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树立教育良好形象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1614027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8.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树立教育良好形象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树立教育良好形象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树立教育良好形象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树立教育良好形象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树立教育良好形象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树立教育良好形象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树立教育良好形象实施方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树立教育良好形象实施方案一、基本原则发展重点由注重规模扩张向更加关注结构优化转变,发展方式由注重刚性保障向更加关注弹性供给转变,发展要求由注重达标考核向更加关注特色品牌转变,发展取向由注重学校建设向更加关注师生成长转变,发展评价由注重水平高低向更加关注人民满意转变,努力办好适合的教育、现代化的教育、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优先发展,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超前规划、优先发展,进一步完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财政资金投入优先保障教育、公共资源配置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的制度安排与政策设计。坚持以人为本,深入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

2、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满足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更加公平、更可选择的教育需求。更加注重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努力为每个人在人生不同时期提供所需的学习机会、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坚持以教师为本,着力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坚持服务导向,推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体教融合、医教协同,推动教育向社会开放,促进教育体系与科技体系、产业体系、社会体系有机衔接,不断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为现代化建设集聚人才优势、培育创新动力。坚持改革开放,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破除体制机制弊端,推动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

3、力现代化。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新模式创新教育和学习方式。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统筹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深化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坚持依法治教,更加注重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加强教育法规规章制度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办学、依法治校,推动社会依法评价、支持和监督教育改革发展,强化教育系统法治宣传教育,为现代化教育强省建设提供法治保障。坚持系统观念,强化一盘棋思想谋划教育改革发展,统筹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城乡教育、区域教育和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统筹发展与安全,注重防范化解教育领域重大风险挑战,更好发挥地方、学校和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

4、益、安全相统一。二、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树立教育良好形象围绕立德树人,弘扬主旋律,释放正能量,大力宣传正确的教育观、成才观和评价观,讲好江苏教育的故事,强化政策发布解读,引导全社会理解支持教育改革发展。加强与媒体等部门联系协作,合理引导社会预期,切实展现江苏教育工作创新举措,加快推进教育媒体融合发展,提升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着力营造教育改革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加强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完善安全风险评估和预警、安全隐患排查和处置机制,全力维护校园安全稳定。三、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以实现高质量的高等教育普及化为导向,以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为核心,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为重点,推动高等教育分类特

5、色发展、开放融合发展,加快一流大学群体建设,提高高等教育社会服务能级和贡献水平。1、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加强高校分类指导、分类支持、分类评价,引导高校科学定位、特色发展、争创一流,支持发展新型大学,完善省域高等教育体系。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开展部省共建,提升办学水平。制定实施省高校设置十四五规划。科学调整高等学校布局结构,拓展本科层次办学容量,优化中心城市高等教育布局,资源配置优先向苏中、苏北倾斜。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做好独立学院有关工作。规范高校异地校区建设管理。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进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建设,主动布局集成电路、人工智能、储能技术、量子科技、高端装备、智能制造、生物技术、医学

6、攻关、数字经济(含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生物育种等学科专业,大力发展公共卫生、儿科、全科、产科、养老护理等民生急需学科专业。深化重点领域学科专业与相关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不断丰富跨领域跨学科专业的知识图谱和知识体系。优化层次结构,科学核定高校办学规模,争取扩大高水平高校招生规模,积极扩大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规模,让更多江苏学生享受到优质高等教育。完善学位授权体系,优化学位授权点的区域布局,加强区域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资源的共享。2、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贯彻落实国家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持续实施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工程。调整优化江苏高水平大学建设专项和综合建设项目,夯实高水平

7、大学建设基础。扎实推进双一流建设支持计划,对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的江苏高校给予相应的经费支持和政策支持,支持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在多个领域建设一流学科,全面提升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支持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围绕主干学科,强化办学特色,建设一流学科。支持南京大学苏州校区建设。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基础厚实、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省属高校,推动其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上争先进位,实现跨越发展。到2025年,争取新增至少1一2所高校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3、促进应用型本科高质量发展推进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重点建设一批有品牌专业支撑、产教紧密融合的省级重点产业学院,选聘一批本科高校产业教授。切实加强应用型本科高

