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课件.doc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648120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 页数:253 大小:1.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经济学课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3页
劳动经济学课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3页
劳动经济学课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3页
劳动经济学课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3页
劳动经济学课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劳动经济学课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经济学课件.doc(2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绪论3第一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3第二节劳动经济学的前提假设9第三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体系11第四节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4第五节劳动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16第二章劳动力市场的一般理论22第一节劳动力市场的构成、类型和功能22第二节 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机制及其运行规律体系26第三节 我国的劳动力市场29第三章劳动力的需求与供给37第一节劳动力需求与供给的含义37第二节劳动力需求曲线41第三节劳动力供给曲线53第四节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因素62第五节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67第四章劳动力市场的均衡与内部劳动力市场70第一节均衡的基本含义70第二节劳动力市场的静态均衡74第三节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均衡

2、78第四节劳动力市场的非均衡82第五节内部劳动力市场85第五章劳动力市场中的工资92第一节 工资理论92第二节 工资水平100第三节 工资差别111第四节 工资形式118第五节 收入分配差距126第六章就业与失业138第一节就业与失业的基本概念138第二节就业量的决定143第三节失业的类型及原因147第四节我国的就业与失业问题152第七章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159第一节 歧视的定义及其表现形式159第二节 劳动力市场的歧视理论160第三节 政府对劳动力市场歧视的管制168第四节 我国的劳动力市场歧视问题171第五节 消除我国劳动力市场歧视的对策173第八章人力资本投资179第一节人力资本概述17

3、9第二节人力资本投资概述183第三节 教育投资分析185第四节 培训的成本效益分析193第五节 劳动力的流动197第九章 劳动关系204第一节 劳动关系概述204第二节 劳动关系的运行和调整216第三节 我国劳动关系目标及发展223第十章 政府行为与劳动力市场228第一节 国家财政与劳动力市场228第二节 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与竞争234第三节 就业与收入的宏观调控242劳动经济学教程第一章 绪论学习目标本章将从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入手,考察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体系,并介绍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以及劳动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本章中,重点要掌握的是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以及劳动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和

4、体系,懂得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并了解劳动经济学形成和发展的基本过程。第一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任何一门学科都有本学科所考察的特定现象领域,即所谓研究对象。劳动经济学是一门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经济学,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经济学。把握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不能从抽象的概念和定义出发,也不能通过单纯的理论推导或引经据典。我们只能通过考察劳动经济学所研究和涉及的经济活动的实际领域来把握其研究对象。一 劳动劳动是劳动经济学研究的起点。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而要生产就必须通过人们的劳动。在生产中,劳动是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财富的源泉

5、。劳动经济学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与劳动有关的各种问题的,但并非所有与劳动有关的问题都是劳动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一)劳动经济学所研究的劳动特指劳动本身或活劳动在经济学中劳动分为狭义劳动和广义劳动。狭义劳动指现在正在进行着的劳动,即劳动本身或活劳动;广义劳动则还包括凝结在产品中的过去劳动,或称物化劳动,广义劳动是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总称。劳动经济学只研究狭义劳动,它考察和揭示的是活劳动的经济规律。广义劳动中的物化劳动不属于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范畴。(二)劳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创造出人类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劳动与一般动物出于本能的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动物的活动,包括某些高级动物为维持其存在和

6、发展而占有自然物的活动,都不过是无意识的本能活动。而人类使用一定的劳动资料作用于一定的劳动对象,创造某种使用价值以满足人类自身的需要的劳动,则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改造自然的活动。人类劳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但并非一切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都是劳动。人类所从事的消费性活动,如吃饭、睡觉、看电影等,虽然是在人意志的支配下进行的,也有一定的目的,但却并不是劳动。可以称为劳动的,必须是能创造出人类所需要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经济活动,是人按照预定的目的,用预定的方式、方法来改变自然物,以满足自身需要的一种活动。(三)劳动具有能动性和社会性某些高级动物,如猩猩等,虽然也能利用

