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遗传的染色体学说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626781 上传时间:2022-12-11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1.6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遗传的染色体学说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第三章遗传的染色体学说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第三章遗传的染色体学说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第三章遗传的染色体学说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第三章遗传的染色体学说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遗传的染色体学说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遗传的染色体学说ppt课件.ppt(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孟德尔定律重新发现后,有大量的杂交实验证明他的理论是正确的,这样就迫使人们去思考、去研究孟德尔的遗传因子究竟是什么,它的结构是怎样的,它们在细胞的什么地方,细胞中什么样的结构与假设的遗传因子(基因)是相一致的等等,1903年,萨顿(WSuntton)和布维里(TBoveri)各自独立地认识到,染色体从一代到一代的传递方式与基因从一代到一代的传递方式有着密切的平行关系。为了解释这种相关性,他们提出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设,即遗传的染色体学说,遗传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正是由于接受了这一概念,即细胞学提供的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的染色体的行为与杂交实验的遗传因子的行为相关联,它标志着遗传学与细胞学的结合,

2、第一节 细胞第二节 细胞分裂第三节 染色体周史第四节 遗传的染色体学说,第一节 细胞,细胞质细胞核染色体,一、真核细胞一般结构一般的细胞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细胞壁:(植物细胞特有)全透性细胞膜:也叫质膜,具有选择透性。细胞质中重要的细胞器:植物细胞特有:质体 液泡动物细胞特有:中心粒细胞核:由核膜、核仁、核液和染色质组成,二 细胞核,三 染色体,染色质:在细胞分裂间期细胞核中分布一些能被碱性染料染色的网状结构叫染色质染色体(chromosome)是染色质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经过紧密缠绕、折叠、凝缩、精巧包装而成的具有固定形态、易被染料染色的短粗小体,染色质和染色体是真核生物遗传物质存在的两种

3、不同形态,两者不存在成分上的差异,仅反映它们处于细胞分裂周期的不同时期的两种状态,1、染色体一般形态结构分裂期出现,复制在间期,所以每条染色体含并列的两条染色单体姐妹染色单体。,初级缢痕:染色体一定部位、向内凹陷、着色较浅且狭窄的部位叫初级缢痕;将染色体分两部分,染色体的长、短臂。着丝粒:在初级缢痕处把两条姐妹染色单体连一起的颗粒状的结构,其位置固定。次级缢痕: 核仁形成区 随体,同源染色体(homologous chromosome):形态和结构相同的一对染色体,称为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不仅形态相同,而且它们所含的基因位点也相同。但在许多物种中有一对同源染色体(性染色体)其形态和所含基因位

4、点往往是不同的。非同源染色体(non-homologous chromosome),2 染色体的数目,各种生物的染色体数目都是恒定的,而且它们在体细胞中是成对的,在性细胞中总是成单的,通常表示为体细胞(2n)、性细胞(n)。,例如,水稻2n = 24,n = 12;普通小麦2n = 42,n = 21;家蚕2n = 56,n = 28;人类2n = 46,n = 23。,例: 蚕豆2n=12 n=6,第二节 细胞分裂,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细胞分裂的方式:,细菌的有丝分裂,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区别1 原核细胞缺少某些细胞器2 细菌染色体位于细胞内的核区中,核区外面没有核膜,真核类细胞分裂,一

5、、细胞周期指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二、两个阶段:三、特点:分裂间期所占时间长,分裂间期:,分裂期:,从细胞在一次分裂结束之后到下一次分裂之前。分为G1期、S期、G2期,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分裂间期,特点: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结果: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形态,核膜,核仁,染色质,着丝点,前期,特点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核膜、核仁消失,染色体特点:1、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细胞中心附近。 2、每个染色体都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中期,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 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染色体特点:染色体的形态比较固

6、定,数目比较清晰。故中期是进行染色体观察及计数的最佳时机,纺锤丝,姐妹染色单体,着丝点,赤道板,染色体,(与纺锤体中轴相垂直的平面),着丝点一分为二,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染色体。并分别向两极移动,纺锤丝牵引着子染色体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这时细胞核内的全部染色体就平均分配到了细胞两极,染色体特点: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后期,末期,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重现,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并扩展成分隔两个子细胞的细胞壁,细胞有丝分裂各期的主要特点总结如下表,间期,前期,中期,后期,末期,变化:完成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结果: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

7、染色质形态,出现染色体, 核膜、核仁消失,出现纺锤体,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个子染色体。并分别向两极移动,染色体变成染色质, 核膜、核仁重现,纺锤体消失,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并扩展成分隔两个子细胞的细胞壁,特点,简记为:间期复制,前期四体,中期排队,后期分家,末期反前,有丝分裂中染色体、DNA、染色单体数目变化,问题:仔细观察下面各图,判断是哪个时期?再完成下表。,A,B,C,D,E,F,4,48,4,84,4,4,8,8,8,48,08,8,8,0,0,有丝分裂中染色体与DNA在细胞分裂中的数目变化可用曲线表示为,表示染色体变化,表示D

