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二类调查技术方案建议书.doc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598451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 页数:44 大小:19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二类调查技术方案建议书.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山西省二类调查技术方案建议书.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山西省二类调查技术方案建议书.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山西省二类调查技术方案建议书.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山西省二类调查技术方案建议书.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西省二类调查技术方案建议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二类调查技术方案建议书.doc(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山西省二类调查技术方案建议书山西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技术方案开展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建立全省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是森林资源管理的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也是林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根据森林法和森林法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按照国家林业局的部署要求,为定期监测全省森林资源的消长及森林生态对环境的影响,决定用两 年的时间开展全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此项工作时间紧,任务重,技术性强,为高标准、高质量按时完成这项工作,根据国家林业局2003年4月最新颁布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主要技术规定及我省这次二类调查的目的、任务,特制定山西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技术方案。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调查的目的、任务与要求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

2、(简称二类调查)是以县(市、区)或国有森林经营局(林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为单位,以满足编制林业区划、规划或国营林场经营方案、总体设计需要而进行的森林资源调查,其成果是建立或修订森林资源档案,制定采伐限额,进行林业工程规划设计和森林资源管理的基础,也是制定区域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林业发展规划、实行森林分类经营、分类管理和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和森林资源管理,指导林业基层单位科学经营森林和有效恢复植被的重要依据。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任务是根据上述目的查清森林资源种类、数量和质量,客观反映自然、经济条件,并进行综合评价,提出对森林资源的经营利用和保护意见,提交全面、准确的调查成果。具体说就是查清全

3、省的森林资源数量、质量、分布状况,为森林分类经营和各项林业工程规划实施提供科学详实的数据,为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与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条 调查范围与内容一、 调查范围 本次山西省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范围是山西省行政区域内的119个县(市、区)及省直9大森林经营局范围内的所有的森林、林木和林地。二、 调查内容 1、核对森林经营单位的境界线,并在经营管理范围内进行或调整经营区划;2、调查各类林地的面积;3、调查各类非林地面积;4、调查各类森林蓄积;5、调查与森林资源有关的各项林分因子、权属及自然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因素;6、调查森林经营条件,前期主要经营措施与经营成效;7、森

4、林生长量调查。第二章 技术标准第三条 地类一、 分类系统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的土地类型分为林地和非林地两大类。其中,林地划分为8个一级地类,非林地划分为4个一级地类,详见表1、表2 。表1 林地分类系统表序号一级二级三级1有林地乔木林纯林混交林经济林竹林2疏林地3灌木林地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地其它灌木林地4未成林造林地人工造林未成林地封育未成林地5苗圃地6无立木林地采伐迹地火烧迹地其它无立木林地7宜林地宜林荒山荒地宜林沙荒地其它宜林地退耕(牧)地8辅助生产林地附表2 非林地分类系统表农用地耕地(含轮休地)牧草地其它农用地建设用地城市用地建制镇用地农林居民点用地工矿用地特殊用地(军事、宗教、监狱、

5、陵园)交通用地、风景旅游点用地水域(内陆水域)河流湖泊水库池塘未利用地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滩涂其它未利用地二、 技术标准(一)林地1、有林地:、附着有森林植被的林地,包括乔木林、经济林和竹林。(1)乔木林地:由乔木(含因人工栽培而矮化的)树种组成的片林或林带。其中,乔木林带行数应在4行以上而且行距4m.。当林带的缺损长度超过林带宽度3倍时,应视为两条林带。乔木林分为纯林和混交林:纯林:一个树种(组)蓄积量(未达起测径级时按株数计算)占总蓄积量(株数)的65%以上的乔木林地。混交林:任何一个树种(组)蓄积量(未达起测径级时按株数计算)占总蓄积量(株数)不到65%的乔木林地。(2

