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新型城镇化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1631688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29.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筑新型城镇化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构筑新型城镇化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构筑新型城镇化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构筑新型城镇化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构筑新型城镇化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实施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构筑新型城镇化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筑新型城镇化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实施方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构筑新型城镇化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实施方案一、主要目标经过五年努力,全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理念、工作体系、发展质量 迈上新台阶,智慧化、绿色化、均衡化、双向化成为山东省新型城镇 化的新标识,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更加凸显,到2025年全省常住 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8%左右。一、城镇绿色转型更加全面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基本成型,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实现, 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碳排放强度持续降低,城市韧性和安全 运行能力不断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二、区域城乡发展更加均衡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更加凸显,一群两心三圈布局持续优化, 大中城市辐射带动力进一步增强,县城补短板强弱项成效突出,小城 镇服

2、务农村发展功能不断夯实,城乡居民收入比降至2. 2左右,基本 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显著提高,治理能力和现代化加快推进。三、要素双向流动更加畅通城市落户限制全面消除,城市人才入乡机制初步建立,城乡统一 建设用地市场、普惠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更加健全完善,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取得显著成效。到2035年,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实现新跨越,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 率达到75%左右,智慧化、绿色化、均衡化、双向化模式更加成熟定型, 人口自由流动制度健全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社会治理精 准高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民生活幸福美好,山东半岛城市群在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的龙头作

3、用充分发挥,共同富裕取 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新型城镇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二、构筑高能级创新平台体系提升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保障研发经费投入,十四五 期间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速维持在9.3%左右。建设大科学装置群,争 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大科学装置在山东省布局。到2025年,争 创海洋领域国家实验室、30个左右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左右山东省 实验室、300个以内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形成具有山东省特色的1313 基础研究平台布局。主动对接国家科技创新2035重大工程,积极参 与国家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加快建设中科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 心、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支持齐鲁科技创新

4、大走廊和中科 院济南科创城建设。聚焦十强产业,高水平培育一批新型研发机构。 在济南、青岛、烟台等地加快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区域科技创新中 心,协同京沪高铁沿线城市打造高新技术产业聚集带。三、深入推进双向城镇化加快实现城乡融合发展优化全方位开放布局,打造高能级开放平台,加快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形成更多首创式、差异化、集成性制度改革成果,全面推动 国内国外、区域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和产业协同发展。第一节发挥内外循环枢纽功能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引领,搭建战略性、引领性平台,增强全球资 源要素集聚配置能力,深化国内重点地区区域合作,培育发展城乡市 场体系。一、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经贸合作充分发挥区位、

5、产业、交通等综合优势,积极参与新亚欧大陆桥、 中蒙俄、中国一中南半岛、中巴等国际经济走廊建设。积极对接区域 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加强与东盟经济合作,打造中国一东盟 深度合作的重要门户、文化经贸交流新中心。推广班列+商业模式,提 高运贸产一体化水平。高水平建设临沂、胶州一带一路省级综合试验 区。二、加强中日韩地方经贸合作综合发挥与日韩地缘相近、文化相通、产业相融等优势,创新山 东省与日韩地方对话机制,打造中日韩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立面 向日韩高水平金融开放与合作机制,推进中日(青岛)地方发展合作 示范区、威海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支持中韩(烟台) 产业园与韩国新万金产业园

6、深化合作。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港口, 不断深化东亚港口联盟合作。举办对话关西日韩山东商务周、中日韩 产业博览会、日本、韩国、RCEP区域等3个进口商品博览会、黄河流 域跨境电商进口博览会等重大经贸活动,支持青岛建设中日韩消费专 区。三、推进黄河流域协同发展打破区域分割和行政壁垒,在更大范围内拓展发展空间、配置发 展要素。探索建立黄河流域跨区域产业转移、园区合作、飞地经济的 成本分担和利益共享机制,发挥新旧动能转换起步区支撑作用,带动 沿黄城市形成分工协作、紧密联系的绿色经济带。深度挖掘整合沿黄 科教、文化资源,构建沿黄科创、文旅大走廊。推动创新平台对接, 加强山东半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郑洛

