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理学复习资料.doc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612761 上传时间:2022-12-1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4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学生理学复习资料.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医学生理学复习资料.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医学生理学复习资料.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医学生理学复习资料.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医学生理学复习资料.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医学生理学复习资料.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生理学复习资料.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医学生理学第一章 绪论1. 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生殖。2. 刺激:能引起机体发生一定反应的内外环境条件的变化。刺激引起的机体变化叫做反应。3. 刺激引起反应必须三个条件:足够的刺激强度、足够的刺激作用时间、适宜的强度-时间变化率。4. 刚能引起组织细胞产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称为阈强度,简称阈值。刺激强度低于阈值的刺激称为阈下刺激。5. 细胞外液称为内环境。内环境理化性质相对稳定的状态叫做稳态。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细胞乃至整个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6. 通过神经系统进行的调节方式称为神经调解,起主导作用。7.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

2、的参与下,机体对刺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反射分为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8. 神经调节的特点:反应迅速、准确、作用时间短暂。9. 体液调节的特点:反应较缓慢,作用持续的时间较长,作用面较广泛。10. 自身调节是指细胞或组织器官不依赖于神经和体液调节,而是由其自身特性决定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适应性反应的过程。11. 受控部分的信息返回作用于控制部分的过程称为反馈。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12. 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对控制部分的活动产生抑制作用,使控制部分的活动减弱,这种反馈称为负反馈。例如:血糖的调节。13. 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加强控制部分

3、的活动,使其活动更加强,称为正反馈。例如:排尿反射。体内正反馈控制为数不多。14. 前馈控制是指控制部分向受控部分发出控制指令的同时或稍后,又通过另一快捷通路向受控部分发出指令,这一提前到达的指令使受控部分的活动更具有预见性和适应性。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1. 单纯扩散是指物质顺其浓度梯度的跨细胞膜转移过程。例如:O2、CO2、H20、尿素等。2. 易化转运是指物质借助膜转运蛋白质顺化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参与易化转运的膜蛋白主要为转运体(或载体)、通道两种。3. 转运体转运:亲水性分子借助膜转运蛋白,顺浓度梯度出入脂质分子构成的细胞膜,实现跨膜转运。例如葡萄糖、氨基酸水溶性维生素等。4.

4、转运体转运的特点:表现结构特异性存在饱和现象具有竞争性抑制。5. 通道转运:由通道蛋白中介的易化扩散,主要转运Na+、K+、Ca2+、Cl-等各种离子。通道蛋白又称离子通道。它分为电压门控通道、化学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6. 主动转运是指在膜蛋白质参与下,细胞依靠自身耗能过程,逆化学或电位梯度跨膜转运物质的过程。它分为原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7. 原发性主动转运是指直接与细胞能量代谢相关联的主动转运过程。8. 纳-钾泵有ATP酶活性,当膜内Na+、膜外 K+时被激活时泵被激活。作用:逆浓度差将Na+泵出细胞、将 K+ 泵入细胞维持膜内外Na+、K+的不均匀分布。9. 纳-钾泵活动的生

5、理意义:膜内高 K+是细胞代谢的必要条件;维持细胞内渗透压和细胞正常形态;膜内外Na+、K+不均匀分布是细胞生物电活动的基础;Na+浓度势能贮备是继发性主动转运的能量来源。10. 继发性主动转运指间接利用细胞代谢释放的生物能而实现的主动转运过程。其所需能量来自另一物质的浓度势能贮备。11. 胞吐是指细胞内大分子物质由细胞内排出的过程。主要有激素分泌、酶原分泌、神经递质释放。胞吞是指细胞外某些物质团块进入细胞的过程。12. 生物电是指生物体出现的电活动现象,是细胞、组织乃至整体具有生命活动的征象,是最直接可测的重要生命指标。13. 与膜电位状态有关的概念:极化:安静时,膜电位外正、内负的状态;超

6、极化:膜内电位负值增大;去极化:膜内电位负值减小;复极化:膜电位去极化后的恢复;超射:膜内电位由负变正。14. 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膜离子流学说,膜内外离子不均匀分布是跨膜电位形成的前提条件;膜对离子的选择通透性是跨膜电位形成的必要条件;带电离子的跨膜流动是跨膜电位形成的根本原因。15. 静息电位的形成机制:主要由K+外流造成,细胞安静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K+顺浓度差外流时,负电蛋白则留在了膜内,导致膜内带负电、膜外带正电,从而形成了静息电位。16. 动作电位是指可兴奋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迅速、可逆、可传导的电位变化。它分为峰电位(去极相和复极相)和后电位(负后电位和正后

