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与生活第二三四五章(规范伦理学)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624236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PPT 页数:137 大小:1.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伦理学与生活第二三四五章(规范伦理学)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7页
伦理学与生活第二三四五章(规范伦理学)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7页
伦理学与生活第二三四五章(规范伦理学)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7页
伦理学与生活第二三四五章(规范伦理学)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37页
伦理学与生活第二三四五章(规范伦理学)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伦理学与生活第二三四五章(规范伦理学)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伦理学与生活第二三四五章(规范伦理学)课件.ppt(1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结果论(目的论)的道德理论,伦理学与生活第二章,2,描述伦理学,元伦理学,规范伦理学,伦理学的理论形态,3,结果论,非结果论,美德论,行为效果的价值,道德行为自身价值,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4,第一节 结果论(目的论teleology),设想你驾驶一辆有轨电车。刹车突然失灵,电车以飞速向前驶向一个岔道口。岔道口的左边有5名工人在修理铁轨,右边有1名工人。如果你不采取任何措施,电车将按照正常路线左转,造成5名工人丧生。挽救这5条人命的唯一办法是由你触动一个开关,改变电车的线路,这样就会造成1名工人丧生。你会怎么办?你的理由是什么?,5,当人们以行为将要带来的结果来判断行为的道德属性是对、是

2、错的。这种理论就是结果论。“让我们把认为道德的根据在于它的功利、目的或目标的观点称为目的论。” (弗兰克梯利:伦理学导论,190页),6,根据目的论的观点,一个行动(或规则)是道德的,当且仅当采取这个行动的效果或后果是最好的。也就是说,在各种可能的选择中,我们应当采取效果最好的行动。一个行动(或规则)道德与否最终取决于该行动的效果或者说后果。伦理学史上的快乐主义、幸福主义伦理学都属于目的论伦理学,而近现代的功利主义伦理学则是其最典型的代表。,7,利己主义,利他主义,功利主义,结果论,8,案例:假定约翰有机会从自己所在的公私盗用一笔资金。,如果他是结果论者,他会如果他是利己主义者,他会如果他是功

3、利主义者,他会,9,我们是否有责任帮助饥饿中的人?,每年有数百万人死于营养不良和相关的健康问题。贫困国家儿童死亡的原因通常是脱水,而这种脱水是营养不良带来的腹泻所导致的。据统计,每天有5000名儿童因此而死亡,一年就有180万名。另一方面,发达国家,还有像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的人。我们将钱花在自己身上,不仅购买生活必需品,也购买了许多奢侈品小汽车、过多的衣服、美容、娱乐等等。 问题是,我们能不能放弃我们的奢华,而将钱用于救济饥馑上呢?,10,利己主义(egoism)是一种旨在推进自我关怀、自我促进的伦理学说。一般把利己主义分为心理利己主义(psychological egoism)与伦理利己主

4、义(ethical egoism)。,11,一、心理利己主义(psychological egoism),心理利己主义是一种关于人类动机的主张,所以称为“心理的”。另方面,它认为所有人类动机都是“自我关怀的”(selfregarding),所以称为“利己主义”。心理利己主义的明确定义是:所有人类行为都是出自于自我关怀。,12,自我关怀VS自私selfregarding VS selfish,13,霍布斯“自然状态下的人 ”,14,强式心理利己主义,弱式心理利己主义,心理利己主义,(一)心理利己主义的类型,15,强式心理利己主义主张人们永远为其自身利益而行动(心理上引导他们这样做);弱式心理利己

5、主义则主张人们经常但非永远为自身利益而行动。,16,强式心理利己主义认为人们确实从心理上注定是利己主义的,主动只为自身利益而行动,而否定了其他选择。,17,根据心理利己主义的观点,认为人类是高尚的、利他的和自我牺牲的,只是一种幻想,人们归根结底之关心自己。,18,(二)关于心理利己主义的证明及其论证的缺陷,论证1.我们总是做我们最想做的。 利己主义认为我们将一个人的行为描述为利他的,把另外一个人的行为描述为利己的,这忽略了一个事实,即这两种情况下,他们每个人都只是做了他最想做的。他们认为,如果一个人想表现出所谓的无私的行为,那他就不是真正无私的。,19,论证1的缺陷:(1)我们做的有些事情,并

