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校教育交流发言材料.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1636253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1.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校教育交流发言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职校教育交流发言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职校教育交流发言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职校教育交流发言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职校教育交流发言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职校教育交流发言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校教育交流发言材料.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职校教育交流发言材料如今,党和人民政府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职教发展迎来了新的春 天。职业教育,顾名思义,就是培养学生某种职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 能,也就是职业技术教育。职教的学生中,大部分是初中时文化成绩 不理想升学无望的,有一部分是想学一技之长而来的,同时还有一小 部分是传统意义上的品学兼差生,读职校是混日子以免过早流入社会 走歪路。面对这样的生源基础,我们的教学现状可想而知。作为一名 工科类中职学校的语文教师,我的学生基本上是纯男生,我深知他们 喜欢专业课不喜欢文化课,喜欢去实习工厂不喜欢坐在教室里,喜欢 新鲜刺激的不喜欢传统古板的。社会现实告诉我职校学生必须学好文 化课,多年的教学经历也让我

2、明白,这样的学生更要用心来设计和组 织教学。经过不断地摸索和实践,我总结出语文教学的“三点一线”, 用它来指导教学,我终于体会到了中职语文课堂中的快乐。一、找准切入点,点燃思维火花我经常听到一些老师抱怨语文课上学生不合作,不肯动脑思考, 不善张口发言。这样的情况尤其常发生在教学内容比较单调枯燥的课 堂上,如应用文的教学。经历过死气沉沉的课堂,我就会反思并努力 探求解决之法。同时也多和学生沟通与交流,共同寻找科学有效的教 学之方法。我发现学生对身边熟悉的东西很感兴趣,如果能把这些应 用于课堂上,就会收到不一样的课堂效果。教育家苏霍林斯基曾说过:“教育首先必须是小心翼翼地触及那 幼小的心灵”。职高

3、生的年纪并不小,但是其心灵却是幼小而脆弱的。 所以,在教学中只能针对他们的心灵实际来设计。课前,我会努力走 近学生去了解他们。对于格式固定、内容单调枯燥的应用文进行教学, 我不再沿用教材上的例子,而是把生活中的人和事搬到了教学内容中。 在上条据这一文种时,我从上课伊始就假设了人物和一系列的事 件,人物就是选择班级特别受关注、很有人气的同学和老师,故事就 选择选择很感兴趣、容易发挥想象的事件,围绕这些人物和事件将教 学内容针对性的设计于其中,让学生感觉这些人这些事就像是发生在 自己身边的真实故事一样,很想探究下去。这样的切入教学内容,学 生的心很快就有了感应,不想思考不爱发言的同学也因为受了身边

4、人 的影响自然活跃起来。苏格拉底曾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学生的思 维是很特殊的,一般的同学学习兴趣不高,课堂上思维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但是, 一旦老师找准了切入点,让他们在上课伊始就有了喜欢的因素,那么 他们思维的火花可以瞬间被点燃,也可以形成璀璨的烟火,既照亮了 课堂,也照亮了自己Q二、抓住兴奋点,腐朽也可化神奇现在是电子科技高速发达的时代,学生已经不再喜欢传统的教学 方式,而是喜欢新鲜刺激的事物。如果语文老师还是一本教材一支粉 笔走进课堂的话,那学生基本上是不会喜欢的Q好在电子科技给了现 代的语文教育新的活力。课堂上,一张图片、一段音乐、一个视频都 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我们的职高

5、生就好似饱餐之后沉睡的雄狮,轻易 的刺激引不起他们的兴趣,只有抓住他们的兴奋点,才能将之唤醒, 从而爆发出难以想象的冲击力。苏霍姆林斯基又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 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独特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 生共鸣,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一般来说文科生比较 喜欢古典诗词,但是对于学习汽修的男生而言,他们对古典文学真是 难以感兴趣。这个时候就要发挥电子科技的魅力了,结合古典诗歌的 韵律特点和特殊意境,用音乐和图片同他们的心对准弦。一次在上虞 美人时,我准备了很多的音乐和图片,让学生进行配乐朗诵。不同 的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音乐。当我播放到一段音

6、乐后,一个平时 上课经常没精打采、从不回答问题、连作业都很少交的男孩子竟然主 动举手尝试。虽然有点胆怯,但还是认真地调整了状态,然后跟着他 喜欢的音乐有节奏地吟诵起来。那音调、那感情,尤其是他的表情, 是那么的投入,那么的到位,我只能用“震撼”两个字来形容当然的 感受。朗诵结束后,教室里立刻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这掌声又给了他 鼓舞和力量,我看到他一向没神的眼睛亮起来了。人一下子就精神多 了,沉睡的雄狮爆发了。我想,针对职校的语文教学现状,学生难教固然是我们必须面对 的一个现实,但教师的努力程度却是更重要的Q如果教师能够多针对 学生的实际设计教学环节,多关注那些曾被讨厌或遗忘的学生,多用 心去寻找

