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新剂型和新技术及呼吸道给药新剂型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物新剂型和新技术及呼吸道给药新剂型课件.ppt(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药物新剂型和新技术及呼吸道给药新剂型,1 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1,2,缓释、控释制剂,靶向给药系统,3,4,经皮给药系统,微球与微囊,5,纳米粒,1 药物新剂型与新技术,6,7,纳米/亚纳米乳,脂质体,8,9,固体分散技术,包合技术,1.1.1 缓释、控释制剂的特点减少给药次数,提高病人的依从性。保持平稳有效的血药浓度,提高了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降低药物对胃肠道的不良反应服用方便给药方案缺乏灵活性,遇到特殊情况时不能立刻停止治疗制剂处方常常是按正常人的动力学参数进行设计,并未考虑患者,而药物在疾病状态的体内动力学特性可能会有所改变。 生产设备和工艺复杂,较之常规制剂价格昂贵,1.1 缓释、控释
2、制剂,1.1.2 口服缓释制剂的几种基本结构类型()骨架控制型缓释控释制剂亲水凝胶骨架制剂 溶蚀性骨架制剂不溶性骨架制剂 离子交换型骨架制剂()膜控型缓释控释制剂不溶性薄膜包衣 肠溶性薄膜包衣()渗透压控制的控释制剂(渗透泵制剂) 其他还有控制溶解给药系统等,应用控制溶解原理和适当的技术将药物制成具有缓释作用的制剂。,1.1 缓释、控释制剂,靶向给药系统(TDS)是指载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或全身血液循环选择性地浓集于靶器官、靶组织、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给药系统。其设计的目的是提高药物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提高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靠性和患者的顺从性。 靶向给药系统可分为被动靶向、主动靶向和物理
3、化学靶向制剂三类。,1.2 靶向给药系统,1.3.1 经皮给药的特点()优点避免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首过效应和药物在胃肠道的降解使药物长时间以恒定速率进入体内,减少给药次数,延长给药间隔可维持恒定的有效血药浓度,避免血药浓度峰谷现象,降低毒副作用使用方便灵活,患者可自主用药,也可随时中断给药,患者顺应性好可通过改变给药面积,调节给药剂量,减少个体差异,1.3 经皮给药系统,()局限性一般只有具有合适油水分配系数的小分子量药物可达到治疗要求,多数药物通过经皮给药无法达到有效的治疗浓度对皮肤有刺激性和过敏性的药物不宜设计成经皮给药系统1.3.2 经皮给药系统的分类,1.3 经皮给药系统,()膜控释
4、系统()基质控释系统1.3.3 经皮吸收制剂的制备工艺 经皮给药系统的制备工艺依其组成和类型不同,主要有以下三种。()涂膜层合工艺()充填热合工艺()骨架黏合工艺,1.3 经皮给药系统,1.4.1 微球与微囊化载体材料()天然高分子材料()半合成高分子材料()合成高分子1.4.2 微球的制备方法()加热固化法()加交联剂固化法()液中干燥法()照射聚合法,1.4 微球与微囊,1.4.3 微囊的制备方法()物理化学法单凝聚法复凝聚法溶剂-非溶剂法()化学法()物理机械法喷雾干燥法喷雾凝结法空气悬浮法,1.4 微球与微囊,1.5.1 纳米粒的制备()化学聚合法化合物单体聚合法天然高分子聚合法()液
5、中干燥法()自动乳化溶剂扩散法1.5.2 药质体与固体脂质纳米粒()药质体()固体脂质纳米粒,1.5 纳米粒,1.6.1 常用乳化剂与助乳化剂()天然乳化剂()合成乳化剂()助乳化剂1.6.2 纳米乳的制备 纳米乳处方的必需成分通常是油、水、乳化剂和助乳化剂。纳米乳的形成需要大量乳化剂,乳化剂的用量一般为油量的20%-30%,而普通乳中乳化剂多低于油量的10%。1.6.3 亚纳米乳的制备,1.6 纳米/亚纳米乳,1.7.1 脂质体的组成 细胞膜的化学成分主要是类脂和蛋白质。类脂是脂的衍生物,动物细胞膜中的类脂主要是磷脂和胆固醇,植物细胞膜中的类脂主要是磷脂和植物甾醇。各种脂质和脂质混合物均可用
