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十四五”规划.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1614059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68 大小:77.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十四五”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十四五”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十四五”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十四五”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十四五”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十四五”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十四五”规划.docx(6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十四五规划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出新出彩,巩固提升城市发展位势的关键阶段。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要求,依据省生态文明建设十四五规划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生态文明建设十四五规划。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远期展望至2035年。第一章现状与形势十三五时期,市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重大性突破、美丽宜居建设持续推进。十四五时期,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生态文明思想,抓住生态文明

2、建设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深化改革创新,不断开创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第一节发展基础十三五时期,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要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理念,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全面夯实生态文明建设责任,持续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深入推进经济结构绿色转型,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积极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积极成效。一、生态文明责任全面夯实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省委工作要求,自觉扛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印发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20162020

3、年),高规格召开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推进会、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现场推进会、总河长工作会议等重大会议,深入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和对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聚焦硬任务、推出硬措施、强化硬保障,全力抓紧抓实抓细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市各级党委和政府严格认真履行一岗双责,切实增强使命感、责任感、紧迫感,把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不断加以解决,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市各级人大紧扣生态文明建设、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保护修复、绿色低碳发展等工作,开展生态文明建设规划纲要实施情况调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立法和执法检查。市各级政协充分发挥好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

4、作用,聚焦生态文明领域重点、难点、热点问题,在建言资政、凝聚共识上双向发力,强化民主监督、彰显政协担当。市各区、各相关部门严格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形成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推进我市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落实落细落具体。二、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持续优化统筹划定三区三线2,建立“三线一单3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推动多规合一,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进一步优化。划定风廊、热环境管控分区等,严格管控生态空间,强化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大力实施造林与生态修复工程,截至2020年底,完成生态修复和森林碳汇造林L73万公顷打造森林经营样板基地11个,森林总蓄积量1954.9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41

5、.6%o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大力推进乡村绿化美化,持续提升村庄环境风貌,完成506个乡村绿化美化,形成生态宜居的休闲共享空间。扎实推进湿地保护管理,出台湿地保护规定,建立湿地保护联席会议制度,成立市湿地保护专家委员会,开展湿地保护分级和名录管理,湿地生态功能显著增强,近十年来湿地和湿地的鸟类增加100多种。绿色生态廊道建设成效显著,以生态景观林带建设为抓手,市域绿色生态廊道网络不断完善。十三五期间,新建生态景观林带221公里,累计建成生态景观林带728公里。加强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完成林地恢复1500亩,建设沿海基干林带900亩、湿地岸线修复10公里。三、经济结构绿色转型深入推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6、,成功引进了高清显示、集成电路、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投产,2020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15:26.34:72.51,第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8.7%和57.5%,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4比重达到30%,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9.7%,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5.1%,高新技术企业达1.2万家,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能源结构更加清洁,坚持控制煤炭和油品消费,推广利用天然气,积极发展可再生能源,2020年全市煤电、天然气发电、光伏发电、生物质发电装机比重分别为45.0%、41.7%,6.8%

7、、43%,与2015年相比,煤电装机比重下降32.5个百分点、天然气发电装机比重提高22.4个百分点、光伏发电装机比重提高6.3个百分点、生物质发电装机比重提高3.8个百分点。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水平全面提升,2020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分别较2015年累计下降19.4%、31.9%、32.7%,累计推动全市超过1500家企业完成清洁生产审核,居全省第一。四、生态环境质量得到大幅提升大气污染防治取得关键进展,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0.4%,细颗粒物(PM2.5)浓度保持国家中心城市最优。水环境质量取得重大突破,2020年城市

