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Y流通经济学.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644062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LY流通经济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LY流通经济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LY流通经济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LY流通经济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LY流通经济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LY流通经济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LY流通经济学.docx(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流通经济学导论一、马克思经济思想中的流通理论评析1、马克思的流通思想主要集中在资本论第二卷。马克思的流通概念主要包括三个含义,即商品流通、货币流通和资本流通。商品流通主要是指简单的山坡流通,即先卖后买。马克思曾对商品流通这样定义:“每个商品的形态变化所形成的循环,同其他商品的循环不可分割地交错在一起,这全部过程就表现为商品流通”。他强调了商品流通时一系列无休止的社会性交换行为。货币流通不过是商品流通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而已,即总是伴随着商品流通的产生,并随着商品流通停止而停止。资本流通即货币作为流通的起点首先转化为商品,然后商品再转化为货币。(1)马克思的流通理论主要在以下三个流通公式中体现,即总

2、资本流通公式、小流通公式和大流通公式(2)马克思主义流通理论分析的历史进步性表现在以下方面:(a)马克思经济理论研究的出发点是商品,而商品是以交换为前提的,区别商品与产品的唯一特征是交换,从而将交换、流通摆上了经济问题的核心问题。(b)马克思研究的商品经济社会的基本特征在于商品流通,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具有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的经济形势”,商品流通反映的是微观主体之间交互活动的总体,从宏观角度探讨商品经济,无疑应更多地探讨商品流通问题。(c)资本流通是发达的商品流通。从简单商品流通W-G-W,到发达的商品流通G-W-G,流通的形式和本质都发生了变化,变化的核心是,由简单的商品

3、流通中对使用价值的追逐转化为发达的商品流通中最价值增值的追逐。(d)资本主义的根本弊病在于商品流通不能实现,正是由于资本主义条件下流通无法实现,马克思才从根本上提出了对资本主义制度的质疑,流通经济理论才成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特征。马克思的商品流通理论至少在以下两点上是有现实意义的:第一,流通方式决定于生产方式,商品流通是商品生产方式或市场经济体制决定的唯一解,因此,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物的流通也必然采取商品流通方式,而且进入流通的商品不仅包括消费品和生产资料,而且还包括劳动力、信息、资本、技术等等生产要素;第二,商品流通的两个前提条件是商品所有者“必须彼此承认对方是私有者”,以及“一方只

4、有符合另一方地意志”,因此,要进行商品流通,首先必须有一个完善的产权制度,以创造出不同的“商品所有者”,其次,每一商品所有者必须认真考虑对方的需求,也就是商品所有者至少要做到“利己不损人”。这是市场经济社会必须具有的最基本的商业道德。二、西方主流经济思想中流通理论缺失的成因剖析当代西方经济学源自于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古典政治经济学正是始于对流通的研究,17C20S初,英国启蒙经济学家托马斯出版了英国来自对外贸易的财富一书,将流通视为“财富的源泉”,成为“重商主义”的代表,但自古典微观经济学产生后,西方经济学理论开始脱离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向,转向对市场均衡的一般性研究,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

5、,以折衷主义手法把供求论、生产费用论、边际效用论、边际生产力论等融合在一起,建立了一个以完全竞争为前提、以均衡价格论为核心的经济学体系。在此之后,流通不再被作为一个单独的研究内容被抽象和淡化,逐渐从西方主流经济学中消失。 1、主流经济学的理论传统和流通产业的产业特征:主流西方经济学将精力集中在不影响市场私有产权基础上的制度设计和制度研究。传统的“看不见的手”和“瓦尔拉斯均衡”便是强调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可以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随着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问题的提出新古典经济学又提出了制度分析学和机制设置理论。按照其思维,主要机制问题解决了效率便可以提高。流通问题也就不成为其问题,就行业特性而言,流通

6、属于竞争性领域,不在公共产品和管制的范畴内。如果对流通产业进行直接调节,违背了古典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传统。2、从动态角度看,“路径依赖”造成了主流西方经济学与流通理论的“不兼容”,19c70s“边际革命”的兴起,导致了主流西方经济学发展路径的变化,并形成了路径依赖。在经济大师的著作中很少提到“流通”一词,也没有关于流通理论的专门论述。当代西方主流经济思想的基本特征(当代西方经济学对流通理论研究的抽象、转移和扩展)西方主流经济学研究方法发生变化:1、自古典微观经济学产生后,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开始脱离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向,转向对市场均衡的一般性研究:“供求二分法” 研究与流通研究的对比分析2、主

