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体育名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1633972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13.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特色体育名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特色体育名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特色体育名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特色体育名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特色体育名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特色体育名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特色体育名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特色体育名城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 年)为落实关于在特色体育名城建设上走在前的工作安排,推动 体育事业在三年时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进一步提升城市品质和形象, 助力富强活力幸福美丽的现代化强市建设,制定本行动计划。一、指导思想深入贯彻落实关于体育工作的重要论述,结合城市空间战略布局 和体育发展实际,以建设特色体育名城为目标,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 动,全面提高竞技水平,持续提升体育产业质量,努力将建设成为群 众体育活跃、体育赛事丰富、体育产业发达、特色项目突出的体育名 城。二、主要目标(-)特色目标1 .打造体育科技创新名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创建国 家体育技术创新中心,打造集设

2、计、研发、检测等功能于一体的科技 创新公共服务基地,将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体育技术研发高地、体育 人才集聚高地。2 .打造特色体育赛事名城。积极申办省级以上高水平体育赛事, 培育自主品牌赛事,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赛事,构建一县一精品体 育赛事格局。3 .打造体教深度融合名城。加强中小学体育特色学校建设,培养 五育并举体育特长人才,体育教师、教练员和体育场馆共建共用,构 建院校人才培养联合体,夯实体育复合型人才培养基础。4 .打造全民体育消费名城。完善消费设施,优化消费环境,丰富 消费产品和服务供给,健全体育消费政策;养成市民体育消费习惯, 提升消费观念;促进体育消费规模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5 .打造

3、河体育文化名城。以河沿线城市名片为基础,依托城 市整体发展规划和河开发规划,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创 新发展健身休闲、体育赛事、体育旅游等特色项目,打造与河相关的 精品体育旅游线路。6 .打造高端体育智造名城。巩固体育器材制造企业全球知名、国 内领先优势,深化体育产业一带引领、三核发力、一圈覆盖整体 发展格局。加快体育品牌创建战略,提升体育企业科技研发能力,形 成各县(市、区)分工协作、错位发展、产需互补、全产业链布局的 体育产业全域发展态势。(二)2024年主要达成指标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以上,每千人公益社会体 育指导员数达到2.78个以上,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

4、到全市 总人口 41%以上,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 数比例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全面提升,在训运动员 不低于2000人,培养、输送的运动员在国际国内大赛上取得优异成 绩。体育制造业优势持续巩固提升,体育+ +体育等二三产 新型业态快速良好发展。三、推进措施(-)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升体育制造核心竞争力1 .创建国家高端体育装备技术创新中心。用好体育国家认定企 业技术中心国家体育用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创新名片, 做好方案编制、专家论证、评审答辩等跟踪服务,全力创建国家体育 技术创新中心。2 .加大科技研发创新力度。加强与体育大学、体育学院等科研院 所合作,推动体育

5、企业提高研发投入、建立技术中心,不断研发具有 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部位新技术、新产品。3 .持续推进科研成果落地转化。支持体育集团建设省级体育产业 平台,申报科技专项。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谋划体育领域重大关键 技术重点攻关方向到2024年力争实现一批科研成果成功转化落地;推动体育产业平台孵化基地建设,助力体育产业集聚区形成规模。(二)创办精品赛事,打造体育赛事新亮点1 .积极申办省级以上赛事。对接国家体育总局、省体育局办好全 国青少年体操U系列锦标赛等赛事,争取板式网球、体操、电子竞 技等赛事举办权。各县(市、区)每年至少申办1项国家级赛事、2 项省级赛事。2 .培育自主品牌特色精品赛事。加大板

