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基础知识教案.doc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629808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日语基础知识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日语基础知识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日语基础知识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日语基础知识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日语基础知识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日语基础知识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语基础知识教案.doc(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日语基础知识教案学院、系: 理工学院 任课教师: 马赛 授课专业: 课程学分: 1.5 课程总学时: 30 课程周学时: 3 2016 年 5 月 20 日日语基础知识教学进程周次课次章 节计划学时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第4周1第一讲:1、日语基本认识2、入门单元I.日语的发音()行()行3学时多媒体结合板书,辅助图片。多媒体教室第5周2第二讲:入门单元I.日语的发音()行()行()行()行()行()行()行3学时多媒体结合板书,辅助图片。多媒体教室第6周3第三讲:()行浊音()行浊音()行浊音()行浊音()行半浊音拗音促音拨音长音3学时多媒体结合板书,辅助图片。多媒体教室第7周4第四讲:入门单元

2、II 日语的文字与书写方法III 声调和语调IV 需要注意的发音3学时多媒体结合板书,辅助图片。多媒体教室第8周5第五讲:基本单元(上)常用寒暄用语出场人物介绍第一单元 第一课3学时多媒体结合板书,辅助图片。多媒体教室第9周6第六讲:第一单元 第二课、第三课3学时多媒体结合板书,辅助图片。多媒体教室第10周7第七讲:第一单元 第四课、单元总结3学时多媒体结合板书,辅助图片。多媒体教室第11周8第八讲:第二单元 第五课、第六课3学时多媒体结合板书,辅助图片。多媒体教室第12周9第九讲:第二单元 第七课、第八课单元总结3学时多媒体结合板书,辅助图片。多媒体教室第13周10第十讲:第三单元 第九课、

3、第十课3学时多媒体结合板书,辅助图片。多媒体教室河 北 科 技 大 学 教 案 用 纸第 1 次课 3 学时开篇: 介绍中日语言文字的历史渊源。本次课题:1、日语基本认识2、入门单元 I.日语的发音 ()行 ()行教学要求:一、了解中日语言文化关系二、了解日语文字三、掌握()行 ()行共计20个假名的发音重 点:一、日语文字分类二、()行 ()行共计20个假名的发音及书写方法难 点:一、()行 ()行共计20个假名的发音教学手段及教具: 多媒体结合板书讲授内容及时间分配:一、日语的基本认识(1学时)1、了解中日语言文化关系(0.5学时)2、了解日语文字(0.5学时)二、日语的发音(2学时)1、

4、()行(1学时)2、()行(1学时)课后作业1、练习所学20个假名的发音以及书写方法。 2、记忆所学日语单词。参考资料中日交流 标准日本语(初级)注:本页为每次课教案首页河 北 科 技 大 学 教 案 用 纸引入:今天我们要讲的这门课是日语基础知识,在正式进入课程之前,先给大家介绍一下中日语言文字的历史渊源。第一讲1.日语的基本认识(1) 汉字的传入中日两国交往历史源远流长,据考古发现,中日两国早在史前就有了交往的可能。有文字记载的是后汉书东夷列传中有:“倭在韩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为居,凡百馀国。自武帝灭朝鲜,使译通於汉者三时许国,国皆称王,世世传统。建武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

5、倭国之极南界也。光武赐以印绶。安帝永初元年,倭国王帅升等献生口百六十人,愿请见。”根据考古发现,日本加贺岛发掘出刻有“汉倭奴国王”字样的金印,从而与后汉书中的记载相互印证。因此,可以推断早在公元57年之前两国之间就已经有了来往。那么文字的交流是何时开始的呢?我们知道中国文字,从最初的一些记录符号到甲骨文的出现,发展到春秋战国的各国文字,再到秦始皇的文字统一,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历史。而汉字传到日本,后汉书是比较早的史料记载之一。到5世纪左右,太刀铭文、钟铭、碑文等金石文中已经有日本人撰写的汉文。至少可以看出,中国文字最迟在3世纪前后就已经传入了日本。到7、8世纪,日本人撰写的汉诗、汉文已不鲜见,