6、)经济林:由乔木(含因人工栽培而矮化的)树种组成,(树冠较大树种,如核桃、板栗、枣树,每亩15株以上;其它树冠较小的经济林每亩30株以上)以生产干鲜果品和其它工业原料等为目的的片林或林带。(3)竹林:附着有胸径2cm以上的竹类植物的林地。2、疏林地:附着有乔木树种, hm2、。3、灌木林地:附着有灌木树种或因生境恶劣矮化成灌木型 的乔木树种以及胸径小于2cm的小杂竹丛,以经营灌木林为主要目的或起防护作用、覆盖度在30%以上的林地。其中,灌木林带行数应在4行以上且行距2m;当林带的缺损长度超过林带宽度3倍时,应视为两条林带。(1)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按照国家林业局关于参加森林覆盖率计算灌木林的有

7、关规定执行。(乔木生长线以上;400mm等雨量线以下;灌木经济林地。)(2)其它灌木林:不属于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4、未成林造林地(1)人工造林未成林地:人工造林(包括植苗、穴播或条播、分殖造林)飞播造林(包括模拟飞播)后不到成林年限,造林成效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分布均匀,尚未郁闭但有成林希望的林地:人工造林当年造林成活率85%以上或保存率80%(年均等降水量线400mm以下地区当年造林成活率为70%或保存率为65%)以上;飞播造林后成苗调查苗木3000株/hm2以上或飞播治沙成苗2500株/ hm2以上,且分布均匀。(2)封育未成林地:采取封山育林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后,不超过成林年限,天然

8、更新等级中等以上,尚未郁闭但有成林希望的林地。表3 不同营造方式成林年限表营造方式400mm年降水量以上地区400mm年降水量以下地区乔木灌木乔木灌木封山育林5-104-68-155-8飞播造林5-85-77-105-7人工造林直播4-83-64-104-8植苗、分殖2-62-53-83-6注:慢生树种取上限,速生树种取下限;5、苗圃地:固定的林木、花卉育苗用地,不包括母树林、种子园、采穗圃、种质基地等种子、种条生产用地以及种子加工、储藏等设施用地。6、无立木林地(1)采伐迹地:采伐后保留木达不到疏林地标准、尚未人工更新或天然更新达不到中等等级的林地。(2)火烧迹地:火灾后活立木达不到疏林地标

9、准、尚未人工更新或天然更新达不到中等等级的林地。(3)其它无立木林地造林更新后,成林年限前达不到未成林造林地标准的林地;造林更新到成林限年后,未达到有林地、灌木林地或疏林地标准的林地;已经整地但未造林的林地;不符合上述林地区划条件,但有林地权属证明,因自然保护、科学研究等需要保留的土地。7、宜林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为林地的土地。(1)宜林荒山荒地:未达到上述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标准,规划为林地的荒山、荒(海)滩、荒沟、荒地等。(2)宜林沙荒地:未达到上述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标准,造林可以成活,规划为林地的固定或流动沙地(丘)、有明显沙化趋势的土地。(3

10、)其它宜林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用于发展林地的其它土地。(4)退耕(牧)地: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规划为退耕还林的坡耕地、风沙地、草牧场。8、辅助生产林地:直接为林业生产服务的工程设施与配套设施用地和其它有林地权属证明的土地,包括:(1)培育、生产种子、苗木的设施用地;(2)贮存种子、苗木、木材和其它生产资料的设施用地;(3)集材道、运材道;(4)林业科研、试验、示范基地;(5)野生动植物保护、护林、森林病虫害防治、森林防火、木材检疫设施用地;(6)供水、供热、供气、通讯等基础设施用地;(7)其它有林地权属证明的土地。(二)非林地指林地以外的农地、建设用地、水域、未利用地及其它用地。1、农地:

11、包括耕地、草地和其它农地。耕地包括新开荒地、轮歇地、草田轮作、农林间作、农药间作地和这些土地中的渠、田间路和田埂。2、建设用地:包括城市用地、建制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工矿用地、特殊用地(军事、宗教、监狱、陵园等)、交通用地、风景旅游点用地。3、水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池塘等。4、未利用地:包括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土地、裸岩石砾地、滩涂及其它未利用地(包括不达宜林地标准的荒山荒地等)。第四条 森林(林地)类别按照主导功能的不同将森林资源分为生态公益林(地)和商品林(地)二个类别。一、 生态公益林(地)以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保存种质资源、科学试验、森林旅游、国