6、式网球、八极拳等项目推 广力度,扩大全国板式网球巡回赛、太极拳技艺交流大会等赛事影响 力。打造房车露营、美丽乡村马拉松、太极拳为代表的县级精品赛事, 其他县(市、区)结合地域特色至少打造1项精品赛事。3 .支持社会组织举办特色赛事。擦亮围棋名片,承办国家、 省围棋比赛,扩大围棋运动全国知名度。继续举办百县篮球、千乡乒 乓球、万人象棋赛区决赛。出台赛事激励办法,鼓励社会组织举办特 色赛事。4 .健全青少年体育竞赛体系。市级每4年举办一届全市运动会。 鼓励县(市、区)建设高水平运动队,承办市级篮球、足球、排球等 体育联赛,打造以足球为龙头的体育特色项目精品赛事。各县(市、 区)每年举办中小学生运动

7、会和57项单项体育联赛。(三)推动体教深度融合,构建体育人才培养高地1 .加大高层次体育人才培养和招引力度。充分利用学院、职业技 术学院、大学产业技术研究院等资源,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深 度对接,打造体育学科多层次人才培养基地,培养复合型体育人才。2 .建设市、县两级特色新型体校。构建优秀竞技人才输送、高 水平体育特长生培养、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三位一体的多元体育人才 培养格局,市体校2022年开工、2024年年底前投入使用,每个县 (市、区)建成1所新型体校。加强体校与中小学校联合,强化运动 员文化教育,让新型体校成为优秀体育人才输出摇篮。3 .加强体育特色学校建设。创建市级体育特色学校80

8、所,重点 培养2-3所能够参加省级以上竞赛并争金夺银的特色学校;实现县 级体育特色学校全覆盖。大力推进游泳、足球、板式网球等体育活动 进校园。在全市开展100个游泳项目进校园。创建200所国家 足球特色学校、幼儿园。组建300支以上校园足球队。推动创建体 教融合国家级足球教育服务标准化示范区。每个县(市、区)建设 3处以上板式网球进校园试点。4 .推动体育场地双向开放。鼓励向学生免费或低收费开放公共运 动场所。具备条件的学校要进行一场两门、早晚两开体育设施安 全隔离改造,新建学校规划体育设施要符合开放条件。支持第三方对 区域内学校体育设施开放进行统一运营。(四)创新体育消费模式,促进体育经济高

9、质量发展1 .大力发展体育赛事经济。完善城市功能,提升举办高级别赛事 能力。引进国内外体育领军人物,发挥体育消费明星效应。以市体育 中心和体育公园场馆群为核心,以周边县(市、区)中型场馆为补充, 形成具有辐射带动力的体育竞赛表演功能区。培育体育赛事运营策划 企业,招引国内知名赛事经纪公司、文体旅融合企业落户。鼓励市场 主体引进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探索通过竞争性分配等办法对具 有良好发展前景、带动效应显著的体育赛事进行资金补贴。2 .积极培育体育消费新业态。推进体育与旅游、教育、互联网、 医疗等行业融合发展。创建体育旅游精品线路,构建体育+旅游 消费格局。拓展夜间体育消费新时间。探索通过发放

10、体育消费券 提振体育消费。支持职业教育学校开设体育专业,鼓励社会力量举办 体育培训机构。将体育消费与网络直播、网络带货等有机融合,构建 特色体育消费服务平台。发展运动医疗产业,发挥体育锻炼、运动医 学、运动康复在治未病、健康促进等方面的作用。(五)引导全民参与,构建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1 .城市建设融入体育元素。新建居住区要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 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标准配建公共健 身设施,纳入施工图纸审查,验收未达标不得交付使用。强化城市公 园的体育健身功能定位,对现有的以及新建、扩建、改建的公园,规 划出一定的面积比例用于建设全民健身设施,到2024年全

11、市新建或 改扩建不少于4处体育公园。将市体育公园与长河公园统筹设计、融 为一体、功能互补,打造全国知名特色体育地标。建设智能健身公交 站台,统筹规划城区人行步道、自行车道,充分利用城市边角空闲地 块建设健身角;推动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区建设具有特色的智 慧健身运动空间,每个县(市、区)建设1处以上智能化室夕罐身路 径、4片以上公共板式网球场地,打造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 加快乡镇(街道)、村(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助力乡村振兴。鼓励 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运营和管理,利用社会力量建设 一批移动式全民健身场馆、游泳馆。2优化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服务。市、县分别开展全民健身月(日y 全民健身