6、不是我们想做,而是因为我们感觉应该这样做。而且,我们常常不想无私行动时却仍要这样做。我们宁愿做别的事,但又认为必须或不得不做自己根本不想做的事。(2)心理利己主义者要证明“人们永远做自己想做的事”,其唯一依据是此时已经做了。但事实上,这些只意味着“每个人都永远做自己所做的事”,实际上没有提供关于人的品性的任何信息,也不能证明人永远只为自身利益而行动。(3)如果他关注的是他人的福利,而且为之行动时,他就不是利己主义者。,20,论证2:我们做使我们感觉好的。利己主义认为所谓的利他行为会使做这些行为的人产生一种自我满足感,让他们自我感觉良好。论证2的缺陷: 心理利己主义一直采用的策略,重新解释动机策

7、略。自利的动机并不否定利他的动机。尤其是需要牺牲个人较大利益时更是如此。,21,严格地说,心理利己主义是一种描述性的理论,它描述了一种人类动机的自我关怀的“事实”。它只是对人类动机或人性的描述,它属于实然的问题。如果心理利己主义是真的话,它将在道德上引发灾难性的后果。,22,二、伦理利己主义,伦理利己主义和心理利己主义 伦理学中的利己主义是指伦理利己主义。它的基本主张是:每个人在道德上都应当提升自己的利益或者人们有义务去从事那些对自己有利的事。,23,伦理利己主义分三个类型,1.唯我型伦理利己主义。主张每个人都应该为我自己的最大的自身利益而行动。2.个人型伦理利己主义。主张我应该为我自己的自身

8、利益而行动,至于别人应该怎么办,我不管。3.普遍型伦理利己主义。主张每个人都应该永远为他自己的最大的自身利益而行动,不关心其他人的利益,除非其他人的利益符合他的自身利益。,24,(一)唯我型伦理利己主义和个人型伦理利己主义的问题,1.缺乏普遍适用性。2.无法将道德理论公诸于世。,25,(二)普遍型伦理利己主义,普遍型伦理利己主义主张:“每个人都应当永远为其自身利益而行动”(教材p35)也就是说,除非一个行为最终对你有利,你没有任何道德理由去做一些有利于他人的事情。,26,伦理利己主义是一个极端的学说,因为它所说的是,每个人都只有一个唯一的责任,那就是最大限度地促进自己的利益。除了做对我们自己来

9、说是最好的事情外,我们没有任何其他的责任。 伦理利己主义与一般的常识道德中持有的观点,即一个人除了他人利益之外也应当推进自己的利益,是完全不同的。,27,如何理解伦理利己主义?,第一误解认为,伦理利己主义只追求短期的利益。 第二个误解是认为利己主义做永远不会做利他的行为。第三个误解,利己主义者是自我中心者(egotism)。,28,(三)普遍型伦理利己主义的长处,1.易于确认自身利益 相对于倡导行为符合他人利益的理论,伦理利己主义的一个长处是个人了解并确认自身利益要比了解并确认如何符合他人最大利益要容易地多。亚当斯密的理性的经济人 社会生活中的许多问题是由错误的利他主义造成的。,29,2.鼓励

10、个人的自由和责任心 普遍型伦理利己主义的有点就是它能鼓励个人的自由和责任心。利己主义只需要考虑到自身利益,然后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起责任来。致命援助,30,(四)普遍型伦理利己主义的问题,1.在逻辑上不一贯性有些哲学家认为普遍型伦理利己主义面临最重要的难题,即逻辑上的不连贯。换句话说,它将导向一个逻辑矛盾。如果果真如此的话,那么,伦理利己主义将是一个自身不能自洽的错误的理论。2.“每个人”的涵义/无法解决利益冲突普遍型伦理利己主义面临的难题,即它无法提供利益冲突的解决方案。,31,3.难以进行道德劝诫如果一个人作为利己主义者与他人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他就必须将利己主义当做一个必须保密的理论;如果不

11、保密,就会违背自己的根本宗旨维护自身的最大利益。但如果保密的话,利己主义无法进行道德劝诫。4.模糊了应该和应当的道德意义与超道德意义在道德体系中,应当或应该具有道德劝诫的意义。利己主义道德体系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但是又同时希望人们不那么做(告诉人们不应当那么做)。利己主义不希望让别人实行自己所宣传的东西。,32,5.与助人性职业不一致/无法解释利他行为,33,三、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安乐死的案例 张三出了严重的车祸,医生判定即使救活,他也将成为永久的植物人。那是否应当进行抢救、是否应当拔除维生系统。,34,功利主义的道德理论的主要创始人是边沁和约翰穆勒(密尔)。功利主义理论的

