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脾胃病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640205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3.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儿脾胃病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小儿脾胃病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小儿脾胃病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小儿脾胃病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小儿脾胃病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儿脾胃病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儿脾胃病ppt课件.ppt(5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儿推拿 pediatric massage,主讲人:丁艳玲 张译文,上肢部穴位,(一)【脾经】 位置 拇指桡侧缘或拇指末节螺面。操作 将小儿拇指屈曲,循拇指桡侧边缘由指尖推向指根为补脾经;反之为清脾经;来回直推为平补平泻。 功用 健脾胃,补气血;清热利湿,化痰止呕。主治 脾胃虚弱引气的食欲不振,消瘦,泄泻;便秘,湿热熏蒸,皮肤发黄,恶心呕吐,腹泻痢疾;乳食积滞引起的脘腹胀满,纳呆嗳气,矢气臭秽。,上肢部穴位,(二)【胃经】位置 大鱼际桡侧赤白肉际处操作自拇指根向掌根方向为补胃经,反之为清胃经。主治 清胃经可清中焦湿热,和胃降逆,泻胃火,除烦止渴;补胃经可健脾胃,助运化。用于治疗恶心呕吐,脘腑

2、胀满,消化不良等症。,上肢部穴位,(三)【板门】位置 手掌大鱼际平面操作指端揉,称揉板门,功用 能健脾和胃,消食化滞,止泄、止呕。主治 乳食停积,食欲不振或嗳气、腹胀、腹泻、呕吐等症。板门推向横纹能止泻,横纹推向板门能止呕。,上肢部穴位,(四)【大肠】位置 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成一直线。功用 自指尖直推向虎口为补大肠,反之为清大肠。主治 补大肠多用于虚寒、腹泻、脱肛等症;清大肠多用于湿热、积食滞留肠道,身热腹痛,大便秘结。,上肢部穴位,(五)【肝经】位置 食指末节罗纹面主治 自指尖向指掌面方向直推称补肝经,治疗惊风、抽搐、烦躁不安;自掌面末节指纹推向指尖称为清肝经,若肝虚应先补后清。,上

3、肢部穴位,(六)【肺经】位置 无名指末节罗纹面主治 自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为补肺经,可补益肺气,用于肺气虚损,咳嗽气喘,虚汗怕冷等肺经虚寒症;自无名指掌面末节指纹向指尖方向直推为清肺经,可宣肺清热,疏风解表,化痰止咳,用于感冒发热及咳嗽,气喘痰鸣等肺经实热证。,上肢部穴位,(七)【一窝风】位置 在手腕背侧,腕横纹中央。操作 指端揉,称揉一窝风。功用 揉一窝风能温中行气,止痹痛,利关节。主治 一切腹痛,伤风感冒,关节痹痛,急慢惊风,上肢部穴位,(八)【小肠】位置 小指尺侧边缘,自指尖到指根成一直线。功用 自指尖直推向指根为补小肠,反之为清小肠。主治 可清利下焦湿热,泌清别浊,治疗小便短赤不利,尿闭

4、,水泻等症,上肢部穴位,(九)【肾经】位置 小指尖至掌根尺侧边缘成一直线。主治 自指根小指尖方向直推为补肾经,可补肾益脑,温养下元,用于先天不足久病体虚,肾虚久泻,多尿、遗尿、虚汗、喘息等症。自指尖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肾经,可清利下焦湿热,用于膀胱蕴热,小便赤涩等症。,上肢部穴位,(十)【膊阳池】位置 在手背一窝风后3寸处。操作 拇指甲或指端揉,称掐膊阳池或揉膊阳池。功用 止头痛,通大便、利小便主治 对大便秘结,多揉之有显效,但大便滑泻者禁用;用于感冒头痛,或小便赤涩短少,多与其他解表,利尿法同用。,上肢部穴位,(十一)【总筋】位置 掌后腕横纹中点操作 按揉本穴称揉总筋;用拇指甲掐称掐总筋。功用