8、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100%,地表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达到76.9%,劣V类水体断面首次实现全部清零,147条黑臭水体全部消除黑臭。土壤环境风险得到有效管控,2020年全市重点行业重点重金属基础排放量比2013年下降25.4%o持续推进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新扩建污水处理厂32座、污水管网1.89万公里,全市污水日处理能力约773.8万吨,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7.9%o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全市已建成运营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共计16座,总处理能力超过2.6万吨/日,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38%,、从化、四区率先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9、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成392个建制村环境综合整治,全市100%村庄达到干净整洁村标准,85%行政村达到美丽宜居村标准,全市7231个自然村的生活污水收集和治理完成率均达到100%,乡村公厕、生活垃圾保洁、生活垃圾分类实现全覆盖。区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5o五、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加快形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广泛传播,生活垃圾分类、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等生活方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自觉行动。各级党校将生态文明思想和生态文明建设相关领域内容纳入干部培训课程,各级学校将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理念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之中。印发实施关于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生活方式的行动方案环境违法行为有奖举报办法,结合

10、全国节能宣传周和低碳日、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等活动,倡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环境治理。制作刊播倡导家庭绿色环保的短视频、公益广告等各类宣传资料,面向广大家庭宣传绿色环保理念和生活常识,倡导文明、健康、节约和保护环境的消费方式,有效引导市民群众树立绿色生活新观念。截至2020年底,建成26家省级环境教育基地,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26.9万辆,累计推广新能源公交车总规模达到14421辆,308所学校被认定为省绿色学校,累计建成森林公园92个、湿地公园25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7.27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5%o20162020年新增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9316万平方米,其中二星级以上

11、绿色建筑3208万平方米。六、生态文明制度体系逐步完善市委、市政府成立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统筹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关于全面强化各级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出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实施办法绿色发展指标体系生态文明建设考核目标体系,进一步压紧压实各级领导干部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责任。完成湿地保护规定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规定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反餐饮浪费条例等一批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地方性法规规章的制定或修订工作。完善基本农田和生态公益林保护制度,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组织开展生态公益林落界工作。建立生态补偿制度体系,制定印发生态

12、保护补偿办法(试行)生态保护补偿试点方案。完善能源资源价格政策,对淘汰类限制类企业和水泥行业实施用电执行差别电价和阶梯电价,落实新能源汽车充电执行大工业电价优惠政策,执行居民阶梯电价,优化天然气价格机制,有序完善居民阶梯水价、非居民超计划超定额累进加价及农业用水超定额累进加价。2 .耕地保有量和单位建设用地生产总值两项指标,因国家和省尚未正式下发和通知启用三调和2020年度国土变更调查数据,目前启用的最新土地变更调查数据为2018年数据。2019及2020年的实际值数据均无法计算,此处填报的是2018年数据。3根据2016-2018年全国开展的新一轮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森林资源划定标准、技术规程

13、和调查方法等发生较大变化,按照新统计口径,全市森林覆盖率2020年目标值分别由42.5%调整为41.6%zz4 .万元GDP用水量指标,2020年度数据来源于省水利厅发布的省2020年度水资源公报。5 .中心城区公共交通出行占机动化出行比例指标,2019年为71.7%,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指标数据下降幅度较大,为59.9%o6 .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截至2020年11月1日,我市常住人口为1867.7万人。此后,我市对2011-2020年常住人口数据进行了追溯调整,其中2015年常住人口数量由1350万人调增至1595万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指标2020

14、年目标值均按2015年1350万人为基数推算,鉴于十三五规划纲要已于2020年实施完成,因此对十三五目标值不再追溯调整,涉及常住人口相关指标的2020年完成值已根据最新数据作调整。第二节面临形势十四五时期,我市生态文明建设仍然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也到了有条件有能力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窗口期,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一、发展机遇(-)牢牢把握生态文明思想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

15、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和省十四五规划纲要都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具体部署和要求,为十四五乃至更长一段时期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发展方向。(二)牢牢把握部署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新要求。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题中应有之义,是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支撑,是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的必然要求。加快构建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现代环境治理体

