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古代学前教育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605090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8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古代学前教育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第一章古代学前教育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第一章古代学前教育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第一章古代学前教育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第一章古代学前教育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古代学前教育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古代学前教育课件.ppt(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学前教育史,中国学前教育史,关于中国历史分期问题,古代 :1840年以前,近代: 1840-1949年,现代: 1949-现在,当代:11届三中全会以来,第一章,古代学前教育,第一节 中国原始社会的儿童教育,一、远古时期儿童社会公育的实施,(一)教育形式 1、在前氏族时期 2、历史发展到母系氏族社会 3、当历史进入父系氏族 (二)教育内容 1、生活和劳动教育 2、道德教育和宗教教育 3、通过音乐和舞蹈进行的审美美育和军事教育,二、原始社会后期儿童公育机构的产生,三礼义宗中说:“虞氏之学名庠。” “庠”还只能说是学校的雏型,是原始社会养老和实施儿童公育的机构或场所,是原始社会养老和实施儿童公育的

2、机构或场所。在原始社会,教养新生一代的任务通常主要是由老年人承担,因此“庠”后来又具有对幼儿进行保育和教养的功能。并且随着社会的向前发展,这种功能越来越占据主要地位,使它成为学校的萌芽,或为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的专门机构。,三、原始社会学前教育的特点,第一, 对儿童实施社会公育。第二,原始部落的老人是原始社会儿童教育工作的主要承担者。第三,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内容是多方面的,是与儿童日后将要进行的生产、生活实际密切相关的。第四,原始社会儿童教育的方法,主要是采取口耳相传,在实践活动中进行教育的方法。,四、原始社会的学前教育思想,(一)泛爱的儿童观(二)儿童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第二节 奴隶社会的学前

3、教育,一、奴隶社会学前教育计划的制定,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是奴隶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也是奴隶社会学前教育实施的较成熟时期。在当时,人们甚至已经能够按照婴幼儿年龄的大小来循序渐进地制定计划,并有条不紊地实施学前教育的计划。,“子能食食,教以右手。能言,男唯女俞。男鞶革,女鞶丝。六年,教之数与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八年,出入门户及即席饮食,必后长者,始教之让。九年,教之数日。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 礼记内则,二、奴隶社会宫廷内的学前教育,(一)宫廷学前教育的目的与意义公元前11世纪,在王宫内和各诸侯国的宫廷内,创设了一个婴儿教养机关“孺子室”。1、使太子的德性趋向完善

4、 2、培养明君,使天下兴盛 (二)保傅之教与乳保之教1、保傅教育:指朝廷内设有专门的师、保、傅官以对君主、太子进行教谕的制度。“三公”对太子实施教育时有着明确的分工,其中,“保,保其身体;傅,傅之德义;师,道之教训。”,2、乳保教育制度(“备三母”制 ) :指在后宫挑选女子挑选担任乳母、保母等,以承担保育、教导太子、世子事务的制度。子师、慈母、保母合称“三母”,她们分别承担母后的部分职责,其中,“师,教以善道者;慈母,审其欲恶者;保母,安其寝处者。”太子、世子出生后不久,即“异为孺子室于宫中,择于诸母与可者,必求其宽裕、慈惠、温良、恭敬、慎二寡言者,使为子师,其次为慈母,其次为保母,皆居子室。

5、他人无事不往。”除“三母”外,还要从大夫之妾或士之妻中选择乳母以哺育世子。,当时教养、保育人员分为四种,第一种是教师,从诸母中选择“宽裕、慈惠、温良、恭敬、慎而寡言”的人,担任太子、世子的教师,主要职责是“教以善道”,即教给太子、世子以为善的道理;第二种是慈母,主要职责是“审其欲恶”,即了解太子、世子的嗜好,并给予正确的诱导;第三种是保母,主要职责是“安其寝处”,即管理太子、世子的起居饮食,使其安逸、舒适;第四种是奶妈,从“士”的妻子和大夫的妾当中选取,主要职责是给太子、世子喂奶。“教师”、“慈母”、“保母”和“奶妈”,被称为“孺子室”的“四贤”,她们居住在宫廷孺子室内,无事不准其他人进入,以