7、新、西安等国家自主创新示 范区的对接,实现平台共享、资源共用。四、搭建高能级开放平台高标准建设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谋划实施自贸试验区2. O版,进一步提升贸易、投资、跨境资金流动、运输来往、人员进 出便利化自由化水平。高水平建设中国一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 区,深化与上合组织国家在能源资源、基础设施、旱作农业、国际产 能等方面合作,构筑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打造上合组织国家面 向亚太市场的出海口。加快济青烟国际招商产业园建设,培育形成国 际一流的高端产业集聚区。对标国际国内先进水平,建立营商环境评 价全覆盖机制。提高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全面实施外商投 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

8、清单管理制度,完善外商投资促进、保护和 服务体系。深入推进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统筹规 划社会公用计量标准,与国际质量、安全、卫生、环保、节能标准接 轨。建设更高水平的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促进商品、服务、要素跨境 自由流动。建设国际仲裁服务平台,完善多元化商事纠纷解决机制, 支持济南建设国际法律服务中心。五、畅通城乡市场供需体系实施产品提质工程、进口替代工程,扩大优质消费品和服务供给, 显著提升国内市场份额。加强城市商圈规划,支持济南、青岛打造北 方消费中心和重要国际消费目的地,打造一批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 布局城乡融合新型消费网络节点。把县域作为统筹城乡商业发展的重 要切入点,完

9、善县乡村三级商业网络,强化县城综合商业服务能力、 乡镇区域服务能力、村庄便民服务能力,引导大型流通企业向乡村延 伸供应链服务,优化商品供给,营造点多面广、监管有力的县域市场 环境。建设便民生活服务圈、城市社区邻里中心、乡镇商贸中心和农 村社区综合性服务网点,丰富适合农村消费的商品和服务供给,打通 绿色农产品入超、优质工业品下乡最先和最后一公里。第二节加快外来人口融入城市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不断提升城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增强外来人口城市认同感,着力缩小户籍与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差距, 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一、引导城乡人口合理有序流动实行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居民凡在城镇居住或就业

10、的,本 人及其共同生活的近亲属均可落户城镇,促进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 定居。畅通入乡返乡落户渠道,允许入乡就业创业人员在原籍地或就 业创业地落户并依法享有相关权益,促进人口双向流动、合理分布。 建立现代化人口管理服务制度,加快建设电子证照和电子档案,推进 户口、居民身份证办理无纸化免填单,实现高频事项全省通迁通办。二、优化完善居住证制度探索居住证与身份证功能衔接并轨的实现路径,健全以公民身份 证号码为标识、与就业居住年限相挂钩的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机制,稳 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由常住地供给。拓展居住证功能,增加居住证所 附着的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和办事便利,将保障性住房(含公共租赁 房)、职工基本医保及

11、城乡居民基本医保纳入居住证基本公共服务范 围,有序提高居住证与户籍制度衔接水平,提升居住证持有者落户便 利程度。三、提升农业转移人口创业就业质量优化就业创业环境,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政策,持续扩大农业转移 人口城镇就业规模,实现就业率与城镇化率同向提升,城镇调查失业 率控制在5.5%以内。推广农民工技能储备培训模式,引导农业转移人 口持续提升技能等级,延长职业发展通道。统筹发挥企业、职业院校 (含技工院校)及公共实训基地作用,不断提高农业转移人口职业技 能培训和职业教育质量。发展壮大人力资源服务业,培育一批骨干企 业和诚信机构,提高人力资源服务水平。四、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合法权益加快完成农村不动产确

12、权登记颁证工作,维护进城落户农民的土 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不得以退出上述权益作 为农民进城落户的条件,探索建立农村三权在依法自愿有偿前提下的 市场化退出机制,消除农民进城落户的后顾之忧。强化农民工工资支 付保障,稳步提高工资待遇。五、健全人口市民化配套机制依法依规开展学前教育、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医疗卫生、养老托育、就业创业、住房保障等领域省级财政专项转移支付和用地供给, 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共享水平。进一步落实人地钱挂钩机 制,推动公共资源按常住人口规模配置,提高城市的人口吸纳能力。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健全省级财政转移支付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 化挂钩相关政策,科