12、名称来自于功利一词,而功利是“有利”、“有益”的意思。功利主义认为一个道德的行为应该能够带来有益的结果。,35,功利主义(伦理普遍主义),是一种以行为产生的整体结果决定行为的道德正当性的理论。“每一个人所实施的行为或所遵循的道德规则应该为每一个相关者带来最大好处(或幸福)。”,36,功利主义与利己主义的不同在于,前者指整个人类社会甚至整个宇宙整体的善的最大化。而后者则指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功利主义强调善的聚合(aggregative)而不是善的分配(distributive),即一个行为的道德正当性取决于在其所处的条件下能够达到的最大的善或好处。,37,(一)行为功利主义与规则功利主义,行为功利

13、主义是直接援引功利原则确证行为。它认为一个正确的行为是该情况下具有最大功利的行为。人人都应该使自己的行为为其影响所及的每一个人都带来最大量的大于坏处的好处。规则功利主义认为一个人在判断某一行为正确时,应根据某些已得到证明的道德规则,而这些道德规则能否得到证明,要看它是否导致人们的最大福利。每个人都始终应当确立和遵循会给一切相关者带来最大好处的规则。,38,荒岛上的承诺,张三和李四一起乘船在海上旅行,途中遇到大风暴,他们漂流到杳无人烟的小岛上。李四由于身体虚弱,奄奄一息,于是告诉张三一个秘密。李四有一笔数额客观但无人知晓的私房钱,这笔钱准备留给他的私生子。李四委托张三把这笔钱他的私生子。在这个情

14、境下,张三当然承诺一定实现李四的遗言。在李四死去不久,张三就幸运获救,他念念不忘李四的遗言,找到了李四的私生子。却发现李四的私生子是个赌徒,将遗产给他只能助纣为虐,对社会百害而无一利。而把这笔钱捐给慈善机构,对社会贡献将会最大,而且除了张三之外,没有人知道李四的遗言。在这种情形下,张三应该怎么做呢?,39,(二)对行为功利主义的批评,1.难以确定给别人带来的结果要确定什么是对于别人的好结果是十分困难的。2.每次重新开始之不可行性在每一种情境下都重新估量行为结果的好坏和行为的价值,这存在着不可行性。3.难以教育青年或无经验者没有规则的话,如何教育青年或无经验者合乎道德地行动呢?,40,(三)对规

15、则功利主义的批评难以确定给别人带来的结果,1. 在人和情境都存有巨大差异的条件下,很难看出规则功利主义何以真正确信能够制定出适合于这种多样性状况的规则,很难确信他们能够创立将始终真正为一切相关者带来最大好处的规则。2.规则功利主义的批评家认为任何一个规则都存在中例外,如果将所有可能的例外都纳入规则之中,那么,规则功利主义就变成行为功利主义了。,41,(四)功利主义的问题本利分析(即目的证明手段之正当性)的方法,1.功利主义在给大多数人带来最好好处的同时,可能造成对少数人的不道德。2.功利主义不重视善的分配,导致社会不公平。3.功利主义测定个人社会价值的危险。,42,四、结果论的一般难题,一切结

16、果论理论的固有难题是,尽可能发现并确定行为或行为赖以遵循的规则可能产生的结果。但是这是一个困难的任务。,塞翁失马杀死儿时的希特勒向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43,五、关怀伦理学,关怀伦理学是一种新的伦理理论,也被称作“女性伦理学”。关怀伦理学是由心理学家吉利根在不同的声音中确立的理论。,44,(一)男性和女性在道德决定问题上的不同思维方式,心理学家科尔伯格认为女性的道德推理不及男性。吉利根认为,女性的道德观不同于男性,但两种不同道德观的关系是平等的。男女两性道德观的差异在于,男性道德观关系道德公正、权利、竞争、独立性和守规则,而女性道德观关系道德慷慨、和谐、顺从和努力维持密切关系。,45,道德困境

17、,妻子患有重病,而丈夫买不起为她治病所需之药。丈夫是否应该偷药?,46,科尔伯格问两位十一岁的儿童。男孩说,应该,因为妻子的生命比不偷盗的道德规则更重要;而女孩说不应该,这是因为,如果丈夫被抓住送进监狱,谁来照管他的病妻呢?还有他或许可以请求药商先给他药,以后再付款。,47,在科尔伯格看来,男孩对形势的理解是清楚的,因为生命的权利总是压倒不偷盗的规则,这里完全是有关权利和公正的问题。而女孩对形势的理解是不可靠的。吉利根则认为两个小孩回答了不同的问题:男孩回答的问题是“丈夫应不应该偷药?”而女孩回答的问题是“男人应该偷药还是做出别的努力?”女孩不太关心权利和公正,她关心丈夫及其妻子会出什么事,也

