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学 05神经系统课件.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体解剖学 05神经系统课件.pptx(6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掌握神经系统的分区;2、掌握反射弧的组成;3、掌握神经系统的常用术语;4、掌握脊髓的位置、外形特点;5、掌握脊髓灰质与白质的分布;6、掌握脑干的组成与外形;7、掌握大脑半球的主要沟、回、裂和分叶;8、掌握浅、深通路的组成及特点;9、掌握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第五章 神经系统,第五章 神经系统,概述一、神经系统的组成 神经系统由位于颅腔和椎管里的脑和脊髓,以及与脑和脊髓相连的周围神经组成。二、神经系统的功能 1、控制和调节其他系统的活动,使人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2、维持机体与内、外环境保持相对平衡,产生适应;3、人类大脑皮质出现了分析语言的中枢,构成思维、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不仅被动地适应环
2、境变化,而且能主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使自然为人类服务。,第一节 总论 一、神经系统的区分 1、中枢神经系统(中枢部)由脑和脊髓组成,脑位于颅腔内,脊髓位于椎管内 端脑 间脑 脑 小脑 中脑 中枢神经系统(CNS) 脑干 脑桥 延髓 脊髓,2、周围神经系统(周围部)由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周围神经一端连脑和脊髓,另一端连其所分布的器官。 脑神经:12对 脊神经:31对 周围神经按分布和功能分为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1)躯体神经:指分布于体表、骨、关节和骨骼肌的神经。(2)内脏神经:指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的神经。,内脏神经,周围神经系统(PNS),内脏运动神经,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
3、内脏感觉神经,躯体神经,躯体运动神经,躯体感觉神经,二、神经系统的基本概念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一)灰质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集中的部位。在新鲜标本中色灰暗。而在大、小脑表面的灰质称为皮质。(二)白质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纤维集中的部位,在新鲜标本中色泽白亮。而在大、小脑深部的白质称髓质。(三)神经 在周围神经系统中,神经纤维集聚一起成束,外包结缔组织膜。(四)神经束(神经传导束)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由起止、行程和功能基本相同的神经纤维集聚成束。(五)神经核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由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神经元胞体集聚成的团块。,(六)神经节 在周围神经系统中,由功
