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经济分析方法介绍.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645787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57.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主要经济分析方法介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主要经济分析方法介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主要经济分析方法介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主要经济分析方法介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主要经济分析方法介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主要经济分析方法介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主要经济分析方法介绍.docx(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讲 主要经济分析方法介绍赵德友微观经济学研究如何使企业的利润最大化。宏观经济学主要研究如何实现四大调控目标即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一、经济总量、速度、结构分析1经济发展速度(1)生产总值名义发展速度名义发展速度不反映生产规模的物量发展,因此计算发展速度一律使用可比价格或不变价格。(2)生产总值实际发展速度 生产总值平减指数又叫通货膨胀指数。(3)各产业增加值的发展速度(略)(4)环比发展速度设第t年的生产总值为yt设第t-1年的生产总值为Yt-1,则第t年的环比发展速度Rt为:(5)定基发展速度设第k年的生产总值为yk ,第k+t年的生产总值为yk+t,则第k

2、+t年对第k年的定基发展速度Sk+t,k为:定基发展速度与环比发展速度的关系为:2经济增长速度增长速度等于增长量与基期水平之比。环比增长速度rt为:第k+t年对第k年的定基增长速度sk+t,k为:环比经济增长速度rt=环比发展速度Rt-100%定基增长速度sk+t,k=定基发展速度Sk+t,k-100%3平均发展速度和平均增长速度第k+t年对第k年的平均发展速度gk+t,k为:第k+t年对第k年的平均增长速度hk+t,k为:=平均发展速度-100%4人均生产总值及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1)人均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用常住人口而不是用户籍人口计算。户籍人口:指公民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已

3、在其经常居住地的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常住户口的人。常住人口指实际经常居住在某地区一定时间(指半年以上)的人口。主要包括:除去离开本地半年以上(不包括在国外工作或学习的人)的全部常住本地的户籍人口;户口在外地,但在本地居住半年以上者,或离开户口地半年以上而调查时在本地居住的人口;调查时居住在本地,但在任何地方都没有登记常住户口,如手持户口迁移证、出生证、退伍证、劳改劳教释放证等尚未办理常住户口的人,即所谓“口袋户口”的人。小康生活标准:按照1980年价格1980年汇率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800美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标准:按照2000年价格2000年汇率计算的人均生产总值3000美元。(2)人均生

4、产总值发展速度和增长速度人均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人均生产总值发展速度-100%(3)人均生产总值发展速度与生产总值发展速度的关系=5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1)产业部门贡献率和拉动点数产业部门的贡献率是指各产业部门的增加值增量占GDP增量的比重,拉动点数是产业部门增加值增量与基期GDP之比,表示经济增长率中有多少个百分点是该产业拉动的。若用y代表GDP,t代表年度,则t年经济增长率的计算公式为: 假设整个经济活动被划分成n个产业部门,用表示t年第i产业部门的增加值,则上式可改写为:其中,就是产业部门i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点数。它是t年产业部门i增加值增量与t-1年GDP之比。将上式两端同除以,则有:

5、其中 ,就是产业部门i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贡献率与拉动点数有如下关系: 例1 2002年和2003年某不变价格GDP见下表,计算各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和拉动点数: 表1:指 标2002年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1000012000 第一产业24002500 第二产业44005800 第三产业32003700 =1%+14%+5%=20%一、二、三产业各拉动GDP增长1、14和5个百分点。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70%和25%。(2)各需求成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点数各需求成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指各需求成分的增量占GDP使用额增量之比,各需求成分拉动点数是指各需求成分增量

6、占GDP使用额增量之比。 其中,为t年第i个需求成分(如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等),为t年GDP使用额,为t年GDP使用额 增长率,为t年第i个需求成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t年第i个需求成分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点数。 (3)各要素成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和拉动点数要素是指劳动力、土地、资本和技术,公式是一样的,但技术不可度量,一般用索洛W余值法计算,有兴趣的可以参阅有关书籍。例2 根据表2计算2004年生产总值名义发展速度,假定生产总值平减指数为110%,计算2004年生产总值实际发展速度。解:=125.1%=113.7%例3 根据表2和表4的核算结果计算2003年和2004年生

