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轨道交通监测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616402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70 大小:612.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铁轨道交通监测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地铁轨道交通监测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地铁轨道交通监测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地铁轨道交通监测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地铁轨道交通监测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铁轨道交通监测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铁轨道交通监测实施方案.docx(7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地铁轨道交通监测实施方案目录1. 概述 .51.1 工程概况51.2 地形地质概况61.2 1 自然情况61.2 2 地形地貌61.2 3 地层岩性61.2 4 自然情况地质构造71.2 5 不良工程地质71.2 6 水文气象81.2 7 地震条件81.3 监测目的81.4 监测的主要内容91.5 编制依据92. 监测工作的重点及原则.102.1 监测工作的重点102.2 监测工作的原则102.3 监测测点的布置及工作量102.4 监测的精度要求、频率、警戒值112.4.1 监测频率122.4.2 监测项目警戒值122.5 采用的仪器设备132.6 人员配备143. 监测实施方法 .143.1

2、 目测巡视143.2 支护结构(圈梁、桩顶、周边管线)水平位移监测153.2.1 监测平面基准网153.2.2 测点的制作及安装163.2.3 观测方法及精度173.3 沉降(地表、地下、圈梁、桩顶、管线、建筑物)观测173.3.1 基坑地表沉降监测点布置与埋设要求173.3.2 高程基准网183.3.3 沉降监测网203.3.4 观测方法及精度203.4 支护结构侧向位移的监测203.4.1 支护结构(桩)中测斜管安装213.4.2 监测方法213.5 侧向土压力监测方法213.6 地下水位观测方法223.6.1 水位观测孔的施工223.6.2 地下水位监测243.7 建(构)筑物倾斜、裂缝

3、监测方法243.7.1 建(构)筑物倾斜监测243.7.2 裂缝监测方法263.8 爆破振动监测273.8.1 观测方法273.8.2 振动信息的分析、处理283.9 基坑周边位移收敛监测283.9.1 测点埋设283.9.2 收敛量测293.10 支撑轴力监测303.11 钢筋应力应变监测303.11.1 安装与使用303.12 隧道拱顶沉降监测313.12.1 隧道拱顶沉降监测断面与测点布置313.12.2 隧道拱顶沉降监测量测方法333.13 隧道收敛监测333.13.1 隧道收敛监测断面与测点布置333.13.2 隧道收敛监测量测方法343.14 隧道地表沉降监测353.14.1 隧道

4、地表沉降测点布置353.14.2 隧道地表沉降监测方法354. 监测资料整编分析和报告提交.364.1 原始监测资料的收集364.1.1 初测值的采集364.2 原始监测资料的检验和处理364.3 原始监测资料的整理和初步分析374.4 监测资料的整编374.5 监测成果的分析384.6 监测成果的提交385. 一般性信息、预警快报、预警响应及消警报送流程.405.1 一般性信息报送405.2 预警快报415.3 预警响应415.3.1 预警的分类415.3.2 预警制度435.3.3 预警响应445.4 消警信息报送456. 现场安全巡视工作.466.1 安全巡视的目的466.2 安全巡视的

5、内容及要求476.2.1 明挖基坑巡视内容476.2.2 矿山法隧洞巡视内容476.2.3 周边环境安全巡视486.3 安全巡视频率及周期496.3.1 周围环境及工程结构自身监测频率496.3.2 现场安全巡视周期496.4 巡视方法496.4.1 现场踏勘和调研496.4.2 现场巡视作业506.5 巡视预警标准506.6 安全巡视资料整理567. 监测工作质量保证措施.567.1 质量保证体系567.2 组织机构和人员587.3 监测工作管理制度588. 安全生产保证措施.618.1 安全生产方针及目标628.2 安全生产分工与职责628.3 安全生产保证制度628.4 安全保证措施63

