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650519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233 大小:267.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3页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3页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3页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3页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2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电子商务专业目 录微观经济学1宏观经济学11管理学原理21市场营销32管理信息系统37经济法42统计学原理49消费行为学52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57人力资源管理68会计学74金融学81投资学86财务管理94企业组织理论与企业战略98电子商务概论102电子商务法概论111网络经济学115市场研究118物流管理123电子金融与支付128电子商务物流133网络营销管理141客户关系管理146电子商务安全技术150国际市场营销157服务市场营销162销售管理166商品学概论171商业管理175现代营销专题180营销案例分析181网络广告184电子商务案例分析及解决方案187网站建设与网页设计191毕业实

2、习199毕业论文202营销策划与管理206企业文化与CI设计211商务礼仪专题216专业社会实践219推销技术与商务谈判223微观经济学 开课院系:管理学院营销与电子商务系课程编号:112702101275课程英文名称:Microeconomics课程总学时:51 总学分:3含实验或实践学时: 学分:推荐使用教材: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编 者:高鸿业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及版次:2004年9月第三版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西方主流经济理论有一个系统的理解,为其他有关西方经济学科和课程的研究奠定基础和铺设道路;同时使他们在今后工作中借鉴西方经济经验的时候,

3、能够明辨是非,并能结合我国的国情,以决定它适用的程度和范围。考试形式:书面闭卷授课内容(细化到章、节、目)教学目标授课模式(指传统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等)学时分配第一章 引论第一节 什么是经济学第二节 什么是西方经济学一、西方经济学的内涵二、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内容第三节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第四节 经济学研究的两大基本问题一、资源配置问题二、资源利用问题三、经济制度与资源的配置和利用四、小结第五节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由来和演变一、经济学家谱二、西方经济学说简史三、现代经济学四、西方经济学组成第六节 西方经济学的主要分析方法一、边际分析法二、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三、均衡分析第七节 为什么要学习

4、经济学一、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二、作为基本理论,是各经济专业学科的基础课程三、有助于我们培养新的思维方式。通过本章的学习,主要是了解西方经济学的含义、研究对象、演变历程以及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基本假设和理论体系,明确西方经济学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研究资源配置这一特点。多媒体3第二章 需求和供给曲线概述及有关的基本概念第一节 微观经济学鸟瞰 一、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二、市场经济应具备的条件三、价格机制第二节 需求曲线一、需求 二、需求表三、需求曲线和需求定理四、影响需求的因素五、需求函数 六、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七、需求定理的特例第三节 供给曲线一、供给 二、供给表三、供给曲线与供给

5、定理四、影响供给的因素五、供给函数 六、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第四节 供求均衡 一、均衡二、均衡价格 三、供求定理 第五节 经济模型、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一、经济模型二、变量三、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和动态分析第六节 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一、弹性二、需求价格弹性 三、影响需求弹性的因素四、需求弹性和销售收入 五、供给的价格弹性 六、需求的交叉弹性 七、需求的收入弹性 第七节 运用供给曲线的事例一、易腐商品的售卖二、价格政策 第八节 蛛网模型*一、蛛网理论的提出二、蛛网理论的含义三、蛛网模型基本假设四、蛛网模型的种类五、期货市场与农产品市场蛛网波动的消除通过本章学习要了解供给和需求的

6、基本概念、表示方法;了解供求变动及价格机制运作过程中,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是怎样决定的;掌握均衡分析、弹性理论、供求分析方法、技术和简单应用。 多媒体3第三章 效用论第一节 基数效用论边际效用分析法一、效用二、两种效用理论三、总效用TU与边际效用MU四、总效用TU与边际效用MU的关系五、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六、货币的边际效用七、基数效用论的消费者均衡八、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九、消费者剩余第二节 基数效用论无差异曲线分析法一、消费者偏好二、无差异曲线 三、无差异曲线的特征四、边际替代率 五、无差异曲线的特例第三节 预算线一、预算线二、预算线方程三、预算线的移动第四节 序数效用论消费者均衡的条件一、最优

7、购买行为条件二、解释三、消费者均衡的条件第五节 价格变化和收入变化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一、价格消费曲线二、消费者需求曲线 三、收入消费曲线四、恩格尔曲线第六节 替代效用和收入效用一、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二、正常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三、一般低档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四、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第七节 从单个消费者的需求曲线到市场需求曲线一、一种商品的市场需求二、从单个消费者的需求表到市场需求表第八节 不确定性和风险*一、不确定性二、彩票的不确定性 三、彩票的期望值效用无风险的四、彩票的期望效用函数有风险的五、风险态度六、保险 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两种效用理论的基本内容,明确建立两种效用理论的

