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铜陵市总体规划文本及汇报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641836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PPT 页数:149 大小:15.0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省铜陵市总体规划文本及汇报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9页
安徽省铜陵市总体规划文本及汇报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9页
安徽省铜陵市总体规划文本及汇报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9页
安徽省铜陵市总体规划文本及汇报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49页
安徽省铜陵市总体规划文本及汇报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徽省铜陵市总体规划文本及汇报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铜陵市总体规划文本及汇报ppt课件.ppt(1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铜陵市城市总体规划纲要(2009-2030),2011年6月,目录1. 规划研究2. 市域规划3. 中心城区规划4. 远景X年概念规划5. 专项规划,1. 规划研究1.1 规划背景1.2 城市总体发展战略1.3 规划重点1.4 城市性质、职能与规模,1.1 规划背景1.1.1 发展环境变化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已经成为国家战略的焦点; 铜陵面临着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的挑战。,铜陵的制造业对城市经济的贡献具有举足轻重地位,但产业结构偏重工业;铜产业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但也造成了较大的环境代价。,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25.31亿元。三次产业比例为2.59:67.11:30.30。,1.1.2

2、 区域竞合促进铜陵城市功能提升,十一五以来国家提出主体功能区战略,并在2009年以来集中出台了一系列主体功能区规划,以城市群为主要形态的国土开发格局正在形成。,提升中心城市功能,是区域竞合格局中提升铜陵城市地位的关键。,2009年国务院批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是安徽省迄今第一个进入国家战略层面的规划。安徽省以皖江城市群建设为重点启动新一轮发展。,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铜池一体化发展”,江南集中区,一轴双核两翼布局沿江发展轴安庆、池州、铜陵、巢湖、芜湖、马鞍山合肥、芜湖双核滁州、宣城两翼,1.1.3 区域交通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区位条件,沿江、跨江交通设施大规模建设,高铁建设,将对铜陵新

3、一轮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铜陵是皖江地区区域性交通相对较为薄弱的地区,随着区域交通建设的加快,将极大改善目前铜陵的交通区位环境。,1.1.4 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要求,城市化和工业化的阶段特征,铜陵既处在空间规模快速增长时期,也面临着发展模式转型带来的产业结构、乃至城市空间结构的重大调整。,2003年与2008年城市建设用地现状比较,城市空间拓展受到“山、水”限制,污染工业布局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城市生长受到空间门槛限制,区域交通与城市布局的矛盾突出铁路分割城市,城市近期拟建的大型项目趋向“边缘化”,路网结构与产业布局关系脱节,交通功能混杂。,工业用地布局不合理影响城市环境质量,单中心结构与发展重

4、心转移存在矛盾。工业类型和主导风向影响城市空间布局结构。用地受限,空间发展重心逐步向北、东偏移,生活与产业在使用空间资源时缺乏协调、同步。未能形成具有凝聚力和独特形象的新的城市中心区。跨越式发展动力不足。,工业用地2010年近期规划与08年现状比较,2010年近期规划与08年建设用地现状比较,1.1.5 城乡社会经济转型,2007年批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 对于皖江城市群的发展目标具有重要的参照意义。强调资源永续和生态保护。中部崛起正处在中国城市化战略转型的重要阶段。,1.2 城市总体发展战略1.2.1 城市发展条件分析(优势与不足),十一五期间,铜陵的经济规模连续跨越200亿

5、元、300亿元、400亿元台阶, 2005年以来GDP保持17%的年增长率,经济增长速度全省第一位。 2010年GDP总量相当于2005年的2.4倍,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达38.6%,超过全省平均水平。,1) 铜陵经济快速增长,但经济运行质量有待提高。,2) 制造业对经济贡献大,但以资源型产业为主,产业附加值低。,工业作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但产业结构偏重工业,而重工业结构又以中低端资源型产业为主,服务业的支撑能力弱。“三个独大”特点:城市经济中工业独大,工业中重化工独大,重化工中有色独大。,皖江城市经济带各城市之间主导产业比较大部分城市都以制造业为主,铜陵比

6、重较高;制造业各城市之间有专业化分工,但是没有综合性区域中心城市;未来不会有全方位的中心城市,铜陵有可能成为某一职能的中心城市。,2007年中国铜矿查明资源储量分布,中国铜矿资源储量主要城市分布,3)有好的铜产业基础,产量较大,但铜矿储量相对不足,产品种类比较单一。矿产资源种类多,但储量相对有限,最重要的铜矿资源频临枯竭,已被列为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城市。与国内其他城市或企业的铜产品构成相似,极易造成产能过剩和铜产品市场的恶性竞争。,4)新兴产业成长快,但产业结构相对单一,一业独大的格局并未根本变化。,铜产业一枝独秀,在全国同行业占据重要地位,铜陵有色公司,连续6 年保持电解铜产量全国第一。纺织