6、说明汉字已经被日本的知识阶层所掌握。(2) 日本文字的产生众所周知,在中国汉字传入日本之前,日本只有音声语言,没有文字记录。其历史的传承只能通过声音一代一代传下来,日语中叫做“口承”。在没有文字记载的时代,当中国汉字这样的高度文明传入到日本后,对于文明落后的日本,可以说是掀开了历史上的崭新一页。从此,日本人便开始借用中国的汉字来表记自己的语言,从而进入了记载时代。最初,日本人利用和其语言发音相同或相近的中国汉字来表记自己的语言,当时只是将汉字作为标记符号来使用。产生了将汉字表音化的用法,即发明了所谓的“万叶假名”。万叶假名是借用汉字的音、训读法书写古代日语的一种文字,最早出现于古事记、万叶集、

7、日本书纪等奈良时代的文献当中,其中尤以万叶集中使用最多,故被称之为“万叶假名”(又称为“真假名”)。日本现存最早的和歌集万叶集以及日本现存最早的史书古事记和日本书纪,都是用汉字写成的。(举书中的一段并标音)“万叶假名”虽然日本人用汉字来表记日语,使日本进入了记载时代,但是随着历史、社会的发展,日本人发现,用汉字来标记所有的日语发音是一件很困难,又很繁琐的事。所以,到了大约平安时代,僧侣们利用“万叶假名”的楷书汉字的偏旁部首创造了“片假名”,女性利用汉字的草书体创制了“平假名”,从而形成了今天的“五十音图”。(3)日语汉字的读音我们知道,现代日语的表记方式有汉字、平假名、片假名和罗马字。其中汉字

8、有“音读”和“训读”。日语汉字的音读来源有二。一是,当初被借来作为标音符号的汉字,如“。”二是,由于当时日本社会政治经济都比较落后,作为一种语言,日语还处于比较低的发展阶段,即词汇量比较少,而且大多是表示具体事物的词语,如“春、夏、秋、冬、鸟、鱼、虫、花、草、树”等,而像“季节、动物、植物”等概括性比较强的词汇很少,即抽象词汇还很少。而当时的汉语已经相当完善和发达,当时,日本人要学习中国高度的文明和发达的文化,不得不照搬汉语的词汇,对于在当时的日本中还没有形成的抽象概念来说,语言中自然也就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汇发音,所以此时日本人只能模仿中国人的发音,借用当时中国汉语中的一些词汇来丰富自己的语言

9、,如“。”这可以看作是日语中汉字词音读的来源之二。日语中除有“音读”外还有“训读”。所谓“训”,即解释字义或词义。“训读词汇”即日本人借助中国汉语词汇当中表达与日语所指事物相同或相仿的意思的词汇,来表记其语言。即相对应的中国汉字或词完全脱离了原本的发音,而是按照日语的发音来读,这便是“训读”。(4)日本的“国字”以上所说就形成了现在的日语和汉语中众多相同的字词(这里所指相同的字词只限于字形相同或相似的字词)的一部分。其中包括发音相似的字词、意义相同或相近的字词(意义相近是指义项多少?)、意义完全不同的字词、意义相反的字词(如“留守”)。除以上相同的字词之外,还有一部分看似是汉语但不是汉语的字词

10、。这些字词是汉语中所没有的,是日本人基于生活中的需要或现象自己创造的。这些字词被称之为“国字”如“峠”、“辻”等。 “国字”主要是日本人通过运用中国的汉字造字法“六书”创造的。所谓“六书”就是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誼,以见指伪,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事,依声托事,令长是也。”而日语中的“国字”