7、产总值平减指数。解:2003年生产总值=114.3%2003年生产总值实际发展速度=110.8%2003年2004年河南省历年生产总值表2年 份年底总人口(万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工 业1952437136.0922.468.234.775.482.81957484052.5524.2718.086.8710.2109.81962494043.021714.058.5411.9788.31965524062.9629.5819.116.2714.28121.81970602697.1944.4936.0630.0416.64163.519756758127.77

8、55.7150.3441.5421.72190.619787067162.9264.8669.4559.228.61232.319807285229.1693.2394.4480.5141.49316.719857847451.74173.43170.07144.39108.24579.719908649934.65325.77331.85288.58277.031090.6199187631045.73334.61388.09336.26323.031201.2199288611279.75353.92545.21481.11380.621452.3199389461662.76410.45

9、768.89681.65483.421867.4199490272224.43546.681071.74958606.012475.2199591003002.74762.991420.251274.89819.53312.8199691723661.18937.641718.981525.961004.564007.4199792434079.261008.551920.051681.251150.664430.1199893154356.61071.392012.741742.181272.474695.1199993874576.11123.142070.881788.841382.08

10、4893.7200094885137.661161.582413.782078.941562.35444200195555640.111234.342659.042279.891746.735923.6200293246168.731288.362951.062531.721929.316436.5200393357048.591239.73551.943034.142256.957570.2200492828815.091647.484515.353862.182652.269469.9注:本表按当年价格计算。2002年以来为常住人口。河南省历年生产总值指数(以1952年为100) 表3年

11、份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工 业19521001001001001001001957133115.6210.3154.5199.7121196282.158.6156.7188.2209.673.51965135.3102.1285.1354.1258.7114.21970200.4132.4619.8769.9308147.11975251.8159.5805.41012.7417.6163.61978306.4174.31102.81440.6537.5190.11980384.3193.61455.31906.4816.52311985668.5300.92388.6

12、3150.81939.9373.31990963.2363.13546.15012.63353.1489.719911029.7353.74017.75704.33701.8515.219921170.83595038.272164112.7578.619931355.8396.36151.78882.94589.8663.119941542.9401.57480.410881.55181.9747.319951771.2449.38767.112807.65860.7850.419962017.4500.110169.814767.26599.196119972227.2538.111288

13、.516243.973911052.319982421575.81232717657.18085.81134.419992614.7617.313288.519069.78837.81215.720002860.5645.114843.321281.89659.71317.820013120.8680.616312.823324.910664.31424.520023417.3711.218188.826053.911730.71549.920033786.4693.421280.930509.1128921715.72004注:本表按可比价格计算。河南省历年生产总值指数(以上年为100) 表

14、4年 份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工 业1952106.1101.1138.3158.1129.2105.01957109.2105.9119.096.3116.0107.11962100.5118.470.876.4100.299.21965124.5129.4128.7130.8104.5122.11970117.3106.0145.8147.1109.7113.81975106.3102.9111.9112.7106.1104.41978111.3110.6112.1116.4111.3109.51980115.4109.2117.2116.6126.9113.7198

15、5113.5100.8117.0116.8131.9111.91990104.5105.4102.3100.1106.8102.51991106.997.4113.3113.8110.4105.21992113.7101.5125.4126.5111.1112.31993115.8110.4122.1123.1111.6114.61994113.8101.3121.6122.5112.9112.71995114.8111.9117.2117.7113.1113.81996113.9111.3116.0115.3112.6113.01997110.4107.6111.0110.0112.0109

16、.51998108.7107.0109.2108.7109.4107.81999108.0107.2107.8108.0109.3107.22000109.4104.5111.7111.6109.3108.42001109.1105.5109.9109.6110.4108.12002109.5104.5111.5111.7110.0108.82003110.897.5117.0117.1109.9110.72004113.7112.8116.2117.0110.6114.0注:本表按可比价格计算。2005年第一季度河南省生产总值表5 单位:亿元、%甲按当年价格计算按可比价格计算2005年200