7、、电子、化工、建材、能源等产业发展较快。已形成了以铜、化工、电子、建材四大产业为支柱,纺织、机械、医药、能源等产业为补充工业体系。,有色金属冶炼及延压加工业工业增加值逐年上升。电力、电热的生产和供应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也有较快增长。纺织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的工业增加值逐年下降。,重工业比重大,城市吸纳就业能力有限,带动能力不强,作为资源型城市的发展具有局限性。具有较大就业吸纳能力的产业发展相对缓慢。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比较:2008年三次产业产值比例 2.6:67.1:30.3 就业比例为22.1:36.3:41.6,5)铜

8、产业支撑了城市经济的发展,但也造成较大的环境代价,增加了就业压力。,6)多方面的竞争力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产业层次竞争力优势不明显,产业发展成本高、层次低。,城市综合竞争力在全省排名第4,全国排名第88 。但发展成本竞争力处于明显劣势地位,在全国的排名位186,省内排名倒数第二。产业层次竞争力在全省处于中等水平,排名第7,全国排名第146 。第三产业规模小,业态形式单一、传统,物流、咨询、中介、信息等现代服务行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资料来源: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7)行政区划范围小,经济集聚程度高,但与周边地区联系弱。,造成第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产业基础尚不能支撑中心城市功能的发展。经济规模相对较小,

9、但人均经济指标处于全省领先地位,中心城区集聚了经济总量的90%,是全省第二产业比重最大的城市,同时也是第三产业比重最小的城市。,安徽省基于企业关联的城市网络,8)在安徽省具有重要的地理区位,但处在多个层次的边缘和过渡地带。,处在长三角边缘、皖南旅游区的边缘、安徽省南北经济分区的过渡地带、皖江城市群东西过渡地带。需要组合好内外部资源,提升经济区位和增长活力。,9)城市化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呈现“大城区、小郊区”的特点。,铜陵县人均GDP 仅为9394 元,不到全市的三分之一,市区的五分之一。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之比,从1995年的1:3,扩大到2007年的1:4

10、,而且呈现出差距越来越大的趋势。,铜陵市域城镇化水平约为72,是安徽省乃至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城市化水平、非农化水平最高的地区。需要走一条新型城市化与工业化道路,推动城乡经济的共同繁荣。,沿江城市带的流出人口相对省内其它区域要多,铜陵市的流出人口仅次于巢湖市,全省排名第二。,10)资源相对丰富、多样,但比较优势不明显。,铜陵市有多种资源条件:旅游资源独特,但缺乏核心资源优势。 拥有55公里长的长江岸线,但水深条件不突出。具有山水自然风景资源优势和历史文化资源,但未融入城市结构。区位交通资源,但比较优势不明显。形成组合优势应成为新一轮发展的重要思路之一。, 小结:城市发展优势与制约, 城市发展机遇

11、与挑战,采取 资源整合策略, 双轮驱动策略, 错位竞争策略。,三个独大:城市经济中工业独大,工业中重化工独大,重化工中有色独大。,1.2.2 发展战略,1)区域协调:强化中心城市地位, 发挥资源组合优势发挥交通、区位、资源、环境等的内部和外部资源组合优势,放大经济区位优势,提升城市竞争力。 强化区域交通枢纽地位促进区域交通网络和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形成综合交通联运优势;加强对外交通设施与城市布局的协调;加强内外交通的衔接、不同交通方式的衔接、门户地区的功能开发。,铜陵作为传统的资源型地区,在内部发展诉求和外部竞争压力下,如何在融入区域发展过程中强化自身的地位,转型发展的关键点在于中心城市功能的提

12、升和完善。 四个抓手:, 调整产业结构着重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培育现代服务业,发展商务消费、专业市场,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结合自身特点,培养内生动力,发展生产型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优化城市品牌形象优化城市形象,建设宜居宜业宜游铜陵,以高质量的城市环境,增强对高素质劳动力和新经济的吸引力。,本次受调查者对铜陵市建设宜居城市的综合满意度大部分人(53.25%)认为一般。不满意度达到18%。 在建设宜居宜商宜游城市的六个方面,受调查者对环境健康最不满意(30%),其次是空间舒适度和社会保障。其余的公共安全、生活方便和交通便捷均相对满意度较高。,2) 产业多元:

13、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 增强铜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强铜精深加工前沿技术的研发,促进资源、冶炼、加工、贸易、研发各环节的协调发展,形成、壮大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铜产业链 。 双轮驱动,提升产业能级工业和服务并重,经济和社会共荣,生产和消费并举,发展和环境共赢。全面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型。 多业融合,完善产业结构突出生产性服务业与消费性服务业并重,重型工业与轻型工业并重,扩大城市就业,提高城市空间发展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由单一资源型产业主导转为多元产业推动,由工业主导转向工业、服务业综合协调发展,促进由量的快速扩张转向质的全面提升。,3) 生态立市:营造高质量城市环境, 建立环境友好的工业生

