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对策探.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1639801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对策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对策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对策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对策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对策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对策探.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对策探L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 1,在课程思 政建设过程中高校要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 2。第一,不断提升教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具备一定 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掌握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教师推进课程思政工 作的前提和基础。高校可以依托线上和线下各类培训平台对教师进行马克思主义 理论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理论素养。教师在课余时间也要自觉加强理论学习,尤 其是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掌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确保课程思政建 设落地落实、见功见效。第二,高校教师尤其是其他课程教师要转变思想观念。 高校所有教师都担负

2、着育人使命,广大教师需要进一步强化育人意识,转变思想 观念。在新时代,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单单是思政课教师和政工干部 的任务,而是需要各类教师相互配合、同心协力,要教书,更要育人;要传道授 业,更要解惑,不断强化学生对党的理论的认同和践行,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 水平和思想政治觉悟Q第三,提升挖掘和运用思政元素的能力。深入挖掘所有专 业课和综合素养课中的思政元素是开展课程思政的基础。高校教师要根据课程、 专业和学科特点,分门别类挖掘和运用思政元素。经管法类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 社会实践,培育学生经世济民、德法兼修的职业素养;教育学类教师要引导学生 争做“四有”好老师,做到“八个相统一”,践

3、行“四个引路人”;理工类教师要 加强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伦理教育;农学类教师要培养学生强农兴农、知农爱 农的情怀;医学类教师要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悬壶济世的胸怀。同时教师在教 学中要根据授课内容,在合适的时机采用适当的方式将思政元素精准有机融入其中。2 .强化课程建设“主战场”。课程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战场。高校所有课程 都具有育人功能,承担育人使命。专业课和综合素养课要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共 同发挥育人作用。第一,课程教学要实现“溶盐于汤”的效果。课程思政不是专 业课和综合素养课的“思政化”。在课程教学中要根据每门课程的知识和特点把 职业理想、家国情怀、人类关怀等思政元素潜移默化的融入其中,在专

4、业课和综 合素养课中要讲出思政味,如同把思政这把“盐”溶解到课程这碗“汤”中,以 实现价值引领。第二,加强“课程-专业-学科”课程思政一体化建设。大部分高 校和大部分教师在推动和参与课程思政时,多是从单一课程入手,梳理和挖掘课 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每个专业包含不同课程,但存在不同专业教师在不同课程 中挖掘的思政元素是雷同的甚至完全相同的现象,致使他们将同一思政元素重复 讲给学生,容易引起学生接受疲劳,甚至被学生自动屏蔽。而同一个学科包含的 专业和课程更多,重复的思政元素也更多,弱化了课程思政的效果。这就需要专业负责人站在专业层面从整体上统筹各门课程 的思政元素融入点,更需要学科负责人从学科层面

5、统筹各个专业及其所开设课程, 科学设计,把思政元素合理分布到各门课程中,实现“课程一专业一学科”课程 思政一体化建设。第三,构建“一心双环”的课程体系。思政课是课程体系的核 心,处于中心位置。思政课的设置及其内容安排由党和国家审定,彰显了政治性, 确保了科学性。党和国家要求思政课要不断在改进中加强,发挥思政课对其他课 程的统领作用。专业课占高校所有课程的80虬 是课程的主体。专业课的建设要 符合党的需求,要在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上与思政课同向同行。理工科中的科学 探究、医科的救死扶伤、农科的知农爱农兴农等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 契合,需要在思政课的指引下深入挖掘,将价值引领寓于课程教学中。

6、综合素养 课本身具有明显的思政元素,合理挖掘使用其中的哲学智慧、文化自信等内容, 可以对思政课起到重要的补充作用,不断深化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Q3 .打造体制机制“全保障二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工作,必然要发挥体制机制 的作用。第一,加强党的领导,完善顶层设计。办好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坚持党 的领导。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过程中,高校党委要加强领导,成立以党委书记 为组长,主管学生工作以及教学工作的校领导为副组长,教务处、学工处、校团 委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各二级学院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课程思政工作协同推 进中心,统筹全校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在指导思想、基本 原则、内容建设、主要任务、

7、目标要求以及保障措施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在课 程思政教学改革、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遴选、 课程思政实践育人基地等方面有所作为。第二,完善课程思政考核评价机制。课 程思政考核评价机制应该围绕评价原则、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运用等 方面进行完善。考核评价应当坚持教师的主体性、学生的体验性、贯穿全过程和 发展性四个原则。3课程思政评价标准应该包含课堂教学和学生发展两个维度, 课堂教学维度的评价包括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方式方法的采用、思政元素的挖掘 与融入、教师思政理论素养等方面;学生发展维度的评价主要考察学生思想道德 素养的提升情况。评价方法可以采用360度全方位考核法,将自评与以学生评价、 教研室评价、学院评价为主的他评相结合,可以全面、准确、有效地考核课程思 政推进情况。评价结果要在教师职称评聘、课题立项、先优奖励等方面有所体现,考核结果的合理运用能够有力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第三,完善协同育人机制。高校需要构建和完善“党委领导、教 务牵头、党政配合、院系落实、教师参与”的工作格局。在党委的领导下,高校 党政部门以及各个学院积极行动、各司其职、有序衔接、有效配合、实现协同。 高校要搭建交流沟通平台,加强各类教师之间的交流,进行跨学科联合备课,深 入挖掘思政元素,打破课程、学科和教师之间的壁垒,实现“课程一专业一学科” 协同以及各类教师协同,铸就育人合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