6、1. 概述1.1 工程概况第八工作段包括:沙冲路站(长171.9m)、沙冲路站望城坡站区间暗挖隧道长1871.1m、沙冲路站望城坡站中间风机房、望城坡站(长253.5m)、望城坡站新村站区间暗挖隧道长861.94m。沙冲路站是某某市轨道交通1 号线市政配套项目的一个中间站,南接望城坡站,北接火车站站,为地下车站。位于南明区沙冲路与朝阳洞路交叉口西侧,沿朝阳洞路呈东西方向布置。车站有效站台中心里程为YCK27+156.000,设计起讫里程为 YCK27+75.500 YCK27+247.400。车站外包总长度为171.9m,标准段宽为 19.60m, 基坑深约为 20.5m。车站总建筑面积为12

7、400m2,其中车站主体结构建筑面积为10211m2, 车站附属建筑面积为 2189m2,有效站台长度为 120m。车站为地下两层(局部三层)10.5 m 岛式站台车站, 地下一层为设备层,地下二层为站厅层,地下三层为站台层。车站设置4 个出入口通道和 2 组 8 个风亭。主体基坑围护结构采用1200mm2400m人m工挖孔桩 +34 道内支撑,采用明挖顺做法施工。望城坡站为某某市轨道交通1 号线一期工程中间站, 位于珠江路与珠江北路交叉口, 右线上起沙冲路站,下至新村站,车站两端分别接暗挖区间,站后设停车线。有效站台中心里程为 YCK29+196.000,起讫里程为 YCK29+118.95

8、0YCK29+372.450,车站总长为 253.5m, 标准段宽为19.40m。车站总建筑面积为12921m2,其中车站主体结构建筑面积 为 10030m2,车站附属建筑面积为2891m2,有效站台长度为120m。本站为地下双层10.5m 单柱岛式车站, 地下一层为站厅层, 地下二层为站台层。 共设置 4 个出入口和两组风亭。主体基坑围护结构采用1200mm240钻0 孔灌注咬合桩 +3 道内支撑支护体系, 采用明挖顺筑法施工。沙冲路站望城坡站区间隧道设计起止里程为YCK27+247.400 YCK29+118.950,共 1871.1m, 为双洞单线暗挖区间隧道。隧道轨面最小埋深为17.8

9、6m, 最大埋深为71.36m, 施工方法为台阶法。为满足通风要求,于YCK27+788.200处设置区间风井,兼做区间施工竖井和联络通道使用。拟从区间风井处开挖施工,大里程端由望城坡站开始施工,共三个工作面。沙冲路站望城坡站中间风机房设计起止里程为YCK27+749.1 YCK28+750线,路上方为暗挖两层结构形式,线路南侧为明挖四川结构,区间风井兼做联络通道。风井采用明挖顺作法施工,主体围护结构采用钻孔灌注桩围护。望城坡站新村站区间位于小河区,本区间设计起止里程为YCK29+374.15 YCK30+230.4,全长851.005 m ,均为暗挖隧道。其中左隧配线段ZCK29+326.5

10、6 ZCK29+531段为单洞双线 VC型复合式衬砌和双线V6.0 型复合式衬砌,其余段均为双洞单线 VC1型复合式衬砌和单线VC2型复合式衬砌。 区间隧道中部 YCK30+674.747处设置一左右隧联络通道。隧道施工方法采用台阶法施工,由进口端和出口端同时组织进洞施工。1.2 地形地质概况1.2 1 自然情况工程地质概况表工点名称地质土层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沙冲路站砼路面层、块石层、硬塑红粘土层、白云岩岩溶望城坡站砼路面层、块石层、淤泥质土层、泥岩、灰岩、砂岩岩溶沙冲路站 - 望城坡站中间风机房沙冲路站 - 望城坡站区间望城坡站 - 新杂填土、块石、硬塑红粘土、可塑红粘土、软塑红粘土、淤岩溶

