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第18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单元-第18讲.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18讲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学科指导意见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考点资本主义萌芽“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知识点一近代前夜的发展1农耕经济高度发展(1)农业:当时的生产技术水平明显提高。(2)手工业:明中叶以来,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主导地位。(3)商业:明中叶以来,商品流通扩大,加上广泛使用白银,商业资本日趋活跃。(4)城市:工商业市镇兴起。(5)综合国力:明清国力强盛,突出表现为耕地面积的扩大和人口的增长。2资本主义萌芽(1)产生:明中叶以后,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工场手工业经营形式。(2)地位:只是在局部发达地区一些生产部门稀疏出现,自然经济仍占
2、主导地位。(3)阻碍知识点二重农抑商政策1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和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2表现(1)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思想出现。(2)西汉时期:私营工商业遭到打击。(3)明清时期:常以各种方式对商人进行盘剥。3评价(1)积极:有利于保护发展小农经济维护社会稳定。(2)消极:明清时期阻碍了新经济因素的成长,是中国落后于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重要原因。“重农抑商”政策中国古代社会从争夺资源这个静态角度讲,农业和商业是对立的。重农则商业受到抑制,抑商则为农业发展提供更多资源。决定古代社会发展状况的两大条件就是人口和土地。康晶晶、张增强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政策再析以西汉为例知识点三近代前夜
3、的危机中国西方政治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开始了资产阶级革命经济重农抑商相继完成向近代工业国家转变思想文化文化专制思想解放对外关系实行海禁政策对外殖民扩张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其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界。然而,尽管除知识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锁国的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代中国,正在丧失它的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美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漫画解史】 “重农抑商”观念信息提取:传统社会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重义轻利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图解历史】 “重
4、农抑商”与“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关系信息提取:“重农抑商”与“海禁”、“闭关锁国”政策是表里统一的关系。前者是后两者实施的根源,后两者是前者的外在表现。三者都重视农业、抑制商品经济的发展,导致了近代中国国际地位的下降。【图示解史】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探究1重要“历史概念”解读1朝贡贸易“朝贡贸易”就是指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朝贡和赏赐关系。一般由官府控制,私人和民间组织禁止参与;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其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2“海禁”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1)“海禁”是指明清时期严厉禁止私人出海贸易,海外贸
5、易必须在官方的主持下进行,主要是防内。(2)闭关锁国是指明清时期严格限制外商来华贸易,如清朝规定一切对外贸易均在广州“十三行”进行,主要是防外。1(2018课标全国,27)下图中的动物是郑和下西洋时外国使臣随船向明政府贡献的奇珍异兽。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明成祖遂厚赐外国使臣。这表明当时()A对外交流促使中国传统绘画出现新的类型B朝廷用中国文化对朝贡贸易贡品加以解读C海禁政策的解除促进了对外文化交流D外来物品的传入推动了传统观念更新解析由题中所给的绘画看不出其与传统绘画的区别,故排除A项;郑和下西洋是官方组织的朝贡贸易,海禁政策主要是禁止民间私自出海贸易,由材料无法得出“海