7、流经济学对流通问题的研究开始侧重于国际贸易 3、现代营销学的出现:企业绕过中间商销售产品,流通成为可有可无,从而使流通问题的研究被进一步边缘化4、在绝大多数西方国家经济学中,没有诸如: 贸易经济学(Commerce Economics)、商业经济学(Business Economics)、流通经济学(Circulation Economics )等概念 .5、西方主流经济学中的流通理论与实践(参阅李诚论文)三、如何认识发展中国家流通经济问题研究的重要性?1、流通在经济发展中国家的地位日益重要,完善流通理论,强化流通实践具有客观必要性。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已经摆脱了各项资源短缺的

8、压力,流通由于对生产的引导、对消费的促进作用,已经不再是附属、配套,而直接成为经济的主导、核心,再也不容忽视,尤其是目前中国正面临工业化中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关键时期,加速实现生产结构的优化,推进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都离不开流通。为避免中国经济盲目发展、低水平发展,防止出现新的流通瓶颈,促使流通的功能高效率发挥,需要重视流通理论的研究。2、发展中国家的经济问题常常出现在流通领域:(1)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高速增长,供求矛盾尖锐,市场波动大,流通压力也大。(2)由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处于流通环节的商品大量增加,流通渠道、流通能力、流通网络不适应的情况十分严重。(3)供求环节的结构矛盾在发展中国家

9、表现更为严重。(4)发展中国家随着市场扩大,与进出口相关问题众多,流通问题在国际贸易活动中表现得非常多见。3、我国长期以来流通理论缺失及原因分析(1)历史遗留:这与长期以来经济工作的计划性、片面以生产为主导等短缺经济社会现实是分不开的。(2)西方经济思想的影响。4、中国现状流通问题及其主要表现,如:流通渠道组织结构问题(渠道、结点、网点、业态等)流通费用与流通效率的合理界定与评价问题商业资本与产业资本的分立与融和问题 第一章一、 广义的流通与狭义的流通广义的流通是指整个流通过程中资金运动的过程,主要以价值形式表现的社会再生产过程为研究对象,同时将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研究统统纳入流通的研

10、究范畴,以资本运动为研究对象,其主要的研究视角是以资金为核心展开,研究对象应该是与社会总资金运动有关的领域,除了商品流通,还涉及到了货币流通、资本流通、劳动流通、产权流通和信息流通等。宋则在中国流通现代化报告中将其定义为:在实体经济范畴内,由商品流通直接引起或与商品流通直接有关、直接由其派生并直接为其服务的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总和或总称。狭义的流通是指整个流通过程中商品运动的过程,主要以具体的商品或服务为流通对象,对流通问题的研究重在商品的现实运动。狭义流通的理论范畴及主要的研究视角均围绕“商品”这一核心展开,将流通问题的研究重点放在与商品运动直接有关的领域。狭义商品流通是广义资金流通

11、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张绪昌在流通经济学重将其定义为:专门组织商品流通,媒介社会商品交换,为卖而买,并借此谋取流通利润的特殊买卖活动。二、对流通功能的认识流通的功能可以分为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流通的基本功能是指流通自其出现起,本身所固有的功能。流通的基本功能有连接供求功能、媒介功能、时空功能、利益实现五个方面。1、链接供求功能,即流通路径功能。流通最基本的功能是调节商品生产与需求方的矛盾,将需求方所希望的质量、数量和价格的商品,在需求者希望的地点、时间,送达需求者手中。“流通路径”说:由日本经济学家林 周二提出。如果把路径比作是一条连接A、B两城的交通要道,对于流通

12、而言,位于路径上的路径者(C)是连接生产厂家(M)和用户(U)的通道(见图示)。 A 城道 路B 城 (图1)道路示意图生产者(M)路径者(C)消费者(U)该理论突出了流通在链接供求关系中的重要性。2、媒介交换功能,G-W-G媒介交换的功能,促进了专业化的发展,进而对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起推动作用。3、时空调节功能从本质上说,流通的效能体现在能减少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耽搁或停顿及优化经济结构,尤其是发达的商品流通,流通的效能高低体现在其是否能以最低的资源和最小的人力耗费,在最短的时间内将产品送至消费领域或再生产领域,减少耽搁或停顿是对流通效能的天然本质要求。流通能打破生产和消费在时间、空间和集散方面

