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强市建设行动实施方案.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1635102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8.2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种业强市建设行动实施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种业强市建设行动实施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种业强市建设行动实施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种业强市建设行动实施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种业强市建设行动实施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种业强市建设行动实施方案.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种业强市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一、种业强市建设行动加快推进我市种业振兴步伐,建设宿州种业强市,做大做强种业 宿州芯。以埔桥现代农业园区为依托,建设宿州种业小镇,配合支持 合肥打造种业之都。二、目标要求以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对安徽作出的系列重要讲话指示批示, 以农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发挥亩 均论英雄的牵引作用,实施两强一增行动,推动宿州从农业大市向农 业强市转变到2025年,力争农业劳动生产率达48万元/人、农业亩均产出 率达10760元/亩,均较2020年翻一番,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 67. 5%.提高2. 5个百分点,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0% 以上。农村居

2、民收入增幅年均超过全省水平,农村居民收入力争基本 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三、促进农民增收(一)工资性收入倍增行动实施农村居民本地就业121计划,推进有劳动力的家庭每年至少有1名劳动力在本地务工,收入2万元以上,带动家庭人均工资性收 入达1万元。(二)财产性收入扩量行动深化农村改革,盘活各类资源资产,充分释放改革红利。推广大 托管股份合作等模式,引导土地流转,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例达65%以 上,300亩左右集中连片适度规模经营占比达50%。深入推进农村闲置 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利用改革试点,逐步扩大试点范围。统筹推进 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 度改革成果,促进村集

3、体经济组织分红,三变改革的村达90虬(三)转移性收入提升行动加快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有序转 移。实施农民工素质提升工程,每年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2万人 次以上五、保障措施(四)农村工作领导小组要发挥好牵头抓总作用统筹推进两强一增行动落地实施,市直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 细化实化具体举措,形成部门合力。在市农业农村局设立工作专班, 承担日常工作,建立清单化、闭环式工作机制和定期调度、定期通报制度。各县(区)要细化工作方案,明确时间表和路线图,抓好各项 任务落实。四、保障措施(一)抓好双招双引坚持用市场的逻辑谋事、资本的力量干事、平台的思维成事,推 动土地规模化、组织企

4、业化、技术现代化、经营市场化、服务社会化, 助力两强一增行动落地生根。抓住杭州宿州对接合作帮扶机遇,加大 绿色食品双招双引力度,围绕优势产业、重点产业,编制招商地图, 分区域、分类型、分行业精准招商。(二)强化用地保障新编县乡级国土空间规划,应安排不少于10%的建设用地指标,重 点保障乡村产业发展用地。落实设施农业用地政策,依法依规保障作 物种植和畜禽水产养殖设施用地,落实进出平衡,保障合理需求的设 施农业用地(三)加大资金支持建立健全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加大财政对两强一增行动支持力 度,充分发挥涉农相关基金作用,引导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入,切 实形成对两强一增行动的投入合力。逐步推动乡村振兴

5、产业引导基金 的运作,如期发挥效益,加大以县级为单位资金整合支持力度。稳步 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到2025年全市土地出让收入用 于农业农村比例达到10%以上。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政策规定对农产品加 工园区的税收支持,加大企业贷款贴息力度。发挥裕农通(安徽)等 数字金融服务平台作用,推行无感授信、按需增信、随时用信模式。 金融机构要在农村普惠金融中单列涉农信贷投放计划,涉农贷款增速 与全市农业经济增长相匹配。有条件的县、乡、村应设立乡村振兴投 资公司和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基金,吸纳社会资本。支持涉农企业。扩 大特色农产品保险。拓展农业担保范围。用好农机融资租赁工具。(四)加强考核督导将两强一增行动纳入目标考核和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建立两强一 增行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亩均产出率等 指标调查统计试点。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建立与用地指标、涉农 资金安排双挂钩的赛马激励机制。资料来源:科技强农机械强农促进农民增收行动方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