6、禁政策的解除”,故排除C项;明朝君臣认为“这就是中国传说中的麒麟”属于中国传统观念,没有推动传统观念的更新,故排除D项;明朝君臣对朝贡贸易贡品的认识不是很清楚,遂用传统文化来对其加以解读,认为它就是传说中的“麒麟”,故B项正确。答案B2(2019山东日照模拟)清政府长期实行“怀柔远人”政策。1764年,下令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省出海商船,每船准带生丝以两千斤为限,准许外国商船每次可带出生丝一万斤,又严禁闽、皖、浙等省出产的茶叶从海路运销广州或海外。该政策()A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商品化趋势 B有利于外国商人垄断中外贸易C导致中国农产品失去国外市场 D使中国对外经济联系日益萎缩解析据材料“怀柔远
7、人政策,每船准带生丝以两千斤为限,外国商船每次可带出生丝一万斤”可知,在贸易中外国商船优势大,容易垄断中外贸易,故B项正确。答案B探究2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1)统治者强调农业为本,商业为末,形成轻视商人的价值取向。(2)政府采取抑制兼并的政策,防止农民大量破产,稳固农业生产基础。(3)强化户籍管理,限制人口流动。(4)通过国家立法、征收重税、国家垄断经营等方式来限制商人和商业活动。(2018海南单科,5)明中后期,有人议论,“商亦无害,但学者不当自为之,或命子弟,或托亲戚皆可”,否则一家老小都没有办法养活。这一议论反映了()A农本思想被否定 B重商主义盛行C传统义利观
8、废弛 D抑商观念削弱解析据材料“学者不当自为之”可得出,抑商观念仍然存在,农本思想没有被否定,重商主义并未盛行,故A、B项错误;据材料“学者不当自为之”可得出,传统重义轻利的观念仍然存在,没有废弛,故C项错误;据材料“商亦无害”可得出,传统抑商观念有所削弱,故D项正确。答案D探究3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海禁”政策的背景和影响1.“海禁”政策实施的背景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
9、海外诸国”。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核心论点:“海禁”政策实施的背景有明廷的残余敌对势力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自然经济的影响;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的轻视。2“海禁”政策的影响对于中国来说,十三行的出现维护了天朝的规制,而对西方商人来说,十三行却阻断了他们同中国民间和官方的联系。虽然这种做法常常引起西方人的愤懑,但在冲突没有激化之前,中国的君主和官、绅、商都不会觉察到其中的毛病。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核心论点:清朝实行“海禁”政策,只允许广州十三行进行对外贸易;“海禁”政策的实施,虽然维护了清朝的封建统治,但最终导致了中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1(201
10、4课标全国,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C自然经济受到了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解析本题关键时间信息是“实施海禁前”,且材料显示“市井贸易”中“外国银钱”很多,说明此时中国对外贸易中“赚钱”较多,处于优势地位,故选A项。B项“资本市场”与D项“冲击清廷统治”均与史实不符;自然经济受到冲击是以耕织分离,农产品商品化为标志的,材料无从体现,排除C项。答案A2(2019山东潍坊模拟)蓝鼎元鹿洲初集:“(清)南洋未禁之先,闽、广家给
11、人足。鲜有在家饥寒、窃劫为非之患。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居者苦艺能之罔用使沿海居民,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盗贼耳!”材料中的“禁” ()A阻碍了小农经济的持续发展 B利于扩大官方贸易防止海盗C推动了民间走私贸易的猖獗 D导致了民生受困和社会动荡解析“海禁”政策巩固了小农经济的形态,A错误;由材料中“富者贫,贫者困,驱工商为游手,驱游手为海盗贼耳”可知,无法防止海盗,B错误;材料中“既禁之后,百货不通,民生自蹇”表明,“海禁”政策阻碍了民间正当贸易的进行,C错误;故选D项。答案D考法1“重农抑商”政策的内涵及影响【考题1】 (2015海南单科,8)雍正帝指责地方官员:“此
12、当青黄不接之际,朕待报湖南雨水情形,既特使人来奏,何雨水粮价竟无一语及之,汝任地方之责,试思宁有大于此事乎?”雍正帝意在()A强调重农意识B关心百姓疾苦 C申饬官员无能 D关注地方稳定答案D明立意从古代帝王言论的角度考查唯物史观和历史解释。抓关键材料考查的是雍正帝的重视农业的目的。强调重农意识只是表面现象,根本目的是通过关心百姓疾苦,稳定统治。清误区本题为文字信息提取类选择题,难度较大。考生误认为,无论重农还是抑商,其出发点都是为了发展经济,其实,重农抑商政策的实施,更多的是商业活动威胁了政府的统治,并对政府的利益构成威胁。因此,无论重农还是抑商,其出发点都是为了政府统治的稳定。考法2“闭关锁
