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的九种修辞手法详解和文言文翻译6个注意事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用的九种修辞手法详解和文言文翻译6个注意事项.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常用的九种修辞手法详解修辞手法,近来在高考语用题中考得不算少,有时判断是哪一种修辞,有时考查修辞的构成及表达效果,有时还考查使用修辞及不使用修辞的表达有何不一样等等。特别是,古诗鉴赏中对艺术手法的鉴赏,也常有修辞的踪影。更遑论学生在作文中也可以适当借助修辞来使自己文章的语文更加生活些。可见,高考备考,确实该用点时间,好好复习一下修辞手法的相关内容。要备考修辞手法,先熟记修辞的名称。从广义的角度看,为了使语言更具有表达力而进行的所有的方法都该称之为修辞。不过,早些年高考有考试大纲,甚至有对考试大纲的进一步说明(称之为考试说明),里面非常明确规定,高考的修辞手法,主要考查九种,分别是:比喻、比拟、
2、排比、设问、反问、反复、夸张、对偶和借代。现在虽然没有大纲,但我们也可以以此为准进行备考。为了方便记忆,不妨用点特殊的方法,如用一个能押韵的句子来表示,三比二问反复考;夸对借代少不了。这里要注意的是,三比中,并不包括“对比,二问中,也不包括疑问(疑问不是修辞手法)。Ol比喻比喻的概念:利用不同事物之间某些相似之处,借一种事物来说明另外一种事物。比喻的表达效果:(1)对事物特征进行生动的描绘或渲染;(2)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形象说明。这里其实有两个方向,在描述性语段中,比喻主要是对描写对象进行修饰,使之更形象,更生动,特点更鲜明;而在议论性语段中,使用比喻,则可以便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
3、,可以化抽象为形象。比喻的一般分类:明喻、暗喻、借喻、博喻(用两个或以上的比喻共同说明同一本体,如朱自清的春中写春雨:“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使用比喻应该注意:(1)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3)所使用的喻体要常见、易懂,比喻要贴切,还要注意思想感情的倾向性正确。难以区分的比喻句暗喻与借喻。能进入高考中的比喻,当不至于停留在“像一样”的形式,肯定有一定的迷惑性,所以,暗喻与借喻,就成了比喻进入高考试题的不二法门。暗喻的几种形式:(I)本体和喻体并列。如:从喷泉里喷出来的都是水,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从血管里流出来的都是血,
4、就像从喷泉里喷出来的都是水一样);(2)本体和喻体修饰。如:这里是花的海洋;(3)本体和喻体注释。如:我爱北京一一祖国的心脏;(4)本体和喻体复指。如:让我们对土地倾注更强烈的感情吧!因为大地母亲的镣铐解除了。适当掌握暗喻的这几种形式,有助于大家准确判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的题型。借喻与借代。两者确实难以区分,网上还有许贴子甚至文字一直在讨论“圆规愤愤地转身”(鲁迅故乡)中的“圆规”究竟是借代还是借喻的问题。我们不妨这样区分:(1)它们的构成基础不同:“借代”着重于事物间的相关性;“借喻”着重于事物间的相似性。“圆规”,是指杨二嫂“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注重的是相似性:长而瘦。
5、杨二嫂肯定与圆规没有什么关联性。所以,当是借喻。(2)作用不同:借代重在“代”,代而不喻;借喻重在“喻”,喻中有代。3)或者可以简而化之,我们记住:借喻加上比喻词,可改为明喻或暗喻,借代则不能。比喻的构成与效果:(1)构成(三个内容):本体、喻体与比喻词(2)效果(三个方向):内容上:描绘了对象的特点或阐释了道理;艺术上:形象生动或化抽象为形象表达感情上:表达什么观点或感情。例:【2020年新高考卷】19、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4分)我决定步行回家,我喜欢走夜路,何况此时夜凉如冰,我越过立交桥,走进了二环路西侧人行道,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
6、。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参考答案:句中把塞车的路比作黏稠的河,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路和河的形状相似,车流和水流相似;塞车时汽车行驶缓慢,和河水固杂质多而黏稠时流动缓慢相似。02比拟比拟的概念:借助丰富的想像,把物当成人来写,或把人当成物来写,或把甲物当成乙物来写。从概念看,比拟分两种情况,一是“拟人”;直接赋予物以人的属性;二是“拟物”,又包含两种情况,把人拟成物或把此物拟成彼物。如: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火山发出一声咆哮。句是把人拟成潮水;句可以看成是拟人,把火山拟成咆哮的人,也可以看成是拟物,把火山拟成咆哮的动物。比拟的表达效果:一是启发想像,更生动、更活泼;