7、石头或棍棒等现成的东西去击落树上的果实,但它们不懂得改变这些自然物的原始状态或性质,使之对自己更为有利。而经济学意义上的真正的劳动是以能够制造工具,并能运用工具创造性地进行活动为根本特征的,这是人类独有的特点。人类劳动还具有社会性、整体性,也就是说,人的劳动不是个别的、分散的、单独的活动,而是人群的整体的活动,是自觉的、有意识的联合活动。二劳动力(一)劳动力的含义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及劳动力这三个要素是一切社会形态的劳动所必需的条件。劳动是劳动力作用于生产资料,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过程,只有当劳动力运用自己的劳动能力去支配、控制、变换前两个因素时,劳动过程才能够实现。因此,劳动力是劳动的前提条件,

8、是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是一切经济过程得以发生、发展和完成的原动力。在实际工作中,劳动力通常有以下三种含义: 一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如“开发劳动力”等。二是指有劳动能力、从事劳动活动的人,也就是劳动者,如“招收劳动力”等。三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者一个部门的全体劳动者的总和,如“社会劳动力”等。劳动力的三种含义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后两种含义是以第一种含义为基础的。无论什么人,无论是劳动者个人,还是劳动者总体,都只有在他们具有劳动能力的条件下,才能够被称为劳动力。因此,劳动力的第一种含义是基本含义,也是我们所要重点讨论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这样给劳动力下定义:“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

9、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时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从现代统计学意义上讲,劳动力是指劳动适龄人口中有劳动能力并且愿意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具体说来,劳动力有如下几层含义:1、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自然界的一切其他能力,无论是天然的还是经过加工的,如水力、风力、电力、牲畜的力量等等,它们只能作为劳动的手段,而不是劳动力。而依赖自然环境维持自身的生存,或占有自然物以供自己使用的物质交换过程,如植物吸收水分阳光,动物以植物和其他动物为食,也有某种力的支出,但这种能力是本能。而这种本能形式的活动与人类有目的的劳动具有截然不同的本质上的区别。由于其他一切形式的生命的活动不是劳动,只有

10、人类与自然界的物质变换过程属于劳动的范畴,所以劳动力也只能是惟一的与人类劳动相联系的概念。2、劳动力存在于活的人体之中劳动力的存在,是以人的生命和健康为基础的,如同人体的其他生理机能一样,它无法离开人体而单独存在,不论代价如何都是如此。因此,人的生命与健康是劳动力存在的基础,人是劳动力的体现者和承担者。3、劳动力是体力和智力的总和一个人要具有劳动能力,不仅需要有力量、感觉、灵敏等体力因素,而且需要劳动技能、思维能方、必要的知识等智力因素,因而不能把劳动力理解为简单的生理现象,它是包括许多自然、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在内的统一体。4、从统计意义上讲,劳动力是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从统计意义上讲,劳动

11、力是指劳动适龄人口中有劳动能力并且愿意从事社会劳动的人。由于劳动力的总和即体力和智力统一于人的身体,不能脱离人体,故在劳动力本质含义的基础上,人们也把具有劳动能力的人称为劳动力。在这个含义的基础上,经济学又把人口中具有劳动能力的那部分人口称做劳动力,也就是劳动力的总和。在这里有必要将经济和社会科学领域内一些和劳动力联系非常紧密,但又有所区别的概念,如劳动适龄人口、劳动力资源等,作一区分。劳动适龄人口是划分劳动力资源和劳动力的基准,是指处于法定劳动年龄的人口,它以年龄为界限但不考虑是否具有劳动能力;劳动力资源是指劳动适龄人口中有劳动能力,可以从事社会劳动的那一部分人口的总和,它包含了可以从事但目

12、前由于 种种原因没有从事或不愿意从事或暂时不能从事社会劳动的人,范围大于劳动力。劳动力是这三个概念中外延最小的概念,是指劳动力资源中愿意从事社会劳动的人。就业人口劳动力劳动力资源失业人口就学人口潜在劳动力劳动适龄人口家务人口非劳动力资源其他人口图1 劳动适龄人口,劳动力资源和劳动力的关系(二)劳动力的特点1、劳动力与劳动力所有者不可分割。劳动力不能独立存在。作为劳动力市场交换客体的是劳动力的使用权,故劳动力的交换只是劳动力使用权的让渡和租让。寓寄劳动力的主体只能是人,所以在劳动力使用权让渡出去之后,劳动力的所有者依然对劳动力使用过程中的所有相关方面(如工作条件、环境、安全、职业发展前景等等)有

