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我要的是葫芦》一等奖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1638107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8.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我要的是葫芦》一等奖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部编《我要的是葫芦》一等奖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部编《我要的是葫芦》一等奖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部编《我要的是葫芦》一等奖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部编《我要的是葫芦》一等奖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我要的是葫芦》一等奖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我要的是葫芦》一等奖教学设计.docx(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部编我要的是葫芦一等奖教学设计不愧是名师,讲的精彩 文本分析:本文讲的是一个人种葫芦,叶子上长了蜘虫却置之不理,大家的 好心劝告他也不听,后来叶子上的蜘虫越来越多,结果小葫芦都落光 了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要联系地 看问题。如果只顾结果,不考虑其他,有可能到头来什么也得不到。 课文是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写的,共有4个自然段,以葫芦的生长变 化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可笑但令人深思的故事。课文语言朴实,用词 准确。课文的两幅插图形成鲜明的对比:图一描绘了葫芦长势良好, 种葫芦人的欣喜之态;图二描绘了葫芦叶子飘落,小葫芦掉落,种葫 芦人的惊讶之态。二年级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阅读能

2、力和审美情趣。 他们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简单概括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大致把握 课文的情感基调,因此课堂上可结合课文插图,让学生理解故事的过 程。但学生可能对同一个意思能够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且句中情感也不 同的理解能力还稍有欠缺,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在学生的交流和朗读 中加以点拨。教学目标:L认识“葫、芦”等11个生字,会写“棵、谢”等8个字,会 写“从前、细长”等8个词语。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对比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3 . 了解种葫芦的人最后没有得到葫芦的原因,初步懂得做任何事 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教学重难点:L体会反问句、感叹句的表达特点。2.理解课文

3、内容,初步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 系。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课时目标】L认识“葫、芦”等11个生字,会写“棵、盯、治、怪” 4个 左窄右宽的生字。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葫芦的样子,体会种葫芦的人对 小葫芦的喜爱之情。3 .学习课文第1、4自然段,思考葫芦的变化,初步体会植物生 长过程中枝、叶、果实等的内在联系。【要点把握】1 .识记生字新词。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感叹句,体会感叹句的特点。3 .结合课文插图感受葫芦的变化,懂得葫芦的枝、叶、果实等的 内在联系。【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L出示课前准备好的葫芦实物,谈话激趣。导语:同学们,今天老师给

4、你们带来了一件礼物。看看这是什么? 谁认识?(生答)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葫芦的样子?这个葫芦给 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自由发言,师板书:葫芦,指导读好轻声)2 .课件出示相关葫芦制品、葫芦工艺品图片,认一认,了解葫芦 的功用、葫芦文化。过渡:葫芦不仅好看,还能制作成许多精美的工艺品,我们一起 来欣赏一下吧!葫芦 葫芦是一年生草本植物,叶子互生,心脏形,花白色。果 实中间细,两端一般呈圆球形,嫩时做蔬菜用,长老后硬壳可做器皿。葫芦文化葫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众多的吉祥含义。葫芦本身 形态各异,造型优美,给人喜气祥和的美感;葫芦与“福禄”谐音, 因此人们常用葫芦来表示福禄。枝叶繁茂、多果的藤蔓与

5、多籽的葫芦 还有着“子孙万代、繁茂吉祥”的美好寓意。3 .在板书的“葫芦”前补全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注意“葫芦” 要重读。过渡:同学们,刚才我们认识了葫芦,了解了葫芦文化。接下来, 我们要学习一个与葫芦有关的故事一一我要的是葫芦。4 .引导学生质疑:读了课题,你想提出什么问题?预设:谁想要葫芦?这个人为什么要葫芦?他最后得到葫芦了 吗?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L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争取读正确、读通顺、读流利。5 .动笔圈一圈本课生字,同桌合作互读,归类识字。(1)字音识记:“藤、盯”是后鼻音,“赛”是平舌音。(2)结构识记:“葫、芦、藤、赛、感”是上下结构;“弱、盯、 怪、慢”是左右结构。(3)