13、学提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资金分配中常住人 口计算比例。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奖励资金办法,增强财政保障 能力,积极推进县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六、增强农业转移人口城市认同感倡导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营造和谐温暖的社会氛围,提高农业 转移人口的市民身份认同感和归属感。加入社区志愿者队伍,鼓励其 参与社区治理,加强人文关怀。在农业转移人口集中的产业园区建设 公共文化体育空间,并提供心理咨询等服务,满足农业转移人口精神 文化需求。第三节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突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重塑新型城乡关系,优化城乡要素配 置,大力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全面推进乡村 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一、

14、深化农业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农村承包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制度,进一步放活经营权。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加快房地一体的宅基地确权 颁证,探索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分置实现形式。按照国家 统一部署,积极探索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允许农 村集体在符合规划用途和农民自愿前提下,依法通过民主程序把有偿 收回的闲置宅基地、废弃的集体公益性建设用地转变为集体经营性建 设用地入市。提高农民土地增值收益分享比例。建立公共利益用地认 定机制,缩小土地征收范围。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完善产权 权能,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2025年年收入10万元以上村庄占 比达到80%o二、

15、强化财政金融投入保障建立健全三农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深入推进涉农资金统筹整 合,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鼓励开发性、政策性 金融机构为乡村振兴提供中长期信贷支持,加大商业银行金融服务覆 盖面和信贷渗透率,强化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支农支小金融服务作用。 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将金融服务嵌入数字乡村建设,促进形成农村金 融完整生态。完善农村产权抵押担保权能实现机制,建立农村产权抵 押担保数据库,扩大农村资产抵押担保融资范围,健全农村产权信用 风险化解机制。三、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坚持把乡村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扩大总量、提高质量、 优化结构,加快培养农业生产经营、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乡村

16、公共服 务、乡村治理和农业农村科技等各类人才。共同参与乡村人才培养。 完善涉农专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完 善农村工作干部培养锻炼制度和乡村人才培养制度,建立城市医生、 教师、科技、文化等人才定期服务乡村制度,健全鼓励人才向艰苦地 区和基层一线流动激励制度。建立县域专业人才统筹使用制度,完善 覆盖乡村高技能人才的职业技能等级制度,建立健全乡村人才分级分 类评价体系。四、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建立生态环境共建共享的长效机制,构建市场化、多元化生 态补偿体系,促进生态产品价值外溢。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 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开展水流、森林、山岭、滩涂等自

17、然 资源确权登记,健全自然资源产权交易平台和交易规则。完善资源环 境价格机制,将生态环境成本纳入经济运行成本,全面实行排污许可 制,推进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市场化交易,推动受益 者付费、保护者得到合理补偿。第四节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发展聚焦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产业融合,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农业创新力、竞争力和全要素生产率,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 和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一、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提升农业质量效益 和整体竞争力。坚决扛牢农业大省责任,严守耕地红线和永久基本农 田控制线,深入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维护粮食安全。加强

18、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 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推进农业灌溉体系现代化改造,粮食综合 生产能力稳定在5500万吨。开展种源技术攻关,提高良种自主可控能 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种业龙头企业。有效降低粮食生产、储存、 运输、加工环节损耗,开展粮食节约行动。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推进农林牧渔循环发展。优化种植业结构,巩固蔬菜产业优势,高水 平建设海上粮仓,打造现代化海洋牧场。二、创新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种植业、畜牧业、种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推动卫星遥 感、地面物联网、智能传感、大数据分析、智能控制等信息技术在大 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牧养殖、水产养殖、制种育

19、种等领域的深度融 合应用,建设一批智慧农业应用基地,打造济南、青岛、潍坊智慧农 业试验区。深度推进机械化信息化融合,大力推广应用新型智能农机 装备,推行互联网+农机作业,以农机装备智能化有力推动农业规模 化经营。持续强化农产品数字化管理,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全周期可 追溯监管,释放优质农产品价值潜力。三、完善农村产业发展支持体系壮大农村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发挥农 民合作社纽带作用。培育家庭农场,支持家庭农场通过联合与合作成 立农民合作社。支持更多有条件的小农户改善生产设施条件,提升自 我发展能力。提升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完善产品供销体系,促进传统 流通网点向现代农资综合服务商