14、产体系, 优化工业用地的空间布局调整环境污染大的工业用地,针对扫把沟地区污染企业进行搬迁,生态修复。 突出自然山水格局,营造生活环境特色山水相嵌,凸现滨江城市特色。突出湖江城市风貌。 塑造宜居城市,增加城市吸引力 城市生活形态的宜居化;完善中心城区功能,增强城市服务能力和对居民的吸引力。,不同城区居民对宜居性评价:1)居民对宜居城市的综合满意度评价为一般;2)公共安全、生活方便度、交通便捷度满意度较高;3)环境健康、空间舒适满意度较低;4)环境健康的总体不满意度最高,其次为社会保障; 5)铜陵县居民对各项指标的不满意度均为各区居民最高;6)狮子山区居民对宜居总体满意度较其他城区居民要高,主要原

15、因为,该区居民对环境健康、生活方便的满意度高于其他区。,4 )空间集约:控制发展边界,调整空间结构, 整合空间结构要素注重紧凑发展,提高空间生长的效率与结构之间的协调。 强化地域增长极核的带动作用培育空间增长极,以重点地区功能开发带动区域发展。 增强规划的调控能力协调处理好用地配置的弹性和空间管制的刚性,积极应对发展需求的不确定性。,空间规模增长中,注重集约化发展,提高空间发展的空间形态效率、保持整体结构的协调和发展的弹性。,5) 城乡统筹: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构筑城、镇(乡/矿)、村三级的市域城乡网络 强化“镇/乡/矿” 各自的产业发展特色 合理、均衡配置城乡发展的公共资源,针对“大城区,小

16、郊区”的地域特点促进城乡统筹的和谐发展。,1.3 规划重点,1)上一轮规划要点 城市性质:全国铜产业基地、电子材料产业基地,长江中下游重要的工贸港口城市,皖中南中心城市。市域人口:2020年,110万人 城镇化水平:2020年,80 城市规模:2010年中心城市人口6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63平方公里;2020年中心城市人口80万人,城市建设用地80平方公里。用地布局:采取“北扩、东进、南整、西跨”的空间发展策略,城市由主城区、东部城区、南部城区构成“一城三区,一主两副”组团式城市空间布局结构。,1.3.1 上一轮规划(2003-2020)评价,2)上一轮规划实施评价 基于当时发展需求,上版规划

17、具有较强指导作用 用地规模失控和用地结构严重失衡 空间结构和用地布局与上版规划基本吻合 由于城市发展宏观环境和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发生较大变化,需要目标和问题导向的策略研究,加强基于宏观背景下区域协调的战略思考和应对,2002-2008中心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变化及与上一版规划控制指标比较,1.3.2 新一轮规划的基本思路,抓住三个重点: 保增长确保城市平稳较快发展的土地和其他资源 调结构调整城市发展定位,调整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城市空间结构 惠民生强化公共服务,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宜居城市处理好四个关系: 城市与区域的关系 规模刚性与生长弹性的关系 产业布局与生活空间的关系 发展目标与空间策略的关系落实

18、五个方面:1)区域关系2)功能定位3)城市规模4)城镇体系5)城市布局,1.3.3 城市发展目标,国际铜都、活力铜陵、幸福铜陵、生态铜陵建设成为皖江地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友好的区域中心城市,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科学发展为主线,以创新为动力,以“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为主要工作内容,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方位、各领域的转型发展 。构建,规划期限: 2009年-2030年, 近期2009-2015; 远期2016-2030; 远景展望规划区范围:全市域范围,1.3.4 规划期限与规划范围,1.4 城市性质与规模,83版总规:以有色冶金、化工、建材工业为主的工矿城市,并积极发展电子、轻纺工

19、业。93版总规:全国有色冶金基地之一,安徽省重要的工贸、港口城市,皖中南中心城市之一。03版总规:全国铜产业基地、电子材料产业基地,长江中下游重要的工贸港口城市,皖中南中心城市。,1.4.1 历次总规中提出的城市性质,国家层面国际的铜产业基地和铜基材料产业基地,安徽省及皖江流域皖江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基地之一 皖江地区综合交通枢纽之一皖江地区商贸中心之一皖江地区旅游服务基地(九华山北大门)市域层面市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4.2 城市职能,城市性质,国际铜产业基地,皖江地区中心城市之一。,皖江地区中心城市职能:旅游+商务+贸易+文化,安徽全省:单中心省份,皖江城市带:多中心区域,城市发展类型,