13、的更大限制,可以在更长的时间、更远的地区、更集中或更分散的条件下进行商品交换,因而能够促进更大规模生产的发展,并在更大的范围内满足消费者的需要。4、平衡供求功能流通对供求双方的作用不是简单的牵线搭桥式联结,更重要的还在于在联结过程中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向双方传递供求信息,促使双方调整生产与消费行为,以达到供给和需求之间新的平衡。5、利益实现功能流通主体在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通过媒介交换的活动,把产品从生产者手中全部,顺畅地转移到消费者手中,并通过贱卖贵卖获取经济利益,促使所有商品都完成了价值实现。生产者获得货币补偿,消费者得到想要的商品。流通的衍生功能:1、流通的经济增长功能。 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

14、看,经济增长、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加并非只由生产部门创造,而是由社会经济各部门共同创造的,所有社会经济部门都参与了国民生产总值的创造,因此都具有经济增长的功能。流通不仅能推动经济的增长,而且本身就能够带来经济增长。2、流通的刺激消费需求功能 发达、完善的流通业能为消费者提供充分的消费便利,满足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后对奢侈品、生活享受品,以及休闲娱乐消费的需要,通畅、高效、高质量的流通渠道、流通服务,适应消费者的实际需要,能将其消费潜力最大程度地激发出来。在一个需求不足的疲软市场中,流通的这项功能显得尤其重要。3、流通的效率实现功能 流通的效率实现功能体现在其对供求双方的时空效率与交易效率的提升与实现

15、上。流通的时空效率体现在其创造的效用价值上,亦即流通创造了商品或服务的时间与空间效用,这些效用与商品或服务本身的效用融为一体,构成商品和服务的总价值。流通的交易效率体现在其低交易成本上,特别是当流通部门采用了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后,不仅可以使流通过程的效率大大提高,而且也使得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的效率大大提高,从而使整个经济运行的效率提高。三、“微笑曲线”与流通功能的关系的认识 台湾宏基集团的创始人施振荣先生于20世纪80年代创立了“微笑曲线”理论,对现代流通产业作了形象的阐释。施振荣先生经过实证分析得出,制造业的价值链附加值最高的“战略环节”是研发和销售渠道,而处于中下游的制造环节附加值是最

16、低的,他形象地用“微笑曲线”加以模拟。该曲线是一条说明产业附加值的曲线,从横轴来看,从左至右代表着产业的上、中、下游,左边是研发,中间是制造,右是销售;纵轴代表产业附加值的高低。流通,尤其是流通渠道对于生产企业的意义,最直观的是体现在对生产企业静态产品的销售与利润的获取上。流通渠道是生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方面,拥有完善、通畅、可控的流通渠道体系,生产企业能将产品快速、低耗地从产地分销到全国各地乃至全世界,尤其是一个产品日趋同质化、供大于求的市场环境中,谁拥有了高效的产品流通分销渠道,谁就有望掌控市场。 售后服务 销售 组装零部件生产 低高下游 业务工序附加价值研发上游利润空间大利润空间大利润

17、空间小 微笑曲线增图见汪资料(渠道延长说、渠道缩短说。你认为哪种观点将会是中国流通渠道发展趋势)(流通与贸易、商业、营销、分销、交换(交易)的区别与联系)(流通理论学科与商科的关系)第二章一、分析流通活动的构成要素(主、客体;四要素;流通网络等)流通活动的主体是指监护商品进入流通网络,并使之在网络中运行的独立当事人,通常指流通当事人。其包括所有参与流通活动的出让方与受让方,以及所有帮助实现商品流转的流通产业体,生产者、中间商、消费者均是流通的主体。狭义的流通主体主要是指批发商、代理商、零售商、物流商。流通客体是指流通中的商品,亦即处在流通领域中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流通的客体作为商品,一般具有价

18、值和使用价值双重属性。该商品可以分为广义的商品和狭义的商品。广义的商品范围包括有形的商品、无形的商品与生产要素的流通。狭义商品指有形商品与服务商品,且以实物型商品为主。其运行目标:将商品从生产领域尽快转移到消费领域,以满足消费需要流通活动四要素是指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1)商流是指商品再由供给者向需求者转移时,商品预期等价物的交换和商品所有权的转移活动,包括购、销等商品交易活动以及商品信息活动。(2)物流是指物质资料的物理性移动,即经济社会中物质实体的流动过程。其主要包括运输、储存、配送、装卸与搬运、包装、流通加工。(3)资金流指在实体中由商流和物流所引起的资金运动的全过程,包括资金的

