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基本能力第一节阅读理解能力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625191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1.6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考试基本能力第一节阅读理解能力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教师资格考试基本能力第一节阅读理解能力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教师资格考试基本能力第一节阅读理解能力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教师资格考试基本能力第一节阅读理解能力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教师资格考试基本能力第一节阅读理解能力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考试基本能力第一节阅读理解能力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考试基本能力第一节阅读理解能力课件.ppt(6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1,2,3,4,第五章 教师基本能力,5,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写作能力,6,阅读理解,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文章结构,表达作者观点,找出中心句,7,阅读,理解,第一节,8,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4.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5.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6.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7.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8.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9.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9,第一节 阅读理解能力,10,关键是读懂,阅读的关键在于把握阅读规律,在读懂上下功夫所有问题的答

2、案都显现或隐匿在原文中,这是解答现代文阅读题的一个总原则,11,怎样读懂,1、快速阅读,整体感知(定内容,定文体 ) 写了哪些事,刻画了什么人,描写了什么景物,表达了什么观点圈点勾画关键句速浏览全文,根据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寻找关键词句,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首括句、尾结句,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画龙点晴的句子(抒情议论的句子)。,12,2、仔细研读,理清文脉(定结构、定中心、定特点 )散文结构(谋篇布局)的基本形式(1)纵式,即文章层次主要以纵向形式展开。以时间为序 以作者情感发展脉络为序 以逐层深入的论证为序 (2)横式,即文章层次主要以横向形式展开。

3、以空间为序 以材料性质的分类划分层次 (3)合式,即纵横式,指文章层次以纵向和横向相结合的形式展开(4)蒙太奇式,即以内在逻辑顺序拼接画面,13,叙事类:哪些是主体人事,哪些是联想的人事,注意它们之间的关系(对比突出或反衬强调)注意环境描写的段落,弄清它们的作用(渲染、烘托、交代背景、推动情节发展、抒发作者情感),14,抒情类:借助载体(人、事、物)来实现情感的表达简要呈现某一人、物或事引发感想联想发散、强化感情卒章显情收尾关注作者情感变化,15,论述类:阐述观念(直接提出来,甚至在文题上就会有所体现/先呈现某一人事,再通过简要分析引出)本论总收结尾,16,3、审题干、定区位;抓语词、定重点;

4、多联想、定答案,17,1、整体感知。,通观全文,在阅读全文的基础上,把握文章具体要表达的内容,也就是全文的中心思想。这个中心思想同时也是我们的答题思想,在解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乡土情节的行文思路如下:什么是乡土情结乡土情结的形成乡土的梦永远追随离乡的人乡土情结的升华(民族向心力)乡土之恋不会消失。 我们会发现:文章以“什么是乡土情节”开篇点题,围绕“乡土情结”展开论述,以“乡土之恋不会消失”结尾,首尾呼应。我们在解答其他题目的过程中应紧紧围绕“乡土情结”这个中心。,18,2、审清题意。,就是要分析题干要求,包含几层意思,其中透露了哪些信息。 从文中看,乡土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

5、印”?(不超过28个字)(4分) 从题目要求中我们可以分析出以下信息:“童年的烙印”一词可以作为回扣原文的切入点;解答的要点形式应该为名词性结构;“哪些”说明要点至少是两个;“不超过28个字”规定了答题的字数;4分可以作为确定要点数目的一种参考:可能是两个或四个。,19,3、回扣原文。,找出题干考查点的出处。从命题的考查层次上看,阅读理解的出题思路一般都很清晰,从分段考查到牵涉到上下几段概括总结,逐步过渡到对于全文内容的把握。从段落上来看,考查一般情况下是从前往后,逐层深入,先分后合。这样一来,为更好地回扣原文找到了一定的思路。 第19题出现的“童年的烙印”一词位于第二段最后一句话,我们很容易

6、据此信息回扣原文。,20,4、上下联系。,由回扣原文依照的切入点作为参照点进行文意上的上下联系,联系可前可后,范围可能在本段之内,也可能涉及到上下几段内容。在联系的基础上初步分析,划定答题所需的大体氛围。在联系上一定要注意考虑全面,同时要抓关键,缩小范围。 第19题通过上下联系,答题范围在第二段: 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根植在这片土地,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