20、资源禀赋型,概念强化型,山水资源、交通枢纽、产业基础,旅游(消费接待)+商务(会展经济)+贸易(专业市场)+文化(铜文化创意产业),资源支撑,强化概念,市域人口现状2008年市域总人口84.41万人。城镇总人口约为60.42万人,其中中心城区人口为58.85万人,外围乡镇人口约为1.57万人。市域城镇化水平约为72,处于全省领先地位。,20002008年末铜陵市域人口状况(单位:万人),1.4.3 人口规模,根据已获安徽省住建厅批复的城市人口与建设用地规模专题研究报告 市域人口规模:2008年底为84.41万人,预测2015年100万人,2020年110万人,2030年130万人。 市域城镇化

21、水平:2008年底为71.6%,预测2015年77%, 2020年80%, 2030年为85%。 市域城镇人口:2008年底为60.42万人,预测2015年77万人,2020年88万人,2030年110万人。,中心城区城市人口规模2008年底城市人口规模为58.85万人,规划2015年为70万人,2020年为80万人,2030年为100万人。城市用地规模 2008年底现状建设用地为61.9平方公里,2015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为73平方公里,202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为82平方公里,203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为10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标准2008年底现状人均建设用地为105 m2

22、/人,近期为104m2/人,中期为102m2/人,远期为100m2/人。,附 城市研究专题与相应内容的对应关系,专题1. 人口与用地规模专题,专题2. 资源与环境容量专题,专题3. 城市产业研究专题,专题4. 区域与功能定位研究专题,专题5. 中心城区功能布局研究专题,专题6. 区域基础设施影响研究专题,专题7. 城乡协调策略研究专题,专题8. 城市形象与特色研究专题,专题9.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研究专题,专题10. 居民意愿调查专题,铜陵市的机遇和挑战,铜陵市的优势和劣势,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城市土地使用,城市开发和建设,2. 市域规划 2.1 市域发展战略 2.2 市域城镇

23、空间规划 2.3 市域城镇等级规模与职能结构 2.4 城乡统筹与居民点规划 2.5 市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2.6 市域产业空间布局规划 2.7 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 2.8 市域空间管制规划 2.9 市域综合交通体系规划 市域重大基础设施 市域综合防灾规划规划,2.1 市域发展战略,2.1.1 市域发展现状, 市域城镇化水平约为72,处于全省领先地位。 铜陵市包括三区一县,呈现“大城区,小郊区”的特点。,20002008年末铜陵市域人口状况(单位:万人),市域城镇体系现状图,市、镇、乡、矿,乡镇发展基础与特点,南北两翼资源禀赋条件差异大,城与乡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大,地域特征明显。,2.1.2 市域

24、空间发展战略, 外部区域整合战略:与省域结构、皖江城市群结构实现多层面的整合。 中心城市促进战略:促进中心城区的发展,培育铜陵区域中心城市职能。 空间结构集聚战略:以市域资源分布特点为依托,强化城乡统筹的整体关系,培育集聚性空间结构。加强沿江开发的整体性和布局协调,城市空间发展方向与区域空间关系的整合,区域性交通走廊建设和节点的功能开发。,城乡发展空间布局: “一带两翼,城镇两级”,“一带”:即城市发展带,包括沿江发展带与主要交通发展带。“两翼”:包括北翼的滨江农业生态区和南翼的山地生态经济区。“城镇两级”:强化中心城市,统筹市域发展,确立“中心城区+专业乡镇”的两级发展结构。,2.2 市域城

25、镇空间规划,市域城镇体系规划,2.3.1 市域城镇等级规模,2030年,铜陵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将达到100万人;周边专业城镇人口规模在0.22万人。,2.3 市域城镇等级规模、职能结构,中心城市建设规模与标准1)中心城区人均建设用地应控制在100平方米以内;2)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参照相应的国家规范,并突出中心城市的功能和用地特点。乡镇建设规模与标准1)人均城镇建设用地应控制在120平方米以内;2)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模与标准能够服务整个镇域;3)镇区基础设施建设与配套的标准应能基本满足本镇镇区生产、生活要求。,市域城镇建设标准,2.3.2 市域城镇职能结构,综合性中心城区:铜陵市区

26、 专业镇 工矿型:天门镇、新桥工矿区、 铜山镇、安铜镇 旅游型:老洲乡 服务型:灰河乡、西联乡、钟鸣镇、胥坝乡、东联乡,2.4.1 城乡发展现状,空间上 形成了中心城区和主要城镇沿长江和交通轴发展的T字型城市空间特征。其他乡镇呈散布状态。村镇人口规模分级明显,大于500人的村庄有70个;100200人的村庄有470个;100人以下的村庄有243个;200500人的村庄有304个。200人以下的村庄占村庄总数的66.6。现状村庄分布较为零散。,2.4 城乡统筹发展规划,2.4.2 城乡统筹发展战略, 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 以建立合理的城乡居民点体系为重点 以促进城乡经济联系为先导