13、国”政策的影响【考题2】 (2018河南豫南豫北名校高三精英联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博厄斯说:“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汲取临近社会群体的经验。一个社会集团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集团;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相互学习的机会就愈多,信息交流关系到社会群体是否能够与世界发展保持同步。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为,它们不能从邻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引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运用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的观点进行提炼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逻辑清晰)答案观点:各地区或
14、民族内部由于缺乏沟通交流导致自身发展的落后。说明: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东西文化交流,抑制了社会发展活力,导致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关键信息信息1信息“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汲取临近社会群体的经验信息交流关系到社会群体是否能够与世界发展保持同步”说明,文化进步通过各地区或民族间相互的文化交流而实现。信息2信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不能从邻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揭示了各地区或民族内部由于缺乏沟通交流导致自身发展的落后。思路点拨本题属于观点提炼阐释类试题。首先,根据题干材料信息,拟定一个或多个观点。如本题材料主要阐释了人类社会相互学习与交流的
15、重要性;然后,根据所选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角度进行分析说明。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2019山东滨州模拟)旧五代史食货志有诏令言明:“其铜镜今后官铸造,于东京置场货卖,许人收买,于诸处兴贩去。”对此理解准确的是()A铜镜只能在东京铸造和销售B官营产品可以流向民间市场C商品交易不受官府直接监管D铜镜收入成为政府主要财源解析材料中“其铜镜今后官铸造,于东京置场货卖,许人收买,于诸处兴贩去”说明,官营产品可以被人贩卖到民间市场,故B正确。答案B2(2019百校联盟摸底考试)明代,江南的苏州府、松江府、嘉兴府、湖州府一带,农家栽桑、养蚕、缫丝、织绢、纺纱、织布等原先的农家副业,
16、逐渐取代种植粮食作物的农家正业,出现了蚕桑压倒稻作、棉作压倒稻作的新趋势。这反映出当时()A东南沿海经济社会的影响力上升B跨区域长途贩运贸易兴起C商品经济发展助推经济结构调整 D资本主义的萌芽已经出现解析“农家栽桑、养蚕、缫丝、织绢、纺纱、织布等原先的农家副业,逐渐取代种植粮食作物的农家正业,出现了蚕桑压倒稻作、棉作压倒稻作的新趋势”表明,商品经济发展助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故C项正确。答案C3(2019“超级全能生”联考)清代北京门头沟煤矿矿工多系无籍流民,每年七月以后,窑主“按公平时价,雇人工作”,到次年五月,煤窑就暂时停工,“以避盛暑煤毒”,矿工“即行散工”。这表明当时()A工场手工业规模
17、大范围广B矿工有一定的人身自由C煤窑停工使流民大量出现D窑主与矿工是隶属关系解析由材料中“窑主按公平时价,雇人工作,到次年五月,煤窑就暂时停工,以避盛暑煤毒,矿工即行散工”,可知,矿工可以自行散工,故B项正确。答案B4(2019滨州模拟)汉代最好的工匠是属于官府的,最好的工艺品皆是由官府所造的,而宋代的名瓷则多为民间的工匠所造。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A重文轻武政策的推行 B商品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C程朱理学的积极倡导 D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解析根据材料“而宋代的名瓷则多为民间的工匠所造”可知,宋代私营手工业发展,而私营手工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选B项。答案B5(2019湖
