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报告.doc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610874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 页数:37 大小:15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报告.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报告.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报告.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报告.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报告.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报告.doc(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贵州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报告贵州省科学技术厅2003年9月目 录一、贵州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背景分析(一)贵州经济与社会发展 1.基本情况 2.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3.2010年及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二)贵州科技发展 1.科技发展的现状 2.科技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二、贵州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及主要任务(一)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的需求(二)指导思想(三)发展目标 1.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框架 2.2010年发展目标 3.2020年发展目标(四)现阶段主要任务 1.初步建立并逐步完善以科研机构、大学为主的科学研究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

2、新体系和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3.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健全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4.健全宏观管理体系,重点进行有利于创新的制度设计,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三、贵州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一)知识创新体系建设 1.目标及任务 2.继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 3.充分重视和发挥大学的作用(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1.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目标及任务 2.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3.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建设 4.促进产学研合作 5.推进企业技术中心建设 6.加强中小企业创新能力 7.加快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 8.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9.建立技术创新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三)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1.积极发展中介服

3、务机构 2.加强和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四)建立科技创新的宏观调控体系 1.突出体制与制度创新,有效整合科技资源 2.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3.加强科研体系支撑平台建设 4.推进科技创新的法制体系建设(五)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建设 1.建立多元化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 2.优化科技投入结构(六)省内不同经济区域的子系统建设 (七)区域创新构架与联动四、贵州省区域创新体系的发展重点(一)加快重点行业、领域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1.西电东送 2.矿产资源 3.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 4.科技信息化及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5.民族药业 6.喀斯特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7.畜牧业 8.卷烟、酿酒 9.特色食品 10.

4、旅游业 11.劳动力资源的培训与开发(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 1.重点实验室建设 2.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试基地)及科技园区建设 3.构建以知识经济产业化为重点的科技创新基地 4.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建设 5.区域创新评价体系建设 6.各类科技计划的主要目标及近期重大科技专项五、加快贵州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一)建立健全区域创新的组织管理体系(二)聚集人才,增加投入(三)营造良好的法制、政策环境(四)加大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实施的力度(五)国家加大对贵州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一、贵州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背景分析(一)贵州经济与社会发展1、基本情况贵州地处云贵高原东斜坡,东靠湖南,南

5、邻广西,西毗云南,北连四川和重庆。全省国土面积17.6万平方公里,平均海拔1100米左右,地貌以高原山地和丘陵为主,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气候属亚热带湿润的季风气候,冬暖夏凉,气候宜人。省辖9个地(州、市)和87个县(市、区、特区),2002年全省总人口为3837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为1334万人。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賃軔。贵州自然资源富集,能源、矿产、生物和旅游资源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水能资源蕴藏量为1874.5万千瓦,其中可供开发量达1683.3万千瓦,集中分布在乌江、南北盘江、清水江等主要河流。已发现矿产116种,探明储量的76种,煤、磷、汞、铝土矿、锑、锰、金、重晶石等最具有

6、优势。煤炭资源保有储量523亿吨,远景储量达2400亿吨,为南方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总和,是江南最大的煤炭生产基地。生物资源丰富,共有农作物品种近600个,木本植物124种,天然牧草400多种,野生植物3800余种,其中药用植物达3700余种,系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贵州具有独特的气候、自然的风光、古朴的少数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相结合的旅游资源优势,按国际标准评定的AD级旅游资源有400多个,分为12个综合旅游区和特色旅游区,旅游业发展初具规模。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祸測。2、经济社会发展现状(1)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概况表1-1 贵州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的排位项目/年度发展水平排位基础

7、设施能力排位经济规模指数排位经济指数排位结构指数排位2000282923302920012826262928资料来源:2002、200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表1-2 贵州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在全国的排位项目/年度质量指数排位工业经济效益指数排位产品质量指数排位经济集约化指数排位200030252730200129293029资料来源:2002、200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由于历史和客观原因,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九五”特别是“十五”计划以来,贵州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扩大内需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及实施扶贫开发等发展机遇,大力实施科教兴黔、开放带动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8、,加强农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开发四大优势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正在发生新的变化。目前,贵州正按照“十五”计划提出的奋斗目标,努力把贵州建设成为大西南出海通道和陆路交通枢纽,长江、珠江上游的主要生态屏障,南方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以航天航空、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自然风光与民族文化相结合的旅游大省,为贵州到2010年总体实现小康生活奠定坚实基础。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婭骒。到2002年,贵州省国内生产总值由1995年的630亿元增加到1180亿元,年均增长8.7%左右,1997年以来连续六年经济增长速度超过全国平均增长水平;人均GDP由1995年的18