16、系,形成导向清晰、决策科学、执行有力、激励有效、多元参与、良性互动的环境治理模式,为推动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建设美丽宜居花城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三)牢牢把握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加快推动形成、一核一带一区6、都市圈等区域大环保格局,有助于从更高站位、更长眼光上协同推进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进一步发挥国家中心城市和核心引擎作用。要发挥好底蕴深厚、枢纽功能强大、商业贸易活跃、产业体系健全、创新资源富集等巨大优势,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进一步提升生态环境质量,积极推进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品质城市。(四)牢牢把握省

17、委、省政府支持推动出新出彩的有利条件。推动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出新出彩”是对的重要指示要求,省委、省政府要求各地各部门提高站位、深化思想认识,以支持先行示范区建设同等力度,支持推动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出新出彩二应充分把握好、利用好这一有利条件和重大机遇,增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功能,深入推进绿色科技创新,加强生态环保联防联治,大力弘扬生态文化,发展壮大绿色低碳、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拓展开放合作空间、提升城市发展能级。二、面临挑战(-)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付出艰苦努力。发达国家或地区碳排放基本上以相对自然的方式达到峰值,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均较为充裕。当前距离实现碳达峰目标已不足10年

18、,从碳达峰到实现碳中和也仅有30年,但煤炭、石油等传统化石能源仍占较大比重,以公路货运为主的运输结构没有根本改变,人口的迅速增长将相应增加能源、水资源等消耗以及污染物排放,同时面临着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治理污染等多重因素制约,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愿景目标的时间更紧、幅度更大、困难更多,任务异常艰巨。(二)高质量绿色发展水平还有提升空间。工业经济发展总体地位有所下降,2020年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5722.5亿元。产业空间利用的质量和效率有待提升,80%以上工业用地的面积在2公顷以下,工业用地空间布局相对零散,高质量产业空间载体相对缺乏。产业高端化水平有待提升,2020年全市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

19、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仅为15.5%。能源利用效率与等兄弟城市还存在差距,同时能源结构仍以化石能源为主,能源对外依存度较高,风险防范能力亟需增强。(三)环境质量全面改善的基础尚不牢固。臭氧(03)尚未进入稳定下降通道,成为影响空气质量达标率的首要因素,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协同减排水平有待提升。考核断面水质达标基础仍不牢固,重点考核断面周边部分一级支流水质仍为劣V类,河涌整治亟待向末梢拓展。土壤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农村耕地化肥使用量偏高、部分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超标等问题仍待解决,农用地安全利用水平有待巩固提升。生态保护和修复力度需进一步加大,污水污泥处理、垃圾收运和处理等环

20、境治理和生态修复的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四)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仍有待完善。生态文明法规政策体系不够完善,突击式、碎片化环境治理方式依然存在。生态文明市场体系建设总体滞后,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长效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完善,生态产品和资源的市场配置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生态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重点领域改革和保障政策措施仍需加力,新能源与传统电源利益共享、协同运营机制有待完善,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财税、金融、价格、贸易等政策亟需士姜JUC=I0第二章总体要求深刻认识全面建设现代化的目标要求,深刻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新特点,充分认识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的艰巨性长期性,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

21、山银山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焕发云山珠水、吉祥花城的无穷魅力。第一节指导思想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全面战略布局,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着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战略,加快培育绿色发展新动能;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着力推进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模式创新,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守护良好生态环境这个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以增

22、强核心引擎功能为战略引领,着力支撑引领建设国际一流和世界级城市群,力争创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加快建设国际大都市,奋力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出新出彩,为全省打造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发挥重要支撑作用,在全面建设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中勇当排头。第二节基本原则一、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穿于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统筹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切实维护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清、土净的美丽家园。二、科学谋划,系统推进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

23、推进,落实全国全省全市一盘棋,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坚持底线思维,科学推进碳达峰行动,推动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三、人民至上,生态惠民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满意为最高标准,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让人民群众在生态环境改善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四、改革驱动,创新发展坚持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双轮驱动,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重大机遇,把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技术创新、模式创新、管