5、 清心经热,散结止痉,通调周身气机。主治 揉总筋临床上多与清天河水、清心经配合,治疗口舌生疮、潮热、夜蹄等实热证。治疗惊风抽挚多用掐法。,上肢部穴位,(十二)【小天心】别名 鱼际交汇。位置 在大小鱼际交接处凹陷中。操作 用指端揉,称揉小天心;拇指甲掐,称掐小天心;以中指尖或屈曲的指间关节捣,称捣小天心。功用 揉能清热镇惊,利尿,明目;掐捣能安神镇惊。主治 惊风,抽搐,烦躁不安,夜啼,小便赤涩,目赤肿痛,痘疹欲出不透等,上肢部穴位,(十三)【手阴阳】位置掌侧腕横,又称大横纹。桡侧 (拇指侧)为阳池,尺侧(小指侧)为阴池。操作两拇指自掌侧腕横纹中央(总筋穴)向两旁分推,称分推大横纹,又称分手阴阳、

6、分阴阳。功用平衡阴阳,调和气血,行滞消食。主治寒热往来,腹胀、腹泻、呕吐、食积、烦躁不安,上肢部穴位,(十四)【运水入土,运土入水】位置 手掌面、大指根至小指根,沿手掌边缘成一条弧线。操作 自拇指根推运小指根称运土入水,反之为运水入土。主治 运土入水可清脾胃湿热,利尿,止泻;运水入土可健脾助运,润燥通便。,上肢部穴位,(十五)【五指节】位置在手背,五指第1指间关节处。操作用拇指指甲掐,称掐五指节,掐520次;用拇、食指揉搓称揉五指节,揉100200次。功用掐或揉五指节能镇惊安神,祛风痰,通关窍,掐五指节主要用于烦躁不安。主治惊惕不安,惊风抽搐,咳嗽痰多,腹痛等,上肢部穴位,(十六)【四横纹】位

7、置 掌面食、中、无名、小指第一指尖关节横纹处。操作 拇指甲掐揉,称掐四横纹,能退热除烦,散瘀结;自食指横纹处推向小指横纹处称推四横纹,能调中行气,和气血,消胀满。主治 多用于疳积、腹胀、气血不和、消化不良。,上肢部穴位,(十七)【二人上马】位置 手背无名及小指掌指关节后凹陷中。操作 拇指中指相对用力揉上马穴,为揉二马。功用 能滋阴补肾,顺气散结,利水通淋,为补肾滋阴的要法。应用 阴虚阳亢,潮热烦躁,牙痛,小便赤涩淋漓。,上肢部穴位,(十八)【三关】位置 前臂桡侧,阳池至曲池成一直线。功用 补气行气,温阳散寒,发汗解表。主治本穴性温热,主治一切虚寒病症。治疗气血虚弱,命门火衰,下元虚冷,阳气不足

8、引起的四肢厥冷,面色无华,食欲不振,疳积,吐泻等症。,上肢部穴位,(十九)【退六腑】位置 在前臂尺侧,自肘关节至腕横纹呈一条直线。操作用拇指面或示、中指面自肘推向腕,称退六腑或推六腑。功用 清热,凉血,解毒。主治 一切热证。高热,口渴,惊风,咽痛,鹅口疮(口腔舌上满布白色糜点,形如鹅口),腮腺炎,大便干燥等,上肢部穴位,(二十)【水底捞月】位置 小指掌面至手心处。功用 性寒凉,有退热之效。主治 小儿发热。,(二十一)【五指节】位置 掌背五手指中节横纹处。功用 安神,定惊,化痰。主治 小儿惊风、夜啼、睡卧不安、胸闷、哮喘、指间关节不利。,上肢部穴位,腰背部穴位,(一)【脾俞】位置 背部第11胸椎