19、支付、预付、占用、借贷、偿还、结算等。(4)信息流是指流通过程中由商流、物流、资金流等引起的相关信息交互运动,是一切流通信息的产生、加工、储存和传递。信息流的功能在于沟通联系、引导协调、决策引导和价值增值。 流通网络:商品流通表现为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双重运动。商品使用价值在流通过程中以商品实体形态表现出来,并在流通中沿着一定的线路运动。无数商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运动所经过的线路和过程,构成纵横交错的流通网络。二、流通四要素的作用与实现障碍分析1、商流商流是指商品再由供给者向需求者转移时,商品预期等价物的交换和商品所有权的转移活动,包括购、销等商品交易活动以及商品信息活动。商流活动可以克服生

20、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社会距离,实现商品所有权的转移,创造商品所有权效用,最终实现商品价值。商流实现的前提:所有权关系明晰化商流的功能:(1)实现商品价值的功能。商流过程实现从W-G的售卖过程,把商品所有权由生产者转移给消费者,实现商品的价值。(2)引导生产的功能。商流过程实现从G-W的购买过程,将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所有权由生产者转移给消费者,使得生产得以开展。(3)合理配置资源的功能。商流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了一个相互选择的机会,引导生产按照社会需要进行,在这一过程中,由于交易主体和强烈的利益动机,必然促使社会资源向经济效益高的部门流动,使社会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商流实现的阻碍因素:(1)、体制与

21、观念等主观因素的制约:重生产、轻流通,对流通地位与重要性的认识不足;流通主体的所有权关系部明晰,可能导致商品所有权转移不畅。(2)、信息渠道的制约:企业信息渠道不畅,产销之间缺乏及时、准确的信息沟通导致的滞销与积压。(3)、流通渠道制约:市场机制不健全,中间环节过多,流转渠道混乱、流通费用高,信息误导等(4)、价格的合理性制约:企业定价不准确或受政策限制,延缓从(W-G)或(G-W)的实现。2、物流物流是指物质资料的物理性移动,即经济社会中物质实体的流动过程。其主要包括运输、储存、配送、装卸与搬运、包装、流通加工。特性:广泛性、生产性、系统性物流的七大功能:运输:决定流通规模与范围、时间,流通

22、经济与社会效益;储存:维持储存物质的使用价值,克服产品在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时间差异,强化质量管理;配送:提高流通的经济效益,降低生产企业库存成本,完善运输过程;装卸与搬运:影响流通质量、降低物流成本、加快物流速度;包装:便利商品流通、保护商品功能、促进和扩大销售、方便和指导消费;流通加工:方便用户,更好地满足需要,促进资源的合理运用;提高加工效率提高运输效率,减少流通费。3、资金流资金流指在实体中由商流和物流所引起的资金运动的全过程,包括资金的支付、预付、占用、借贷、偿还、结算等。生产者批发者零售者消费者货币流:货币所有权转移4、信息流信息流是指流通过程中由商流、物流、资金流等引起的相关信息交互

23、运动,是一切流通信息的产生、加工、储存和传递。信息流的功能在于沟通联系、引导协调、决策引导和价值增值。生产者批发者零售者消费者信息流:信息的转移过程三、物流现代化的内涵、意义物流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以流通体制的优化和多元化、规模化、管制制度化、组织社会化和专业化、劳动手段先进、劳动者高素质为标志,以系统性、动态性、经济性、综合性为特征,包含了物流装备设施技术的现代化,物流组织管理方法的现代化等方面的内容。(1)运输系统现代化(运输线路开发、运载工具发展、运输管理自动化)(2)仓储系统现代化(机械化、自动化、多样化、信息化)(3)包装标准化(4)信息处理现代化现代物流就是现代管理制度、管

24、理组织、管理技术、管理方法在物流中的运用,具体包括物流专业化、管理系统化、运输合理化、仓储自动化、包装服务标准化、装卸机械化、加式配送一体化、信息网络化。现代物流联结社会生产的各个部分,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现代物流的发展是生产社会化、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现代物流能节约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狭义与社会效益。现代物流和传统物流相比有很大的优势:第一,有利于缩短流通时间;第二,有利于开展现代贸易;第三,有利于缩短经济联系空间;第四,有利于减少社会库存量;第五,有利于减少流通费用等。由于物流活动渗透与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打造技术现代化,活动社会化的现代物流体系,建立健全社会物流信

