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课程要点.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648981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826.1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经济学课程要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城市经济学课程要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城市经济学课程要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城市经济学课程要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城市经济学课程要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经济学课程要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经济学课程要点.docx(5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绪论 现代经济学产生的基础:商品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城市经济学产生的基础:全球城市化的快速推进 一、城市市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经济学分支1 城市经济学概念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空间分布规律以及城市内部经济社会活动合理组织的科学前者是宏观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后者是微观城市经济学研究的范畴。 城市经济学要研究两大类相互作用的内容;一类是将城市作为点,研究在更大区域范围内其产生和发晨的规律,研 究如何使点不断增加,点的规模不断扩大,以及建立点与点之间合理的经济社会联系,即城市化和城镇体系问题;类是将城市作为面,研究其中的各种经济社会现象发生发展的规律,以及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如何尽可能地提供完备公共服

2、务,弥补市场不足,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2中国城市经济学框架与西方传统的城市经济学研究框架的差别及原因(1)差别 应该包括两大部分:宏观城市经济学城市化的理论与方法;微观城市经济学城市内部经济社会活动的合理蛆织与发展。 西方大部分城市经济学教科书的框架都以微观 层面的城市经济学研究为主,对于城市化及城市体系问题涉及得比较少(2)原因:英国著名城市经济学家K.J巴顿于1976年学框架来源于西方当时城市发展的实践需要。中国面临城市问题和西方不一样发展中国家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西方国家城市经济学家开始关注城市化问题,西方城市经济学中城市化的篇幅在增加。西方城市经济学很少涉及城市化

3、的原因:西方城市经济学产生与西方城市化之后,城市化已经不是问题,而城市内部的各种社会经济问题才成为他们的研究重点。比如城市经济增长、城市土地利用、城市住宅乃至于城市的教育问题、犯罪问题等等 二、城市经济学的产生 1 城市经济学诞生的标志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威尔 伯汤普森(WilburThomson)撰写的城市经济学导论是第一部系统研究城市经济学的著作 2 产生原因许多城市问题是综合性的,并且根源于经济的或者是社会的原因,仅仅依艘于自然科学,依赖于城市规划,难以得到根本解决。人们开始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城市问题。3城市经济学的发展历程(1)经济学家们首先关注的是城市的空间结构问题在20世

4、纪的20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用经济学的理论研究城市的房地产价格,土地使用与各种经济活动空间分布的关系,试图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来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土地有效使用问题。(2)40-50年代,人们又开始将区位论运用于城市经济学之中,试图解决城市中的企业选址、住宅选择以及相关的城市区位问题(3)经济学家们意识到公共部和公众利益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于是,从福利经济学的角度研究关于人类居住问题、交通问题、环境问题等等,这样城市经济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逐渐得到发展,并且走向成熟。在西方的城市规划专业、区域经济专业、甚至于有关的经济 学,社会学专业,都将城市经济学列人教学计划之中。城市经济学成为最重

5、要的学科之一 三、西方城市经济学流派美国城市经济学家约翰,F,麦克唐纳(Joh.FMcDonald)在他1997年出版的中将西方城市经济学概括为3大流派;主流经济学、传统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并认为这三大流派在政治上的观点有相互吻合的地方 1主流经济学派麦克唐纳认为大多数城市经济学家都属于主流经济学派(1)城市经济学的主流经济学派首要任务是理解城市经济的运行规律。主流经济学家认为,市场是配置资源最有效的手段。主流经济学主要研究如何实现社会成员效用水平最大 化。他们认为;由于几乎所有城市的发展都受到土地、资本、和(最主要)社会成员的工作时间稀缺性的制约,要实现经济效用的最大化,就必须使商品或

6、劳务的边际收益(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否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一些人的效用损失 (2)市场会失灵,在定时候制定相应的政策使得收益大于成本。市场失灵也会经常在许多领域发生,典型的领域比如公共住宅,这时就需要城市政府干预经济主流经济学家相信政府有能力利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使经济在短期内获得稳定并在长期内获得增长,同时解决城市问题。政府颁布的政策也可能有错误或过肘,但从整体上看,一个民主的政府制定的政策是能够提高社会福利的。因此,主流经济学家的研究非常重视针对现实问题为政府提出各种政策和建议,并且对这些政策建议进行成本和收益分析。 2传统经济学派主要观点是人的自由极其重要和竞争性的资本主义制度是一个自由经