17、4年2005年2004年增长地区生产总值2101.031734.971732.881521.913.9 第一产业287.86253.98209.24198.015.7 第二产业1124.8874.23900.31758.7618.7 工业1016.91793.27815.84694.5517.5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649.89479.25515.9421.1422.5 建筑业107.8980.9684.4764.2131.6 第三产业688.37606.76623.33565.1310.3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175.83153.53161.61144.4211.9 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

18、业169.75148.64158.99142.9811.2 金融保险业44.0743.4138.8139.2-1 房地产业50.6448.4246.6545.392.8 其他服务业248.08212.76217.27193.1412.5例4 根据表3的核算结果计算2003年与2000年相比的定基发展速度和定基增长速度。解:定基发展速度的计算公式为,此处k=2000,t=4,k+t=2004定基增长速度=定基发展速度-100%=32.4%例5 根据表2和表3的核算结果计算1952年按照2000年价格计算的生产总值。 解:利用定基发展速度计算,设1952年按照2000年价格计算的生产总值为x,则:

19、 解得x=179.61亿元例6 根据表3的核算结果计算1990至2000共10年的平均增长速度。 解:第1990+10年对第1990年的平均增长速度h2000,1990为:=11.5%例7 根据表2的核算结果计算2004年的人均生产总值。解:2004年年平均人口=(9335+9282)/2=9308.5万人2004年人均生产总值=生产总值/平均人口=8815.09亿元/9308.5万人=9469.9元/人例8 根据表2和表4的核算结果计算2004年人均生产总值发展速度。 解:2004年生产总值发展速度为113.7%2003年平均人口=(9324+9335)/2=9329.5万人2004年平均人

20、口=(9335+9282)/2=9308.5万人2004年平均人口发展速度=9308.5/9329.5=99.77人均生产总值发展速度=113.96%例9 根据表5的核算结果计算2004年第一季度第一、二、三产业和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增加值对生产总值拉动点数和贡献率。解:不变价格GDP增量=1732.88-1521.19=210.98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量=209.24-198.01=11.2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量=900.31-758.76=141.5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量=623.33-565.13=58.20亿元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增加值增量=158.99-142.98=16.01亿元也

21、可以用拉动点数和贡献率的关系计算例10 根据表5和表6的核算结果补齐2004年以1952年为100的生产总值指数。解:生产总值指数=3786.41.137=4305.1第一产业增加值指数=693.41.128=782.2第二产业增加值指数=21280.91.162=24828.4工业增加值指数=30509.11.17=35695.6第三产业增加值指数=12892.01.106=14258.5人均生产总值指数=1715.71.14=1955.9例11 根据表2、表3和上例计算的以1952年为100的生产总值指数,计算“十五”前四年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解:按照2000不变价格计算2

22、000年生产总值及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为:生产总值(5137.66)=第一产业(1161.58)+第二产业(2413.78)+第三产业(1562.3)按照2000不变价格计算2004年生产总值及一、二、三产业增加值为:=7732.26=1408.44=4040.78=2306.08 第一产业贡献率=第二产业贡献率=第三产业贡献率=由于使用了定基指数,有一定误差,一般要进行调整,调整的方法多样,本处不再介绍。例12 经济预测的一般方法。假定2005年生产总值和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0000亿元和2000亿元、5000亿元和3000亿元,过去某一时期第一、二、三产业增长速度分别为5%、16

23、%和10%,预测“十一五”时期GDP总量和增长速度。 解:先预测平均增长速度 一般用不变价格增加值的结构推算增长速度,末期GDP总量一般表示为上一个末期价格计算的GDP绝对量。平均增长速度=5%+0.516+0.310%=12%“十一五”时期GDP总量=亿元例13 假定2005年生产总值为10000亿元, “十一五”时期GDP平均增长速度为12%,生产总值平减指数为3%,计算2010年GDP现价绝对量。解:GDP现价绝对量=亿元例14 假定2005年生产总值和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0000亿元和2000亿元、5000亿元和3000亿元,预测 “十一五”时期GDP平均发展速度为12%,为