20、转型。加强农产品仓储保鲜和冷链物 流设施建设,健全农村产权交易、检验检测认证等平台,完善商贸流 通、智能标准厂房等设施。引导科技成果入乡转化,深化农业科技展 翅行动。加大农业领域山东标准建设,加强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 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管理,培育有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四、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发展各具特色的现代乡村富民产业。推进农 村电子商务发展,实现具备条件的建制村农村物流服务全覆盖。推进 智慧农业发展,鼓励农业龙头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建立产销衔接 服务平台。优化提升各类农业园区,创建一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产业集群、产业强镇。把特色小镇作为城乡要素融合重要载体,打

21、造 集聚特色产业的创新创业生态圈。完善小城镇联结城乡的功能,探索 创新美丽乡村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模式,盘活用好乡村资源资产。加快 推动国家、省级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建设,打造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先 行区,强化典型项目支撑,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四、深入推进绿色城镇化聚力打造美丽宜居生态将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纳入城乡发展整体布局,发挥规划导向和 约束作用,建设绿色、安全、韧性、人文的现代宜居城乡,促进人与 自然和谐共生。第一节统筹城乡规划建设管理综合考虑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 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和空间结构,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 城镇格局。一、发挥城镇化规划导向作用发挥新型

22、城镇化规划对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导向和约束 作用,建立健全全域统筹和分类引导相结合、刚性和弹性相结合、专 业和公众参与相结合的规划管理机制。增强新型城镇化规划对公共预 算、资源配置等政策的宏观引导、统筹协调功能,打破地域分割和行 政壁垒,以新发展理念推进人口、产业和要素的优化布局,破解城镇 化和城乡融合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二、强化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科学 有序统筹布局生态、农业、城镇等功能空间,促进国土空间均衡开发。 落实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将 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作为调整经

23、 济结构、规划产业发展、推进城镇化不可逾越的红线。各类新城新区、 开发区、产业园区等功能区要纳入所在行政辖区国土空间规划,不得 单独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坚持先规划、后建设,不得违反国土空间规 划进行各类开发建设活动。三、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研究制定全省城市更新实施意见,统筹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利用, 全面开展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及城市地下管网普查,分年 度推进更新改造。实施老旧小区和棚户区(城中村)改造计划,完善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增加绿化节点和公共开敞空间,2025年前 累计开工改造老旧小区290万户。新建居住区推广街区制,打通城市 道路微循环。开展完整居住社区设施补短板行动,因地制宜改

24、造和建 设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四、实施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管控构建覆盖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的法规政策体系,严格规划变 更程序,推行规划批前公示和批后公开,健全社会公众、新闻媒体的 监督机制,保障人民群众对规划编制与实施的监督权,强化群众对建 设活动及建后管护的知情权和建议权。第二节创新城市绿色发展模式积极探索城市碳排放碳达峰实现路径,推动建筑、交通、产业等 关键领域绿色变革,加快形成集约紧凑低碳的发展模式。一、完善城市环境设施体系全面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连续完整的生态基础设施标准 和政策体系。提高城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以区县为单位,整建制实 施老城区雨污分流工程,新建城区全部实行

25、雨污分流,确保城区污水 全面收集、雨水高效利用排放。建立雨污合流管网改造清零省级财政 资金激励奖补制度,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厂服务范围向周边农村延伸, 到2025年,建设改造修复城市污水管网5000公里,60%以上的城市污 水处理厂完成提标改造。建立完善黑臭水体治理长效机制,全面消除 城市黑臭水体。完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处理体系, 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网点和废旧物资回收网点两网融合,适度超前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到2025年城市(县城)生活焚烧处理率达到90%以上。二、加大节能降碳力度研究编制城市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 能源体系和产业体系,全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6、。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 行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大幅提升可再生能源消 费比重。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进绿 色低碳供应链管理体系建立。实施重大节能低碳技术产业化工程,开 展近零能耗建筑、近零碳排放、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重大项 目创新。加快发展清洁能源、节能环保、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等绿色 新兴产业,推广合同能源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服务模式。配 合国家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三、大力推广绿色低碳建筑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工程策划、设计、生产、运输、施工、交付 等建造全过程,推广绿色建材,大力发展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等装配 式建筑,到2025年新