13、着全面的联系,劳动力的使用状况反过来又对劳动者产生全面的影响。2、劳动力的形成与再生产是社会劳动的结果。劳动力具有生理性的特征,这一特征具体表现在:劳动力的形成是通过消费社会劳动为条件的。劳动力形成周期较长,在现代社会至少需要16年。劳动力不能贮存。今天的劳动力不加以利用,随着生命的新陈代谢就将永远地失去。劳动力不间断地作为商品交换,其承担者的生命必须得到维持,必须保证每天最起码的维持生命的收入或物质条件。劳动力具有生命周期和生理间歇周期。劳动力是有生命的物质实体,其生命周期大体在40年左右;在一个自然时间单位,如一昼夜,必须保证劳动力一定的休息时间等。3、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起着能动性的作用。

14、任何生产都是与人的生产劳动息息相关的,离开了人的劳动,无法形成生产力,无法形成生产过程。其他资源开发利用的程度,也都要受到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程度的制约。而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目标是劳动者和整个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三劳动力市场(一)劳动力市场的含义在现代社会,资源(包括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是通过市场实现的,劳动力市场是生产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当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分属于不同所有者,为使其结合进行社会生产劳动时,必然会发生劳动力与生产资料这两种资源的配置问题,即由谁配置、怎样配置、在什么地方配置等一系列问题。市场经济最基本的特征就是一切生产要素都由市场机制进行配置,这当然包括劳动力

15、的配置。因此,劳动力市场是通过劳动力供需双方相互选择而自动配置劳动力资源的体系,是劳动力资源开发、配置、就业实现和劳动关系建立等机制的总和。(二)劳动力市场的分类劳动力市场可按不同的标准划分为各种类型。如根据相互选择的范围的不同,可将劳动力市场分为全国性劳动力市场与地区性劳动力市场,前者指劳动力的供给方和需求方在全国范围内相互选择,后者指双方在某一区域内相互选择。通常所说的劳动力市场,是指处于用人单位之外的社会性的劳动力市场。与其相对,用人单位内部也存在着劳动力的配置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机制被称为内部劳动力市场。劳动力要素因劳动的具体内容和具体形式不同,彼此不能完全替代,甚至完全不能替代,于是

16、便形成了不同的职业市场和工种市场。各自有各自的市场需求,各自有各自的市场供给,各自有各自的市场价格,即工资率。职业、工种有某种相似之处,彼此可替代程度较大的职业市场、工种市场,又可归并成诸如熟练工市场、非熟练工市场、人才市场和技术工人市场等独立的市场。从市场环境上划分,可分为完全竞争性劳动力市场、不完全竞争性或垄断竞争性劳动力市场、垄断性劳动力市场等。(三)劳动力市场的特点劳动力市场是一种投入品市场,即要素市场。在劳动力市场上交易和流通的“商品”是劳动力,由于劳动力的特殊性,使得劳动力市场与其他市场相比较具有重大区别。1、劳动力市场的影响因素复杂劳动力的所有者是有思想、有感情、有物质需要和精神

17、需要的人,因此,劳动力市场除了受经济因素的影响外,还要受社会心理、传统文化、意识形态、伦理道德观念、政治斗争等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同时,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工作环境、伤亡风险、人际关系、领导方式等非货币因素,也将同工资一起对劳动力租让能否成交发挥相当大的影响作用。劳动者及其家庭个体的动机和行为对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有重大影响。劳动力的种种社会和生理特征,劳动力的无限适应性、劳动力供给者在教育与职业培训之前就关心未来劳动力利用情况的事实等种种复杂情况,使得劳动力市场的运行不仅受到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个体的偏好、选择和决策的影响,而且还受到劳动力的捎费领域,即生产领域劳动力利用状况对劳动力流通领域的双重影响

18、。这些都说明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比其他市场具有更为复杂的特征。2、劳动力市场有其特有的供求关系在劳动力市场上,雇员或劳动者是劳动力的供给方,雇主或用人单位是劳动力的需求方,通过双方的无数次选择,按照一定的工资率将劳动力配置于某种产品或劳务生产的职业岗位上。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求的运动,同时决定一个经济社会的就业规模和获得的工资量。从生产要素投入的视角观察,劳动力市场供求运动调节着劳动力资源的配置;从收入的视角观察,劳动力市场的供求运动决定着工资。就业量与工资的决定是劳动力市场的基本功能。3、劳动力市场受制度安排的制约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供求运动,以及就业和工资决定的机制,受到一定制度结构的制约。其具