7、二是便于写出对象的某特征;三是易于抒情。当然,这些效果的套话肯定不能直接形成答案,而应该放在具体的文本中,就事论事。特别注意:常见的修辞手法十几种,我们无法把每一种修辞的效果一一记在心里,说实话,即使能把每一种修辞的表达效果背得滚瓜烂熟,但做题时依然觉得漏洞百出。所以,我们应该从宏观上把握,大致了解修辞表情达意上的共性的东西。可以说,几乎所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都可以从三个角度思考,一是修辞对描写或抒情对象的作用,如写出对象的某一特征,二是修辞本身具有一些特点,如生动形象,三是语言上的一些与众不同的特点,如音韵、节奏等。比喻(借物喻人)和拟人的区别:(I)比喻,事物相似,借一事物说明另一事物;拟
8、人,把一个事物赋予了人的属性(形为、动作、表情、思想与思维等),让事物更加的形象生动。(2)比喻句必须有本体、喻词(不出现,但要有)和喻体(必须出现);拟人所写的事物必须有人的特点,不出现喻词,也不出现表示人的词语。例:(1)勇敢的海燕(拟人);(2)海燕像勇士一样(比喻);(3)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拟人);(4)花如深夜熟睡的美人(比喻)2021年高考全国甲卷】21.文中画波浪线处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新疆属于绿洲农业区,干旱少雨,为了让棉花吃好喝好长得好,就要进行科学的水肥管理。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灌溉等栽培技术的应用,为新疆棉生产的提质增效奠定了
9、坚实的基础。参考答案:文中把棉花吸收足重的水分和肥料才能长得好,比拟成人吃好饭喝好水才能健康成长,投射了作者对棉花的感情;使表达比较活泼。排比的概念: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增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一种修辞方法。排比的构成分析。一般要从三个角度分析,一是句子相同或相拟的结构;二是用来排比的句子,在内容上的相关性(即多哪些角度来说描述或抒情的对象);三是语气一致。排比的表达效果(也是从内容、修辞本身特色、语言特色三方面整理)。(1)内容或感情集中,富有层次(或并列或递进);(2)增强气势,便于抒发感情;(3)句式整齐,节奏感强,有音韵美。
10、例L很少人知道构树。在南方,它是并不起眼的树木:青褐色的枝干,浓密的树叶,蓬生的树体,论形体,不足以观瞻;论气味,无香无臭;论身姿,散倚无态。而且常常生在僻静处,无花无蝶,恰如乡里人家,无酒无肉,便冷清寂寥。但我却时常走到树边。我喜欢端详那一片片汉服一一自然是指它的叶子,一律地往前生长,叶片肥大,自中间主茎向两边各开两个岔口。美感便在这岔口上呈现出来。你再仔细端详,那就是汉服啊青色的汉服,凝结了许多时间。我甚至觉得,那叶片背后,还正行走着一个个身影。5.请简要分析画线句中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5分)参考答案:运用排比,分别列举了构树的形体、气味和身姿,借此强化了它少有人知道、冷清寂寥、平凡不起
11、眼的特点。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同时抒发了作者对构树的特殊的感情。例2:从踏入西安城门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进入了一座中华历史博物馆,这里有古朴沧桑、历经千年的青石砖墙,有“抖落黄尘举世惊”的秦兵马俑,还有见证着千年日升日落的雁塔晨钟周礼秦制、汉唐风韵,无数远古神话、史书典籍、出土文物、古迹遗址,赋予了这座城市无与伦比的气质。在一个又一个的历史坐标簇拥下,西安没有沉醉其中故步自封,而是无比自信地敞开胸怀拥抱一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西安与时俱进,古典与现代并存,传统与时尚同在。5.文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参考答案:结构相同,使用了“有有还有”
12、三个相同的分句句式;内容相关,“青石砖墙”“秦兵马俑”“雁塔晨钟”都是西安城的历史遗迹;句式整齐,节奏感强;加强语势,突出强调西安城深厚的历史和文化气息。(5分。答出给2分,答出给3分。意思对即可)例3: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洛神水赋的舞者化身洛神,或拂袖起舞,或拨裙回转,或刚劲有力,或娉婷袅娜,整个舞蹈使端午祈福的美好愿景与惊艳众人的视觉效果高度统一。除此之外,“端午奇妙游”的其他节目如龙舟祭丽人行等也让人叹为观止,带给受众耳目一新的观感和回甘绵长的余韵。5.文中画线的句子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参考答案:(1)构成:结构相同,四句都是“或”字领起的四字短语;
13、意思相关,多角度描写舞者的动作;语气一致,表现出对舞者的赞美之情。(2)表达效果:句式整齐,语言凝练,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美,有助于凸显舞蹈之美。(第一点3分,第二点2分)04夸张夸张的概念:是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夸张一般分为三种情况:夸大;夸小与超前夸张。超前夸张,如: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夸张的表达效果(也是从内容、修辞本身特色、语言特色三方面整理)。(1)突出事物的本质;(2)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强调语气、烘托气氛);(3)引起读者的联想和强烈共鸣;(4)有些夸张,有反讽的意味。例1:下列诗句中,