11、主要是借助于会意、形声来创造的,其中会意字最多。两个字并到一起,如“?”,或者三个字合到一块,如“峠”等。(5)近代汉日词汇随着历史的发展,汉字在日语中安然度过了一千多年。历史上日本有过三次文化冲击。第一次为唐风;第二次为西学东渐时西方文化的传入;第三次是日本战败后,美军进驻日本。从第二次文化冲击这段时间来看汉字在日本的存在与发展,这个时期,西方文明传入到东方,最初传到中国。此时明末清初的历代皇帝以及部分士大夫曾极力摄取西方的科学技术。西方传教士在中国著书,翻译西方书籍,之后这些著书、汉译书籍等传到日本,日本吸收西方先进文化引进了一部分汉字,如“化学”,到了后来,日本“锁国”期间,即18世纪后

12、半期到19世纪中叶,此期间日本只开放长崎这一港口,拒绝传教士来日。因此,长崎便成为了向日本传播西方文明的唯一窗口,在长崎通过荷兰商队来了解世界的发展。于是便兴起了“兰学”。日本人以荷兰语为媒介,通过学习荷兰语来翻译一些外来书籍,从而吸收西方近代学术思想的学问。此期间在引进和吸收西方科学技术以及文化的过程当中,创制了大量的汉语词汇,来表示西方词汇。此时创造的汉字词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利用中国汉字词的构词法“动宾、偏正。”等创造新词汇,如“。”第二类是借用中国古典书籍中的字来造词,并赋予其西方语言所表达的新意义,如“经济、革命”从而形成了自己的词汇。到了清朝末期,中国发展落后,由于日本善于学习外来

13、先进科学技术及其文化,使得日本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此时,清政府派遣青少年、儿童去日本留学,学习其先进的技术文化。随着留学日本的人回国,使得上述那些借用中国典籍中的词汇带着新义“回国”,从而形成了汉字文化的回流,所以这些字(词)也可以称之为“回归字(词)”。到了现代,由于中国文化大革命,又产生了一批新词汇,如“大跃进”等等。而随着两国的交往,现代中国汉语也有不少引自日本的词汇,如“人气、达人”等等。(6)汉字的未来 纵观汉字的发展,从古时吸收汉字进入日本,到现代到中国的回流,现代两国之间交往更盛,彼此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吸收,可见自古至今从未间断。语言文字作为文化的载体,随着国家间异文化的交流,文

14、字本身也会不断发展变化。自古以来一个国家或地区的高度的文明、发达的文化都会流向低于他的区域或国度。随着中日两国的密切交往,两国语言中的汉字相同率只会越来越高,趋近于100%,但是又不会完全一样。两个文化特质不同的民族,始终会在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吸收的前提之下,发展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每一个言语社团都向它的邻区学习。各种事物,天然的和人工制造的,从一个社团传入另一个社团,行为方式也是如此,诸如技术程序,作战方法,宗教仪礼,或个人行动的风尚。民族学(或人种学)者研究事物和习惯的这种分布,称之为文化的传播。人们能够在一幅地图上设计描画一种文化特征的传播,比如说北美在哥伦布以前种植玉米。一般地说,

15、不同的文化特征传播区域并不吻合。用来称呼事物或行为的言语形式往往从一个民族传递给另一个民族。”“假使最初的介绍者或后来的使用者对这门外语的掌握很好,他也许就按照外语语音说这个外来形式,甚至是夹在本土语言的上下文里。”如“这位老师在学校很有人气。”中的“人气”一词,就是从日语当中传过来的,最初使用这个词的大概就是学习日语的人吧。附:安 以 宇 衣 於 加 幾 久 計 己 佐 之 寸 世 曾 太 知 州 天 止 奈 仁 奴 祢 乃 波 比 不 部 保 末 美 武 女 毛 也 由 与 良 利 留 礼 呂 和 為 恵 遠 无 阿 伊 宇 江 於 加 幾 久 介 己 散 之 须 世 曾 多 千 川 天

16、止 奈 仁 奴 祢 乃 八 比 不 部 保 末 三 牟 女 毛 也 由 与 良 利 流 礼 呂 和 井 恵 乎 二仮名 2.入门单元I.日语的发音1.五十音图段段段段段行 a i u e o行 i u e o a u o行 a i u e o a u o行 a i u e o a u o行 a ni u e o a u o行 a i u e o a u o行 a i u e o a u o行 a( )i u( )e o行a i u e o a u o行 a( )i( )u( )e o 上表粗框内是日语的主要音节,共44个。这个表通常称为“五十音图”。各格内上部左侧是平假名,如“”,右侧是片假名