19、体表现为;工会组织与雇主组织,特别是前者对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有重大影响。劳动力自身的一系列特征决定着劳动者在市场的竞争地位相对弱小,在物质利益规律的作用下必然产生劳动力供给者的组织,即工会组织。工会的出现及其对劳动关系的全面作用造成劳动力市场有别于其他市场的种种特点。社会经济政策及体制安排。任何经济社会都要解决资源稀缺性问题,但解决资源稀缺的体制安排和选择有重大差异。一种是计划经济体制,另一种是市场经济体制。前者排斥市场机制,后者则是使市场机制在配置资源方面发挥其基础性作用。在市场经济体制中,作为政府,不仅要促进经济长期稳定发展,保持社会安定,而且还要干预市场运行,使之保持某种均衡。为此,政府制

20、定一系列经济政策以实现其目标,其中许多政策及体制安排,如劳动关系法、实体劳动法等等,都对劳动力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四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劳动经济学只研究狭义劳动,考察和揭示的是劳动本身或活劳动的经济规律,而劳动力是劳动的前提条件,是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要素,劳动力供求配置又离不开劳动力市场。因此,劳动经济学这一研究与劳动有关的经济问题的学科,主要研究的是劳动力和劳动力市场的现象和运行规律,其主要任务就是认识劳动力市场的种种复杂现象,理解并揭示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以及工资和就业决定机制等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作用原理。例如,劳动力作为生产要素,同资本、土地、物资等一样,对生产活

21、动来说是一种投入,因此,劳动经济学的内容之一就是从劳动力需求与劳动力供给两方面人手来揭示劳动力要素运行机制的基本原理,通过劳动力的合理配置以获得最大的产出效益。同时,劳动还是劳动者谋取物质资料的手段,劳动力供给者的收入,即工资,也是劳动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工资水平是如何被确定的,工资与就业机会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有关工资的理论问题,劳动关系和人力资本方面的问题,都是劳动经济学不可缺少的内容。总之,现代劳动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制度中的劳动力市场现象以及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律、劳动关系以及人力资本的科学。第二节 劳动经济学的前提假设任何一门学科的研究都有它的前提假设,劳动经济学也不例外。要真正把握一门学

22、科,必须要了解这门学科的前提假设。一、劳动力资源具有稀缺性该假设认为,无论对社会还是个人,资源都是稀缺的。资源的有限性称为资源的稀缺性,或者更准确地说:相对于人类社会的无限需要而言,客观上存在着制约满足人类需要的力量,此种力量定义为资源的稀缺性。 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具有如下属性:其一,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是相对于社会和个人的无限需要和愿望而言,是相对的稀缺性。一定时期,社会可支配的劳动力资源无论其绝对量有多大,但总是一个既定的量。任何一个既定的量与无限性相比,总是不足的,即具有稀缺性。其二,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又具有绝对的属性。社会和个人的需要和愿望不断增长、变化,已有的愿望得封了满足,又会产生新

23、的需要。因此,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存在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从而使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具有普遍和绝对的属性。其三,在市场经济中,劳动力资源稀缺性的本质表现是消费劳动力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的稀缺性。消费资料的形成是劳动的结果,是消费各种资源的产物。若消费各种资源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是无限的,那么,消费资料也就是无限的。然而,消费各种资源以生产或形成经济物品的支付能力、支付手段是有限的,这也正是资源(包括劳动力资源)闲置的根本原因之一。资源的闲置和资源的稀缺性并不矛盾。闲置的资源也并不是可以无偿使用的,更为重要的是,即使有些闲置的资源偶尔被无偿或者以很低的价格被使用了,也并不意味着原先已经得到

24、利用的资源的价格会同样降低。如果一种资源的价格不能有效地降低,对这种资源的使用量就很难扩大,对于劳动力资源来说也是一样。资源的价格不能有效降低的现象常常被称为价格的刚性(Rigidity),在最近的文献中,人们更加倾向于使用粘性(Stickiness)一词。劳动力资源的特殊性在于,劳动力的价格(工资)的粘性远远强于其他资源,而工资的粘性又与劳动力市场的许多独特之处有着紧密的联系。劳动力市场是一个远远比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复杂的市场,而这一复杂性和特殊性恰恰是劳动经济学成为独立学科的重要原因。二、经济行为人是理性的。经济学研究资源配置时假定市场上的经济行为人是理性的,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目标,并且以最

