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处暑节气的习俗有哪些.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163824 上传时间:2020-08-2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15.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处暑节气的习俗有哪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关于处暑节气的习俗有哪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关于处暑节气的习俗有哪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关于处暑节气的习俗有哪些.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关于处暑节气的习俗有哪些.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处暑节气的习俗有哪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处暑节气的习俗有哪些.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关于处暑节气的习俗有哪些 处暑在日常生活中起到的意义,就是提醒人们暑气渐渐消退,天气由炎热向凉爽过渡,要注意预防“秋燥”。下面是整理的关于处暑节气的习俗有哪些,希望大家喜欢。处暑有哪些民间传统习俗1、祭祖、迎秋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大多都与祭祖及迎秋有关。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称“作七月半”或者是“中元节”。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开始,就有开鬼门的仪式,一直月底关鬼门才结束,在这期间都会举行普渡布施活动。据说普度活动由开鬼门开始,然后竖篙,放河灯招致孤魂;而主体则在搭建普度坛,架设孤棚,穿插抢孤等行事,最后以关鬼门结束。2、吃龙眼配稀饭老福州的生活习俗是,在处暑的时候要吃龙眼配稀饭,因为

2、夏天的时候天气比较热,人耗了很多的热量,吃龙眼能补充热量。龙眼偏温性,有益心脾,补气血,有滋补养气的作用一辈的吃法就是剥一碗龙眼,混着稀饭一起吃。除此之外,老福州在处暑吃的另一种食物就是白丸子。白丸子其实就是糯米丸,做法很单,将糯米粉搓成一小粒一小粒,煮汤,加点糖,味道清甜,既可补充碳水化合物,又可以天的口腻。3、煎药茶此习俗自唐代以来已盛行。每当处暑期间,家家户户有煎凉茶的习惯,先去药店配制药然后在家煎茶备饮,意谓入秋要吃点“苦”,在清热、去火、消食、除肺热等方面颇有好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市区街头专门有卖酸梅汤的茶摊,故有“处暑酸梅汤,火气全退光谚语。制作酸梅汤很简单,在夜间用开水冲泡晒干的

3、梅子,再加冰糖。煮好放凉后,装进木盖的冰桶中,使其温度降低。喝起来酸中带甜,甜中微咸,口感甚佳。4、拜土地爷处暑节气正值农作物收成时刻,农家纷纷举行各种仪式来拜谢土地爷。有的杀牲口到土祭拜,有的把旗幡插到田中央表示感恩,还有的这一天从田里干活回家不洗脚,恐把到手的洗掉。七月十五,民间还盛行祭祀土地和庄稼。将供品撒进田地。烧纸以后,再用剪成碎条的纸,缠绕在农作物的穗子上。传说可以避免冰雹袭击,获得大秋丰收。一些地方同时还要到庙进行祭祀。定襄县民俗将麻、谷悬挂门首。5、放河灯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上一座灯盏或者是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中,任它自由的漂泛。放河灯是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

4、和其他孤魂野鬼。肖红呼兰河传中的一段文字,是这种习俗的最好注脚:“七月十五是个鬼节;死了的魂怨鬼,不得托生,缠绵在地狱里非常苦,想托生,又找不着路。这一天若是有个死鬼托着河灯,就得托生。”6、开渔节对于沿海的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是渔业收获的一个大好时节,每年处暑节气,在浙江省一带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决定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一天,举行盛大的开渔仪欢送渔民开船出海。开渔节时候,原本帆樯林立、千舸锚泊的静态海面,瞬间成为机器轰鸣、汽笛长鸣、百发的活跃场景。开渔节的主要内容有千家万户挂渔灯、千舟竞发仪式、文艺晚会专场、海岛游、特色产品展销、地方民间文艺演出等活动。7、吃鸭子老鸭味甘性凉,因此民

5、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做法也五花八门,有白切鸭、柠檬鸭、鸭、烤鸭、荷叶鸭、核桃鸭等。北京至今还保留着这一传统,一般处暑这天,北京人都会到去买处暑百合鸭等。鸭全身都是宝。鸭肉味甘、咸、性凉,具有滋阴养胃、利水消肿的作用,适用于骨蒸劳小便不利、遗精、女子月经不调等。乌骨鸭药用价值更大,结核病患者可以减轻潮热、咳嗽症。老母鸭能补虚滋阴,对久病体虚者或虚劳吐血者均有补益作用。轻潮热、咳嗽等症。老能补虚滋阴,对久病体虚者或虚劳吐血者均有补益作用。处暑养生常识介绍调整作息,缓解秋乏人们在入秋处暑后常常会伴有“秋乏”。这就需要做到早睡早起、适当午休、多伸懒腰,有助于缓解秋乏。饮食清淡,润肺防燥处暑后饮食宜益肾养肝,润肺养胃,少食辛辣、烧烤类食品,以免加重秋燥。可适当多进食清热安神的食物,如银耳、百合、莲子、菠菜等。平时可适量喝些金银花茶、菊花茶。早晚添衣,睡觉盖被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秋天早晚气候温差大,早晨夜间要注意添加衣服,晚上就寝要关好门窗,腹部盖薄被。轻松运动,调养精神处暑之后应注意收敛情绪、维持心性平稳。而秋高气爽的天气,尤其适合户外运动,可以有效疏解“悲秋”情绪。关于处暑节气的习俗有哪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资格考试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