25、息系统,将从根本上提高物流效率,缩短商品和原料在流通环节的停滞,减少产品的库存积压,节约流动资本,提高社会资金的利用效率,从而对流通产业整体效率的提高起决定性的作用。现代物流的主动性表现在物流活动嵌入到整个企业管理的全过程中。物流承担方更多的介入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活动,参与企业采购、生产、销售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以便在企业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提供增值服务,与企业主体经营活动共同发挥作用,构筑起现代企业核心,竞争优势,企业之间的竞争要多的表现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四、根据流通渠道、节点、网点、业态等的特点,剖析流通运行的复杂性表现。流通渠道是商品从生产环节进入消费环节的组织序列流通渠道一般按照中间商的

26、多少,大致可分为四个级别:零级渠道;一级渠道;二级渠道;三级渠道。在这四个级别的流通渠道中,中间商越多,中间流通环节越复杂,流通渠道就越长;反之,中间商越少,中间流通环节简单,流通渠道就越短。(1)、按是否存在中间商,流通渠道可分为“直接渠道”与“间接渠道”;(2)、按流通中间环节的多少,流通渠道可分为“长渠道”与“短渠道”;(3)、按渠道中流通企业数量的多少,流通渠道可分为“宽渠道”与“窄渠道”;(4)、按渠道结点完成的商品流转数量的多少,流通渠道可分为“批发渠道”与“零售渠道”。流通节点是商品流通网络中连接流通线路的结节之处,一般也是供求双方直接见面的地方,通常表现为具体的交易市场。一般情

27、况下,流通环节越多、渠道越长,相应的流通节点就越多。流通网点通常是指零售营业网点。是从事商品流通、为生产经营和生活服务的单体商业经营场所。流通网点的多少,反映了流通渠道的宽窄程度。网点多,意味着产品进入消费领域的实体路径多,反之则实体路径少。过于分散、小型化的流通网点通常效率低下,现代化的流通技术难以引进,规模效益发挥困难。网点的业态指网点的经营方式,如购物中心,超市等。业种指网点的经营范围,如建材、陶瓷、服装销售等。流通运行的复杂性:(1)流通运行的有限性与无限性。商品流通是多个的买卖行为,可以通过前者的出卖后者的购买连接起来,能够依靠买卖环节的增加而向前延伸,发展商品流通过程。商品流通延伸

28、的无限性,使它能够突破生产和消费的空间局限,这就是流通的无限性。但是商品流通并不是无休止的延长,商品流通时间受商品使用价值的存在时间制约,商品的集散程度受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集散状况制约,因而在客观上要求商品流通过程要有一定的限度,这就是流通的有限性,(2)流通运行的连续性与间歇性。再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的连续性规定商品流通是一个不断连续的过程。在流通过程的买卖序列中,前后的买卖环节之间就存在着间歇,商品产销在时间上的差异会形成流通的间歇。(3)流通运行的总体性与阶段性。商品流通的总体性指商品流通必须到达最后销售环节并把商品转卖给消费者,但是如果在此之前突然中断,那么无论商品已经被转卖了多少次,商品

29、流通的目的都不能实现,就会失去它的本来意义,这是流通运行的总体性。但是流通过程是分阶段的,每个阶段都是相对独立的,有自己的特点和运动规律。(4)流通运行的并行性与交织性。商品流通是在市场上进行的,有许多商品流通过程并行地进行着,这是商品流通运行的并行性。同时,平行的流通过程之间在横向上往往发生联系。(5)流通运行的运动性与更新性。流通运行的运动性指商品流通的运动是靠商品在空间上的直接位移,也不是所有者之间无代价的转让,而是要靠买卖,靠价值形态的不断转换,成为各交换价值彼此之间的发展的运动。此外每个流通主体周而复始的循环所构成的周转在运动中相衔接,构成整个商品流通不断更新的运动进程。(6)流通运

30、行的表面性与内在性。从表面上看商品流通是商品从生产者手中一步步地转到消费者手中,但是流通运行在商品交易的背后,更深层次地体现了流通主体之间的内在利益关系。(7)流通运行的制约性与灵活性。商品流通的格局和过程有其客观要求的秩序,不能主观任意规定,这是流通运行的制约性。商品流通的制约性并不等于它是在既定模式下僵化地存在和刻板地运行,相反,商品流通富有灵活性。(8)流通运行的趋向性与趋利性。生产的目的决定商品流通的归宿,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商品流通的归宿是为了使商品得以最终卖给消费者,但商品的运动要以所有者的利益为动力,正是利益动机的推动,使商品从一个所有者手中转让到另一个所有者手中,这就是流通运