17、,如“”。平、片假名下面的罗马字采用了日语中最常用的罗马字书写形式。这三种文字的写法虽然不同,但发音相同。行aiueoauo行aiueoauo行aiueo行aiueoauo行aiueoauo“”和“”、“”和“”、“”和“”的字形不同,但发音相同。2、元音(1)单元音日语的元音只有5个,即“a()”“i()”“u()”“e()”“o()”。与汉语不同的是,日语自然发音时,唇形变化比汉语小,而且,发音时口形和声调的高低始终不变,这一点应特别注意。a():汉语的“a”开口大,日语的“”上下开口比汉语小,发音时舌头的位置稍靠后。(发音听它们的区别)i():口形上下张开的程度与汉语基本相同,但左右开的

18、小。发音时注意口形整体不要太紧张。u():发音与汉语的“u”有很大不同。汉语的“u”嘴唇呈圆形向前突出,而发日语“”时,嘴唇几乎是平的,不向前突出。(发音看它们的区别)e():与汉语“ei”的前半部分或“ie”的后半部分相似。日语的“”比汉语“ie”的“e”开口大。比如汉语的“铅笔qianbi”,日语说“”,发这个“”时注意不要发成“”。另外,还要注意它与汉语的“e”(如:饿)的发音并不一样。还有不少人把日语的“先生()”中的“先()”发成“僧seng”,这是不对的。(发音听它们的区别)o():嘴上下张开,嘴唇略呈圆形。舌头的位置比汉语“o”稍靠后些,口形略紧张。(发音听它们的区别)(2)元音

19、的连续日语与汉语一样,有“(爱)”“(上面)”“(蓝)”这种连续发元音的现象。汉语在发“爱ai”“也ye”这样的双元音时,往往以其中的一个为主,另一个为辅,为辅的元音的发音轻而短。而日语发“(爱)”时,“”和“”的长短、轻重基本相同。(3)元音的清化在日语的普通话中,有几个元音在一定条件下只保留元音的口形和舌位而不发声。这种现象叫做“元音的清化”。它有两个原则:5个元音中“”和“”容易出现清化,其他则较少。夹在“k(行)”“s(行)”“t(行)”“h(行)”“p(行)”的中间元音,或者是含有这些行辅音的音节出现在句尾时,其最后的元音容易发生清化现象。听下面的发音。左侧是没有清化的元音,右侧是清

20、化了的元音。元音未清化元音清化(模型)kata(北方)kita(胜利)kachi(基地)kichi(星星)hoshi(节)fushi(座位)seki(喜欢)suki3、辅音(1)清音日语的辅音有清音和浊音之分。清音类似于汉语的送气音,但气息呼出的不像汉语那么强。清音有以下十种。k(行)s(行)t(行)n(行)h(行)m(行)y(行)r(行)w(行)p(行)(2)浊音浊辅音有以下四种。g(行)z(行)d(行)b(行)4、拗音 拗音是辅音“k”“s”“t”“n”“h”“m”“r”“p”“g”“z”“b”加半辅音“y”和元音“a”“u”“o”形成的,“(kya)”“(kyu)”“(kyo)”等是用平

21、假名“”“”“”“”“”“”“”“”“”“”“”和小的“”“”“”组合起来书写的。5、拨音、促音和长音 除了上述音节,日语中海油不单独发音的拨音(用“”表示),促音(用小“”表示)和长音(用“”“”“”“”“”表示)。(1)拨音后面的音节实际发音例、行“m”、行“n”、其他音节或词尾“ng”、(2)促音日语中有一个实际上听不见声音的音节,叫做促音。它只发生在“”“”“”“”行之前。例:(声音)(丈夫)(坡) (作家)(3)长音例:(作家)(足球)(家) (不)(鸟) (大街)6、外来词专用音节除以上介绍的音节以外,由于外语的影响,日语中还产生了和使用了以下音节,专门用于表示外来词。各位同学大家

