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工具发展史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606311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PPT 页数:50 大小:492.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交通工具发展史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交通工具发展史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交通工具发展史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交通工具发展史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交通工具发展史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交通工具发展史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交通工具发展史课件.ppt(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参考书目,中国古代道路交通史中国公路交通史编审委员会著,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4年出版。中国交通史白寿彝著,商务印书馆 。中国交通史话丁士华著,黄山书社 1997年出版。中国交通史论邱克著,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4年出版。,中国南洋交通史冯承钧著,商务印书馆 1998年出版。中国日本交通史王辑五著,商务印书馆 1998年出版。 中非交通史初探张铁生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73年出版。保存资料。中外交通史陈佳荣著,学津书店 1987年出版。,中西交通史方豪著,岳麓书社 1987年出版。中西交通史料汇编,张星烺著,中华书局 1977年出版。中印佛教交通史东初著,东初出版社民国74年198

2、5年出版。,交通工具,车马轿船,车,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车的国家之一。根据文献推测,车子在夏代已相当普遍,但由于没有见到实物,因此关于车的发展阶段从商代开始讲起。商代至秦,车的发展可以归纳为一个时期。,晚商的车,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车形象和实物均属商代晚期,即公元前14世纪左右。在甲骨文和铜器铭文中有关于“车”的象形字。在河南安阳殷墟先后发现了十八辆车的实物。车子一般是独輈车,车厢面积较小,可以立乘二或三人,一般用两马驾车。商代车已基本具备了汉以前独輈车结构的大致轮廓。以后一千多年,独輈车虽有很多改进和发展,从总体结构上讲没有突破商代独輈车的形制。,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车,西周、春秋战国

3、时期的车从形制上看有所改进,改直辕变曲辕,直衡改曲衡,车厢上安车较和车盖。车马配件也更加完备,增加了许多商车上所没有的零部件。为了追求坚固,许多关键部位都采用了青铜构件。驾车的马由二匹增加到三匹(骖)、四匹(驷),甚至六匹,一般讲以驾四匹马为常规,驷因此成为计数车辆的单位。,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可以说是古代独輈车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车的形制总的来讲达到了完美阶段。构造和装饰坚固豪华,主要构件有衡、轭、舆、轴、轮。这些构件除部分采用榫卯结构外,大多数零部件采用兽皮革带固定缚扎。在当时,制造一辆车需要多工种的合作,经过大小几十道工序才能完成。因此制车业成为当时集大成的综合性手工业生产部门,制车水平

4、也是当时生产水平和工艺水平的集中反映。,在周代,马车不仅是王公显贵的代步工具,而且也是战争中的攻守之具。当时各国军队的主力是战车兵,军事编制是以战车为主,攻守的主要手段也是战车。因此,拥有战车数量的多少成为国家强弱的标志。为了增强军事力量,各国都把先进的制造技术运用到制造战车上。于是各类战车应运而生,按用途不同可以分好几个种类。,战车均立乘,一车三人。车长叫甲首,又叫车左,职责是持弓主射,指挥步兵和战车。另一名叫车右,又叫戎右,披坚执锐与对方厮杀,车有危险要推车。第三位是驾车者,叫“御”。战车运用于平原地区,不利于山地和水乡作战。之后,其地位开始下降。随着步兵地位提高和骑兵出现,战车在汉代以后

5、终于被淘汰了。,汉代的车,在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之后,独輈车变为双辕车。西汉是双辕车逐渐兴盛的时代。西汉武帝以前,独輈车与双辕车并存。汉中晚期,双辕车开始普及。东汉以后,双辕车便取代了独輈车。,双辕车的出现改变了独輈车至少要由两匹马拉车的局限,使单马拉车成为可能。从而使我国车由驷马高车进入单马轻车的新发展阶段。汉代车分三类:马车(小车)牛车(大车)手推车(辘车),西汉初,乘车讲究扶轼俯首之礼,保持端正的姿容,因此多立乘高车。西汉中后期后,统治者讲究舒适享受,坐乘安车,成为风习。东汉以后无人不坐安车。汉代牛车(大车)主要用来运输货物,在当时崇尚马车,卑视牛车。,汉代当时规定商人不准乘马车。牛车车

6、稳安全,车厢宽大。辘车即手推车,适用于丘陵地区,出现于西汉末东汉初。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就是由辘车改制而成的独轮车。,两晋南北朝至唐的车制,士族政治的时期,牛车得到上层人物的喜欢,乘牛车成为时尚。北朝皇帝出行时用的大楼辇用十二头牛驾车。南方,诸王三公出行乘犊车,又叫云母车。当时乘牛车也有等级差别。民间乘坐的车叫柴车,就比较简陋了。,两宋车制,两宋承袭隋唐风习,驾车以牛为主。因对制车业不重视,故制车技术在此时处于停滞时期。宋人的车一般用来运输货物,主要代步工具是马或轿。载货的车叫太平车,在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出。这是供短途运输的车,长途运输的车叫平头车。,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明清车制,明清车多