18、考虑到了药商的仁慈。换句话说,女孩从关怀的角度来思考问题。,48,吉利根看到了男性具有关注公正道德的特性,而女性则关注关怀的道德。她认为这两种道德观各有优势,应当被视为不同却同样正确。她认为理想的局面是男女两性应当考虑到两种道德观。男性应学会道德的同情和关怀,女性应了解权利和公正。两种思维方式没有优劣之分。,49,(二)对吉利根理论的批评,一种号称两性更平等的道德体系将强化两性之间的不平等。有一些批评家认为,根据吉利根的理论,我们将会把女性价值提到远高于男性价值的地位,或者把女性提高到标准地位而降低了男性的地位。这样会导致一种不公平的道德体系取代另一种不公平的道德体系。,50,第三章 非结果论

19、的道德理论(义务论Deontology),非结果论的道德理论,主张判断行为或行为的规则之道德与否不应考虑其结果,而是应该看其本身是否公正,是否出于善良动机,或者符合其他某个或某些更高的道德标准。,神诫论 人们应当服从上帝或神等超自然存在物及其颁布的戒律,因为上帝或神等超自然物本身是至善的,并告诫我们什么是我们应当做的事。 圣女贞德,51,行为非结果论,规则非结果论,非结果论,一、行为非结果论,52,一、行为非结果论,行为非结果论主张一个人在特殊境遇下的决定就是基于自己所相信或感觉或直观的应当采取的正义行为。换句话说,行为非结果论认为任何特定境遇下的善和恶,取决于人们所感觉(直觉)到的是善还是恶

20、。,53,行为义务论的案例,张三在赴朋友约会途中遇到一件车祸,张三决定将受伤的摩托车手送往医院,不顾与朋友的约会。 张三的行为按照特性可以分为三类:(1)道德上中性的。(2)道德上对的。(3)道德上错的。,54,(一)直觉主义,1.赞成直觉主义的理由(1)任何本意善良的人似乎都具有直接的是非感;(2)在哲学家们创立伦理学这门学科之前很久很久,人们就有了道德的观念和信念;(3)关于道德问题的推理通常用来证实我们更为直接的知觉或直觉;(4)关于道德问题的推理如同其他推理一样,也可能出错,所以必须依赖道德的顿悟和直觉。,55,2.反对直觉主义的理由(1)给直觉下定义是困难的,要证明直觉的存在更加困难

21、。(2)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我们有一套与生俱来的道德规则,可据以衡量我们的行为是否合乎道德。(3)对直觉不能进行客观的评价,因为它们只适合直觉的主体,人们的直觉彼此不同。(4)不具有道德直觉的人,要么没有任何道德,要么必须在其他基础上确立起自己的道德。,56,(二)对行为非结果论的批评,1.我们如何知道自己所直觉到的东西(没有任何其他指导)在道德上是正当的?2.我们如何能知道自己何时才有做出道德决定的充分论据?3.既然道德如何高度个体化,我们如何能确信自己正在做的事对当下情况所涉及的其他任何人都有好处?,57,4.我们果真能光靠一时的直觉就能做出道德决定吗?5.“好啦,我直觉地知道这是我要做的正义

22、之事。”除了这句话,我们何以证明行为的正当性呢?,58,行为非结果论是一种可疑的道德体系,依靠个人直觉,无法解决相互对立的直觉之间的道德冲突。对于行为非结果论,要制定具有社会适应性的道德似乎相当困难。行为非结果论认为“各个行为彼此间毫无相似之处”是错误的、虚假的判断。,59,二、规则非结果论,规则非结果论认为,作为道德之唯一基础的规则是存在的或可能存在的,而结果则无关紧要。遵循这些规则就是道德的,不能把道德概念运用于因遵循规则而产生的结果。规则非结果论认为判断某一行为的对错要看这一行为是否符合或违背了一项或多项规则,或者说,是否遵守既定的规则是检验某一行为道德属性的标准,而某一行为或行为所遵守

23、的规则所产生的结果不影响行为本身的正当性与否。,60,(一)康德的义务论伦理学,1.善良意志善良意志是一种纯然的、唯一的、绝对的、无条件的善。“意志”是按照道德规则、律法或原则行事而不关心利益或结果的人的独特能力。 “不应当说谎”,61,2.唯有理性才能确立道德理性是除了善良意志之外的人的第二个重要属性,因此又可能单靠理性基础(理性的逻辑推理)即可确立起有根据的绝对道德规则。,绝对道德真理的要求:首先,必须具有逻辑的前后一贯性,不能自相矛盾。其次,必须具有可普遍性,必须能毫无例外地应用于一切情况,而不是仅能应用于一些情况甚至大多数情况。,62,3.绝对命令/普遍化原则如果认可某一行为的规则不能

