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管理文档课件.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647095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85 大小:1.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会计管理文档课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会计管理文档课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会计管理文档课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会计管理文档课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会计管理文档课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会计管理文档课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会计管理文档课件.docx(8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总论一、会计的产生与发展会计报表的出现复式记账法的出现13末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古代会计阶段现代会计阶段近代会计阶段(一)古代会计阶段1.时间阶段 从会计产生开始到13世纪末2.特点 以官厅会计为主,核算国家税收收入和分配 以货币和实物计量为主 采用单式记账 “会计还没有成为专门的职业,只是作为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在工作之余,将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简单地记录下来”(马克思)(二)近代会计阶段1.时间阶段 13世纪末到19世纪末或20世纪初2.形成标志 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1494年出版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总结和完善了13世纪末开始出现的复式记账法,系统地描述了商业交易中的复

2、式记账方法的使用情况,并且对其加以科学的说明,首次总结出了若干重要的记账要素。3.特点 以企业会计为主 在会计实务中以货币作为主要计量单位,实物单位、劳动量单位逐步退到次要地位 普遍采用复式记账法 会计具有了独立的职能,会计逐渐成为一个专门的职业 形成了一套会计核算方法(三)现代会计阶段1.时间阶段 19世纪末或20世纪初至今2.形成标志 会计报表的形成 管理会计产生;会计标准或者会计准则产生3.特点 会计理论的形成标志着会计成为一门真正的科学 会计成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形成完整的会计体系 会计准则不断完善、会计规范化二、会计的含义 关于会计的含义,我国会计理论界80年代时有过激烈的争论

3、,具有代表性的有两种观点,即“会计信息系统论”和“会计管理活动论” 会计信息系统论认为“会计是为提高企业和各单位的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管理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 本书采用管理活动论的观点 会计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通过专门的方法收集、加工和利用以一定货币单位计量标准来表现的经济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组织控制、调节和指导,促使人们比较得失、权衡利弊、讲求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 这是会计管理活动论的观点对会计定义的理解: 会计工作的性质:会计是经济管理的组成部分,而且是一种管理活动。 会计的方法是会计信息的收集、加工、利用、组织、控制、调节和指导 会计的对象是经济

4、活动 会计的计量单位是货币 会计的目标是比较得失,权衡利弊,讲求经济效益三、会计的基本职能 职能是指人、事物、机构应有的作用,功能。(见现代汉语词典) 会计职能是指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功能或能够发挥的作用。 会计具有核算和监督两大基本职能。(一)会计核算职能 会计核算是通过价值量对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并进行公正报告的工作。 这是会计的首要职能,也是全部会计管理工作的基础。会计核算职能的特点:1.主要从价值量反映各单位的经济活动状况 货币量度:会计主要采用,其他管理部门参考使用; 实物量度:销售、采购、生产部门主要采用,会计部门参考使用; 劳动量度: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主要采用,会计部

5、门参考使用。2.具有完整性、连续性和系统性 完整性:对所有会计对象都要计量、记录、报告,不能有任何遗漏 连续性:对会计对象的计量、记录、报告要连续进行,不能中断 系统性:保证所提供的会计资料能够成为一个系统的、有序的整体 这是会计与其他管理活动如设备管理、生产管理等区别的重要特征3.要对各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反映,不仅要进行事中、事后的核算,还可以预测未来的经济活动 事后核算: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是对一定期间经济活动的价值总结 事中核算:会计利用价值数据、指标等对单位经济活动的控制和调节 事前预测:会计利用以往的数据和相关变化因素对未来经济活动及结果的预计。 这还是会计本身特性的体现,也是

6、完整的、系统的管理赋予会计的重任(二)会计监督职能 会计监督是通过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考核等具体方法,促使经济活动按照规定的要求运行,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会计监督的目的是保证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合法性:经济活动是否符合国家法规,会计准则等; 合理性:经济活动是否符合客观经济规律和生产经营管理方面的要求。会计监督职能的特点:1.主要通过价值指标来进行 主要依据价值指标综合地反映经济活动的过程及结果; 会计监督是一种更为有效的监督,可以全面、及时、有效地控制经济活动2.对经济活动进行事后、事中、事前的全过程监督 事后监督:对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及相应会计资料进行审查、分析;事中监督:依据经济