7、济系统;政府的作用必须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提供纯公共产品,比如:国防,维护法律和秩序,保证自愿签定的合同得到实行,限定和保护私有产权,制定货币政策等,这些都有助于市场经济的竞争。他们不同意通过政府的垄断性的调控和公共政策来纠正外部性问题。3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派马克思主义城市经济学家的观点是,发达国家的阶级争和国家中心都集中在城市20世纪70年代初,马克思主义者开始考虑已经引起地区冲突的城市问题他们研究为何大量的产业资本转移到美国的阳光地带和一些发展中国家 呢?为何美国由工业型经济转型为服务型经济呢?这样的变动是怎样影响城市中的阶级矛盾的呢?这些矛盾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呢?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寻找发达资本

8、主义的危机的所在地,引导它最终导致社会主义革命。4 中国目前的城市经济学派当前,已经被介绍到中国的大量西方城市经济学著作大多属于主流经济学派城市经济学者的论著。他们首先观察揭示城市发展规律,而后针对市场失灵,研究政府如何采取政策弥补市场之不足,以求最大的社会效用,并通过建立模型,分析政策的成本效益关系,找到一个最优点,使得效益大于成本。由于解决任何社会问题都需要成本,而解决问题又必须是有效益的,因此,在效益低于成本时,该问题无解,换言之,问题在一定限度内存在是必然的和理性的,是被允许的。比如;奥沙利文在研究犯罪与处罚问题时,提出:“因为防止犯罪的代价是很昂贵的,所以存在最优量犯罪是不容置疑的。

9、换言之,允许犯罪的发生是比较理智的。”城市经济学的责任就在于利用模型找出最优犯罪量。同样,主流经济学的城市经济学家们允许城市问题被控制在解决该问题存在经济性的前提下:如果解决问题存在经济性,则应该解决问题;如果问题的解决成本大于效益,则解决问题是不经济的,非理性的,允许问题存在则是理性的,合理的。 关于城市经济学流派的研究,中国还比较少,国内学者流派的划分也还十分的不确定基本的原因在于中国的城市经济学仍然处于发展期,对于许多问题的研究还不成熟;另一个原因来自于中国城市化和城市发展前所未有的复杂性,现实城市的运行不断涌现出新的矛盾与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是发达国家发展的过程中没有出现过的,需要中国

10、城市经济学者进行大胆的探索与创新我们相信,中国丰富的城市化与城市发展实践,必将会孕育出一大批对城市经济学发展作出历史性贡献的学术大家。四、中国城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中国城市经济学的研究起步于改革开放以后改革开放以前,由于特殊的工业化道路所决定,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在很长时间内近平停滞,对城市化的研究也非常薄弱。日本学者越泽明1978年在他的研究报告中国的城市建设非城市化的工业化道路的前言中写道;“中国25年来的经济建设,也是实现快速工业化的过程。在近代社会中,城市化现象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关于这一点中国的情况如何,几乎完全没有研究。 改革开放大大地促进了中国城市化进程和城市的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

11、深和城市的发展,城市经济学的研究逐步兴起。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率先成立城市经济研究室,各省的社会科学院也相继成立城市经济研究所或研究室,将中国城市经济的研究逐步推进。20世纪80年代以来,很多大学也陆续开设城市经济学专业,1995年南开大学设立全国第一个城市经济学博士点,系统培养城市经济的管理与研究人才。目前,已经有多所高等院校都开始设立城市经济学课程,开辟城市经济学硕士或者博士点。五、城市经济学的重点研究领域与发展方向1 国外的研究领域与发展方向从国外城市经济学研究趋势来看,发达国家比较关注城市公共经济管理、城市经济发展能力培育、城市郊区化、再与城市再生、城市经济