24、为一切人所奉行,那么该行为就是不道德的。,依照康德的观点,当人们做道德决定时,他们首先应该问,“我将要实施的行为所遵循的准则是什么?”,然后再问“这一条规则能够成为一切人都遵行的普遍规则吗?”,63,4.实践命令/每个人本身都是目的任何人都不应仅仅被视为或用作达到别人目的的手段,每个人本身就是独特的目的。这一原则也被称为康德的“实践命令”。,64,5.义务而非意向/基于义务而行动康德的义务论伦理学强调应该出于义务遵从道德规则。除非行为动机是义务而非意向,否则行为就不完全是道德的。,义务VS意向意向是你倾向于做什么事情,来自于情感和非理性;义务是基于理性对道德规则的遵从。,65,人是否可以在绝望

25、时自杀?,6.康德体系的要点我们通过理性无可辩驳地确立起绝对的道德规则。一个人要有道德,就应当出于义务感而服从这些规则。所有人都必须被视为独特的个体,绝不应被用来为实现别人的目标或目的服务。,66,(二)对康德义务论伦理学的批评,批评1.一贯性与义务的冲突康德提出了普遍化原则,认为如果某些规则不能普遍化,如果普遍化的话就会不合逻辑,那么这些规则会因不一贯性而被认为是不道德的,但是康德并未告诉我们哪些规则在道德上是正确的。许多规则蕴含的道德价值很可疑,但却可以普遍化而不缺乏内在一贯性。,67,批评2:可逆性标准“金规”康德提出可逆化标准,即:如果把你的某个行为反转过来,那么你希望别人这样对待自己

26、吗?康德的可逆性标准诉诸结果进行证明,使他最终将导向结果论。,68,批评3:对规则的限制与规则的例外康德绝对规则观念没有回答这一问题:有限制的规则比不受限制的规则是否具有较少普遍性?康德没有区分对某一规则提出例外和对这一规则加以限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69,批评4:义务与意向康德认为义务不同于意向。但是当义务与意向同一时又如何呢?康德认为你要始终与自己的意向做斗争,这样的人才是真正遵从义务的规定有道德的人。但如果一个人从来就不想偷钱、不想杀人、不想说谎,有这些意向的人难道不是真正意义上道德人吗?因此,康德理论显然也存在着这个矛盾。,70,(三)罗斯的显见义务论,罗斯认为我们应当坚持某些显见义务

27、,除非有严重状况或理由要求我们采取别样的行动。在某些例外的行动下,一个人实际义务可能不同于他的显见义务。罗斯不相信结果决定行为的善恶,但他确实认为当面临道德选择时应考虑结果。,71,1.显见义务与解决义务间冲突的原则,显见(prima facie)一词的字面意义是“一眼看来”或“从事物的表面看来”。显见义务就是指一切人在考量任何其他因素之前一般都应遵从的义务。,(1)忠诚(或忠实)(2)补偿(3)感恩(4)公正(5)慈善(6)自我改善(7)勿作恶(不害人),72,如何解决义务(显见义务)之间的相互冲突?,(1)始终按照更强烈的显见义务去行动;(2)始终采取可压倒显见恶的最大显见善的行为。,73

28、,2.对罗斯理论的批评,批评(1):选定显见义务依靠直觉 “要我们明白它们确实是显见义务。在我看来,例如做出承诺,就意味着赋予别人一种对于我们的道德权利要求,这似乎太不言而喻了。许多读者或许会说,他们真不明白这确实是显见义务。倘若如此,我肯定不能为他们做出证明。我只能要求他们再考虑考虑,希望他们最终会同意,他们也明白这是显见义务。”批评(2):确定何种显见义务优先缺乏明确标准,74,三、对非结果论的一般批评,如果要建立一个道德体系,我们能不能或者确切地说应不应该,真正避开结果?,75,规则非结果论的理论还引起了下列问题:1.如果遵守规则的结果哪怕对少数人、但有时也对一切相关者有害,那么,我们为

29、何应当遵守规则呢?2.我们何以解决具有同样的绝对约束力的规则之间的冲突?3.在人的行为和经验如何复杂的情况下,有没有绝无例外的道德规则?如果有,是什么?如果道德是例外的状况,规则义务论不就等同于行为义务论了吗?,76,对非结果论道德理论的批评,第一,非结果论隐晦地诉诸于效果。第二,如果一个理论既不为自己好,也不为别人好,也不创建一个所有人在其中都和平地创造和发展且将冲突减少至最少的社会,那道德体系又有什么用呢?,77,第三,如果人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对自己、对别人或对一切相关者的好处,那么,他们为什么要遵循显然有时不能带来好处的体系呢?第四,是否存在绝对的道德规则?当非结果论提出绝对的道德律令,且

