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枢密韩太尉书付永升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枢密韩太尉书付永升ppt课件.ppt(4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上枢密韩太尉书,北宋苏辙,生卒年:10391112字号:字子由,自号栾城,颍滨遗老祖籍:四川眉山人。身份:北宋著名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文学成就:记叙文有一唱三叹之声。提出了独到的“文气说”,强调生活体验对创作的重要性。其散文以其独特的风貌卓然自成一家。世称“苏文定公”。有栾城集传世。,作者简介,枢密和太尉都是官职名称。太尉,秦朝设的官,掌管军事,汉代沿用。韩琦,北宋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当过枢密使。随后当过宰相,勋望极高,与范仲淹齐名,并称“韩范”。因为宋朝的枢密执兵政,和汉朝的太尉相似,所以称韩琦为“枢密太尉”。,枢密韩太尉简介,本文是一篇书信体散文(干谒文),也就是求见信,是指古代社会
2、,文人上书当时社会名流表达拜见愿望的书信。由于人们含蓄内敛,不张扬,一些文人为了求得进身的机会,往往十分含蓄地写一些干谒诗,曲折地表露自己的心迹。这类文章类似于现在的求职信。,文体介绍,写作背景介绍,苏辙考中进士之后,未得见身居要职、诗文并擅的韩琦,就写了这封才气横溢的自荐信求见,希望得到韩琦的接见和提携。当时韩琦身为宰相,敢言敢为,时称贤相,威望极高,权重一时,为朝廷柱石。写这封请谒书时,苏辙年方十九,涉世未深、名节未显。他没有屈心抑志、奉承阿谀,而是从作文之道入手,巧妙地把干谒求进之事纳入文学活动的范围,显得高雅拔俗,这不能不让韩琦对这位初出茅庐的后生刮目相看。,本文所说的“气”,大略是指
3、人的气质、修养、精神力量等。苏辙认为“文”不过是“气”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刻意学习写作技法,决然写不出好文章来为文之前必先养气,然而“气可以养而致”,决不是与生俱来,一成不变的。这些观点阐明了文章风格与人的气质修养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后天实践的重要性。,文气论,文气:就作者而言,指培养自己的思想内涵和艺术修养。养气:就作品而言,指充盈于作品中的充沛的精神力量。气:指作者的主观气质,表现于文章,即指文章的气势。,气,二、听朗读,溢,嵩,华,阙,廪,翰,恃,惮,汩,囿,枢,没,慨,恣,y,sng,hu,qu,ln,hn,sh,dn,g,yu,sh,m,ki,z,初读课文 攻克字词,再读课文 疏通文意
4、,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执事:侍从为:写思:钻研之:代词,代指上句中的“为文”至:极浩然之气:正大刚直的精神宽厚宏博:宽大厚重宏伟博大,称:相称周览:遍游豪俊:才智出众的人交游:交往、来往疏荡:挥洒自如,富于变化奇气:奇特的、不同寻常的气概中:胸中,太尉执事:我生性喜好写文章,钻研作文的道理极
5、为深刻。我认为文章是气的外在体现,然而文章不是单靠学习技巧就能写好的,而气经过自身的内在修养却能得到。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正大刚直的精神。”现在看看他的文章,深厚宏大广博,充塞在天地之间,同他气质大小相称。司马迁出行天下,游遍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之地的才智出众的人结交往来,所以他的文章文笔挥洒自如,富于变化,很有不同寻常的气概。这两个人,哪里曾经拿起笔学习这样写文章吗?他们两人的精神气质充满在他们的胸中,表露在他们的外表上,反映在他们的言辞里,表现在他们的文章中,自己是不知不觉而然的。,译文,论点: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段落大意:阐述自己的文学主张,并以孟子和司马迁为例来佐证。,
6、事实论据1:孟子养浩然之气文章宽厚宏博,事实论据 2:司马迁周览天下文章疏荡奇气,(内在修养),(外在阅历),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
7、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有:通”又“乡党:乡里自广:扩大自己的胸襟陈迹:过去的东西以:用来遂:因此,因而汩没:埋没决然舍去:果断离开奇闻壮观:异的事物和宏伟的景象广大:广阔,恣观:尽情观赏慨然:感慨追思奔流:奔腾流泻仰观:瞻仰巨丽:巨大富丽宏辩:宏伟善辩秀伟:秀美魁梧。恃:依靠、依赖惮:忌惮、害怕发:发动侵扰,我苏辙十九岁了。我在家乡所交往的,不过是邻居同乡这一类人。所看到的,不过是几百里之内的景物,没有高大的山脉和广阔的原野去攀登游览来扩大自己的胸襟;诸子百家的著作,虽然没有不阅读的,但这些著作都是古人过去的东西,不足以激发自己的志气。我担心志气因而