7、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具体范围为“他在母亲的怀抱千丝万缕沾着边,21,5、分析综合。,就是在上下联系锁定的范围基础上,在头脑中对其加工组合,找出有效信息,概括总结,提炼要点。在分析综合中要强调“要点”意识,因为评卷工作中是根据要点分配分值的。这一过程最能体现思维能力,也是答题过程中至为关键的一环。 第19题的答题范围共有四句话(见上文引文标示),四句

8、从文意把握,分别涉及了四层方面的意思,这样,我们判定答题要点为四个。在对四句话的分析过程中,我们可以筛选出下列信息要点(见上文引文加点词语):“母亲”“父亲”“亲族”“爱”;“乡土”“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亲”。,22,6、组织表达。,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将头脑中分析出的有效信息付诸卷面。首先考虑用原文中的语句,如果原文中的语句量过大,就需要进行压缩,有效组织,用自己加工过的语句回答。在答卷中,要注意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书写要工整,避免错别字。 遵照“不超过28个字”的要求,我们压缩整合,很容易理出答案:父母亲族的爱;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亲情

9、;,23,一、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概念(词语)的含义重要概念(1)与写作对象或文段主旨密切相关的概念(2)在文中被临时赋予特殊含义或深层意义的概念(3)反映具体语境的概念,第一节 阅读理解能力,24,理解重要概念(词语)的意思,怎么理解重要的概念(词语)呢? 首先是要在原文中找到该词语。 然后结合上下文,根据该词语的词典意义,从三个方面去理解分析。 词语的语境义(联系上下文) 词语的指代意义或具体意义。 词语的比喻义或句外延伸义(深层义),可编辑,25,1、联系上下文,第一节 阅读理解能力,26,【例1】社会上的各种传言和议论,有的是无中生有,有的是空穴来风,我们要善于思索和分辨。请问“空穴来风

10、”的意思是什么?,第一节 阅读理解能力,27,例2:书籍,可以是生活中的太阳,也可以是生活中的月亮。这样一想,我们就很容易分清两类读书人。将书籍当作太阳的人,大都在白天读书。他们希望有了书的照耀,生存道路上的艰难可以像冰一样迅速融化,前进的障碍、陷阱可以意义跃过或者躲开。有人书的帮助,他们能看见自己想看的,得到自己想要的,明白自己还想看什么,还想要什么。他们歌颂太阳,只是因为太阳给他们光明;他们喜欢书籍,只是因为书籍帮他们走路。太阳不是闲来无事挂在天上玩的,白天读书的人也不大会读闲书或者无用的书。他们只要阳光,只要书中有用的东西,不如此,就感到自己年华虚度,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将书籍作为月亮的

11、人,喜欢在晚上读书。日落西山,热气渐消;月上柳梢,银光乍泄;亮起一盏灯,与窗外灯光辉映;随手从满架琳琅中抽出一本有趣的书,闲读。夜深人静,步出书房,庭中望月,心静如水。他们知道自己是无用之人,但不计较;他们清楚自己在读无用之书,但还是觉得有趣。他们为轻松而读书,借此摆脱生活的沉重。以书下酒,邀月同饮,个中乐趣不图与人分享,只求书不是盗版,酒不是伪劣,月不是假冒。至于白天的事,万事随缘,由它去吧!白天读书的人,志在将梦想变为现实;晚上读书的人,意在将追梦变成守望。阳光下读书,梦在书外,月光下读书,梦在书中。(摘编自胡洪侠书中日月长)问题:(1) 请结合文本,谈谈“梦在书外”和“梦在书中”的含义。

12、(4分),答案:(1)梦在书中:夜晚读无用但有趣的书(1分);将白天诸事放空,守望心中的梦想,只为愉悦心情。(1分)梦在书外:白天读有用之书(1分),志在依靠书的帮助,将人生梦想变为现实,做有为之人。(1分),可编辑,28,词语的指代意义或具体意义。,第一节 阅读理解能力,29,例3:但我们当下有些报刊,连那时的文化品格也不如了。其一是过于看中时尚,娱乐要摩登,明星要刺激,迎合大众的猎奇心来寻找话题。二呢,炒作公众人物,将平凡的公众形象神秘化和庸俗化。细看近几年一些媒体(包括文学批评界)的热门话题,有许多走时尚的路子,惟独与民众的生活远了。我在媒体炒作下的文艺批评一文中,谈到了这一点。有时想想