7、电位)。17. 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去极相的形成:由Na+内流引起,刺激使膜去极化达一定值时,膜上钠通大量开放,引起再生性Na+内流,膜内电位迅速升高,形成去极相;复极相的形成:主要由K+外流引起,上升支结束时,膜上钠通道已关闭,此时 K+通道开放,K+外流,膜内电位降低,形成复极相,随后钠泵活动,排出Na+、泵入K+,使膜内外的离子分布恢复。18. 动作电位的特点: 呈“全或无”式;不衰减传导; 脉冲式。19. 动作点位的传导:通过局部电流的形式实现,已兴奋处与临近未兴奋处之间因电位差而引起的电荷移动,称局部电流。20. 局部电位的特征:等级性反应,不是“全或无”式的;电紧张扩布,不能远距离

8、扩布,会衰减;空间总和、时间总和。21. 细胞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分期相当时期兴奋性产生原因绝对不应期峰电位期等于0钠通道暂时失活相对不应期负后电位前期正常钠通道没有完全恢复超常期负后电位后期正常膜电位距阈电位较近低常期正后电位期正常膜电位距阈电位较远22. 神经肌肉接头是由运动神经纤维末梢与骨骼肌细胞膜终板相接处形成,是将运动神经兴奋的冲动传递给所支配的骨骼肌的特定部位。23. 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兴奋的过程:动作电位接头前膜去极化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Ca2+内流入神经末梢Ach释放入街头间隙Ach经扩散与接头后膜受体结合接头后膜对Na+和K+通透性增加接头后膜去极化24. 神经肌肉接头传

9、递兴奋的特点:单向传递,接头前膜接头后膜;时间延搁,一次传递需时0.5-1.0ms;易受内环境变化和药物的影响:如有机磷中毒胆碱酯酶失活接头间隙ACh堆积肌痉挛25. 终板电位的特点:非“全或无”,无不应期,可以总和。26. 肌小节是肌细胞收缩和舒张的基本功能单位,主要由粗肌丝和细肌丝组成。安静时肌小节的长度为2.0-2.2m,可变动与1.5-3.5m之间。27. 骨骼肌的兴奋收缩偶联是指将肌细胞电活动转化为机械活动的中间环节,即肌膜动作电位引起肌细胞收缩反应的过程。28. 兴奋收缩偶联的三大环节:肌膜兴奋经横管膜传到肌细胞深处;信息在三联管处传递诱导钙释放;钙与肌钙蛋白结合触发肌丝滑行。29

10、. 肌肉收缩的过程:肌浆Ca2+Ca2+与肌钙蛋白结合原肌凝蛋白变构暴露肌纤蛋白位点横桥与肌纤蛋白结合ATP能量释放,横桥摆动拖动细肌丝向M线滑动肌小节缩短、肌肉收缩第三章 血液1. 正常成人的血液总量约为体重的7-8。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容积的百分比称为血细胞比容。2. 血液的主要功能:维持内环境的稳态,运输作用,缓冲作用,传递信息;免疫功能;防御功能。3. 血浆蛋白质:白蛋白,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及转运某些小分子物质和脂溶性物质的;球蛋白,与特异性免疫有密切联系;纤维蛋白原,参与血液凝固过程。4. 血浆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保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从而维持细胞的正常形态;血浆胶体渗透压,维持血管

11、内外的水平衡。5. 正常人血浆pH为7.35-7.45之间,主要由NaHCO3/H2CO3缓冲对维持。6. 红细胞,男5.01012/L女4.2 1012/L。血红蛋白,男120-160g/L 女110-150g/L。7. 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运输O2和CO2,红细胞内还有多对缓冲对,能缓冲机体产生的酸碱物质。8.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可塑性变形;通透脆性,指红细胞在低渗盐溶液中膨胀乃至破裂的特性;悬浮稳定性。9. 血沉指新采集的血液经抗凝处理后,红细胞在一小时末下降的距离。血沉的快慢主要决定于血浆的性质,而不在红细胞本身。活动性肺结核、风湿热等疾病会引起血沉增大。10. 红细胞生成的原料:Fe2

12、+和蛋白质;成熟因子:叶酸和维生素B12。缺乏叶酸会引起巨幼红细胞贫血(大细胞性贫血)。11.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能促进骨髓中红系定向祖细胞增值、分化,加速红细胞生成。雄激素可直接促进骨髓造血,也可促进肾EPO生成,间接促进骨髓造血。甲状腺激素、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也可增加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作用。12. 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菌与坏死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抑制组胺释放;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胺和肝素;淋巴细胞,参与特异性免疫;单核细胞,吞噬细菌与衰老的红细胞。13. 血小板是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上脱落的小块细胞质,其体积小,无细胞核。30万,已形成血栓;10万,易出现出血;5万,皮下易出现

