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研制度.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1616642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0.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教研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学校教研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学校教研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学校教研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学校教研制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校教研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教研制度.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学校教研制度一、指导思想为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方案与课程标准,扎实推进我校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改进行动,根据中小学”评价任务的设计与实施”主题研讨活动实施方案和2022-2023学年义务教育教学指导意见、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小学学段学科教学建议等文件要求,本学期,我校教学教研工作将以优化教学管理和提升科研能力为主线,以“三新”落实为抓手,深化“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实践研究,加强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以促进师生发展为中心,落实过程管理,不断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扎实推进各项工作,特制定以下规划:二、工作定位我校教研活动定位为“服务于学校发展,服务于教育教学改革与创

2、新、服务于教师的专业提升”,开展多种形式和多个层面的教研活动,解决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提升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和课程领导力。三、工作目标强化“科研兴校、科研强校、以研促教、教研相长”的意识,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以建设一支“师德好、业务精”的教师队伍为目标,坚持对教师进行继续教育和培训,全面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素养和文化知识素养,培养能满足现代教育发展要求的研究型教师队伍,让全体教师获得可持续提升。四、工作重点L聚焦新课改,靶向教学评。持续深化“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改进行动,着力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打造优质高效课堂。2抓常规教研活动、抓学科组教研活动、抓小课题研究工作;

3、提升集体备课活动的实效性。3,构建以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为主体的教科研队伍,吸引全体教师开展教学评研究,促进整个教师队伍的提高。四、工作措施1 .科学构建教研网络,落实工作职责本学期我校实行“包靠校干一包科主任一教研组长一备课组长”四位一体的教研团队建设模式,层层分工,全面覆盖。教研活动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学校示范课、年级公开课、隔周学校大教研和每周年级组教研。科学管理、逐级落实、全员参与,确保教研工作分层有序地开展。2 .建设一支观念新、师德高、业务精、能力强的教科研队伍(1)教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强的骨干教师进入教科研队伍,形成教科研骨干队伍,制定详细的骨干教师培训方案,让他们在学习发展中担负起

4、榜样示范作用,以教科研队伍带动整个教师队伍的提高.(2)加强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队伍建设。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是学校落实教学工作开展校本教研提升教师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的最基础组织,在提高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教研能力的同时组织他们学习课题研究方面的知识,提高他们从教研中选题、申报课题、撰写课题方案、进行课题研究的科研能力,形成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教师集体的同伴互助,教研员的专业引领三种力量互相整合,共同推进。(3)加强课题组长和课题组成员队伍的建设。定期召集课题组全体成员系统学习课题研究方面的理论知识和考题的研究方法,提高他们的课题研究能力,确保有立项,有过程、有结果。3 .扎实做好常规教研工作(1)

5、建设学科教研组,扎实开展学校大教研活动。活动主题、活动要求、中心发言人或主讲人提前一周安排,确保活动过程扎实有效,活动之后有记录,使教研组成为学校教学研究与改革、教师成长与发展的阵地。教研组长负责制定本学科的教研活动计划。为便于组织和提高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活动开展务必做到“三落实、两固定即计划、组织、内容落实,地点、时间固定,活动计划要通过教研组会议讨论决定,力求人人参与,各展所长。(2)以年级备课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各备课组长具体负责安排,组织并落实好集体备课活动。集体备课既要重过程,也要重结果。将下周教学内容按要求设计导学案,用课件展示进行研讨并定稿印刷,统一备课组教学步调,促进教学

6、质量的整体提升。(3)听评课活动:本学期开展学校示范课和年级公开课相结合的听评课活动。学校示范课要起到榜样引领作用,年级公开课要紧扣“教学评一致性”要求。听评课活动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要为教科研活动服务,上课结束后全体教师进行评课活动,教研组长、备课组长要做好记录。教师参加教研活动实行签到制,要落实教师的业务考核,实行评优、晋职、晋级量化评分与教研活动的联挂制,并与考核进行挂钩。(4)严格落实计划。认真制定各备课组教学工作计划,杜绝假、大、空。抓好计划的落实,力戒流于形式。(5)认真解读课标。各备课组引导教师学习新课标,力求每位教师把本学科教学理论、课标要求落实到日常教学实践中。(6)重视研读

7、教材。引导教师认真研读教材,明确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材中如何体现,准确把握编者意图,深挖教材、用好教材、合理开发教学资源。(7)巩固集备实效。坚持周前备课、备导学案(备课组务必提前一周备好课);坚持二次备课(教师要结合本班实际和个人特点设计切实可行,易教易学的教案)。(8)提高课堂效益。按照发现问题一聚焦问题一解决问题的思路,着力构建“有效、实效、高效”的课堂,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打造我校课堂教学品牌。通过研修课、主题讲座等形式,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教研组长、骨干教师示范引领作用,在切实改变课堂结构,提高教学效益,起到示范作用;利用录播室开展“一师一优课”,“微课”,“录像课”活动,教师也可以通过

8、观看自己的录像进行自评与反思;组织教师要认真学习好的案例、精彩的教学设计,恰当用于课堂教学;注重学习与实践,课后不断反思,勤于积累,笔耕不辍,积极撰写教学论文与教学随笔,内容可以围绕课堂实施、课堂效率、师生关系、教学活动、教学氛围、教学环境、教学节奏、教学机智等方面。目的是总结经验,扬长避短,及时进步。(9)严格作业管理。提倡把当堂检测作为,作业要精选精编,认真批改,讲评到位,做到精选、精练、精批、精评。4 .创新课题研究加强对各类各项课题的日常管理,树立“问题即课题”的思想,立足于行动研究,着力解决在教学与管理中的实际问题,做到研究与课堂教学一体化、理论与实践的一致化,真正做到课题研究为课堂