25、佳的方式追求这一目标,当分析个人行为时,经济学家假定个人追求的目标是效用最大化,即在个人可支配资源的约束条件下,使个人需要和愿望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效用包括货币和非货币两个方面。人们都是在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尽力追求效用最夫化。当分析企业行为时,经济学家假定,其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当然,利润最大化可以看作是效用最大化的一个特例,因为它只强调货币收益,而忽略了非货币收益。经济学的前提假设在在劳动力市场上仍然适用。在劳动力市场上,企业是劳动力要素的需求者。企业的劳动力需求是消费者的商品需求的派生需求(Derived Demand),当企业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决定其产量时,企业的劳动力需求也就同时被决定了

26、。劳动力市场上的供给者是劳动者自身,一个劳动者通过劳动获取收人,但他也必须同时享受闲暇,也就是说,一个劳动者总是通过选择劳动收入和闲暇的组合来最大化他的效用。一个劳动者(或者家庭)的劳动力供给数量就是劳动者进行理性决策的结果。效用最大化行为的观点,通常作为经济分析的基本假设,它并不是说任一市场主体的每一种经济行为都达到了效用最大化的目标,而是说主体的行为可以用效用最大化的观点加以分析和预测。 有了理性行为人和资源稀缺这两个基本假定,劳动经济学就找到了与经济学理论共同的逻辑起点。目前,劳动经济学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理论体系,由于其涉及的问题非常广泛,因此,它与其他一些经济学科之间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27、。首先,劳动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有着最直接的联系。所有的微观经济学教科书无不将劳动力市场的研究作为要素市场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劳动经济学的主体内容只不过是这一内容的深化,有关劳动力供给和需求这样的内容在劳动经济学教科书中无疑需要进行更为细致和全面的阐述。事实上,劳动经济学的发展也直接构成了微观经济理论的发展,比如说,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上的委托代理问题本身就是信息经济学中的重要内容,对于双边垄断的劳动力市场的研究直接导致了议价理论(Bargaining Theory)的诞生,而这一理论已经成了博弈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次,劳动经济学中的失业问题、劳动力市场与通货膨胀问题则与宏观经济学联系较为紧密。

28、战后宏观经济理论的发展所产生的几个重要的学派货币主义、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新凯恩斯主义等都将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和失业、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现象之间的关系作为核心的研究课题。第三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体系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内容和体系就是其研究对象市场经济中劳动力市场现象及其运行规律的展开。一、劳动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和体系(一)劳动力市场主体劳动力供给者和需求者劳动力供给者和需求者构成劳动力市场的主体。没有劳动力的需求和供给,就没有劳动力使用权的转移,也就没有劳动力市场的运行。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是劳动力市场的动力机制,只有当劳动力所有者让渡自己劳动力的使用权,劳动力使用者有偿使用劳动力时,才形成劳动力市

29、场的运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 劳动力供给者是有劳动能力的自然人,即雇员或劳动者。劳动力需求者,即雇主或用人单位。劳动力需求方与劳动力供给方,即用人单位与劳动者都是产权所有者,两者的经济行为都追求效用最大化。雇主追求的效用,是利润(即收益减去成本)的最大化;雇员所追求的效用,部分可以通过追求货币工资最大化来实现,部分是不能用货币来实现的非货币效用。总之,在劳动力市场上,双方首先都是按照自己的偏好追求自已最大利益的经济人。因此,两者的关系首先是权利和义务对等的经济关系,其次才是各种可能的非经济意义上的社会关系,例如亲情关系、挚友关系等。两种关系中,经济关系是基本的关系。这种关系决定了两者的利害冲突

30、是通过双方的协商来解决的,一切有关事项,例如工作条件、工资水平等,都用通过双方自愿达成的契约来确定,这是一切市场交易都具有的最基本的特征。(二)人力资本投资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机制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中,随着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快,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为适应劳动力市场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就需要对人力资源进行投资和开发,以调节劳动力供求平衡与素质结构,全面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与劳动能力。具体的人力资本投资方式包括教育投资、培训投资、健康保健以及劳动力流动等。人力资本投资方式其实很多,如果从广义上说,为了形成和增加劳动力的生产性,增加未来的效用,任何直接针对改善或提高劳动者