18、北武汉起点考试)晚明时期,徐光启曾说:“私通者,商也。官市不开,私市不止,自然之势也。又从而严禁之,则商转而为盗,盗而后得为商矣。”据此可知“海禁”政策()A导致了沿海地区的严重贫富分化 B严重阻碍中外正常的文化交流C有效维护了东南沿海的社会安定 D使民间海外贸易走向畸形发展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海禁政策实施后,民间对外通商状况,不涉及贫富分化,故A项错误;同理,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商转而为盗,盗而后得为商矣”,不利于社会的安定,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从而严禁之,则商转而为盗,盗而后得为商矣”可知,民间私下发展对外贸易,故D项正确。答案D6(2019山东济宁模拟)据宋史地理志载,北宋末年汴京人口已
19、达26万余户。按每户五口计,人数应在130万以上。另据都城纪胜坊院载,仅南宋临安城就有“百万余家”,“城之南西北三处,各数十里,人烟生聚,市井坊面,数日经行不尽。”上述现象反映出宋代()A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B农业经济呈现衰退趋势C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D城市吸引力在不断增强解析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繁荣,根据材料可知城市人口不断增加,由此可见,城市的吸引力不断增强,故D项正确。答案D7(2018吉林百校联盟联考)明万历同安府志物产记载,福建同安县“往时市肆绸缎纱罗绝少,今则苏缎、潞绸、杭货、福机行世,无所不有者”。由此可知,当时()A长途贩运比较发达 B同安县是福建商贸中心C福建丝织业发展快
20、 D棉纺织业开始走向衰落解析据材料可知,当时的福建同安县市场上充满苏杭等外地的绸缎,这说明当时商品长途贩运发达,商品可以运销各地,故A项正确。答案A8(2018辽宁大连八中、大连二十四中联考)庄季裕鸡肋编载:“朱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曰江陵、曰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市中茶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材料反映当时()A经济重心完成南移 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C商业城镇逐渐兴起 D出现了地域性商帮解析材料未涉及南北方经济发展状况,无法体现经济重心南移,故A项错误;茶叶专卖反映了重农抑商的加强,故B项错误;根据“初数户,后繁之。市中茶坊林立”可知,这些地区逐渐发展成为商业市镇,
21、故C项正确;明清时期出现徽商、晋商等地域性商帮,材料出自宋代,虽提及“徽人、晋人”,并不意味着商帮出现,故D项错误。答案C9(2018山东泰安期末)唐朝史书记载:“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到了宋代,一些相当繁盛的草市广泛分布在乡村中,成为政府最基层的税收单位。材料表明()A宋朝广大乡村开始出现很多草市B宋代商品经济已经渗透到广大农村C市的发展是政府精心管理的结果D草市的税收满足了政府开支需要解析根据材料“到了宋代,一些相当繁盛的草市广泛分布在乡村中”可知,宋代商品经济已经渗透到广大农村,故B项正确。答案B10(2019河南商丘模拟)明朝皇帝每于郊祀上报皇天牧养有成时,都把全国的户口簿籍陈于祭台
22、之上,即表示上天赐予他对人民、土地的所有权。这一做法反映了()A明朝天人合一思想仍很盛行B封建统治者对农业生产重视C土地国有仍是主流土地制度D明朝的人口户籍管理较严格解析题干揭示的是黄帝祭天与铺陈“全国的户口簿籍”的关系重视农业生产,故B项正确;天人合一更多体现的是君权神授,故A项错误;从秦到明清的土地制度是土地私有制,故C项错误;D项表述与题干主旨不相符。答案B11(2019山东临沂模拟)在西汉社会中,“以末致财”的大商人,虽然家资数千万乃至万万,但仍须“用本守之”。这一现象()A打击了商人的经商热情 B加速了农民的破产流亡C抑制了地方的割据势力 D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解析据材料可知,大商人
23、致富后,要“用本守之”,说明商人经商热情并未受影响,故A项错误;据材料可知,大商人致富后,要“用本守之”,大商人大量购买土地,会加速农民的破产流亡,故B项正确;材料中的这种现象不仅不能抑制地方的割据势力,反而会加剧地方的割据势力,故C项错误;小农大量破产会减少国家的财政收入,故D项错误。答案B12(2019山东泰安模拟)下表是明代前期徽商土地买卖时的契约数和使用的通货情况。此表反映了明代前期()时间契约张数使用通货的类别和次数洪武至宣德年间(13591435)42宝钞27、布12、稻谷1、银1正统至弘治年间(14361505)123布31、稻谷5、银99A.商品经济有所发展 B社会经济出现大幅
24、衰退C商品交易秩序较为混乱 D土地集中程度愈来愈高解析表格仅仅列举了契约张数和使用的货币情况,契约张数越来越多,白银使用越来越多,可以看出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A。答案A二、非选择题13(2018山东烟台适应性训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周礼考工记记载的“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是世界上最严整的体现“礼制”的城市规划制度。同时代的管子也提到:“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勿近旱,用水而足,下勿近水,而沟防省。”“天子中而处,此谓因天之固,归地之利”。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文化思想材料二尽管在宋代以后,首都等大城市依然沿袭封闭性政治中心的传统,但在