7、活动发生时的资料来纠正偏差及失误,发挥对经济活动的控制作用; 事前监督:审查未来经济活动是否合乎规定和要求,是否切实可行。会计核算职能与会计监督职能之间的关系: 会计的核算职能是会计最基本的职能;其他职能是这一职能的派生。与其他经济管理活动相比,这种核算具有全面性和综合性。 会计的监督职能寓于会计的核算职能之中,是在核算过程中的监督。也只有搞好会计监督职能,才能保证经济活动按预期的要求进行,才能发挥会计核算的作用,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四、会计目标 会计总体目标 会计的目标是会计工作所要达到的终极目的 会计应当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终极目标。 经济效益,就是已经投入及消耗的价值量与收回的价 值量之比

8、。 具体来说,我们还应当分析会计核算的目标 会计具体目标 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 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五、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这种需求分别来自企业内部和企业外界 企业内部需要会计信息为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 企业外部对会计信息需求的主要是相关利益者 财务会计只能提供通用的会计信息: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企业内部对会计信息的需求 企业的所有者:主要关注盈利能力方面的信息,为是否追加投资提供依据 企业的管理者:需要企业所有的会计信息,为企业管理和决策提供依据 企业的职工:利用会计信息了解企业获利与福利待遇企业外部对会计信息的需求(相关利益者) 企业的潜在投

9、资者:主要关注盈利能力方面的信息,为是否投资提供依据 企业的债权人:主要关注偿债能力方面的信息,为是否提供借款提供依据 企业的供应商:主要关注短期偿债能力的信息,为是否提供商业信用等提供依据 政府部门:主要是了解企业纳税方面的信息 企业的顾客:利用会计信息作出往来关系是否继续的决策第二节 会计对象和会计要素一、会计对象二、会计要素 资产与权益 收入、费用与利润 会计等式的恒等式一、会计对象 会计的主要功能是从价值量上核算和监督企业经济活动状况的,因此,会计的对象就是基层单位组织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二、会计要素 会计要素是从会计的角度解释构成企业经济活动的必要因素,也是根据交易或事项对于可确定

10、的财务会计对象的分类或概括。企业的经济活动可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等六个会计要素。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要素侧重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收入、费用、利润要素侧重于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一)资产与权益2.权益(1)权益的定义 广义的权益,是指对企业全部资产的所有权,它包括债权人以贷款方式形成的债权人权益和投资者提供的以投资方式形成的所有者权益。 狭义的权益,是指“资产或资产股权超过一切债务的净值”。特指所有权净值,即净资产的所有权。(2)负债 负债的定义:负债是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负债按偿还期限的分类1、流动负债是指将在一年或者超过一

1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偿还的债务,包括短期借款、应付票据、应付账款、应付职工薪酬、应交税费、应付利润、预提费用等。2、长期负债是指偿还期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包括长期借款、应付债券等。 负债的特征1、负债是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是实实在在的偿还义务,潜在的义务不能确认为负债。2、偿还义务的履行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3)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的定义 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是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 所有者权益的构成 投入资本:投资者实际投入企业经营活动的各种财产物资。 盈余:企业在经营活动中积累的资本增值额。 所有者权益的特

12、征 所有者仅对企业的净资产享有所有权,净资产是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 所有者权益不是一个独立的要素,其非独立性表现在所有者权益金额的确认、计量需要依赖于资产和负债。(4)负债与所有者权益的区别、负债是一项债务责任,它只能通过偿还才能取消,或者用新的负债来代替旧的负债。负债反映的是企业作为债务人与债权人的关系,形成企业的债务资本。2 所有者权益反映的则是产权关系,即企业净资产归谁所有,形成的是永久性资本。3.会计恒等式 一个企业的资产与权益是两个不同的方面,是从两个不同角度观察和分析的结果。债权人和投资者将其拥有的资本供给企业使用,对于企业运用这些资本所获得的各项资产就相应地享有一种索取权,即为