24、理创新和制度创新,持续增强绿色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五、全民参与,共建共享坚持为民、惠民、靠民理念,着力解决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格局。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式宣传引导,依靠群众、发动群众,推动形成全民支持、全民参与、全民受益的良好氛围。第三节主要目标到2025年,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不断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全国领先,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碳达峰工作有序推进,生态系统安全性稳定性显著增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更加健全,省会城市、产业发展、绿色创新和宜居环境功能全面强化,城市发展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显著提

25、升,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明显缩小,天蓝、山绿、水清的城乡人居环境更加优美,建成美丽样本城市。主要体现在以下七个方面。(-)碳达峰碳中和取得新进展。碳达峰、碳中和各项工作有序推进,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取得显著成效,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全国领先,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完成省下达的目标,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不断提升,部分具备条件的区、行业和企业率先实现碳达峰。(二)绿色低碳转型激发新动能。产业集群高端化绿色化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成效显著,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更加健全,绿色便捷经济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建成,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发展,绿色金融发

26、展取得积极成效。到202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5%左右。(三)美丽花城建设展现新面貌。大气环境质量稳步提升,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城市黑臭水体基本消除,土壤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新污染物得到有效治理,环保基础设施短板弱项加快补齐,碧道建设稳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得到全面改善。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设有序推进。到2025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88%,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到或优于I类比例达到100%,力争全市下辖区全部创建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四)资源利用效率达到新水平。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稳步提升,能源、水资源、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更加健全,循环经

27、济和清洁生产发展取得突出进展,节水型城市建设成效显著,海绵城市建设取得积极进展,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严格落实,资源产出率进一步提高。到2025年,规模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88%,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2.8%o(五)生态系统质量得到新提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清晰合理,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得到有效落实,重要生态空间得到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生态保护与修复得到加强,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筑牢。到2025年,森林覆盖率达到41.65%,碧道长度达到1506公里。(六)绿色生活方式形成新风尚。尊重自然、顺应

28、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理念深入人心,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快普及,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初步形成,绿色生活创建行动成效突出,生活垃圾分类和塑料污染治理有序推进,全社会生态环保素养稳步提升。到2025年,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85%,美丽宜居村占行政村比重为100%。(七)体制机制改革迈出新步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更加健全,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加快建立,党委领导、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基本建立,自然资源产权体系加快构建,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不断健全,绿色要素市场交易体系初步建立。展望2035年,美丽更有魅力,人

29、与自然和谐共生格局基本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总体形成,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全面实现,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国土空间格局基本形成,具有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的国际大都市加快建成,云山珠水、吉祥花城之美惊艳世界。第三章科学构建美丽国土空间格局加强国土空间底线管控,科学合理布局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构建适应未来发展、有利于碳达峰碳中和的美丽国土空间格局。第一节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国土空间规划

30、体系,强化规划战略性、科学性、协调性和操作性,推动城乡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构筑全市生态安全网络,形成主体功能明显、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一、健全三区三线空间管控机制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和空间结构,完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统筹划定农业、生态、城镇空间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强化空间引导和分区施策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主体功能分区、自然资源禀赋,提出差异化的生态环境准入要求。建立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统筹利用新机制,提高规划设计管理水平,实施规划战略留白7o划定永久基本农田集中保护区,严格落实永久基本农田特殊保护制度”方止

31、耕地非农化非粮化。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合理划定城镇开发边界,引导城镇紧凑集约发展,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二、塑造一城多面特色风貌保护和延续城市文脉,杜绝大拆大建,让城市留下记忆、让居民记住乡愁。推动分级分区实施城镇空间开发管控,坚持保老城和建新城相得益彰,注重营造古今交融、文化与时代特色共生的城市特色风貌。维护纪念堂、沙面等城区传统空间轮廓,保护平缓有序的古城天际线。严控沿山地带建筑高度,保护城市北部连绵山峦背景,构建山城融合的沿山天际线。强化沿岸的新城等城市重要功能区、风景区天际线管控,塑造起伏有序的滨江天际线,打造世界级精品。三、构建通