6、熟字加偏旁:胡+4f葫;咸+心一感;牙+虫一甥。(4)对比识记:赛一一比赛、赛过;寒一一寒冷、寒风。指出 “赛过”就是“比得过”的意思。(5)同偏旁归类识记:“葫、芦、藤”都是草字头,它们跟植物 有关;“怪、慢”都是竖心旁,跟心里的想法、感受有关。(6)借助图片识记:出示生活中常见的丝瓜藤、葡萄藤、南瓜 藤、西瓜藤等,识记“藤”字。3 .扩词练习。藤:(葫芦藤)(丝瓜藤)谢:(却射)(感谢)芦:(葫芦)(芦苇)盯:(盯住)(盯人)赛:(比赛)(赛跑)感:(感动)(感情)怪:倚怪)(古怪)慢:(减慢)(快慢)4 .教师和学生合作串读课文,相机正音,反馈评价。三、书写指导,练习提高L学写汉字“棵、

7、盯、治、怪”。出示带生字的词语,读一读。一棵葫芦盯着治一治奇怪2 .学生看范字,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熟记字形,归纳出“左窄右宽”的结构特点。3 .教师指导书写,学生书空。【盯】左窄右宽,左高右低。“目”横间距均匀;“丁”字横拉 长,竖钩收笔靠近竖中线。【棵】左窄右宽,左高右低。“果”的撇、捺要舒展。【治】左窄右宽,左低右高,第四笔撇折的折点在田字格中心 的左侧。【怪】 左窄右宽,左高右低。右上部“又”横撇、捺要舒展, 右下部“土”的最后一横不要超出横撇、捺的宽度。4 .学生描红,再在田字格中书写。教师投影反馈学生作品,学生 相互交流。四、再读课文,梳理因果(-)学习第1自然段第1至3句。1 .学

8、习第1自然段第1句: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思考:句子中“一棵葫芦”和课题中的“葫芦”意思一样吗?2 .观察第一幅插图,联系上下文,明白“一棵葫芦”包含:葫芦 藤、葫芦叶、葫芦花、小葫芦。3 .感受葫芦的生长顺序。(1)思考:这棵葫芦长得怎么样呢?动笔画出短语:(细长)的葫芦藤(雪白)的小花(可爱) 的小葫芦课件突出“雪白”,引导学生说出“雪白”的近义词。(洁白) 思考:还有什么东西是雪白的?(雪白的棉花、雪白的云朵。)(2)用“”标出一连串的动词。(种、长、开、谢、挂。)(3)学生利用查字典选义项的方式,查一查“谢”字的不同意 思。(在课文里指葫芦花开过了、花谢了的意思,在日常生活中大多

9、表示“谢谢、感谢。)(教师相机板书:种了葫芦;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小花;挂了小 睇。)4 .指导朗读,规范学生语言。(1)朗读时,要强调动词和“细长、雪白、小”等修饰性词语, 用喜爱的语气读出对葫芦的喜爱之情。(2)借助以下关键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自己的 种植经验,尝试有序表达。出示词语:种了、长满了、开出了、花谢以后、挂了。引导学生用以上词语说说自己或他人种植瓜果的过程。(二)学习第1自然段第4至5句,感受种葫芦人对葫芦的喜爱 之情。1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句子,体会种葫芦人对小葫芦的喜爱、满意 之情。指导:“啊”表示赞叹、赞美,“多么可爱”表现了种葫芦人非常 喜爱刚长出来的小葫芦。

10、朗读时,要表现出他对小葫芦的赞美之情。(教师可以出示课前准备的小葫芦,引发学生对葫芦的喜爱之情)2,关注种葫芦人的行为,抓住关键词“每天、看几次”,指导重音朗读,体会种葫芦人内心对小葫芦的喜爱与渴望。(三)学习第4自然段。2 .学生自由读课文,同桌交流。3 .出示蝇虫图片,感受蝇虫的危害。弱虫昆虫,又称蜜虫、腻虫。身体卵圆形。常群集于叶片、嫩 茎、花蕾、顶芽等部位,刺吸汁液,使叶片皱缩、卷曲、畸形,严重 时引起枝叶枯萎甚至植株死亡。3.出示句子,比较发现,感受表达的生动。小葫芦变黄了,都落了。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都落了。小葫芦慢慢地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1)学生读一读,哪一句要好一些?为什