13、,作为报人,我们多少有些责任的。 1、 文中的“这一点”指的是,媒体热点重时尚,远离民众生活。,可编辑,30,例4:一个真正的文学批评家,应该坚守自己独立的批评品格,远离世俗的主流风尚,对文学进行精神与灵魂的审视,而不是庸常的絮语。然而,中国当下文学的主流批评恰恰存在着一定的灵魂缺失与精神萎缩。文学批评渐渐被市场与媒体所左右,总是在大而无当的赞歌与恣肆恶意的攻击之间进退维谷,作家和读者很难听到真正的批评的声音。大多数文学批评家将自己的批评视角与笔墨投向了文学的热闹喧嚣之地,而对一些处于边缘地位因种种缘故未能进入主流文坛的作家作品,却少有注意。事实上,在一些边缘作家的作品里,我们往往能够读到异于

14、所谓主流的特别内容。譬如王小波,他在世的时候,并没有多少批评家的目光注意到他,关于其作品的译介自然也是其身后的事情了。而王小波的出现无疑显示了文学的另一种可能,他的作品在情神上和鲁迅式的焦灼与反抗,可谓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对人间猥琐的嘲弄,对现实生活的焦虑,对芸芸众生的哀怜,以及回到生活的深处与内心的深处,“将人的狂放、朗然之气弥散在作品中”,“在嘲弄社会的同时,也忽视了自我”。显然,王小波之死唤醒了种新的文学批评的诞生,即充满学术良知、生存尊严与批评真理的文学批评。不过,这种文学批评并非当前文坛的太多数,恰恰相反,它只在少数批评家那里存在着,热闹的文坛依然那么热闹,热闹过后,一片虚无。文学批评

15、的光芒,倘若日益被甚嚣尘上的商业化炒作完全掩盖,文学批评的末路或许也就为期不远了,我们的文学批评必须对此有所警觉。 (摘编自陈劲松文学批评的姿态问题:1.材料最后一句:我们的文学批评对此有所警觉的“此”指代的内客是什么?(4分),可编辑,31,此指的是文学批评日益去向商业化炒作(2分);文学批评的末路也许为期不远(2分),可编辑,32,词语的比喻义或句外延伸义(深层义),第一节 阅读理解能力,33,例5: 教育者也是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的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刀法: 。,万像: 。,万龙点睛

16、: 。,比喻教育方法比喻众多教育对象 比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可编辑,34,例6:书籍是会提高人的:从野蛮到文明,从庸俗到崇高.高尔基曾这样说过,“每一本书都是一个小小的梯子,我向这上面爬着,从兽类到人类,走到更为理想的境地,到那种生活的憧憬的路上来了。”,“兽类”的含义是什么?哪个词说明书籍的作用?,“兽类”指野蛮庸俗。“梯子”突出书籍的作用。,可编辑,35,把握标点提示,第一节 阅读理解能力,冒号、破折号:具有解释说明的作用;分号、顿号:引导并列关系;双引号:援引观点、强调特称、反语讽刺;括号:补充说明;问号:设问引出话题,反问表达态度的倾向性,疑 问表达不确定性,可能带有倾向性。,36,

17、第一节 阅读理解能力,【例7】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词典的编纂者不对,他们对词汇的用法做出改动不会是随意的,想必经过了认真的研究推敲。不过,词典编纂者不能忽视一个基本事实以及由此衍生的基本要求:语言文字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使用的,具有极为广泛的社会性,因此语言文字的规范工作不能在象牙塔里进行,而一定要走群众路线。这段话中的“基本要求”指的是( )。A.词典编纂者不能对词汇的用法随意改动B.词典编纂者应该熟悉词典编纂的具体过程C.语言文字的规范工作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D.语言文字的规范工作应由广大人民群众来决定,C,37,二、理解阅读材料中重要句子的含义重要句子(1)能点明主旨或能显示脉络层次的关键性