31、行的趋向性与趋利性。五、流通主客体连接要素(价格)的构成与计算第一节复习思考题(基于分工理论的专业化流通产业出现的意义)(如何看待专业化流通机构出现后生产企业商业化回归)一、阅读并阐述流通基础产业论、主导产业论、战略产业论的主要思想流通基础产业论:人大教授黄国雄(2003)等提出。认为:第一,流通业“实质”是一个基础性的产业,具有衡量基础产业所具有的五个基本特点:即社会化、关联度、贡献率、就业比、不可替代性。第二,另外一个重要的立论点就是:流通产业是生产性产业。认为凡是能够创造价值的人类活动,不论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属于生产性劳动。流通产业既提供有形商品,也提供无形服务,所

32、以也应该是生产性产业。流通先导产业论:刘国光(2001)等经济学家提出。认为当买方市场逐渐形成,经济从资源约束型、供给约束型变为市场约束型和需求约束型的时候,流通产业的地位就提高了,成为启动市场经济、并使之周而复始运行的起点,流通产业因而从末端产业升为先导产业。指出流通先导性的三个方面:(1)引导生产。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产品如何销售,都由市场需求决定,即“以销定供”、“以需定产”。(2)促进消费。通过流通产业启动、扩大消费。(3)产业关联。通过流通的转换功能,改变商品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促进生产和消费的统一。流通战略产业论:冉净斐、刘子峰等(2006)从以下方面阐述

33、其战略性:产业关联度高;事关国家经济安全;对经济增长贡献大;能扩大内需和增加就业等,流通产业作为战略产业的理论依据主要在于流通产业竞争力以已经成为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流通产业在我国目前经济作用中的地位看,流通产业完全符合战略产业的特征,应该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战略产业。二、专业化流通机构的产生机理分析 1、分工效率与专业化流通组织产生机理分析从分工理论分析,人类社会的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将商人独立出来,商人活动具有“双优”的本质和功能:在时间上“消灭耽搁迟滞,库存积压和断档脱销”,加快节奏、优化经济流程;在空间上“消灭无效生产、优化资源配置、优化产业结构”现代商业活动以其专业化、规模化

34、、与生产的和谐互动发展功能,越来越呈现出独特的优势,并且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商品停留在流通环节中的时间和数量的不断增加,专业化的流通组织流通产业得以形成。2、中间层组织理论与专业化流通组织产生机理从中间层组织理论分析,中间商的存在比产销直接交换具有更大的优势:减少交易成本;集中和分散风险;减少配对和搜寻的成本;减少逆向选择,化解“柠檬市场”。减轻道德风险和机会主义;通过放权来促使守约。中间层组织理论为专业化流通组织的形成于发展提供了支撑。3、平台经济理论与专业化流通组织产生机理流通平台式隶属于流通领域中的交易空间或场所,这一空间或场所能集中流通企业自身的优势资源,如经营手段、客户资源、企业

35、品牌、人力资源、营销网络等各种资源。它可存在于现实世界,也可以存在于虚拟网络空间。该空间引导或促成双方或者多方客户之间的交易,并且通过收取恰当的费用而努力吸引交易各方使用空间或场所,最终最求收益最大化。流通平台一把吗应具备以下能力:1、支撑业务空间扩展的能力;2、集成企业内外部经营要素的能力;3、辐射和扩散企业经营优势的能力;4、推进企业构建良好商业生态环境的能力。一个成功的流通平台通常具备中介交易活动与降低交易成本这两大基本功能。三、专业化分工三阶段效率理论及其对现代专业化流通产业发展的意义分工的优势在于它提高了经济运行的效率,对分工效率来源问题的认识大致可归纳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分工

36、效率主要集中在天然的外在优势上,即从专业化比较优势角度解释分工效率,例如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第二阶段,分工效率被从规模经济角度解释分工效率,例如马歇尔强调组织内部或外部成员共同使用某种资源,产生规模效益从而降低了成本。第三阶段,分工效率的实现越来越多地依赖于不同目的的劳动之间的协同。第一与第二阶段的分工效率实际也可以从协调角度加以解释:优势经济体现的是个体之间分立劳动的协调得以互补优势;规模经济体现了组织内外资源的协调;分工效率发展到第三阶段,协调经济则成为一种显性、全方位的协调效率,分工能否产生效率,取决于分工后关系的协调。人类社会的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将商人独立出来,商人活动具有“双优”的