7、用骡驾车,乘人的车为小车,因有棚子围了,形似轿子,故习惯上称轿车。载物的车叫“敞车”。贵族或平民所乘的车形制上没多大差别,重要差别在围子的制作上。从围子用料、工艺、颜色可区分乘车人身份高低。当时也有这方面的规定。,马,骑马的历史晚于乘车。单骑的出现与战争分不开,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揭开了中原地区单骑历史的序幕。秦汉时期骑兵已成为一个重要兵种,到隋唐时期,乘骑之风已自上而下普及整个社会。不仅男子在隆重的场合骑马,贵族妇女出游时也热衷于骑马。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反映的就是这种情况。,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一,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二,民间骑马之风到唐中期以后才算真正确立。民间乘骑之俗较骑兵晚出现这么久的原因:一

8、是受社会习俗的制约,因骑马姿势类似踞坐,当时礼制认为不礼貌;二是马具的不完善造成乘骑难度很大。后者是主要原因。唐中期以前,骑马要经过训练,否则很难驾驭马。单骑的马具简陋也直接影响了骑马的难度。,直到马镫的发明才改变了这种局面。马镫是马具中至关重要的部件,它是随着高桥马鞍的出现而产生的。魏晋时期出现,供骑兵上下时蹬踏用的马镫,但其用途仅仅供上下马之用,只是单马镫,属于马镫的原始形态。十六国时期在原始马镫的基础上,制作出真正的双马镫,这标志着乘马用具的完备,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在军事上,双马镫的使用使得骑兵上下迅速,而且容易控制战马。这使得复杂的战术动作和列阵的训练变得容易,从而提高了军事战斗力。

9、大骑兵作战也因此变成可能,元代骑兵改写了欧洲的历史,与双马镫的发明使用有直接的关系。,而在民间,马镫的发明使得没有经过正规训练的人也能方便上下马和驾驭马,甚至妇女也可稳骑马上。骑马者姿势也由以往的踞坐式改为挺身直腿,从而为礼俗所接受,因此在隋唐以后普遍。,舆轿,舆轿是有别于车马的独特工具,使用的是人力。至今能见到的最早舆轿实物在春秋战国时期,是肩舆的前身,当时制造舆轿的技术已经成熟。魏晋南北朝时舆轿不仅仅用于爬山越岭,而且成为统治者代步的工具。在形制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总称为平肩舆,最大的叫八扛舆。,八扛舆只有皇亲王公才能乘坐。盛唐时期舆轿类型更多:皇帝所乘叫步辇;王公大臣所乘叫步舆;贵族妇

10、女所乘叫檐子或担子;民间通用的可称舁床。,这时期以襻带系挂杠端,挂于肩上,双手下垂提杠而行。舆轿高只齐腰,可以总称腰舆。因为肩舆太高,不安全,故而改为手抬形式。唐阎立本所画步辇图可以看到这种轿制。女性乘轿之风兴起于晚唐,当时有严格等级规定。,阎立本步辇图,阎立本步辇图,宋代的发展,到宋代开始有“轿子”一词,当时轿子为全遮式,左右开窗,轿内放高脚椅座。乘轿者由席地而坐改为垂腿而坐,轿杆固定于轿的中部。宋代轿子的款式质地非常讲究,也根据地位尊卑制定了座轿等级。皇帝叫辇,皇后叫龙舆,但乘轿人不限于王亲贵族,平民庶人、富商大贾也多乘轿。抬轿谋生成为一种行业。,明清时期的轿,明代轿子有显轿、暖轿之分。显

11、轿叫凉轿,民间叫山轿,类似四川的滑竿。暖轿则和宋代檐子形制相差不大。顶盖呈四面坡形,不上翘。清代一般沿用明代形制。,历代在乘轿上的等级体现,历代对乘轿有严格规定。南北朝时官员乘轿只限于在私人住所,上朝仍须乘车。当时乘轿习气不普遍。唐朝建立后,制定轿规非常严格。初唐除皇帝以外,一般人不准乘轿。除非年迈者皇帝特许方可。,太宗以后,轿禁松弛,一般朝廷命官及其妻子内侍等可以乘轿。但小吏、商人和百姓还不得乘轿。北宋时士大夫认为乘轿是以人代畜,有伤风化,故北宋除老迈乘轿,凡朝廷命官皆不乘轿。对于品官家眷和民间富户乘轿则不加限制,但对轿夫人数有规定。南宋以后,始许朝臣乘轿,乘轿者渐多。轿子风靡当时,成了主要