9、53元增加到2002年的3075元;财政总收入由1995年的87.4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203.0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由38.8亿元增加到113.84亿元,增长1.9倍;固定资产投资由1995年的173.6亿元增加到2002年的631.5亿元;城镇居民总体进入小康生活,三分之一以上农村居民进入小康生活,三分之一稳定解决温饱;2000年48个国定贫困县实现总体越过温饱线。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顧荭。 (2)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九五”以来,贵州加强了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全省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状况得到较大改善。基本形成了以公路、铁路、航道和航空为主的综合运输网络体系。彈贸摄尔霁毙

10、攬砖卤庑诒尔。到2002年,建成了以“一横一纵四连线”为主骨架的公路运输网,实现了省会城市与九个地州市首府的高等级公路连接和县县通三级以上油路,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422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11公里,二级以上公路里程2574公里,等级公路30505公里;在建成以贵阳为中心的电气化铁路骨干网,改造提高川黔、湘黔、黔桂、贵昆四条电气化铁路运输能力的同时,建成了南昆铁路、水柏铁路、内昆铁路贵州段、株六复线等铁路干线,渝怀铁路也即将建成通车,贵阳南站已建设成为目前西南地区最大的铁路编组站,全省铁路通车里程达到2497公里;4D级贵阳龙洞堡机场已开通国内外40余条航线并将改扩建为国际机场,铜仁大兴支

11、线机场建成通航,兴义、黎平、荔波、安顺等支线机场也即将建成通航;全省内河通航里程2131.5公里,其中五级以上河道264公里。謀荞抟箧飆鐸怼类蒋薔點鉍。全省已建成了以一、二级干线光缆为骨干的通信网,干线光缆总长达5.2万公里,移动通信覆盖到全部地州市、县和70%的乡镇,固定电话容量达500万门,电话用户总数达527.6万户,电话普及率提高到14.03部/百人。国际互连网8000个端口和公众多媒体8000个端口等信息基础设施正在加快建设中。厦礴恳蹒骈時盡继價骚卺癩。水利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重点加快了一批骨干水库和水利枢纽、水利灌溉配套设施、农村小水电和“三小”工程等的建设,实施了“长治”和“珠治

12、”工程、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工程。到2002年,全省建成的大中型水利设施增加61座,有效灌溉面积达67.46万公顷;建成一批农村“三小”工程,小水电发电装机容量107万千瓦;20012002年新增退耕还林260万亩,人工造林1502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00万亩。茕桢广鳓鯡选块网羈泪镀齐。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了城镇供水、供电、供气、道路、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电网改造、人畜饮水、通村公路和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全省城乡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较大改善。2002年全省城镇供水普及率达85.8%,供气普及率达85%,日处理污水能力达24.1万吨,基本实现城市和重点城镇垃圾集中处理。新

13、建城镇道路500公里,实现了全部乡镇通公路和75%的行政村通机动车。行政村通电率达96%,入户率达90%,新建成1.4万个广播电视接收站,农村广播电视接收站、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提高到85%和90%,行政村通电话率达42%,解决了农村550万人的饮水困难,建成农村沼气池23万口,农村面貌发生较大变化。鹅娅尽損鹌惨歷茏鴛賴縈诘。(3)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九五”以来,贵州经济结构调整力度逐渐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实现了三次产业结构由二产一产三产到二产三产一产的重大转变。籟丛妈羥为贍偾蛏练淨槠挞。进入新世纪,贵州把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和重要的战略任务,以产

14、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城乡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为重点,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全省经济结构的整体优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預頌圣鉉儐歲龈讶骅籴買闥。在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同时,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促进粮食、烤烟、油菜等农作物向优质化方向发展,重点发展附加值高的优质、高产、无公害特色农产品和畜牧养殖业,发展农村二、三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到2002年,全省粮食产量达1034.2万吨,实现了农村人口粮食基本自给;优质烤烟、油菜、蔬菜、水果等农产品有较大幅度增加;畜牧养殖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28.3%,肉类总产量达147.3万吨;农业产业化发展进入起步阶段,