12、运动会、社区运动会等全民健身活动,每年市级组织赛 事20项(次)以上、各县(市、区)组织赛事10项(次)以上、 各乡镇(街道)组织赛事2项(次)以上、各村(社区)组织赛事1 项(次)以上。普及老年人体育运动,创建太极拳之城。运用线 上线下办赛新模式,开展全民健身网络赛事活动。鼓励机关和企事 业单位为职工配备健身设施,开展工间操和职工体育赛事活动。3 .加强科学健身指导服务。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壮大社会 体育指导员队伍。鼓励具有体育技能与知识的专业人员提供全民健身 志愿服务。每个县(市、区)建成1处国民体质监测中心。实施全 民健身技能入户工程,鼓励社会力量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服务。推进 全民健身

13、智慧化建设,搭建集15分钟健身圈电子地图、健身项 目查询预约、赛事活动、健康指导、运动社交等于一体的智慧体育公 共服务平台。4 .发挥体育社会组织作用。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将适合由 体育社会组织提供的非行政职能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支持体育社 会组织举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承接健身公共服务项目、社会公益活 动,激发体育社会组织内生发展动力。(六)巩固体育制造优势,推动体育智造转型升级1 .培育高端体育装备产业集群。引导体育器材企业集群化发展, 以市为中心打造竞技体育器材供应基地,以县为中心打造商用健身器 材产业基地,以县为中心打造体育健身路径生产基地,加快完善集群 内的配套设施建设,培育具有

14、全球影响力的高端体育装备产业集群。2 .加快体育制造业提速升级。巩固体育器材制造业优势,支持超 轻碳纤维自行车、功能性人造草坪和智能健身包项目、智慧体育公园、 体医融合运动康复设备、拼装式游泳池、板式网球等投资体量大、科 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的优质项目,在土地、人才、产品推广应用 上给予政策倾斜。(七)强化体育赛事活动保障,营造浓厚体育氛围1 .加强赛事活动服务保障。压实赛事安全主体责任,落实一赛 四案和赛事熔断工作机制,提升赛事活动组织、筹备、服务水 平。完善公共安全服务体系,推动赛事安保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2 .加大特色体育名城宣传力度。通过多种媒体加大特色体育名城 建设宣传力度,提

15、高人民群众知晓率和认可度。倡导广大人民群众参 与创建活动,争当共建特色体育名城的人。四、保障机制(-)强化组织保障。成立特色体育名城工作领导小组,全面统 筹协调特色体育名城建设任务,具体负责各项任务推进。各县(市、 区)、市直有关部门单位要明确专人负责,切实推动工作迅速启动。(二)加大投入力度。加大市、县财政投入力度,建立财政专项 资金、体育彩票公益金分配机制,优先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多渠道筹 措资金,健全投入经费保障机制,支持以市场化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 股设立体育产业基金。制定体育赛事活动补助资金管理办法。鼓 励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对体育事业提供捐赠和赞助。加大资本招 引力度,充分发挥资本对产业的催化器作用,助力构建完整体育经济 生态体系。(三)人才队伍保障。加强市、县体育行政部门人员配备,确保 工作力量充实。加强中小学教职工编制管理,严格按照相关程序逐步 补足中小学体育教师。落实关于印发关于全省大中小学校体育教 练员专业技术岗位设置管理的实施意见的通知要求,积极招引优 秀退役运动员,在中小学校设立教练员岗位。(四)明确责任分工。各重点任务牵头部门要切实发挥作用,制 定路线图,明确时间表,压实责任到人,倒排工期、压茬推进,推动 重点任务扎实开展。各县(市、区)、各牵头部门单位根据任务要求 制定各自工作落实方案,细化到每年进度安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