8、NA变化,植物与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比较,1、都有间期和分裂期。分裂期都有前、中、后、末四个阶段。2、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组成完全相同且与母细胞完全相同。染色体在各期的变化也完全相同。 3、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分子数目的变化规律。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完全相同。,不同点:,由两极发出的纺锤丝直接产生,由中心体周围产生的星射线形成。,细胞中部出现细胞板形成新细胞壁将细胞隔开。,细胞中部的细胞膜向内凹陷使细胞缢裂,相同点:,有丝分裂的意义,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从而保持生物的亲代和子代之间的遗传性状的稳定性,无丝分裂,特点:因为分裂时没有

9、纺锤丝与染色体的变化,所以叫做无丝分裂。又因为这种分裂方式是细胞核和细胞质的直接分裂,所以又叫做直接分裂,优缺点 由于无丝分裂比较简单,分裂后遗传物质不一定能平均分配给子细胞,这涉及到遗传的稳定性等问题。无丝分裂具有独特的优越性,比有丝分裂消耗能量少;分裂迅速并可能同时形成多个核;分裂时细胞核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在不利条件下仍可进行细胞分裂这种分裂方式常出现于高度分化成熟的组织中,如蛙的红细胞的分裂,减数分裂,减数分裂(meiosis)是一种特殊方式的细胞分裂,是在配子形成过程中发生的,包括两次连续的核分裂,但染色体只复制一次,因而在形成的四个子细胞核中,每个核只含有单倍数的染色体,即染色体数

10、减少一半,所以把它叫做减数分裂,染色体在减数分裂中的行为,两次连续的核分裂分别称为第一次减数分裂(减数分裂I,meiosis I)和第二次减数分裂(减数分裂II,meiosis II),在两次减数分裂中都能区分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减数分裂过程示意图 1 细线期 2 偶线期 3 粗线期 4 双线期 5 终变期 6 中期I 7 后期I 8 末期I 9 前期II 10 中期II 11 后期II 12 末期II,(1) 前期I:,第一次减数分裂的前期特别长,包括细线期、偶线期、粗线期、双线期、浓缩期,(1) 前期I:,细线期:虽然染色体已在间期时复制,每一染色体已含有两染色单体,但在细线期还看不

11、出它的双重性,(1) 前期I:,偶线期:两个同源染色体开始配对,(1) 前期I:,粗线期:染色体继续缩短变粗,两条同源染色体配对完毕。因此原来是2n条染色体,经配对后形成n组染色体,每一组合有2条同源染色体,这种配对的染色体叫做双价体(二价体),(1) 前期I:,粗线期:到了粗线期的最后,亦可看到每一染色体的双重性,即每一染色体含有两条染色单体(姐妹染色单体),因此,双价体就含有4条染色单体了,每一双价体中4条染色单体相互绞扭在一起,(1) 前期I:,双线期:双价体中的两条同源染色体开始分开,但分开不完全,并不形成两个独立的单价体,而是在两个同源染色体之间仍有若干处发生交叉而相互连接。交叉的地

12、方实际上是染色单体发生了交换的结果(见图),(1) 前期I:,浓缩期:两条同源染色体仍有交叉联系着,所以仍为n个双价体。染色体变得更为粗短,螺旋化达到最高度,双价体开始向赤道面移动,分裂进入中期I,(2) 中期I:,各个双价体排列在赤道面上,两个同源染色体上的着丝粒逐渐远离,双价体开始分离,但仍有交叉联系着,(3) 后期I:,双价体中的两条同源染色体分开,分别向两极移动,每一染色体有两个染色单体,在着丝粒区相连(相当于有丝分裂前期的一条染色体)。这样,每一极得到n条染色体,即在后期I时染色体数目减半。双价体中哪一条染色体移向哪一极是完全随机的,(3) 后期I:,(4) 末期I:,核膜重建,核仁

13、重新形成,接着进行胞质分裂,成为两个子细胞。注意:末期I的染色体只有n个,但每个染色体具有两条染色单体;而有丝分裂末期的染色体数为2n个,每个染色体只有一条染色单体,(4) 末期I:,(5) 减数间期:,在第一次分裂之末,两个子细胞进入间期,这时细胞核的形态与有丝分裂间期相似,但有许多生物没有间期,后期染色体直接进入第二次减数分裂的晚前期,染色体仍旧保持原来的浓缩状态。不过不论有没有间期,在两次减数分裂之间都没有DNA的合成及染色体的复制,(6) 前期II、中期II、后期II和末期II,前期II、中期II、后期II和末期II的情况和有丝分裂过程完全一样,也是每一染色体具有两条染色单体,所不同的