15、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营业总收入达1769.2亿元;农民外出务工每年达上百万人,务工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1%。渗釤呛俨匀谔鱉调硯錦鋇絨。优化壮大工业的重点是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巩固提高“两烟一酒”支柱产业,加快发展电力、原材料、生物制药和特色食品业,努力把贵州建设成为西部能源强省和我国南方重要的原材料基地、中药现代化基地、新型电子元器件开发生产基地和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举全省之力实施“西电东送”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第一批“四水四火”电源点项目全部开工,第二批电源点项目建设前期工作进展顺利,已建成省内超高压骨干电网和双回“黔电送粤”500千伏安超高压交流输电通道;2002年累计完成投资

16、338亿元,新增装机容量292.1万千瓦,实现了向广东送电100万千瓦。煤及煤化工、磷及磷化工、铝及铝加工、特色食品和生物制药、电子信息和新材料等领域的重点项目陆续开工建设。积极推进卷烟生产技术改造和组织结构调整,实施了茅台酒万吨技改工程。19972002年,全省累计完成技改投资461亿元,有力地推动了工业经济结构调整。2002年全省完成工业增加值370亿元,比上年增长11. 5%。基本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两烟一酒”、生物制药业、航天航空、电子信息和汽车零部件等为重点的工业发展格局和特色产业。铙誅卧泻噦圣骋贶頂廡缝勵。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改造提高商贸流通、餐饮服务、邮电通信、交

17、通运输、金融保险等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特许经营权等现代服务方式和服务企业集团,房地产、信息服务、教育培训等新兴产业迅速成长,各类中介服务行业较快发展,形成了全省服务业多种所有制、多元化投资、多种经营方式的开放型发展格局。围绕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贵州把旅游业作为新兴支柱产业来加以重点发展。由世界旅游组织和国家旅游局为贵州编制了全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开发建设了8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40个省级风景名胜区,一大批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文化遗产、民族村寨,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旅游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扩大对外旅游宣传促销,促进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旅

18、游总收入年均增长20%以上。2002年,全省旅游业总收入达106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左右;旅游创汇7000万美元;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24万人左右。1997年2002年全省第三产业年均增长10.6%,是贵州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的时期。擁締凤袜备訊顎轮烂蔷報赢。(4)城乡结构调整和城镇化发展贵州城镇化发展滞后,城市数量少且规模小,城镇经济实力弱,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十五”期间,贵州把推进城乡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点。一是加快中心城市发展,把贵阳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大都市,把遵义市、六盘水市、安顺市、都匀市发展成为有较强经济实力的大城市,积极发展一批中小城市,发挥中心城市

19、的辐射带动作用;二是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以县城为重点,重点发展主干交通沿线、工矿聚集区、重点旅游区、商品集散地和与邻省交界的100个各具特色的小城镇;三是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特色经济发展,重点加强城镇道路、通信、供水、供电、供气、垃圾和污水处理、城镇绿化等的建设,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新兴产业、旅游业、加工业和服务业,进一步增强城市和小城镇经济实力。2002年,贵州省的城镇化水平由1997年的18%提高到25%,近两年转移农村人口100万人左右,城市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达到60%左右,城镇绿化率达到16.8%;大部分城市和重点小城镇进行了新区开发建设,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市功能进一步增强

20、,一批各具特色的小城镇不断兴起;贵阳市的省会中心城市作用不断增强,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达336.4亿元,占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28.5 %;贵阳市金阳新区一期开发工程进展顺利。贓熱俣阃歲匱阊邺镓騷鯛汉。(5)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在实施西部大开发中,贵州的区位优势比较突出,优势资源分布广但开发利用程度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较大,特别是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十五”期间,贵州省把调整和优化区域生产力布局作为调整区域经济结构的重点。调整区域发展布局,优先发展黔中产业带,搞好乌江沿岸地区以电、铝、磷、锰为重点的综合开发,加快六盘水地区以能源、冶金、化工为重点和南北盘江红水河沿岸地