14、没有使用夸张手法的一项是A.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B.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C.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D.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参考答案:A例2:收纳山中白雪赠人,听起来至少也不算枉费心思。但是你听过赠送云朵的吗?清代秋灯丛话里有一个故事。黄山云海翻腾,尤以天都峰上蔚为壮观,传为天下第一。游客慕名而来,常常随身携带一只装饰精美的木盒,跑到峰上,打开盒子,收纳云气,紧固盒口。等到下山返乡,这个负离子满满的木盒便成为赠送亲朋好友的地道“旅游纪念品”。于是,就有了这样一幕:亲友们好奇而郑重地掀开盒盖,“云气”瞬间“结成峰朵,直冲得汉”,引来啧啧赞叹。这奇观恐怕十之八九
15、是作者的想象,不过时人千里送云,想必本来也就在于一份情怀吧。5.夸张的特征是用夸大的词语来形容事物,请说明文中画线的句子中有怎样的夸张。(5分)参考答案:一只木盒子里有“云气”,盒子里的空气能被看到,盒子里的些许空气能形成云气的“峰朵”,“云气”瞬间会结成“峰朵”,盒子里的“云气”能“直冲霄汉”。05对偶对偶的概念:字数相等、结构相同的一对语句表达相反或相关的意从概念看,分析对偶的构成应该包括三个方向:词性相同;结构相同;内容相关(相近或相反)。具体来说,就是要分析,哪个词与哪个词对(拆分以短词为主),为什么能对(词性或短语的结构类型相同)?意义上有何关联(相反或相同)?要特别注意的是,有一种
16、特殊的对偶叫“对联”,若分析对联的构成,则除了分析对偶的构成外,应该还要加上对联“仄起平收”的特点。对偶的表达效果:(1)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2)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集中地概括了对象的某特点;(3)感情上,抒发感情。例【高考原题】:传统文化展现传统节日,传统节日传承传统文化。剪纸灯谜,描绘城乡风物;秧歌花鼓,传播时代精神。火树银花踏歌行,古风新韵颂文明。一席汁醇味正的文明盛宴,让市民近距离感受到传统文化的深厚魅力和传统节日的浓厚氛围。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5分)参考答案:意义紧密相连。“剪纸灯谜”和“秧歌花鼓”都是传统民
17、间艺术名称,两两相对;“描绘”和“传播”、“城乡”和“时代”、“风物”和“精神”也都是两两相对。形式整齐,节奏感强,朗朗上口,有助于烘托节日的欢快气氛。某班级教室墙上挂着一副对联:“有梦少年存志远,无声春雨润花红。”请简要分析这副对联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参考答案:构成:该对联“有”“无”相对,都是动词;“梦”“声”相对,都是名词;“少年”“春雨”相对,都是名词;“存”“润”相对,都是动词;“志远”“花红”是主谓结构的短语。上下两句对仗工整,结构一致,且仄起平收,音韵协调,构成一幅对联。效果: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顿挫感强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内容上,突出青少年要有理想,志向高远,并为
18、之而奋斗的精神风貌。06反复反复的概念:是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情感,特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句子或者段落等。反复这一修辞,包括两种情况:连续反复。接连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中间没有其他词语间隔。间隔反复:重复运用的词语或句子中间间隔其他词语或句子。反复的构成分析。分析反复这一修辞的构成,除了简单找出重复使用的词语或句子之外,还要认真琢磨,看是否有意义上的重复强调。反复的表达效果(也是从内容、修辞本身特色、语言特色三方面整理)。(1)强调,增强语气或语势;(2)起反复咏叹,表达强烈情感;(3)使语言整齐有序而又回环起伏,有音韵美。要注意的是,答题是务必详细指出,强调了什么内容,咏叹了什么感情
