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医学知识讲座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623498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PPT 页数:96 大小:7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老年医学知识讲座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老年医学知识讲座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老年医学知识讲座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老年医学知识讲座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老年医学知识讲座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老年医学知识讲座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老年医学知识讲座课件.ppt(9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老年医学,全科医学转岗培训班,.,2,一、老年学和老年医学的概念,1.老年学 是研究人类衰老的一门综合性、多学科的科学,它涉及到社会、经济、环境、卫生保健和其他诸多领域,目前已成为一门重要而独立的科学体系。,.,3,老年医学 是临床医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人体衰老的特征、过程、原因、机制及老年病、延年益寿和延缓衰老(抗衰老)措施等问题的一门学科。,.,4,3 、几种年龄的概念时序年龄:即实际年龄,取决于出生时期的长短,是按出生年、月、日计算出的某一个体的年龄。生物年龄:即生理年龄,取决于组织器官的结构与功能老化的程度,是反映器官功能状况的一个指标。,.,5,3、心理年龄:反应心理状态的一

2、个指标; 4、社会年龄:指离退休终身离开工作岗位的年龄。社会年龄不完全反应一个人的健康状况和社会功能状况,也不能与衰老等同。,.,6,我国人口平均寿命超过68岁老年人占人口比例逐渐增多老年人无病而终10%绝大多数老人死于各种疾病,.,7,4、老年人年龄界限我国老年人的年龄分期标准: 45-59岁 老年前期(中老年人) 60-89岁 老年期 (老年人) 90岁以上 长寿期 (长寿老人) 100岁以上 长寿期 (百岁老人),.,8,WHO新的年龄划分标准: 44岁以下 青年人 45-59岁 中年人 60-74岁 老年前期 75-89岁 老年人 90岁 长寿老人,.,9,5、健康老年人 WHO提出“

3、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体弱,而是在躯体、心理和社会方面都保持完好的状态”,即身心健康。 专家建议:具备形体健康、功能正常、没有疾病、心理健康、适应社会的老年人才能称得上是健康老年人。,.,10,评价人口老龄化的指标之一:老年人口系数公式:老年人口系数=(老年人口数/人口总数)100%WHO建议1)60岁 老年人口系数10% 老年人口型 8 -10%成年人口型 8%青年人口型2)65岁 老年人口系数 7% 老年人口型 4-7% 成年人口型 4%青年人口型,.,11,21世纪是一个老年型世纪主要特征是:1、总人口老龄化2、老年人口高龄化3、劳动人口老龄化,.,12,统计资料表明:1953年 60岁

4、以上老年人占人口总数 7.3%1990年 60岁以上老年人占人口总数 8.9%1995年 60岁以上老年人占人口总数 9.43%2001年 60岁以上老年人占人口总数 10.5%2025年 预计上升到19.30% 超老年型国家,.,13,二、衰老及衰老机制,(一)、衰老的定义: 衰老是指整个生命周期中的一个随时间进展而表现出现的形态和功能不断衰退、恶化直至死亡的过程。(二)、衰老的特征 累积性 普遍性 渐进性 内生性 危害性,.,14,(三)衰老的机制 1、遗传程序衰老学说 2、自由基衰老学说 3、神经内分泌学说 4、免疫衰老学说 5、蛋白质合成差错 6、体细胞突变 7、有害物质蓄积,.,15

5、,三、衰老的器官与生理功能变化,生理性衰老: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各器官及组织细胞逐渐发生形态、功能和代谢等一系列变化,出现退行性改变或功能衰退状态。 生理性衰老具有普遍性、全身性、进行性、衰退性和内生性等基本特征,且具有明显的个体差异。,.,16,(一)机体内环境稳定机制减弱1、葡萄糖耐量降低主要与以下几种因数有关1)体力活动减少,基础代谢率下降2)胰腺B细胞对血糖增高的敏感性降低,胰岛素分泌降低3)胰岛素拮抗物质增多,.,17,4)末梢组织的胰岛素受体减少和亲和力降低,使末梢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5)胰岛素受体的细胞内葡萄糖代谢系统的变化6)肝脏摄取葡萄糖的能力下降 老年人葡萄糖耐量降低,