8、前提条件以及相应的消费者均衡条件,掌握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推导需求曲线的过程,并利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以及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分析说明需求规律。 多媒体6第四章 生产论第一节 厂商的含义及组织形式一、厂商的含义二、厂商的组织形式三、交易成本四、厂商(企业)的本质五、市场和企业的比较六、企业内部特有的交易成本七、厂商的目标第二节 生产函数一、生产二、生产函数三、固定比例生产函数四、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五、技术系数第三节 一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一、短期和长期的概念二、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三、边际收益、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四、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存在的条件五、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原因六、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9、的3阶段七、MP、AP和TP的关系八、单一要素连续投入的三个生产阶段第四节 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生产函数一、两种可变投入的生产函数二、等产量线 三、固定比例生产函数等产量线 四、边际技术替代率 五、生产的经济区域第五节 等成本线第六节 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一、关于既定成本条件下的产量最大化二、关于既定产量条件下的成本最小化三、利润最大化可以得到最优的生产要素组合 四、生产扩展线 第七节 规模报酬一、规模报酬二、规模报酬问题表现为三个不同类型曲线三、要素密集型四、适度规模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厂商生产函数的概念,并说明一种可变要素投入的合理区域、两种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从而在理解厂商利润最大化与要素最优

10、组合之后掌握西方经济学论证的生产规律。 多媒体6第五章 成本论第一节 成本的概念一、生产成本二、企业的生产成本可分为显成本和隐成本三、利润 第二节 短期总产量与短期总成本一、生产和成本分别从实物量和价值量角度研究生产问题二、根据后一种理解三、由TP曲线可以推导出TC曲线四、短期总成本和扩展线的图形第三节 短期成本曲线一、长期与短期的问题,是要素是否全部可变的问题二、短期总成本三、短期平均成本四、短期边际成本 五、推导六、成本函数与产量函数间关系七、综合分析第四节 长期成本曲线一、长期总成本 LTC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 LAC三、内在经济与规模经济 四、外在经济与外在不经济 五、长期边际成本 L

11、MC通过本章的学习主要掌握短期成本理论和长期成本理论;掌握厂商生产成本的有关概念,理解生产与成本之间的关系;为最终分析厂商利润最大化的行为作准备。多媒体3第六章 完全竞争市场第一节 厂商和市场的类型一、基本概念二、划分市场类型的标准三、市场结构四、完全竞争市场 第二节 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一、完全竞争市场的表现二、完全竞争市场的需求曲线三、完全竞争厂商的收益四、完全竞争厂商的收益曲线第三节 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一、厂商收益与利润二、利润最大化原则第四节 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和短期供给曲线一、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均衡 二、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 三、生产者剩余第五节 完全

12、竞争行业的短期供给曲线一、行业供给量所有厂商供给量的总和二、市场短期供给曲线是各厂商短期供给曲线水平加总第六节 完全竞争厂商的长期均衡一、厂商生产规模的调整二、行业内厂商数量的调整第七节 完全竞争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一、成本不变行业的长期均衡二、成本递增行业的长期均衡三、成本递减行业的长期均衡第八节 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一、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和长期均衡二、消费者统治说法的理论基础通过本章学习,主要掌握完全竞争市场的类型、假设条件、短期均衡条件和长期均衡条件, 以及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和行业的长期供给曲线。多媒体6第七章 不完全竞争市场第一节 垄断一、完全垄断市场二、形成完全垄断的条

13、件三、完全垄断市场特点四、形成垄断的原因五、完全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六、垄断厂商的均衡价格和产量的决定七、垄断厂商的供给曲线 八、垄断厂商的定价策略 九、自然垄断和政府管制十、完全垄断市场效率评价第二节 垄断竞争一、垄断竞争市场二、垄断竞争市场的条件三、垄断竞争市场特点四、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 五、垄断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 六、垄断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 七、垄断竞争厂商的多余生产能力与理想的产量八、垄断竞争厂商的供给曲线九、非价格竞争十、垄断竞争市场的效率评价第三节 寡头一、寡头(垄断)市场二、寡头市场形成的原因三、寡头市场特点四、寡头市场的类型五、寡头市场价格和产量决定的特点六、寡头垄

14、断厂商均衡七、寡头垄断厂商的供给曲线第四节 寡头厂商之间的博弈:博弈论初步一、什么是博弈论二、博弈结构三、有关博弈论的基本概念四、寡头厂商的共谋及其特征五、威胁和承诺的可信性第五节 不同市场的比较一、经济效率(效益)比较二、关于垄断市场与技术进步三、关于关于规模经济四、关于广告支出五、关于产品差别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垄断市场的价格和产量的决定;垄断竞争市场的价格和产量的决定;寡头垄断市场的两个模型:古诺模型和弯折的需求曲线模型。 多媒体6第八章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需求方面第一节 分配论概述一、生产要素的概念二、生产要素的边际生产力理论三、要素价格由供求共同决定第二节 生产要素需求的特点一、引致