19、。例1:我的叔叔于勒选段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那是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我给了他十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年轻的先生!”5.画线句使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请分析其构成及表达效果。(5分)参考答案:构成:用“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三个句式,反复强调“叔叔”的身份,且意义上形成递进;效果: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调了于勒与“我”、与父母之间的关系,表现了“我”对父母这种自私冷酷态度的强烈不满,深刻地揭示了文章主题。07借代借代的概念: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
20、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这种修辞方法叫借代。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注:借代这一修辞,“本体一定不出现句子中)。要牢记:借代的本质的特征是相关性!借代的多种形式。借代有多种形式,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部分代整体。如:我们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一草一木,代学校的所有东西;(2)具体代抽象:我们不要多费口舌了。句中的口舌这一具体的器官,代替语言。(3)专名代泛称: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句中的诸葛亮”,代指像诸葛亮一样聪明的人。(4)特征代本体:“要多少钱?”来张大团结。(5)结果代原因:好吧,咱们多勒勒裤腰带吧!(6)产地代本体:你怎么不
21、把龙井沏上?(7)形象代本体:一队红领巾唱着山歌走下来了。(8)材料代本体: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青铜是古代制镜的材料,在此用来代镜子)借代的表达效果(也是从内容、修辞本身特色、语言特色三方面整理):(1)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2)使文笔简洁精炼,语言富于变化和幽默感;(3)引人联想,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例L下列熟语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A.人为刀俎,我为鱼肉B.人皆可以为尧舜C.化干戈为玉帛D.情人眼里出西施参考答案:A例2:狮子在西方文化里是凶残暴躁的,代表强权和威严,来到中国后,起初也被奉为权威、庄严的代表。唐朝末年,烽烟不断
22、,狮子慢慢地像“王谢堂前燕一样从庙堂走入寻常百姓家。久而久之,再加上儒家文化的引导,人们对狮子的态度也发生了转变。民间把想象中的祥瑞加之其身,使狮子乖巧祥和,最终成为中华瑞兽。狮子跃舞在佳节吉时之际、雄踞于高阁贵府门前,寄托着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看似入侵了中华文化的西方狮子早就实际上被中华文化融合、吸收和改造,并被引进了全新的文化内涵。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请指出借代内容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5分)参考答案:句中用“烽烟代指战争、战乱,用庙堂代指朝廷。(2分)烽烟不断是指唐朝末年,战乱频发,社会动荡,从庙堂走入寻常百姓家意为本是宫廷贡品的狮子逐渐被民间大众所熟知
23、。借代的使用让句子表达更形象具体、更简洁生动。(3分)08其他修辞(一)反问与设问反问:无疑而问,答案在疑问中。设问: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反问的作用: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设问的作用:引起注意,启发读者思考,加强作者想表达的思想。(二)顶真顶真(顶针),亦称联珠、蝉联,是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句子的声韵的方法。效果:(1)上下文联系严密;续接(正或反)或强化内容;(2)反复吟唱,强化语气;(3)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例:文化要传承,传承需创新;文化要共鸣,共鸣需互动。国家定期节目将文物背后的故事徐徐
24、展开,一次次播放点赞,一条条留言评论,观众既成为走进传统文的接受者,又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历经岁月洗礼的古老文化由此展现出鲜活的生命力,而思接千载的当代观众也由此徜徉在丰富的文化宝库。5.文中画线的句子可在改写成“文化需要传承与创新也需要互动与共鸣,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5分)参考答案:原句使用整句,句式更加整齐。(2分)原文使用顶真修辞,更具音韵美;原文点明传承与创新以及共鸣与互动各自的逻辑关联,表达更严密。(答对一点2分,两点4分,三点5分)文言文翻译6个注意要领Ol特殊句式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如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等,翻译时应将其还原成现
