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个十分钟读懂《资本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5个十分钟读懂《资本论》.docx(5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4个十分钟读懂资本论余斌献给所有试图有所理性思考的人前言2第一篇商品和货币3第一章商品301.从简单的商品开始302.自私与无私之争403.丰产不丰收504.美国不在乎的比较优势705.市场经济助推信教7第二章货币806.一块钱难倒经济学家807.良心和古董的价格908.纸币的诞生与超储备发行1009.“坚挺”的美元11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12第三章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1210.不得不办的企业1211.资本家发财的秘密1312.工人与资本家的“双赢”1413.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障碍15第四章剩余价值的生产1614.不自由的加班1615.三权分立和英美法系的恶行1816.贫富差距的扩大1817.经
2、理们高收入的由来20第五章资本主义经济的命门2218.挡不住的经济危机2219.笑到后面的中国老太太2320.中美贸易顺差的治理2421.诺贝尔奖得主对中国的无理指责2522.被西方经济学隐身的商业及其利润26第六章资本主义积累2823.专制的企业私法2824.失业理论获诺贝尔奖青睐28第三篇变了形的商品经济30第七章价值转形为生产价格3025.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势”3026.工资上涨与通货膨胀无关33第八章商业利润与地租3427.广告费和品牌的“价值”3428.地方政府卖地不如卖房3629.研发的收益来源于“租金”38第四篇金融资本的统治39第九章生息资本3930.无穷大的“资本”回报率3
3、931.偏高的首套房贷款利率40第十章股份资本4032.股份制是工业封建主义4033.克林顿与中美“债转股”4134.股票的价格与泡沬42第十一章通货膨胀4335.美元的流通与人民币的升值4336.通货膨胀不必物价上涨4437.金融寡头的垄断46第五篇新社会的曙光47第十二章穷途末路的资本主义4738.GDP增长的数字魔方4739.世界经济复苏缓慢4840.不过剩也危机4841.历史并未终结50第十三章自由人联合体5042.重建个人所有制要以公有制为基础5043,国有企业公有化5144.按需分配的真正含义5245.落后国家也能率先进入新社会54前言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引起世界性经济危机和衰退时,西
4、方一些国家的政要和资本家不得不压制住内心的厌恶和恐惧捧读资本论,就连罗马天主教会也不得不承认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有理。过去,人们把资本论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为什么西方国家的资本家和他们的代理人即西方政要们要去读这样一本“圣经”呢?其实,在恩格斯为资本论第一卷所写的众多书评中就有一篇号召当时德国的工厂主不要害怕该书的倾向,尤其是要对书中关于英国工厂立法及其结果的历史加以认真研究。这是因为,不管资本论的倾向如何,它“包含着值得所有的人注意的科学研究和实际材料”。马克思本人在资本论的德文版序言中,在谈到书中用了很大的篇幅来叙述英国工厂立法的历史、内容和结果之后也指出,“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
5、家学习。一个社会即使探索到了本身运动的自然规律,本书的最终目的就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它还是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有人曾经用这段话来说明,中国应该从新中国建国后的社会主义退回去,从头开始补资本主义的课,似乎中国不应该跳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但是,马克思的这段话在这里的上下文中只是指德国要从英国工厂立法的历史、内容和结果中进行学习而巳。当年英国资本家反对缩短工作日的工厂立法,与工人阶级展开了血腥的争斗,直到被迫缩短工作日后却发现在工人的状况有所改善的同时,资本家的收益也大大增加了。这是因为:在新的情况下,一方面,资本家不得不进行产业升级;
6、另一方面,工人阶级的体力和精神状态得到了改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从而资本家获得了更大的利益。显然,当年德国的资本家要想赶上英国资本家,并和这个世界上最强大的对手进行商业竞争,就不能重复走英国工厂立法早期的那些道路,而是要缩短这个阶段。而资本论也的确对当时的德国资产阶级产生了实际的作用。德国“格拉德巴赫的棉纺织业厂主们承认工作日过长,他们自己成立了一个协会,要把工作日首先从十三小时缩减为十二小时”。此后德国成为最早通过立法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资本主义国家,进而从西欧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迅速发展成为与英法抗衡的资本主义强国,这不能不说与当时德国的资本家们多少看懂了资本论有关。如今,中国早就提出转变经济