11、泥质土、粘土、白云岩块石层、杂填土、硬塑红粘土、粉质粘土、基岩岩溶杂填土、块石层、淤泥质土、粉质粘土、化灰岩、化砂岩、村站区间化钙质岩、化泥岩软岩、岩溶1.2 2 地形地貌某某市位于某某省中部云贵高原的东斜坡上,属全国西部高原向东部平原过渡的过渡地带。东、南与黔西南布依苗族自治州接壤,西靠安顺地区, 北邻毕节地区和遵义市。海拔最高约1762m,最低约 506m。本工作段内地貌类型主要为高原溶蚀残丘、堆积洼地与槽谷相间的高原地地貌单元。地处岩溶洼地,地形平缓,整体来说,该区段地势起伏不大,局部山丘地形较陡。1.2 3 地层岩性施工区洼地附近多由第四系地层覆盖,基岩出露于周边溶蚀残丘,基岩主要为三

12、叠系系统大冶组及安顺组地层,其岩性特征由新至老分述如下:第四系覆盖层杂填土层( Qm1):为砖块、碎石、混凝土块、生活垃圾及粘土组成,结构松散,于民房区及道路附近零星分布,厚度0.51.5m。耕植土层( QP1):为褐黑色、土黄色土层,结构松散,富含有机质及植物根系,多为农田、耕地表层土层,广泛分布于耕地或荒坡之上,厚度一般小于1m;残积层( Qe1):红黄、黄色粘土夹少量碎石,主要分布在洼地、溶槽及缓坡地带。基岩:场区出露地层为安顺组, 大冶组,沙堡湾组, 龙潭组和茅口组, 由新到老分述如下: 安顺组一段( Tlal)为灰色、浅灰色厚层至块状细中晶白云岩,时夹溶塌角砾岩。厚度 100204m

13、。大冶组( T1D)两段:二段( T1D2)为浅灰色中厚层亮晶灰岩,时夹厚层鲕状灰岩。厚度30110m。一段( T1D1)为浅灰色微薄层状泥晶灰岩为主,夹中厚厚层灰岩、竹叶状灰岩及夹少量页岩、鲕状灰岩,厚度134 190m。沙堡湾组(T1S)为黄绿色页岩夹泥岩为主, 上部夹浅灰色扁豆状至薄层状泥灰岩, 厚度 6095m。龙潭组( P21t)为页岩砂岩与燧石灰岩夹0 3 层薄煤层,厚度 50 65m。茅口组一段( P2m1)为浅灰色厚层 -块状亮晶灰岩细晶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厚度50150m。1.2 4 自然情况地质构造区域地质构造单元属扬子准地台(一级构造单元)、黔北台隆(二级构造单元) 、遵

14、义断拱(三级构造单元)、某某复杂构造变形区(四级构造单元),构造形迹以南北向为主。1.2 5 不良工程地质风化场区出露地层主要为三叠系中统安顺组、大冶组和二叠系长兴大龙组、 龙潭组灰岩、白云岩、泥质灰岩、泥质白云岩、泥页岩等,属较硬岩软岩。其中薄 -中厚层灰岩、白云岩属中硬岩,基岩比层以03m(局部达到 58m)的强溶蚀带为主;薄中厚层泥质白云岩、泥质灰岩、泥页岩等多属软岩-较软岩,基岩表层风化现象普通,强风化 层厚度一般 3 5m,局部达到 58m。溶蚀受构造切割影响,表层强溶蚀带内岩体完整性差,断层带两侧多为可溶岩,易顺断层形成溶蚀集中发育带或岩溶管道。场区溶沟、溶槽、石牙、洼地较发育。

15、据钻探资料, 场区地下溶蚀裂隙发育,以竖向、串珠状发育的溶洞为主。1.2 6 水文气象气候为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温和湿润, 雨量充沛, 一般年均降雨量1200mm 左右, 阴雨天气多,相对湿度大,无霜期270 天左右。年平均温度15.3,历史上最低温度为-9.5,极端高温 39.5。冬季主导风向北偏东,夏季主导风向南偏东,晴天多南风,雨天多北风,年均风速2.2m/s,瞬时最大风速20m/s。年平均气压 8935 毫帕。冬季气压较高,夏季风压较低。主要灾害有倒春寒、冰雹、暴雨、大风和酸雨,历史上凝冻也是灾害之一。工程区地下水类型主要有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两种类型。1.2 7 地震条件1、基本烈度及