25、代汉语的句式。皆汲汲于名,而惟恐人之不吾知也。此句中“不吾知属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吾做动词“知的宾语放到了动词的前面,翻译时应调整语序为不知吾。译为:不知道我。其岂有劳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胜其弊,若今之患哉?此句中的劳于求“密于法属介词结构后置,于求是“劳的状语,“于法是“密的状语,翻译时应将其分别调整到“劳”密之前。译为:“在搜求上费力”“在制度法令上严密”。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此句中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是定语后置句,翻译时应将而能不易其志者移到“缙绅前。译为:能够不改变自己志向的士大夫。02省略古代汉语习惯省略而现代汉语一般不省略,所以
26、,在翻译时应该先将省略的内容补充出来,然后再翻译。有些语意上不连贯的地方,翻译时也要做必要的补充。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此句中越中无足与语是省略句,介词与后省略了宾语“之,应为越中无足与(之)语。译为:南越国中没有人值得(我)同(他)交谈。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此句中遇人一以诚意是省略句,遇人前省略了主语“王尧臣,翻译时应将其补出。译为:(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闻者为白县吏,遂遭人下之。此句是省略句,其中为白县吏中为之后省略了宾语之遂遣人下之前省略了主语县吏,也应补出。译为:听到的人替他报告了县吏,卜县吏)就派人把他从山上救下来。其母一
27、日见敬恒贸丝,银色下劣,愠甚。此句中其母一日见敬恒贸丝与银色下劣在语意上不连贯,翻译时应做必要补充。译为:他(姚敬恒)的母亲有一天看见姚敬恒做蚕丝买卖,(使用的)银子的成色不好,很生气。03词类活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词类活用现象,如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做状语,动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名词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动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等,翻译时要特别注意这些情况,一定要把这些活用现象一一落实。古者三十而娶,近世唯农家或然,故壮而须也。此句中“壮本为形容词,在此活用为动词,译为“已是壮年,须本为名词,胡须,在此活用为动词,译为“长了胡须”。名不可得而闻,身不可得而见,其
28、惟江上之丈人乎此句中闻本为动词,知道,此处为使动用法,译为使.知道。05一词多义文言文中经常出现一词多义现象,翻译时应根据其具体语境在现代汉语中寻找恰当的词语置换。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此句中“名在古代汉语中有“名字,名称命名,取名”名号,名分“名声,名誉“有名,著名等义项,翻译时应根据语境来确定恰当的义项。”名在该句中应译为“名声,声望。有华生者,世家江北,备谙村落者也。此句中备在古代汉语中有“完备,齐备预备,准备“满足,丰足等义项,翻译时应根据语境确定其义项。“备在该句中应译为“完全,十分。05通假字文言文中时常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偏义复词、固定格式等,翻译时应仔细辨别。章君
29、负济世长才,当闽寇压境,尝树旗鼓,砺戈矛,帅众而捣退之,盖有意植勋业以自见者。此句中见是通假字,通现,译为显露。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此句中“中国一词为古今异义词,今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古义为“中原地区,翻译时切不可用今义替代古义。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司马迁鸿门宴)此句中“出入为偏义复词,“出入在这里是“进入的意思,“出只是“出入中的衬字,可以不译出。朋友之丧而若此,无乃过欤?此句中“无乃欤”为固定结构,在古代汉语中一般译为恐怕吧。06修辞文言文中有些比喻、借代用法不便直译,若直译,意义会发生变化,这就必须借助意译,将其准确译出。而敬恒躬行,与相鼎足,顾未有知之者。此句中“鼎足为比喻说法,若直译为鼎的脚肯定不合语意,应译为“三方并列。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此句中两虎共斗为比喻说法,若直译为两只老虎争斗显然不合语意,应译为“如果我们像两只老虎一样互相争斗起来。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此句中的“口舌是借代用法,本义为嘴和“舌头,若直译为嘴和舌头显然不合语意,应译为言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