8、校六大专项建设,重点加强实验实训实习环境、平台和基地建设,引导高校紧密对接区域和行业发展实际,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和评价标准,为地方和行业培养大批适需对路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到2025年,建设10所左右省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30个左右省重点产业学院,打造100个左右应用型本科国家一流专业和200门左右应用型本科国家一流课程,选聘500名左右本科高校产业教授。4、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事业发展的前沿地位,深入实施一流课程和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到2025年,750个左右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新

9、建600个左右省品牌专业,建成500门左右国家级和2000门左右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加强教风学风、教学秩序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建立大学全周期的学业预警制度,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形成以学校为主体,教育部门为主导,行业部门、学术组织和社会机构共同参与的质量保障制度体系。聚焦基础学科和前沿交叉领域,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研究型人才培养质量和能力。加快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力度,提升文化领域和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水平,加快补齐公共卫生和健康领域人才短板,夯实农村农业现代化人才基础,布局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深化高

10、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生态体系,持续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增强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深入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系列活动,引导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全面推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创新,完善研究生分类培养模式,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和研究生在线课程建设,持续实施江苏省研究生培养创新工程,扎实推进研究生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建立健全产教结合、科教融合的专业学位、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基于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高水平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项目培养研究生。深化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改革,持续开展产业教授选聘和省级研究生工作站认定工作,增强研究生实践能力。完善高校毕业生就

11、业支持体系,促进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5、提升高校科学研究与创新服务能力充分发挥高校基础研究主力军、应用研究重要方面军、高新技术产业化生力军和重大科技问题突破的策源地作用,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国家科技战略水平,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强大支撑。深入实施高等学校基础研究珠峰计划,支持有关高校组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自主选题开展基础科学研究,以多种方式参与各类先导产业示范区、先导产业研究院及企业研发平台建设。支持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支持高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家和区域发展重大战略需求以及关键问题,确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鼓励高校突破学科

12、、专业和院系壁垒,集聚优质科技资源,提高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能力,形成一批标志性科研成果。加强高校科技创新队伍建设,建设一批优秀科技创新团队。深入实施江苏高校协同创新计划,巩固完善协同创新体系,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高校科技成果高质量转化行动,在重点领域加强与实体经济精准对接。支持有关高校实施科技成果价值增值工程、培育高价值专利集群、设立技术转移基金等创新机制。持续实施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组建跨学校、跨学科、跨专业、跨部门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和创新团队。加强高校智库建设的整体规划和科学布局。四、完善落实机制健全规划任务分工和工作协同机制,明确责任分工,制

13、定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强化年度计划和规划有效衔接,科学制定政策和配置资源,将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加强部门与地方之间协同,推动解决发展难题,完善规划落实落地的工作机制。鼓励各地大胆实践、积极探索、创造经验,不断探索实施规划的有效机制。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及实施监督机制,充分利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对规划实施情况开展跟踪监测,更好发挥规划引领作用。五、强化督导评估建立全面覆盖、运转高效、结果权威、问责有力的教育督导体制机制,加强教育督导机构和督学队伍建设,形成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建立一级督一级的督政体系,完善督促指导学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的督学体系,建立对校(园)长任期内综合督导制度,完善中小学(幼儿园)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建立督导部门归口管理、多方参与的教育评估监测机制。加强和改进教育评估监测,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开展教育评估监测工作,完善教育现代化建设监测体系、改进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构建高校高质量发展评价体系,探索形成学校评估、专业评估、国际评估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办法,建立行业企业、用人单位、教师、学生、家长和中介组织多方参与的评价制度。建立健全教育督导问责机制,强化教育督导结果运用,增强教育督导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资料来源:江苏省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