31、的职业技术能力结构、知识结构、分布结构、利用水平的费用支出,都可以视为人力资本投资。(三)劳动力价格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在劳动力市场上供需之间不可能时时刻刻保持平衡,经常发生的或者是劳动力供给大于需求,或者是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这就需要通过劳动力价格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工资是劳动力市场最基本的调节劳动力供求关系和劳动关系实现的机制,是决定劳动力流向及具体配置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完善的市场经济中,劳动者获得的工资,应是市场上由劳动力价值决定而受供求关系的变动影响浮动的。工资由市场决定是劳动力市场完善的主要标志之一。以工资杠杆为核心的经济手段是政府调节劳动力市场经常运用的手段。(四)劳动力供求中介劳

32、动力市场服务体系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尤其是在现代社会的社会化大生产中,劳动力需求主体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组合,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千差万别;劳动力供给主体也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组合,所供给的劳动力素质也是千差万别的。在这样错综复杂的供需主体中,不可能全靠劳动力供求者自己相互选择,特别是对劳动力弱者。因此,为了实现劳动力供求平衡,必须有完善的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即职业介绍机构,一般称为职业介绍所。职业中介的职能包括就业登记、提供劳动力供求信息、开展就业指导与咨询、职业技能培训与评价、劳动合同公证等。在完善的市场经济中,绝大部分就业者都是由职业中介行为导致劳动力使用转移的,经过职业中介实现就业。因此,也可以说

33、职业中介组织或机构起着劳动力市场载体的作用。(五)社会保障体系劳动力市场正常运行的保障机制在完善的市场经济中,既要使劳动力需求者的资本集中应用于固定资产投资,又要保证就业者在退休、患病、工伤、失业、生育时,不因完全丧失劳动收入或减少劳动收入而失去生存条件。因此,要实行退休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障措施,以保证这些劳动者的基本生存条件得到满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劳动力市场正常运行并保障社会稳定。社会保障体系是指在劳动力市场条件下,由政府出面代表社会,对市场竞争中暂时退出市场形成的风险,对劳动过程中的风险以及劳动者最终退出劳动过程的基本生活进行的保障。它是一种社会化行为,具有一定的强制

34、性,与商业保险存在着根本区别。它是重要的再分配手段,通过政府、企业、个人共同筹资,建立基金,在企业之间、劳动者之间以及上一代人与下一代人之间互助互济,共同解决劳动者的生、老、病、死、伤、残和失业时的生活问题。社会保障是政府的职责,是最重要的社会政策之一。社会保障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主要是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等项社会保险。在统一、开放、公平的劳动力市场中,各类企业的竞争条件和机会应该是均等的,因而要求社会保障体系必须不分所有制性质、不分职工身份、不分工资分配形式,实行统一的制度,以利于劳动力的流动与资源的合理配置,落实企业自主权,全面体现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目标是:政府立

35、法规范,覆盖城乡所有职工,费用负担和待遇标准合理,基金统一调剂使用,社会化管理程度较高。只有这样,劳动力市场才有了正常运行的基本保证,形成一个完善的、实力雄厚的社会保障体系,这也是劳动力市场完善的主要标志之一。(六)劳动法制体系劳动力市场正常运行的安全机制劳动力市场的利益主体,不仅供求双方是多元的,而且供求双方中的每一方也是多元的。尤其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每个利益主体都有各自的独立经济利益,为实现各自的经济利益激烈地竞争着。劳动力供给方之间、需求方之间,以及供求双方之间都充满了竞争。劳动力需求方在争夺高素质劳动力方面相互竞争着;劳动力供给方之间在争夺高收入职业职位竞争着;劳动力供求双方在劳动力

36、价格上竞争着。其实质都是经济利益的竞争。这样,不可避免地会在竞争中发生不规范、为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而损害社会经济利益的行为。因此,必须依据宪法、劳动法等与劳动力市场有关的基本法,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法律法规,科学规范劳动力市场供求双方及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服务等行为,以形成健全的劳动力市场运行规则,保护劳动力供求双方的合法权益,保障劳动力市场健康有序地运行。 二、劳动力市场中的政府职能从劳动经济学的内容和体系可以看出,法律法规、社会保障、服务中介等均是政府的宏观调控行为,因此政府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在劳动力市场上,政府不是市场的主体,政府除在公务员这一特殊市场上是交易当事人之一外,一般不是