7、增长方式和调整产业结构,但进程缓慢,这与中国的工厂立法落后、执法更落后的现状有着直接的关系。除了马克思提到的上述这一点外,德国的工厂主还能从资本论中学到的,是马克思去世后由恩格斯整理出版的资本论第三卷中提到的,当年英国资本家利用经济危机,以破产的方式“偿还”了当时最发达和最富裕的英国所欠的进口谷物的债务。而在如今这场美国金融危机中,最发达和最富裕的美国同样也以破产的方式“偿还”了不少美国所欠的对包括德囯资本家在内的世界其他国家大大小小的资本家以及普通民众的债务。其实,精明的西方资本家们早就清楚马克思就是那个说真话的“小男孩”,所以才掩耳盗铃地竭力支持西方媒体和学术界去否定他和他的学说,直到这些
8、资本家们大难临头,发现自己所持有的被现代西方经济学视为“明晰”的产权突然透明得无影无踪了,才匆忙去抱他的“佛脚”。而马克思早就预料到了这一点。他曾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普遍危机“甚至会把辩证法灌进新的神圣普鲁士德意志帝国的暴发户们的头脑里去”。看来,此次美国金融危机所带来的惨痛教训,也再次把资本论灌进西方政要和资本家的头脑里去了。实际上,控制华尔街的国际金融大亨们对马克思的观点是非常熟悉的,因为同为犹太人的马克思所揭露的正是他们发家致富的秘密。国际金融大亨们攫取经济利益的手法并没有超出资本论的描述,而那些不熟悉又愚蠢地拒绝了解马克思的观点的大大小小的其他资本家和政要们,自然要被他们玩弄于股掌之中
9、。相比之下,对急于与国际接轨的中国人来说,自然没有任何理由能够阻止我们在这方面与国际接轨。被卷入市场经济大潮的中国中低阶层人士,更没有理由不好好地读一读这套工人阶级的“圣经”,因为这套“圣经”中的大部分内容揭示的是工人们尤其是农民工们所面临的困境的原因,以及工人阶级和人类社会未来可能的出路。但是,尽管有现实中的危机的帮助,要想看懂资本论并不是件容易的事。首先,马克思早就说过,“工人,甚至工厂主和商人都懂得我的书,并且了解得很清楚,而这些博学的(!)著作家,却抱怨我对他们的理解力要求过高”西方经济学家张五常就公开说过,他和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导师科斯就看不懂资本论。至于被中国网民称为“识字分子
10、”的某些专家教授,他们一向不是盲目崇拜就是盲目贬斥,顶礼膜拜张五常和科斯等人为天才,就更看不懂资本论了。其次,长期以来,不正确的逻辑思维方式和错误观点的灌输多少也妨碍了人们阅读和理解资本论。马克思的夫人燕妮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建议,“要是您也像我一样还没有彻底领会开头几章的辩证的奥妙之处的话”,不妨先从资本论第1卷的最后几章读起,即“先读读有关资本的原始积累和现代殖民学说的几章”对于这个建议,中国读者,尤其是中低阶层人士不妨一试。最后,中西方语言表达习惯的差异也增加了阅读和理解的困难。为此,有必要写一本通俗的当代中国化的资本论导读物。能够写这样一本书是幸福的。中国古人云:“朝闻道,夕死可矣。”能够
11、为传播人类最至真的“道”而工作当然是幸福的。诚如燕妮所言,“马克思没有医治我们社会的脓血迸流的创伤的任何现成的特效药(现在也以社会主义自许的资产阶级世界正在大声叫卖这种特效药,没有任何丸药、药膏或纱布;然而我以为,他从现代社会产生的自然历史过程中得出了实际结果和运用这些结果的方法,直到做出最大胆的结论;这是一件很不简单的事情历史对我来说已经像太阳光那样明亮了。”同时,这本书的写作也帮笔者解决了另外一个问题。自笔者以科学的视角彻底批判西方经济学以来,一直有人指责笔者只“破”不“立”。且不说这个世上原本就罕有只“破”不“立”这回事,其实笔者也完全没有必要去“立”什么新的经济学说,这是因为马克思的经
12、济学说早就“立”在那里了。如今这本书正好可以表现出笔者所认为的“立”是怎么一回事。当然,笔者也明白,那些指责笔者的人其实只是以此为借口来维护那个被“破”了的东西。西方经济学的辩护者现在只好以它的存在本身来“证明”它的科学性了。这种辩护词完全可以同样用来“证明”基督教的科学性,而这些辩护者没能在他们的经济学院中讲授圣经,哪怕是选读圣经,也真是憋屈了他们。正如前面所表明的,三卷本的资本论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如果不完整地加以阅读,而像人们通常只注重读其第一卷那样,将难以把握资本论的理论内涵和分析方法,更谈不上运用资本论来理解和分析当前的经济问题。然而,要把200多万字的三卷资本论在不伤筋动骨保留其有机
13、结构的情况下,压缩其90%以上的篇幅,缩写到一本不超过20万字并适合中国人的阅读和理解习惯,同时还要回应当代现实问题和分析一些错误观点的书,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好在笔者曾经在一所大学里用27个课时给研究生讲完过三卷资本论,具有这个基础。事实上,除了三卷资本论外,本书还包括了数十卷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含被称为资本论第4卷的部分)和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的一些内容。恩格斯在编辑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时曾经谈到,马克思逝世前不久希望恩格斯根据他留下的材料“做出点什么”来。但是,恩格斯只在最有限的范围内接受了这种委托,即尽可能把他的工作限制在单纯选择各种马克思的文稿方面,既然恩格斯巳经出色地将这些材料整理出来