13、“相应的权益”。2 资产与权益是相互依存的,有一定数额的资产,必然有相应数额的权益,反之亦然。3 所以,在数量上任何一个企业拥有的资产与权益的总额必定相等3.会计恒等式 公式推导资产=广义的权益广义的权益=债权人权益+所有者权益债权人权益即为企业的负债因此可得,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注意:负债加所有者权益与资产的具体项目并无一一对应的直接关系,而是在整体上与企业资产保持数量上的关系。不能机械地认为等式双方内包括的每一个具体项目都存在着等量关系。(二)收入、费用与利润1.收入(1)收入的定义 收入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2)收

14、入的特征 收入是日常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流入,偶然活动产生的经济利益流入只能形成利得,不是这里所讲的收入。 形成经济利益的流入,也就是说日常活动能够形成企业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如果形成的只是名义上的经济利益,就不能确认为收入。 收入的形成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 收入的形成总是伴随着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或者二者兼而有之。2.费用(1)费用的定义 费用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经济利益流出。(2)费用的特征 费用是为取得收入而付出的一种代价,因此费用的确认应与收入配比确定,配比的方式有直接配比和间接配比两种。 费用表现为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出,或者

15、说是企业收入的一种扣除。 费用是补偿的尺度,即从收入中分出多少来补充经营耗费,以保证经营按原有规模进行。3.利润 利润是指企业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全部收入与全部费用的相比较的结果就是利润(如果是负数就是亏损)。 利润是一个特定的会计概念,是通过会计方法计算出来的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生产经营的财务成果,是收入与费用相抵后的盈余,它不是一个独立的要素,其计量需要依靠收入和费用。 收入是影响企业利润的主要因素。4.会计等式 企业实现的收入总是要扣除费用计算利润。因此,收入、费用、利润三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式为: 收入费用利润 期末计算出的利润进行分配后,剩余的利润仍归所有者享有,并转入所有者权益。因此,

16、可以将以上要素用公式连接起来: 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三)会计等式的恒等性债权人投入债务资本负债所有者权益所有者投入永久性资本企业物资资源的取得途径资产企业物资资源的表现形态企业发生下列经济业务将会对会计恒等式产生影响。1、物质资源流入企业。 2、物质资源流出企业。3、物质资源的表现形态在企业内部相互转化。4、物质资源的取得途径在企业内部学会转化。但是,上述经济业务都不会破坏会计等式的平衡关系。1.物质资源流入企业(例1-2) 经济业务发生引起会计等式的左右两方等额增加,即资产增加,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也增加,会计等式保持平衡。 2 现金28 银行存款140 应收账款480 存货

17、实收资本 350盈余公积 50银行借款 200+400应付账款 4000.2 库存现金28.8+400 银行存款140 应收账款480 存货350 固定资产1000+4001000+40014001400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2.物质资源流出企业(例1-3) 经济业务发生引起会计等式的左右两方等额减少,即资产减少,负债和所有者权益也同时等额减少,会计等式保持平衡。2 现金28 银行存款140 应收账款480 存货实收资本 350盈余公积 50银行借款 600应付账款 400-1500.2 库存现金428.8-150 银行存款140 应收账款480 存货350 固定资产1000+4001000+40

18、012501250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3.物质资源的表现形态在企业内部相互转化(例1-4) 经济业务发生引起会计等式的左方内各项目之间发生增减变化,增减额相等,即资产类项目一个增加,一个减少,会计等式也会保持平衡。2 现金28 银行存款140 应收账款480 存货实收资本 350盈余公积 50银行借款 200+400应付账款 4000.2+1 库存现金278.8-1 银行存款140 应收账款480 存货350 固定资产1000+4001000+40012501250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4.物质资源取得途径在企业内部相互转化(例1-5) 经济业务发生引起会计等式的右方内各项目之间发生增减变化,增减额

19、相等,即负债类内部项目之间、所有者权益类内部项目之间或者负债类项目与所有者权益类项目之间此增彼减,会计恒等式也会保持平衡。2 现金28 银行存款140 应收账款480 存货实收资本 350+200盈余公积 501.2 库存现金277.8 银行存款140 应收账款480 存货350 固定资产1000+40012501250银行借款 600应付账款 250-200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第三节 会计核算的基本准则一、基本前提 前提:在推理上可以推出另一个判断的判断;事物发生或发展的先决条件。(见现代汉语词典) 我国会计学界承认的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为四个: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货币计量(一)会计主体1.