22、好!欢迎大家来到这里学习日语基础知识的课程,今天我要讲的是日语基础知识的开篇部分。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日语,这是在日本经常用到的一句话。“紅茶、好?”它的意思非常简单,就是在餐后点餐的时候可以轻松的问您一句:“咖啡、红茶,您需要哪个?您更喜欢哪一个呢?”在这简单的一句话中,我们就可以接触到,首先“”是片假名,“”是平假名,当然还有我们比较熟悉的汉字在里面,比如说“好、红茶”。现在呢,我们来综合的认识一下日语的文字,当然,有我们中国人比较熟悉的部分,那就是汉字的部分,另外还有就是平假名、片假名以及罗马字的部分。现在呢,我们先让大家宏观的认识一下,同一个意思就可以用这几种方式来表达。首先,既可以用罗马

23、字来表示“日本”的意思,叫nippon,也可以用片假名来表示,它叫“”,还可以用平假名“”来表示,以及我们经常能够看到的“日本”。同一个日本的意思,可以用这么多种方式来表达。这是日语有趣,也是日语比较难的一个地方。现在让大家宏观的认识一下日语的文字。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平假名和片假名。左边的是平假名,右边的是片假名。我们现在来看一下,这一部分大家看一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五十音图。一般有外语学习经验的同学都知道,在所有的西文文字当中,它通常有大写字母和小写字母两种书写方式。比如呢,像平假名的部分我们会说成是大写字母,而片假名的部分通常会说成是小写字母,因为发音是完全一致的,不过是书写方式的不同

24、。而在日语当中,也只有日本的文字当中,它用到的是假名而没有用字母,这是为什么呢?我们现在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它为什么不用字母而是用假名的方式?我们知道有假就有真,那有假名,有没有真名呢?如果有真名,那么又是什么呢?我们知道真名就是我们所说的“汉字”。大家知道日本呢最初是只有表音的,这种说的语言,而没有记录用的文字,也就是只有语言没有文字。这个呢大家有一个误解,就是汉字在传到日本之前很多人认为日本人是不讲话的,这个是不正确的。在汉字传到日本之前,日本人也讲话,只不过没有把这个话记录下来的方式,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当日本人看到汉字的时候就如获至宝。于是呢,曾经一度汉代文字传入日本之后,日本人就照

25、搬汉字,完全用汉字来表达他们此前的语音。最初呢,只有这个贵族的日记以及宫廷的一些个记录用汉字来表达。比如它是怎么使用得呢?我举一个例子,大家来看一下。比如说像“许己呂”这三个汉字,大家看到之后猜一下,这会是什么意思呢?是一个人的名字吗?还是什么?大多数的中国人看到这个之后会比较费解。实际上,他是用“许己呂”这三个字照搬过来,用来记录日本原来就有的三个语音叫“”。日本人觉得呢,这三个字的发音跟她们原本就有的“”这三个音比较接近,所以跟汉字是完全没有意思联系的,它的意思是什么呢?是“心”的意思。所示说这个时候,说我的心如何如何,写成了汉字就是“许己呂”。但是在中国人开来就是一头雾水,比较费解。我们再来举一个例子,看一下“阿米”,如果我们望文生义一下,感觉“阿米”是不是跟米有关,还是一个姓米的人呢?但是实际上跟米或者是姓米的人一点关系都没有,他是完全是表音的,他的意思呢是“天”的意思,读音是“”。我们接着再看一个,“久尔”,它表“”这两个音,他的意思是“国,国家”的意思。所以基本上在初期,汉字都是用来表音而并不是用来表意的。“波流”并不是波浪波涛的意思,而是表示“春天”,读音是“”。由于汉字书写繁冗复杂,不容易学习掌握,所以日本人根据咱们的草书创造了平假名,又根据汉字的偏旁创造了片假名。假名的发明,促成了像源氏物语这样的非常有名的女性文学的大繁荣景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