9、改革提供理论支撑、指导改革方向、指引发展出路,将各项工作做到实处。在学校“生活化课堂”研究引领下,以各学科相关立项的各级课题为依托,各教研组按照本组的实际情况,在学习和活动的基础上,每学期开展至少一次的大型主题教研活动,主题教研要体现本教研组的特色。(1)通过调研及问卷调查,以备课组,级部为单位征集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征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炼形成小课题、中问题、大课题研究。以备课组、年级组为单位开展小中课题研究,以学段开展中课题与大课题研究,小中见大,大中有小,大小课题相结合打造大小课题整合链,制定课题研究三年规划,一年之内解决小课题研究,两年期解决中课题研究,三年内解决大课题研

10、究,使教育课题的研究成为学校发展的增长点、闪光点,推进名优教师队伍的建设。(2)以课题研究为抓手,通过课题研究,搭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平台。做到中、青年教师人人有课题,个个参与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吸引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智力投入,以“教学叙事”、“案例分析”、“教学随笔”展评,交流发言、教学论坛、论文、金点子、科研成果等成果化形式,唤醒教师工作内动力,创造教师施展才华的舞台,帮助教师开启被认可、被尊重、和成功的体验,实现情感的提升。努力帮助老师在同行中脱颖而出,在逐步培养他们成为教学骨干,学科带头人,教育名师的过程中,在教师不断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推动教育教学环节的完善,教育教学过程优化,实现教

11、育教学质量的提升。5 .加强教学过程指导(1)教学过程指导以名师、骨干教师为主要力量,从打磨课、评价课、提升课多方面提供相应的理论与实践指导,开展观评课和课例指导,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步伐。观课:依据课程表深入课堂,听课观课,把握课堂教学的一线动态。评课:参与各学科的评课活动、教研活动,从对课的评价,到对评课、教研活动的评价,提出指导意见,改革评课、教研活动的实效性。提升:从课堂呈现的具体问题出发,寻找相应的、恰当的理论支撑,解决问题,改进教学。(2)加强培训交流本着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加强校内、校际、地区间的交流学习活动,“走出去”,博采众长。每位外出参观学习的教师回来后及时总结,并安排专

12、门的时间进行汇报交流,和大家一起分享学习收获,从而达到“一人学习,众人受益”;请进来,邀请名家到校传经送宝,以开阔教师的视野,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教师的文化品味。为广大教师提供新课程理论和前沿的知识,供教师学习学习研讨。开展研究方法的相关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科研能力,为学校输送更多的教学、科研骨干。定期开展电子白板应用、一体机使用、实物投影使用、微课录制等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技能培训。加强教师生活化课堂的设计和实施,从导学案的设计、教学情境的创设,问题探究链的编制、文字图片信息的理解、训练梯度的设计、精讲点拨的时机、反馈校正的方式、课末总结的方式、作业布置的方式逐点培训,并

13、将探索与研究研究的成果进行升华。6 .建好一个阵地抓好校本培训,努力提高教师驾驭新课程的能力和教育教学水平。收集教育教学前沿资料,宣传先进教育教学理论,推荐优秀教学案例和研究成果,推广教师读书心得,进一步发挥教研交流园地的作用,促进广大教师加强理论学习,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创新意识、质量意识和效益意识,提高教科研的能力,为我校课堂教学特色提供思想和理论基础。7 .实施“青蓝工程”,开展名师论坛活动,实现教师“抱团式发展”充分利用学校各级名师开展课堂示范、理论宣讲、教学论坛等活动,开展思想引领、行动助力的“传帮带”活动和一对一的精准互助活动,激发教师工作热情,互帮互助,共同提升,提升业务水平。建设

14、名师俱乐部,使其成为学校学科教学与研究的重要基地,发挥名师在本学科中的示范、辐射和带头作用,通过导师引领、骨干推动,促进梯队发展,把先进的教育理念、独特的教学风格、精妙的教学技巧、灵活的教学方法,和辐射到工作室成员的教学中,力争形成名优群体效应,以此构建高效课堂、生命课堂,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带动更多的教师发展提高。实施“青蓝工程”。继续开展师徒结对活动,新老教师签订“青蓝合同”,明确各自工作职责,明确工作要求,考核标准,落实师徒工作职责,充分发挥“教学、班务、教科研”三个方面骨干教师的“传、帮、带”的作用。组织名师上示范课、开设讲座、开展主题活动,真正发挥“头雁”功能,快速引领教师专业成

15、长,进一步提升我校教师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8 .推介科研成果,打造区域名校品牌每一位教师要根据自己的研究课题、研究目标,在认真学习理论的基础上,要做到学以致用,努力把理论与自己的课题研究结合起来,及时做好课题研究过程中的成果总结,撰写一定数量且有较高质量的课题研究叙事、论文,不断提高认识,逐步形成自己的理论认知结构。重视各级各类竞赛活动。为了提高教师进行教育科研的能力,引导教师向学者型、科研型教师转轨,本学期对上级各部门组织的各项优质课竞赛、课件制作、微课大赛等教研竞赛活动,群策群力,做到“高质量、创特色”,力争在全省乃至全国获得高层次奖,把学校打造成区域名校。建立奖励机制。对承担课题、教改任务或教科研成绩显著的教师,在评先、评职等方面给予优先,并优先派出学习,设立教科研评奖活动,表彰先进组室和先进个人,颁发荣誉证书、奖品、留影,结果纳入学校考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