37、交易的当事人,而是交易的中间人。在劳动力市场上,政府具有制定规则并监督规则的执行、帮助双方促成互惠的交易、帮助交易双方分散风险、帮助劳动力市场趋向均衡并控制劳动力市场的运行,以实现某种社会目标等职能。政府实施对劳动力市场宏观控制的目标,必须有多种手段的配合。其中,以劳动法规为核心的法律手段,以工资杠杆为核心的经济手段,以职业介绍为核心的劳动就业服务和以失业救济为核心的劳动社会保障,是政府对劳动力市场进行宏观控制的基本手段。第四节 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劳动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体系的组成部分,必须用科学的方法加以研究,并依照认识客观事物的一般规律,从劳动力市场现象的普遍联系中,概括和归纳出劳动力市场

38、的运行原理。为了便于区分和理解,我们将研究方法划分为三种:微观与宏观经济分析的方法、实证与规范分析的方法、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的方法。 一、微观与宏观经济分析的方法在劳动经济学对劳动经济问题的分析中,同时运用了微观经济分析和宏观经济分析的方法。微观经济分析就是分析各个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给者和劳动力需求者之间的行为方式,以及由它们的行为所决定的工资率和就业量,微观分析是劳动经济学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宏观经济分析则是将全社会的工资率、工资总量、就业总量作为变量,分析劳动力市场与其他市场之间的关系,以及劳动市场对宏观经济运行、经济周期的影响。二、实证与规范分析的研究方法 (一)实证分析方法实证研究方

39、法来自哲学上的实证主义。在实证主义哲学家中,实证一词含有实在、有用、确定、相对等涵义。实证主义方法是认识客观现象,向人们提供实在、有用、确定、精确的知识的方法,实证研究方法试图超越或排斥价值判断,其重点是研究现象本身“是什么”的问题。实证分析方法实际上是一种行为理论,它的基本假定是人们趋利避害,对利益反应积极,对成本反应消极,据此来解释人们的市场行为。例如,当企业决定是否增雇新工人时,既要考虑到由此会带来的工薪成本的提高,又要考虑由于扩大生产可能带来的收益增加,权衡利弊得失,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方案。尽管实证分析方法回答了在一定假设前提下,人们的行为将是什么(将做什么选择、将是什么结果)的问题,但

40、它不能回答这种后果的好坏问题。因此还需要用规范经济学的方法对结果的好坏进行评价。现代劳动经济学研究经济行为中人在劳动力市场的行为。由于研究对象的特征的限制,试图把所有复杂因素都包括进去,显然是既不现实也不可能的。为此,必须对某一理论所适用的条件进行设定。当然,所假设的条件有一些是不现实的,但没有这些假设条件则无法进行科学研究。经济行为中人的行为,特别是人在劳动力市场的选择和决策,不可能带进实验室里,更不能放在显微镜下或装在试管里加以观察。如同物理学家观察自由落体运动规律时,设定一系列假设条件(如空气阻力如何),这些假设是不真实的,但没有人怀疑其结论的正确性一样,运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问题,必须正

41、确设定假设条件。实证分析通常建立在以下两个基本假设的基础之上:即资源稀缺性假设和理性人假设。运用实证研究方法研究劳动力市场现象,需要经济学知识和市场均衡分析、市场非均衡分析、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方法,还需要逻辑学、数学、统计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和分析工具。(二)规范研究方法与实证分析不同,规范研究方法是运用一定的价值判断标准来回答经济运行中“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它关心运行的结果是否合理、公正。规范研究方法研究客观现象的目的在于:提出一定的标准作为经济理论的前提,并以该标准作为制定经济政策的依据,以及研究如何符合或实现这些标准。规范研究方法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规范研究方法以某种价值判断为基础,解决

42、客观经济现象“应该是什么”的问题,即要说明所要研究的对象本身是好还是坏,对社会具有积极意义还是消极意义。规范研究方法研究经济现象的出发点和归宿离不开价值判断。这里的价值概念不是仅指经济学中商品的价值,而是指经济现象的社会价值。第二,规范研究方法研究经济现象的目的,主要在于为政府制定经济政策服务。实现互惠的交换当然对社会有积极意义,但是由于存在种种障碍,使互惠的交换不能实现。其主要障碍包括以下三类:一是信息障碍。由于信息缺陷或信息偏误,使市场主体不能进行互惠交换。二是体制障碍。交换本身是互惠的,但实际存在的某种惯例、政策及体制安排,阻碍互惠交换的买现。三是市场缺陷。潜在的交换是互惠的,但由于市场