13、淤血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4. 血小板的生理特性:黏附,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黏着;聚集,血小板之间的相互黏着;释放,血小板受到刺激后将储存的致密体、颗粒或溶菌酶体内的物质排出的现象;收缩,当血凝块中的血小板发生收缩时,可是血块回缩变硬;吸附,表面可吸附凝血因子。15.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参与生理止血;参与血液凝固;维持血管内皮细胞的完整。16. 生理性止血是指在正常情况下,小血管受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几分钟内自行停止的现象。步骤:受损的血管收缩-减缓出血;血小板栓子形成-初步止血;通过血液凝固形成血栓-永久止血。17. 血液凝固指血液从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胶冻状凝块的过程。18. 凝

14、血因子中除外都是蛋白质,多数在肝合成,、的合成需维生素K,II、IX、X、XI、XII是无活性的酶原,、是辅助因子。19. 凝血的过程大致上可分为:凝血酶原激活物的生成;凝血酶原激活;纤维蛋白形成。20. 内源性途径:由血管内皮损伤暴露负电表面激活血液中因子 触发;外源性途径:由血管外组织因子激活因子触发。21. 血清:在血栓形成的数分钟内开始回缩,通常在20-60分钟内挤出的多数液体叫做血清。22. 血型(blood group):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23. ABO血型的分型:基因类型血型凝集原凝集素OOO-抗A和抗BOA或AAAA抗BOB或BBBB抗AABABAB-24. Rh血型

15、的分型根据:红细胞膜上有无Rh抗原(包括C.c,D.d,E.e)。特点及意义:人血清中无天然Rh抗体,Rh-者接受Rh+输血后体内会产生Rh抗体,即Rh首次接受Rh输血无输血反应,再次接受可发生反应;Rh抗体分子小,能透过胎盘,即Rh-母亲再次怀Rh+胎儿,会使胎儿发生溶血。25. 输血原则:正常情况下,应保证同型血相输;紧急情况无同型血时,可少量、缓慢将OA、B、AB,将A、BAB;同型输血前,也必须作交叉配血试验。26. 主侧:将供血者红细胞与受血者血清混合; 次侧:将受血者红细胞与供血者血清混合。第四章 血液循环1. 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淋巴管组成;血液循环指血液在心血管系统内按一定

16、方向流动,周而复始。功能:主要是物质运输,也有内分泌作用。2. 心动周期指心脏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其特点及意义:心房收缩结束,心室才开始收缩(利于心室充盈);房、室收缩期均短于舒张期(利于心脏持久活动);房、室均舒张的时期,称全心舒张期(主要心室充盈期);心率心室收缩和舒张期缩短,但舒张期缩短更明显。3. 心脏泵血过程:等容收缩期:PaPvPA,房室瓣关、半月瓣关;室内压快速上升、不射血,心室容积不变;快速射血期:PaPvPA,房室瓣关、半月瓣开;室内压升高达峰值,射血速度快,占70%;减慢射血期:Pa Pv已略 PA,房室瓣关、半月瓣开;靠血流动能产生的惯性射血,射血速度

17、慢,占30%;快速充盈期:PaPvPA,房室瓣开、半月瓣关,室内压达最低,心室充盈速度快,占2/3;减慢充盈期:PaPvPA,房室瓣开、半月瓣关;心室充盈速度慢,最后0.1s心房收缩,继续将血液挤入心室,充盈占20%-30%。4. 心音:主要心音发生时期主要原因听诊部位特点第一心音室缩早期房室瓣关闭心尖搏动处音调低,持续长第二心音室舒早期动脉瓣关闭胸骨旁二肋间音调高,持续短5. 每搏输出量:指一侧心室一次收缩射出的血量(安静时60-80ml);射血分数:指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量的百分比;每分输出量:指每分钟一侧心室的射血量。(安静时:男平均 5L/min,女低10%);心指数:指以每平方米体

18、表面积计算的心输出量。心力储备:指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需要而增加的能力。6. 异长调节是指前负荷通过改变心肌细胞的初长度调节搏出量。意义在于使搏出量与静脉回心血量保持平衡。等长调节是指心肌收缩能力改变对搏出量的调节。7. 心肌细胞分类:自律细胞非自律细胞快反应细胞房室束、浦肯野细胞心房、心室肌细胞慢反应细胞窦房结P细胞房室结的结区细胞8. 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的形成:0期,由快钠通道开放,Na+快速内流 (INa)形成;1期,由瞬时性内向电流Ito(K+外流)形成;2期,由K+外流(IK)和Ca2+内流(ICa-L)形成;3期,由K+外流形成;4期,经Na+-泵活动排出Na+、摄入K+经Na+-Ca