24、保证实现该速度,第一、二、三产业应该保持什么样的发展速度。解:根据“十五”前四年一、二、三产业的平均发展速度之比预测,第一产业发展速度=第二产业发展速度=第三产业增长速度=设“十一五”时期一、二、三产业的平均发展速度分别为104.9x%,113.7x%和110.2x 则:(254343+9501.06+4875.61)x5=17623.42 第一产业发展速度=104.9x=105.8%第二产业发展速度=113.7x=114.6%第三产业发展速度=110.2x=111.1%二、经济结构分析1产业结构分析产业结构指各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产业结构一般用当年价格的生产总值及其结构推算。三次产业

25、结构=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例15 根据表2的核算结果计算2004年三次产业结构。三次产业结构为18.7:51.2:30.1。例16 2004年A省和B省的GDP总量均为10000亿元,其中A省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3000亿元、5000亿元和2000亿元,B省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500亿元、6000亿元和2500亿元,2005年两省一、二、三产业增长速度同为5%、16%和10%,计算AB省2005年GDP增长率。解:A省2005年经济总量为GDPA=30001.05+50001.16+20001.10=111

26、50亿元。增长速度为11.5%B省2005年经济总量为GDPB=15001.05+60001.16+25001.10=11285亿元。增长速度为12.85%在分析GDP生产结构时,重点要分析三次产业结构及各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判断这些变化是否符合产业结构演化的规律,是否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协调。 就三次产业结构而言,当一个经济体处于工业化时期,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是,一产比重逐步下降,二产(尤其是工业)和三产比重逐步上升。在第一产业内部,种植业比重下降,畜牧业比重上升;在工业内部,传统制造业比重下降,新兴制造业比重(如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上升;在第三产业内部,传统的服务业

27、(如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饮食业等)比重下降,新兴服务业(如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保险业等)比重上升。钱纳里对产业结构演变的分析判断。霍夫曼根据近20个国家的时间序列资料分析了产业结构变化中的工业化过程,提出了用消费资料工业和生产资料工业的比例关系(简称霍夫曼系数)划分工业化阶段的类型。他把工业化进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消费资料的工业生产在制造业中占有统治地位,生产资料生产不发达,此时霍夫曼系数为4-6 ;第二阶段是生产资料工业的生产发展较快,但其规模与消费资料工业相比还小得多,此时霍夫曼系数为1.5-3.5;第三阶段是消费资料工业与生产资料工业的规模相当,此时霍夫曼系数为0.5

28、-1.5;第四阶段是生产资料工业的规模大于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此时霍夫曼系数为1以下。由于我国缺乏完全符合公式要求的统计数据,一般用轻工业代表消费资料工业,用重工业代表生产资料工业。例17 2004年河南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2332.68亿元,其中轻工业增加值668.60亿元,重工业增加值1664.08亿元,计算霍夫曼系数。 解:霍夫曼系数=668.60/1664.08=0.402产品结构农业产品内部结构: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之间的比例关系;种植业内部粮食种植和经济作物种植业之间的比例关系等。工业产品内部结构:原材料、能源、电力等;轻重工业比重;传统制造业和新兴制造业比重等。2需求结构

29、分析在分析GDP需求结构时,重点考察最终消费率(最终消费占GDP使用额的比重)、投资率(资本形成总额占GDP使用额的比重)和净出口率(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占GDP使用额的比重)的变化情况、原因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例如,1979-2001年,我国最终消费率、投资率和净出口率平均分别为60.1%、37.9%和2.0%。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统计,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平均消费率为78-79%。由此可见,我国的消费率比世界平均水平要低18-19个百分点,这表明我国的消费率仍有很大提高的余地。另外,在分析需求结构时,还需要关注存货变动率(存货变动占GDP使用额的比重)的变化情况。

30、存货既是一个生产指标,也是一个效益指标。从存货的形成过程看,它是一定时期的生产成果,是GDP的一个组成部分。从市场角度看,存货又是一个效益指标,一般情况下,产销率越低,存货增加越多,表明产品在市场上实现的份额越少,社会生产效益也就越低。在过去较长一段时期内,我国存货率居高不下,表明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然而,近年来随着市场化进程加快,存货率逐年下降,甚至个别年份还出现负数。1979-2001年存货变动率平均为3.6%,其中,1990-2001年为3.1%,但与发达国家存货率不到1%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3所有制结构分析GDP按经济类型可划分为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其他经济,其中,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合