12、持续发展等综合研究以及城市房地产、城市就业、城市社会保障、城市环境治理等专项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经济研究更关注于城市化、城市经济发展等问题。2我国在今后几十年,城市经济学应用研究的重点领域(1) 城市化支撑条件与战略布局。(2) 经济全球化与城市新形态。(3) 知识经济与城市经济结构重建。(4) 城市特色、功能定位、发展战略与主导产业确立和转换。(5) 城市经济发展能力评价与改进途径。(6) 城市社会文化、人力资源产业开发与城市经济发展。(7) 统筹城乡发展与“二元经济结构”淡化。(8) 城市土地开发、收益分配。(9)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10)城市经营管理的有效

13、机制在以人为本的和谐发展现指导下,从宏观视角把握现代城市管理,了解政府经营城市的基本趋势与主要领域。第一章 城市化经济原理第一节城市化概述 一、城市化概念 1 城市化概念辨析 (1)不同学科的定义 (2)城市经济学对于城市化的定义还没有形成共识目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见表1-2(3)不同学科定义城市化的共同点城市化涉及城市与乡村两个基本的客体,城市在其中处于主动地位。城市化的表现集中在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提高,经济活动向城市集中两个现象上。城市化的经济内涵主要包括生产方式的转变,人口就业结构的转变。在这两个转变中,城市是转变的目标模式,农村是转变的出发点和主体,也就是广大的农

14、村的生产方式、就业结构向城市的生产方式和就业结构的转变。2 城市化的经济学定义(城市化的城市经济学定义)(1)定义:城市化是指城市经济形成与发展,引发农村劳动力和人口、经济活动向城市集聚,进而导致以城市为主导的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转换的过程。(2)城市市化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界定具有的意义: 强调城市经济学研究城市化的经济属性,目的在于揭示其经济规律,从而突出了经济学对城市化研究的重点与特色,与其他学科对城市化的研究有着严格的区分。 从经济学的角度观察,城市化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城市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比重持续上升;二是国家或区域的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转换的过程,而这个过程

15、是由城市主导的。指出城市化的直接动因是城市经济的形成和发展。注意:城市化的动力 市城市经济的形成和发展而不是工业化,工业化仅仅是城市化的推动力之一。城市化是一个空间集聚的过程,也就是农村劳动力和队口,以及经济活动向城市集聚。这种空间集聚具有指向上的多样性和层次性,既促进了原有城市的成长,包括其人口规模、经济规模和空间规模的扩大,同时也促成了新的城市不断形成。二、城市化演进规律城市化的演进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表现在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1 城市化演进的时间规律(诺瑟姆)(1)美国地理学家诺瑟姆用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测度城市化水平的指标,分析世界各国城市化的时间变化特征,得到了城市化在时间上的演

16、进过程为一条S形曲线的结论”,如图1-1所示。(2)城市化在时间维度上的演进阶段及其特征 第一阶段为初始阶段,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呈现出缓慢上升之势,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低于25。在这个阶段,城市发展缓慢,农业和农村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第二阶段为加速阶段,当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30左右时,城市化开始加速,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大量持图1l城市化演进的时间规律性 续地向城市迁移,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的数量增多,城市的规模扩张迅速在这个阶段,城市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据着主地位,城市化与工业化并存且相互促进。城市化的加速阶段持续 的时间相对较短,当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6

17、0一70时,加速阶段即告结束第三阶段为终极阶段,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趋势大幅度下降,城市人口的自然增长也趋缓,从而导致城市化水平的增幅减缓在这个阶段,人口绝大多数生活在城市,城市经济成为国民经济的主体,城市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居于绝对优势的地位,无论是经济还是社会发展都表现出“城市化。配第克拉克定理是有关经济发展中就业人口在三次产业中分布结构变化的理论。它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在计算了20个国家的各部门劳动投入和总产出的时间序列数据之后,得出的重要结论。产业结构理论中,“配第克拉克定理克拉克定理”表述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

18、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次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 配第-克拉克定理的主要形成机制有:1.收入弹性差异:第一次产业的属性是农业,而农产品的需求特性是当人们的收入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难以随着人们收入增加的程度而同步增加,即它的收入弹性出现下降,并小于第二次产业、第三次产业所提供的工业产品及服务的收入弹性。所以,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分布将从第一次产业转移至第二、第三次产业。2.投资报酬(技术进步)差异:第一次产业和第二次产业之间,技术进步有很大差别,由于农业的生产周期长,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比工业要困难得多,因此,对农业的投资会出现一个限度,出现“报酬递减”的情