6、血糖增高,易患糖尿病。,.,18,2、自主神经功能紊乱:1)在寒冷环境中,容易发生体温降低,造成冻伤;2)脑循环自身调节能力较差,即使血压稍有降低,就可能产生脑局部缺血,出现神经精神障碍和跌倒。3)血浆PH值变化。机体对酸碱的适应能力降低,容易出现酸缄平衡紊乱,尤其是代谢性酸中毒。,.,19,(二)机体储备功能减退 在额外负担增加时,因心脏储备功能减退致冠脉血流量不能相应增加而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 由于各系统储备功能减退,是机体对疾病的易患性增高的原因之一。,.,20,(三)机体抵抗力减弱 机体抵抗力包括防御、自身稳定、监视、免疫等功能和承受高温、冷冻、创伤、射线、疲劳等伤害性刺

7、激的能力。对疾病的易患性增加。机体自身稳定、监视功能减退是各种肿瘤发病率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21,(四)机体活动及适应能力下降 由于体力下降,反应迟钝,运动的灵敏性、准确性下降,老年人机体活动能力下降; 由于各器官功能的衰退和代谢减慢,对外界和体内环境改变的适应能力下降,夏季易中暑,冬季易感冒;,.,22,(五)老年人的心理变化 1、脑功能减退与心理变化 1)脑动脉出现不同程度的硬化,脑供血不足,脑功能减退。不少老年人表现明显的心理衰老,这种不良心理状态会明显加重老年人的主观症状。,.,23,2)性格改变: 多表现为固执、刻板、凭个人的经验认识问题和处理问题,不愿接受新生事物;3)情感改

8、变 由于脑的调节机能减退,自我控制的能力很差,情绪脆弱,容易激动,或出现焦虑和抑郁。,.,24,2、器官功能减退与心理变化 某些器官功能的丧失,使老年人生活和社会交往受到严重影响,从而继发一系列心理反应。听力下降 误听、误解、敏感、猜测视力下降日常生活受限,消极自卑、抑郁,.,25,躯体不适疑病倾向、焦虑不安、四处求医3、社会生活改变与心理变化离退休:社会的角色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常易产生消极悲观、孤独寂寞、空虚无聊、无助无望的感觉。,.,26,丧偶和再婚:有研究发现,老年人在丧偶后的第一、二年内相继去世的几率是未丧偶者的7倍。子女去世经济方面家庭不和睦,.,27,四、老年人的心理保健,

9、对自身健康的主观评价比健康的客观状况更有意义,生活质量的提高,比延长寿命更为重要,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其对自身健康和生活的感受质量,也影响老年人的衰老速度。,.,28,增进老人心理健康的几个原则:1、老有所乐保持愉快的情绪 ,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保持与社会密切接触;2、老有所为过好离休、退休关活到老、学到老;,.,29,3、老有所养,老有所助经济收入社会支持系统:社会支持是指个体通过家庭成员、朋友、同事、社会组织等网络联系,从而获得的被同情、理解、尊重、支持的主观体验发展老人服务业:社会福利事业不完善,老年人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很多。,.,30,五、老年人的患病特点,(一)临床表现不典型

10、:老年人反应减低,自觉症状轻微,起病大多隐匿,容易漏诊、误诊,临床工作中必须高度重视。1、严重感染时只有低热,甚至不发热,出现高热者少见;,.,31,2、对寒冷刺激反应也差,容易发生低温损伤且不能自知;3、感受性差,尤其对痛觉的敏感性减退;4、老年人肿瘤性疾病的发病率增加,但症状却不典型或毫无症状,常延误诊断。,.,32,(二)多种疾病同时并存 老年人常同时患有多种疾病,累及多个脏器,使临床表现更为复杂且不典型。患有多种疾病的主要原因有:1、各个系统的生理功能相互联系较密切;,.,33,2、疾病大多数为慢性过程,当某一器官发生急性改变时,其它器官也随之发生改变;3、一种疾病可以改变和掩盖另一种