14、了,那么,我们倒是可以在这里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留下的材料力图做出点什么来,至少不必拘泥于中译本的字词。恩格斯曾经指出,“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做科学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同样地,我们也应当把马克思主义当做科学而不仅仅是信仰来对待。在这本书中笔者所在意的只是书中内容内在逻辑的一贯性。而西方经济学及某些杂拼理论的主要问题就是其逻辑的非一贯性。本书所有的光彩都属于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及马克思将资本论所献给的两个人威廉沃尔弗(第1卷)和马克思的夫人燕妮马克思(第2卷和第3卷);而本书所有的缺陷和问题自然都归笔者个人。笔者还将继续深入学习和领会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经典著作和有关
15、思想,努力缩小理解上的差距。有意指正者请致电邮haiqianqu163。本书适合所有试图有所理性思考的人阅读,因而也是献给他们的。同时,本书也适合作为高校真正具有创新意味的创新教材和干部培训的读本。余斌2011年春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第一章商品01.从简单的商品开始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的序言中说,他要在该书中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最终目的自然是揭示现代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而他在这一卷的开篇讲的就是商品。有人质疑,为什么资本论以资本命名,却不从资本而从商品分析开始?从马克思的原话来看,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
16、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于是,又有人质疑了,财富的元素形式为什么不是货币?为什么不可以说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巨额的银行存款和巨量的股票?为了中国化地说明资本论为什么从商品开始,国内有一些标准教科书式的说法,说这是因为“商品”是整个资本生产关系最一般的形式,“商品”范畴是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最一般的范畴。然而,这种回答更像是长篇大论的一个开头。正如高等数学的研究并不是从极限开始,再到微分和积分,但是完成了微积分体系研究的高等数学,在其教科书中的叙述却一定要从极限开始,而不能从微分或积分开始一样,马克思的研究也并不是从商品开始的,但是他的叙述却一定要从商品开始。这是因为
17、,马克思与数学家们一样意识到,“如果想一开头就说明一切表面上和规律矛盾的现象,那就必须在科学之前把科学提供出来。”由于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而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文社会科学家和第一个经济科学家的马克思,是第一个以科学的态度和科学的方式来研究人类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的人。自然他不会重蹈前辈李嘉图的覆辙,即在“第一章里就把尚待阐明的所有一切范畴都预定为已知的”。相比之下,西方经济学教科书的作者们常常说他们研究的是稀缺资源的配置,而开篇却是构成基础知识的西方经济学的几个教条,即所谓的法则和原理。在他们看来,这些法则和原理不应当是研究的结果,而是从上帝那里听来的研究的起点。在这之后,西方经济学家
18、首先研究的是供给和需求理论。但是,他们并不研究供给和需求的对象商品,而只是按照某种神学教义划出两条曲线来:一条是所谓的需求曲线,一条是所谓的供给曲线。每条线表示的就是在随意设定的价格下,某商品的需求量和供给量,比如一辆汽车标价10块钱时的需求量和供给量。但是,他们没有说明什么是货币、什么是1块钱,也就是说他们故意回避了什么是价格。他们这样做只是在说与科学背道而驰的虚伪的空话,以回避问题和绕圈子的方式,让人们似是而非地被他们牵着鼻子走。同时,西方经济学家和跟着他们学舌的人,根本不理解“稀缺”是一个相对概念,说资源是稀缺的,就像说动物是瘦的一样,如果没有某种比较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而西方经济学就从来