12、土保安等需要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林木、林地,包括防护林和特种用途林。1、生态公益林按事权等级划分为国家公益林(地)和地方公益林(地)。(1)国家公益林(地):由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划定,并经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核查认定的公益林(地),包括森林、林木、林地。国家公益林划分标准执行林策发200188号国家公益林认定办法(暂行)。(2)地方公益林(地):由各级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国家和地方的有关规定划定,并经同级林业主管部门核查认定的公益林(地),包括森林、林木、林地。2、生态公益林按保护等级划分为特殊、重点和一般三个等级,划分标准执行GB/生态公益林建设规划设计通则。国家公益林(地)按照生态区

13、位差异一般分为特殊和重点生态公益林(地),地方公益林(地)按照生态区位差异一般分为重点和一般生态公益林(地)。(二)商品林(地)以生产木材、竹材、薪材、干鲜果品和其它工业原料等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林木、林地,包括用材林、薪炭林和经济林。第五条林种一、分类系统有林地、疏林地和灌木林地根据经营目标不同分为五个林种,二十三个亚林种,分类系统见表4表4 林种分类系统表森林类别林种亚林种一、生态公益林(地)(一)防护林11水源涵养林12水土保持林13防风固沙林14农田牧场防护林15护岸林16护路林17 其它防护林(二)特种用途林21国防林22实验林23母树林24环境保护林25风景林26名胜古迹和革命纪

14、念林27自然保护区林二、商品林(地)(三)用材林31短轮伐期工业原料用材林32速生丰产用材林33一般用材林(四)薪炭林41薪炭林(五)经济林51果树林52食用原料林53林化工业原料林54药用林55其它经济林二、技术标准(一)防护林:以发挥生态防护功能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1、水源涵养林:以涵养水源、改善水文状况、调节区域水分循环,防止河流、湖泊、水库淤塞,以及保护饮用水水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划为水源涵养林。(1)流程在500以上的江河(我省的汾河、桑干河、滹沱河)发源地汇水区,主流与一级、二级支流两岸山地自然地形中的第一层山脊以内。(2)流程在50

15、0以下的河流,但所处地域雨水集中,对下游工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其河流发源地汇水区及主流,一级支流两岸山地自然地形中的第一层山脊以内。(3)大中型水库与湖泊周围山地自然地形第一层山脊以内或平地1000m以内,小型水库与湖泊周围自然地形第一山脊以内或平地250m以内;(4)保护城镇饮用水源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2、水土保持林:以减缓地表径流、减少冲刷、防止水土流失、保持和恢复土地肥力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划为水土保持林:(1)坡度在35以上,森林在采伐后会引起严重水土流失的;(2)因土层脊薄,岩石裸露,采伐后难以更新或生态环境难以恢复的;(3)土壤侵蚀严重的黄土丘陵

16、区塬面,侵蚀沟、石质山区沟坡、地质结构疏松等易发生泥石流地段的;(4)主要山脊分水岭两侧各300m范围内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3、防风固沙林:以降低风速、防止或减缓风蚀、固定沙地,以及保护耕地、果园、经济作物、牧场免受风沙侵袭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划为防风固沙林:(1)强度风蚀地区,常见流动、半流动沙地(丘、垄)或风蚀残丘地段的;(2)与沙地交界250m以内和沙漠地区距绿洲100m以外的;(3)其它风沙危害严重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4、农田牧场防护林:以保护农田、牧场减免自然灾害,改善自然环境,保障农、牧业生产条件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7、者,可以划为农田牧场防护林;(1)农田、草牧场境界外100m范围内,与沙质地区接壤250500m范围内的;(2)为防止、减轻自然灾害在田间、草牧场、阶地、低丘、岗地等处设置的林带、林网、片林。5、护岸林:以防止河岸、湖岸冲刷崩塌、固定河床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划为护岸林:(1)主要河流两岸各200m及其主要支流两岸各50m范围内的,包括河床中的雁翅林;(2)堤岸、干渠两侧各10m范围内的。6、护路林:以保护铁路、公路免受风、沙、水、雪侵害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以划为护路林:(1)林区、山区国道及干线铁路路基与两侧(设有防火线的在

