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县关于推动文旅融合带动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1631841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1.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某县关于推动文旅融合带动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某某县关于推动文旅融合带动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某某县关于推动文旅融合带动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某某县关于推动文旅融合带动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某某县关于推动文旅融合带动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某某县关于推动文旅融合带动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某县关于推动文旅融合带动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某某县关于推动文旅融合带动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是指通过整合文化、旅游资源,挖 掘文化的旅游价值增强旅游的文化附加值,形成特色突出优 势互补的文旅一化产业链或文旅融合新业态,实现两大产业 相互渗透、有机融合。“北有婺源、南有某“,市委已提出县 域旅游发展新格局,为某全域旅游发展指定了航向标。围绕 县委、县政府实施“全域旅游”战略部署,按照“大旅游” 的全域发展思路,全力加快旅游崛起步伐,构建全域旅游新 格局,奋力形成上饶旅游的某板块。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某旅游业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县把建设精品景区作为工作重点,推动河口、 石塘两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性开发,打造主客共享的古

2、镇主题旅游休闲环境;启动鹅湖书院国学小镇、连史纸文化 创意产业园,着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知名的国学研究实践基 地;积极推进“信江文化经济带、百里信江风光带”建设, 让百里信江成为百里画廊;高标准打造葛仙村三期项目,支 持葛仙山景区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借助“武夷山国家公 园”品牌效应,打造武夷山镇文旅康养度假区,建设武夷慢 村民宿产业集群、红茶民俗风情街区、高端国际度假酒店、 武夷秘境(国际医疗康养度假区)、武夷田园综合体、国家级 国际研学教育营地、武夷自然博物馆,进一步畅通南北武夷 山。目前,某拥有世界双遗产地武夷山、某个国家4A级旅游 景区,某家5A级乡村旅游点,某家4A级乡村旅游点,某家

3、3A级乡村旅游点,某个省级旅游特色小镇。我县正在挖掘书院文化、纸文化、词文化、茶文化、铜 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讲好辛弃疾、费宏等文化名人故事, 打造主题文化创意街区;发展本土特色美食,引进知名美食 品牌“文和里”,全方位打造“舌尖上的某”;深挖太源、天 柱山、篁碧等“清凉资源”、民俗资源,推出避暑度假、某民 俗体验等系列产品,打造赣东北避暑风情胜地;挖掘名镇古 村、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徐霞客游线等,因地制宜打造独 特乡村旅游品牌。二、某旅游业现存问题(一)文旅结合不紧密,优质资源利用不充分。我县虽 然文化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对名人文化、文物古迹及其 内涵的挖掘整理不系统、不深入,如朱熹、辛弃

4、疾、蒋士铃、 等名人,没有以实物形式充分展示;开发深度不够,文旅景 观匮乏;能够让旅客参观、学习、赏玩的景点不多,缺乏有 轰动效应和市场带动力的产品。(二)文旅活动品牌定位不准,品牌效应不明显。品牌 形象的营销是提高某旅游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旅游客 源市场对某旅游进行整体认知、理性识别的必要过程。某作 为旅游城市的形象不突出,品牌定位迟迟没有落槌,未能树 立起特色品牌、形成叠加品牌效应。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仍 受“人、地、钱”等关键因素影响,造成游客对某旅游城市 形象认知产生模糊和偏差,表现在大多数游客来到某就是为 了去葛仙山和武夷山。(三)旅游景区景点位置分散,链接不够,挖掘不深, 特色不

5、显。某旅游景区景点多、面广,布局零散,犹如一盘 散落的“珍珠”,没有串成一串光彩夺目的“项链”,大部分 景点“有躯体、无灵魂”缺乏特色,特别是缺少串连式的文 化产品和互动式的游客参与项目,对游客缺乏吸引力,不能 给游客到此一游的理由。(四)旅游行业人才稀缺。目前我县最短缺的就是优秀 旅游人才,即能熟练掌握各项旅游业务的管理人才和具有旅 游策划、项目开发、组团调度能力的高级人才。我县旅游行 业从业人员专业化程度很低,绝大部分从业人员并非旅游专 业出身。旅游人才稀缺不仅表现在“量”上,更表现在“质” o(五)某城市旅游服务设施不完善,功能不健全。服务 档次尤其是服务软件水平较低,除葛仙村外的各景区

6、缺乏高 星级的旅游宾馆和高品位的旅游特色休闲场所,全国各地游 客一到某就被迅速分流到像福建武夷山、以及上饶市境内的 三清山、龟峰、婺源等地景区,造成中心城区只散不集的现 象,游客在某中心城区的滞留时间极短。游客滞留时间短, 也是某县境内各景区普遍存在的通病。三、意见和建议(一)完善配套,芬实发展基础。坚持“旅游发展到哪 里,要素就配套到哪里”原则,把“全域化布局、全要素配 套”的理念,贯彻到城镇提质、交通提速、旅游升温等各项 专项规划中,促进要素协同,提升文化旅游的业态丰富度、 空间覆盖面。一方面,规划建设交通体系。制定全新旅游交 通建设规划,建设开通景区旅游专线,城市公交向乡村旅游 景点延伸