19、况。而工业的技术进步要比农业迅速得多,工业投资多处于“报酬递增”的情况,随着工业投资的增加,产量的加大,单位成本下降的潜力很大,必将进一步推动工业的更大发展。配第-克拉克定理不仅可以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时间序列分析中得到印证,而且还可以从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不同国家在同一时点上的横断面比率中得到类似的验证。即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越低的国家,农业劳动力所占份额相对越大,第二、三产业劳动力所占份额相对越小;反之,人均国民收入越高的国家,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就业劳动力中的份额相对越小,而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所占份额相对越大。 2城市化的空间演进规律(1)城市化在空间上的演进称为城市化的地域推进一般分为近 域推

20、进和广域推进两种形式城市化的近域推进:是指单个城市的空间规模的扩大,主要表现为城市的市区不断地向近郊 区扩张,导致近郊区转化为市区与此同时,远郊区则转化为了 近郊区。 城市化的广域推进主要是指城市数量的增加。广域推进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是农村地区的乡镇发展成为城市,二是在区区域开发中新规划建设的城市。城市化的近域推进与广域推进是并存的。但是,在城市化的不同阶段上,近域推进与广域推进会发生主次上的变化一般认为,在城市化的初始阶段,首位城市的近域推进表现比较明显。在城市化的加速阶段,首位城市的近域推进会进一步加快,同时,广域推进也逐渐显现出来,并不断加强在城市化的终极阶段,广域推进成为城市化的重要空

21、间特征。(2)逆城市化所谓逆城市化是指城市市区的人口向郊区迁移和大城市人口向周边卫星城镇迁移的现象。将这种现象称为逆城市化是不科学的。这个过程是属于城市化空间演进中的近域推进 3 运用城市演进规律的注意问题(1)上述城市化的演进规律是在市场经济环境里表现出来的,而且,需要在一个比较长的时序上才可以观察其全部过程。(2)世界上不同国家在短期内会城市化过程可能会偏离此规律但市从长期的趋势来看,任何国家区域的城市演进都是遵循此规律。(市场的强制性干预下或者政府政策的有意识引导下向着城市化规律所规定的)我国发展乡镇和小城市为导向的城市化政策违背城市化规律发展乡镇和小城市为导向的城市化政策的历史意义发展

22、小城镇的局限性第二节城市化的经济因素分析 一、农业与城市化农业的发展是城市化形成的一个先决条件,也是城市化持续的支撑条件。农业对城市化的影响是从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进行的。(1)从供给的角度分析,农业发展所产生的农业剩余是城市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是农产品剩余,主要是粮食是农业劳动力剩余;是农业资本的剩余我国的城市化经验 1949-1978年城市化速度慢的原因分析 (2)从需求的角度分析,农村市场是城市经济的重要需求来源。农村市场对城市经济的需求包括生活需求和生产需求。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长和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影响农业的发展从而影响农业的发展进而影响城市经济的发展。农民增收问题二 工业化与城市化1

23、工业化与城市化在阶段上具有较好的对应性2 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关性3工业发展对城市化的影响(1)工业生产具有空间集聚的内在要求。工业生产在少数区位聚集产生的结果: 是工业倾向于集聚在原有的城镇,成为其经济恬动的主体,加快了城镇经济发展;是工业在一个 新的开发区位上集聚,促成了新的城镇的形成。(2)工业的生产组织具有大规模生产专业化分工、产业关联性强等特点。(3)工业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对农村的劳动力产生了很强的吸引力,成为农村劳动力和人口资源不断地流向城市的重要因素。(4)工业发展通过产品的供给与需求,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经济结构的转换三、服务业与城市化服务业对城市化的影响(1)服务业也具

24、有空间集聚的内在要求,服务业在空间上的集聚成为城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动因。(贸易城市、交通城市)(2)服务业的发展对工业产生了支撑作用,为工业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服务业的发展为工业规模扩张和专业化分工的实现提供了保障。(3)当城市化进人终极阶段,服务业会取代工业成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服务业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劳动力的容纳能力大。工业的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比重是呈现倒u形的变 动,即先上升,然后保持在30一40左右,进一步则转为下 降的趋势。服(4)服务业的发展成为农村人口和企业向城市迁移的重要的诱因。城市的服务业创造了城市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5)服务业促进了农村和农业发展观念的转换城市