30、否认了在任何情况下存在例外时,人们关于道德议题的争论还有意义吗?,78,小结,非结果论的道德理论的优点:首先,它们没有必须估算行为结果的麻烦;其次,规则非结果论提供了一套强硬的道德准则;最后,非结果论思想家能够根据别的东西而非结果构造其体系,从而避免落入道德本利分析方法的陷阱。,79,非结果论的道德理论的缺点:首先,非结果论完全不顾行为规则或行为所带来的结果,几乎取消了道德全部意义;其次,规则非结果论难以确定这些规则是什么,以及这些规则之间的重要性排序是什么,也无法确定如何调节不同的道德规则之间的冲突;再次,对于道德疑难问题,规则非结果论不容讨论,它专断地宣布何者为善、何者为恶,排除了任何例外

31、的可能性,因而关闭了讨论的大门。最后,非结果论不能有效证明。,80,第四章 美德伦理学,81,伦理学的三个基本问题:我应该做什么?我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为什么?,82,什么是美德呢?,美德是“拥有道德优点、正义和责任心的品质,一种具体类型的道德优点或被视为值得嘉奖的其他模范品质;可尊敬的做法或理想。” W.莫里斯主编:美国传统英语辞典波士顿,1978美德是“人的优点”。构成的美德的是那些应该在人类中加以培育的品性。,83,圣奥古斯丁论恶德,恶是人的缺点,是由于一个人放纵堕落的欲望、缺乏自律与教育而养成的不良品性。恶人不是为理性所支配,而是为冲动所支配。恶人精神上总是心怀不满和充满忧虑,总是过着

32、腐败、可耻和不道德的生活。,84,一、亚里士多德的尼克马可伦理学,目的论是阐释德性的前提。亚里士多德认为“每一门技艺,每一项探究,每一个行为,每一种选择,看起来都是为了达到某种好处。好处被恰当地解释为所有事物的目标所在。”,85,人生的目的是幸福,而人的基本活动是理性一种善的活动。人的目的是要为了完整而圆满的生活而充分地理性思考。德性是一种习惯养成的气质倾向,形容一个人慷慨、大方、仁慈,是指他的行为具有这些倾向。,86,(一)强调品质的善,品质的善高于行为本身的正义和善,行为的正义和善是从品质的善衍生而来的。人本身具有善良或公正的道德品质,遵循这种品质倾向,人就可以过上有道德的生活。,87,(

33、二)善人或德性人的发展,人有与生俱来的向善的能力(潜能),但这种能力必须在实践中发展。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潜能才能现实化,人们才能获得某种德性。“美德本身是由智能及其适当训练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意向和气质。”,培养善良意向的行为VS一旦确立了善良意向便可从中产生的行为,88,(三)什么是美德?它同恶德的关系如何?,美德是“按照规则进行选择的意向,而规则是真正的聪明人所判定”的过量与不足之间的中道。或者说,美德是介于超过和不足两极端间的相对于我们的中道。,真正的明智是认清在任何情况下比作的正义之事的能力。开明道德心的重要性比先验的假象规则大得多。,89,(四)如何确定恰当的中道?,道德的中道是“相对于

34、我们”的中道,即相对于正在试图确定要做的正义之事的人们的中道。,90,91,二、儒家的道德自我修养论,中国儒家道德自我修养论的核心是德或者说美德的概念。,92,什么是德?,1. 德”即美德,是一种以积极的、惊人的、有力的求善方式影响他人的内在能力或意向。德可以译为virtue。A.德具有内在性,“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 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 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 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 孟子告子章句上,93,B.德具有一种影响他

35、人的力量。这种力量是为了提升他人的利益或者说有利于他人的,而不是个体为了满足自身的利益而操纵别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

36、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孟子公孙丑章句上,94,2.德需要通过个体的自我改造、自我实现才能得到培养发展。德包含了自我实现的意义。excellence(卓越、美德)可能是德的更恰当的译法。“德是每个人内在具有的潜能,而一个人应当从自身的生活和社会条件出发充分发扬、发展这个德。”P70,95,3.德与治国能力密切相关。统治者应该通过礼仪和风俗(礼)来治理国家,而不是依靠法律和武力进行统治。,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为政,96,A.依赖道德的统治首先要培养统治者的道德,即君德