16、抗震设防烈度本工程场区设计地震基本加速度为0.05g,相应地震基本烈度度, 抗震设防烈度为VI 度,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35s。根据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8)本工程为重点设防类,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2、地震安全性评价拟建场地及其周边未发现影响场地稳定性的断裂等不良地质作用,场地属构造稳定区。近场区未发现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断层,亦没有发生过破坏性的历史地震,近场区内不存在发震构造,勘察场地属地震稳定区。3、 场地土类型及建筑场地类别根据国家标准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2009 年版),场地安全等级为一级。场地覆盖

17、层主要为耕土、杂填土及粘土构成,均属中软场地土,场地类别属类 抗震场地。1.3 监测目的1) 通过监测,掌握施工期间基坑、支护结构与周边环境的动态变化,明确施工对基坑、支护结构和周边环境的影响程度以及可能产生安全事故的薄弱环节,验证基坑开挖方案和环境保护方案的合理性,预测基坑及临近建筑物的变形发展趋势,及时对其安全性做出评估 ,同时综合各种信息进行预警和报警,使有关各方有时间及时作出反应,防止环境事故的发生。2) 充分发挥监测的技术优势,对监测成果要结合施工、地质情况进行充分、深入的理论分析,监测工作要真正发挥优化设计和及时反馈指导施工的作用,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情况提出建议措施,提高本项目信

18、息化施工水平。3) 积累资料, 为今后类似工程或工法本身的发展提供借鉴。并为运营后的养护与维修提供可靠的原始数据。1.4 监测的主要内容(1) 侧土压力(2) 围护结构位移(3) 围护结构变形(4) 支撑轴力(5) 地下水位(6) 爆破振动(7) 地面沉降(8) 桩内钢筋应力应变(9) 建筑物的倾斜与沉降(10)基坑周边水平收敛(11)地下管线沉降和位移(12)临时立柱沉降与位移(13)土体侧向位移1.5 编制依据(1) 某某市轨道交通1 号线工程施工图设计;(2) 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3) 城市测量规范 CJJ/T8-2011;(4) 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

19、TB101212007;(5)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2007;(6)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JGJ/T8-2007;(7) 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8)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201-2009);(9)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 (GB/T12897-2006);(10) 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2003;(11)地铁设计规范 GB50307-2009;(12)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2012; (13)城市地下水动态观测规程CJJ76-2012;(14) 地铁工程监控量测技术规程DB11/4902007;(15) 爆破安全规程 GB

20、6722-2003(16) 岩土工程详勘报告水文地质报告及其他专项地质报告(17) 沿线环境调查报告;(18) 风险工程专项评估及其设计资料;(19) 工程周边地形图、管线图;(20) 其它国家、行业、地方的有关规范、规程;(21) 其它各专业设计文件、合同文件、施工及验收规范等;2. 监测工作的重点及原则2.1 监测工作的重点(1) )明挖基坑(明挖车站主体结构、附属结构、暗挖区间的临时施工竖井、区间、区间风井)应是本次监测工作的重点。(2) )在汛期和暴雨季节,重点监测地下水动态及其对基坑的危害。陡降暴雨时,在厚度较大且透水性好的杂填土层,容易形成流土,应增加监测内容和加强监测频率。(3)