19、2+交换排出Ca2+。9. 自律细胞与非自律细胞膜的主要区别:自律细胞4期能自动去极化,并自动产生动作电位。10. 窦房结P细胞动作电位的特点:最大复极电位 (-70mV)和阈电位 (-40mV)值小;0期除极速度慢、幅度小(70mV)、时程长(7ms);只有0、3、4期;4期自动除极速度(0.1v/s)比浦肯野C(0.02V/s)快。11. 心肌的兴奋性指心肌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兴奋反应的能力。12. 心肌兴奋性的周期变化:有效不应期:从0 期开始至复极达-60mv,任何强刺激都不能使心肌细胞再次兴奋;相对不应期:从-60mv至复极到- 80mv,心肌细胞的兴奋性低于正常;超常期:从-80mV

20、复极至-90mV,心肌细胞的兴奋性高于正常。13. 心肌兴奋性变化的特点:心肌有效不应期特别长(200ms),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意义:使心肌只能进行收缩与舒张交替的活动,而不会产生完全强直收缩,有利于实现泵血功能。14. 自动节律性:在没有外来刺激时,心肌能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影响自律性的因素:4期自动除极速度;最大复极电位水平;阈电位水平。15. 心内兴奋传导的特点及意义:房室交界传导慢-可避免心房、心室同步收缩,利于心室充盈;浦肯野系统传导快-可保证心室同步收缩,利于心室射血。16. 影响传导性的因素:解剖因素:细胞直径大,内电阻小,局部电流传播距离远,兴奋传导快;电生理因

21、素:0 期去极速度和幅度:速度快、幅度大时,局部电流形成速度快、幅度大,传导速度快,膜电位:静息电位值大时,膜去极化达阈电位后, Na+通道开放快、数量多,0 期去极速度快、幅度大,传导快,邻近膜的兴奋性:静息电位与阈电位距离小时,兴奋性高,传导快;临近膜正处于有效不应期时,会发生传导阻滞。17. 心电图的组成:P波:两心房除极 (0.08-0.11s);QRS波:两心室除极 (0.06-0.10s);T波:两心室复极 (0.05-0.25s);P-Q间期:房-室传导时间(0.12-0.20s);S-T段:两心室完全除极;Q-T间期:两心室除极至完全复极时间 (0.32-0.44s)。18.

22、各类血管结构和功能:大动脉-管壁坚厚、含弹力纤维多,称弹性贮器血管;中动脉-管壁平滑肌多,称分配血管;小动脉、微动脉-口径小、阻力大, 称阻力血管;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可调节毛细血管开闭,称分闸门;真毛细血管通透性好,称交换血管;微静脉称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动静脉吻合支称短路血管;静脉管壁薄、可扩张性大、容量大,称容量血管。19. 血流阻力: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所遇到的阻力。,R指血流阻力,L指血管长度,指血液黏滞度,r指血管半径。20. 血压指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动脉血压的正常值:收缩压100-120mmHg,舒张压60-80mmHg。收缩压与舒张压的差值称为脉压,平均动脉压舒张压+1

23、/3脉压,为70-90mmHg。21. 动脉血压形成的基本条件:足够血量充盈、心脏射血、血管的外周阻力、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22. 大动脉弹性贮器作用的意义:使心室间断的射血变为血管内连续的血流;缓冲动脉血压的波动幅度。23.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搏出量,收缩压主要反应搏出量;外周阻力,舒张压主要反应外周阻力;心率,心率舒张压,收缩压脉压;主动脉和大动脉弹性;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的比例。24. 中心静脉压指右心房和胸腔内大静脉的血压。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体循环平均充盈压:血量或容量血管收缩平均充盈压静脉回心血量;心脏收缩力:心脏收缩力中心静脉压外周与中心静脉压力差回心血量;体位改变:人由平

24、卧位转直立位下肢静脉容纳的血量 回心血量暂时;骨骼肌的挤压作用;呼吸运动。25. 微循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包括:迂回通路,作用是进行物质交换;直捷通路,作用是使血液快速通过微循环回流静脉;动-静脉短路,作用与体温调节有关。微循环血流量受局部代谢产物的调节。26. 有效滤过压(EFP)指滤过力量与重吸收力量之差。EFP=(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组织液静水压)27. 影响组织液生成与回流的因素: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淋巴液回流;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28. 心脏的神经支配:心交感神经,作用:兴奋时,心率加快正性变时作用,心肌收缩力增强正性变力作用,