6、免惊扰婴儿太子、世子的安宁。,三、早期胎教的实施,我国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并实施胎教的国家。所谓的胎教就是在母亲怀孕期间所采取的一系列自我和外部的措施,用以对胎儿施加特定的影响,这是一种重要的早期教育措施。,最早实施胎教的是西周文王的母亲太任。根据列女传记载,太任自妊娠后,“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贾谊新书胎教篇中也记载:“周妃后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喧,独处不倨,叶怒不骂,胎教之谓也。”韩诗外传记载,孟子母亲怀孕时,“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谓也。”以上三篇谈到胎教内容都是孕妇对自身的严格要求。,在古籍表史氏之记中则记载了母亲怀孕时的外部约束。王后怀

7、胎七个月的时候要搬到分娩前的专门居室-“蒌室”中去住。由太师持奏乐用的律管守于右窗下,太宰持烹炊用的斗器守于左窗下,太卜持占卜用的著草和龟甲守于前门外。在十月分娩前的这几个月里,如果王后要听的乐曲不合礼制,太师则以“未习”而婉言谢绝; 如果王后想吃的东西不合正味,太宰则回答:“不敢拿这样的食品侍奉(您腹内的)王太子。”这样则是防止孕妇在不能自行胎教时所采取的外部管束,目的仍是保证避免对胎儿的不良影响。早期的胎教虽然大多数是针对君主而言的,但也有普遍的意义。,四、奴隶社会学前教育的特点,第一,家庭承担了学前儿童教育的任务,原始社会的儿童社会公育已经消失。第二,奴隶主贵族垄断着受教育的权利,学前儿

8、童教育也仅限于奴隶主贵族的家庭中实施。第三,学前教育与学校教育已有了较明确的年龄划分,但由于古代没有统一的小学教育体系,因此对入学的年龄规定没有统一的要求。第四,学前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制定了相应的学前教育计划。第五,奴隶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对学前教育尤为重视,不仅建立了针对君主教育的保傅教育制度与乳保教育制度,还提出了实施胎教的要求。,西周是我国胎教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初始阶段。奴隶社会是我国古代学前教育的奠基时期。 (1)家庭承担教育学前期儿童的任务; (2)学前教育也仅限于奴隶主贵族的家庭中实施; (3)学前教育与学校教育已有了较明确的年龄划分; (4)不仅有阶级性,而且注意到随着儿童年龄的增

9、长 制定相应的学前教育计划;(5)建立了针对君主教育的保傅教育制度与乳保教育制度,还提出了实施胎教的要求。,总结,第三节 封建社会的学前教育,一、 封建社会的学前家庭教育,(一) 学前家庭教育发达 (二)封建社会学前家庭教育的目的 为培养封建社会需要的统治人才服务的,因此封建社会的许多家庭在实施学前家庭教育的过程中,长辈们常以“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教育儿童,以日后求官进爵的知识启蒙儿童。同时统治者亦非常重视学前家庭教育,视其为封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造就官僚后备军的人才教育的开始。,(三)封建社会学前家庭教育的内容 1.在家庭中对幼儿进行思想品德教育:(1)孝悌:家庭道德的基本观念,是整个封建社

10、会伦理道德的出发点。“孝”是子对父的道德规范,“悌”是弟对兄的道德规范。事父孝,则事君必忠;事兄悌,则事上必顺。(2)崇俭(3)诚信(4)为善,2.封建社会的家庭对学前儿童实施生活常规教育,主要包括日常生活中礼仪常规的训练和卫生习惯的养成。(1)礼仪常规训练合乎礼仪的姿态训练(又称为幼仪教育) “立必正方,不倾听。” 礼记曲礼 尊老敬长的礼仪常规训练 “求见长辈之礼” 初步的待人接物的礼仪常规训练,(2)养成卫生习惯穿戴要整洁 “自冠巾、衣服、鞋袜,皆须收拾、爱护,常令 洁净、整齐。”朱熹 讲究饮食卫生 要为家庭的环境卫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洒扫”小事 “黎明即起,洒扫庭院要内外整洁。” 朱熹,

11、3.封建社会家庭还重视文化知识(主要是儒家经典)的学习,4. 强调注重对婴儿的身体保健工作“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 ,元代的张从政甚至主张“儿未坐时,卧以赤地,及天寒时,不与厚衣,布而不绵。” “婴孩怀抱,毋太饱暖,宁稍饥寒,则肋骨坚凝,气岸精爽。” 古代家庭中还利用游戏来加强幼儿身体的锻炼,主要有拔河、跳百索(跳绳)、放风筝、踢毽子、踢球(琢古为球,以足蹴之,前后交击为胜)等。,讨论,为什么封建社会的学前家庭教育尤其强调孝悌、礼仪?(一)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和政治 (二)封建社会人们的家庭主义思想 1. 强烈的一体感 2. 恪遵祖训 3. 家庭财物公有 4. 重视家庭荣誉 在家族主义思想