31、称为公有制经济,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和集体成分;其他经济又称非公有制经济,是指除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以外的所有经济,包括个体私营经济、港澳台经济和外商经济。由于所有制结构变化是国内外普遍关注的一个敏感问题,因此,它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一个政治问题。在分析GDP分所有制结构时,要分析所有制结构变化的特点、成因、问题和趋势。4地区经济结构分析全国是中东西三大地带GDP占全国的比重。河南是四大经济区占全省GDP的比重。四大经济区划分如下:一是中原城市群经济区。中原城市群以郑州为中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平顶山、漯河、济源等九个城市。二是豫北经济区,包括安阳、鹤壁和濮阳三个市。

32、三是豫西豫西南经济区,包括三门峡和南阳两个市。三是黄淮经济区(也称豫东南经济带),包括驻马店、商丘、周口和信阳四个市。在进行地区比较时,常常需要对各地区人均GDP水平的差距进行分析和判断。下面介绍几种计算地区人均GDP差距的公式:(1)平方变异系数,其中,为地区i的人均GDP,为所有地区人均GDP的平均值,n为地区个数。平方变异系数越大,表明地区间人均GDP差距越大,反之亦然。另外,还可以利用各地区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重()作为权重对平方变异系数进行加权,从而得到如下平方加权变异系数:,(2)基尼(Gini)系数,其中,为地区i的人均GDP占所有地区的人均GDP之和的比重。同理,基尼系数越大,

33、表明地区间人均GDP差距越大,反之亦然。(3)Theil熵,Theil熵越大,表明地区间人均GDP差距越大,反之亦然。三、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情况 增长速度情况、完成计划情况。结构:各项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2工业经济效益规模以上工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实现产品销售收入;实现利润总额及增长率;亏损企业亏损额额。本处介绍一下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的计算方法。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由以下这七项指标计算,七项指标是总资产贡献率、资本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流动资产周转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产品销售率。(1)总资产贡献率 (2)资本保值增值率所有者权益=资产总计-负债

34、总计 (3)资产负债率 (4)流动资金周转率 (5)成本费用利润率 (6)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7)产品销售率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的计算公式为:总权数为100,在这七项指标中,总资产贡献率最重要,权数定为20,其他六项指标的权数依次定为:资本保值增值率16,流动资产周转率15,成本费用率14,工业品销售率13,资产负债率12,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10。七项指标的标准值分别为:10.7%、120%、60%、1.52次、3.71%、16500元/人*年、和96%。总体上看,七项指标的标准值大体代表了我国“八五”末期“九五”初期的水平。3城乡居民生活改善情况(略)四、产业发展形势分析1农业生产 夏粮

35、/秋粮/畜牧业/农民收入2工业生产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及其增长速度/工业经济结构(行业结构/所有制结构/产品结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小企业发展。3第三产业发展交通运输、仓储和邮电通信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其他服务业。五、固定资产投资分析1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和增长速度注意进度统计是城镇口径,不是全社会口径,把固定资产投资和资本形成总额区分开来,后者含存货增加。2投资结构 投资的产业结构/投资的所有制结构/投资的资金来源结构3重点项目的进展情况六、内外贸易分析1消费品市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及其增长;城市、县及县以下情况/市场销售结构。2对外贸易 进出口及其

36、结构/利用外资 对外开放度等于进出口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或出口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七、市场价格分析1生产总值平减指数生产总值平减指数=(名义发展速度/实际发展速度)100%实际操作中采取分行业缩减,计算可比价绝对量,用可比价格绝对量计算发展速度,现价发展速度与可比价格发展速度之必就是生产总值平减指数。例18 2003年和2004年按照当年价格计算的生产总值分别为6400亿元和8000亿元,按照可比价格计算的生产总值分别为4000亿元和4800亿元,计算生产总值平减指数。名义发展速度=(8000/6400)100%=125%。实际发展速度=(4800/4000)100%=120%。生