20、会计主体的定义 企业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空间范围。 这里所谓的“空间范围”也是一个会计概念,是指特定产权范围内的空间。 在会计主体假设下,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计量、记录、报告,反映企业本身所从事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u 例如,甲企业集团有A、B、C三个子公司。甲企业集团财务部应该核算整个集团(包括各个子公司)所发生的一切经济业务,其会计主体是整个企业集团;A公司财务部核算A公司所发生的一切经济业务,其会计主体是A公司。2.明确会计主体的意义 明确会计主体是开展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等工作的重要前提 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划定会计所要处理的各项交易或事项的范围 明确

21、会计主体,才能将会计主体的交易或事项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交易或事项及其他会计主体的交易或事项区别开3.会计主体与法人 作为一个法人,其经济上必然是独立的,因而法人一般应该是会计主体,但是构成会计主体的并不一定都是法人。u 例如,独资企业与合伙企业不是法人,但是都是经济实体、会计主体。(二)持续经营 指企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如果我们没有明显的证据证明企业不能经营下去,我们就认为企业将会按照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 它为正确地确定财产计价、收益,为计量提供了理论依据。 只有持续经营,才能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这一前提是从持续

22、经营基本前提引申出来的,也可以说是持续经营的客观要求。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期间划分为若干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 会计期间的划分是一种人为的划分,实际的经济活动周期可能与这个期间不一致,有的经济活动可以持续在多个会计期间。 将划分会计期间作为会计的基本前提是由于持续经营和及时提供会计信息的要求决定的。 会计期间划分的长短会影响损益的确定,一般来说,会计期间划分得越短,反映经济活动的会计信息质量就越不可靠。(四)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报告时以货币作为计量单位,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货币计量前提包括币值稳定前提

23、我国的会计核算还规定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在有多种货币存在的条件下,要将有关外币用某种汇率折算为记账本位币,以此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会计核算四项基本前提二、会计记账基础 由于会计分期的存在,必然会涉及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应确认为哪一个会计期间的问题。 会计的记账基础分为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一)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是指对于会计主体在一定期间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凡是符合收入确认标准的本期收入,不论现金或者银行存款等款项是否收到,均作为本期的收入处理;凡是符合费用确认标准的本期费用,不论现金或者银行存款等款项是否支付,均作为本期的费用处理。 由于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是以应收应付为标准,而不问款

24、项的收付,所以又称为应计制或应收应付制。(二)收付实现制 收付实现制是指对于会计主体在一定期间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收入和费用都是按照现金或银行存款等款项的收付日期确定其归属期。 由于收付实现制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是以现金收付为准,所以又称为现金制或实收实付制。 采用收付实现制,按照现金收付日期确定其归属期。因此,凡属本期收到现金的收入,都作为本期收入;凡属本期支付现金的支出,都作为本期费用,不存在对账簿记录进行期末账项调整的问题。两种记账基础举例说明 例如12月20日销售的商品符合收入确认的条件,但是这笔款项实际于下年的1月11日收回。由于跨年度,就涉及该项收入是作为本年收入确认,还是作为下年收

25、入确认的问题。权责发生制作为本年的收入确认,其依据是该项经营活动是本年完成的;收付实现制作为下年的收入确认,其依据是虽然经营活动虽然在本年完成,但是款项在下年收回。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会计信息对其使用者决策有用所应具备的基本特征。 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一)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报告,如实反映符合会计确认和计量要求的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具体包括以下要求: 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