18、语句(2)在文中起重要作用的中心句、总结句、过渡句或对文脉的推进与转接有关键作用的语句(3)内涵较为丰富而且具有提示性或引导性的语句(4)比较含蓄的有深层含义的语句,第一节 阅读理解能力,38,实质:一是将使用修辞手法形象化了的语句转化为概括性的直白语言;二是将抽象含蓄的概念或句子转化为具体化的阐释。,第一节 阅读理解能力,39,理解重要句子时要坚持一个原则,记住两个注意。 一个原则:词不离句、词不离段、段不离篇。 两个注意:首先是注意作点语法分析,分析本句是单句还是复句,是单句,可作点语法分析,了解本句的主干与枝叶成分,尤其要注意枝叶部分。是复句,分析句间关系,分析强调的重点并对此作重点揣摩

19、。 其次要注意看清句子在文中的位置,注意本句与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可编辑,40,怎么理解重要句子呢?首先在原文找到 1、从上下文(语境)上去分析 2、从特殊修辞格上去分析。 3、从原因上去分析。,方法点击,可编辑,41,1、从上下文(语境)上去分析,第一节 阅读理解能力,42,例8:解释下列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07年全国卷) 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相关段落:在戈壁大漠中赶路,满目皆是巨大的悲壮。走一趟大西北,人会坚强几分;走一趟大西北,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 语句所在的段落是作者在描写了大西北环境的恶劣后的一段议论,分两个层次,一是大西北充满悲壮,一是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坚强,学会坚强

20、。分析“长不大的孩子会长大”一句,所谓“长不大”是指没有成熟、没有大西北的精神品格,“长大”指有了这些品格。 答案:大西北环境的艰苦恶劣、生命的顽强抗争,会强烈震撼来自其他地方的孩子,使他们学会坚强、早日成熟。,可编辑,43,2、从特殊修辞格上去分析。,第一节 阅读理解能力,44,使用了特殊的修辞格如比喻、反问、排比、象征等句子的理解。 基本方法: 1、找出出处并分析修辞。 2、挖出本体或本意。 3、替换成句。 如果是比喻句,去掉比喻成分,留下本体成分即是答案,是生动形象的说明本体的什么特点呢,还是化抽象为具体来说明什么道理;如果是象征,则应先找出其象征的对象是什么,其含蓄而形象地显示了对象的

21、什么特点。,可编辑,45,【例9】泪与笑 文中“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相关语段)这几种笑声发自我们的口里,自己听到,心中生个不可言喻的恐怖,或者又引起另一个鬼似的狞笑。若使是由他人口里传出,只要我们探讨出它们的源泉,我们也会惺惺惜惺惺而心酸,同时害怕得全身打鼓。 此外失望人的傻笑,挨了骂的下人对主子的赔笑,生离永别时节的苦笑这些笑全是“自然”跟我们为难,把我们弄得没有办法,我们承认失败了的表现,是我们心灵的堡垒下面刺目的降幡。,46,答案:使用了暗喻(或比喻)的修辞手法。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因素把我们弄得无可奈何,只好痛苦地承认自己

22、的失败。意思答对即可。,3、从原因上去分析。,第一节 阅读理解能力,47,【例10】“我刚才说,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你说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这也只是一种看法。换一个看法,你说它是真的或是假的;再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善的或是恶的。同是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比如园里那一棵古松,无论是你是我或是任何人一看到它,都说它是古松。但是你从正面看,我从侧面看,你以幼年人的心境去看,我以中年人的心境去看,这些情境和性格的差异都能影响到所看到的古松的面目。古松虽只是一件事物,你所看到的和我所看到的古松却是两件事。假如你和我各把所得的古松的印象画成一幅画或是写成一首诗。我们俩艺术手

23、腕尽管不分上下,你的诗和画与我的诗和画相比较,却有许多重要的异点。这是什么缘故呢?这就由于知觉不完全是客观的,各人所见到的物的形象都带有几分主观的色彩。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同时来看这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