27、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础 以政策引导为保障,2.4.3 城乡居民点体系规划,规划根据铜陵的农村居民点现状,按照“一般镇-中心村-一般村”的三级体系进行设置。,村庄发展控制策略,(1)重点发展村庄规划设置的中心村和行政村委会所在地。(2)不再保留村庄一类为规模偏小的村庄,撤并;一类为划入城市发展范围或产业园区建设范围的村庄。(3)限制发展村庄除上述两类村庄以外的其他村庄。,2.5.1 公共服务设施现状,1)中心城区现有较大规模的现代化科技馆,教育设施基础良好,文化设施较为完善,体育设施、医疗设施也都集中于此。2)农村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发展相对滞后。,2.5 市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2.5.

28、2 市域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原则,按中心城区和郊区两部分配置;中心城区分为“市、片区、社区”三级公共服务设施;郊区分为镇、村两级进行配置。,2.5.3 乡镇社会服务设施配置,城乡社会服务设施整体配置和覆盖。,乡镇公共设施配置标准 镇规划标准07,2.5.4 农村社会服务设施配置,农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 镇规划标准07,2.6.1 产业布局现状,1)农业: 农业产业布局主要分布在铜陵北部平原以及南部山区部分地区。2)工业: 现状工业布局主要沿江、沿山分布,主要的工业片区有循环经济工业试验园、横港循环经济工业示范区、金桥综合经济开发区、大桥综合经济开发区、狮子山综合经济开发区。3)服务业: 铜陵的第

29、三产业现状发展水平较低,其中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较为落后。,2.6 市域产业空间布局规划,2.6.2 布局原则,1)农业要走产业化、专业化、特色化、市场化道路。2)工业向园区集中,降低工业布局对城市环境的影响。3)第三产业空间布局要突出区域中心城市职能,与地理区位、交通条件和滨水景观资源相结合。4)利用各镇自身特色,发挥各镇资源优势发展第三产业。,规划形成两个农业功能区、四个工业片区、三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的产业空间布局结构。,“两个农业功能区”:分为南北两片,北片包括胥坝乡、老洲乡、西联乡;南片包括天门镇和新桥工矿区。“四个工业片区”:安徽省循环经济园区、狮子山经济开发区、大桥经济开发区、承接产业

30、转移集中示范园区。“三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新城商务中心区、老城商业中心区、门户商贸市场区。注:高铁站地区、金桥工业开发区在发展备用地中考虑。,规划形成“一带、三圈、四区”的旅游业整体格局。,一带:长江风光带。三圈:大通古镇历史风貌圈、天井湖休闲观光圈、西湖文化休闲圈。四区:东湖度假区、凤凰山风景区、铜官山森林公园和天目湖-白浪湖风景区。,积极发展旅游业,2.7.1 资源现状,(1)土地资源,基本农田范围(2)水资源,(3)矿产资源,铜、硫铁、石灰石三大类(4)自然风景资源、湿地资源、森林资源(5)历史文化资源,大通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街区),近现代铜产业厂址,2.7 资源利用与保护规划,基本农

31、田、水资源、湿地资源、森林资源,矿产资源、自然风景资源、历史文化资源,存在问题,煤矿产量低,开发利用的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 对风景名胜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深入历史街区的传统风貌保护不足, 土地资源相对紧张,人地矛盾突出;土地利用整体效益偏低;飞地较多,土地权属关系复杂。 水资源总量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现状水资源局部恶化,污水排放总量仍较大。 铜矿濒临枯竭,进口依赖度高。,土地资源:严格保护耕地资源,特别是基本农田;合理利用城乡建设用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水资源:逐步理顺水资源管理体制,促进水资源合理利用;加强污水收集管网的建设,实施严格的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矿产资源:调整矿山开采规模,与矿产储

32、量规模基本相适应;开发矿产新品种,提高矿产品深度加工,延长产品链;建立完善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与监测体系,实施矿山生态恢复工程。自然风景资源: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遵循“适度开发”的原则,搞好生态环境保护;禁止建设与风景旅游无关的项目,搞好风景名胜区规划,严格控制各类建设用地;周边的建设项目应确保不产生环境污染和景观破坏。历史文化资源:全面开展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规划编制工作,严格依据规划实施规划管理,坚持保护历史信息的真实性、保护传统风貌的整体性、传统文化与活动的延续性原则;对已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开展城市紫线的划定落实工作;严格控制古采矿遗址周边地区开发建设,避免对遗址的破坏。,2.7