14、是染色体在第一次分裂过程中已经减数,只有n个染色体了,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一) 减数分裂是有性生殖生物产生性细胞所进行的细胞分裂方式;而两性性细胞受精结合(细胞融合)产生的合子是后代个体的起始点,二、 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二)保证了亲代与子代之间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双亲性母细胞(2n)经过减数分裂产生性细胞(n),实现了染色体数目的减半;雌雄性细胞融合产生的合子(及其所发育形成的后代个体)就具有该物种固有的染色体数目(2n),保持了物种的相对稳定。子代的性状遗传和发育得以正常进行,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三)为生物的变异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减数分裂中期 I,二价体的两个

15、成员的排列方向是随机的,所以后期 I 分别来自双亲的两条同源染色体随机分向两极,因而所产生的性细胞就可能会有2n种非同源染色体的组合形式(染色体重组,recombination of chromosome),如果某生物有两对同源染色体:AA和BB,产生的性细胞具有AA中的一条和BB中的一条。非同源染色体在性细胞中可能有22=4种组合,中期 I 二价体的随机取向,减数分裂的遗传学意义,另一方面,非姊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导致同源染色体间的片段交换(exchange of segment),使子细胞的遗传组成更加多样化,为生物变异提供更为重要的物质基础(染色体片断重组,recombination of

16、 segment)。同时这也是连锁遗传规律及基因连锁分析的基础,减数分裂与有丝分裂的异同点 名 称 间 期 前 期 中 期有丝分裂 合成100%DNA 染色质染色体 着丝点排列 赤道板上减数分裂 间期,合成 前期,持续时间 中期,着 99.7%DNA 长,进行同源染色 丝点不排列 配对、联会、交 赤道板上, 换和交叉 。合 朝向两极 成0.3%DNA.,名 称 后 期 末 期 间 期有丝分裂 着丝点分开 细胞质分裂形成 染色单体分开 两个子细胞,染 色体数目不变 减数分裂 后期,着丝 末期,形成两个 短,无 点不分开,同 子细胞,染色体数 DNA合成 源染色体分开 目减半,第三节 染色体周史,

17、在所有以有性生殖繁殖的生物的生活史中,都会经历二倍体和单倍体的循环,只是它们在生活史中所占据的时间长短因生物的不同而异(图)。,图 不同生物生活史中单倍体世代和二倍体世代所占的比例,第三节 染色体周史,在高等生物如动植物中,在绝大部分的生活周期中是以二倍体的形式,即2n存在的;而在低等生物中,大部分的生活周期是以单倍体的形式,即n存在的。现在我们从生物个体发育的生活史来看染色体数目的变化(2n n)。,1. 动物的染色体周史,在动物中仅仅只是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阶段才存在单倍体,而在其他绝大部分的生活史中是以二倍体的形式存在的(图)。,图 动物的染色体周史 (以果蝇为例),2. 植物的染色体周

18、史,植物的大部分生活史也是处在二倍体阶段,叫孢子体(sporophyte),只有一小部分是在单倍体阶段,叫配子体(gametophyte)。配子体只是经历极少数的几次有丝分裂(图)。,图 高等植物的染色体周史(以玉米为例),3. 真菌类的染色体周史,真菌的生活史是单倍体世代占优势,二倍体世代时间较短。脉孢霉(Neurospora crassa)有两种繁殖方式(图):一种是无性繁殖,当无性孢子(n)或菌丝落在营养物上,孢子萌发,菌丝生长形成菌丝体(n);,3. 真菌类的染色体周史,另一种是有性繁殖,需要两个不同交配型(mating types)的菌丝体参与,一个交配型的单倍体核(n)通过另一相对

19、交配型的子实体的受精丝,进入子实体中,核融合形成2n核(Aa)。脉孢霉只有在这个短暂时间内是二倍体世代,图 脉孢霉的染色体周史,第四节 遗传的染色体学说,按照这个学说,对孟德尔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可以做这样的理解:在第一次减数分裂中,由于同源染色体的分离,使位于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从而导致性状的分离(图);,图 用染色体学说图解孟德尔分离定律,决定不同性状的两对非等位基因分别处在两对非同源染色体上,形成配子时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以同等的机会在配子内自由组合,导致基因的自由组合,从而实现性状的自由组合(图)。,第四节 遗传的染色体学说,当时,Sutton-Boveri这个假设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因为这个假设不仅圆满地解释了孟德尔的两个定律,而且染色体是细胞中可见的结构,十分具体。虽然大多数人也认为这一假说极为合理,但并不是所有的生物学家都相信染色体上含有遗传信息,因为它缺乏真正的证据,第四节 遗传的染色体学说,要证实这个假设,进一步自然要把某一特定基因与特定染色体联系起来,将基因行为与在细胞分裂中染色体行为的平行关系转变为基因与染色体的从属关系。美国胚胎学家摩尔根在果蝇伴性遗传方面的发现及其基因理论的提出,以及他的学生Bridges的一系列工作使这一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这将在后面进步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