11、疾病;4、某些相关疾病出现因果交替;,.,34,5、老年人患病时,由于同时使用多种药物,以及老年人特殊的药物动力学原因,可导致医源性疾病;6、免疫功能障碍,造成免疫障碍性疾病同时或相继于发生同一个体。,.,35,(三)容易发生并发症1、神经精神系统的并发症:意识障碍2、水和电解质平衡失调3、卧床坠积性肺炎、血栓形成、栓塞、肌肉的失用性萎缩、褥疮等;(四)病程进展快,.,36,(五)药物不良反应及不良生活习惯影响病情1、药物不良反应造成药源性疾病增加;2、不良生活习惯,造成疾病治疗上的困难;,.,37,(六)病史采集困难且参考价值小1、听力减退,记忆力降低、语言困难2、老年人对疾病的敏感性差3、

12、家庭成员提供的情况不全面和确切,.,38,六、生理代谢变化,(一)基础代谢降低 老年人基础代谢较中年人降低约15%-20%,代谢率降低,代谢量减少,40岁以后的热能供给量每增长10岁下降5%。,.,39,(二)合成代谢与分解代谢失衡 合成代谢降低而分解代谢增高,蛋白质的合成减少而分解增强,易致营养不良。老年人最常见的营养不良为蛋白质-能量缺乏,表现为体重下降、皮肤苍白而干燥、肌肉萎缩。,.,40,(三)脂肪和糖代谢异常 肝细胞功能减退。造成脂肪酸、胆固醇、脂肪、蛋白质及糖代谢异常。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增高,高密度脂蛋白降低。 老年人容易患冠心病和糖尿病,.,41,七、机体构成成分变化

13、,(一)体内水分减少1、总水量减少,机体对脱水的耐受性降低,易于脱水;2、肾脏调节酸硷平衡能力下降,肾脏保存水的能力下降,易发生低钠血症,出现水中毒。,.,42,(二)体内无机盐成分变化 主要为钾、镁、钙、磷减少而钠、氯不减少。(三)细胞量下降 由于细胞凋亡增加,细胞量下降,突出表现是肌肉组织的重量减少,引起肌肉萎缩。,.,43,(四)骨组织矿物质减少 由于钙、磷减少常致骨组织矿物质减少,骨密度降低。70岁时,可降低20-30%。容易发生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症、软骨病、骨折;,.,44,八、器官生理功能变化,一、神经系统二、循环系统三、消化系统四、呼吸系统五、泌尿系统六、内分泌系统七、运动系统,

14、.,45,九、老年人合理用药,(一)合理用药的概念 指安全、有效、经济、必需的个体化给药。(二)老年人药动学的改变与合理用药1、吸收:主动转运过程吸收减慢,.,46,1)胃PH值升高,影响药物的解离和溶解,影响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2)胃排空速度减慢3)胃肠道血流量减少4)胃肠道吸收面积减少,有吸收功能的细胞减少。,.,47,老年人小肠绒毛变厚、边钝,黏膜的吸收面积可以减少30%左右,影响药物在胃肠道的吸收。2、分布老年人身体构成发生的变化: 1)体液总量减少,.,48,2)体内脂肪逐年增加,逐渐取代了有代谢活性的组织 3)白蛋白的含量降低,药物在血中的游离浓度增加3、代谢: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在

15、肝脏,药物在肝脏内代谢包括两个阶段(氧化-还原-水解;结合反应),老年人肝脏的变化在以下几个方面:,.,49,1)肝脏重量减轻,约减少20%;2)肝血流量减少约40-50%;3)有功能的肝细胞数量减少;4)白蛋白与凝血因子的生成减少;5)肝脏的酶活性降低。,.,50,由于以上原因老年人肝脏药物代谢的能力减低,尤其是第一阶段的影响较大,半衰期延长。而第二阶段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的影响较小。说明:老年人对药物的代谢能力并不能被一般的肝功能所预测。专门的肝脏药物代谢检查指标才能了解肝脏代谢药物的能力,.,51,以上改变主要对经肝脏代谢灭活或者经肝脏活化而显药效的药物影响较大,这些改变使老年人的肝脏代