27、开工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40%以上, 累计新增绿色建筑面积5亿平方米。提升建筑节能标准,因地制宜推 广被动式建筑,2025年居住建筑清洁取暖率达到80%以上。鼓励具备 条件的建筑屋顶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开展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 将建筑从能源消耗主体转变为生产主体。推广智能建造,严格控制碳 排放量增长,建筑施工现场建筑垃圾排放不高于300吨/万平方米。四、加快发展绿色交通出行统筹地上地下空间利用,推行功能复合、立体开发、公交导向的 集约紧凑型发展模式。全面建设绿色低碳交通体系,加快形成绿色低 碳运输方式,提升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2025年智能网联充电设施 超过10万个。优先发展城市

28、公共交通等低能耗交通方式,统筹推进公 交车更新换代,除应急救援车辆外,新增城市公共汽车全部采用新能 源汽车,搭建以低排放车、新能源车为主的短途货运系统。支持各市 制定新能源家用汽车推广应用政策。加快氢能在交通行业的推广应用。 依托交通线建设生态航道及绿色交通廊道。五、加大环境协同治理力度到2025年,建立较为完善的以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 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为核心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 体系。坚持源头防治、综合施策,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 治理。加强城市大气质量达标管理,推进细颗粒物(PM2. 5)和臭氧 (03)协同控制,地级及以上城市PM2. 5浓度下降完成国

29、家下达目标 任务,有效遏制03浓度增长趋势,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完善水污染 防治流域协同机制,开展城市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推进重点流 域重污染企业搬迁改造。推进受污染耕地和建设用地管控修复,实施 水土环境风险协同防控。加强塑料污染全链条防治,加强环境噪声污 染治理,重视新污染物治理。六、转变城市资源利用方式按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确定城市规模和空间结构,统筹安排 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生态涵养、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优化存量发 展空间。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人、 以水定产,合理规划人口、产业和城市发展,优化水资源配置,逐步 降低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完成国家分解目标

30、任务。高标准实施 国家节水行动,深入推进节水型城市、县域节水型社会建设。开展城 市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无废城市建设。健全完善产 业用地政策和标准体系,推进落后、过剩产能或者低效用地逐步退出, 以用地效率提升倒逼新旧动能转换,建设用地地均生产总值产出得到 稳步提升。七、塑造全民绿色低碳生活新方式依托集约高效的社会治理体系,强化全面节约战略实施,倡导简 约适度、绿色低碳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 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村镇和绿色出行等绿色生活创建活动, 围绕衣、食、住、行等生活环节,促进绿色低碳商品供给。强化公民 环境意识,引导民众树立绿色增长、共建共享、低碳

31、发展理念,积极 参与绿色志愿服务,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绿色低碳生活新风尚。第三节增强城市生态安全韧性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立足生态安全格局,树立危机防控意 识,加强城市安全发展体系建设,维护城市运行秩序,保障人民生命 安全。一、构建开发与保护相协调的生态安全屏障在两屏三带四区生态安全战略格局基础上,严格遵守生态红线约 束,加快推进市县级生态红线落地,推动全省域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生产空间高效集约、生活空间宜居舒适。加强沿黄国土综合保护,推 进黄河水体、河岸、河口、黄河故道系统治理,实施黄河三角洲湿地 生态系统修复工程,规划建设千里生态廊道。深入实施山水林田湖草 沙生态保护,推进矿山修复,开展

32、增绿护绿行动。持续实施城市生态 修复,加大城市双修力度,加强城市自然风貌保护,扩大城市优质生 态产品供给,到2025年,城市(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3%左 右,不断扩容开敞有度、疏散高效的城市内部安全空间。二、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坚持系统思维、整体推进、综合治理,建设源头减排、蓄排结合、 排涝除险、超标应急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推动城市内涝治理取得明 显成效。统筹区域流域生态环境治理和城市建设,提升自然蓄水排水 能力。统筹城市水资源利用和防灾减灾工作部署,系统化全域推进海 绵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渗、滞、蓄、排、净、用能力,打造生态、安 全、可持续的城市水循环系统。统筹城市防洪和排涝工作,科学