25、房-室传导速度加快正性变传导作用;心迷走神经,作用:兴奋时,心率-负性变时作用,心肌收缩力-负性变力作用,房-室传导速度-负性变传导作用。29. 血管神经:交感缩血管纤维作用是节后纤维释放NE(去甲肾上腺素)受体血管收缩。30. 压力感受性反射:作用感受血管壁机械牵张刺激;动脉升高时,刺激动脉压力感受器,反射性引起动脉血压降低,称降压反射。降压反射的意义:对动脉血压进行快速调节,维持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31. 肾上腺素的作用:与、1、2受体的结合力均较强;对心脏,作用于1受体正变时、变力、变传导作用;对血管,使2受体占优势的血管舒张, 受体占优势的血管收缩。可作强心剂。32. 去甲肾上腺素的作

26、用:与受体结合力强,对1受体有一定作用,对2受体作用弱;对血管,引起血管广泛收缩外周阻力血压;对心脏,使离体心脏心率在体心脏心率。可作升压药。第五章 呼吸1. 呼吸是机体与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肺泡是气管树终末盲端的膜性囊状结构。呼吸膜是指肺泡与血液之间气体交换通过的膜性结构,是气体交换的屏障。2. 肺通气的直接动力来源于肺泡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压力梯度;间接动力来源于呼吸肌的收缩与舒张引起的胸廓节律性扩大和缩小。3. 平静呼吸过程主要是膈肌以及肋间外肌节律性收缩舒张活动引起的。4. 肺内压是指肺泡内的气压。它的变化是由于肺容量的变化造成的。胸膜腔内压是指胸膜脏层和壁层所围成的密闭潜在腔隙,

27、通常只有少量浆液,具有内聚和润滑作用。胸膜腔内压=-肺弹性回缩力。5. 胸膜腔内负压的意义:牵引和维持肺扩张的状态,使肺随胸廓而运动;有利于胸腔内大静脉血液及淋巴液的回流。6. 气胸指胸膜腔密闭状态被破坏,空气进入胸膜腔的现象。7. 肺通气阻力70来自弹性阻力,30来自非弹性阻力。顺应性指具有弹性的空腔器官在外力的作用下变形的难易程度。8.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指由肺泡II型上皮细胞合成和释放的脂蛋白等混合物。作用意义:调整肺泡的回缩力;维持大小肺泡溶积及肺内压相对稳定;减弱毛细血管液体滤过力,组织组织液生成,保持“肺”干燥,防止肺水肿。9. 肺容积:肺容积概念正常值范围意义潮气量呼吸过程中,每次

28、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400-600ml反映肺的一次通气幅度补吸气量平静吸气末,再尽力吸入肺内的气体量,即气体储备量1500-2000ml反映肺的吸气储备能力补呼气量平静呼气时,再尽力呼出肺的气体量,即呼气储备量900-1200ml反映肺的呼气储备能力余气量最大呼气末仍滞留在肺中而不能进一步呼出的气量1000-1500ml避免肺泡塌陷10. 肺泡(有效)通气量:每分钟吸入到肺泡,并可与血液进行有效气体交换的总气量。直接关系到气体交换的更新效率。11. 气体交换的原理即气体扩散,指气体分子分布不均时,某气体分子即顺分压梯度发生净转移的过程。分压差是气体分子扩散的动力。分压指某种气体在混合气体中所占的

29、压力。12. 影响气体扩散的因素:呼吸气体的分压;气体张力,即溶解的气体分子从溶液中逸出的力;空气和体内各部分的PO2和PCO2;气体的溶解度和相对分子量;扩散面积和距离;温度。总:在机体内部,气体的分压是气体交换动力和方向的决定因素。13. 影响肺换气的因素:气体扩散速率;肺的扩散容量;呼吸膜的状态,包括呼吸膜面积和呼吸膜厚度;通气/血流比值,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和肺血流量的比值,表明肺气和肺血流的适应匹配关系,比值过度变化均使肺部气体交换效率降低,导致缺氧。14.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方式包括物理溶解方式,以分子形式直接溶解在血浆中,取决于溶解度,并与血液中气体分压的高低呈正比;化学溶解方式,