37、。B.通过对统治者德性的培养,能够对社会产生广泛的影响力和示范效应。,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论语颜渊,97,(一)孔子的论语和仁的道德学说,孔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建立了以“仁”为核心的新的道德体系。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98,什么是“仁”?,1.“仁者爱人”。2.仁要符合礼的规范要求。“礼是仁慈人道的具体化表达。”3.“仁为忠恕之道”。,99,1.“仁者爱人” “仁”首先要求的就是要有爱心,要同情、关心、体恤和帮助他人。,怎样做到“爱人”呢?A .孔子告

38、诉我们要“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泛爱众而亲仁”(论语学而),“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100,什么是孝和悌呢?对父母好,善待父母就是“孝”;尊敬兄长为“悌”。孝包括:“能养”、“敬”、“ 色难”、“继承父母的志向”等。孝敬父母呢?要遵守礼的规范。,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101,B .“泛爱众而亲仁”

39、,102,2.仁要符合礼的规范要求。礼是一个人在任何具体境遇下有可能展现出来得体的行为。礼是传统的,是社会所要求的个人行为举止的得体适宜的方式,礼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而且也是仁的外在体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103,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历代学者都认为,这是孔门传授的“切要之言”,是一种紧要的、切实的修养方法。,104,3.“仁为忠恕之道”,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

40、?”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论语里仁,什么是“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忠”;什么是“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恕。,105,(二)儒家的五伦关系,在传统社会,一个人的身份是由他所在社会关系网中被确定的,而古代的社会关系网络被概括为五伦。人的美德或者人的责任义务都是通过五伦来确定的。,何为五伦?,106,如何理解五伦呢?,1.五伦是五种相对的伦理关系,强调相互之间的责任义务关系。,近代学者梁启超将“五伦”的精义概括为“相人偶”,也即互敬互助的人际关系。他指出:“五伦全成立于相互对等关系之上,实即相人偶的五种方式。故礼运从五之偶言之,亦谓之十义(父慈子孝,兄良弟悌

41、,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人格先从直接交涉者体验起,同情心先从最亲近者发动起,是之谓伦理。”,107,2.五伦关系中起支配作用的是“恕”道,“恕”道强调伦理关系双方互惠道德,3.五伦的重要性有差等关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 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篇上,108,4.五伦关系中,血缘亲情关系是核心。,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周易序卦,109,(三)儒家思想的发展,孟子 “性善论”思想,人的自我修养实

42、际是发展人的内在本性,使人内在之善得以充分发展。他将自我道德修养比喻成培育幼芽的过程。,荀子 “性恶论”主张,荀子基于自利的人性,提出用道德对求利之心进行约束与节制。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不事而自然谓之性,性者,天之就也。“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以义制利”,110,儒家学者将道德修养的目标不仅看做是培养好人,而且还将君子、圣人做为理想人格的最高境界。,圣人“与天地合德”,达到天人合一的真善美的最高境界,普通人更是难以企及。所谓君子,就是优秀的人或有教养的人。君子是普通人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人格境界。儒家学说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的结合。,孟子言“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荀子

43、言“圣也者,尽伦者也。”(荀子解蔽),111,三、美德伦理学的当代分析,当代伦理学的“道德上的精神分裂” 如果你知道一位多年不见的朋友生病了,基于道德义务你前往探视,你的朋友看到你来,以充满感激的心情对你说:“谢谢你能来看我,难得我们这份友谊,这么久了你还惦着我。”如果你的回答是:“没什么,这是我应尽的义务。”你的朋友有点迷惑,进一步问你是什么意思,如果你的回答是“因为这样做可以达成整体最大的功利。”(功利主义)或者“我这样做是为义务而为,不为其他原因”(义务论)。,112,(一)麦金太尔对美德伦理学的分析,After Virtue的主要观点(1)美德不仅是对特定方式之行为的意向,而且是对特殊

44、感觉的意向。一个人应当培养自己内在的善良情感或意向,而不光是合乎道德地行动。(2)合乎道德地行动并不是对意向的背离(康德则认为道德是意向的背离),而是按照在美德培育中确立起来的意向去行动。,113,麦金太尔认为美德必须以实践作为背景来理解。,实践是通过一定的人类协作性获得方式,在追求这种活动方式本身的卓越过程中,获得这种活动方式的内在利益。内在利益和外在利益。,114,麦金泰尔的美德,1、德性是一种获得品质,这种品质的拥有和践行,使我们能够获得对实践而言的内在利益,缺乏这种德性,我们无法获得内在利益。2、德性与个人生活整体的关系。德性不仅与各种实践密不可分,而且体现在一个人的生活整体中。 3、