21、 )基坑施工中最主要的环境灾害是地表塌陷和随之而来的房屋不均匀沉降、裂缝、倾斜以及管线断裂等,监测内容的重点为建筑物、地下管线沉降和房屋倾斜。2.2 监测工作的原则(1) )监测的方法和设备应尽可能多运用目前先进的监测技术,以高精度、切实可行的测量方法来获得翔实、可靠的监测数据。(2) )监测手段采用整体控制和局部监测相结合、定期监测与连续监测、大地测量及传感器测量的“点”与专家巡视检查的“面”相结合的方法。(3) )遵循信息化施工原则,采取快速监测快速反馈,信息集成网络化管理的技术路线,建立监测信息管理、预测预报系统,强调监测结果的及时反馈、预警发布的计算机主动程控化以及快速预测分析、紧急情

22、况的应付措施。2.3 监测测点的布置及工作量本工程各监测项目及测点主要按设计部门的监测技术要求, 并结合以上监测原则而布置的,具体实施时可根据现场情况进行适当调整,详见下表 2.1、2.2。基坑监测工作量统计表表 2.1序号监测项目工作量1侧土压力44 点2围护结构位移量测26 点3围护结构变形量测140 点4支撑轴力78 点5地下水位量测20 孔6爆破振动1 项7地面沉降30 点8桩内钢筋应力应变24 点9建筑物的倾斜与沉降10 栋10基坑周边水平收敛15 条11地下管线沉降和位移157 点12临时立柱沉降与位移50 点13土体侧向位移量测24 点14锚杆内力5 点2.4 监测的精度要求、频

23、率、警戒值各监测项目在基坑支护施工前应测得稳定的初始值,且不应少于两次;位移观测基准点数量不应少于两点,且应设在影响范围以外;点位应深埋,且便于由基准点向监测点引测。基坑监测精度要求表 2.2序号监测项目监测范围测点间距监测精度连续墙迎土侧和嵌长、短边中点,竖向间距1侧土压力0.15%F.S固段墙背土侧5m2围护结构位移量测围护结构上端部沿车站纵向30 35m一个1.0mm3围护结构变形围护结构内长短边中间竖向间距1m0.02m/0.5m4支撑轴力支撑端部或中部长、短边中点且间距15m0.15%F.S5地下水位量测基坑周边基坑四角点、长短边中点5.0mm6桩内钢筋应力应变桩体全高长、短边中点竖

24、向间距不大于 5m1.0mm7地面沉降围护结构周围土体沿车站纵向 30m 50一个1.0mm8建筑物倾斜与沉降建筑物四角1.0mm9基坑周边收敛基坑周边50m布设一条测线0.04mm10地下管线沉降和位移管线全长10 米一测点1.0mm11临时立柱沉降与位移基坑内不少于总数的20%1.0mm12 土体侧向位移量测基坑四边长、短边中点竖向间距5m1.0mm13 锚杆内力锚杆端部长、短边中点且间距15m0.5%F2 S2.4.1 监测频率根据监测项目对基坑安全的影响程度,设定不同的监测频率;各项监测的时间间隔可根据施工进程确定。当变形超过有关标准或场地条件变化较大时,应加密观测。当有危险事故征兆时

25、,则需进行连续监测。基坑施工监测频率表 2.3基坑开挖深度(m)序号监测项目 55 H1010 H 15H 151侧土压力1 次/3天1 次/2天1 次/1 天2 次/1 天2围护结构位移量测1 次/3天1 次/2天1 次/1 天2 次/1 天3围护结构变形1 次/3天1 次/2天1 次/1 天2 次/1 天4支撑轴力1 次/3天1 次/2天1 次/1 天2 次/1 天5地下水位量测1 次/3天1 次/2天1 次/1 天2 次/1 天6爆破振动爆破施工时7地面沉降1 次/3天1 次/2天1 次/1天2 次/1天8桩内钢筋应力应变1 次/3天1 次/2天1 次/1天2 次/1天建筑物的倾斜与沉9