24、是制器,思量怎样去买它,砍它,运它。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从此可知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谈美朱光潜)问题1: 作者为什么说“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48,答案:因为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客观存在的,另一半将随着观者的性格情

25、趣和观点态度而展示出不同的面目。,三、筛选并整合图表、文字、视频等阅读材料的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一)什么是筛选并整合信息,第一节 阅读理解能力,49,“信息筛选与整合”是指按照命题者所给出的语言文字或图表数据等材料,在理解的基础上,对材料中相关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最后概括归纳为符合命题者要求的语言。这类试题的考查点主要有:1能准确的概括材料的主要信息:2能整体把握材料(包括图表、视频),能准确提炼材料中所有的信息,并能用简洁的语言表述;3能根据所给出的材料要求,设计出解决问题的方案:4能透过材料的字面意思,准确的表述言外之意。,第一节 阅读理解能力,50,二、筛选并整合图表、文字、视频等阅读

26、材料的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二)获取信息的途径从文章的基本概念中获取信息重要的句子中获取信息从运用的材料中获取信息,第一节 阅读理解能力,51,二、筛选并整合图表、文字、视频等阅读材料的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三)关于整合信息把分散的信息集中起来,把零碎的信息加以条理化、系统化,这样方可对阅读材料有更深一层的理解,获得更有价值的东西。(四)技巧分析,第一节 阅读理解能力,52,1打枝削叶,巧提主干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2删繁就简,去伪存真略过无关紧要的信息,快速抓住关键信息。对材料进行筛选整合,去伪存真,然后再将“真意”概括表述出来。3合并同类,列举异义将相同信息进

27、行大合并,相关信息进行小合并。不同信息并列到一起。4敲骨吸髓,挖掘隐含信息有些信息,可在材料中直接摘录获取,有些信息需要对材料进行分析,才能挖掘出隐藏在字面或图表中的隐含信息,要推敲语段中的每个信息,找到它们的精髓所在,探明它们各自的意象,提炼出它们的要义。然后用恰当的词语或句子表述出来。,第一节 阅读理解能力,53,【例11】从下面材料中提取两条主要信息(每条15字以内):甲型H1N1流感发生以来,我国加大科研投入,加强科技攻关,密切跟踪病毒变异情况,在对H1N1流感患者的治疗过程中,中西医结合等方法被证明是有效的。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已向许多著名制药企业提供了特殊的病毒菌株,用于研制专门抵抗

28、甲型H1N1流感疫苗,这种疫苗可望于今年8月问世。,第一节 阅读理解能力,中西医结合治疗有效+流感疫苗有望于今年8月问世,54,二、筛选并整合图表、文字、视频等阅读材料的主要信息及重要细节(五)筛选、整合信息应注意的问题 提取信息要准确 要准确理解文章语言,第一节 阅读理解能力,55,【例12】(2015年上真题) 每年夏天,被冰层覆盖的格陵兰岛大部分地区几乎整日被太阳照射,在很多冰盖上,特别是那些低海拔地区,融冰沿着冰盖表面流动,并聚集成深蓝色的池塘或湖泊。不同于我们能够畅游其中的湖泊,这些水体能够在眨眼之间就消失不见。例如,一个比全球最大室内体育场新奥尔良超级穹顶体育场大上十几倍的湖泊,能

29、够仅仅在90分钟内就从冰缝中排干所有的水。研究者们已经分散在格陵兰岛各地,从细节上调查这些湖泊会怎么影响冰盖和未来海面。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的地球物理学家萨拉达斯说,最近的实地考察研究表明,研究者已经知道,当湖泊突然排空时,融冰会被送往基岩,暂时性地对冰盖向海洋迁移起到润滑作用,科学家们担心,如果这个区域的气候持续变暖,那么湖泊突然排空的现象可能经常发生,并在更大范围的冰盖上出现,那么可能会加速冰盖的崩解,从而导致海平面上升。纽约城市大学的冰川学家玛德德斯科认为,冰盖上的湖泊也会加速冰盖融化:湖泊下的冰融化速度比湖泊周围暴露在地面的冰快两倍。今年夏天,德斯科使用一艘远程遥控船只,通过实际测量来解