32、山达海生态空间网络基于山水城田海自然资源本底,保护建设以重要自然资源分布区域为主体、水系与廊道为纽带、重点生态公园为节点、通山达海的生态空间网络。建设生态廊道。提升节点生态系统质量。强化从化北部山地、北部山地、农林、北部山地、山水、南部农田、农田和景观等生态片区的生态保护与建设。第二节统筹谋划城市发展空间布局强化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引擎功能,按照战略规划、科学布局、重点突破的要求,优化生产力布局,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源和增长极,引领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一、优化枢纽型网络城市格局立足北部山林、中部都会、南部自然地理禀赋,优化枢纽型网络城市格局。中部突出数字牵引、国际都会功能,南部突出科创引领

33、门户功能,突出区域联动、同城示范功能,北部突出城乡融合、生态屏障功能。着重做优做强生态功能、绿色经济,高水平发展临空经济,加快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接合片区,提升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质量。优化城市生态网络、交通网络和生产生活网络,促进枢纽、城区、郊区新城之间互联互通和功能互补,完善中心城区一副中心一外围城区一新型城镇一美丽乡村城乡体系。二、统筹重大产业功能区布局建设围绕自贸区、知识城、经济区三个智造核心平台,布局优势产业集群,重点建设产业集聚带,构建一廊三芯、三带多集群的空间结构,推进全市先进制造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形成若干个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与新能源汽车

34、、生物医药与健康、智能装备与机器人、轨道交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与精细化工、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提升汽车、电子、电力、石化等传统优势产业,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发展。发挥、海港、铁路港的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区域发展枢纽经济,增强高端要素集聚配置能力,打造支撑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枢纽之城。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功能特色,支持重点产业平台创新发展、提升能级,加快建设价值创新园区,形成错位联动、多点支撑的发展格局。三、深入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加强区域生态环保合作,推动建立大气污染联防联治合作机制,加强低碳发展及节能环保技术的交流。加快建设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接合

35、片区,提升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发展质量。推动区域、流域环境污染联防联治,加强跨界河流保护和污染整治联动。开展入海河流综合整治,推进碧道建设,提升亲海品质。高水平推动全域同城化,优化提升同城化体制机制,继续在全国同城化实践中走在前列。发挥东西两岸融合发展,深化合作,进一步加密跨通道,深化新区结对合作。加强对接,在能源、港航、生物医药等产业开展务实合作。推动泛区域内生态环境、文化教育、医疗卫生、旅游休闲等领域合作,促进与周边省会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协同发展。四、深化重大合作平台建设充分发挥交通枢纽快捷通达的优势,加快形成连片开发态势和集聚发展效应,有力带动全域发展,逐步构建枢纽带动、多点支撑、整体协同

36、的发展态势。加快建设科技创新产业合作基地、青年创业就业合作平台、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规则衔接机制对接高地和高质量城市发展标杆,将打造成为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支撑。强化科技联合创新,高水平规划建设科学城、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等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加快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依托特别是产业和市场基础,携手不断深化对外经贸合作,建设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增强国际航运物流枢纽功能,按照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原则,推动内航运服务资源跨境跨区域整合,提升港口群总体服务能级,重点在航运物流、水水中转、铁水联运、航运金融、海事服务、邮轮游艇等领