4、能相同的神经元的胞体集聚处的团块。(七)网状结构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神经纤维交织成网,网眼内散布着大、小不等的神经核。 (八)传导通路 指传导神经冲动的通路,其传入部分称感觉传导通路,传出部分称运动传导通路。 三、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 神经调节是人体内最重要的调节方式,其基本方式是反射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机体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反应。 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 反射活动的结构是反射弧。 感觉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第二节 周围神经系统 一、脊神经(一)脊神经的结构概况1、脊神经的组成 由前根(运动性)和后根(感觉性)在椎间孔处合成脊神经脊神经节:为后根在椎间孔附近的椭圆形膨大,由假单
5、级神经元的胞体聚集而成。 躯体感觉纤维: 躯体运动纤维: 内脏感觉纤维: 内脏运动纤维: 颈神经:8对 胸神经:12对3、脊神经区分 腰神经:5对 骶神经:5对 尾神经:1对,前支:粗大,分于躯干前外侧和四肢,节段性不明 后支:较细,分于项、背、腰骶部,有明显节段性 脊膜支:经椎间孔返回椎管,分布于脊髓的被膜等处 交通支;连于脊神经与交感干之间 (二)脊神经前支的分布概况 1、颈从的组成及主要分支1)组成和位置(1)组成:由第14颈神经前支组成(2)位置:位于胸锁乳突肌上部深面,中斜角肌和肩胛提肌起端的前方2)主要分支 膈神经:由第35颈神经前支组成; 分布:运动纤维支配膈肌; 感觉纤维分布于
6、胸膜、心包及膈下面的部分腹膜,右膈神经尚分布于肝、胆囊和肝外胆道的浆膜。,2、臂从的组成及主要分支1)组成:第58颈神经前支和第1胸神经前支大部分纤维组成2)位置:穿斜角肌间隙锁骨下动脉的后上方腋窝,包绕腋动脉形成三束3)主要分支,正中神经、尺神经、腋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腋神经、桡神经、,3、胸神经前支 12对 分布:于肋间肌、腹肌前外侧群;胸、腹壁皮肤及胸、腹膜壁层1)肋间神经:2)肋下神经: 4、腰从的组成及主要分支1)组成:第12胸神经前支一部分、第13腰神经前支及第4腰神经前支。2)位置:位于腰大肌深面、腰椎横突前方3)分支及分布范围 肌支:耻骨肌、股四 头肌和缝匠的运动
7、; 皮支:股前及小腿内 侧面和足内侧缘皮肤,(1)股神经,肌支:分布于大腿肌内侧群; 皮支:大腿内侧面皮肤 5、骶丛的组成及主要分支1)组成:腰骶干(L4、L5前支)和全部骶、尾神经前支2)位置:位于盆腔内,骶骨及梨状肌前面,髂血管后方3)主要分支(1)坐骨神经 是身体中最粗大的神经行程:经梨状肌下孔于臀大肌深面,坐骨结节与大转子之间股后区,股二头肌深面腘窝上角分为胫神经、腓总神经;分布:大腿肌后群及髋关节;,(2)闭孔神经:,胫神经行程:行于小腿后群浅、深肌层之间,经内踝后方至足底,分为足底内侧神经和足底外侧神经分布:小腿肌后群和足底肌,小腿后面和足底皮肤损伤:“钩状足”腓总神经腓浅神经:分