19、没有研究过这种比较,也就是说从来没有研究过资源为什么是稀缺的。比如资源稀缺究竟是因为人口太多,还是因为资源被少数人所霸占?西方经济学家只是断言资源稀缺而已。再者,他们也从来就没有研究已有的资源为什么是这样的一种配置情况:为什么有的人手上有大量的资源,而有的人手上几乎什么也没有?他们也从来不去研究将现有的资源如何重新配置,因为在他们看来,拔一毛而利天下,会有损于拔一毛者,尽管天下人获利也不是有效率的配置方式。他们只是研究在已有的资源配置下,也就是说在来历不明的所谓收入约束下,人们如何按照西方经济学家为他们所规定的模式来进行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结果将会有什么样的特点。而且他们也从不研究人们决策后的行为
20、,比如,从不研究工人在西方经济学家设定的条件下决策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之后,又会在什么样的条件下进行什么样强度的劳动。西方经济学家这样做只是为了替现存的资本主义制度进行辩护,他们既无能也无心认真对待资本主义制度存在的问题。马克思就不是这样的,他“竭力去做的只是一件事:通过准确的科学研究来证明社会关系的一定秩序的必然性,同时尽可能完善地指出那些作为他的出发点和根据的事实。”总之,无论马克思从何处开始研究,科学研究的结果最终都要回到商品这个出发点上来,并要从这个出发点来展开论述。这是因为,商品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劳动产品所采取的普遍形式,也是人类社会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得以生存和发展的消费资料和生产资
21、料的基本形式。更重要的是,离开了人类社会,比如在孤岛上的某单个个人那里,商品将不复存在。因而,商品本身也体现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下人与人之间的基本经济关系。正是因为从商品出发进行论述,我们才得以说明价值、说明货币、说明价格、说明经济危机,才能够一以贯之地揭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之后新社会的部分运行规律。不过,只要事物及其互相关系在历史上不是固定的而是可变的,那么,它们在人们的思想上反映出来的概念就同样会发生变化和变形。因此,对于它们,不能从僵硬的定义中,“而是要在它们的历史的或逻辑的形成过程中来加以阐明。”这也是为什么马克思要从简单商品出发,而不是从一个在概念上和历史上都
22、是派生的形式,即已经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变形的商品出发进行研究。只有对简单商品分析清楚后,才能分析清楚变形的商品,正如了解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之后,才好了解梯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02.自私与无私之争在分析简单商品之前,我们先来谈谈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公理”或假设前提:每个人的任何行为,都是自私自利的!西方经济学因此认为,必须实行私有制,才符合这个公理。有人也因此说,马克思的最大问题就是要求人们无私,而人是自私的。这种说法反映了一个十分典型的现象,就是不少没有读过马克思的书的人,竟敢毫不脸红地把马克思从来没有说过的话,说成是马克思的观点。马克思有没有要求人们无私,我们稍后再谈。我们先来谈谈人是自私
23、的这个说法。这里存在两个问题。首先,“私(或“自私”)与“稀缺”一样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而且,从哲学上讲,规定即否定。既然规定了自私,那就有否定自私的“无私”的存在。试想,如果太阳一直悬在当空,即始终是白天,那么人们是不会有白天这个概念的,因为那样是不可能有黑夜的,而没有黑夜作对比,人们怎么能认识白天呢?其次,即便人性的自私是公理,也不能证明必须实行私有制,反而证明必须限制私有制。这是因为,如果人人都极其自私,那就一定会无所不用其极地去损人利己,整个社会必然陷入混战的状态,从而人人有损无利。这样的社会在历史的长河中曾多次出现,但即便出现了,也一定会被历史所淘汰。因此,生存下来的社会一定是对私有
24、制有所限制的社会。为了强调私有制,中国的西方经济学家说,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并要求把这一条写入中国的宪法。但是,作为中国西方经济学家所追逐的“理想”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宪法里却没有这一条。原因很简单,正如恩格斯在他还是24岁的青年时的一次演讲中所指出的,“纳税原则本质上是纯共产主义的原则,因为一切国家的征税的权利都是从所谓国家所有制来的。的确,或者是私有制神圣不可侵犯,这样就没有什么国家所有制,而国家也就无权征税;或者是国家有这种权利,这样私有制就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国家所有制就高于私有制,而国家也就成了真正的主人。后面这个原则是大家公认的。”如果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那么,西方资本