26、1 次/3降天1 次/2天1 次/1天2 次/1天10基坑周边水平收敛1 次/3天1 次/2天1 次/1天2 次/1天地下管线沉降和位111 次/3移天1 次/2天1 次/1天2 次/1天临时立柱沉降与位121 次/3移天1 次/2天1 次/1天2 次/1天13锚杆内力1 次/3天1 次/2天1 次/1天2 次/1天2.4.2 监测项目警戒值基坑监测项目的监控报警值应根据监测对象的有关规范及支护结构设计要求确定。同时设定报警值,取设计极限值的70%;警戒值取设计极限值的75%,当监测点达到或超过报警值时应及时向有关部门报警。基坑监测项目报警值设定序号监测项目报 警 值1地下水位坑内降水导致外水

27、位降低的变化率超过累计达到1000mm时,坑底水位高于设计值500mm/d 或者2支撑轴力0.7 倍设计值3桩体变形0.7 倍设计值4围护结构位移Min(30mm、0.15 H)5 建(构)筑沉降极限值 ( 桩基础建筑物沉降10mm,天然地基建筑物沉降 30mm,速率 2mm/d)6 建(构)筑物倾斜 4 警戒值为极限值得80极限值 ( 一般砖房、 非抗震的大型砌块建筑物2-3cm/s ;7 爆破振动8 基坑周边及水平收敛钢筋混凝土框架房屋5cm/s)极限值 ( 级围岩: 110mm;级围岩:70mm;级围岩: 50mm)9地面沉降30mm变化速率( 23mm/d)10周边管线30mm变化速率

28、( 23mm/d)11锚杆内力一级 60%-70%二级 70%-80%三级 80%-90%2.5 采用的仪器设备预计投入本项目监测工作的仪器设备如表下表。主要仪器设备表序号仪器设备名称 /型号仪器设备性能生产厂家单价(万元)数量备注1 自动安平水准仪/DSZ20.3mm/km苏一光312 数字水准仪 / DNA030.3mm/km莱卡1112mm 2ppm*D ,3 全站仪 / SET2X0.5”索佳121可测水位和分层沉4 电测水位沉降仪 1mm金坛0.41降,待购序号仪器设备名称 /型号仪器设备性能生产厂家分辨率:单价(万元)数量备注6爆破振动记录仪5测斜仪0.02mm/500mm 精Si

29、nco31度: 2.5mm/30mIDTS 3850,最大采样速率 200Ksps, 采样长度 83 16Ksa/ 段7收敛计岩土所3.22度0.04mm8轴力计金坛19钢筋计 0.1%长沙亿拓110锚杆测力计2.5级云峰111电脑华硕0.5412数码相机日本0.4313打印机(黑白、彩色)惠普0.5214面包车金杯51分辨率 0.02mm,精成都中科0.71动测公司监测仪器设备是完成监测任务的手段,仪器的精度影响监测的质量,而仪器设备的 数量则是顺利完成此次监测的重要保证。所采用的仪器必须经过省级以上技术质量监督局授权的专门检定单位检定合格并在检定有效期以内才能使用。2.6 人员配备序号人数

30、职称职务11高级工测量队长21中级工监测组组长33中级工测工3. 监测实施方法3.1 目测巡视基坑监测项目均是非实时性监测项目,所以相比之下巡视目测也有一些仪器量测尚不具备的优点,它观察的是整体的面,而仪器量测往往局限于点。(1) 直观、快捷深基坑工程容易发生的工程事故多为围护结构坍塌,土体滑坡,支撑体系变形, 周围建筑物沉陷、裂缝等。很多工程事故的产生都是在监测正常进行下发生的,监测点的数量有限,都分布于常见的重要位置,有时仅从监测数据上并不能预测到基坑的个别部位。通过经常的目测往往能更及时的发现事故的前兆,特别是对暴雨天气后基坑周围土体的一些细微变化,土体的局部的沉陷,地面与建筑的裂缝等的