18、防火线以外)的山坡或平坦地区各200m以内,非林区、丘岗、平地和沙区国道及干线铁路路基与两侧(设有防火线的在 防火线以外)各50m以内;(2)林区、山区、沙区的省、县级道路和支线铁路路基与两侧(设有防火线的在防火线以外)各50m以内,其它地区10m范围内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7、其它防护林:以防火、防雪、防雾、防烟、护鱼等其它防护作用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二)特种用途林:以保护物种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用于国防、森林旅游和科学实验等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1)国防林:以掩护军事设施和用作军事屏障为主要目的,经林业主管部门批准的军事设施周围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2)实验

19、林;以提供教学或科学实验场所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包括科研试验林、教学实习林、科普教育林、定位观测林等。(3)母树林:以培育优良种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包括母树林、种子园、子代测定林、采穗圃、采根圃、树木园、种质资源和基因保存林等。(4)环境保护林:以净化空气、防止污染、降低噪音、改善环境为主要目的的有林地,包括城市 及城郊结合部、工矿企业内、居民区与村镇绿化区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5)风景林:以满足人类生态需求,美化环境为主要目的,分布在风景名胜区的森林公园、度假区、滑雪场、狩猎场、城市公园、乡村公园及游览场所内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6)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林:位于名

20、胜古迹和革命纪念地,包括自然文化遗产地、历史与革命遗址地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以及纪念林、文化林、古树名木等。(7)自然保护区林:各级自然保护区、自然保护小区内的以保护和恢复典型生态系统和珍贵、稀有动植物资源及栖息地或原生地,或者保存和重建自然遗产与自然景观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三)用材林:以生产木材或竹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1、短轮伐期工业原料用材林:以生产纸浆材及特殊工业用木质原料为主要目的,按照工程项目管理,采取集约经营、定向培育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2、速生丰产用材林:通过使用良种壮苗和实施集约经营,缩短培育周期,获取最佳经济效益,森林生长指标达到相应树种速生丰

21、产林国家(行业)标准的森林。3、一般用材林:其它以生产木材和竹材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四)薪炭林:以生产热能燃料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五)经济林:以生产油料、干鲜果品、工业原料、药材及其它副特产品为主要经营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1、果品林:以生产各种干、鲜果品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2、食用原料林:以生产食用油料、饮料、调料、香料等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3、林化工业原料林:以生产树脂、橡胶、木栓、单柠等非木质林产化工原料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4、药用林:以生产药材、药用原料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5、其它经济林:以生产其它林副、特产品

22、为主要目的的森林、林木和灌木林。三、林种优先级当某地块同时满足一个以上林种划分条件时,应根据先生态公益林、后商品林的原则区划。商品林按适地适树原则确定,公益林按以下优先顺序确定:国防林、自然保护区林、名胜古迹和革命纪念林、风景林、环境保护林、母树林、实验林、护岸林、护路林、防护林、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防风固沙林、农田牧场防护林。第六条 树种(组)、优势树种(组)与树种组成一、树种(组)树种调查应记载树种的种名、如树种很多不分优势树种时,可将树种合并为树种组记载。树种划分如下;1柏树 2侧柏 3刺槐 4槐树 5椴树6白桦 7红桦 8臭椿 9暴马丁香 10女贞11槭树 12茶条槭 13黄连木