25、主义国家就不可以对私人的财产征税,其政府只能关门大吉,也不能允许破产现象的出现。但是,在资本主义国家里破产却是经常的现象。有人说,马克思也同意人是自私的,因为马克思说过,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但是,马克思所说的完整的话是这样的:“大家知道,有一种心理学专门用细小的理由来解释大事情。它正确地猜测到了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但是它由此得出了不正确的结论:只有细小的利益,只有不变的利己的利益。”马克思用“贪杯过度是要跌破自己的脑袋的”话来讽刺“这些聪明人对人和世界的了解首先就是糊里糊涂地跌破自己的脑袋”。上述那句完整的话表明,马克思并不是从人性是自私的还是无私的这样
26、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的,从而马克思也不可能去要求人们无私。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就有这样一句话:“共产主义者不向人们提出道德上的要求,例如你们应该彼此互爱呀,不要做利己主义者呀等等”。当然,马克思更不会主张人是自私的。实际上,马克思笔下的人,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马克思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历史的过程,并认为,不管一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马克思甚至不要求个人对这些关系负责。不仅如此,马克思还指出,人们认为什么东西是公道的和公平的,这与问题本身毫无关系。而在于在一定的生产制度下什么东西是必要的和不可避免的。因此,在他看
27、来,在雇佣劳动制基础上即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要求平等的报酬或仅仅是公平的报酬,就犹如在奴隶制基础上要求自由一样。有人指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把个人感情引人到经济研究活动中,从而无法取得真正有价值的研究,他还强调经济学研究者要残酷无情,要做冷血动物。真可谓,无知者无畏啊!而且西方经济学什么时候对资本家残酷无情过?对于这样的人和观点,马克思早就指出过,西方经济学的一个特点就是,认为“无知就是充足的论据”。在这里,我们还要提一下的是马克思对于资产者的“慈善”的看法。既然生产制度是根本问题,那么不触及生产制度的慈善活动就只能是一种借口,一种供消遣用的材料。于是,人的贫穷以及不得不接受施舍的那种极度窘迫
28、的境遇,都可以成为金钱贵族和知识贵族肆意愚弄、满足私欲,以及摆架子和消遣的对象。而慈善事业早就已经当做消遣来高调地举办了。为赈济穷人举办的音乐会、舞会、义演、义餐,甚至为遭遇不幸的人募捐,这一切都没有任何别的意思,只是使贫穷被有意识地用来使慈善家享受“风流韵事的乐趣,让他满足猎奇、冒险和乔装的欲望,使他陶醉于自己的超群出众,使他感到神经的激动,等等”。如今一些大资本家如美国的比尔“盖茨把财产捐给自己所掌控的基金会用于“慈善”事业也被吹捧。这种现象一来只不过表明控制财产可以不采用法律上的普通所有权形式;二来表明基金会干的并不都是救济穷人的慈善事业,而是颠覆他国政府、收买主流媒体和博学家、进行意识
29、形态宣传的阴谋等名义上被称为“慈善”而实质是侵害穷人的根本利益的伎俩。对于这样的“慈善”,我们也没有必要进行道义上的支持或谴责。因为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慈善沦落到这个地步也是不可避免的。总之,人性的善或恶,自私或无私,都不是经济科学(即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出发点。而且在对待人性方面,经济科学的态度也是一视同仁的。不像有些人,主张人性本恶,但却是有偏向的,只认为官员的人性本恶,只要求加强对官员的监督,限制官员的权力,以便让官员听命于资本家;同时却有意地忽略资本家也是人性本恶的,而绝不要求加强对资本家的限制,也绝不要求加强对资本家及其手下对工人们的权力的限制。附带地,我们在这里简单提一下经济研究
30、中的假设问题。西方经济学经常要做出大量的假设,前面所提到的,人都是自私自利的,就是其中之一。西方经济学还假设人人都能最理性地计算出每一项行为所能给自己带来的收益,也就是说,假设人人都能达到大学数学系的高才生也未必能达到的水平,并能从中选择出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方案。但是,一方面,任何选择都要以一定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关系为前提,不讨论物质基础和社会关系的形成与发展,而只讨论抽象的选择,就只能是承认既得利益者的权利,维护资产阶级和国际霸权集团的利益。另一方面,如果我们假设地球是不动的,而且这个假设是那么地符合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和感受,那么我们就只能得出太阳绕地球旋转的结论,并认为过去教会所主张的
31、地心说是无比正确的。但是,现代天文科学和任何一门自然科学都决不会去做这样的假设。然而,类似这样的假设在西方经济学中却比比皆是。相比之下,天主教会已经给主张地球是运动的伽利略平反并认错了,而西方经济学界却仍以荒唐的假设而“自豪”。最后,虽然马克思没有要求人们无私,但是他却给出了判断一个人,尤其一个学者,是否卑鄙的标准:“一个人如果力求使科学去适应,不是从科学本身(不管这种科学如何错误、而是从外部引出的、与科学无关的、由外在利益支配的观点,我就说这种人卑鄙。”按照这种标准,西方经济学家们几乎都是卑鄙的。其实就人性而论,与其纠缠于自私还是无私,不如关注是卑鄙还是高尚。马克思曾经建议费尔巴哈“出席法国