37、域深化合作。第三节构建陆海协同海洋开发保护格局坚持陆海统筹、保护与开发并重,优化海洋空间功能布局,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科技,做强海洋产业,提升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打造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一、强化陆海统筹开发保护统筹陆海功能,划定海岸带范围,分类保护利用海岸线资源,促进海岸线集约利用,系统推进海岸线整治修复。强化海岛功能管控,集约利用,为汽车枢纽港建设与航运物流、船舶制造等海洋产业发展提供空间。开展无居民海岛资源调查,推进海岛保护利用。发挥海洋产业高端发展核心区引领作用,加快向海协同发展,完善与周边城市港协同机制。健全涉海空间资源利用制度,强化管辖海域治理管控,推进智慧海防试点。二、优化海

38、洋经济空间布局按照陆海统筹、江海联动、集群发展的原则,构建海洋经济创新发展带,形成海洋科技创新和综合管理与公共服务高地,打造船舶与海工装备、海洋交通运输、海洋生物、海洋电子信息四大海洋产业集群。推动沿岸高质量发展,丰富海丝文化展示、海洋综合管理、海洋公共服务、航运总部经济等功能,打造国际交往舞台、承载多元文化生活的世界滨水活力区和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生态文明标杆。整合提升海岸带空间,集聚发展港口航运、海洋科技、临港商务、航运金融、文化旅游等功能,打造海岸带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打造以科学城为核心的海洋科技创新核,加快深远海开发、天然气水合物、特种海洋工程装备等关键领域理论和技术研究,形成全球海洋科技

39、创新策源地。到2025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力争达到15%左右。三、加强陆海污染综合治理实施陆海统筹,全面开展陆源入海污染调查与监测,严格规范入海河流和排污口管理,加强入海河流污染治理。健全海洋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分步开展入海河流自动监测水站建设。完善港口和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及处置设施建设,加强港口和海运船舶环境监管,健全船舶污染物接收转运处置联单制度及相关联合监管机制等。力口强海漂垃圾治理,建立打捞和处理工作机制。统筹沿海开发各产业节点、港口和航道对海洋倾倒区的需求,鼓励、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严格执行海洋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标准和环境准入条件。协调建立海洋环境污染应急联动响应机制。严控

40、海洋环境风险,完善事前防范、事中管控、事后处置的全过程、多层级风险防范体系,严密防控危化品生产储运等类型环境风险。第四章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和用地结构,推进资源总量管理、科学配置、全面节约、循环利用,加快提升生态经济质量,夯实绿色发展产业基础,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第一节实施碳排放达峰行动加大统筹协调、积极主动作为,拿出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劲头,将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一体推进。一、加强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科学制定碳达峰实施方案,抓住碳排放重点领域、行业和关键环节,深入推进能源、工

41、业、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加强达峰目标过程管理细化分解达峰工作任务制定能源、工业、交通运输和城乡建设等领域碳达峰专项行动方案,推动电力、石化等重点行业制定达峰目标,鼓励大型企业制定达峰行动方案。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推动绿色电力发展,大力发展太阳能、天然气、氢能等低碳能源,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础上逐步减少传统能源消费,完善区域综合能源管理。提升新建和既有建筑能效水平推行建筑能耗限额设计,深化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加速交通领域清洁燃料替代,推动长途重载运输卡车使用清洁能源,加快推进出租车、网约车、泥头车、港区物流运输车等电动化或改用氢燃料电池。推动产业低碳化发展,开展重

42、点行业全流程低碳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升级,推动重点行业企业开展碳排放强度对标行动。开展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深化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和减排潜力分析。推动中长期碳排放路径与空气质量协同关系评估,健全排放源统计调查、核算核查、监管制度,将温室气体管控纳入环评管理。开展碳中和战略研究,明确中长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思路。到2025年,碳排放强度完成省下达目标任务。二、提升气候变化适应能力积极开展重点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标准,提升城市能源供应系统、交通运输体系、建筑设施、自然生态等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优化城市功能分区及空间设计,推广海绵城市建设模式,提高城市气候韧性。加强气候变化系统