23、14酸枣 15蒙古栎16栓皮栎 17槲栎 18青岗 19柿 20枣21华北落叶松 22白皮松 23华山松 24油松 25樟子松26云杉 27白杄 28红杄 29南蛇藤 30卫矛31无患子 32泡桐 33悬铃木 34旱柳 35垂柳36杨树 37小叶杨 38山杨 39白榆 40花椒41短穗鹅耳栎 42毛竹 43辽东栎 44橿子木 45核桃46仁用杏 47黑椋子 48苹果 49梨 50杏51桃 52红果 53板栗 54沙棘 55山桃56绣线菊 57荀子木 58柠条 59山杏 60黄刺玫61山皂荚 62紫穗槐 63连翘 64胡枝子 65鼠李66杞柳 67虎榛子 68锦鸡儿 69忍冬 70黄栌71蚂蚱腿

24、子 二、优势树种(组)在乔木林、疏林小班中,按蓄积量组成比重确定,蓄积量占总蓄积量比重最大的树种(组)为小班的优势树种(组)。未达到起测胸径的幼龄林、未成林造林地小班,按株数组成比确定,株数占总株数最多的树种(组)为小班的优势树种(组)。经济林、灌木林按株数或丛数比例确定,株数或丛数占总株数或丛数最多的树种(组)为小班的优势树种(组)。三、树种组成乔木林、竹林按十分法确定树种组成,组成不到5%的树种不记载。第七条 龄级、龄组、生产期与竹度一、龄级与龄组乔木林的龄级与龄组根据优势树种(组)的平均年龄确定。各树种(组)的龄级期限和龄组的划分标准见表5。二、竹度竹林的龄级按竹度确定。 一个大小年的周

25、期一般为2年,称为一度。一度为幼龄竹,二、三度为壮龄竹,四度以上为老龄竹。三、生产期经济林划分为产前期、初产期、盛产期和衰产期四个生产期。具体划分标准见山西省主要经济林年龄阶段划分表。表5 主要树种龄级与龄组划分表 单位:年树种起源龄组划分龄级期限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云杉、柏木天然606110010112012116016120人工4046061-8081-12012120落叶松、冷杉、樟子松天然4041808110010114014120人工202130314041606110油松、华山松天然303150516061808110人工202130314041606110杨、柳、泡桐、

26、软阔人工10111516202130315桦、榆天然303150516061808110人工202130314041606110栎、柞、楠、椴、水、胡、硬阔天然40416061808112012120人工202140415051707110注:飞播造林同人工造林表6 山西省主要经济林树种年龄阶段划分表 单位:年树种产前期初产期盛产期衰产期苹果145894041梨145675051杏134674041桃134562526红果12310115051核桃19101516100101核桃新品种145895051黑椋子15610116061花椒145893031仁用杏134562526红枣1451011

27、100101黑枣18914158081柿1452021100101板栗123455051桑 1342021第八条 立地因子一、地貌中山:海拔为10003499m的山地;低山:海拔低于1000m的山地;丘陵:没有明显的脉络,坡度较缓和,且相对高差小于100m;平原:平垣开阔,起伏很小。二、坡度级为平坡05度;级为缓坡615度;级为斜坡1625度;级为陡坡2635度;级为急坡3645度;级为险坡46度以上。三、坡向按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及无坡向九个方位确定坡向。四、坡位分脊、上、中、下、谷、平地六个坡位。五、土层厚度土层厚度根据土壤A层+B层厚度确定。厚土层:土层厚度大于等于60

28、厘米;中土层:土层厚度大于等于30厘米,小于59厘米;薄土层:土层厚度小于30厘米。第九条 其它标准一、权属权属包括所有权和使用权(经营权)、分为林地所有权、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林木使用权。林地所有权分国有和集体,林木所有权分国有、集体、个人和其它。林地与林木使用权分国有、集体、个人和其它。二、起源天然林:由天然下种或萌生形成的森林、林木、灌木林。人工林:由人工直播(条播或穴播)、植苗、分殖或扦插造林形成的森林、林木、灌木林。飞播造林:由飞机直接播种或模拟飞播造林形成的森林、林木、灌木林。三、郁闭度、覆盖度等级(一)郁闭度等级高:;中:;低:。(二)覆盖度等级密:覆盖度70%以上;中:覆盖