16、谢、解毒功能降低,使有些药物的代谢减慢,作用时间延长,毒副作用增加,对肝脏的损伤增加。,.,52,1)老年人代谢茶碱的功能下降35% 2)氨基比林的N脱甲基作用随年龄增大而降低 3)奎尼丁、西米替丁、苯二氮卓类、普奈洛尔、利多卡因、巴比妥类的代谢也明显降低,t1/2延长,易在体内 蓄积,产生毒副作用。,.,53,使用经肝脏代谢的药物,老年人应减少剂量,一般为年轻人的1/2-1/3,用药的间隔时间也应延长。4、排泄 大多数药物及其代谢产物排泄的主要器官在肾脏。 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球、肾小管的功能减退,肾单位也明显减少,使药物的肾清除率降低, t1/2 延长。,.,54,主要以原形经肾脏代谢的药物

17、有:别嘌醇、普鲁卡因酰胺、甲基多巴、地高辛、乙胺丁醇、西米替丁、氨基糖甙类抗生素、青霉素G及大剂量头孢菌素类等。老年人应用此类药物应根据肌酐清除率来调节药物剂量。,.,55,(三)老年人药效学的改变与合理用药药效学作用:由于药物作用的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对药物的敏感性增强,在相同的血药浓度下,药物效应增强。1、老年人中枢神经系统的退行性变化可以引起对中枢神经抑制药的反应性改变,对中枢性抑制药特别敏感。,.,56,催眠镇静药、安定类、抗抑郁药、止痛药等,中枢神经系统对这些药的敏感性增加导致药效学增强。用药剂量为年轻人的1/2。,.,57,2、老年人心肌内ATP酶活性降低,脂褐质沉着,心肌细胞萎

18、缩,纤维样变,心肌纤维间淀粉样物质沉积;窦房结起搏细胞减少,传导系统的退行性改变。 对洋地黄类强心甙的正性肌力作用的敏感性降低,对其毒性反应的敏感性增高;,.,58,对异丙肾上腺素的心率加快和普萘洛尔的心率减慢作用弱于年轻人; 应用B受体阻滞剂及肾上腺素能阻滞剂等降压药时容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 对中枢性的降压药如可乐定可引起嗜睡、眩晕;,.,59,对抗快速心率失常的药物可能引起窦性停搏,甚至发生阿-斯综合征;对硝酸甘油的扩血管作用增强;3、老年人耐受胰岛素能力下降,大脑耐受低血糖能力差,使用口服降血糖药和胰岛素易引起低血糖反应,最好选用短效药物;,.,60,4、老年人应用糖皮质激素的不良反应的

19、发生率显著增加。 更易发生消化性溃疡、出血、穿孔; 骨质疏松、骨折,甚至股骨头坏死;(非典) 延缓创伤愈合,诱发白内障;5、对抗凝药(华法林)的敏感性增强,一般剂量可能引起较长久的凝血障碍,甚至自发性出血,.,61,老年人用药的基本原则,一、治疗目的原则1、区别是生理性改变所引起的症状,还是病理性改变所致的疾病症状,明确诊断。2、权衡用药物治疗的利和弊,确定是否应该用药物治疗;3、明确用药目的,找出治疗的关键性所在,对症下药;,.,62,二、药物选择原则1、疗效肯定、毒副作用小、不良反应轻;2、药物种类应能少则少,先重、急,后轻缓的原则选药;3、必须联合用药时,选用疗效协同、副反应拮抗的药物。

20、,.,63,三、剂量与剂型原则剂量原则:在一般情况下,要减少药物的剂量或延长给药间隔时间。中国药典规定:60岁以上老人用药量是成人剂量的3/4。国外学者推荐剂量调整方法:65岁剂量减少10%,75岁减少20%;85岁减少30%;注意个体差异剂型:选择适合老年人的剂型。附表:,.,64,.,65,四、依从性原则依从指数(CI)=(已服用量/处方量)100%依从性差的主要表现:1、不服药或拒绝服药2、不按时服药或自行改变服药3、间断服药4、随便服药5、服错药或多服药6、过早停药,.,66,依从性差的主要原因:1、缺乏医疗保健知识过多的担忧药物的不良反应亲友广告误导其它五、药物疗效观测原则六、注意事