21、区以能源、矿产为重点的产业开发。按照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抓两头、促中间”,重点抓好20个经济强县建设和扶贫工作重点县、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带动全省其它地区经济发展。坛摶乡囂忏蒌鍥铃氈淚跻馱。(6)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九五”特别是“十五”以来,贵州大力实施“科教兴黔”战略,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教育投入大幅度增加,19972002年累计投入预算内教育经费183.1亿元;“两基”攻坚全面展开,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工程和“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新建农村中小学2547所,改造815所学校危房。2002年全省共有各级各类学校4.21万所,在校学生由1995年的587

22、.3万人增加到2002年的1103.3万人,教职工由1995年的23.83万人增加到2002年的38.07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由1995年的96.04%提高到2002年的98.25%;42个县市区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普九”人口覆盖率提高到47.7%;高中阶段教育和职业教育不断发展,贵阳市、遵义市等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省高等院校发展到30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9%左右,在校学生由1995年的3.47万人增加到2002年的12.27万人,博士学位授予点实现零的突破,在贵州大学建立两个专业的博士授予点,各类民办学校达1192所。蜡變黲癟報伥铉锚鈰赘籜葦。 全省医疗卫生保健事业得到进

23、一步发展,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条件得到基本改善。近五年来,新建乡(镇)卫生院657所,村卫生室1365个,改造贫困县医院31所;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格局初步形成,基层基础设施得到加强,新建乡(镇)计生站915个、村计生室1.5万个,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2002年的11.64。文化、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買鲷鴯譖昙膚遙闫撷凄届嬌。(7)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总体分析,与全国和东部经济发达省市区相比较,贵州的经济社会发展仍然相对落后,总体发展水平滞后全国至少10年以上,目前仍处于工业化初期或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过渡的发展阶段,一些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还相当突出。主要是:经济总量

24、小,人均水平低,自我发展能力弱;工业化、信息化和市场化发展水平低,生产力发展水平在全国处于落后位置;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优势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低,发展方式粗放,经济综合竞争力不强;所有制结构不合理,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城镇化发展滞后;农业基础脆弱,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农村贫困面大,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国有企业改革的难度大,整体素质和效益不高;对外开放程度低;教育卫生事业发展滞后;生态环境脆弱,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不牢;人口增长过快,就业压力特别是转移农村人口压力增大等。綾镝鯛駕櫬鹕踪韦辚糴飙钪。3、2010年及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

25、中共贵州省委九次全会的精神,根据贵州省“十五”计划发展目标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初步研究、提出贵州到2010年和20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驅踬髏彦浃绥譎饴憂锦諑琼。(1)到2010年发展战略目标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显著增强;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左右;力争实现全省总体达到小康生活水平的战略目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科教兴黔、开放带动、可持续发展战略取得重大成效,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得到全面改善,农业基础和生态建设得到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基本适应全省总体实现小康生活的需要;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步伐加快,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科技对

26、经济增长的贡献水平大幅度提高,城镇化水平提高到35%左右;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基本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城镇居民小康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总体进入小康,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得到协调发展,为到2020年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猫虿驢绘燈鮒诛髅貺庑献鵬。(2)到2020年发展战略目标在加强基础、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20112020年力争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超过9%;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程度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

27、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乡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基本配套完善;城镇人口的比重提高到45%以上,工农差别、城乡差别逐步缩小,区域经济更趋于协调发展;建成比较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保障体系,社会就业更加充分并得到保障;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与发达地区收入差距扩大趋势逐步缩小,家庭财产普遍增加,在总体上达到小康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备;思想道德和科技文化明显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人口自然增长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实现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走向生产发展、

28、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富民兴黔的宏伟目标基本实现。锹籁饗迳琐筆襖鸥娅薔嗚訝。(二)贵州科技发展1、科技发展的现状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五大以来,贵州的科技工作取得了长足进步,科技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構氽頑黉碩饨荠龈话骛門戲。表1-3 贵州省区域科技能力在全国的排位项目/年度科技能力排位科技资源指数排位科技产出排位科技贡献指数排位200129272829200227272526资料来源:2002、200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表1-4 贵州省科技进步状况在全国的排位年度总排序科技进步基础排位科技投入排位科技产业排位科技促进社会发展排位20013029272730