33、规划 和改造完善城市河道、堤防、水库、排水系统设施,加快建设和完善 城市防洪排涝设施体系。三、强化城市安全管理推进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建设,建立健全城市安全风险管控、 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和机制,提升城市安全源头治理、风险防范、监督 管理和应急救援能力。建立公共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 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有效防范安全事故。实施公共基础设施 安全加固工程,以燃气管网等为重点,开展风险隐患排查治理,加快 更新改造步伐,确保安全可靠运行。实施自然灾害防治能力提升工程, 完善建筑应急避难功能,提高洪涝干旱、森林火灾、地质灾害、气象 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防御工程标准,增强应对灾害能力。四、完

34、善应急救援体系建立健全公共安全风险监测预警机制和应急指挥体系,完善事故 应急救援预案和工作规范,加强城市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建设,提高应 急物资保障能力和管理水平,全面提升城市防灾减灾救灾能力。推动 应急保障机制建设,整合城市应急、自然资源、交通运输、卫生健康、 公安、水务、城市管理、气象等各部门业务信息和实时数据,实现信 息化实时感知、智能化快速预警、自动化及时处置和多部门协同响应。 完善应急联动机制和管理平台,探索建立多种方式、区域协同的高效 救援模式。提高公共卫生防治救治能力,各市至少建成1处医疗废物 集中处置设施,实现应收尽收。健全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监测系统,完善分级分层分流的

35、疫情救治机制。健全应急物资储备机 制和快速调配机制,提升应急处置效能。五、打造平安山东一张网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加强依法治理、系统 治理、智慧治理,有效应对非传统领域安全风险,努力建设领域更加 宽广、机制更加完善、基础更加巩固、治理方式更加科学、人民更加 满意的平安山东。强化全领域智慧化应用,推动安全数据跨领域分享, 维系工业、生产、消防、交通等重点行业安全,兜住特种设备、核设 施、危化品等安全底线,对食品、居家、校园等百姓身边的安全保持 持续高压态势,切实维护公共安全环境,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大平安 格局。第四节彰显齐鲁山水人文特色充分挖掘儒家文化、黄河文化、运河文化、海洋文

36、化、泰山文化、 齐文化、农耕文化等优秀传统文化时代意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 融为一体。一、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化世界儒学研究和传播,扩大国际孔子文化节(尼山世界文明 论坛)影响力,打造人类文明交流互鉴新高地。实施黄河文化遗产系 统保护工程,挖掘和阐发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山 东篇章。建设齐长城、大运河、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推动 泰山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大力弘扬沂蒙精神,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二、保护利用山水人文资源聚力打造三区三带,形成鲁东滨海、泰沂山区、鲁西平原三大风 貌区和胶东半岛海岸带、黄河文化旅游带和运河文化风光带三大特色 文化带,形成彰显齐风鲁韵

37、、海岱风情的山水人文资源保护开发主体 架构。有机融合历史人文气质和自然生态资源,修复山水城传统格局, 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区、建筑及其影响地段的传统格局和风貌, 推进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三、开展城市品牌建设行动注重挖掘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突出历史风韵在现代城市的创造性 呈现,保护性传承、创新性发展每座城市独特文脉,创建全国文明典 范城市。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传承求实多元的齐文化、重礼尚仁的 鲁文化等优势文化,彰显浓郁的地域文化特征和传统城市人文特色。 强化城市特色风貌引导,将特色文化符号和元素融入城市整体形象设 计,杜绝大拆大建。建立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体系,加大历史文化名 城名镇名村保护力

38、度,保护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街区、建筑传统格局 和风貌,让城市留下记忆。推动泉城文化景观、青岛老城区申报世 界文化遗产。四、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构建以好客山东为引领的文化旅游品 牌体系,建设山水圣人、仙境海岸、黄河故事、红色文化等一批特色 旅游线路、标志性景区和精品项目。推进文旅服务智能化,实现一部 手机游山东。加强全要素配套服务,激发文化旅游消费潜力。实施文 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 式,建设一批影视、动漫、出版、文创产业园区。五、深入推进智慧城镇化系统提升数字治理能力主动拥抱数字时代,充分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建设数据资源开 放共享、