11、么?明确:第三句更好,它写出了葫芦的变化。葫芦不是一下子同时 落下来的,首先是蜘虫变多后,叶子被虫蛀且变黄了,然后无法输送 营养给小葫芦,小葫芦也变黄了,最后葫芦才是一个一个落下的。朗 读时要把节奏放慢,声音放轻些。(2)指导重音朗读,抓住“慢慢地、一个一个”,感受蜘虫、叶 子、小葫芦三者之间的联系。(四)完成本课对应训练。【第二课时】【课时目标】L复习11个生字,会写“谢、想、言、邻”4个字。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 语气。3 .学习课文第2、3自然段,对比插图,联系上下文,懂得做任 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的道理。【要点把握】L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

12、述句的不同语气。2. 了解种葫芦的人最后没有得到葫芦的原因,懂得做任何事情都 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的道理。【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1 .创设情境,玩葫芦游戏。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葫芦藤一一()的葫芦藤(细长、美丽、绿色)葫芦花一一()的葫芦花(雪白、美丽、可爱)小葫芦一一()的小葫芦(可爱、绿色)2 .课件出示词语,学生读一读。谢了蜘虫盯着赛过奇怪感到邻居慢慢地治一治自言自语3 .复习第1、4自然段。学生认真观察课本上的插图,比较发现两幅图有什么不一样。(1)人的表情不一样:一个是面带微笑,一个是满脸惊讶。(2)葫芦的叶子不一样:一个是绿绿的叶子,一个是枯黄的叶 子,有的还有小孔

13、。(3)葫芦不一样:一个是绿油油的,挂在藤上,一个是黄黄的, 落在地上。过渡:种葫芦的人想要葫芦,为什么最后却发生了这样大的变化, 一个葫芦也没得到?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个关于葫芦的故事。二、着眼“葫芦”,探究联系(-)学习第2自然段。过渡:葫芦在成长的过程中长出了几个呀虫,种葫芦的那个人看 到甥虫后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怎么说的?1 .学生汇报“怎么想的 O预设:有一天,他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蛛虫,心里想,有几个虫 子怕什么!(1)自由读读这句话,说说你读懂了什么。明确:这是对种葫芦的人看到好虫时的心理描写。这个人眼里只 有小葫芦,一心只想着小葫芦,至于叶子上的虫子他毫不在意。“有 几个虫子怕

14、什么! ”突出了这个人的满不在乎,这也为后文描写小葫 芦都掉落埋下了伏笔。(2)指导朗读句子:感叹句可以反映出他对蜘虫不屑一顾的态度,要用满不在乎的语气去读。(3)对比朗读,进一步体会种葫芦人满不在乎的心理。有几个虫子怕什么!有几个虫子不可怕。学生反复朗读,体会两个句子语气的异同。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这两个句子意思是相同的。不同的是第 一个句子是感叹句,表达的语气更强烈一些。2 .学生汇报“怎么做的”和“怎么说的”。预设: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 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1)出示图片,请学生观察插图中人物的神情、动作。思考:“盯”能不能换成“看” ?明确:“盯

15、”指集中注意力看,突出了那个人对小葫芦的重视程 度,表示种葫芦的人眼里只有小葫芦。比“看”表示的程度更深。(2)理解“自言自语”的意思,联系生活经验说一说。指导:抓住反复的语言“快长啊,快长啊! ”,指导学生读出种葫 芦的人自言自语的语气和热切期盼葫芦快快长大的心情。“快长啊, 快长啊! ”在语调上可以逐渐上扬。“呢”表示确定,表现出种葫芦的 人对葫芦的长势充满期待。(-)学习第3自然段。过渡:种葫芦的人的邻居看到了葫芦叶子上的蜘虫时是怎么说的?用横线画出邻居说的话。L请学生朗读邻居的话。朗读指导:从“别”和“快”两个字可以看出蝇虫是很厉害的。 朗读时,“别光盯着、快治一治吧”重读,表现出邻居