32、工人的一次集会,这样您就会确信这些受尽劳动折磨的人纯洁无瑕,心地高尚。”03.丰产不丰收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说农产品丰产不丰收,并提到很多原因,比如市场难把握、入市环节多等等。但其根本原因在于商品的性质及其价值的决定。商品的首要性质是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商品对人的这种有用性构成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这种有用性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例如,教师们用茶叶泡水喝,用粉笔写字,而不会拿粉笔泡水喝,拿茶叶写字,就是因为不同的商品通常具有不同的有用性。当然,西方经济学家不这样看,他们认为粉笔和茶叶对于人们的效用是抽象的,可以直接比较并互相替代,从而可以拿粉笔泡水喝。商品的第二个性质是,商品对于它的生产者或占有者
33、不是使用价值。这是因为,要成为商品,产品必须通过交换,转到把它当作使用价值使用的人的手里,即转到通常所说的消费者手里。商品的这种可交换性形成商品的交换价值。商品在它的生产者或占有者手里只是用于交换其他的使用价值,即商品是交换价值的载体,否则它的生产者或占有者不会把它拿到市场上去售卖。商品的第二个性质反映了商品的历史和社会的属性。在商品经济出现之前,或者说在产品成为商品之前,产品是作为使用价值来生产的,是为了满足生产者本人的需要或他们所供养的人口(包括他们的家人和他们的主人,如果他们是奴隶的话:)的直接需要而生产的。除少量剩余产品外,大部分产品并不用于交换。这时,丰产就是丰收。因为产品越多,使用
34、价值越多,财富也就越多。但是,在商品经济中,产品是为了交换而生产的,是为了满足别人的需要而生产的。商品的生产者或占有者要满足自己的需要,往往需要用自己的商品去交换别人手里的不同的但可以满足自己需要的商品。于是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商品交换的比例如何确定?会不会交换出去大量的产品却只换回来很少的其他产品?西方经济学认为,商品交换的这个比例可以用商品带给人们的抽象效用来确定,比如我之所以用一个苹果换一个馒头,则是因为是因为苹果带给我的效用小于馒头带给我的效用。而对方愿意用一个馒头换一个苹果,则是因为苹果带给他的效用大于馒头带给他的效用。但是,一来,这种交换是基于不等式进行的,即便对双方都有所好处,也不
35、能说这种交换就是公平的或等价的。因为一方得到的好处可能会远远多于另一方。二来,不同商品的效用又该由谁来决定呢?单凭商品交换的当事人的意见吗?这样总会有一方受骗。而如果采用一种不取决于当事人的效用标准,那么,交换就只能强制进行,并且每个交换者都会以为自己受骗了。更何况,生产过程的中间产品,比如铁水,对任何人都没有直接的消费效用,它又该如何根据效用来确定与其他商品的交换比例呢?三来,现在频频更新换代后的电脑的效用越来越大,但电脑的价格却越来越低,这又该如何解释呢?与西方经济学家不同的是,马克思注意到,商品的交换首先意味着不同的使用价值相交换。从而,商品交换关系的明显特点,正在于抽去商品的使用价值。
36、商品的交换价值表现为同它们的使用价值或效用完全无关的东西。其次,商品的交换意味着劳动产品的交换。商品的不同使用价值体现了有用劳动的不同的具体形式。例如,纱和书的不同使用价值体现的是纺纱的劳动和印制的劳动在具体劳动形式上的差异。但是,与纱和书的使用价值不可以互相替代不同的是,人类的劳动却既可以用于纺纱,也可以用于印制,可以十分方便地在这两者中进行转换或配置。而且无论何种劳动,要达到一定的效果,就要求人们付出体力、智力方面的人类劳动,而且要求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付出。因此,随着商品的使用价值的抽去,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即抽象的人类劳动。各种商品的交换价值都同样转化成
37、这种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而不管以哪种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都转化成一种共同东西,不同形式的人类劳动代表这种共同东西的多量或少量,即凝结的时间量的长短。这种共同的东西就是商品的价值,它的多少就是价值量的高低。至此,各种商品才是可以交换的,并能按一定的比例进行交换,即按商品的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不过,这种等价交换,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出现了一些变化,商品不再按自己的价值量来等价(值)交换,而是按生产价格来进行等价交换。但是,一方面,商品按自身的价值量进行等价交换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前期及此前的商品经济时代的一般规律,并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一些不发达的角落里,还仍然存在