39、人民群众全面感知、发展活力充分迸发的智慧生态,提升城 镇智慧化治理能力,优化公共服务质量,促进产业发展转型升级,打 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型智慧城市群。第一节筑牢城镇数字底座坚持适用性与前瞻性相结合,加大城镇通信网络、基础算力、智 能终端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传统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全 面支撑城镇智慧化建设。一、优化城镇网络通信速率建成高质量、大规模独立组网5G网络,实现在重点企业、产业园 区、商务楼宇等场所深度覆盖以及城镇、重点行政村功能性覆盖。发 展第五代超高速光纤网络,推动城镇千兆宽带接入网络建设全面提速, 2025年年底前,布局100万个10G-P0N接口,实现城镇家庭千兆接入 能

40、力和商务楼宇万兆接入能力全覆盖。加快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 部署,加快济南、青岛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建设,支持青岛建设互 联网国际出入口局,实现城镇网络通信速率全面升级。二、强化城镇基础算力支撑支持基础条件好、有实际需求的城镇,加快建设省级数据中心核 心区、集聚区。推动各市、县(市、区)结合实际布局一批普惠性超 低时延边缘数据中心,建设一批移动边缘计算资源池节点,全面支撑 民生应用和产业发展。支持有需求的城镇建设智能计算中心,全面支 撑人工智能应用发展。2025年年底前,建设50个以上高技术、高算力、 高能效、高安全的省级新型数据中心,在城镇布局200个左右的边缘 计算数据中心。三、加快城

41、镇智能终端部署加速推进NB-IoT窄带物联网和5G宽带物联网在城镇深度覆盖, 积极部署低成本、低功耗、高精度、高可靠的智能感知设备。建设一 批物联网平台,接入摄像、射频、传感、遥感和雷达等感知单元,建 立天地空三位一体的泛在感知网络,实现物联、数联、智联,增强城 镇立体化的智能感知能力。推动城镇实体感知设备和数据的统管共用, 综合运用建筑信息模型(BlM)、城市信息模型(ClM)等现代化信息 技术,构建城镇运行数据底图,探索建设虚实交互的城镇数字李生底 座。四、推动城镇传统设施改造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在市政设施、管 网、城市管理等领域应用。加快城镇智慧杆柱建设,推动各类挂

42、高资 源开放,逐步推进具备条件的电力杆塔、通信基站、路灯、监测监控 设备等多杆合一、功能整合和数字化改造。支持建设城镇智能化综合 管廊,因地制宜设置改造环境感知、状态监测、信号传输、运行控制 等智能设备,建成一体化综合管廊智能管理体系。推进城镇公用设施 智能化升级,提升城镇供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通信、轨道 交通等设施设备动态感知和智慧化管理能力。大力推广多表合一,实 现电、气、热等多种能源消费信息的集中自动采集和跨行业数据共享。 推进互联网+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济南、青岛、烟台、济宁开展全 国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试点。第二节健全智慧服务体系围绕教育、医疗、文体、出行、就业、社保、养老

43、、救助等重点 领域,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开展数据创新应用, 打造一批典型城镇智慧化应用场景,加快建设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 智慧化惠民服务体系。一、健全智慧教育体系开展智慧校园建设行动,加快建设智慧课堂,提供教、学、考、 评、管一体的数字校园服务,2025年实现城镇智慧校园全覆盖。优化 城镇义务教育入学服务,加快实现义务教育入学信息精准推送、证明 材料线上提交、入学报名网上办掌上办。整合提升各类教学平台和工 具,打造智能教学空间,实现智能辅助教学和个性化学习服务。开展 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工作,推进专递、名师、名校网络三个课堂建设应 用,加快跨区域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实现网络家庭教育

44、全覆盖。二、提升智慧医疗水平加快在城镇各类医疗机构普及移动支付,推广诊间结算、先诊疗 后付费新模式。推进城镇医疗机构远程医疗、分级诊疗、双向转诊信 息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医院之间诊疗数据共享,实现电子健康档案、 电子病历、医学影像等的信息共享和互认互通。加快发展互联网医院, 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在线健康咨询、远程诊断等服务。推进医疗诊 断、治疗、康复、管理等各环节的数字化、精准化和智能化发展,加 速智能医学影像识别、人工智能辅助外科手术等推广应用。三、丰富智慧文体服务提升文化服务数字化水平,强化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数 字服务供给能力。加快媒体深度融合,做强新型主流媒体,构建全媒 体传播体系