33、.2 资源保护与利用规划,2.8.1 市域城乡空间管制分区,禁止发展区:包括地质灾害区、南部山林自然保护区、西北部沿江湿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区,以及主要的基础设施廊道和生态廊道。限制发展区:大部分发展备用地。适宜建设区:规划城乡建设用地和部分区位条件好的发展备用地。已经建设区:现状城乡建设用地。,2.8 市域空间管制,2.8.2 生态功能区划与建设引导,规划根据不同的地理方位、生态资产类型将整个市域划分为沿江平原湿地区,中部岗地区,南部山地区,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开发利用与保护方式的不同进行细分,分为多个亚区。,沿江平原湿地区:包括长江水域、江心沙洲、沿江湿地,长江以西、钟仓河以北、东湖以东的圩区。分

34、为湿地生态保育区和平原农业发展区两个亚区。中部岗地区:南部山区向沿江平原过渡地带。中心城区范围均位于本区。分为分为城市生态提升区、城市生态新建区、生态过渡控制区三个亚区。南部山地:自西向东沿敕山樟木山棋盘石铜官山老鸦岭城山牛山矶头山黄龙山叶山舟山狮子山以南的区域。分为自然生态保育区与资源控制发展区两个亚区。,2.9.1 交通体系现状,2.9 市域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市域综合交通现状图,存在问题,1)铁路铁路专用线分割城市,且多处与城市道路平交,对城市交通造成较大干扰,使城市功能区联系不便。2)公路东南有山体阻隔,西北有长江流过,境内公路受地形地貌等因素的限制,城市与东南和北两个方向对外联系不强。

35、3)水运长江岸线资源的利用未能充分利用,顺安河航道等级较低,港口建设与道路、铁路的联系有待进一步加强。, 区域交通网络建设、预留通道 加强区域性综合交通的衔接、联运 加强枢纽建设,发挥交通枢纽作用(对重点地区开发的支撑) 内外交通的衔接,2.9.2 规划原则,1)铁路, 对芜铜-铜九铁路进行复线建设,完成电气化改造。 建设宁安城际客运专线、京福高速铁路、合庐铜铁路、铜宣温铁路。 取消地方铁路环线,建设南北铁路专用线 。,2)公路 建设铜宣和铜巢高速公路。升级改造六条省道;完善市域公路骨架路网建设,加强与周边联系,提高道路等级;提升乡村道路等级,完善道路系统。 完善公路运输枢纽站场布局,完成公路

36、运输枢纽信息服务中心建设。,2.9.3 综合交通规划,3)水运 重点建设顺安河航道,整治提升青通河和黄浒河航道。整治改造现有港区的基础上,建设永丰、顺安河、江北和汀家洲港区。,4)航空 充分利用在建的九华山机场,加强与机场的快速交通联系。5)过江通道 建设开发区江北过江通道,预留与江北的联系 。6)交通枢纽 合理利用铜陵高铁站和东站,规划形成铁路公路货运综合交通联运枢纽。 完善公路运输枢纽站场布局,完成,3. 中心城区规划3.1 城市发展方向3.2 城市总体布局3.3 保障性住宅建设标准与布局3.4 道路交通规划3.5 绿地系统与景观规划3.6 旧城改造规划3.7 近期建设重点规划3.8 规划

37、实施措施与建议 市政基础设施规划,3.1 城市发展方向,城市发展方向的决定因素,城市拓展方向以向东发展为主、向北发展为辅。采取“东扩、北拓、南调、西联”的空间发展策略,东部作为城市战略性成长空间。,用地条件评价 区域性交通设施 区域的主要联系方向,池州市,铜陵市,芜湖市,3.2 城市总体用地布局,2002-2010城市建设用地结构变化及与上一版规划控制指标比较,3.2.1 城市土地使用现状2010年现状用地中居住用地25.53平方公里,工业用地30.75平方公里,用地规模失控,用地结构失衡。,居住用地现状,公共设施现状,工业仓储现状,绿地系统现状,3.2.2 规划布局原则,以空间资源条件作为布

38、局的前提,合理判断城市空间生长趋势,强化城市空间布局特色和对结构要素的整体控制。,1)刚性门槛:长江、铁路、高速公路、山体/湿地、防汛堤坝、行政边界。,2)引导:发展通道和节点地区岸线条件、(沿江/环湖)交通节点、(火车站/码头/高速出入口),3)以资源条件为基础景观风貌环境污染,空间结构突出四个方面的导向和组织: 以综合交通导向,组织功能布局强化以区域性交通资源与城市产业布局的结合,强化生活交通系统,合理城市生活功能组织。 以环境品质导向,组织生活空间以生态肌理限定城市扩张形态,以景观环境聚合城市生活空间。 以中心城市导向,组织中心体系建设强化城市公共中心功能体系建设,适应城市功能的转型和城