7、一些学生的兴奋点,并通过自己的方式来作用于这个兴奋点, 那些我们曾经想当然地认为“朽木不可雕”的学生也可以化腐朽为 神奇,创造出课堂教学中感人的音符。三、围绕对接点,寓职业于课堂现在很多人提到职业教育都会说:职业教育就是姓“职”。言下 之意就是职业教育要体现职业的特点。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是职高生,我们 要把他们培养成优秀的技术性人才,然后输入市场接受社会的考验。 既然如此,我们职高的语文课与普高的也大不同,我们要在课堂上体 现出职业学校的特色。我们的文化课在一定程度上是要为学生的专业 发展和职业生涯服务的。因为这一指导思想,我在语文课的教学中, 就结合专业特点来设计我的课堂,让语文课与学生的专

8、业和职业尽可 能地紧密对接,将职业的渗透孕育在语文课堂中。孙子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记得我在上景泰蓝的制作 这篇课文时,我了解到学生在校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的汽修实习。因 此我就特意设计了一个环节,结合学生所学的汽车维修这个专业,让 他们介绍一下如何给汽车更换轮胎或如何拆装汽车发动机,两个话题 任选一个进行即席发言。问题刚一抛出,我就发现有些学生的眼睛里 瞬间多了一丝光彩。这对我真是一大鼓舞。我知道这是他们感兴趣的 信号。紧接着班级同学开始窃窃私语,慢慢地就有人举手发言了,我 顺势请学生上台发言Q台上发言的学生表现非常出色,他们可以根据 自己在语文课和实习课上的所学,大胆表达,而且明显地自

9、信了 Q就 这样,我把语文知识和专业课及以后的职业需求对接起来,用语文知 识表达专业内容,既达到了语文课的教学目标,也巩固了专业课的学 习,同时还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为以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 更让学生切身感受到语文课的实用价值,增强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四、学习是主线,扩展其外延众所周知,学生的天职是学习。学生初中毕业后,来到职高的终 极目的就是为了学习知识,学习技能,将来能有一技之长,在社会立 足。但是由于一些错误思想的误导,他们往往认为职高生就是要学习 技能,不需要学习文化课,文化课既无聊又没用;或者认为自己本身 就没有文化课学习的基础,现在学习很辛苦,更学不好;甚至有的男 孩子好

10、动,喜欢视觉刺激,一看到文字就头疼学生本身确实存在学习基础偏差的现实,进入职校如果不能得到 正确引导的话,那学生的学习效果就可想而知了,技能学习也就变成 无本之木。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结构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人物布 鲁纳说过:“使学生对一门学科有兴趣的最好办法势必使之知道这门 学科是值得学习的。”因此从我给学生正式上课的第一天起,我就反 复强调“一切为了学习”的观点,让他们认识到“学习是主线”这个 不可更改的道理。同时,我给学生拓展了学习的外延。我教育他们认 识到学习是一个动态的、泛义的、积累的过程,其对象是任何积极正 确的科学知识和道理,不仅仅局限在学习哪一项技能Q同时,针对学 生认为职高生

11、就是只学技能的错误认识,我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教育, 从国家的教育政策、开课标准及培养目标,到身边的职校毕业生工作 实例,再到生活中的文化知识应用,让学生从心里认识到文化课的重 要价值,认同职高生要发展必须学好文化课。印象深刻的是当我讲起 学长们的就业实习情况时,以成功与失败的对比体现技能和文化的关 系,他们竟然听得那么专心致志。在那一瞬间,我发现我们的职高生 也是有理想和追求的,也想成才,只是缺乏正确的认识和方向。只要 老师能够勇敢而科学的承担起这一责任,学生是可以教育和改变的, 也是可以全面发展的。经过教育,我发现我任教的班级学生对文化课 的态度发生了大的变化,大多同学能够自主地接受语文课,

12、甚至愿意 主动参与进来。唐代的大文学家韩愈很早就对教师作出精辟论述:“师者,所以 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句话一直以来成了多数教师的至理名言和工作 目标。教师确实要传道授业解惑,然而其过程和方法却需要常做常新。 从事中职语文教师工作多年,我深深地感觉到语文教学看似简单,实 则需要复杂多变。在职校,很多学生的现状和认识的误区让我们必须 要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多走进学生,多了解学生,既能着眼于学生 的眼前所需,又能立足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只有不断地调整教学方式 方法,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近年来,我把自己的“三点一线” 法用于教学实践,我的职校语文教学之路走得越来越平稳。著名教育 家叶圣陶说过:“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我期待我这“三 点一线”可以越画越长,直通学生的职业生涯和终身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