16、着急的心理。2 .思考:种葫芦的人为什么感到奇怪?他是怎么想的?用波浪线 画出他说的话。(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1)学生自由朗读,体会种葫芦的人的语气。(2)思考:“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的意思是什么?(叶子上 的虫不用治。)(3)出示下列一组句子,比较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同桌讨论 交流。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叶子上的虫不用治。明确:相同之处:这一组句子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不同之处:第一句是反问句,第二句是陈述句;第一句所表达的 语气比第二句更为强烈。(4)读了这个人的话,你感受到了什么?怎么读好这个人的话 呢?(学生自由表达、练读)明确:“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是反问句,意思是

17、叶子上的虫不 用治。这个反问句语气强烈,表现出种葫芦的人的惊讶,他对邻居的 话感到不理解。“我要的是葫芦”表明种葫芦的人只要葫芦,对其他 的都不放在眼里,都不关心。邻居的催促与种葫芦的人的不以为然形成对比。朗读时,问句语调上扬,一句强过一句,第三句要一字一词地强调,尤其是“葫芦”二字要重读。3 .指导分角色朗读第3自然段。4 .想象说话,体会这个人的心理活动。(1)课件出示。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他认为:o叶子上的虫还用治?他想的是:O(2)学生自主交流。有几个虫子怕什么!他认为有几个小虫子不要紧。叶子上的虫还用治?他想的是虫子生在叶子上,又没有生在葫 芦上,他只要葫芦,又不要叶子,所以叶子上的虫

18、不用治。5 .组织讨论:他想得对不对?叶子上的虫到底要不要治?(1)小组讨论,交流想法。示例:他的想法不对,叶子上的虫子不治,就会越来越多,这样 叶子就会被虫子吃光,葫芦就吸收不到营养,会慢慢掉落。(2)补充资料:葫芦变黄掉落的原因。叶子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 时,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有机物,这些有机物正是植物 生长、发育、繁殖的主要物质来源和全部能量来源。如果葫芦叶子上 生了蜘虫,蝇虫靠刺吸植物体内的汁液为食,这样就很容易引起植物 营养不良。随着叶子的皱缩、卷曲甚至枯萎,植物的光合作用也受到 了影响,植物体内的营养物质进一步减少,小葫芦就可能由于缺乏营

19、养而变黄掉落。三、观察示范,书写指导L书写指导。引导学生观察,教师范写。【想】上长下短。“木”末笔捺要变成点,“目”框内第二横写在 横中线上;“心、”要略扁,第二笔是卧钩。【谢】“身”居中,较瘦长,下面的撇右端不出头,“寸”的横 笔写在横中线上面,竖钩的竖段写长些。【言】第一个长横与中间两个短横是等距的。【邻】“令”的捺改为点;”适当写得大一些,使得左右匀称。2 .学生自行练习并组词。3 .听写词语。从前细长雪白谢了盯着邻居奇怪治一治自言自语四、课后拓展,揭ZF寓意L再次出示两幅插图,让学生观察画面并展开想象。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一个个都掉落了,会想些什么?他又会做 些什么呢?可以说给老师、同

20、学或者家长听一听。4 .思考:学了这个故事,你懂得了什么?小结: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系的,要联系地看问题,如果只顾结 果,不考虑其他,有可能到头来什么也得不到。5 .续编我要的是葫芦。“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这又会发生一个什么新的故事呢?鼓励学生发挥合理的想象,大胆编故事、讲故事。五、作业设计,巩固提升L课后搜集其他寓言故事,读一读,与同学分享。2.完成本课对应训练。【板书设计】【教学重点片段实录】角色扮演,以读促悟(教学重点)师: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都掉落了呢?现在让我们走进故 事,把自己当成种葫芦的人或是那个邻居,读读他们之间的对话。师:一天,那个种葫芦的人看见叶子上爬着一些好虫,