43、自身的缺陷,或者交换参与的主体由于观念或习惯的干扰无法进行交换。上述互惠交换的障碍仅仅依靠市场自身的力量很难消除甚至不能消除,需要政府制定一系列的社会经济政策及体制调整才能推进互惠交换的发展,以增进社会福利。因此,规范研究方法往往成为为政府制定社会经济政策服务的工具。例如,结构性失业是劳动力市场的一个很普遍的现象,对付这类失业的一项有效办法是职业技能开发,而这项事业的风险很大,商业银行很难承担,政府可以通过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用政府贷款支持、扶助职业技能开发事业,等等。实证研究方法排斥价值判断,规范研究方法却以价值判断为基础,但是两种研究方法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实践表明,规范研究方法离不开实证

44、研究方法对经济现象的客观分析;实证研究方法也离不开价值判断的指导。因此,在劳动经济学的研究中要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运用。三、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的方法传统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主要是进行静态分析,它不涉及时间因素,因而假设那些在动态中都是可变的生产要素数量、消费者偏好、生产技术等等因素不变。它所研究的只是经济生活的横断面,而不能研究经济发展的流程。因而它研究的只是经济生活中某一时点的情况,是状况分析。然而,经济生活的现实并不像静态方法描述的那样和谐、平静。只要把时间因素引进去,就会发现,经济预测难免会有错误,供求的不均衡是经常的,均衡才是难得的特例。各种不均衡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经济。因此,经济学家们

45、逐渐在静态分析的基础上,导入了时间因素,发展出了一套动态分析的方法。动态分析所考察的是经济状态随时间变化而演变的过程,它通过研究属于不同时点的各种变量来建立一个反映不同时点的各种变量之间相互作用的流转模型,所以动态分析是过程分析。例如,劳动经济学十分重视对人力资本投资的研究,这种研究就必须用动态分析的方法。第五节 劳动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劳动经济学是在经济学发展的基础上分化出来的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其形成与发展和经济学的发展密不可分。一、劳动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一)劳动经济学的萌芽劳动经济和劳动管理活动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古代思想家早就研究了许多经济问题与劳动问题,并提出许多至今仍有影响的

46、劳动经济思想。但是,在市场经济没有成为社会主导的经济体制以前,这些对劳动问题的论述与哲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等混杂在一起,成为这些学说的一部分或附属。经济学尚未形成,劳动经济学就更无从谈起。产业革命以后,劳动经济学开始萌芽,成为新兴的经济科学和管理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亚当斯密、李嘉图等对劳动经济理论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不仅研究了劳动是价值源泉和价值尺度这类经济学的基础理论问题,而且研究了劳动分工对劳动生产力提高的作用,工资决定和工资差别以及由劳动分工产生的工人境遇问题等等,这些都可归入劳动经济学的范围。李嘉图是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在他的政治经济

47、学及赋税原理(1817年)一书中,他克服了亚当斯密经济理论中一系列基本观点的内在矛盾,将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分配论推进到他所处的那个时代的高峰。在这一阶段,马克思基于对劳动本质的分析,对劳动的社会化和工人阶级的地位等问题作了全面、大量的科学研究。他的劳动异化论深刻地揭示了由劳动积累起来的资本反过来压迫劳动的现实。马克思的研究属于经济学的基础理论的范畴,他的分析为后来的劳动经济学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二)劳动经济学的独立发展20世纪20年代,一位名叫布拉姆的美国教授写了一部以劳动经济学为题的教科书,标志着劳动经济学作为一门经济学科,进入到独立发展的阶段。这一时期,新古典学派研究的核心始终是劳动力市场问题,在早期的研究中侧重于研究劳动力的需求等微观领域;而在近期,由于后凯恩斯主义主流派思潮的介入,其侧重点逐步转到宏观经济领域,转到对劳动运行全局的经济要素和对劳动力供给的研究上。制度学派则主要从劳资关系方面研究劳动经济现象。20世纪60年代,由于新技术革命的兴起,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