37、本质和功能:在时间上“消灭耽搁迟滞,库存积压和断档脱销”,加快节奏、优化经济流程;在空间上“消灭无效生产、优化资源配置、优化产业结构”现代商业活动以其专业化、规模化、与生产的和谐互动发展功能,越来越呈现出独特的优势,并且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商品停留在流通环节中的时间和数量的不断增加,专业化的流通组织流通产业得以形成。四、写作与思考:流通产业发展、产业链系统和谐、价值链提升基于中国生产制造与流通产业融和与分离的思考第二节复习思考一、几种主要零售业态的含义与特点零售业态定义:零售企业为满足不同的消需求进行相应的要素组合而形成的不同经营形态。主要特征:是一种零售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的外在表现,这种

38、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能让消费者容易识别,诸如消费者很容易将一家店铺归类于百货商店、超级市场、专卖店等形式;业态的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是根据不同消费需求和目标顾客而形成的,没一种零售业态都是为了满足某一特定目标市场需求而存在;目标市场需求决定了零售商店的经营效率,只有采取与目标市场需求相适应的零售业态形式,零售商店的经营才是有效益的,否则难以立足。1、百货商店:定义:在一个建筑物内,经营诺干大类商品,实行统一管理,分区销售,满足顾客对时尚商品多样化选择需求的零售业态。 经营特征:经营商品种类齐全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位于城市繁荣区、交通要道和郊区购物中心;商品部门化管理;采取柜台销售与自选销售结合方式

39、;为顾客提供一系列服务,良好的形象。态结构特点:(1)选址中心商业区(2)商品结构经营纺织品、家庭服饰、家具和用具,一般更强调服饰而不经营主要的用具。(3)商圈辐射整个地区(4)目标顾客全地区(5)规模较大(上万平方米)(6)商品售卖方式一对一服务(7)服务功能较完善(8)管理信息系统较弱,是传统销售方式(9)商店设施较全面2、购物中心:定义:是指多种零售店铺、服务设施集中在由企业有计划地开发、管理、运营的一个建筑物内或一个区域内,向消费者提供综合性服务的商业集合体。结构特点:由发起者有计划地开发,实行商业型公司管理,中心内设商店管理委员会,开展广告宣传等共同活动,实行统一管理。内部结构由百货

40、店或超级市场作为核心店,以及各类专业店、专卖店等零售业态和餐饮、娱乐设施构成。服务功能齐全,集零售、餐饮、娱乐为一体。根据销售面积,设相应规模的停车场。选址为中心商业区或城乡结合部的交通要道。商圈根据不同经营规模、经营商品而定。设施豪华、店堂典雅,实行卖场租赁制。目标顾客为流动顾客为主。3、超级市场:定义:是开架售货,集中收款,满足社区消费者日常生活需要的零售业态。根据商品结构的不同,可以分为食品超市和综合超市。经营特点:自助服务与一次结算为经营方式;食品和日常用品为主要经营品种;以大量销售为经营原则;以低费用和高周转为经营特色;以廉价销售为经营方针 6、拥有较高流通效率;4、专业店:定义:以

41、专门经营某一大类商品为主的零售业态。 一般配备有丰富专业知识的销售人员和适当的售后服务,满足消费者对某大类商品的选择需求。业态结构特点: 选址多样化,多数店设在繁华商业区、商店街或百货店、购物中心内。;营业面积根据主营商品特点而定。;商品结构体现专业性、深度性、品种丰富,选择余地大,主营商品占经营商品的90%。;经营的商品、品牌具有自己的特色。;采取定价销售和开架面售。;从业人员需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适合于专业店经营的商品种类及品种5、专卖店:定义:指专门经营或授权经营制造商品牌,适应消费者对品牌选择需求和中间商品牌的零售业态。(品牌店)业态结构特点:1、选址在繁华商业区、商店街或百货店、购

42、物中心内。2、营业面积根据经营商品的特点而定。3、商品结构以著名品牌、大众品牌为主。4、销售体现量小、质优、高毛利。5、商店的陈列、照明、包装、广告讲究。6、采取定价销售和开架面售。7、注重品牌名声、从业人员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并提供专业知识性服务。专卖店业态结构特点 6、便利店:定义:是超级市场发展到相对较为成熟的阶段后,从超级市场中分化出来,以满足顾客便利性需求为主要目的的零售业态。特点:(1)、距离的便利性;(2)、购物的便利性;(3)、时间的便利性;(4)、服务的便利性作用:便利店的出现克服了超市购物不便,满足了消费者生活节奏加快的现实需要,发展前景远大。二、零售业态演进理论的认识