25、经济发达地区,“清明上河图”的模式长盛不衰。如明清的江南,以经济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市镇,以天然河流和人工运河组成的交通运输网络,以精细农业和商业、手工业和服务业组成的复合经济,形成了崭新的城市、集镇和城市生活。葛剑雄中国古代城市的形态与功能材料三长久以来,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运行牢牢地被专制皇权掌控。但鸦片战争后,尤其是进入20世纪,这一状况完全被打破了。1908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和府厅州县地方自治章程,规定设置相应的城市管理机构,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此同时,近代工矿企业、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
26、,发展迅速。而宋明以来许多著名的工商业城市,如佛山、松江、朱仙镇等则日趋衰落。摘编自杨振宇中国城市化19082008年(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及选址的主要因素。(2)从宋代至明清,中国古代城市机能发生了重大变化。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变化对经济、思想、文化方面产生的积极影响。(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城市发展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答案(1)主要因素:宗法分封、传统礼制的影响;地理环境因素的考量;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的影响。(2)积极影响:经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思想:反专制反传统的新思想萌生(或明清进步思潮的出现,具体到李贽、黄宗羲、
27、王夫之、顾炎武等人的思想也可);文化:以清明上河图为代表的风俗画出现,宋词、元曲、章回小说等新的文学形式不断涌现。(3)新变化:城市自主权利增强;近代工业城市兴起;发展不平衡,通商口岸发展迅速,传统工商业市镇走向衰落。原因:西方列强的入侵;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清末“新政”的影响;近代经济的发展。14(2017四川凉山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滨下武志教授在其著作中国、东亚与全球经济中认为,7世纪至13世纪的亚洲存在着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关系和朝贡贸易关系,并以这种关系为基础形成了“亚洲经济圈”这一经济圈在亚洲的人、财、物流动的历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认为,朝贡体制的根本在于“它是国内基本
28、统治关系即地方分权在对外关系上的延续和应用”。但是,“与统治关系相比,朝贡贸易体制的根本点是靠贸易关系在支撑,实际上是更加多面的、多层次的、具有包容异质因素作用的一种体制。”据明史,明朝奉行“厚往薄来”政策,对竭诚朝贡者“皆倍偿其价”;(郑和下西洋)“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所取无名宝物不可胜计,而中国耗费亦不赀”。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材料关于朝贡贸易的观点予以说明。(要求:归纳材料中的任一种观点,并围绕这一观点予以说明。做到史论结合,观点明确)解析本题首先需要提炼观点,其次用史实说明,如观点一:滨下武志认为朝贡贸易体制推动了“亚洲经济圈”的形成,再如观点二:明史认为朝贡贸易是为了宣扬国威和不
29、计经济效益的贡赐贸易,明政府试图借朝贡贸易传播传统礼仪,以达到蛮夷归化,尊崇中国为天朝上国的目的,其特点是厚往薄来,不计经济成本,政治意义远高于经济意义,明朝的朝贡贸易导致了明朝财政的缩减,影响了正常的海外贸易发展,导致中国逐渐丧失了唐宋以来海外贸易的优势地位。答案示例1观点:滨下武志认为朝贡贸易体制推动了“亚洲经济圈”的形成。说明:朝贡贸易就是中国政府与海外诸国官方的进贡和回赐关系。7世纪至13世纪是中国的唐宋时期,唐宋时代中国国家富强、文化世界领先;以丝绸和瓷器为代表的手工业发达;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对外交通发达。伴随着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人、财、物的流动,逐渐形成了亚洲经济圈,进而形成了“中华文化圈”。示例2观点:明史认为朝贡贸易是为了宣扬国威和不计经济效益的贡赐贸易。说明:明政府试图借朝贡贸易传播传统礼仪,以达到蛮夷归化,尊崇中国为天朝上国的目的,其特点是厚往薄来,不计经济成本,政治意义远高于经济意义。明朝的朝贡贸易导致了明朝财政的缩减,影响了正常的海外贸易发展,导致中国逐渐丧失了唐宋以来海外贸易的优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