8、布于腓骨长、短肌,小腿外侧、足背和第25趾背的皮肤腓深神经:小腿肌前群、足背肌和第12趾相对缘皮肤损伤:“马蹄”内翻足(2)臀上神经;分布于臀中、小肌及阔筋膜张肌; (3)臀下神经:分布于臀大肌; (4)阴部神经;,二、脑神经 (一)脑神经的概况 脑神经是与脑相连的周围神经,共12对,分别是:嗅神经、视神经、动眼神经、滑车神经、三叉神经、展神经、面神经、位听神经、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 其中第一对位于大脑额叶下方, 第二对连二间脑的视交叉,其余与脑干相连。,嗅视动眼,滑叉是展,面听见舌咽,迷副舌下神经全,(二)脑神经的性质分类和分布概况1、感觉性脑神经(3对) 2、运动性脑神经
9、(5对),3、混合性脑神经(4对)1)三叉神经(1)功能:支配咀嚼肌的运动和头面部的一般躯体感觉; (2)分支:眼神经(感觉性); 上颌神经(感觉性); 下颌神经(混合性)。 三叉神经损伤表现: 同侧的面部皮肤及眼、 口和鼻粘膜一般感觉丧 失;角膜 反射消失;咀 嚼肌瘫痪,张口时下颌 偏向患侧,2)面神经 功能:支配面部表情肌运动和泪腺、下颌下腺、舌下腺的分泌及舌前2/3味觉 3)舌咽神经 功能:支配咽肌运动;腮腺的分泌;咽部、颈动脉窦和颈动脉体的感觉及舌后1/3的味觉,4)迷走神经(1)特点:是脑神经中行程最长、分布最广的神经,中副交感神经的主要组成。(2)功能:支配胸腹腔内脏平滑肌、腺体、
10、心肌和咽喉的横纹肌的运动和分泌;以及胸腹腔脏器、咽喉粘膜、硬脑膜、耳廓和外耳皮肤的感觉。,三、内脏神经 内脏神经是指为分布于内脏、心血管、平滑肌和腺体的神经。 (一)内脏感觉神经的概况1)内脏感觉纤维数目较少,痛阈较高,2)内脏对切割等刺激不敏感,但对牵拉等十分敏感3)内脏感觉的传入途径较分散,内脏痛定位亦不准确,(二)内脏运动神经的概况 内脏运动神经调节内脏、心血管运动和腺体分泌的神经,通常不受人的意志 控制,是不随意的,故又称为称为自主神经系或植物性神经 1)内脏运动神经与躯体运动神经的比较,2)内脏运动神经的形态结构概况 (1)交感神经 低级中枢:脊髓TlL3灰质侧角 (又称胸腰部) 周
11、围部:包括神经节和神经丛 交感干:由椎旁神经节和节间支连接而成,位于脊柱两侧,上起自颅底,下至尾骨前方汇合于奇神经节。,交感神经的分布: 颈上神经节: 颈神经节(3个)颈中神经节: 颈下神经节: 胸神经节: 腰神经节: 骶神经节: 奇神经节:,交感神经节后纤维的走行规律:经灰交通支返回脊神经,随脊神经分布至头颈、躯干和四肢的血管、汗腺和竖毛肌;攀附动脉走行,在动脉外膜形成神经丛,随动脉到达所支配的器官;由交感神经节直接分布到所支配的器官。 (2)副交感神经低级中枢部:脑干的4对副交感神经核和脊髓S24节段的骶副交感核周围部分:包括颅部和骶部 器官旁节:如:睫状神经节 器官内节:位于所支配器官的
12、壁内,3)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区别,分布于胸、腹、盆腔脏器的平滑肌、心肌、腺体(肾上腺髓质除外)及瞳孔括约肌,第三节 中枢神经系 一、脊髓(一)位置和外形1、位置: 椎管内,上端平枕骨大孔与延髓相连, 下端:成人平L1下缘,新生儿 平L32、外形: 前、后稍扁的圆柱形末端为脊髓圆锥: 脊髓下端变细呈圆锥状的部分 颈膨大(C4T1) 腰骶膨大(L2S3) 前正中裂 后正中沟 前外侧沟:脊神经前根走出 后外侧沟:脊神经后根进入 终丝:为软脊膜形成的细丝,由脊髓圆锥向下,止于尾骨 马尾:由在脊神经末端下行的脊神经根组成 节段:颈节(8)胸节(12)腰节(5)骶节(5)尾节(1),2个膨大,6条纵沟