8、被埋没,所以断然离开家乡,去寻求天下的奇特的见闻和雄伟的景象,来了解天地的广大。我经过秦朝、汉朝的故都,尽情观赏高大的终南山、嵩山、华山,向北眺望奔腾不息的黄河,感慨地追思古代的英雄豪杰。到了京城,仰视雄伟的天子宫殿,与富有的仓库和广大的城墙、护城河和皇家园林,这才知道天下的巨大富丽。见到翰林学士欧阳公,聆听了他宏大雄辩的议论,看到了他秀美魁伟的容貌,同他的学生、贤能的官员交游,这才知道天下有文才的人都聚集在这里。太尉凭才干和谋略位居天下人之首,全国人依靠您就可以无忧无虑,四方的少数民族惧怕您而不敢侵犯,在朝廷之内,您就像周公、召公一样,辅佐君主,政绩卓著,在外边,您就像方叔、召虎一样,领军出
9、征,战功赫赫,可是我至今还没拜见到您呢。,译文,段落大意:讲述自己实践文学主张,1.开拓心胸志气,出去远游,2.游历名山大川,视野开阔,3.见到欧阳公,知天下文章,4.尚欲见韩太尉 点出主旨,铺垫,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 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且夫:句首发语词,表示下文发议论。不志其大:没有立下大志。志,立志。何为:何用,有什么用处。以为:认为而(感到遗憾)贤人:指太尉。自壮:激励自己,使自己得到提高。尽:穷尽,遍览大观:丰富多彩的景象,这里包括古
10、迹名胜和贤人名流。,况且,一个人从事学习,如果没有立下大志,即使学得很多又有什么用呢?我来到京城,对于山,看见了终南、嵩山、华山的高峻,对于水,看见了黄河的深广,对于人,看见了欧阳公,但是,我因为还没有拜见太尉而感到遗憾。所以希望能够亲睹贤人的风采,听您 一句话以激励我。这样以后,(我)可以遍历天下的宏伟景观而不会有什么遗憾了。,译文,段落大意:申述欲见韩琦的愿望(主旨),1.于山已见终南、嵩、华之高,2.于水已见黄河之大且深,3.于人已见欧阳公宏辩秀伟,4.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尽天下之大观,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升斗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
11、游数年之间。将归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通:通晓,熟悉。吏事:为政做官之事。有取:求取,谋取。所乐:乐意做的事。赐归:经皇帝批准回乡。待选:等待朝廷选用。益治:进一步钻研。益:更加。辱教之:屈尊教导我。这是一种谦逊的说法。,译文,苏辙我还年轻,尚未通晓当官的事务。先前来京都应试,不是为了谋取一官半职。偶然得到,也不是我所喜欢的。然而有幸得到恩赐回家,等待朝廷的选用,使我能在数年之间从容闲暇的度过,我将进一步钻研作文之道,并且学习从政的业务。大尉如果认为我还可以指教,并且屈尊给我以教诲的话,就更使我感到荣幸了。,段落大意:申述自己“生好为文”的初衷,自明心志,文言知
12、识积累,一、通假字,1.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2.辙生十有九年矣:,“见”通“现”,表现,“有”通“又”,二、古今异义,1.此二子者:古义 今义2.入则周公、召公:古义 今义3.出则方叔、召虎:古义 今义,对人的尊称,指儿子,在朝廷做官,进去或进来,在边疆打仗,出去,从里到外,三、一词多义,然:然文不可以学而能 慨然想见古之豪杰 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有:颇有奇气 辙生十有九年矣,游:与燕、赵间豪俊交游 使得优游数年之间,这样,的样子,然而,但是,具有,通“又”,来往,交往,闲暇,故: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 过秦、汉之故都,而:气可以养而致 虽多而何为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以:
13、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 太尉以才略冠天下 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所以,过去的,表顺接,表转折,表并列,用,认为,凭借,其:今观其文章 故其文疏荡 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 听其议论之宏辩 其居家所与游者之: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且夫人之学也 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指孟子,指司马迁,指孟子和司马迁,指苏辙,指欧阳修,助词,的,主谓之间,无义,代词,指苏辙,一词多义,虽虽无所不读虽多而何为生辙生好为文辙生十有九年矣,虽然,即使,生性,出生,见而辙也未之见焉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然故决然舍去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拜见,同“现”,显现,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连词,但是,古今词义,党 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古义:今义:向
14、向之来古义:今义:,古五百家为党,政党、集团,从前,朝向,尝 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古义:今义:游 其居家所与游者古义:今义:,曾经,品尝,交往,游泳,虚词“以”太尉以才略冠天下闻一言以自壮天下之所恃以无忧,介词,凭,连词,来,连词,而,1.作者为何迫切欲见太尉韩琦?,1.观贤人之光耀2.闻一言以自壮3.尽天下之大观,2.文章怎样写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再读课文 回答问题,1.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答:这一段是全文的纲,下面一段就自身经历进一步 对“养气”说展开论述。2.表明作者文学观点的句子是哪一句?答:“文者气之所
15、形。”3.第一段的最后一句印证了前文的哪一句?答:这一句印证了前文“气可以养而致”一句,说明它是通 过人们平时的道德品质的修养而形成的,所以有时自己 并不一定知道。,5.第二层作者写自己出外游学见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1)游秦汉故都、终南山、华山(2)观黄河(3)览京师(4)见欧阳修(5)与其门人贤士游,山川秀丽,慨想古之豪杰,见宫阙之壮,城池之富且大,议论宏辨,容貌秀伟,天下文章聚乎此,6.第3层从哪几方面赞颂了韩琦?请依下列提纲找出相关句子。(1)才略贯天下(2)有政治才能(3)有军事才能,有定国安邦之才,3、在这一段中,作者把韩琦与什么相提并论?你觉得这样好不好?为什么?答:作者将韩琦
16、与名山大川及欧阳修这样的大文豪相提并论。从写作目的来讲,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作者是在表示自己求见韩琦的强烈愿望。但仍脱不了浮夸阿谀之嫌。,作者在文章第一段中如何证明他的观点?答:作者提出观点后,先引用孟子的话为道理论据来证明,然后举孟子,司马迁二人的事例为论据来证明。,文章引用了孟子的话,并举了太史公的事例,是要说明什么问题? 答:以孟子和司马迁作为养气为文的典范,指出怎样“养气”的两个方面,即内在修养和外在阅历。,1.第二段作者为什么“决然舍去”?1)所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 2)所见者:不过数百里之间,不足以自广。 3)所读者:百氏之书,古人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2.作者“决然舍去”
17、的是什么?埋没志气的东西,即古人之陈迹和乡党之人,乡里所见。3.作者“决然舍去”的目的是什么?“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以养其浩然之气。,5.第二段写“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目的是什么?赞颂太尉,表达自己对大尉的瞻仰敬慕之情,从而使太尉高兴,对自己有好感,最终得到太尉的接见6.这段文字如何划分层次?/ 7.这段文字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衬托、对比、夸张,本文是一篇书信体散文。在封建社会,文人上书社会名流表达拜见这种愿望的书信体散文很多,但像苏辙上枢密韩太尉书这样成为名篇佳作的却寥寥无几。本文之所以能长久为人传诵,有两个独特之处:一,作者不像一般拜见者那样在文章中一味的降心辱志,卑词厚谀,而是表现了一种高雅拔俗的姿态;二,提出了激发志气、养气为文的文学见解,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有一定的地位和价值。,本文通过提出与论证“文者气之所形”、“气可以养而致”的观点,以及介绍自己阅历养气的情况,提出了求见太尉以助其养气作文且学为政的愿望,表达了作者仰慕贤者、渴求一见的心情。,文章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