25、经济的产业组织方式、管理模式、经营理念等逐渐地向农村和农业渗透,从而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转换。总结服务业的发展影响城市经济发展和农村经济发展, 农村劳动力、人口和企业向城市迁移四、制度与城市化1 制度主要是通过影响城市经济发展,影响城乡之间的劳动力和人口迁移、产业集聚,进而影响到城市化的进程。(1))通过有效率的推进农业发展的制度安排,促进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产出水平的提高,使得农业部门在维持本部门再生产的同时产生农业产品剩余和要素剩余,为非农产和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提供推力,(2)通过有效率的推进工业、非农产业发展的制度安排,促进国民经济的工业化和非农化,从而为吸收农业剩余创造必要的拉力:(3)通

26、过有效率的经济要素流动制度安排,使农业部门的要素流出推力,在开放经济中,还包括外地过剩要素进入的制度安排和非农业部门的要素流人拉力形成结合与集聚的合力; (4)通过有效率的推进城市建设的制度安排,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房地产的开发,以满足城市非农产业和人口集聚的现实需要和不断增长的需要”。2 制度对城市化发生作用的形式(1)在城市经济发展方面,制度主要是以所有制、产业发展导向、公共服务政策等形式发生作用。例1:在一个城市中,实行多种所有制,有利于动员社会各个方面的资源发展城市经济,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和企业制度,从而可以扩大城市就业的领域,增加就业机会如果采用单所有制,如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城

27、市实现的是国有经济一统天下,除了极少量的集体经济之外,其他 经济成分几乎不存在,造成城市就业渠道单。依靠这种单一的所有制经济,不仅不能有效地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例2:城市所采取的产业发展政策不同,对于就业机会的变化具有显著的影响。如果采取优先发展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和服务业,那么,就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不仅能有效地解决城市新增劳动力的就业问题,还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迁移提供机会。(2)通过城乡关系政策,限制或鼓励农村的劳动力、人口、企业向城市迁移。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实行了以户籍管理为核心,包括与之相连的人事档案管理,粮食、生活用品和住房供给等一套械乡分割的政策,严格限制农村劳动力和人口、企

28、业向城市迁移,结果导致我国城市化进程严重滞后。事实上,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了大力发展小城镇,走乡村城镇化道路,其根源在很大程度上与当时的城乡分割制度的大背景有着直接的关系。第三节 城市化的经济机制一、城市经济形成与发展机制1分析问题的前提:(1)所分析的是一个城市的经济形成与发展情况;(2)城市的资源配置完全是在市场环境中进行的;(3)城市经济是一个开放经济,与周边地区存在着商品、要素流动,以及人口流动。2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1)从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的角度观察,城市经济的形成导因是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2)非农产业活动的区位特性表现为空间中的“点”区位的原因: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活动所使用

29、的生产要素多数具有空间可流动性。非农产业的生产工艺、生产技术要求其生产过程一般是连续性的,各个生产环节之间是紧密衔接的。(3)良好区位条件的区位是有限的。交通便捷、劳动力供给充裕、信息获取方便,有必要的生活设施等则呈每个企业在选择区位时需要考虑的区位条件,在现实中,满足这些条件的区位是有限的。不同区位主体考虑的区位条件通常不同,但在综合考虑多种区位条件的情况下,出现对相同区位的选择。(分散的决策,集体相同选择现象)(4)从区位的角度分析,促使城市经济的规模不断扩大的机制(点扩大的原因)(1)生产过程的不可分性、固定资产投资的空间累积性和变化的刚性;(2)示范性。3集聚经济(1 )概念观点1:指

30、“因社会经济活动及相关要素的空间集中而引起的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即由此而产生的成本节 约、收入或效用增加。观点2:是“一种通过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获得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系统力量。(2)集聚经济的类型或者层次内部规模经济,或者称之为企业内部经济。它是指单个企业的生产规模因城市集聚规模的扩大而增大所产生的经济利益。地方化经济,也称之为企业外部、行业内部集聚经经济。地方化经济是某个行业的企业或者相互联系密切的企业在城市中集聚,从而通过相互之间的功能互补、强化,行业规模扩大等所产生的经济利益。对于企业来讲,地方化经济是一种外部经济 城市化经济。它是由于城市产出的扩大而带来的成本的节约城市里往往有多