29、度5069%;疏:覆盖度3049%。四、天然更新等级天然更新等级根据幼苗各高度级的天然更新株数确定,见表7天然更新等级表表7 单位:株/hm2等级/高度小于30cm3150cm大于51cm良好大于5000大于3000大于2500中等30004999100029995002499不良小于3000小于1000小于500五、散生木生长在竹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无立木林地和宜林地上达到检尺私有的林木,以及散生在幼林中的高大林木。六、四旁树在宅旁、村旁、路旁、林木。七、森林覆盖率与林木绿化率(一)森林覆盖率森林覆盖率% = 有林地面积100% + 国家特别规定灌木林面积100% 土地总面积 土地

30、总面积(二)林木绿化率林木绿化率% = 有林地面积 100% +灌木林面积100% +四旁树占地面积100% 土地总面积 土地总面积 土地总面积注:四旁树占地面积按1650株/hm2(每亩111株)计。第三章 森林经营区划第十条 森林经营区划一、经营区划系统(一)林业局(区、园)林业局林场营林区林班;(二)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管理局(处)管理站(所)功能区(景区)林班。二、县级行政单位区划系统县乡村 或 县乡村小班经营区划应同行政界线保持一致。县(区、市)界应采用经过最新勘界后的法定县(区、市)界;乡(镇)界应采用撤乡并镇后的乡(镇)界。第十一条 林班区划林班区划原则上采用自然区划或综合区划

31、,地形平坦等地物点不明显的地区,可以采用人工区划。林班面积一般为100500hm2。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生态公益林集中地区的林班面积根据需要可适当放大。林班区划线应相对固定,无特殊情况不宜更改。第十二条 小班划分一、小班是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统计和经营管理的基本单位,小班划分应尽量以明显地形地物界线为界,同时兼顾资源调查和经营管理的需要考虑下列基本条件:1、权属不同;2、森林类别及林种不同;3、生态公益林的事权与保护等级不同;4、林业工程类别不同;5、地类不同;6、起源不同;7、优势树种(组)比例相差二成以上;8、龄级以下相差一个龄级,龄级以上相差二个龄级;9、,公益林相差一个郁闭度级,灌

32、木相差一个覆盖度级;10、立地类型(或林型)不同。二、小班最小面积和最大面积依据林种、绘制基本图所用的地形图比例尺和经营集约度而定。最小小班面积在图上不小于4mm2,仍应按调查小班要求调查、记载,在图上并入相邻小班。最大小班面积商品林小班一般不超过25hm2,生态公益林小班可适当增加。三、国家生态公益林小班,应尽量利用明显的地形、地物等自然界线作为小班界线,使小班位置固定下来,作为地藉小班统一编码管理。四、无林地小班、非林地小班面积不限。第四章 调查方法随着“3S”技术在我省林业调查工作中的广泛应用,它已得到逐步完善,并显示出调查精度高、省时、省工的特点,我省这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使用卫星遥感图

33、像进行人工目视解译和计算机辅助分析,辅以典型抽样调查方法进行。法国的SPOT5(),SPOT4(分辨率为10米)遥感影像地面分辨率高,定位精度好,图像可辨能力优于MSS和TM图像,这次调查全省将成套引进遥感数据处理软件,统一使用法国SPOT5、SPOT4遥感数据融合并经计算机几何校正及影像增强的比例尺为1:100001:25000的影象进行调查。在室内进行各级区划,然后到现地核对调查。第十三条 小班区划判读区划的方法与步骤一、准备工作主要任务是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分析研究资料。图件资料的质量决定调查的工作量和精度。了解遥感数据的获取日期、天气状况、比例尺、感光材料类型等与像片判读性能有关的资料