43、观测和基础研究,提高应对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能力。加强气候变化综合评估和风险管理,完善区域风险应对机制,提升风险应对能力。推进可持续发展城市降温项目试点建设。开展知识城绿色生态低碳新区建设,探索中高强度开发新区规划设计中的城市降温举措,探索旧城降温降湿技术。三、深化低碳发展试点示范推广近零碳排放区首批示范工程项目经验,创建一批低碳示范项目、园区,探索开展低碳企业、产品认证和碳足迹评价。深化碳普惠制试点工作,积极扩展碳普惠涉及领域,开展碳普惠行为模式研究。推动重点行业碳捕获、封存和利用技术发展。推动森林碳汇工程建设。探索推动企业温室气体排放信息披露。充分发挥在穗央企、省属国企和大型市属国企的引领带

44、动作用,开展碳达峰、碳中和示范企业创建行动。探索建设碳排放权交易所,积极参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与国际碳交易业务。创新交易模式和交易产品,积极争取开展全省用能权现货交易试点,支持期货交易所开展碳期货品种研究开发,积极推进其他绿色发展类期货品种的研究开发工作。深化碳排放权抵质押融资试点、林业碳汇生态补偿试点。第二节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促进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优化发展,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促进生态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一、推进工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推动工业增加值持续稳步增长,大力提升新一代信息技

45、术、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等三大新兴支柱产业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赋能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跨越发展,做强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打造超高清视频显示产业链,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设备和通信网络,推动关键电子元器件自主自强。实施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战略,加快智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规模发展。促进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突破,壮大生物药、现代中药、化学创新药、高端医疗器械、高端康养等产业集群,打造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新高地。加快发展智能装备与机器人、轨道交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与精细化工、数字创意等五大新兴优势产业。到2025年,高技

46、术制造业增加值、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18%和65%o二、推动传统产业全面绿色低碳转型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建设绿色工厂、开发绿色产品和打造绿色供应链。深入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补齐和延伸产业链,推进园区废物综合利用、能源资源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建设一批绿色园区。推进工业领域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和低碳工艺革新,推动石化、水泥等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加快促进优势特色产业赋能升级,推动汽车、电子等传统优势产业绿色化发展。精细化管控两高项目,坚持规范合理发展原则,坚决遏制不符合产业政策的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对两高项目实行清单化、台账式管理,强

47、化事中事后监管,推进存量项目能效提升,实施分类管理,建立常态化监管机制。落实国家和省散乱污企业管理相关要求,持续推进散乱污企业综合整治。到2025年,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20年下降16%,省级以上园区全部实施循环化改造。三、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以绿色发展为导向,倡导精细生产,高效利用农业资源,统筹推广农业节水、节肥、节药、节地、节能技术,促进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持续推进农药化肥减量行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和喷滴灌等减量施肥技术,加大商品有机肥、专用肥和生物肥的应用,推进农作物秸秆粉碎还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农田地力。大力推动病虫害绿色防控统

48、防统治,开展荔枝种植万亩绿色防控示范区建设。持续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促进种养循环发展。提升农产品加工综合利用水平,鼓励在农产品副产物、粮油薯加工副产物、果蔬加工副产物、畜禽加工副产物、水产品加工副产物等领域副产物的梯次加工与高值化综合利用,通过饲料化、肥料化、燃料化等方式吃干榨尽各种加工副产物和农业剩余物。推进废弃农膜、农药包装物等回收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加大农业龙头企业培育,进一步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推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打造绿色健康的菜篮子米袋子品牌。到2025年,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农作物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40%以上。四、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高品质和多元化转变,强化新业态新模式新消费培育,加快形成优质高效、结构优化、竞争力强的服务产业新体系。优化发展现代商贸、现代物流、金融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完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推进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发展高端研发、创业孵化、技术转移、科技金融、科技咨询、知识产权等科技服务业,完善开放式科技服务创新网络,构建覆盖创新全链条的科技服务体系。加强高水平展会场馆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