9、棘突下左右旁开1.5寸。功效 调脾胃,助运化。应用 1、攻补兼施,补脾胃之气,温中散寒;攻为化积滞、利水湿,消痰饮。 2、补土生金,治疗肺虚久咳、喘。 3、后天养先天,治疗肾虚水肿、 耳鸣耳聋。,腰背部穴位,(二)【肾俞】位置 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右旁开1.5寸。功效 培元固本,补肾泻浊。应用 温补法的代表,用于小儿先天发育不良或后天失养致肾气不足、肾精不充之肾虚证。如智力障碍、遗尿、腰膝酸软,多动症,磨牙等。水肿,痰饮,二便不利。重要的儿童保健穴,增强体质。,腰背部穴位,(三)【脊柱】位置 自大椎至长强呈一直线。操作 自上而下作直推,称推脊;用捏法自下而上称为捏脊。捏35遍,每捏3下再将背脊皮提

10、1下,称为捏三提一法。功用 调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培元气,具有强健身体的功能。主治 发热、惊风、夜啼、疳积、腹泻、呕吐、腹痛、便秘等,腰背部穴位,(四)【七节骨】位置 第四腰椎至尾椎骨端(长强)成一直线。操作 自下而上称为推上七节骨,自上而下称为推下七节骨。主治 分别治疗虚寒腹泻、久痢和肠热便秘。,腰背部穴位,(五)【龟尾】,位置 在尾骨端。操作 用拇指端或中指端揉,称揉龟尾。功用 调理大肠,消炎,止泻通便。主治 泄泻,便秘,脱肛,遗尿。,胸腹部穴位,(一)【天枢】位置肚脐旁2寸(约一指)的地方,左右各一个。操作用食指和中指分别点按在两侧的天枢穴,轻轻的按揉,揉50100次。功用天枢

11、为大肠之募穴,能疏导大肠,理气消滞。临床上常用治疗消化系统疾患。主治腹泻、腹胀、腹痛、便秘,消化功能紊乱,胸腹部穴位,(二)【腹阴阳】别名 腹。位置 在中脘穴与两胁下之软肉处。操作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分腹阴阳;掌或四指摩称摩腹。功用 健脾和胃,理气消食。主治 腹痛,腹胀,肠鸣等消化系统疾患。顺时针摩腹可通便,逆时针摩腹可止泻,胸腹部穴位,揉中脘,推拿方法:中脘穴在剑突(即胸骨下端)与肚脐的中点。用拇指或掌根按揉100-300次。,下肢部穴位,(一)【足三里】 位置 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后缘凹陷中。 功用 补益脾胃,和胃化积。 应用脾胃及全呕身虚弱等证,消食导滞,传

12、统保健要穴。,小儿手掌八卦图,一、小儿腹泻,【病因】:宝宝的腹泻多因感受外邪、内伤乳食与脾胃虚弱有关,最多见的当然是伤食。喂养不当,饥饱无度,突然改变食物的性质,进食油腻、生冷、不洁食物均可引起宝宝的腹泻。,一、小儿腹泻,【基本手法】补脾经,推大肠,摩腹,揉脐,推七节骨,揉鬼尾。,腹泻是宝宝最常见的消化道疾病,本病四季均可发生,尤其是季节变化时为多。腹泻会影响宝宝的身体发育,使宝宝营养不良,影响宝宝的健康成长。宝宝一旦腹泻,妈妈们不要惊慌,也不要急着往医院送,只要宝宝不发烧,神志清,精神状态良好,大便没有脓血,完全可以通过推拿治疗。,小儿腹泻分型,1、伤食泻:【临床表现】大便稀溏,夹有乳凝块或

13、食物残渣,气味酸臭,或如败卵,脘腹胀满,便前腹痛,泻后痛减,腹痛拒按,嗳气酸馊,或有呕吐,不思乳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或微黄,指纹紫滞。【治法】运脾和胃,消食导滞。【处方】清胃经,清大肠,揉板门,运内八卦,掐揉四横纹,退六腑,揉中脘,揉天枢,推下七节骨。,小儿腹泻分型,2、风寒泻:【临床表现】肠鸣腹胀,大便清稀,中多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肛门不热不红,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舌淡,苔薄白,指纹浮红。【治法】温中散寒,化湿和中。【处方】补大肠,补脾经,揉外劳宫,揉一窝风,揉二扇门,拿风池,拿肩井,推上七节骨 。 【辅助】灸肚脐,午时茶。,小儿腹泻分型,3、湿热泻:【临床表现】大便水样