30、释湖泊的颜色深浅是否与它们的深度有关这些数据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估计卫星图像中地表湖泊的深度,以便更好地预测冰盖的融化速度。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地理学家劳伦斯.C.史密斯正在将冰盖融化速度同由融水积聚而成的河流的流动速度进行比较,如果两者相差甚大,那就表示,一部分融水积聚在了冰盖下,这将提升冰流向大海的速度。问题:(1)冰盖上的湖泊与普通湖泊的差别是什么?(4分),冰盖上的湖泊与普通湖泊的差别是:普通湖泊能够蓄满水,人们可以畅游其中;但是冰盖上的湖泊里的水体能够在眨眼之间就消失不见。,56,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一)归纳内容要点的途径 找出相关的概括性语句 分析相关文字的层次

31、 提取精要,独立归纳,第一节 阅读理解能力,57,【例13】有人说,沉默是金。有人说,慷慨是金。有人说,智慧是金也许都不错。但我认为,主动才是真正的金,才是自己的金,才是别人无法抢夺的金 人生不能被动,生活需要主动。只有主动才能不断地获得上进的机遇;只有主动才能超越别人;只有主动,才能牢牢地把握胜券。 主动就是从时间上超前一步。要求八点钟赶到,你不妨七点五十分赶到,这样你就不用担心搭不上急驶而来的时代列车。 主动就是从范围上扩大些。需了解衬衫,你不妨了解一下西装、领带以及鞋子和帽子,这样你的视野就会更加开阔,你的回旋余地就有可能更大。 主动就是从程度上加深一层。当你在计算机上输入文字的时候,你

32、不妨深入琢磨一下:为什么在键盘上这么简单地敲几下,文字就输入了?别的输入法是不是还要简单? 主动,就是从动作和态度上力求积极一点,敢说一点。当别人尚未意识到的时候,你已经强烈地意识到。当别人刚刚起步时,你已经在途中,当别人正想找你时,你已经敲门进去了 主动是金! (摘编自中国校外教育2008年第05期)主动是金朱华贤 问题(1)文章从哪些方面阐述了“主动”,请简要概括(4分) 问题,文章从四个方面对主动进行了阐释,分别是:时间上、范围上、程度上和动作态度上。,58,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二)归纳内容要点应该注意的问题 尽可能用原文中的词语作归纳 防止要点遗漏,第一节 阅读理解能力,5

33、9,五、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一)什么是作者的观点态度 所谓观点,就是作者对事物所持的看法;所谓态度,就是指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倾向,包括肯定与否定、爱与憎、褒与贬,以及某种程度的保留等。,第一节 阅读理解能力,60,四、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二)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途径从概括性强的句子入手从文中运用的材料入手从作者的评述入手,第一节 阅读理解能力,61,【例14】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倘若创造出丑恶的活人,不但是所塑之像

34、失败,亦是合作塑像者之失败。倘若活人之塑像是由于集体的创造,而不是个人的创造,那么这成功失败也是属于集体,而不是仅仅属于个人。问:作者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第一节 阅读理解能力,62,四、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三)分析概括观点态度应注意的问题要整体把握文意全文的倾向要准确理解语句,第一节 阅读理解能力,63,第一节 阅读理解能力,(2)文章为什么说“主动是金”?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解(10分),【例15】 材料见例13,64,人生不能被动,生活需要主动。主动是金。 只有主动才能不断地获得上进的机遇。上进需要机遇,机遇只青睐有准备的人,有准备的前提是主动。我们看到无数的失败者因为不主动而错失机遇,我们看到无数的胜利者因为主动而走向成功。只有主动才能超越别人。人生是一条河流,每个普通人都在顺流而下。要想超越别人,只有主动起来,扬起帆,荡开桨,乘风破浪。唯有如此,才有超越;唯有如此,才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只有主动,才能牢牢地把握胜券。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就是强调内因,强调主动。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失败,更没有无缘无故的胜利。胜利都来自个体的内因,都来自人们的主动性。 所以,主动是风,扬起生命之帆。主动是雨,让植物撑开泥土。主动是活,陶冶锤炼,完善人生,成就你我。 主动是金!,6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