13、,(二)脊髓的内部结构1、中央管: 前角 2、灰质:呈“H”形或蝶形, 中间带 后角3、白质 前索:前正中裂与前外侧沟之间 (下行纤维)三个索 外侧索:前外侧沟与后外侧沟之间(上下行纤维) 后索:后中间沟与后外侧沟之间 (上行纤维),上行纤维束,(2)下行纤维束 (三)脊髓的功能1、传导:感觉经脊髓上行纤维传到大脑皮层;将中枢的兴奋经下行纤维传到效应器。2、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外界环境变化所作出的相应反应。由反 射弧来完成。脊髓反射:由脊髓所完成的反射。有躯体反射和内脏反射。 躯体反射:牵张反射:屈肌反射:内脏反射:,二、脑 脑位于颅腔内,形态和功能复杂。 端脑(大脑) 间脑 脑
14、小脑 中脑 脑干 脑桥 延髓,(一)脑干1、延髓的位置、外形和结构位置:位于枕骨斜坡,与脊髓、脑桥外形:倒锥体状 锥体: 锥体交叉: 腹侧面 橄榄: 前外侧沟:表面结构 橄榄后沟: 菱形窝的下半: 薄束结节: 楔束结节: 小脑下脚:,灰质:不连贯,由功能相同的神经元集合成神 经核,包括舌下神经核(、) 等四对脑神经核以及薄束核和楔束核; 内部结构 白质:上行纤维构成内侧丘系交叉;下行纤维 构成锥体裁交叉; 参与非特异感觉的传导; 网状结构: 参与射体运动的控制; 有调节内脏活动的中枢。 功能:生命中枢,2、脑桥位置:位于中脑与延髓之间外形:比较宽阔,腹侧为膨隆的基底部; 基底沟:容纳基底动脉
15、脑桥基底部 腹侧面 小脑中脚 延髓脑桥沟:展神经、面神经、前庭蜗神经表面结构 脑桥小脑三角:延髓、脑桥和小脑交界处 构成菱形窝的上半 背侧面 小脑上脚 前髓帆:有滑车神经出脑(唯一脑干背面出脑),灰质:不连贯,由许多神经核构成,包括三叉神 经核(、)等四对脑神经核和脑 桥核; 白质:由纵行和横行纤维束构成,纵行纤维包括 皮质脊髓束和皮质脑桥束; 网状结构:与延髓相延续。 功能:是延髓和中脑之间的通道,并沟通皮质与小脑之间 的联系。3、中脑 位置:位于脑桥与间脑之间 表面结构 视束 腹侧面 脚间窝:内侧有动眼神经根()出脑 大脑脚底:含下行纤维束,上丘(视觉皮层下中枢) 下丘(听觉皮层下中枢)
16、灰质:不连贯,许多神经核构成,有红核和黑质等内部结构 白质:由粗大的纵行纤维束构成,包括皮质脊髓束 网状结构:与脑桥相延续。 (二)小脑 位置:位于颅后窝,大脑枕叶下方,延髓与脑桥的背侧,,四叠体,上面平坦,下面中部有凹陷,两侧隆起; 蚓部:中部狭窄的部分; 小脑半球:两侧的膨大部;外部结构 前叶:小脑上面原裂以前的部分 分叶 后叶:小脑原裂与外侧裂之间的部分,最大 绒球小结叶:半球上的绒球和蚓部上的小结 小脑脚:上、中、下三对;与脑干相连;,皮质:三层颗粒层、梨状细胞层和分子层; 髓体:小脑内部的白质 齿状核:最大; 小脑核 球状核、栓状核:在其内侧; 顶核:于第四脑室顶的上方, 功能:维持
17、身体的平衡;调节肌紧张;协调躯体运动。(三)间脑1、位置:于脑干与端脑之间,两侧和背央被大脑半球掩盖; 间脑内腔隙形成第三脑室;2、分部 1)上丘脑 内含缰三角和松果体等; 功能:与内分泌有关;,卵圆形灰质团块; 中间为第三脑室; 包括前核、内侧核和外侧核; 重要的皮质下感觉中枢; 包括内侧膝状体和外侧膝状体; 重要的皮质下听觉和视觉中枢; 包括视交叉、视束和灰结节等; 重要的神经内分泌中心,自主神经的皮质下中枢5)底丘脑:参与调节躯体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四)端脑(大脑)1、端脑的外形与分叶 端脑由两大脑半球通过胼胝体连接而成 大脑纵裂:两侧大脑半球之间,其底是胼胝体 大脑横裂:大脑与小脑之