34、。此外,仪器、工具和设备的准备,包括常用的仪器设备、工具、表格等。判读前应认真地阅读工作地区已有的各种资料,分析该地区地物的性质,分布和变化规律。对判读地区有一个概略的了解,结合判读的任务,进一步明确判读的内容与重点。二、技术培训1、培训内容:主要包括遥感基础知识、光谱特征理论、计算机遥感图像处理、目视判读标志建立、遥感判读小班区划、野外检查验证、数据录入与处理等。2、培训方法:采用理论讲座、野外实习、目视判读考核等方法进行。三、目视小班区划的原则、步骤、方法1、原则:总体观察,综合分析,对比分析,观察方法正确,尊重影像的客观实际,解译图像耐心认真,有价值的地方重点分析。综合分析图像的判读标志

35、,卫片与其它资料相结合,室内判读与野外实地对照相结合。2、步骤:从已知到未知,先易后难,先山区后平川,先整体后局部,先宏观后微观,先图形后线形。3、方法:直判法、对比法、综合判认法、历史比较法、逻辑推理法。四、建立判读标志1、建立判读标志:以卫星遥感景幅的物候期为单位,每景选择3-5条线路实地勘察。所选勘察地段必须包括地域内所有地类和森林类型,色调齐全并具有代表性,而且该区域辅助资料齐全,交通较方便。将卫星影像特征与实地情况相对照,获得各地类与森林类型在影像图上影像的特征,将各地类与森林类型的影像色调、光泽、质感、几何形状、地形地貌及地名等因素记载下来,并借助有关辅助信息(林相图、湿地图、荒漠

36、化图、沙化图及物候等资料),建立目视判读与实地的相关关系,并拍摄地面实况照片,建立遥感影像图的判读样片。通过野外踏查和室内分析,对判读类型的定义、现地实况形成统一认识,进行归纳、整理、建立目视判读标志,作为判读的标志。并填写目视判读解译标志登记表。表8 判读解译登记标志代码类型标志描述判读样片色彩形态结构相关分布地域分布其它2、实地验证:根据建立的解译标志,对遥感图像上模糊不清的地方要到现地进行调查,以建立可靠的对应关系。建立的解译标志还应经过鉴定后才能使用。鉴定的方法是在野外选择一些试验场地,用随机抽样方法抽样,判读后到现地对照。鉴定后要达到判读的可信水平。五、试判读与正判率考核调查人员必须

37、进行培训并通过试判读考核合格方可上岗。考核方法为:选 取3050个判读小班,要求判 读人员对判读类型进行识别,正判率95%才可上岗。95%进行错判分析和第二次考核,直至正判率达到95%以上为止。经试判读考核后,要仔细分析错判原因,必要时应修订目视判读解译标志。六、判读在判读前应尽可能搜集判读地区原有的各种资料,以防止重复劳动和盲目性。对原有资料上已有的东西,又没有发生变化的或者变化不大者,可以很快的从遥感图像上提取出来,集中精力对变化的地区和原来资料上没有记载的地区进行判读。判读时判读人员应正确理解各种分类概念,充分掌握除影像图外的其它有关文字及图面资料,正确把握成像时的物候状况,全面系统的分

38、析光照、湿度、背景等要素,将判读分类与解译标志有机结合起来,正确区分判读类型。根据所建立的目视判读标志,综合运用其它各种信息影像特征,在卫星影像图上进行判读,区划小班并根据判读结果填写判读因子登记表。对于目视判读中难以区别的地类,如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宜林荒地、难利用地等地类,以及云层覆盖、云层阴影部分必须充分利用以往有关资料或当地技术人员掌握的情况进行区划,或到现地进行实测勾绘。对于已确地类准确判读的小班,必须以判读区划为准,不得在当地随意改动。七、操作方法1、在判读前,首先应了解卫星影像的波段合成情况,显示的是什么自然环境,有无植被、水和其它因素的干扰,太阳高度角高低,成像季节等。2、