30、O2与血红蛋白形成氧合血红蛋白运输,CO2转化为HCO3-形式运输。15. 血红蛋白浓度是血液氧含量高低的决定因素,功能:氧的运输、酸碱缓冲、氧缓冲作用。16. 氧容量:酶升血液中Hb结合的最大氧量。氧含量:Hb实际结合O2的量。氧饱和度:Hb氧含量占Hb氧容量的百分比。17. 氧解离曲线表示血PO2与血饱和度之间的关系。分为:上段 (PO2:60-100mmHg)意义,尽管PO2变化幅度较大,血氧饱和度变化幅度却4,意味着Hb与O2亲和力高,结合趋势强。该特点可缓冲吸入气中O2的不足,意义在于维持血液有足够的运氧量。中段 (40-60mmHg)意义,PO2在此间稍有变化,血氧饱和度即显著改变

31、,表明Hb与O2亲和力变化大,在肺部可随PO2升高结合O2能力提高保持足够PO2,对于组织,则随PO2下降解离趋势增强,释放O2能力提高,为组织新陈代谢提供较多的氧。下段(15-40mmHg)意义,PO2在此间曲线斜率最大,血氧饱和度从75降到32,表明HbO2能释放更多的O2供组织利用,满足组织新陈代谢进一步需要。18. 影响氧离曲线的因素:血液pH和PCO2,血液PCO2、H+,HbO2的解离趋势,Hb与O2的亲和力,曲线右移,有利于O2的释放反之曲线左移,不利于O2的释放;意义在于与组织细胞代谢活动相适应。温度,组织代谢水平温度,曲线右移,HbO2解离,有利于氧气的释放,反之HbO2不易

32、解离;意义在于与组织细胞的新陈代谢过程相适应。2,3-二磷酸甘油酸,红细胞无氧酵解时生成有机磷化合物,其与去氧血红蛋白结合,提高去氧血红蛋白结构的稳定性,降低Hb与O2的亲和力,使氧离曲线右移,反之亦然。其他,各种异型Hb与O2的亲和力有很大差别,表现不同形态的氧离曲线。19. CO2的化学结合形式:碳酸氢盐;氨基甲酰血红蛋白。20. 化学感受器是感受体液中化学物质刺激的一类感受器。分为外周化学感受器、中枢化学感受器。21. 外周化学感受器位于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其适宜刺激是动脉血PO2降低、PCO2或H+浓度升高。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延髓腹外侧浅表部位,左右对称,可分为头、中、尾区,其生理刺激

33、是脑脊液和局部细胞外液的H+浓度。第六章 消化和吸收1. 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特性生理意义兴奋性和收缩性适应整体消化活动的需要,与消化过程协调节律性反复进行充分的消化活动紧张性保持胃肠基本形态和位置,维持活动的腔内基础压力伸展性发挥容纳食物等内容物的作用适宜刺激构成消化活动的局部自然刺激因素2. 消化液的功能:分解食物中的各种成分;为各种消化酶提供适宜的pH环境;稀释消化道内的食物消化产物,使其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有利于吸收;通过分泌粘液、抗体和大量液体,保护消化道粘膜免受食物理化性质的损伤。3. 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分自主神经系统、内在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分为交感神经(抑制性)、副交感

34、神经(兴奋性)。4. 脑肠肽是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和消化道的同类调节性多肽。如:促胃液素、P物质等。5. 唾液的生理作用:湿润和溶解食物,便于吞咽,有助味觉;清洁和保护口腔,杀菌;初步分解淀粉为麦芽糖;排泄作用。6. 胃液的性质:无色呈酸性,pH 0.9-1.5,日分泌量1.5-2.5升。主要成分:盐酸、胃蛋白酶原、内因子、粘液。7. 胃酸的作用:激活胃蛋白酶,使蛋白质变性,杀菌,促进胰液、肠液及胆汁的分泌,促进铁钙的吸收。胃蛋白酶原在胃酸的作用下被激活,初步水解蛋白质。内因子促进小肠对维生素B12的吸收。8. 促进胃液分泌的因素有乙酰胆碱、促胃液素、组胺、Ca2+、低血糖、咖啡因和酒精。抑制胃

35、液分泌的因素有盐酸、脂肪、高张溶液、生长抑素。9. 胃运动的主要形式:容受性舒张,容纳、贮存作用,防止过早排空;紧张性收缩,保持胃内压,协助推送食糜,保持形状、位置;蠕动,磨碎食物,食物胃液混合,胃排空动力。10. 胃排空指胃内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间断进行,是周期性循环活动。11. 胰液的成分:碳酸氢盐(中和胃酸,保护小肠粘膜,提供小肠消化酶活动的最适pH环境)、消化酶,包括:胰淀粉酶(分解淀粉为麦芽糖)、胰脂肪酶(分解脂肪为甘油一酯和脂肪酸)、胰蛋白酶原及糜蛋白酶原(分解蛋白质)、胰蛋白酶抑制因子(抑制胰蛋白酶对胰腺组织的自身消化,保护胰腺)。12. 胰液的调节主要以体液为主,包括促