18、间,将大脑与小脑分开,1)外侧面 外侧沟: 三条恒定沟 中央沟: 顶枕沟:,2)内侧面 沟:胼胝体沟、扣带沟、距状沟和旁中央沟; 回:楔叶、舌回、扣带回、海马回; 边缘叶:扣带回、海马回和海马回沟连成一体,围绕脑干。,3)各叶主要沟回(1)上外侧面 中央前沟、额上沟、额下沟 中央前回:中央沟与中央前沟间 额叶 额上回:额上沟以上 额中回:额上沟与额下沟之间 额下回:额下沟与外侧沟之间 中央后沟、顶内沟 中央后回:中央沟与中央后沟之间 顶上小叶:顶内沟与大脑上缘之间, 顶下小叶:顶内沟以下区域 主要脑回有缘上回和角回 颞上沟、颞下沟 颞上回:颞上沟与外侧沟之间 颞中回;颞上沟与颞下沟之间 颞下回
19、:颞下沟与大脑下缘之间,(2)大脑内侧面与底面的沟回 中央旁小叶:中央前、后回向内侧面的延续部分 扣带回:胼胝体沟与扣带沟之间内侧面 距状沟:位于胼胝体后下方呈弓形向后至枕叶后端 楔叶:距状沟与顶枕沟之间 舌回:距状沟下方皮质,额叶下面:眶回、嗅球、嗅束、嗅三角 枕颞沟、侧副沟、海马沟 枕颞外侧回:枕颞沟与大脑下缘之间底面 枕颞内侧回:枕颞沟与侧副沟之间 海马旁回:位于侧副沟的内侧 钩:海马旁回前端的弯曲 齿状回、海马海马结构,边缘叶:隔区(胼胝体下区、终板旁回)、扣带回、海马旁回、海马、齿状回,2、端脑内部结构 大脑皮质:大脑半球表面覆盖的灰质。 大脑白质(髓质):大脑半球深部的纤维。1)侧
20、脑室 大脑半球内部的腔隙,内含脑脊液;经室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2)基底核:靠近大脑半球基底部,位于白质内的灰质团块 尾状核: 豆状核(2)屏状核:位于岛叶与豆状核之间的薄层灰质(3)杏仁体:位于侧脑室下角的深面,与内分泌有关。,3)大脑半球的髓质 由大量神经纤维组成(1)连合系:连接左、右大脑皮质的纤维。主要:胼胝体(2)联络系:联系同侧半球皮质的纤维。如弓状纤维等(3)投射纤维:由联系大脑皮质与皮质下结构间的上、下行纤维组成,大部分通过内囊。,附:内囊1、位置:位于丘脑、尾状核与豆状核之间2、内囊的分部及各部所通过的纤维束(1)内囊前肢:位于豆状核与尾状核之间,有额桥束辐射通过(2)内囊膝
21、:前、后肢会合部,有皮质核束通过(3)内囊后肢:位于豆状核与丘脑之间,有皮质脊髓束、皮质红核束、丘脑中央辐射、顶枕颞桥束、视辐射、听辐射通过,4)大脑皮质(1)部位:覆盖于大脑表面的灰质,是神经系统中发育最完善的部位。(2)分区:采用鲍劳德曼(Brodmann 1909)分区方式,分52个区,(3)大脑皮质机能定位躯体运动中区 位置:中央前回、中央旁小叶前部(包括4、6区) 投影区呈倒置人形,但面部是正的 特点 交叉管理 身体各部投影区的大小取决于该部功能的重要性和复杂程度,躯体感觉区 位置:中央后回、中央旁小叶后部(3、1、2区) 投影区呈倒置人形,但面部是正的 特点 交叉管理 身体各部投影
22、区的大小取决于该部感觉的敏感程度,视觉中区:距状沟上、下的枕 叶皮质(17区),一侧视区接 受双眼同侧半视网膜传来的冲 动,即一侧视区管理双眼对侧 半视野。损伤出现双侧偏盲。听觉中区:大脑外侧沟颞横回 (41、42区),每侧听区接受双 侧听觉传入纤维。内脏中枢:边缘叶,是自主神 经的重要皮质中枢。,语言中枢 运动性语言(说话)中枢:额下回后部,受损产生运动性失语(能发音,不能说话) 书写中枢:额中回后部,受损产生失写症 听觉性语言(听话)中枢:颞上回后部,受损产生感觉性失语 视觉性语言(阅读)中枢:角回,受损产生失读症(不能阅读) 一般认为,语言中枢在一侧大脑半球,即善用右手(右利)者在左侧半