14、,或如蛋花汤样,泻下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见少许粘腻,腹痛时作,食欲不振,或伴呕恶,神疲乏力,或发热烦闹,口渴小便短黄,肛门红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治法】清热利湿,调中止泻。【处方】清胃经,挤板门,清小肠,清大肠,清天河水,退六腑,推箕门,揉三阴交,推下七节骨,揉鬼尾 。【中成药】小儿泻速停颗粒。,小儿腹泻分型,4、脾虚泻:【临床表现】久泻不止,或反复发作,大便稀溏,或成水样,带有奶瓣或不消化食物残渣,面色少华,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缓弱,指纹色淡。【治法】健脾益气,温阳止泻。【处方】补脾经,板门推向横纹,运内八卦,补大肠,推三关,捏脊,推上七节骨,按揉足三里。,

15、小儿腹泻分型,5、脾肾阳虚:【临床表现】久泻不止,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色晄白,面目浮肿,精神萎靡,睡眼露睛,舌淡苔白,脉细弱,指纹色淡。【治法】温补脾肾,固涩止泻。【处方】补脾经,补大肠,补肾经,揉肾顶,揉外劳宫,推三关,推上七节骨,横擦腰骶部,摩腹,点揉百会。,小儿腹泻分型,【对症治疗】泻下稀黄臭秽:清大肠,清小肠完谷不化:揉鬼尾,摩腹,擦八髎滑脱不禁,泻下无度:上推七节骨,揉鬼尾里急后重:下推七节骨,退六腑,小儿泻速停。夜卧不安:清心经,掐老龙,端正,小天心。腹痛:揉五指节,二、小儿便秘,便秘是指大便秘结不通,排便时间延长,或欲大便而坚涩不畅的一种病症。【病因】 本病

16、多由于饮食不节,过食辛热厚味,以致肠胃积热,气滞不行,或于热病后耗伤津液,导致肠道燥热,津液失于输布而不能下润,于是大便秘结,难于排出;或先天不足,身体虚弱;或病后体虚,气血亏损。气虚则大肠传送无力,血虚则津少不能滋润大肠,以致大便排出困难。,(一)实秘:1、肠胃积热:【临床表现】大便数日一行,干结如羊粪,艰涩难出,腹胀拒按,烦躁不安,多啼哭,矢气臭秽,或伴口干口臭,口舌生疮,小便短黄,面赤身热,舌红苔黄燥,脉洪数,指纹色淡。【治法】消食导滞,泻热通便。【处方】清胃经,清大肠,清脾经,挤板门,揉内劳宫,揉膊阳池,清天河水,退六腑,揉天枢,摩腹,下推七节骨。【中成药】开塞露,小儿便秘,(一)实秘

17、:2、气机郁滞:【临床表现】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出,或便而不畅,肠鸣矢气,腹中胀痛,胸胁满闷,嗳气频作,饮食减少,舌苔薄腻,脉弦,指纹沉滞。【治法】疏肝理气,导滞排便。【处方】清肝经,清肺经,清大肠,退六腑,摩腹,搓摩两胁,下推七节骨。,小儿便秘,(一)实秘:3、阴寒积滞:【临床表现】大便艰涩,腹痛拘急,胀满拒按,得温则舒,胁下偏痛,手足不温,呃逆呕吐,舌苔白腻,脉弦紧,指纹紫滞。【治法】温理散寒,通便导滞。【处方】补脾经,清大肠,推三关,揉外劳宫,揉一窝风,下推七节骨,摩腹,按揉足三里,擦腰骶部。,小儿便秘,(二)虚秘:【临床表现】面色晄白无华,形瘦乏力,神疲少气,大便努挣难下,舌淡