6、于制备脂质体,而磷脂最为常用。1.7.2 脂质体的制备()薄膜分散法()逆相蒸发法()溶剂注入法,1.7 脂质体,()去污剂分散法()钙融合法()冻结融解法()主动包封法 其他还有冷冻干燥法和复乳法等。,1.7 脂质体,1.8.1 载体材料()水溶性载体材料()难溶性载体材料()肠溶性载体材料1.8.2 固体分散体的制备方法 固体分散体常用的制备方法主要有熔融法、溶剂法、溶剂熔融法,另外,可利用共熔原理,采用研磨法制备形成低共熔物,将药物溶液分散吸附在惰性材料形成粉末溶液。,1.8 固体分散技术,1.8.3 固体分散体的物相鉴定()溶解度及溶出速率()热分析法()X射线衍射法()红外光谱法,1
7、.8 固体分散技术,1.9.1 包合材料 常用的包合材料有环糊精、胆酸、淀粉、纤维素、蛋白质、核酸等。制剂中最常用的是环糊精及其衍生物。1.9.2 包合物形成的条件1.9.3 包合物的制备方法()饱和水溶液法()研磨法()冷冻干燥法()喷雾干燥法()中和法,1.9 包合技术,1.9.4 包合物的验证()相溶解度法()电子显微镜法()热分析法()红外分光光度法()X射线衍射法,1.9 包合技术,2 呼吸系统给药新剂型,1,2,鼻黏膜给药新剂型,肺部给药新剂型,2.1鼻腔用药新剂型,微球: 微球能够延长药物的在鼻腔中的停留时间,所载的药物主要是多肽类及小分子的药物。常用的微球种类有: 生物可降解淀
8、粉微球(DSM):DSM吸水后,迅速溶胀,药物分子可以扩散进入DSM骨架. 葡聚糖微球 :载药过程也是通过葡聚糖微球吸水后溶胀,药物分子扩散进入微球的骨架中的。图是载药尼古丁的葡聚糖制备过程.,脂质体:用于鼻腔给药,具有以下优点:防止药物被酶水解,保持用药部位较高药物浓度减少药物对鼻黏膜的毒性和刺激性持续释放包封的药物,具有缓释的效果具有生物黏附性,能使药物较长的滞留与吸收部位作为鼻黏膜免疫佐剂,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阳离子脂质体用作基因药物的载体,能显著增加转染效率,如用于脂质体DNA疫苗的鼻黏膜免疫。,2.2肺部给药新剂型,1 干粉吸入剂(粉雾剂)干粉吸入剂(Dry Powder Inhal
9、a-tions ,DPI) 是当前给药系统的研究热点之一 1 ,DPI 无需任何抛射剂,靠患者的自主呼吸使药物粉末同步进入呼吸道,可达到肺部定位给药。肺吸入给药的限制是其吸收和有效的重现性问题,以及长期给药可能带来的临床副作用。选择合适的给药装置是解决肺部给药的关键。随着药物微粉化技术和给药装置的不断进步,干粉吸入剂的类型和数量不断增多.,2 微球制剂最近,生物可降解的聚合物微球作为肺部控释给药载体得到了广泛关注。气化微球在肺内的沉积使起全身作用的药物能够缓慢释放,并且避免了药物被酶水解。通过改变制备工艺参数,如大小、形态、孔隙率等可以得到满足一定要求的微球制剂,由于肺的形态,要使药物在肺内有
10、效沉积,应该控制粒子大小约为23m.,3 固体脂质纳米粒 固体脂质纳米粒(solid lipidnano parti-cales ,SLN)作为肺部药物传输系统尚未得到充分开发但肺部中药物从SLN 中的释放具有诸多优点,如可控制释药、长释放时间;与聚合物纳米粒相比,SLN 降解速度快;同时SLN 耐受性好,易被肺部巨噬细胞摄取,可用于治疗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疾病。因此SLN 肺部给药系统将是一个有待开发的领域。,脂质体肺部给药的方式及其稳定性,药物肺部给药,一般认为,肺内沉积量是反映药物能否有效地发挥药效的重要指标,而进入呼吸道的药物颗粒的大小及形状则是影响肺内沉积量的重要因素. 直径15m 的颗
11、粒易到达呼吸道深部,小于0.15 m 的微粒会随气流被呼出体外,大于8m 的颗粒只能沉积于呼吸道. 这就要求气雾剂喷出的药粒有适当的粒径范围,以便有效地到达作用部位. 脂质体肺部给药同样也面临这一问题.,1 直接制备脂质体气雾剂给药Farr 试用磷脂乙醇液或磷脂-氯氟碳(phospholipid2chlorofluorocarbon) 混合液置于加压容器中,直接喷雾制备脂质体气雾剂,发现这种制备方法对水溶性药物(如沙丁胺醇) 的包合性很差,而且制得气雾剂的喷出粒径较难控制,大多数粒径比较大,不能进入呼吸道深部.,2 吸入脂质体冻干粉末吸入脂质体冻干粉末主要是采用加入冰点保护剂冷冻干燥和喷雾干燥进行脂质体分散体的脱水,这样就解决了脂质体的长期储存稳定性问题. 采用喷雾干燥工艺获得的脂质体干粉粒径较小,可适用于呼吸道给药.,3 脂质体混悬液雾化给药脂质体肺部给药研究最多的是脂质体混悬液通过喷雾器( nebuliser) 雾化后肺部给药.脂质体在雾化过程中的稳定性是脂质体气雾剂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指标.脂质体粒径是影响其稳定性的又一个重要因素,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