12、影响下,人们为了维持家族家庭的稳定、兴旺与世代延续,必须强调孝悌的礼仪。,作业,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封建社会的学前家庭教育?,在我国古籍中,时常见到胎养与胎教这两个名词,它们是有所区别的。简单的说,在怀孕期间,偏重于生理方面的保养是胎养,偏重于心理的健康是胎教。但在我国古代医书中,则往往将这两方面杂记在一起,以见其间的紧密关系。如明代徐春甫在古今医统大全中所说:“古人胎教、胎养之方,最为慎重”,二、封建社会胎教的发展演进,而在春秋、战国早期的左传,对畸形胎儿、妊娠时间长短、一胎或双胎等情形已有记载,尤其是僖公二十三年(公元前六四四年)载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已明确地指出近亲结婚有害后代的繁殖,

13、这比达尔文在一八五八年才论述到这一规律,要早了二千五百多年。,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从医学角度探讨胎教问题的论述。 指出人的某些疾病起因在胎儿时期,成为“胎病”。对妊娠的诊断、生理变化、胎前疾病、妊娠期间的用药准则、分娩的诊断等,都有了较为详细的记载。,根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有我国最早的养胎专著妇人胎藏经,可惜已经散失。张仲景(公元一五零二一九年)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妊娠病中,有关养胎保胎,即有胎孕用药、妊娠合并其他疾病的鉴别珍断、藏腑经络的逐月养胎、胎前疾病的诊治、祛病养胎等方面记戴,而在他的另一本著作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症并治中,更对妊娠呕吐、腹病、出血、水肿、小便不利等等病症,提出诊治的方法。,

14、刘向所著的古列女传母仪传,因为在他以前虽早已相传胎教之说,但正式文字记载则见于该书所说: 太任,文王之母,挚任氏之仲女也,王季娶以为妃。太任之性,端一诚庄,惟德之行。及其娠文王,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敖言。生文王而明圣,太任教之以一而识百,卒为周宗。君子谓太任为能胎教。,我国古代还没有“遗传”这个字眼,汉代贾谊在新书胎教中所说的“素成”,即有今天所说先天基因的意思。易曰:“正其本而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以千里。”故君子慎始。素成,谨为子孙婚妻嫁女,必择孝悌世世有行义者。如是,则其子孙慈孝,不敢淫暴,党无不善,三族辅之。故凤凰生而有仁义之意,虎狼生而有贪戾之心,两者不等,各以其母。呜呼!戒

15、之哉!无养乳虎,将伤天下。故曰“素成”。 这里强调的是“慎始”,如果夫妻双方都是来自“孝悌”门风的家庭,不管是胎养、胎教,都将是事半功倍;否则夫妻失和,就很难做到好的胎养、胎教了。,汉代王充在所著论衡命义篇中提到的“性”,也满接近于今天所称的遗传,他认为“性”有三种:一、“正性”,即所禀是五常之正,。可以说是特别良好的遗传;二、“随性”,即随父母之性,可以说是寻常的遗传;三、“遭性”,那就是妊娠期所感受的印象了。为什么说是“遭”呢? 遭得恶物象之故也。性命在本,故礼有胎教之法,子在身时,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非正色目不视,非正声耳不听受气时母不谨慎,心妄虑邪,则子长大,狂悖不善,形体丑恶。

16、如果说“遭性”,强调的是孕妇在妊娠期间心性行为不正所产生的副作用;那么“正性”发挥起来,就接近于今天所称的优生学了。,魏晋南北朝时代,我国养胎学有了纵深的发展,如晋代王叔和所著脉经,即记载了有关妇女妊娠及妇女杂病的脉法与辨证。最富盛名的要算是北齐的徐之才(公元四七二五七二年),他著有逐月养胎法,逐月论述了胚胎、胎儿的生长发育过程,并对各月常发生的疾病,确立了逐月养胎、安胎的治疗方法,以及针灸禁忌、孕妇卫生保健及疾病的防治方法等。,隋唐以后,与胎教有关的儿科、妇科日渐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科目。千金方(唐孙思邈)中,提出了胎教作用的一个基本理论:外象内感。 “外象”指外界客观事物的影响,“内感”指母体