21、而可爱的 小葫芦还好好地挂在葫芦藤上,心想一一(课件出示第一句话: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师:谁来读读种葫芦的人说的这句话?(生读)师:种葫芦的人不管叶子,只要葫芦,从他的朗读中,你能听出 来他是怎么想的吗?生1 :他想:叶子上长弱虫,又不是小葫芦上长蜘虫,我才不在 乎呢!生2 :他想:叶子上有了蜥虫,可我的小葫芦还好好的,不用怕。师:是的,他根本就没把叶子上的蜘虫放在心上,他是怎样说的?(课件出示第二句话: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 大南瓜才好呢!)师:这个人是怎么对葫芦说这句话的?生:自言自语。师:谁能说说“自言自语”的意思?生:就是自己对自己说话。师:请大家试着自言自语说说这句话。

22、(生自由试读这个句子。)师:哪个同学愿意来表演一下那个人是如何自言自语的?(指名 读并评议)师:过了几天,好虫越来越多,热心的邻居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于是劝他说一一(课件出示:你别光盯着葫芦了,叶子上生了蛹虫,快治一治吧!)师:女邻居们来劝劝他吧!(女生读,男生评)师:是呀,快治治吧,再不治就来不及了。请男邻居再真诚地劝 劝他。(男生读)师:种葫芦的那个人听了邻居的话,头脑中顿时冒出两个大问号(课件出示: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师:哪位同学来表演一下,说说这三句话?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看看他的表演像不像那个种葫芦的人。(指名表演读)师:同学们,他表演得怎么样?(生评)师:邻居

23、的话让这个种葫芦的人感到太奇怪了,还有哪个同学想 说说这三句话?(指生读)师:同学们觉得哪位种葫芦的人说得最好?那就让我们像他一样 说说这三句话:听了邻居的话,那个人感到很奇怪一一(生齐读:什 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赏析:我要的是葫芦一文内容短小,蕴含的哲理浅显。因此, 这个片段把以读促悟作为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朗读中积累词汇和培养语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力求使学生通过 朗读、评议、角色扮演等形式,感受到种葫芦的人的自以为是和不以 为然,品悟课文语句里包含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教学反思】在第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探究葫芦所代表的不同意思,帮助学生 理解葫芦的生

24、长过程;通过学习“细长的葫芦藤”等短语,积累语言, 初步感受课文把内容写得清楚、具体的方法。在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时,通过对比句子,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理解小葫芦逐步变化、 逐步掉落的过程。读图也是阅读能力的培养,通过图文结合地研读,学生可学会更 加有理有据地进行表达。在教学中,我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用实物“葫芦”让学生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我还利用 课文形象的插图,让学生观察、说话,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观察、 听说能力;再联系课文内容,让学生自然地明白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 系的。(课件出示: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师:哪位同学来表演一下,说说这三句话?其他

25、同学仔细观察, 看看他的表演像不像那个种葫芦的人。(指名表演读)师:同学们,他表演得怎么样?(生评)师:邻居的话让这个种葫芦的人感到太奇怪了,还有哪个同学想 说说这三句话?(指生读)师:同学们觉得哪位种葫芦的人说得最好?那就让我们像他一样 说说这三句话:听了邻居的话,那个人感到很奇怪一一(生齐读:什 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要的是葫芦。)赏析:我要的是葫芦一文内容短小,蕴含的哲理浅显。因此, 这个片段把以读促悟作为教学的重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朗读中积累词汇和培养语感。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力求使学生通过 朗读、评议、角色扮演等形式,感受到种葫芦的人的自以为是和不以 为然,品悟课文语句

26、里包含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教学反思】在第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探究葫芦所代表的不同意思,帮助学生 理解葫芦的生长过程;通过学习“细长的葫芦藤”等短语,积累语言, 初步感受课文把内容写得清楚、具体的方法。在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 时,通过对比句子,让学生体会用词的准确性,理解小葫芦逐步变化、 逐步掉落的过程。读图也是阅读能力的培养,通过图文结合地研读,学生可学会更 加有理有据地进行表达。在教学中,我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用实物“葫芦”让学生感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我还利用 课文形象的插图,让学生观察、说话,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观察、 听说能力;再联系课文内容,让学生自然地明白事物之间是有密切联 系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