31、个产业或者行业的经济活动,它们之间通过直接或者间接的联系和影响产生外部经济,因而有利于每个行业降低成本。(3)巴顿划分的十大类“集聚经济”本地市场的潜在规模在城市中,人口和工业的大量集中扩大了本地市场的潜在规模与开发外地市场相比,对本地市场的开发,可以节约运输费用实际的销售费用。大规模的本地市场可以降低实际的生产费田。本地市场规模大,为专业化提供了条件,进行大规模生产,并能因此而获得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有关,人口在城市中集中,为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的基础。“某种工、业在地理上集中于一个特定的地区,有助于促进一些辅助性工业的建立,以满足其进口的需要,也为成品的推销与运输提供方便”。同类企业

32、在地理上集中,促成了与之有关的熟练劳动力的集聚,形成与当地工业发展相适应的职业安置制度与劳动力的集聚一样,出现了企业家、管理人员及其他专业人才的集聚。“在大城市,金融与商业机构条件更为优越”,能够为工业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城市能够提供更为广泛的娱乐、社交、教育等设施和服务,对经营管理人才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一个地区舒适的生活水平,经常和高蓑一样能够吸引高级管理人员”。工商业者为了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更喜欢集中因为,集中可以有利于他们之间更有效地进行经营管理,增进信任,自由交流思想。集聚能够给企业进行改革以强有力的刺激。(4)集聚经济产生的原因分工与专业化。规模经济。在城市中,规模经济包括了生产规模

33、经济和消费规模经济两个方面外部性经济集聚经济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外部性经济。所谓外部性是 指个经济活动对其他经济活动利益所产生的影响,并且对这种影响所引起的其他经济活动利益的变化既不能占有,也不承担责任。外部性经济就是一个经济活动所引起的其他经济活动利益的变化表现市场效率。在城市中,由于经济活动密集,相互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客观上促进了市插的发育和完善,进而更有利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注意:集聚经济产生的原因不同导致同类型的集聚经济。内部规模经济主要是源于分工与专业化、规模经济;地方化经济则主要由分工与专业化,外部性经济引起,城市化经济是上述4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5)集聚经济对城市经济

34、发展的作用城市经济之所以成为一种独立的经济活动形式,集聚经济是其存在的基础。为城市经济得以持续和壮大,在国家或者区域经济发展中居于核心和主导地位的经济根源。4产业结构演替 产业结构的演替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一种基本方式。(城市经济基础理论,主导产业兴衰、更替关系城市的兴衰)(1)城市产业更替较快,新兴产业容易长生的主要原因城市是创新活动的集中场所,创新活动通过推出新的产品、新的服务,或者改善新产品、新服务成长的外部环境,从而刺激了相应的新的产业或者行业的兴起。城市具备新兴产业成长所需要的市场条件。城市的产业发展环境好。(2)产业更替原理在一定时期内,城市的要素供给和市场的购买力可以看作是既定的

35、。那么,新兴产业的兴起,必然与城市中已有产业之间发生要素和市场的竞争一般地,新兴产业的要素收益率要高于已有的产业,从而引起劳动力、资本、土地等要素向新兴产业流动,并引起要素价格的上升同时,新兴产业的市场是一个成长的市场,潜力大,对新兴产业的成长构成有力的支持相比较而言,已有产业的市场则是一个成熟市场,潜力有限,其继续发展面临着市场支持后劲不足的约束因此,当已有产业不能承受城市中的高价格要素和市场竞争的压力时,就会被淘汰,从城市中消失这样,就实现了城市中新旧产业的更替。 城市的市场还有3个特性对城市产业结构演替发挥着重要作用。这3个特性一个是规模大,另个是差异大,还有一个就是成长快。大规模和有差