39、市生活组织。 以有机生长导向,组织空间布局的相互依托和联动与已建城区的依托型发展,形成有机生长的空间形态格局。,工业向运输区位集聚。,空间布局中注重:,商务向中心区位集聚; 商贸向门户区位集聚。,生活向滨水区位集聚。,铜陵中心城区形成“一主两辅,两核两轴,山水相嵌”的空间布局结构。,规划结构,规划用地平衡表,3.2.4 中心城区土地利用规划,3.2.5 居住用地布局与片区,居住功能向滨水区位集中。居住用地主要分为主城区5个片区、南部城区1个片区、东部城区1个片区。,居住用地规模总用地面积:32.63km2占总用地比例32.6%人均面积:32.6m2每个片区控制规模:1020万,公共功能向核心区

40、位集中。根据城市空间布局结构,建立城市级、片区级、社区级的公共设施分布体系。,3.2.6 公共设施用地布局,公共设施用地规模总用地面积:14.48km2占总用地比例14.48%人均面积:14.48m2,工业仓储向运输区位集中。规划工业仓储用地分为三片:主城区的循环工业园、南部片区的横港工业园以及狮子山工业园区。搬迁扫把沟现状所有工业,进行生态修复。,3.2.7 工业仓储用地布局,工业用地规模总用地面积:23.14km2占总用地比例23.14%人均面积:23.14m2仓储用地规模总用地面积:1.77km2占总用地比例1.77%人均面积:1.77m2,以往的房改房和福利性分房,属于既存的保障性住房

41、。根据经验,现有存量住房中约有一半为保障性住房。,3.3 保障性住房建设,规划新建的保障性住房包括:经济适用房、公租房、廉租房、动迁安置房(包括部分棚户区改造和农民拆迁安置)。 应当结合新区发展和旧城改造,双管齐下建设保障性住房。 在总量控制上,应当达到十二五期末,保障性住房占住房总量的20%;规划期末,保障性住房的用地占规划总用地的20%-30% 。 在空间布局原则上,按照: 经济适用房+动迁安置房:大分散小集中,单处规模不宜过大; 廉租房+公租房:以分布在老城区为主。,3.3 保障性住房建设,红线宽度主干路:3050米次干路:2430米支路:924米BRT线路(大容量快速公交)老城中心新城

42、中心顺安组团中心高铁站;老城中心循环园区新城中心高铁站,3.4 中心城区道路交通规划,规划形成十橫六纵的主干网,重点解决主城区与东部、南部城区交通门户节点(高铁站、铜陵东站、高速公路立交口)的联系问题,并保持工业园区与东南部高速公路良好可达性。,路网结构,3.5.1 绿地系统规划 以河流、山体为依托,构筑连续绿色景观带;围绕长江、自然山体,保护大片生态结构绿地。结合天井湖、西湖建设城市核心绿地,在城区中结合居住片区集中布置公共绿地。沿城市干道设置防护绿带。形成点、线、面的多层次绿化体系。,3.5 绿地系统与景观规划,三轴五廊,城市与山水交融;四区五点,自然与人文辉映。,规划策略 规划依托一江两

43、山四湖的生态本底,通过横向的结构性廊道串联纵贯南北的自然生态绿轴,体现山水相嵌的城市格局; 强化环湖片区的自然景观风貌特征与历史古镇的人文景观风貌特征; 结合滨水区位、核心区位与门户区位塑造三类标志性景观节点。,3.5.2 景观系统规划,3.6 旧城改造规划,将旧城改造划分为更新(包括生态修复等)、整治、保留三个不同的策略分区,在用地功能、开发强度、空间营造、设施配置等方面推行不同的发展策略。,3.7 近期建设重点规划,3.7.1 原则 坚持新区建设与旧区改造并重,拉开城市框架,完善城市功能。 加强中心城区各片区的交通联系,优化老城区路网体系。 维护公共利益,重点建设保障性住房和公益性服务设施

44、。 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关注城市文化建设,塑造城市特色形象。,新区建设围绕西湖区域建设博物馆、会展中心、职教园区等重点项目,打造全国一流、省内领先的以政务、文化为主的西湖片区,成为主城区居住、商业、文体等功能的拓展区;旧区改造积极提升城市核心区。有序推进步行街等区域的旧城改造,合理布局商业金融、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设施,重视地下空间的规划和开发利用,加快发展现代服务集聚区。城市道路以联系三个城区的“四纵三横”主次干道为重点,继续实施畅通工程,建设城市立交桥、人行天桥、地下过街通道与停车场,构筑综合城市路网体系,形成立体化、便捷化城市交通网络。生态绿化以沿江快速通道为发展轴连接三个城区组团,以山体