36、胰液素,胆囊收缩素。13. 胆汁的性质:胆汁由肝细胞生成分泌,具有苦味的有色液汁;胆汁分为肝胆汁和胆囊胆汁;日分泌量0.8-1L。成分:水;碳酸氢盐、钠、钾、氯、钙等;胆盐、胆固醇、胆色素、脂肪酸、软磷脂、粘蛋白等;无消化酶。作用:辅助脂肪消化;促进脂肪分解产物和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利胆作用;促进胆固醇沉积;排泄功能;中和十二指肠的胃酸。14. 胆汁分泌的神经调节为迷走神经(兴奋),体液调节包括促胃液素,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胆盐(均为促进作用)。15. 小肠液的成分:水和无机盐、酶类,肠致活酶、肠淀粉酶、肠肽酶、蔗糖酶、麦芽糖酶、乳糖酶等。作用:消化、稀释、保护。16. 吸收是指食物的成分或

37、其消化后的产物,通过消化道粘膜的上皮细胞进入血液的淋巴液的过程。小肠吸收的条件:吸收面积大;食糜停留时间长;食物分解彻底。吸收方式:单传扩散、异化扩散、主动转运。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1. 在物质代谢过程中所伴随的能量的释放、转移、贮存和利用统称为能量代谢。体温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2. 食物的热价:1g食物氧化时所释放出的热量。食物的氧热价:某种食物氧化时,消耗1L氧所产生的热量。呼吸商指一定时间内机体的CO2产生量与耗氧量的比值。3. 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肌肉活动,最显著,提高能量代谢率;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进食能使机体额外消耗能量增加;精神紧张状态,神经体液调节活动能量代谢加强;环境温

38、度,20或30,能量代谢增加;内分泌腺活动。4. 基础代谢是指人体在基础状态(清醒、静卧、空腹、室温18-25)下的能量代谢,而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5. 体温的生理变动:昼夜波动,2-6时最低,14-20时最高,幅度1;性别,女性男性0.3,排卵前低,排卵时最低,排卵后高;年龄,新生儿成年人老年人,与调节能力和代谢水平有关;肌肉运动,激烈运动体温暂时升高1-2;环境温度,炙热或寒冷环境下,体温可暂时上升或下降。6. 人体主要的产热器官:安静时,内脏56,脑16,肌肉18;运动时,肌肉90,内脏和脑比例下降。7. 机体的散热方式:辐射散热,体热以热射线形式传给外界的散热方式;传导

39、散热,体热直接传给外界较冷物体的散热方式;对流散热,通过较冷气体的流动与体热交换热量的散热方式;蒸发散热。8. 体温调节神经中枢位于下丘脑。9. 调定点:中枢温度神经元感受温度的阈值称为体温的调定点。(个人观点)第八章 肾的排泄功能1. 排泄指机体将代谢尾产物及过剩物质,经血液循环,由排泄器官排出体外的过程。排泄途径包括肾、肺、皮肤及消化器官。2. 肾脏的功能分为泌尿和内分泌,泌尿:排除代谢终产物、过剩的电解质及进入体内的异物;调节细胞外液量和血液的渗透压;调节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内分泌:对血容量和血压起调节作用的肾素;刺激骨髓造血的促红细胞生成素;具有强烈舒血管作用的前列腺素等。3. 皮质

40、肾单位与近髓质肾单位的比较:皮质肾单位近髓质肾单位分布皮质外,中带 皮质内带所占数量 80-90% 10 -15%肾小体体积小大血管口径入球小动脉出球 出球小动脉入球毛细血管分支 近,远球小管周围 管周直小血管肾素的释放有无交感神经支配入球小动脉为主出球小动脉为主血流量的分配9010髓袢分布短,多在皮质内长,深达入髓质主要功能尿生成为主尿液浓缩与稀释4. 肾内血液循环的特点:血压高(直接分于腹主动脉)、流量大分布不均、双重毛细血管网。5. 肾血流量的神经体液调节:交感神经调节兴奋时、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增加时血流量减少。6. 尿液生成的过程:肾小球滤过;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肾小管和集合管分