45、,建设智慧广电。实施好客山东云游齐鲁智慧文旅工程, 实现一机在手、畅游山东。大力推进全民健身智慧化建设。推动全民 健身设施、器材智能化升级。加强体育场馆信息化建设,促进体育场 馆在场地预定、赛事信息、体质监测、健身指导等方面提供智慧化健 身服务。四、发展智慧出行服务加快布局城镇智慧交通网络,推动交通出行监测预警自动化、应 急处置智能化,提升城镇交通设施整体智慧化水平和运营效率。全面 推行无感化、电子化高速收费,打造跨方式、跨区域全程电子化客运 服务体系,推动旅客联程运输全程电子化服务。加快城镇交通信号灯、 电子标识等智能升级,应用绿波带、交通诱导屏等智能管控方式,提 升通行效率。整合停车资源,

46、开发智慧停车应用,实现资源统筹利用 和信息精准推送。五、优化智慧就业服务完善公共就业人才服务平台,提高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智能化水平。 促进城镇就业数据跨业务、跨区域、跨部门共享,推进就业和人才服 务领域高频服务事项全省通办,提升就业管理服务信息化水平。加强 城镇创业孵化载体和创业园区建设,提升线上线下创业服务能力,打 造一体化的创业培训体系。优化个体经营服务,支持微商电商、网络 直播等多样化创业就业。六、完善智慧养老服务开展城镇智慧健康养老试点建设活动,鼓励发展智慧居家和社区 养老服务,逐步形成线下线上相结合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支持 智慧养老机构建设,为老人提供居家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康养结

47、合、 医养结合等全方位养老服务。七、探索特色智慧服务深度开发各类便民应用,为居民提供更高层次的公共服务产品, 加快构建全时段、全方位、高质量、个性化的数字服务体系。推出一 批涵盖吃、住、行、游、购、娱、教、养、颐等智能应用场景,加强 城镇数字服务供给,丰富完善健康、教育、娱乐、医疗、健身等数字 化服务产品。推广智能门禁、智能安防、智能监控、智能服务机器人 等楼宇智能产品,设置健康、舒适、节能类智能家居产品,加快发展 数字家庭。第三节提升精准智治能力以数据创新应用驱动城镇治理理念、治理手段、治理模式变革, 加快建成精准高效、智慧和谐的数字化治理体系,全面提升城镇治理 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完

48、善城镇治理体系加快提升城镇数字化管理和社会治理水平,全面构建城镇数字化 治理体系。结合城镇发展和管理需求,构建综合集成、高效协同、闭 环管理的内部运行机制,加快数字机关建设,实现办公、决策、执行、 督查、反馈等数字化协同,推进城镇高效治理能力的提升。加强公共 数据和社会数据的统一汇聚、分布存储和统筹管理,推动数据要素开 发应用和市场流通,全面支撑城镇智慧化治理。二、优化城镇营商环境围绕城镇化发展中企业和群众关注度高、反映强烈突出的问题,深化放管服改革,以数据、应用最大公约破除营商环境服务壁垒,全 面提升企业和群众的满意度、幸福度。深化企业开办退出、工程项目 审批、不动产登记、生产经营、招标采购等涉企服务改革,让跑一次 成为上限、不用跑成为常态,打造手续最简、环节最少、成本最低、 效率最高的办事流程。推动企业群众办事进一张网,办全省事。三、推动市场数字治理加强城镇执法监管智慧化建设,推动数字技术在行政执法全过程 中的应用,探索通过远程、移动、非接触式监管方式提升城镇执法监 管效率。构建基于大数据的公共信用评价体系,健全以信用为核心的 监管治理机制,推进各部门、各行业公共信用信息的共享联通和应用。 强化城镇互联网+监管与行政执法监管、信用监管的融合应用,推动食 品、药品、医疗器械等重点产品全过程质量管理和安全生产监管,加 强网络和广告市场监管,优化医保基金、国资国企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