26、依据进行会计处理,不能以虚构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处理。 企业应当如实反映其所应反映的交易或事项,将符合会计要素定义及其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等如实反映在报表中,刻画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真实面貌。 企业应当在符合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其中包括编制的报表和附注的完整性,不能随意减少应披露的信息。(二)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未来的情况作出评价或预测。 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有用,有助于其提高决策的水平。(三)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

27、便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对于复杂的会计信息,为便于理解应在报表附注中披露。(四)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进行纵向或横向的比较分析。 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纵向可比:企业对于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 横向可比:对于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事项,不同企业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以使不同企业按照一致的会计处理方法提供相关会计信息(五)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处理,不应仅以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u 例如: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其所有权(法律形式)在租赁期内并不属于企业,但它是属于企业拥

28、有和控制的资产(经济实质),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可作为企业自有资产核算,即注重交易和事项的经济实质,而不拘泥于法律形式。(六)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事项。 企业会计信息的省略或错报会影响使用者据此作出正确决策时,该信息就具有重要性。 重要性的判定:n 质的方面,如果提供的会计信息对决策者的决策有影响,说明该信息具有重要性,会计上应单独披露;n 量的方面,如果某一交易或事项的金额数量占该类交易或事项的金额达到一定比例,就具有重要性。(七)谨慎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处理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尽可能地不高估资

29、产或者收益,不低估负债和费用。 谨慎性又称为保守原则、稳健性原则,财务会计上采用它的目的是使得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宁可尽可能保守一些,也不进行任何形式的夸大,以便减少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预测及决策风险。 在企业会计准则中要求采用谨慎性原则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增加。(八)及时性 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一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应当及时进行会计处理,不得提前或延后。 由于会计分期的存在,企业如果不能及时提供会计信息,即使是可靠的、相关的会计信息,也可能会失去时效,降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相关性。 为了保证提供的会计信息及时,企业应及时地收集、处理各种原始凭证,及时按照规定对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处

30、理,及时传递会计信息。第四节 会计方法 会计方法是指用何种手段去实现会计的任务,完成会计核算与监督的职能。一、会计核算二、会计分析三、会计考核四、会计预测五、会计决策(一)会计核算 企业发生经济业务后,将经济信息转换成为会计信息,依照会计准则的规定法则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分类、汇总、加工处理,使其成为有效的会计信息。这个信息转换的过程就是会计核算。 会计核算是会计的主要方法,是其他各种方法的基础。(二)会计分析 会计分析是会计的又一主要方法。会计分析要依照会计核算提供的各项资料及经济业务发生的过程,运用一定的分析方法,对企业的经营过程及其经营成果进行定性或定量的分析。会计分析的资料将成为会计

31、预测、考核、决策的主要根据。从一定意义上说,会计分析是会计预测、会计考核、会计决策的前奏。(三)会计考核 会计考核(会计监督、控制)是通过会计核算及会计分析所提供的资料与原定目标进行比较,来考核、检查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或单位的经济业务是否合理、合法,与原定目标有多大偏差,考核会计实体的经营业绩,监督经济运行的全过程,控制经济运行以按预定的轨道进行。(四)会计预测 会计预测是通过会计核算及会计分析所提供的资料与市场环境诸因素的相关性,运用一定的预测方法,对会计主体的财务会计指标未来发展趋势做出测算、预计和估价,为会计决策提供可选择方案。会计预测是可行性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五)会计决策会计决策是

32、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会计信息使用货币量度,所以它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会计信息能够综合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优缺点,会计信息中的利润(或亏损)指标可以综合说明一个单位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会计参与经营决策,选择经济效益较高的方案,是我国会计工作发展的总趋势。第二章 会计处理方法 会计系统运行:确认、计量、记录、报告 经济信息确认会计信息输入系统系统内处理再次确认会计信息会计信息输出决策、控制 原始凭证审核原始凭证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计算成本费用账证核对、检查编制会计报表分析、控制、决策 大量描述 转换成为 会计信息 会计调整 信息输出 经济事项会计信息提炼、浓缩加工处理