12、日常交通工具。,这影响了制车技术的发展。因此,制车工艺落后于世界。明清以来有官轿、民轿之分。官轿等级甚严,官品不同,所乘轿子面料、装饰、大小和轿夫人数都不一样。民间轿子都是黑油齐顶,平顶皂帏的二人抬小轿。,船,最早的水上交通工具筏子,是以树干或竹子并排扎在一起的扁平状工具,可载人载物。之后,开始刳木为舟,用独根树木挖空成小舟,剡木为楫,作为推动独木舟前进的工具,用时可以控制船的方向。浙江余姚河姆渡中出土木桨,后又出土最早木船。,独木舟,独木舟形制有三种:其一,头尾均呈方形,不起翘,接近平底;其二,呈头尖尾方形,舟头起翘;其三,头尾均呈尖形,两头起翘。这是随着人类经验的丰富而不断改造的结果,第三

13、种最有用。吃水深,速度快,破浪能力强。,木板船的诞生,筏子干舷低,装载量小。独木舟受木材限制。故而人们在独木舟的基础上,创制出新型的船叫木板船。木板船的问世可以追溯到很遥远的商代。雏形的木板船很简陋,由一块底板和两块弦板组成三板船。至今广西一带河窄滩多、水道曲折的地方还在用。,一般形制是两头翘起,底小面大,中部宽,两头窄。早期三板船可能用榫卯连接,后来开始用铁钉连接。板缝用丝麻或竹纤维堵塞。最早的木板船实物是在战国时期中山国一号墓殉葬船坑中发现的。 从独木舟到木板船是造船史上的一次飞跃,可以不受木材形状和体积大小限制。在此之后,多种大型船只陆续产生,给河海上交通、水战带来了很大的推动。,战舰的

14、制造,舟船的出现本来是运输和生产的需要,后来运用到战争当中,即战舰的制造。战舰成了当时造船技术水平的集中体现。春秋时期,船战已经频繁,当时在吴越齐楚四国之间进行。各国水军船只类型很多。,秦汉时期的造船业,秦汉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个造船高峰,船只类型多,规模大,行船动力、系泊设施基本完备。当时最富盛名的船叫楼船,最高达三层,是水军作战的主力舰,故水军统帅有楼船将军之称。其他尚有斗舰、先登、斥候、艨艟等。,行船推进工具有竹篙、桨、橹、帆、桅。最重要的是出现了定向工具舵,可以在船行驶过程中控制航向。为了让船靠泊,先后发明了碇、锚。,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造船技术在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缓慢发展,在船

15、舶制造方面有两个值得提出的地方:其一,沙船的出现;其二,设置水密舱。,沙船,沙船是中国古代方头平底船型和尖首尖底船型两大类之一,是在古代平底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沙船始造于唐代的崇明岛,优点:船形宽大,横摇角度小,首尾俱方,增强了操控纵摇的能力;船身扁浅,重心降低,上层舱房少,受风面积减小,不易倾覆,稳定性高,可在七级大风下行驶。,设置水密舱,将船舱用隔舱板分成数间,并密封,叫水密舱。水密舱于唐代出现,优点为:意外事故中保证船的抗沉性能,增加船只航行的安全系数。隔舱板和船体紧密钉合,从横向支撑船体,增加了船的抗压能力。船上分舱,便于货物装卸和保管。水密舱的出现是中国对世界造船技术的一大贡献。,宋

16、元时期的海船,宋元海外贸易发达,有陶瓷之路之称。政府鼓励,因而造船业快速发展,出现了第二个高峰期。当时设有大型造船场,每年造船数量惊人。宋代船舶有内河船和海船之分。宋元造船水平主要体现在海船制造上。当时泉州造的海船最负盛名,性能优良,结构合理,体积庞大,负载量大。此外,船的附属设备有改进,更为完善。,竹橐:消浪,减缓左右摇摆,又是吃水标志。 平衡舵:大小两个,主舵可升降,交替使用,操作灵便,提高控制航向的能力。 测深砣:测水深的铅铊。防止搁浅及确定海底情况决定能否停泊及辨别方位。 导航设备:宋元时开始使用仪器导航。指南针或磁罗针(针盘)是全天候的导航工具,保证海船始终沿正确的方向。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导航标志,指示船只安全进港。这就把原始航海时代推进到计量航海时代。,明代造船业,明代造船工厂分布之广、规模之大、配套之全,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水平,形成了中国古造船史上的第三次高峰。重要造船厂有三个:龙江淮南清江山东北清河,江苏龙江以造大海船出名,郑和下西洋所用宝船即此地所造,故称宝船厂。清江专造漕运船舶。当时最能反映造船水平的是郑和下西洋所乘的宝船。大船长150米、阔60米,篷帆锚舵非二三百人不能举动,操纵主要靠绞索进行。明末和清代实行海禁,造船技术和水平下降。之后,内河航运和沿海航权落入外人手中,造船业一蹶不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