21、项: 1、必须在诊断明确的前提下选择用药,忌滥用药;,.,67,2、必须用药时,种类不宜过多; 3、必须用药时,应选择最小的有效剂量 4、肝肾功能不佳时,调整药物剂量,最好采用血药浓度监测,个体化给药; 5、应根据个体病人的特点选用适宜的剂型和给药途径; 6、根据病情及时调整剂量,更换药物或停药; 7、切忌滥用补药。,.,68,.,69,老年人药物肾毒性,1、引起肾中毒的常见药物1)抗生素类氨基糖甙类两性酶素B第一代头孢菌素制剂不纯的青霉素类喹诺酮磺胺,.,70,2)非类固醇类消炎药 这类药物有蓄积效应,达到一定量,可引起肾小管、肾间质损伤,发生肾病综合症和急性肾衰。3)利尿剂 噻嗪类利尿剂能

22、降低肾小球滤过率,加重蛋质血症,肾衰时禁用; 呋噻米可引起过敏性间质性肾炎,不宜长期使用; 所有利尿剂都能导致电解质紊乱和肾小管上皮细胞损害,应严格掌握指征。,.,71,4)造影剂 可在肾小管形成微栓,也可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2、药物肾中毒的预防基本原则:能不用的尽量不用,必须使用的减量用。减量方法:1)减少每次给药剂量 用药剂量=常规剂量X(病人肌酐清除率/正常肌酐清除率),.,72,2)延长给药间隔时间给药间隔时间=常规间隔时间X(正常肌酐清除率/病人肌酐清除率)也可两种方法结合使用注意:使用药物治疗前和治疗中,应检查尿常规,尿常规有问题者要检查肾功能。3、药物肾中毒的诊断结合用药病史,用

23、药后尿中出现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管型;或原有尿常规异常显著加重。,.,73,若同时BUN、Cr浓度进行性增高,伴或不伴尿量减少药物所致急性肾衰。4、治疗1)立即停用相关药物2)根据不同症状进行对症治疗3)仅有轻度蛋白尿或血尿者,可停药观察4)对过敏性间质性肾炎,给予小剂量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5)急性肾衰,及时血透或腹膜透析,.,74,十、老年人康复需求,(一)营养指导 衰老的进程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在诸多环境中,营养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因素。 以生理代谢为切入点:基础代谢低、活动量减少、体内脂肪组织增加对热能的需求减少,.,75,热能的供给: 碳水化合物60-70% 蛋白质 10-15% 脂肪

24、 20-25% 老年人分解代谢大于合成代谢 负氮平衡1、膳食平衡(膳食宝塔)食物多样化,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当,合理搭配。,.,76,根据年龄,劳动所需:粮食 20-40%蛋、鱼、肉 8-16%油脂食品 12-18%乳制品 16-18%糖和甜食 10%蔬菜水果 10-20%,.,77,2、营养素比例适当蛋白质充足,以优质蛋白质为主低脂肪饮食,以植物脂肪为主低糖饮食,以谷类淀粉为主低盐饮食,以每日不超过5g为宜维生素丰富,以维生素A、D、E、C、B族重要水分充足,以每日1000ml为宜食物纤维足量,.,78,3、食物品种合理搭配动物性食物与植物性食物合理搭配细粮与粗粮合理搭配4、与营养有关的

25、老年常见病的膳食1)老年冠心病控制膳食总热量,与消耗的热能保持平衡,维持正常体重;每日摄入胆固醇含量不超过300mg,已患高胆固醇血症者限制在100mg以下,.,79,选择含胆固醇低的食物如瘦肉、鱼类控制动物脂肪的摄入量,以植物油为主糖的摄入以粗糖、杂糖中的淀粉为主,少食精制糖和点心,食物纤维中的果胶降低胆固醇降低动物蛋白质的比例,增加大豆蛋白质的摄入维生素C:加快胆固醇转变成胆汁酸,降低血胆固醇和甘油三酯,.,80,维生素B6和烟酸:降低血脂,使末梢血管扩张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作用,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促进花生四烯酸和前列腺素的前体,使前列腺素的合成增加。2)老年肥胖症(发达国家)体