33、的信息 (确认、计量) 转换 储存 再确认 第一节 会计确认一、初次确认和再次确认 会计确认是按照规定的标准和方法,辨认和确定经济信息是否作为会计信息进行正式记录并列入财务报表的过程。 大量经济业务只有按一定的标准或规定确认之后,才能进入会计核算系统;已进入会计核算系统的信息要对外输出,又必须再经过确认才能保证其有效性。 这样提出问题即概述了会计确认的初次确认和再次确认。 初次确认是指对输入会计核算系统的原始经济信息进行的确认。其标准主要是发生的经济业务能否用货币计量。 再次确认是指对会计处理系统输出的经过加工的会计信息的确认。再次确认是对已初次确认过的账簿资料的进一步加工,还包括对已确认过的

34、经济数据在日后的再次认定。 二者的关系:初次确认决定着经济信息能否转换成会计信息进入会计核算系统,而再次确认则是对经过加工的信息再提纯。经过初次确认和再次确认,可以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及相关性。经济信息会计信息初次确认再次确认报表信息二、会计确认标准 会计确认(包括初次确认和再次确认)的核心问题是根据什么标准确认。例如,在什么时间、以多少金额对输入会计核算系统的经济信息加以初次确认;对会计核算系统输出的信息进行再次确认。 概括地讲,确认的标准有以下几个方面: 可定义性 可计量性 经济信息的可靠性 经济信息的相关性(一)可定义性 可定义实际上是会计信息质的规定性,也就是说是否能够确认。例如某一经

35、济资源是否能够带来未来经济收益?或者是否通过交易取得的? 在具体会计工作中具有会计信息属性的经济信息应该可以具体化为会计要素,即资产、负债、收入、费用、所有者权益、利润等,按照这些要素的定义和特征加以确认,就是可定义性。(二)可计量性 可计量性是指会计信息量的规定性,按照什么数量进行确认,这也是会计确认的核心问题。例如取得的经济资源数量是多少? 在可定义性的基础上,经济信息必须能够量化,能够以货币计量,才能够保证经过确认后的信息不仅具有质的统一性,而且具有统一的数量尺度,可以进行比较和加工。(三)经济信息的可靠性 会计信息要真实可靠,首先应如实、完整地反映应当反映的交易或事项,而且这些交易或事

36、项必须是根据它们的实质和不带偏向的经济现实,而不仅仅根据它们的法律形式进行核算和反映。 在会计确认时,要认真审核原始凭证所记载的经济数据是否真实,辨别有关经济数据能否加以查证,输入的经济数据是否有客观可信的证据。(四)经济信息的相关性 将相关性的概念作为确认的标准,是因为各方面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不同。 针对信息使用者的具体需要,帮助其进行预测和决策,排除不相关的数据,增进信息的有用性,如在财务报表中增加补充资料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要。资料如果不适当地拖延,就可能失去其相关性。 为保证其相关性,会计人员应及时地提供资料。会计确认标准可定义性可计量性经济信息的可靠性经济信息的相关性主要标准反映经营管

37、理者的受托责任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强调强调三、会计要素的确认(一)资产确认的标准 符合资产的定义 与该资源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该资源的成本或价值能够可靠地加以计量(二)负债确认的标准 符合负债的定义 与该义务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未来流出的经济利益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三)所有者权益的确认 它不可能像资产、负债那样可以单独确认,其确认须依附于资产、负债的确认,资产、负债的确认标准即为所有者权益的确认的标准。(四)收入确认的标准 符合收入的定义 与收入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 经济利益流入额能够可靠地加以计量(五)费用

38、确认的标准 符合费用的定义 与费用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出企业 经济利益流入企业的结果会导致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 经济利益流出额能够可靠地加以计量(六)所有者权益的确认 利润不能像收入、费用那样单独确认,它的确认只能依附于一定期间的收入和费用的确认,收入、费用的确认标准即为利润的确认标准。第二节 会计计量一、会计计量与会计确认二、会计计量单位三、会计计量属性四、会计计量模式一、会计计量与会计确认 会计计量是在会计确认的过程中,根据被计量对象的计量属性,选择运用一定的计量基础和计量单位,确定应记录项目金额的会计处理过程。 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总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未经确认,就不能也不需要进行计量