39、解译必须经过几何精较正,才会获得与真实地物影像一致的图像,才能识别出各地物自身的特征和特点。3、在解译时将各个波段的图像进行分析再分析,对比再对比,要做到反复分析,反复对比,不厌其烦的分析,不厌其烦的对比。4、对于难以解译、解像力低的部位,可采用航空像片、林相图和其它相关资料作辅助。5、对于一些目视解译比较困难的部位,在有仪器的条件下,可以进行重复的色彩增强分析,调配不同的色调组合,直到清楚的显示出地物现象为止。八、填写判读因子根据小班因子登记表的要求,认真填写各项因子。九、判读复核与实地验证1、判读复核:目视判读采取一人区划、判读,另一人复核判读方式进行,即先由一人对影像图进行区划、判读、填

40、写判读因子登记表,另一人根据前一人对判读所做的区划,在“背靠背”作业的前提下重新判读并填写判读因子登记表,当两位判读人员的一致率达到90%以上时,二人应对不一致的图班通过共同商议确定判读结果;达不成一致意见时,应到现地核实,若一致率达不到90%,则应分别重新进行判读。2、实地验证:室内判读区划工作须经质检人员检查合格后,调查人员方可进行实地验证。实地验证抽取区划图班总数的5%,采用典型选取各地类与森林类型图班的方法抽取实地验证图班。对室内判读有疑问的图班必须全部到现地判定。第十四条 小班调查一、小班调查应充分利用以往调查成果和小班经营档案,以提高小班调查精度和效率,保持调查的连续性。二、小班测

41、树因子调查方法:根据这次二类调查范围大(全省),单位多(126个)、时间长(经营单位一般一年内完成),且资源调查的成分大于经营利用成分的特点,小班测树因子调查方法,采用卫片估测法。辅以现地实测。即对在卫片上可以判读的因子,进行判读登记,不易判读的因子,则利用以往资料或到现地调查方法进行调查。当卫片的空间分辨率达到3m时可采用此法。其技术要点为:1、建立判读标志根据调查单位的森林资源特点和分布状况,以卫星遥感数据景幅的物候期为单位,以景选择若干条能覆盖区域内所有地类和树种(组)、色调齐全且有代表性的勘察路线。将卫星影像特征与实地情况对照获得影像特征,并记录各地类与树种(组)的影像色调、光泽、质感

42、、几何形状、地形地貌及地理位置(包括地名)等,与小班区划解译标志目视判读结合进行。2、目视判读根据目视判读标志,综合运用其它各种信息和影像特征,在卫星影像图上判读并记载小班的地类、树种(组)、郁闭度、龄组等判读结果。对于林地、林木的权属、起源、以及目视判读中难以区别的地类,要充分利用已掌握的有关资料,询问当地技术人员或到现地调查等方式确定。3、判读复核目视判读采取一人区划判读,另一人复核判读的方式进行,二人在“背靠背”作业前提下分别判读和填写判读结果。当两名判读人员的一致率达到90%以上时,二人应对不一致的小班通过商议达成一致意见,否则应到现地核对。当两判读人员的一致率达不到90%以上时,应分

43、别重新判读。对于室内判读有疑问的小班必须全部到现地确定。4、实地验证室内判读经检查合格后,采用典型抽样方法选择部分小班进行实地验证。实地验证的小班数不少于小班总数的5%(但不低于50个),并按照各地类和树种(组)判读的面积比例分配,同时每个类型不少于10个小班。在每个类型内,要按照小班面积大小比例不等概选取。各项因子的正判率达到90%以上时为合格。5、蓄积量调查结合实地验证,典型选取有蓄积的小班,现地调查其单位面积蓄积量,并使用我省历次连清样地的资料,建立蓄积量与相关林分因子如树种、郁闭度、林龄、地域分布等的数学模型,然后建立判读因子与单位面积蓄积量之间的回归模型,并经精度检验,符合精度要求,即可根据判读小班的蓄积量标志值计算相应小班的蓄积量。6、生长量调查:采用我省历次连清资料,计算生长量、枯损量、生长率。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