17、内的胎儿对外部客观事物的感应。意思是说孕妇所接触的外界物象会直接感应到体内胎儿。,旧说凡受胎三月,逐物变化,禀质未定。故妊娠三月,欲得观犀象、猛兽、珠玉、宝物,欲得见贤人君子、盛德大师,观礼乐、钟鼓、俎豆、军旅陈设,焚烧名香,口诵诗经、古今箴诫。居处简静,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弹琴瑟,调心神,和性情,节嗜欲,庶事清净,生子皆良,长寿,忠孝,仁义,聪慧,无疾。斯盖文王胎教者也。,妇人良方、孕妇药忌歌 (宋陈自明)、格致余论慈幼论(元朱震亨)等重视孕妇饮食的调节张介宾景岳全书:“凡饮食之类,则人之脏气各有所宜,似不必过分拘执,惟酒多者为不宜酒性湿热,非惟乱性,亦且乱精。精为酒乱,则湿热其半,真精

18、其半耳。精不充实,则胎元不固;精多湿热,则他日痘疹惊风脾败之类,率已受造于此矣。故凡择期布种者,必宜先有所慎。与其多饮,不如少饮;与其少饮,不如不饮。”,明代医学家万全情绪说 “受胎之后,喜怒哀乐,莫敢不慎。盖过喜则伤心而气散,怒则伤肝而气上,思则伤脾而气郁,忧则伤肺而气结,恐则伤肾而气下。母气既伤,子气应之,未有不伤者也。”,康熙年间,辑注医通成书,其中谈到胎教,可以说是历代医家谈胎教的一个小小总结:举趾必徐,行立勿仰,坐不实其前阴,卧不久偏一侧,不得耽坐嗜卧,使气血凝滞,为第一义。虽不可负重作劳,然须时时小役四体,则经络流动,胎息易于动运。腰腹渐粗,饮食不宜过饱,茶汤更须节省。大热大凉,总

19、非所宜。犬羊鳖蟹等一切有毒之物,固宜切禁,即椒姜常用之品,亦须少尝。 在夏澡洗,须避热汤。当知胎教原非一端,若怀子受惊,则子多胎惊。怀子抱郁,则子多结核流注。怀子恐惧,则子多癫痫。,总结:胎教思想多持胎养与胎教相结合的观点。 “妇妊子者,戒过饱,戒多睡,戒暴怒,戒房欲,戒跛倚,戒食辛热及野味。宜听古诗,宜闻鼓琴,宜道嘉言善行,宜阅贤孝节义图书,宜劳 逸以节,动止以礼。” 这种养教一体化观点,与现代胎教理论颇相一致。,第一,高度注重外界环境对胎儿的影响。正本慎始,胎教初行第二,高度注重母体的精神因素对胎儿的影响。 第三,高度重视母亲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 第四,注重胎教和母教的结合。胎教也是培养作

20、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师资-母亲的一个重要手段,它的作用除当时影响到胎儿的身心发育外,还将延伸到此后的婴幼儿教育以至整个的家庭教育之中,具有长远的效应。,古代胎教的经验和局限,三、慈幼机构的建立,慈幼,即爱护幼儿。先秦时期管仲实施“九惠之教”,将慈幼放在工作的首位,专门设置掌幼官员。唐太宗在大灾之年令官府出资赎还有父母被迫出卖的子女。宋朝开始建立专门的慈幼机构,主要由官方设办,其中又分为有朝廷设置的和由地方官吏自行设立的两种。慈幼机构名称各异,主要有慈幼局、举子仓、育婴社等,具有慈善恤孤的性质。,“贫家子多,辄厌之,故不育。乃许其抱至局,书生年、月、日、时,局有乳媪鞠育之。他人家或无子女,却来取于局

21、。岁祲,子女多入慈幼局,故道无抛弃子女,信乎其恩泽之周也。”元郑元祐遂昌杂录,慈幼机构第二次较大规模的建立是在清代,主要机构是育婴堂,管理制度较为改善:(1)康熙制订了收养、认领弃儿的条例(2)慈幼经费有了较为固定的保障,并监督使用情况(3)除官办慈幼机构外,命令允许私人设办。,四、封建社会学前教育的特点,第一,打破了过去奴隶主贵族垄断学前教育的局面,使学前教育成为普通平民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学前教育的内容大为丰富,涵盖了德、智、体诸方面,并出现了许多专为幼儿编写的用于思想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等方面的教材。第三,学前教育的实施具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在实施过程中,总体上是重教轻养。第四,儒家思想规范和指导着学前教育的实施。,思考题,1、古代胎教实施的内容与特点是什么?2、评述古代实施学前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意义。3、试析古代实施学前文化知识教育中的利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