29、20022824232730资料来源:2002、2003全国科技进步统计监测报告表1-5 贵州省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的排位年度总排序知识创造排位技术转移排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排位技术创新环境与管理排位创新的经济效益排位20012930242528242002272224212931资料来源:2002、2003中国区域创新能力报告表1-6 贵州省地方政府财政科技拨款情况增长率/年份地方财政比上年增长(%)科技拨款比上年增长(%)199616.7016.75199712.3011.16199817.0026.30199928.2716.22200018.0722.30200136.5015.31200

30、218.1010.70表1-7 贵州省R&D经费支出(19962002)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R&D经费支出(亿元)1.922.503.093.014.185.346.07R&D经费支出/国内生产总值(%)0.270.320.370.330.420.490.52(1)科技投入“九五”以来,我省科技经费投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1996年全省科技经费支出为53533万元,2002年达万元,比1996年增长167.33%。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增长较快,占整个科技经费支出的比例和GDP的比重也逐年增大。1996年全省R&D经费为1.93亿元,2002年达6

31、.07亿元,比1996年增长了214.51%,占科技经费支出的比例由1996年的35.05%增加到2002年的42.43%,占GDP的比重由0.27%增加到0.52%。輒峄陽檉簖疖網儂號泶蛴镧。“九五”期间,全省财政共投入科技三项费45402万元,年均增长27%,与“八五”期间的19151万元相比,增长237%。2002年,全省科技三项费投入19404万元,比上年的14683万元增长30.55%。尧侧閆繭絳闕绚勵蜆贅瀝纰。“九五”期间,贵州省科技厅组织实施了1283个科技项目,投入经费8075.17万元,加上项目单位自筹资金和银行贷款,总共投入资金约万元。2002年,省科技厅共安排各类科技计划

32、349项,资助经费3690万元。识饒鎂錕缢灩筧嚌俨淒侬减。通过科技经费的投入增加和各类科技计划的实施、引导,全省科技工作在推动科技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化、优化科技资源配置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凍鈹鋨劳臘锴痫婦胫籴铍賄。(2)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九五”以来,贵州共建成了“贵州省细胞工程重点实验室”等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贵州省绿色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7个重点中试基地(工程中心),科研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加强,为科研成果转化并最终形成产业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省部共建的 “贵州省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重点实验室”在“十五”期间也将被列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投入410万元的“贵州省主要农作物南繁

33、育种基地”在海南建成,为贵州农作物优良品种的选育、培植提供了科研基地,对提高全省农作物产量和农作物品种的结构提供了物质保证。恥諤銪灭萦欢煬鞏鹜錦聰櫻。(3)科技创新能力贵州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综合排位从2001年的29位上升到2002年的27位。其中,知识创造能力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2002年在全国各省、市、区的排位中,分别从第30位上升到第22位和从第25位上升到第21位。鯊腎鑰诎褳鉀沩懼統庫摇饬。“九五”以来,贵州科技投入力度逐年加大,R&D经费增长较快,科技产出不断提高。全省专利申请量从1996年的774件上升到2002年的1256件,增长62.27%,比上年增长32.2%;专利授权量由199

34、6年的259件上升到2002年的616件,增长137.84%;科技论文数从1996年的3713篇增至2002年的6299篇,增长69.65%。硕癘鄴颃诌攆檸攜驤蔹鸶胶。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主要是重视企业研究开发投入,大力发展企业技术中心或研究机构的建设。九五以来,贵州重点技术创新项目累计投资22.92亿元,国家拨款补助6948万元,其中66项列入国家重点技术创新项目计划;组织实施新产品试产1735项。获省人民政府颁布的省级优秀新产品188项,获国家级新产品97项。阌擻輳嬪諫迁择楨秘騖輛埙。贵州现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6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4个。2002年企业产品销售收入总额万元,比上年万元增