36、异的城市市场为各种各样的产业在城市里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市场生存环境”,从而使得城市产业具有多样性。产业结构的多样性使城市经济充满竞争力与活力,同时,也增强了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因为,产业结构的多样性意味着产业之间必然对城市中“既定”的要素供给和市场要展开竞争,同时,产业之间又可以互为市场,形成供给与需求联系,进而内生出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发展关系大规模和成长快的城市市场易于跨越产业发展的市场门槛,为新产业的形成和已有产业的规模扩张均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可见,城市市场作为一个外部条件,对于产业结构的演替是重要的,也是城市经济得以实现持续的规模扩张和不断升级的基础之。总之,在城市中,产业结构的演替是

37、比较快的。这正是城市经济保持高增长、高效率、高收益,充满活力和居于领先地位的重要原因。5城市经济形成与发展的综合解释在城市中,经济活动区位选择、集聚经济和产业结构演替,这3个方面存在着相互的联系,构成制约城市经济形成与发展的“动力三角”。城市经济形成与发展可以理解为这个“动力三角”所产生的合力的作用结果。二、农村劳动力、人口和企业向城市迁移机制1假设前提:(1)空间结构:个城市,周围地区为农村的城乡空间结构,(2)体制环境是市场经济,劳动力,人口和企业享有自由的迁移权。第二章 城市体系的经济学分析第一节 城市体系概述 一、城市体系的概念 1 城市体系城市体系是一定区域内的相互依存、彼此间有比较

38、稳定的经济和社会联系,职能分工和空间分布有序的城市集合体。注意:对城市体系的认识主要是从“系统”、“组织”的角度进行的(1)系统的特征相关性 目的性 等级秩序性 整体性 环境适应性 动态性城市体系是区域内城市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所产生的一种独立的、新型的城市组织城市体系有其特殊的功能。这种功能具有“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性质,不是单个城市功能的简单加和,而是在内部各个城市功能的基础上,经过组合而产生的新的功能,它是任何单个城市所不能达到的。(2)组织角度考察西蒙关于城市体系的组成部分属性或特征矩阵,反映规模大小、经济结构、社会性质等的结构特征。行为矩阵,反映城市体系内部人口流动、要素流动

39、中的相互作用状态。相互依赖矩阵,反映城市之间在发展上的相互依赖关系。(3)我国学者的观点城市体系是一组城市构成的群体,具有地域上近邻、联系稳定,而且层次性等特点。城市体系就是一定区域内的一组相互依存、彼此间有较稳定的分工和联系、分布有序的城市所组成的诚市群。 二、城市体系的特征 1 城市体系的特性(1)联系有序性城市体系内部的各个城市之间存在着多样化和有序的联系。(1)从联系的类型看,商品和服务贸易,企业组织联系,社会文化联系,经济、社会、行政管理关系等。注意:城市之间的产业分工联系和企业组织联系一般是城市体系发展到较高水平时才出现的。一般情况下,城市之间在经济、社会和行政管理上的从属关系决定

40、了它们之间在其他各种联系方面“主、从”的基本格局。在我国,每一组城市都是某个地方政府的所在地,不同的城市被赋予了“行政级别”,如,中央直辖市,省级市、地级市、县级市等等。每个城市的“行政级别”和相互之间的行政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主导了城市之间其他方面的联系方式和强度。(2)从联系的方式和方向看,城市体系内部的城市之间既存在着纵向联系、也存在着横向联系。城市之间联系强度是划分城市体系边界的重要依据。 2空间组织层次性 城市体系的空间层次性是指城市体系内部各城市在空间分布与组合上的层次分异与组合 3功能整体性城市体系的功能是一种系统”功,是在各个城市功能组合基础上所产生的新的功能(1) 城市体系的内部

41、功能是指城市体系对其内部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城市之间联系的建立与变化、城市区位的确定与移动等所产生的引导和控制作用。(2)城市体系的外部功能是指城市体系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组织作用4城市体系演化自组织性城市体系中任何一个城市特别是主要的城市的发展变化或者一种新的信息的产生,都会通过联系网络而波及到城市体系中的其他城市,并对其发展产生影响城市体系内部联系网络和相互作用网络的存在,对于城市在要素更替、创新等方面产生激发作用,保持了要素类型、配置方式,技术和制度,以及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等等的持续创新活力,内生出城市体系发展的动力城市体系内部各城市之间在发展上具有示范、学习和模仿的行为,因而,在少数城市