43、(零售轮转说、手风琴理论的图示)零售轮转理论:又被称作车轮理论,是美国哈佛商学院零售专家马克奈尔教授1958年提出,是零售业态变迁理论的早期假说。围绕满足消费者需要为重点,描述各种零售业态的发生与发展情形。主要观点: 一个新的创新型零售商开始进入市场时,最初都采取低成本、低毛利、低价格的经营政策,从而在与业内原有零售商的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 当它取得成功时,必然会引起他人效仿,结果激烈的竞争促使其不得不采取价格以外的竞争策略,诸如增加服务、改善店内环境,这势必会增加费用支出,使之转化为高费用、高价格、高毛利的零售组织。 其结果则导致了这个创新型零售商丧失了当初的低价业态的性质,从而又导致另一个

44、新的创新型零售商的进入。 同样,这个新进入的创新型零售商仍会重复刚才那个创新型零售商所走过的道路,进行下一次轮转。 图示手风琴理论又称为伸缩模式,由布兰德于1963年首先提出,经霍兰德(1966年加以发展并命名。也有人把它称为综合化与专业化的循环理论。该理论从商品组合宽度的扩大与缩小的角度阐述零售组织循环思想,并解释新业态的产生。美国等西方国家零售业发展经历了综合化-专业化-综合化等的反复循环时期:第一阶段:杂货店时期(综合化时期)第二阶段:专业店时期(专业化时期)第三阶段:百货店时期(综合化时期)第四阶段:超市、便利店时期(专业化时期)第五阶段:购物中心、商业街(综合化时期)。零售组织循环周

45、期示意图三、批发商困境产生的原因及“批发革命”思想内容与现实意义批发商业面临的困境:1、生产企业自建渠道与环节压缩;2、大型零售商的兴起,零售商对批发业渗透;3、电子商务兴起的冲击;4、产业结构升级转换对专业市场形成挑战,批发市场萎缩。批发商困境产生的原因:传统批发市场信誉不高,产品假冒伪劣多,质量隐患大 1、超市、连锁店、仓储式商场以及总经销、总代理等各种现代销售组织形式不断发展,与专业市场相比这些销售组织形式具有质量可靠及与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后价格偏好趋势,品牌偏好趋强的倾向相交的产品优势。 2、国内以大企业为核心的中小企业共享式销售网络逐步形成。 3、从我国工业化发展的进程看,也面临着从

46、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工业化初期进入到以重工业化为主导产业的工业化中期阶段。迫切需要提升产业结构,由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向重化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移这势必对于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高度耦合的专业市场形成严重的影响。批发革命思想:1、批发资本多元:生产与零售业资本均大量快速注入流通领域。2、批发企业模糊化,职能综合化:不少企业的法律身份或存在形式是物流中心等。3、批发经营机构大型化4、批发经营方式信息化5、产业链整合与批发商业发展思路现实意义:专业批发市场的未来发展:(1)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渠道开发功能,成为彻底改变制造商无知名产品、无核心技术、无销售渠道、无商业信誉“四无”局面的重要基地;(2)培养成

47、为国内外知名的出口基地和国际化采购中心;(3)创新要在与提高市场集中度、培育现代化批发商,从批发市场建设走向对现代化大批发商、大代理商、大经销商的培育,从外延扩张走向内涵发展。 我国特殊国情地域发展部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交通通讯相对落后,信息渠道相对不畅,决定了批发市场业态仍会继续存在下去,但面临改造提升需要。(1)宏观批发市场的管理创新,向法制化转变。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批发市场作为市场经济的一种形式,必须通过法律手段进行规范化发展。(2)实现批发市场的组织创新,向质的提高转变。走出传统的只注重数量增加,而忽视优化市场质量的发展模式,在重视市场建设的同时,加强市场软件建设,完成市场由外延扩张向内涵发展的过渡。(3)实现批发市场交易方式的创新,向集约型转变。从世界批发市场发展趋势来看,批发市场必须具备“商品集散、财务结算、信息传播和形成价格”四大功能。因此中国批发市场的发展必须围绕上述的宏观进行完善。(4)实现批发市场形象创新,向成长优质产品的集散地转变。(5)实现批发市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