35、长13.54%;当年技术开发投入万元,比上年90539万元增长14.24%;企业技术开发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为3.03%,比2001年增长3%;开发新产品、新技术780项,比2001年的741项增加39项;新产品销售收入万元,占企业产品销售收入总额的15.02%;新产品利润额61227万元,占企业全部利润总额万元的35.78%,比上年的32.01%提高了3.77个百分点。上述指标表明,我省企业技术中心,经过几年的建设,技术开发与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在企业进步工作中,担任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氬嚕躑竄贸恳彈瀘颔澩纷釓。截至2002年底,贵州大中型企业拥有技术中心或研究机构106个,企业研发人员85

36、55人,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77804万元,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的比重为1.03%,企业新产品产值达万元,产值率为4.49%。釷鹆資贏車贖孙滅獅赘慶獷。(4)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截止2002年底,经过资格复审颁牌的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30家,高新技术企业在电子信息技术领域、光机电一体化领域、生物技术与制药领域中所占比重分别为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的22%、35%和30%。2002年,贵州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为36.87亿元,比2001年的32.28亿元增加14.2 %,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89.98亿元,比2001年的66.39亿元增加26.22 %。怂阐譜鯪迳導嘯畫長凉馴鸨。(5)民营科

37、技企业发展贵州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步伐加快。据2001年底抽查的328家民营科技企业的数据显示:全年总产值35亿元,实现技工贸收入30亿元(其中超亿元的5家),利税6亿元,研究开发支出1亿元。制药行业出现了贵州神奇制药、益佰、宏宇、汉方、益康、信邦,食品行业出现了“老干妈”、“老干爹”,印刷行业出现了圣泉等全国知名的民营科技企业。2002年,全省经认定的民营科技企业已发展到1268家。谚辞調担鈧谄动禪泻類谨觋。(6)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及科技合作“九五”以来,贵州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呈现出稳步发展的态势,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省共拥有以科技开发交流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孵化器、各类科技学会、协会、科

38、技咨询与评估机构、创业投资服务机构、农村科技推广服务机构为代表的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1500多家,从业人员5万人,贵阳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已进入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培育名单。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层次、多门类、多种所有制形式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从事技术扩散、成果转化、科技评估、创新资源配置、决策咨询服务,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重要的支撑性服务,更重要的是在降低创新风险,加速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对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落实“创新、产业化”的科技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黔”战略和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嘰觐詿缧铴嗫偽純铪锩癱恳。实施“开放带动”和“科教兴黔

39、”战略以来,我省积极开展与东中部先进省、市和周边省、市的科技合作,取得一定成效。近年来签订科技合作项目30余项,协议总投资4.22亿元。一些项目在实施中取得较好的经济社会效益。国际间的科技合作与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利用国外先进技术、理念及资金促进了我省区域经济的发展。熒绐譏钲鏌觶鷹緇機库圆鍰。(7)科技体制改革与法制建设贵州省属科研机构的体制改革从2000年7月1日开始启动,经过两年多的实施,院所在发展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主要体现在科研结构调整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科研机构的活力有了较大的增强,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市场机制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40、日益活跃,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进一步发挥,初步改变了我省科研机构的科研、生产“两张皮”状况,为我省的科技体制创新及跨越式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鶼渍螻偉阅劍鲰腎邏蘞阕簣。截止2002年底,在全省省属的56个自然科学研究机构中,已有43个科研院所的体制改革方案获得批准,占省属院所总数的76.78%。这些院所的改革方式:一是对17个技术开发类院所进行转制,其中进入企业的1个,变为科技型企业的10个,转为技术服务与中介机构的5个,撤消科研建制并入其它系统的1个;二是对39个社会公益类院所按非营利性科研机构进行结构调整、搞活运行机制的分类改革,目前已有26个公益类院所的改革方案获得批复。其中:进

41、入大学的2个,进入医院的3个,实行“一所两制”(科研与开发并举)的18个,撤消科研建制并入其它系统的1个,退出科研系列的2个。纣忧蔣氳頑莶驅藥悯骛覲僨。贵州科技立法工作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结合实际,与时俱进,注重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在立法实践中以专门条款规范我省科技发展的政策,调整了国家、组织、个人行为和主体之间科技活动的关系。为了给科技进步、科技创新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确保国家科技法律确定的科技发展方向,1994年以来,贵州地方性科技立法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先后出台贵州技术市场管理条例、中共贵州省委、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科教兴黔战略的决定、贵州省民营科技