7、,提升公路质量,实现旅游线路合理布局,旅游景 区之间安全畅通,游客通过目的地换乘就能方便快捷抵达我 县境内各个景区。景区可考虑观光电动车、观光电动火车、 观光游船等。另一方面,健全配套设施。建设某县旅游集散 中心,完善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卫生间、电子屏、 中英文标识牌等基础设施;建设吃住行游购娱文化旅游步行 一条街,大力扶持开设家庭宾馆,积极引进快捷酒店、连锁 酒店,完善旅游景区的配套服务。(二)打造某辛弃疾等著名人物主题景区。历史人物在 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上有其历史局限性,但这仍然是极其重 要的一种民族精神的传承。目前来看,国内所有的旅游景区 展示内容中还没有辛弃疾的专题展示。某旅游资

8、源中体现出 来的爱国主义文脉主要集中在辛弃疾爱国主义精神。辛弃疾 作为一个爱国主义词人,不仅给我们留下了数量可观的、饱 含着对祖国秀丽山河和对百姓生灵极度关注的爱国主义诗 词,他晚年在某隐居生活的经历给某留下大量文学遗迹。对 此进行收集和整理,完全可以形成以表现辛弃疾坎坷跌宕、 颠沛流离的人生历程和其爱国主义情怀为一体的主题景区。(三)加强某旅游人才队伍建设。采取“产业、官方、 学界”三方合作的方式:政府制定政策支持人才培育,学界 承担人才培养和产业研究,旅游业大力引进人才。努力打造 两支旅游人才队伍:一是旅游产业发展研究人才队伍。要深 入研究国际、国内旅游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和旅游业经营管 理

9、理论,探索某旅游发展的规律性突破口和长期战略。建议 成立某县旅游产业发展研究所,以整合某县旅游研究人才队 伍;二是旅游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通过内培外引,建立多 层次系列化的旅游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加强对行业管理人才 升级的培训或培养,做到各级管理人员考试认证上岗。建议 成立某县旅游协会,以加强行业规范管理,提升某县旅游业 的整体服务水平。(四)设计某施游品牌LoG0,举办某旅游节庆活动。最 直观传达旅游品牌的途径即是通过视觉元素将城市品牌的价 值与内涵传递给目标受众。我们可以聘请一流的品牌形象专 业设计公司设计旅游品牌,使目标受众通过对某旅游品牌“产 品”的消费,实现对某旅游品牌价值的认识、理解

10、、认同和 接受。同时,可以通过举办相关的旅游节庆活动来推动某旅 游品牌宣传。首先,整理具有某地方特色、并对旅游者具有 吸引力的民俗活动;其次,恢复民间健康的民俗艺术表演活 动,并对其内容围绕着旅游产品进行相关的策划和包装(如 某县戏曲文化节、某县民俗文化节、三江民间艺术夜游活动 等);最后,筹办某县国际旅游文化节,并有针对性不同客源 目标市场展开有针对性的推介活动,并在中央及目标市场的 主要电视频道进行节庆活动的宣传;请有关领导以及相关知 名人士出席节庆活动,进行节庆活动期间各项展销、商贸、 招商引资工作。(五)开发旅游商品。旅游商品的开发直接关系到旅游 产业链的深化和区域内旅游效益的提高,也

11、直接关系到当地 一些原材料产品的增值和就地实现,更关系到居民收入水平 的提高和就业机会的增加。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 考:(1)加强旅游农副产品作为旅游商品开发。提炼某县各 地特色产品,引导农民通过行业协会的形式建设旅游农副产 品的品牌形象;(2)加工特色工艺品,就地取材采用民间制 作工艺开发适合旅游者需求的旅游工艺品或纪念品。要适应 现代旅游者的购买需求,满足旅游者的情感需求。同时要注 重开发新材料新品种的工艺品,如制作铜石雕刻纪念品、名 人纪念徽章等;(3)利用某县土地和房价相对低廉的优势, 推出旅游休闲景观房产。既可以拉动房地产的发展,增加地 方的财政收入,又可以完善城市功能,推动

12、城市建设,还可 以引进各行业外来人才,涵养某县的人气,改善市民素质结 构。(六)加强宣传营销,开拓文化旅游市场。树立营销旅 游的理念,把旅游宣传与经贸、科普、文化等有机结合起来, 贯穿到出版、广播、电视、网络等各个方面。引进高水平专 业团队对某旅游进行策划包装,每年创意策划1-2个在全省、 全国有影响力的营销活动。开通微旅游门户网站、微信平台, 利用微信、网络等新兴媒体详细推介某旅游。针对某著名人 物的宣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要把散落于民间 的资料,深埋在历史古籍里的文字,搜集整理编撰成书,以 传承文脉,留住文化因子;二是运用传统媒体、网络、自媒 体、抖音短视频,创作一批人物题材的精品影视剧,打造全 方位立体化的营销矩阵;三是大力推进名人文化的传承创新, 加强县内名人文化的研究发掘和保护,举办学术研讨会,积 极申报创建国家、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等,让名人文化发扬光 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