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地弓形虫课件.ppt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606133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PPTX 页数:26 大小:635.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刚地弓形虫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刚地弓形虫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刚地弓形虫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刚地弓形虫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刚地弓形虫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刚地弓形虫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刚地弓形虫课件.pptx(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刚地弓形虫P89,1908年法国学者Nicolle 和 Manceaux在北非突尼斯刚地梳齿鼠的体内发现该虫 ;1923年捷克眼科医师Janku发现第一例人体病历; 1937年Wolf等发现新生儿弓形虫感染病例; 1957年我国第一次从弓形虫病患者体内查到弓形虫 。,弓形虫是重要的机会致病寄生虫,已成为艾滋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弓形虫是胎儿畸型常见的感染源之一,1.形态 弓形虫发育过程中共有5种形态,滋养体、包囊、裂殖体、配子体和卵囊。在终宿主体内,5种形态均可存在;在中间宿主体内仅有滋养体或包囊。,2.生活史:终宿主为猫科动物,在猫肠绒上皮毛细胞内完成无性的裂体增殖和有性的配子生殖 。

2、人及多种动物为其中间宿主,在中间宿主有核细胞内进行无性的内二芽殖增殖 。,弓形虫生活史有中间宿主多、感染阶段多(卵囊、假包囊、包囊)、侵犯组织多(有核细胞)、传播途径多(经口感染、经伤口感染、经胎盘垂直传播、经器官移植传播、经输血传播等)、感染后发病者少即“四多一少” 的特点。,3.致病3.1.致病机理 虫体毒力:可分为强毒株和弱毒株。前者以RH株为代 表株;后者以Beverley株为代表株。虫株毒力与虫体棒状体分泌的磷脂酶A2有关。已发现的弓形虫毒素有:弓形虫毒素、弓形虫素、弓形虫因子等 。,宿主免疫状态:免疫功能正常时,呈隐性感染。以包囊的形式存在于人体的脑、眼、肌肉等组织细胞内。各种原因

3、出现免疫缺陷时,虫体大量增生,呈急性发作。,速殖子为主要致病阶段,其在宿主细胞内寄生和迅速增殖,导致组织器官的破坏;缓殖子的死亡有时可引起的迟发型超敏反应形成肉芽肿,引起慢性脑炎、脉络膜视网膜炎等。当宿主免疫功能受损时,包囊活化,转化为速殖子。,3.2.1.先天性弓形虫病孕早期感染往往出现各种先天性畸形:包括小脑畸形、脑积水、脊柱裂、无眼、腭裂等各种畸形。以脑部和眼部病变最多。,孕晚期感染往往最初为隐性感染,出生后数月或数年甚至成年后才出现症状,主要有:脉络膜视网膜炎、精神运动障碍(智力障碍、痉挛、肌强直、麻痹)、 脑钙化灶、脑积水,3.2.2.获得性弓形虫病免疫力正常者获染 隐性感染:免疫力

4、正常者感染弓形虫常无明显临床表现,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弓形虫病:轻型病例主要为淋巴结肿大(头颈部最常见),伴有长期低热、疲倦、肌肉不适等。重型患者常累及脑部和眼部,可出现灶性坏死性脑炎、脑脓肿、脑膜炎、癫痫和精神异常等。脉络膜视网膜炎在获得性弓形虫感染也可发生。此外,可出现心肌炎、肺炎、肝脾损害等,可有显著全身症状,4.诊断4.1.症状和体征本病缺乏特异性症状和体征 新生儿及婴幼儿出现各种类型畸形,精神运动障碍、色素膜炎等应注意先天性弓形虫病的可能,对于患有爱滋病、恶性肿瘤等能引起机体免疫功能低下者出现的不明原因的发热、淋巴结肿大、脑膜脑炎、肺炎、心肌炎等症状和体症者,抗菌素治疗无效时,要考虑获

5、得性弓形虫病的可能性。,免疫力正常人群出现不明原因的淋巴结肿大或脉络膜视网膜炎等,应注意有无弓形虫的感染,4.2.病原诊断 直接涂片 组织切片 动物接种 4.3.免疫学诊断染色试验: 间接血凝试验( IHA ): 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FA): 补体结合试验(CF):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4.4.基因诊断,5.流行环节 传染源:主要为患病动 物;人在孕期或作为供器官者时感染者可作为传染源。,感染途径:经口为主要途径,经皮肤粘膜伤口也可感染;经胎盘感染;经输血或器官移植感染等。,易感人群:血清抗体阴性者为易感者。胎儿和婴幼儿易感性高;肿瘤或免疫缺陷者比正常人易感。动物饲养员、屠宰工、兽医等感染率相对较高,6.预防注意个人卫生,不生食乳、蛋、肉等,加强肉类检疫。 先天性弓形虫感染的预防:孕妇应进行血清学检测,若为弓形虫急性感染期(检出特异性IgM抗体或循环抗原CAg阳性)以中止妊娠为宜。,艾滋病患者家里不养猫,不摸生肉;隐性感染者密切观察必要时给予治疗 供器官者弓形虫抗体阳性时,应注意受器官者感染弓形虫的可能性 疫苗: 目前已实验性采用灭活疫苗预防动物弓形虫病。活疫苗已证实对绵羊等动物有效。但疫苗接种后弓形虫可恢复毒力,故不适用于人类。生物工程疫苗将有很大应用前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