建大杖以击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顷,乃苏,欣然而起,进于曾皙曰:“向也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皙闻之,知其体康也。孔子闻之?,孔子闻之而怒,告门弟子曰:参来,勿内。曾参自以为无罪,使人请于孔子。,子曰:

21、“汝不闻乎?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尝不在于侧,索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蒸蒸之孝。今参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于不义,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杀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参闻之,曰:“参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谢过。孔子家语,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曾子曰:“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孝经,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

22、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十三经注疏,孝敬父母,不等于无原则地服从父母,宋儒所提倡的“父要子亡,子不敢不亡”是“愚孝”,并不是孔子所倡导的。是为“诤亲”。,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 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6.25),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

23、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子曰:“孝子之丧亲也,服美不安,闻乐不乐,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丧不过三年,示民有终也。”孝经,评析孔子将外在的形式规范内化为内心的情感需要,把冷冰冰的规矩条例变成温馨可亲的美好回忆。“三年之丧”,不再是外在约束,而是出于子女之爱的情理,从而把宗教神秘,转化为人之常情,与伦理规范,心理需求融为一体,他也就是把原来强制性规定,提升为基于生活的自觉理念,这样,就使礼具有了更普遍的可接受性和实践的有效性。同时“示民有终”又显示了礼制的边界,“哀而不伤”,不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重回生活正轨,亦是儒家的“中庸之道”。,讨论:宰我与孔子的观点,

24、你更支持谁?,因此“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一个人真正从内心孝敬父母,会为了父母的离去而举哀吧。是为“哀亲” 。,2011年3月4号上午的温岭市新河镇人来人往,都因为一场“规模宏大”的葬礼。在当地新河中学的大操场上,四周已经摆满近千只花圈,一条长长的黑色地毯贯穿操场,地毯尽头是一张巨大的去世老人的遗像。两侧有大屏幕,上面是老人的照片,现场还有两个移动大屏幕,播放着老人生前的视频。在现场,还有九辆加长林肯车,被白花覆盖当葬礼花车;8个机位、两个摇臂式摄像机正从多个角度拍摄葬礼现场,大功率音响设备播放的哀乐声音震天,一只只写着“奠”字的气球不断缓缓升空除了音响播放哀乐之外,葬礼现场还有千人规

25、模的庞大鼓乐队和好几百名请来做法事的僧人。据说当地凑不到这么多鼓乐队和和尚,还有不少是从温州、宁波等地请过来的。葬礼现场,来吊唁的人络绎不绝,很多人和去世老人并不认识,他们被吸引过来,是为了一笔丰厚的回礼礼金。只要手持香烛前来悼念的,都能收到少则200块,多则1700的礼金,外加2包中华烟。,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埋此子?儿可再有,母不可复得。妻不敢违。巨遂掘坑三尺余,忽见黄金一釜,上云: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二十四孝,二十四孝中还有一个老莱子“彩衣娱亲”的故事,请你在课余时间安排阅读,读后有何感想可以与同学一起交流分享。,思考

26、:克己复礼为何要谈“孝”?,仁道宽广,不易把握。从浅近处体会、着手,就比较容易有收效。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因子,家庭伦理关系是人际关系的起点,父母兄弟是每个人身边最亲近的人。孝悌,就是对父母之爱和对兄弟之爱。实践孝悌之德,涵养仁心天理,心性必然纯和温厚,侍奉父母,与兄弟相处,言行举止自然循规蹈矩,合情合理。将这种心性举止扩而大之到社会上,对其他人也不至于有冒犯的举动和暴戾的倾向,当然也不会违法乱纪。这有利于建立稳定和谐的社会秩序,也是孔子实现“克己复礼”的重要步骤。,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

27、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12.1),评析 礼以仁为基础,以仁来维护。仁是内在的,礼是外在的,二者紧密结合。这里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克己,二是复礼。克己复礼就是通过人们的道德修养自觉地遵守礼的规定,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贯穿于论语一书的始终。颜子在这里为我们问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具体怎么做”。这对于个人来说,是有非凡的指导意义。,克己复礼,克己:克制欲望=约束行为=做好自己,复礼:建立(周礼为核心)礼乐制度,恢复社会秩序,礼崩乐坏,何谓,为何,如何,社会层面:正名(建立稳定的秩序规范体系)前提,

28、政治层面: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安其份)目的,家庭层面:孝悌(“仁”的支点与抓手)内容,个人层面: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起点,“仁”与“礼”,克己复礼为。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予之不仁也!,礼,祭祀宗教,艺术文化,道德纲常,人本人性,礼仪制度规范秩序,礼,经国家,定社稷,序人民,利后嗣。 (左传),肆,“仁”与“礼”,12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评析孔子反对把礼乐仅仅当作一种形式的做法。礼乐需要有一个灵魂,它们的灵魂是什么? 千里送鹅毛,礼轻仁义重。 礼并不只是指送送玉帛,送送乳猪之类,而是指它蕴含着的文化精神、道德精神。同样,乐也并不只是指弹弹

29、琴瑟,敲敲钟鼓,唱唱卡拉之类,而是指这些活动对于人的精神境界和修养的升华。,1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3.3),评析“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这里,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 仁是礼的精神支柱,仁礼一体。孔子认为,人如不具备仁的观念和品质,就不能正确对待礼义制度和音乐。在孔子看来,周礼是最完善的政治制度和伦理规范(复礼),而仁则是最完备的道德观念和品质(克己)。礼是道德的标准,仁是道德的属性,只有具备

30、了仁的品质,才不会做违背礼的事情。,仁是礼的内核;礼是仁的外在表现。礼就是建立在仁的基础上的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2.8章,17.21章);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之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仁”与“礼”,残酷现实3.1、6.25、12.11、16.2章秩序与正道,克己复礼,主张实践3.14、7.5章 复礼13.3章 正名1.2、2.8、17.21章 孝悌12.1章 克己17.11、3.3章仁与礼,理想目标12.1章克己复礼为仁,测试安排,3月15日上午8:309:50 语文测试考试内容:网课学习内容检测;考试平台:智学网;考试时间:60分钟;提交时间:20分钟;“测试猛如虎”,请做好打虎准备!,通知3月15日高二语文居家学习阶段性质量检测考试平台:智学网手机端;考试时间:8:309:30;考试分值:100分;提交截止时间:9:50;注意:选择题与填空题直接填写,简答题以照片形式提交,注意图片清晰度和方向。建议先在纸上完成,利用手机端提交。,再见,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刘健,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春秋地图前后变化,前770,前47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