42、企业条例、关于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的若干规定、贵州省重点中试基地建设管理暂行办法、贵州省重点实验室建设管理暂行办法、贵州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贵州省科学技术资金投入管理条例、关于省属自然科学研究机构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贵州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和贵州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等13个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科技法规体系框架初步形成。颖刍莖蛺饽亿顿裊赔泷涨负。2、科技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贵州科技发展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具有一定的基础,但与其他省(区)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存在诸多的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濫驂膽閉驟羥闈詔寢賻減栖。(1)政府宏观调控仍不适应科技发展的要求政府宏观调控是建立贵州

43、区域创新体系制度的保证,具有系统整合作用。但目前,我省宏观调控力度不够,主要表现在:一是尚存在条块分割、行为主体越位、服务缺位;单位、部门的职责、任务界定不清,交叉重叠,自成体系;科技要素之间互相作用力弱,科技资源得不到合理配置和充分的利用;企业技术创新的硬件环境不完善;二是政策上体现企业技术创新的不多,企业和社会各个方面共同参与的积极性不强,创新的软环境不完善。銚銻縵哜鳗鸿锓謎諏涼鏗穎。(2)科技投入严重不足贵州科技事业在很大程度上受财力的限制,政府对科技的投入严重不足,加之支持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的区域资本市场、社会投融资机制没有建立起来,用于科技活动的资金在绝对和相对数额上都极为有限,资金瓶

44、颈现象十分突出,科技投入机制不健全,难以形成较大的研发效益,致使我省的科技实力不强,科研机构的力量薄弱,规模小、人数少。挤貼綬电麥结鈺贖哓类芈罷。(3)可持续发展总体能力和科技能力弱贵州的可持续发展总体能力和科技能力弱,远不能满足贵州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据2003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显示:2001年,在中国区域可持续发展总体能力排序中,国家总体能力的平均指数是47.03,而贵州的总体能力指数仅为29.21,列第30位(全国倒数第2位);在全国区域科技能力排序中,贵州排第27位(全国倒数第5位),其科技资源、科技产出、科技贡献和区域科技能力指数分别是21.65、7.30、30.30和19

45、.75,同全国平均水平(33.14、23.07、40.34和32.18)相距甚远。技术创新能力整体较弱,经济效益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劳动生产率和就业水平排全国倒数第一。赔荊紳谘侖驟辽輩袜錈極嚕。(4)科技创新环境和条件尚待改善主要表现:一是贵州科技基础条件薄弱,科技基础设施普遍比较落后,;二是有关创新的制度、政策不能适应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的要求,如科技评估机制不够健全;三是创新体系内部结构不尽合理,从数量、规模、结构和质量等方面看,创新体系中研究、开发、中介和管理等机构缺乏衔接、协调和互动,各方面力量尚需整合。塤礙籟馐决穩賽釙冊庫麩适。(5)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对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显示度不明

46、显主要表现:一是科技水平落后,成果转化的社会意识不强,昔日计划经济时代“部门分割”的弊端依然存在。作为科技成果转化主体的企业,缺乏转化科技成果的活力和动力,许多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又缺乏现代企业的管理知识和能力,急功近利,难于长大,制约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二是科技与经济的严重脱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不多,先进适用的技术成果面窄,科技供给与经济需求之间“供需断层”矛盾突出,使市场机制难以形成和发挥,导致科技成果难以向生产环节转移;三是科技成果转化资金投入缺口严重、融资渠道不畅。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研究开发、中间试验、生产三者的科学投入比为1:10:100,近年来我省科技成果转化投入虽有增加,但总体比例相差甚远。科技成果在形成产品后市场开拓和规模扩展更需要相当的资金,这些资金单靠政府和企业自筹是困难的,而我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投资机制、保险机制、科技信贷机制和信用评估机制等尚处于起步或酝酿阶段,资金投入问题依然是制约我省科技进步、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因素。裊樣祕廬廂颤谚鍘羋蔺递灿。(6)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发展滞后贵州的科技中介机构,大体上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与创新相关的科技中介体系发育不健全。虽然我省已经成立了多种多样的科技中介机构,但绝大多数中介机构规模小,实力不强,市场竞争力弱;资源分散,整体服务功能不强,服务功能单一,行业自律性差,缺乏主动服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