18、苔薄,脉细弱,指纹色淡。【治法】益气养血,润肠通便。【处方】补脾经,揉板门,补肺经,清大肠,补肾经,推三关,按揉足三里,捏脊,摩腹,下推七节骨。,小儿便秘,对症治疗:便干难出:揉二马,清天河水,推箕门便软难出:抱肚法,荡肚法口臭:清胃经、捏挤板门久咳排便不畅:清肺平肝,开璇玑虚坐努责补脾经,揉外劳宫,点揉足三里气息低微,懒言少动:补肺经,补脾经,点肺俞腰骶冷痛,排便无力:补肾经,温云丹田法,横擦腰骶。便秘致夜卧不安,躁扰不宁:清心经,掐揉五指节。,小儿便秘,三、厌 食,小儿长期不思饮食,摄食减少的一种脾胃病。 基本手法:推脾经,揉中脘,摩腹,按揉足三里,捏脊。,三、厌 食,1、胃脘积滞: 【临

19、床表现】厌恶进食,饮食乏味,食量减少,或有胸脘痞闷,嗳气泛恶, 偶尔进食少多则脘腹饱胀,疼痛拒按,口臭,胃内振水声,夜卧不安,大便不调,精神如常,舌苔薄白或白腻,指纹滞。 【治法】消失化滞,运脾开胃。 【处方】清胃经,补脾经,揉板门,清大肠,运内八卦,掐揉四横纹,推下七节骨,揉中脘,揉天枢,摩腹,下推七节骨,按揉足三里。,厌 食,2、脾胃气虚:【临床表现】口中无味,不思进食,食量减少,形体消瘦,面色少华,精神欠佳,或有大便溏薄夹杂不消化之物,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指纹色淡。【治法】健脾益气,助运增食。【处方】补脾经,推三关,揉外劳宫,掐揉四横纹,揉中脘,运内八卦,运板门,摩腹揉脐,揉关元,

20、揉脾俞,揉胃俞。,厌 食,3、脾胃阴虚:【临床表现】口燥咽干,拒绝进食,进餐时喜笑跑跳,食少饮多,难以入静,大便偏干,小便色黄,面黄少华,皮肤失润,甚或烦躁少寐,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苔少或花剥,脉细数,指纹淡紫。【治法】滋脾养胃,佐以助运。【处方】补脾经,清胃经,掐揉四横纹,清天河水,揉二马,分手阴阳,掐揉承浆、廉泉、合谷,按揉水分,下推七节骨,水底捞明。【注意事项】忌食油炸膨化食品,忌辛辣食物,忌香椿。,厌 食,4、肝气犯胃: 【临床表现】不思饮食,进食量受情志影响,恶心呕吐,脾气暴躁,或忧郁,胸胁苦满。【治法】疏肝理气。【处方】清胃经,清肝经,清大肠经,运内八卦,摩腹,搓摩胁肋部,下推膻中

21、。,厌 食,【对症治疗】脘腹胀满:中脘 口中无味,口中粘滞:清脾经呕吐:横纹推向板门 腹泻:板门推向横纹便秘:揉膊阳池 大便不调:揉鬼尾情志不舒:搓胸胁 食积化热:清天柱骨,挤板门嗳腐吞酸:揉乳旁乳根。,小儿保健推拿,揉脾胃经揉肾经运板门推三关,摩腹、分腹阴阳捏脊按揉足三里推擦涌泉,三指捏,二指捏,心能力量,小儿推拿注意事项,治疗室内环境安静,光线充足,空气流通,温度适宜;医者态度和蔼,耐心仔细,认真操作,双手洁净、温暖、干湿适中,指甲修剪圆滑,长短适宜,以不触痛患儿皮肤为宜;治疗时间:应根据患儿年龄、体质、病情及手法特性而定。治疗时间掌握在10分钟为宜,一般不超过20分钟;通常每日治疗一次,急性病可一日两次,慢性病隔日一次。治疗时应选择相应的介质。,山东圆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微信请搜索“慧智养生”“慧德养生”添加关注联系方式: 0539-2028701 18805395389 0531-58761799 58756589,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