26、重超过标准体重的20%以上。营养措施:,.,81,有的科学家研究提出,如果超过本人标准体重10公斤,短寿13%;超过标准体重20公斤,短寿25%;超过30公斤短寿42%。老年人标准体重的简单计算公式为:男:身高(厘米)-105=体重(公斤) 女:身高(厘米)-100=体重(公斤),.,82,控制总热能摄入量,以减少谷类主食摄入量为主;采用高蛋白质、低糖、低脂肪膳食,少食糖果、甜点心及脂肪含量高的食品;多食用富含食物纤维的新鲜蔬菜和杂粮,食用适量水果以保证各种维生素、无机盐和微量元素的供给;3)老年骨质疏松症 是老年骨骼中钙骨胶元和骨粘蛋,.,83,白减少导致骨密度降低,骨质大量损耗的一种疾病。

27、营养措施:保证足量钙的摄入,每日摄入量达1000-1200mg可有效治疗早期骨质增生症并防止其发展。富含钙的食品有奶、奶制品、豆类及其制品和绿叶蔬菜;适当补充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并增加户外活动,促进合成维生素D,.,84,蛋白质摄入量不宜过高,以免促进尿钙排泄;平均摄入1g蛋白质约需钙10mg,根据每日蛋白质的摄入量调整每日钙的摄入量。,.,85,(二)运动锻炼保证: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作用:1、改善神经系统的功能,使反应敏捷、准确协调,消除脑细胞的疲劳,提高工作效率; 2、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冠脉侧支循环,稳定血压,降低血脂,预防和延缓心血管病的发生、发展;3、改善肺功能状态,促进气体交换,预

28、防和减少肺部疾患;,.,86,4、促进胃肠蠕动和消化液的分泌5、预防和延缓骨、关节、肌肉老化引起的并发症。运动方式选择:多种多样避免剧烈运动或突然改变运动方向的运动;运动注意事项1、疾病恢复期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蛛网膜下腔出血)2、避免起床后马上进行剧烈活动,.,87,3)出现不适马上终止运动4)着装舒适5)环境适当,.,88,(三)家庭护理家庭护理对象不仅限于弱、病、残的老年人,包括所有老年人;普遍性、多侧面、多层次(躯体、心理)、个体性、持之以恒的原则避免老年人对护理的过分依赖,调动 老年人的主观能动性老年照顾中心(青岛),护理内容多种多样。,.,89,(四)老年人的社区照顾1、掌握所

29、在社区的老年人数2、建立重点老人的健康档案或健康卡3、区分重点老人中独居、丧偶、残疾的老人,给予重点照顾4、掌握重点老人的健康状况,对患有慢病的老人进行生活不良习惯、治疗、康复指导,提高老人的自我保健意识,.,90,5、对特殊老人定期上门服务6、对慢病老人建立家庭病床7、每年对老人的生活习惯、生活自理能力、疾病恢复情况等进行评估。,.,91,十一、健康综合评估,新的健康测量指标生活质量比健康的涵义更广。包括住房质量、生活水平、邻里关系、工作满意程度等人在社会中所经历的各个方面国内学者认为,生活质量:通过收集客观生活条件和生活在这种条件下的生活体验两方面来反映人们生活状况的一种手段。,.,92,

30、(一)生活质量特点1、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其生存环境的情况,如:经济收入、住房条件、邻里关系、工作状况、卫生服务、社会福利等多项指标,是多维的。2、不但测量负向健康,也反映健康的积极方面(数轴)。3、这个指标非常注意疾病所产生的功能、心理等方面的结果。,.,93,4、评价的主体是被测量者,体现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5、过去健康测量主要以物理检查、生化检测、免疫学实验、影象学检查等作为反应健康的主要手段,而忽视受试对象对本身健康状况的评估;6、传统的指标是以生存时间长短和是否患病作为衡量标准,测量的终点是死亡和患病当时,而新的指标是患病若干年后躯体功能、心理状况及社会适应能力。,.,94,(二)生活质量测定内容1、躯体健康:从功能上反应老年人躯体健康情况,功能健康不仅影响老年人的心理,也影响老年人的社会适应能力;2、心理健康:包括行为失调,心理应激性症状频率和强度,焦虑、抑郁、行为和感情控制,认知功能,反应正向健康的指标,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是生活质量研究的重要内容。,.,95,3、社会功能:表示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别人对其反应及社会适应程度,包括社会交往及社会关系对本身的支持程度。4、角色功能:指从事正常角色活动的能力。5、主观健康:即自我评价的健康,反应完美健康至健康极差之间的一个广泛空间,是一个好的综合指标。,.,96,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