31、发现。(2) 定性准确仪器的监测均是定量的数据,我们从数据上发现的往往是量变的过程,而一些规范和工程经验的警戒限值都是大家长期沿用下来的安全底限,它是一个具体的量值。而直接导致工程事故或其前兆现象发生的量值具有很大的范围,有时会远远高于常规警戒 值,有时会甚至低于常规警戒值。而且目测则有可能及时发现质变的前兆,对现象做出定性结论。巡视目测实施方法每次现场量测之前,大量或长时间降雨时,均需进行目测,对监测点未布置的部分也要查看,例如未设监测点的基坑支撑、锚索等。目测具体内容有:a 肉眼观察基坑支护结构外观,查看其壁上是否产生裂缝、流沙或其它变形,观察所有锚杆(索)锚头外观,看其是否有异常现象。b

32、 观察支撑体系及其端头附近的支护结构,是否有变形,是否有裂缝等破坏现象。c 查看基坑周围土体及建筑,看地面是否有沉陷、裂缝、滑移、隆起等现象,建筑物是否有裂缝。特别是在大量降雨时,应及时多次的进行观察。观察到的异常现象中,严重的应立即向有关方通报,可疑的应结合现场监测数据分析,分析结果写进日报或周报。3.2 支护结构(圈梁、桩顶、周边管线)水平位移监测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程 ( JG/T8-2007),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水平位移采用全站仪或者高精度经纬仪监测,监测方法可以是导线法、 极坐标法、测小角法、交会法、视准线法等。3.2.1 监测平面基准网监测平面基准网点根据现场情

33、况,当不能满足平面监测的要求时,加密控制点,可以采用精密导线测量方法或GPS 测量方法测量。当采用GPS 测量方法,选点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选点前应仔细研究施工组织计划。务必使控制点能尽量避开施工区及堆放材料的地方,减少施工时网点的破坏。点应设在土质坚固、不易受损坏、且能长期保存的地点。(2) )因为在GPS 观测中要求尽量减弱干扰,保证卫星信号的正常接收,确保观测质量。因此,控制点要布设在四周开阔,没有仰角高于15的成片障碍物,同时要减少多路径效应, GPS 网点周围不得有强反射面,避开高压线。(3) )保证 GPS点至少有两点通视。(4) )为了提高网点的精度与可靠度,不允许出现支点

34、。选点埋标完毕,等沉降稳定后,才能进行观测。采用双频精密测地型GPS接收机0(LEICA1230)施测,仪器标称精度优于5mm+1ppm*,D作业方式采用静态相对定位模式。GPS观测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 观测要求:卫星高度角15 ,有效观测卫星个数 5,采样间隔为10”,观测时间 120min,GDOP 。(2) 采用经检验合格的光学对中器对中。为消除相位中心偏差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安置天线时,应使天线指北线指向北方,可用罗盘定向,定向误差不得大于5。(3) 在测量过程中, 当每个测站仪器工作正常后, 应及时逐项填写测量手薄中各项内容,当时段观测时间超过 60min 以上,应每隔 30mi

35、n 记录一次,记录手簿参考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附录 H的形式。(4) 对天线严格整平,天线高在测量前、后各量一次。每次均从三个不同方向分别量取,误差不得大于2mm。基线向量的解算采用GPS接收机厂家随机提供的商用软件进行,基线结果采用双差固定解。在WGS-84坐标系下的三维无约束平差,在基线解算质量检核的基础上,进一 步评定GPS网的内部符合精度与外业观测的质量,GPS网平差计算采用软件系统PowerADJ 3.0 完成。并进行坐标转换。3.2.2 测点的制作及安装围护墙(桩)顶部水平位移测点设在围护墙 (桩) 的中轴线上,在浇筑围护墙(桩)的冠梁时埋在砼中。为了提高测试精度,测点采用

36、特殊加工的强制螺 栓环 氧 树 酯 与 沙 浆构 筑 物对中螺纹钢杆制成,测量时直接将棱镜安装在测杆的 混 合 物 填 充 料不 锈 钢 强 制 对中 观 测 螺 栓16图 3-1 强制对中位移测点量变化规律预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程 ( JGJ8-2007),工程测量规范( GB50026-2007),沉降观测采用精密水准仪及其配套的铟钢精密水准尺,运用精密几何水准测量方法, 按照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7-2006)一、二等精密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基准点、工作基点、水准测点规格及埋设要求参照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2007) 执行。3.3.1 基坑