38、着。另一方面,商品按生产价格来进行等价交换,仍然是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前提的。所有试图用其他价值理论来反对劳动价值论的西方经济学家,都没有提出过把工厂里的劳动时间缩减到每天不超过4小时的观点,也没有反对过资本家要求工人加班,即延长劳动时间的主张。这有力地说明了,劳动时间的凝结是价值的唯一源泉。因此,在叙述经济规律时,我们首先要讲价值量和按价值量进行的等价交换,以后我们再来分析生产价格是怎么一回事。这也让我们的理论符合历史逻辑。由于商品本身意味着交换,从而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而商品的价值量中所体现的劳动,也不是个别人的劳动,而是相同的人类劳动。因此在考察商品的价值量时,我们使用的是平均必要劳动
39、时间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种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例如,在蒸汽织布机出现以后,把一定量的纱织成布所需要的劳动可能比过去少一半。那么,在蒸汽织布机普遍应用之后,尽管手工织布工人把纱织成布仍旧要用以前那样多的劳动时间,但这时他一小时的个人劳动的产品只代表半小时的社会劳动,因此价值也降到了它以前的一半。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人类劳动是指每个没有任何专长的普通人平均具有的简单劳动力的耗费。一个商品可能是最复杂的劳动的产品,但这个最复杂的劳动能够折箅为一定量的简单劳动,否则这个产品就不能与简单劳动生产的产品进行
40、(等价)交换。在这里,各种劳动转化为当作它们的计量单位的简单劳动的不同比例,是在生产者背后由社会过程决定的。因而在他们看来,似乎是由习惯确定的。毕竟这不是他们个人能决定的。按照上面的论述,一种商品的价值同其他任何一种商品的价值的比例,就是生产前者的必要劳动时间同生产后者的必要劳动时间的比例。含有等量劳动或能在同样劳动时间内生产出来的商品,具有同样的价值量。但是,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力的变动而变动。而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等等。因此,如果同一劳动量在丰
41、产年表现为8公斤小麦,在歉产年只表现为4公斤小麦,那么丰产年的8公斤小麦的价值量就与歉产年的4公斤小麦的价值量相同,如果其他商品的生产不受自然条件影响,且劳动生产力不发生变化,那么丰产年的8公斤小麦与歉产年的4公斤小麦在各自当年所能交换回的其他商品的数量也相同。这就是在商品经济时代,丰产不丰收的主要原因。在这里,生产力属于劳动的具体有用形式,与抽象的人类劳动无关,从而劳动生产率也与价值量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不管生产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同一的抽象人类劳动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价值量总是相同的。但它在同样的时间内提供的使用价值量却是不同的:生产力提高时就多些,生产力降低时就少些。当然,如果劳动强度提
42、高了,肌肉、脑力比一般情况下更紧张一些、消耗得更多一些,那么在同样的时间内会提供更多的价值量。同一的抽象人类劳动是指社会上通常强度下的抽象人类劳动,那种压缩在一定时间内的较大量的劳动,是要算作较大的劳动量的。但是,劳动强度越高,一天中可以持续劳动的时间也就越短。总之,劳动生产力越高,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越少,凝结在该物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小,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小。相反地,劳动生产力越低,生产一种物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多,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大。可见,商品的价值量与凝结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如果不是这样,就会出现劳动生产力越高,单位商品的价值越大,也就要卖得越贵,这
43、就会使得这种方式生产的商品在竞争中处于劣势而卖不出去,从而使这样的一种所谓较高的劳动生产力被淘汰掉。既然价值量不能提高,那么发展生产力又有什么意义呢?对资本主义社会来说,发展生产力意味着少数资本家可以在竞争中战胜其他资本家,意味着更多的人失去自由。我们将会在后面的章节中看到,资本主义制度已经成为发展生产力的桎梏。而对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社会来说,发展生产力意味着获得同样的使用价值量,只需要劳动更少的时间,从而人们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更丰富多彩的劳动或其他活动,从而意味着把人从生存的压力下解放出来,实现人的自由。最后,做一点理论上的说明。实际上,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说法是马克思之前的古典经济学家