23、球, 善用左手(左利)者其语言中枢也多在左侧半球,只有一部分人在右侧半球。,3、边缘系统1)组成:边缘叶及相关皮质、皮质下结构(杏仁体、下丘脑、上丘脑、背侧丘脑前核等);2)功能:调节内脏活动和情绪活动;与个体生存和种族延续有关;与精神、记忆等高级神经活动有关。,三、神经系统的传导通路 感受器传入神经元各级中枢大脑皮质传出神经元效应器 感觉传导通路 运动传导通路 (一)感觉传导通路 是指从身体各部的感受器与大脑皮质之间的神经联系。1、本体感觉传导通路(深部感觉)先上行,后交叉,2、躯干和四肢皮肤的感觉传导通路(浅部感觉) 先交叉,后上行,3、视觉传导通路,4、听觉传导通路,(二)运动传导通路
24、运动传导通路:是指从大脑皮质至身体各部效应器的神经联系。1、锥体系 主管骨骼肌的随意运动,是由皮质脊髓束和皮质核束构成。 由上、下两级运动神经元组成。 上运动神经元:神经元胞体位于中央前回、中央旁小叶前部及额、顶叶部分区域的皮质内; 下运动神经元:神经元胞体位于脑神经运动核和脊髓前角内。,1)皮质脊髓束,2)皮质核束,2、锥体外系 是指锥体系以外的下行运动传导通路。 1)组成:锥体系以外影响和控制区体运动的一切传导路经,包括大脑皮质、纹 状体、背侧丘脑、底丘脑、中脑顶盖、红核、黑质、脑桥核、前庭神经核、小脑和脑干的网状结构等以及它们的纤维联系。 2)功能:调节肌张力、协调肌肉运动、维持体态姿势
25、和习惯性动作等3)主要传导通路: 皮质-网状-脊髓束、皮质-红核-脊髓束、皮质-顶盖-脊髓束、 4)主要环路 纹状体-苍白球系和皮质-脑桥-小脑系。,四、脑和脊髓的被膜及脑脊液循环 (一)脑和脊髓的被膜 1、分层 脑和脊髓表面包有三层被膜,由外向内依次为:硬膜、蛛网膜和软膜 2、功能 支持、保护和营养作用。 3、腔室 硬膜下腔:于硬膜与蛛网膜之间;蛛网膜下腔:于蛛网膜与软膜之间,腔内充满脑脊液。,(二)脑室1、概念 脑内的腔隙 侧脑室:大脑半球之间2、组成 第三脑室:两侧间脑之间 第四脑室:于延髓、脑桥和中脑之间3、脉络丛:由毛细血管、结缔组织和室管膜上皮构成,分泌脑脊液。(三)脑脊液及其循环
26、1、概念 由脑室内脉络丛产生的无色透明液体,充满在脑室内,具有保护、营养、运输、排泄和维持颅内压的功能。 2、脑脊液循环,借室间孔相通,借中脑水管相通,(四)脑屏障 1、组成 位置:血液与脑和脊髓的神经细胞之间 1)血-脑屏障 脑和脊髓内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连接 结构:毛细血管基膜; 神经胶质细胞膜。 位置:脑室脉络丛的血液与脑脊液之间 2)血-脑脊液屏障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结构:基质 脉络丛上的脉络膜上皮 3)脑脊液-脑屏障 位置:脑室、蛛网膜下腔的脑脊液与脑、脊髓神经胞之间 室管膜上皮 结构:软脑膜 软脑膜下胶质膜,2、功能: 1)保护脑和脊髓免受内、外环境各种物理、化学因素的影响; 2)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状态,保证中枢神经系统正常工作。 五、体育运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1、长期系统体育锻炼可以提高神经系统的调节能力。改善神经过程的灵活性与 均衡性,增强神经系统的功能;2、长期系统体育锻炼可以使神经系统的形态发生良好的变化;3、不同的锻炼形式对神经系统的影响不同;4、对儿童少年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能促进智力的发展 5、对老年人进行科学和多形式的体育锻炼对预防衰老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