37、地表沉降监测点布置与埋设要求(1)基坑周边地表竖向沉降监测点布置基坑周边地表竖向沉降监测点的布置范围为基坑深度的13 倍,监测剖面设在坑边中部或其他有代表性的部位,并与坑边垂直,监测剖面数量视具体情况确定,每个监测剖面上的监测点数量不宜少于 5 个。对可能受影响的地表、 路面布设沉降监测点, 先用空心钻在地表钻孔,然后插入沉降测点,测点采用 2030mm,长 800 1000mm半圆头钢筋制成。为减小路面结构对观测效果的影响,沉降点埋设在土层内,表面盖上铁板保护。测点埋设应采取标准点埋设方法,在交通十分繁忙、无法进行钻孔设点的情况下,也可采用浅层设点方法。( 2)周边需保护建(构)筑物沉降监测

38、点布置周边需保护建(构)筑物沉降监测点布置考虑建筑物的重要性,密度一般按施工监测布置点的1020布设。沉降监测各类测点埋设时应注意保证方便观测,避开有碍立尺的障碍物,一般应高于地表0.20.5m,测点埋设完毕后,在其端头的立尺部位 涂上防腐剂。3.3.2 高程基准网建筑物沉降点的埋设高程系统采用1985 年国家高程基准。监测基准网点由水准基点和工作基点组成。水准基点标石根据现场情况,选用深埋不锈钢水准基点标石、深埋钢管水准基点标石或混凝土基本水准标石;工作基点的标石可以采用浅埋钢管水准基点标石或混凝土普通水准标石或墙角、墙上水准标志(图 3-2)。基点应埋设在沉降影响范围以外的稳定区域内;且尽

39、量埋设在视野开阔的地方,以利于观测。基点的埋设要牢固可靠。应经现场踏勘,并结合地质地层实际情况,确定埋设深度。采用现浇与预埋两种方式。同时应至少埋设两个基点,以便互相校核;基点应和附近原始水准点多次联测,确定原始高程。根据现场情况,为方便工作开展,可以将整个标段划分为几段,每段各自布设水准基点和工作基点,构成独立水准网,并尽量利用附近已知的水准基点。标石、标志埋设后,应达到稳定后方可开始观测,稳定期不少于 15 天。(1) )基辅分划读数差 0.3mm,基本分划与辅助分划所测高差之差 0.4mm,往返较差及附合或环线闭合差 0.3 n ( n 为测站数)。(2) )视线长度 30m、前后视距差

40、 0.5m,前后视距累积差 1.5m、视线高度(下丝读数) 0.5m。在施测时,测点之间必须是偶数站,往返测量的测站数均为偶数站。野外观测完后,应认真检查观测成果,确保观测成果的可靠性。并对每条 水准路线按附合路线和闭合路线计算高差闭合差。每千米水准测量高差全中误差,应按下列公式计算:M1 WWNwL(1)式中, MW 为高差全中误差( mm),W 为闭合差( mm),L 为计算各 W 时相应的路线长度( km),N 为附合路线或闭合路线环的个数。若计算的 MW 不满足规范要求,应查明原因,并进行重测。同时,按水准路线往返测段高差较差计算,每千米水准测量的高差偶然中误差,应按下列公式计算:M1 4nL(2)式中, M 为高差偶然中误差( mm), 为水准路线往返测段高差不符值( mm ), L为水准测段长度( km),n 为往返测的水准路线测段数。若计算的 M 不满足规范要求,应查明原因,并进行重测。监测基准网的计算按最小二乘原理,采用间接平差进行网平差计算,并进行精度评定。利用王新洲教授编写的水准网平差软件,进行水准网平差计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