45、、水体、农田及风景林地和生态湿地相间隔,维护生态平衡,改善城市环境,美化城市景观。市政设施加强水源地的环境治理,加快市域主干供水管网和沟通各供水区域的环网建设; 完善电网骨架,形成220KV高压送电网双环网络布局;推进“川气东送”建设,实现多气源供气格局;继续完善城市污水处理系统,加强雨污分流治理。综合防灾加快建设和完善防洪工程体系、城乡供水安全保障体系、水环境治理和河湖生态保护体系,重点推进铜陵河段综合治理等重点骨干工程建设。,3.7.2 主要内容,3.8 规划实施措施与建议,建立规划推进机制,分层次分步骤继续编制各项和各层面实施规划,综合协调各个发展主体和空间增长节点,比如高铁站、金桥开发

46、区等因素 推进提高公众参与,在决策、实施、监督等多个层面引入规划公众参与机制 整体统筹部门利益,各个开发和发展主体的利益要服从城市整体和长远利益,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应注重时序和实效 加强市域环境协调,建立环境保护的补偿机制,注重各类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建立市、镇、乡、矿的城乡网络,注重城乡公共设施网络和社会经济的共同发展,4. 远景X年概念规划4.1 空间增长边界4.2 空间布局原则4.3 时空发展策略,远景X年概念规划,空间增长边界,空间布局原则,刚性门槛生态环境保护基本农田,交通因素环境因素,时空发展策略,居住、公共设施、工业仓储、交通、绿地系统,制约因素,动力因素,1)刚性

47、门槛长江山体行政边界,4.1空间增长边界,长江、行政边界,山体,行政边界,1)刚性门槛防汛堤坝交通走廊地质灾害高发区土地适宜性评价,防汛堤坝,交通走廊现状,交通走廊拟建,土地适宜性评价,地质灾害,4.1空间增长边界,2)生态环境保护湖湿地森林,4.1空间增长边界,3)基本农田,4.1空间增长边界,长江,4.1空间增长边界,防洪堤,山体,地质灾害,交通走廊,湿地,森林,基本农田,向西,以长江为界(不包括河洲地区);向北,以钟仓河顺安河长江为界;,向东,以京福高速铁路线为界;,向南,以铜芜铁路铜九铁路线为界(含狮子山矿区);,确定外围增长边界;,扣除该范围内的山体、生态廊道;,综合考虑现状建成区和

48、拟建项目;,确定增长边界内可利用空间.。,行政边界,在现状建成区基础上,向东,以京福高速铁路线为界;向南,以铜芜铁路铜九铁路线为界(含狮子山矿区);向西,以长江为界(不包括河洲地区);向北,以钟仓河顺安河长江为界;同时,扣除该范围内的山体、生态廊道。,4.1空间增长边界,基本农田东部城区占用的基本农田,与钟仓河以北、夹江以南地区进行总体平衡。,4.1空间增长边界,2)区域交通因素未来京福高铁站的建设,为城市远景向东发展提供了动力。,4.2空间布局原则,1)区域联系方向铜陵市向东与芜湖市、向南与池州市建立区域联系。,3)环境因素良好的河、湖、景观资源,为城市生活空间布局提供了基础。,4.2空间布

49、局原则,X年功能结构东西双城,环抱绿心向湖沿江,山水相嵌,4.2空间布局原则,X年功能结构,以增长边界的前提,依托各类动力因素,确定城市远景空间布局。,4.2空间布局原则,X年176平方公里,4.2空间布局原则,东部城区时空发展策略,4.3时空发展策略,X年居住用地布局围绕滨水区位“三大三小”格局,4.3时空发展策略,居住用地布局由“两大两小”发展为“三大三小”,2030年,X年,4.3时空发展策略,X年公共设施布局两个市级公共中心一个东部城区中心两个商贸中心,4.3时空发展策略,公共设施布局由“2+1”发展为“3+2”,2030年,X年,4.3时空发展策略,X年 工业仓储布局“三大两小”格局

50、循环园承接产业转移集中示范园区金桥工业园横港物流园狮子山工业园三类工业布置在:循环园西北部、示范园北部;一类二类工业布置在:循环园东部、示范园南部、金桥、狮子山,4.3时空发展策略,工业仓储布局、由“一大三小”发展为“三大两小”,2030年,X年,4.3时空发展策略,X年以山水本底条件形成城市组团间生态廊道。,4.3时空发展策略,5. 专项规划5.1 环境保护规划5.2 综合防灾规划5.3 市域重大基础设施规划5.4 中心城区市政基础设施规划,5.1 环境保护规划,规划指标体系(环境质量指标、污染防治指标、环境管理能力指标),规划指标体系(环境质量指标、污染防治指标、环境管理能力指标),5.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