39、;如果某种信息无法计量,确认也就不可能进行。 会计计量过程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被计量对象的实物数量计量; 被计量对象的货币表现。 这两方面的内容又包括确定会计计量单位、计量基础,以及二者相结合的计量模式。二、会计计量单位 会计计量单位是指计量尺度的量度单位 会计计量虽然是以货币计量为主,但也不排除以实物量度、劳动量度作为辅助量度。 一般情况下,不同国家在进行会计计量时会选本国法定的名义货币作为计量单位。也有些国家允许除本国货币之外再选择其它货币作为计量单位。我国不允许进行双重货币记账。三、会计计量属性 会计计量属性也可以称为计量基础,是指所用量度的经济属性,即按什么标准、什么角度来计量,是从不

40、同的会计角度反映会计要素的金额的确认基础。 会计计量属性主要有: 历史成本 重置成本 可变现净值 现值 公允价值(一)历史成本 历史成本是指按照形成某项会计要素时所付出的实际成本进行计量。 资产按照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者按照购置资产时所付出对价的公允价值计量。要求负债按照因承担现时义务而实际收到的款项或者资产的金额,或者承担现时义务的合同金额,或者按照日常活动中为偿还负债预期需要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历史成本计量的优缺点: 优点是具有可靠、简便、容易采集数据、符合会计核算真实性; 缺点是在物价剧烈波动的情况下,就不能真实地反映会计要素的实际价值,可能使得会计信

41、息使用者作出错误的判断。(二)重置成本 重置成本(又称现行成本)是指按照现在形成某项会计要素可能付出的成本计价。 资产按照现在购买相同或者相似资产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负债按照现在偿付该项债务所需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计量。 现行成本可以反映现在形成某一会计要素应付出的代价,但这种计价的可操作性比较差。(三)可变现净值 可变现净值是指出售时可能收回的金额,扣除可能发生的费用后的净值。 资产按照其正常对外销售所能收到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扣减该资产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量。 可变现净值虽然在操作上有一定的难度,但可以真实反映

42、资产的价值。(四)现值 现值是指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 资产按照预计从其持续使用和最终处置中所产生的未来现金流入量的折现金额计量。负债按照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未来净现金流出量的折现金额计量。 现值可以反映资产所带来经济利益的金额,与偿还债务相关经济利益流出的金额,但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较多。(五)公允价值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形成的交易价格。 资产和负债按照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 公允价值可以真实地反映资产、负债的价值,但由于公允价值要求市场必须是成熟的,也具有不易操作的问题。(六)五种计量属性下资产和负债的计量计量属性对资

43、产的计量对负债的计量历史成本按购置时的金额按承担现实义务时的金额重置成本按现时购买的金额按现在偿还的金额可变现净值按现时销售的金额 现值按预计使用和处置产生的未来现金流入量折现金额按预计期限内需要偿还的净现金流出量折现的金额公允价值按交易双方自愿进行交易的金额按交易双方自愿进行债务清偿的金额u 例:明光工厂2006年1月1日购买一台设备,设备预计使用10年,截至2008年12月31日,该设备具有的计量属性下表。内容金额计量属性2006年1月1日,以银行存款100000元购进100000历史成本2008年12月31日,如果重新购买一台已使用3年的设备,预计须支付的全部款项为80000元。8000

44、0重置成本2008年12月31日,如果将该设备出售,预计售价为75000元,出售时支付的各项费用的合计为5000元。70000可变现净值该设备可以继续使用7年,预计每年带来的收益为13000元,共计91000元,将未来的收益折算为的价值为85000元。85000现值该设备在类似的市场上,双方自愿交易的价格75000元。75000公允价值(七)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 计量属性的选择取决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由于各种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不同,因此计量基础的选择也就存在差别。 企业会计的计量,通常以历史成本为基础,而且会计持续经营、会计分期以及货币计量等假设都是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 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比较可靠、简便,符合会计核算真实性等原则,但历史成本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因此,企业有时也与其他计量基础相结合使用,例如存货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