45、德性与传统的关系。德性的实践应当通过传统得以维持。,115,(二)美德伦理学的优点,1它力图造就善良的人,而不光是善良的行为或规则。2它力图将理性与情感统一起来。非结果论力图将理性同情感或感觉分割开来;而美德伦理学则主张将二者统一起来,认为美德不但是以一定方式行动的意向,而且是以一定的方式感觉的意向,而这两种情况都是合乎道德的。3它强调适度,这是许多伦理学家所赞扬的品质。,116,(三)美德伦理学的缺点和问题,1.人有目的或目标吗?如果有,是什么呢?我们如何加以证明?2.道德是与生俱来的吗?道德是与生俱来的呢,还是从经验中习得的?3.什么是美德?什么构成美德?对于这个问题似乎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

46、,那么,我们何以决定什么是真正的美德、哪些美德是真正的美德呢?,117,历史时代中的美德观(1)德性是一种品质,可使人执行社会角色。(2)德性使人完成人生目的。(3)德性是实现成功的手段。,118,4谁是道德典范?对此,我们如何判定或证明呢?(1)拥有所有不同的道德理想和道德品质的复合型道德典范即使并非不可能,但也是很难的。(2)以道德典范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如何进行呢?(3)许多道德典范并未始终如一地合乎道德地行动。,119,美德伦理学主张,一种全面的道德理论应当提供对道德品质的认识。美德伦理学自身同样是不全面的道德理论。因为它没有告诉什么在具体的情境下应该做什么。而且美德伦理学理论没有帮助我们

47、分析道德问题或有效地进行道德推理。,120,第四章小结,美德伦理学从内心探索人的道德发展,这是它的优点。美德伦理学有许多前提性假设,如人有目的或目标、道德是与生俱来的、什么是善和美德以及什么是道德典范,这些都是难以证明的。美德伦理学看起来并不比结果论和非结果论伦理学更好,也存在许多缺陷。那么,我们是否应该放弃美德伦理学呢?,121,第五章 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122,绝对主义,绝对主义认为,世界上存在着绝对,尤其是存在着一经发现就必须予以坚持的道德绝对。,相对主义,相对主义认为没有什么绝对,道德不道德仅仅是相对于具体的文化、团体或个人而言的。,123,一、绝对与相对,(一)绝对的涵义“绝对”一

48、词意味着“性质的完美和完全”;在另一种意义上,意味着“不受限制、毫无例外”;还有一种意义是“不容置疑的,确定的、必然的和无条件的”。W莫里斯主编:美国传统英语辞典波士顿,1978我们使用“绝对”一词来说明超自然存在物、自然法则、命题、法律和道德,并说明其中的真和假。,124,(二)相对的涵义,相对主义认为不存在任何跨文化、跨民族的价值标准;一切价值都是相对于视之为价值的所在地而言的。温和形式的相对主义注重道德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因人的不同而不同,我们应当尊重每一个文化、每一个人的道德观。极端形式的相对主义则意味着干什么都行;任何人无论断言什么是合乎道德的,那就肯定是合乎道德的,我们不能质疑或批

49、驳别人的道德标准。,125,二、文化相对主义与文化绝对主义,根据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记载,大流士王听说印度卡拉提亚部落人觉得在自己父亲死后把他吃掉是一种正确而且恰当的做法。他感到很好奇,因为对于希腊人来说,对父母的虔敬具有特别的重要性。为了验证印度人是否真的有别于希腊人,他就做了一个早期人类行为学研究。大流士派了一个信使到卡拉提亚人那里,问他们,如果劝说他们改变风俗让他们按照希腊风俗对死者实行火葬,需要开出什么样的条件?同时,他又问一个希腊城邦,他们是否愿意转而接受卡拉提亚人的方法来处理去世者?然而,两个团体都对这样的提议感到震惊,谁都不愿意进行改变,并且他们都坚持认为,只有他们自己对待死

50、者的方法才是唯一可以接受的方式。,126,二十世纪之前的爱斯基摩人的婚姻制度和性关系非常独特。男人通常有多个妻子,有时让妻子陪客人过夜作为待客之礼。在一个部落里,首领可以要求其他男人出让妻子与之发生性关系。妇女也可以自由地离开她们的男人寻找新伴,只有她们的男人不闹事。另外,爱斯基摩人似乎不太看重生命。弑婴弃老的现象非常普遍,女婴受害尤甚,而且这样的行为也不会受到什么社会谴责或压力。 有没有绝对的善恶标准?,127,(一)文化相对主义,论证理由1.文化多样性的存在为文化相对主义提供了有力论证。2.人们的道德信仰和道德观念是受文化多样性的影响。3.不同文化中的人们都倾向于认为,不但只有一种真正的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