42、里所发生的变化往往会在城市体系内得到放大,波及范围和效应都会增大。城市体系是开放的,它会对来自区域的影响做出响应,特别是通过直接受影响的城市或者受影响大的城市在发展上首先进行调整,进而影响到其他的城市。 2城市体系的等级规模结构(1)克里斯泰勒在其中心地理论 (2)齐夫城市体系的等级规模法则。即,在城市体系中,一个城市的人口规模是其等级的函数。 Pr=P1rq式中,P,是第r等组的城市的人口规模;P1为第一等级的城市人口;r为城市的等组,q为指数,根据国家或者区域的情况而定。 (3)贝里(aLLBerry)在齐夫等级规模法则的基础上,分析了世界上38个国家的城市等级规模分布情况,将城市体系的发

43、展分为4个阶段。在城市体系发展的第一阶段,只有大城市异军突起式的发展,缺少小城市。第二阶段,可能存在3种类型。一是,大城市和小城市发育,中等城市缺乏;二是,大城市多, 中小城市少;三是,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发育,小城市少。第三阶段,有两种情况,一是大城市和小城市比较多,而中等城市少;二是大城市和中等城市比较多,小城市比较少。第四阶段,城市体系中的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达到了均衡,符合齐夫的等级规模法则资料来源:陈伯中:(都市地理学),台北,三民书局,1988,第94页 (5)饶会林的验证 3首位城市(1)城市体系的首位城市是指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2)城市体系的首位度计算式如下(3)如果城市体系

44、的首位度小的两种情况城市体系经过长期发展,达到了较高的发展水平,不同等级规模的城市发展比较协调,这时首位城市与其他城市的规模差异不大。是城市体系中的首位城市发展不足,导致首位城市与第二位的城市规模相差不大。在这种情况下,首位城市对城市体系发展的组织作用不能有效发挥。 三、城市体系的经济功能1 城中体系的内部经济功能城市体系的内部经济功能:就是城市体系作为一个整体面对其内部的各个城市的经济行为,相互之间的经济联系与组织,以及资源配置的方式与效果所产生的系统性的影响与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城市体系内的各城市之间存在着贸易联系并形成一个复杂而有序的贸易网络。在城市体系的交通网络和产业格局已定的情况下,

45、这个贸易网络就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各个城市商品和服务贸易的成长空间,以及它与城市体系内部其他城市发生贸易往来的几率和强度。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城市体系的贸易网络通过多边、多向的商品和服务供给与需求关系把分散的各个城市联系在一起,使得城市之间互为市场。这就意味着,在城市体系中内生出了支持城市经济发展的市场需求,相互提供发展的机会。鉴于城市市场需求具有潜力大、层次高、升级快的特点,在不考虑城市与区域的贸易关系情况下,这种内生的市场需求也将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因为,对这种内生市场需求的满足就是推动城市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来源。在城市产业发展方面,根据要素的空间可流动性,可以把影响城市产业发展

46、的要素大体分为空间可流动性要素与空间不可流动性要素两大类。与之相对应,主要利用空间可流动性要素发展起来的产业往往在每个城市中都可以见到,而由空间不可流动性要素为主发展起来的产业则只有在少数城市中才可以见到。城市之间在这两类产业中均可以形成分工。对于前一类产业,尽管每个城市都可以有机会发展,但是,发展的规模与成长空间则在较大程度上受制于其在城市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如果仅从要素获取的角度看,一般而言,在城市体系中,由于要素流动是有序的,相应地就决定了每个城市在发展产业时所能够支配的要素的数量的质量,进而也就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其产业的发展状况。对于后一类产业,如果一个城市产业发展的要素条件具有独特性,就可以发展相应的有特色的产业。但是,城市某些特色产业的发展除了需要本地所特有的要素之外,还是需要其他要素的组合,而这些要素就是空间可流动的。从这点上看,城市的特色产业的发展状况仍然要受到城市体系的整体约束。显然,在城市体系中,城市之间更有条件形成产业分工与协调。一方面,城市之间的产业发展竞争会刺激一些城市寻求专业化道路来建立、强化其产业竞争优势。另一方面,城市之间产业的分化则会引导他们之间处理好产业发展的协调。包括在产业支撑条件方面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