41、泌。7. 肾小球滤过:血液流经肾小球时,血浆中部分水分和溶质滤入肾小囊形成原尿(或超滤液)的过程。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两肾形成原尿的量。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与每分钟肾血浆流量的比值。8. 肾小球滤过的动力是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压)。9. 影响滤过的因素:滤过膜的面积与通透性;肾小球有效滤过压;肾血浆流量。10. 在近端小管前半段,Na+进入上皮细胞的过程是和葡萄糖、氨基酸的重吸收以及H+的分泌相关联的,以主动转运被重吸收;在近端小管后半段,Cl-顺浓度梯度经细胞旁路而被重吸收回血,Na+顺电位梯度通过细胞旁路而被动吸收。11. H2O在近端小管重吸收的特

42、点:等渗性重吸收;重吸收量不随机体的需要而调节。12. 髓袢升支粗段的NaCl重吸收在尿液稀释和浓缩机制中具有重要意义。Na+:K+:2Cl-同向转运体模式来解释该段NaCl的继发性主动转运重吸收,有利于尿液的浓缩和稀释。13. 正常情况下,肾小球滤过的HCO3-几乎全部被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其中80-85是在近端小管被重吸收的。14. 葡萄糖的重吸收全部在近端小管,其他地方没有重吸收能力,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肾糖阈是指尿中开始有葡萄糖出现时的血糖浓度(180mg/100ml)。15. 尿液的浓缩和稀释决定于:髓袢、集合管U形结构的逆流系统(结构基础),髓袢愈长浓缩能力愈强; 髓质的渗透梯度

43、的建立(先决条件);血液ADH的浓度(对水重吸收的调节作用)。16. 影响尿液浓缩的因素:髓质高渗梯度的破坏,溶质吸收受阻;直小血管逆流交换效应减弱;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减弱。17. 渗透性利尿是指小管液中溶质的浓度,小管液渗透压, 阻碍水和NaCl的重吸收,尿量,尿中NaCl排出。是临床上甘露醇,山梨醇用作利尿剂的原理。18.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浓度超过肾糖阈,肾小管不能将滤液中的葡萄糖完全重吸收回血,使小管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增多,小管液渗透压增高,妨碍了水的重吸收,因而可出现多尿及尿中含葡萄糖。19. 球-管平衡:近端小管对溶质和水的重吸收量是随肾小球过滤率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不论肾小球

44、滤过率增大或减小,近端小管是定比重吸收,即近端小管的重吸收率始终为肾小球率过滤的65-70左右。20. 肾交感神经兴奋时,节后纤维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入球小动脉和出球小动脉收缩,滤过率下降;球旁细胞释放肾素,增加肾小管对水和NaCl的重吸收;增加近端小管和髓袢上皮细胞重吸收Na+、Cl-和水。21. 抗利尿激素的生理作用:提高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上皮细胞对水的通透性;增加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主动重吸收和内髓部集合管尿素的通透性,增加了髓质组织间液的溶质浓度,有利于浓缩尿液。22. 醛固酮的分泌:由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的;主要作用: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钠离子的主动吸收和促进钾离子的排出(保Na+排

45、K+)。作用主要是维持细胞外液中钠离子、钾离子浓度和细胞外液量相对恒定。23. 心房钠尿肽(ANP)的作用途径:抑制集合管对Na+、Cl-的重吸收;使出球小动脉和入球小动脉(尤其)舒张,增加肾血浆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抑制肾素、醛固酮、抗利尿激素的分泌。第九章 神经系统1.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内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四个功能部位包括受体部位:胞体、树突;产生动作电位的起始部位:轴突始段、起始朗飞氏结;传导神经冲动的部位:轴突;递质释放部位:突触小体。2. 神经元的基本功能:感受刺激或接收信息;整合信息产生兴奋或抑制;传导兴奋,传递信息。其他功能:内分泌功能;营养功能。3. 轴浆运输:轴突借轴浆流动运输物质的现象。由胞体向末梢流动称顺向运输,反之为逆向运输。4. 营养性作用:神经通过末梢释放某些物质,能持续性的调整被支配组织的代谢活动,对其结构和生化、生理变化产生影响。5. 突触(synapse):神经元之间相接触的部位。按本质分为化学性突触、电突触;按效应分为兴奋性突触、抑制性突触;按部位分为轴-体突触、轴-轴突触、轴-树突触。6. 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线粒体、递质囊泡;突触间隙:粘多糖、糖蛋白;突触后膜:特异性递质受体。7. 突触传递的过程:前膜去极化Ca2+内流进入突触前膜小泡前移、融合、破裂释放递质入突触间隙递质与后膜受体结合后膜对离子通透性改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