44、在形成经济理论的过程中所使用的不成熟的术语,正如物理学家牛顿曾经含糊使用过的无穷小这个概念一样。马克思用精确的理论分析挽救了这些概念。比如,他用物本身的物理量单位来计量使用价值量,像五公斤面粉,十米布料等等,而绝不考虑用某个抽象的单位,如西方经济学的基数效用来统一计量使用价值量。但是,由于人们企图撇开马克思,直接回到这些概念的历史来源中去,于是就造成了许多理解上的困惑。其中,最常见的是把使用价值与价值相混淆,试图从使用价值,即物的有用性中直接得出价值。比如,西方经济学中的效用价值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曾感慨,水的使用价值很大但交换价值很小,于是张五常也力图把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直接进
45、行比较,并认为(边际的)使用价值(张五常称为“用值”)不可能比交换价值(张五常称为“换值”)小。还有人则声称商品具有两个使用价值,一个是商品本身的使用价值,一个是商品可用于交换其他商品的价值。这是把物的有用性与物的可交换性弄混淆了。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那里,也有人企图用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价值三位一体说来取代马克思关于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二重性学说。对于这些理论错误,这里不展开分析,只提马克思的一个观点: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劳动者的贫穷,由于资本家要用最小的费用来“养活”劳动者,因而最便宜的物品使用最广,从而具有最大的效用。而在理想社会里,那些廉价但不能真正满足人们的需要的商品,将失去它们曾经
46、具有的(较大的)效用。04.美国不在乎的比较优势由于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中人们习惯于追求产品的使用价值量,而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的价值量性质不了解,因而西方经济学中的所谓比较优势理论在国内受到了不少人的追捧,甚至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尤其是对外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然而这个理论在西方经济学所鼓吹的市场经济下是不成立的,以它为指导的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经济发展战略,也只是为美国利益而不是为中国利益服务的。所谓比较优势理论,简单地说,就是具有生产葡萄酒天赋的某甲和具有种植谷物天赋的某乙分别去生产葡萄酒和种植谷物,然后交换他们的产品,与两人不进行交换而各自都不得不为自己生产葡萄酒和谷物相比,某甲能得到更多的
47、谷物,某乙能得到更多的葡萄酒。因而根据比较优势理论,某甲应当专门去生产葡萄酒,而某乙应当专门去种植谷物。美国西方经济学家曼昆在他的教科书中也曾指出,日本在生产汽车上有比较优势,美国在生产食物上有比较优势。因此,日本应该生产多于自己使用需要的汽车,并把一些汽车出口到美国;美国应该生产多于自己消费需要的食物,并把一些食物出口到日本。但是,如果比较优势理论真的成立的话,为什么美国没有变成一个农业国呢?曼昆对此的解释是,每个国家都有许多具有不同利益的公民。当美国出口食物而进口汽车时,对美国农民和对美国汽车工人的影响是不同的。然而,他没有解释,是什么妨碍美国的汽车工人去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成为农民。实际上,
48、远在曼昆之前,也早在马克思之前,就有人指出,“一个有许多葡萄酒而没有谷物的人,同一个有许多谷物而没有葡萄酒的人进行交易,在他们之间,价值50的小麦和价值50的葡萄酒相交换了。这种交换不论对哪一方来说都不是交换价值的增多,因为每一方通过这次行为得到的价值,是和他在交换以前握有的价值相等的。”马克思就此指出,就使用价值来看,交换双方都能得到利益,但在交换价值上,双方都不能得到利益。其原理其实与丰产不丰收相同。实际上,比较优势理论把使用价值当作是商品生产的进而也是市场经济的目的。但是,在商品生产中,使用价值,例如铁水,决不是本身受人喜爱的东西。在市场经济-中,之所以要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是因为而且只是因为只有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才能使劳动凝结在相应的商品上。因而,资本家才会去生产他本人不想要的铁水,以便获得铁水中与其他商品中同样蕴含的价值量。马克思指出,“有人对我们说,自由贸易会引起国际分工,这种分工将规定与每个国家优越的自然条件相适宜的生产。先生们,你们也许认为生产咖啡和砂糖是西印度的自然秉赋吧。二百年以前,跟贸易毫无关系的自然界在那里连一棵咖啡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