37、产总值平减指数=(名义发展速度/实际发展速度)100%=104.2%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 通货膨胀一般是指:国内生产总值平减指数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消费价格上涨率在1%-3%之间属于温和的通货膨胀,消费价格上涨率在3%-6%之间属于中度的通货膨胀;消费价格上涨率在6%-10%之间属于急速型的通货膨胀,消费价格上涨率在10%以上属于恶性通货膨胀。名义利率=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实际利率=名义利率-通货膨胀率(CPI)3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 工业名义发展速度=(本年当年价工业增加值/上年当年价工业增加值)100% 实际

38、发展速度=(工业名义发展速度/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100%4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5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八、居民收入分析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城镇居民家庭全部收入。指被调查城镇居民家庭全部的实际收入,包括经常或固定得到的收入和一次性收入。不包括周转性收入,如提取银行存款、向亲友借款、收回借出款以及其他各种暂收款。 城镇居民家庭可支配收入。指被调查的城镇居民家庭在支付个人所得税、财产税及其他经常性转移支出后所余下的实际收入。名义发展速度=(本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上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0%实际发展速度=名义发展速度/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例19 2003年和200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

39、支配收入分别为6400元和7200元,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5.5%,计算名义发展速度和实际发展速度。名义发展速度=(7200/6400)100%=112.5%。实际发展速度=112.5%/1.055=106.6%。2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居民家庭总收入指调查期内农村住户和家庭成员从各种来源渠道得到的全部收入总和(包括现金收入和实物收入)。按收入的性质划分为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 入和财产性收入。农村居民家庭纯收入指农村常住居民家庭总收入中,扣除从事生产和非生产经营费用支出、缴纳税款和上交承包集体任务金额以后剩余的,可直接用于进行生产性、非生产性建设投资、生活消费和积蓄的那一部分收入。农村居民家

40、庭纯收入包括从事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经营收入,取自在外人口寄回带回和国家财政救济、各种补贴等非经营性收入;既包括货币收入,又包括自产自用的实物收入。但不包括向银行、信用社和向亲友借款等属于借贷性的收入。名义发展速度=(本期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100%。实际发展速度=名义发展速度/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指数。3在岗职工工资分析4居民储蓄存款增加情况余额是否有增长。新增居民储蓄存款与GDP的关系如何。九、财政金融分析1财政收入分析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是指以财政收入为分子,生产总值为分母而形成的比率,它是反映财政收入同生产总值间数量关系的重要统计指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生产总值分配中,国家所

41、得占的比重。其计算公式为: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同期财政收入合计额/本期国内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基金收入,对国家的贡献=地方财政收入+国税收入地方财力=一般预算财政收入+各级对地方的转移支付2财政支出分析3金融机构存款规模分析4金融机构贷款规模分析 豫北浚县国有商业银行存款余额7.7亿元,而贷款余额只有1.3亿元,80%以上的存款被上解。贷款余额/存款余额很能说明问题,贷款额度小既有周转的问题,也有外流的问题。2004年6月末,河南省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281.26亿元,比年初增加662.93亿元,同比少增399.00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863.75亿元,

42、比年初增加27.42亿元,同比少增270.44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6641.21亿元,比年初增加154.09亿元,同比少增608.54亿元。十、劳动力供求与就业分析1总人口男/女;农业/非农业;城乡;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2劳动力供求平衡分析劳动力供给有两个口径:16周岁以上的人口被称为劳动力资源,男16-59岁、女16-54岁为劳动力年龄内人口。劳动力需求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在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要量。3城镇人口及城镇化率分析城镇失业率是指城镇失业人数除以城镇就业人数与失业人数之和(即城镇经济活动人口).计算公式为:城镇失业率=城镇失业人数/(城镇就业人数+城镇失业人数) 100%,由于目前统计部门缺乏完备的就业和失业统计,统一使用劳动部门掌握的城镇登记失业率,2000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6%,2003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1%。4城镇劳动力供求平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