15、需求二、共同需求(联合需求) 三、影响要素需求的因素第三节 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一、生产要素投入的边际收益边际收益产品二、生产要素投入的边际成本边际要素成本三、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一般原则第四节 完全竞争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一、完全竞争厂商的含义 二、完全竞争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 第五节 完全竞争厂商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一、完全竞争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二、从厂商需求曲线到市场需求曲线 三、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第六节 卖方垄断对生产要素的需求曲线一、卖方垄断厂商的含义二、卖方垄断厂商使用要素的原则三、卖方垄断对要素的需求曲线第七节 买方垄断对生产要素的价格和数量的决定一、买方垄断厂商的含义二、买方垄断厂

16、商使用要素的原则三、买方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本章的核心是阐述生产要素价格决定需求方面,解决“为谁生产”的问题。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对生产要素需求特点,理解完全竞争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以及完全竞争厂商的要素需求曲线。多媒体6第九章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供给方面第一节 对供给方面的概述一、要素所有者二、要素供给数量的特点三、要素供给原则四、无差异曲线分析五、要素供给问题第二节 劳动供给曲线和工资率的决定一、劳动供给问题二、劳动供给曲线三、劳动供给的特殊规律四、劳动供给曲线的解释:用闲暇需求曲线说明五、劳动的市场供给曲线和劳动市场均衡的决定六、不完全竞争市场上工资与就业量的决定 第三

17、节 土地的供给曲线和地租的决定一、有关土地、土地供给的几个概念二、土地的供给曲线三、使用土地的价格和地租的决定四、租金、准租金和经济租金第四节 资本的供给曲线和利息的决定一、时间偏好理论二、迂回生产理论 三、资本和利息四、资本的供给五、资本市场的均衡第五节 利润理论一、正常利润二、超额利润第六节 欧拉定理第七节 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一、洛伦斯曲线二、基尼系数三、市场竞争与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四、收入分配政策 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生产要素供给的决定,并说明工资、利息和地租等要素价格的决定过程,从而从总体上把握西方经济学的要素市场理论。多媒体6第十章 一般均衡论和福利经济学第一节 一般均衡一、局部均

18、衡和一般均衡二、经济变量的相互依存关系三、产品市场与要素市场的一般均衡四、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第二节 经济效率一、经济效率与社会福利最大化二、旧福利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命题三、新福利经济学的福利命题四、判断经济效率的标准第三节 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一、问题和假定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状态三、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第四节 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一、问题和假定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状态三、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第五节 交换和生产的帕累托最优条件一、问题和假定二、生产可能性曲线三、生产和交换的帕累托最优条件第六节 完全竞争和帕累托最优状态一、任何完全竞争市场都是帕累托最优状态二、看不见的手原理三、福利经济学第一

19、、第二定理第七节 社会福利函数一、效用可能性曲线二、社会福利函数三、不可能性定理第八节 效率与公平一、效率与公平的矛盾二、“效率优先”和“兼顾公平”三、收入再分配的具体措施通过本章学习,掌握一船均衡理论的基本思想,理解帕累托最优标准的含义,了解西方经济学对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一般均衡符合帕累托最优标准的证明,在此基础上加深对西方经济学证明的“看不见的手”原理的认识。多媒体3第十一章 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第一节 垄断一、垄断与低效率二、寻租理论三、对垄断的公共管制四、反托拉斯法第二节 外部影响一、外部影响及其分类二、外部影响和资源配置失当三、有关外部影响的政策四、科斯定理第三节 公共物品和公共资源

20、一、排他性与竞争性二、公共物品三、公共资源四、公共选择理论第四节 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一、信息、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二、信息与商品市场三、信息与保险市场四、信息与劳动市场五、信息不完全和激励机制:委托代理问题六、信誉和信息调控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市场失灵的概念,把握造成市场失灵的原因,从而加深对矫正市场失灵的各种微观经济政策的理解。多媒体3注: 带*者为选学内容,授课教师根据学时自行调节。学习参考书(注明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1、Robert S. Pindyck, Daniel L. Rubinfeld:MICROECONOMICS(Third Edition)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21、2、麦克尔L。卡茨、哈维S。罗森:微观经济学(第3版)机械工业出版社。3、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上海三联书店19944、张东辉:现代西方经济学山东大学出版社5、李致平:现代西方经济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6、保罗萨谬尔森、威廉诺德豪斯著,萧琛 等译,经济学华夏出版社宏观经济学 开课院系:管理学院营销与电子商务系课程编号:112702101277课程英文名称:Macroeconomics课程总学时:34 总学分:2含实验或实践学时: 学分:推荐使用教材: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 编 者:高鸿业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及版次:2004年9月第三版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

22、习,使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主流经济理论有一个系统的理解,为其他有关经济学科和课程的研究奠定基础和铺设道路;同时使他们在今后工作中借鉴宏观经济经验的时候,能够明辨是非,并能结合我国的国情,以决定它适用的程度和范围。考试形式:书面闭卷授课内容(细化到章、节、目)教学目标授课模式(指传统讲授、讨论、多媒体教学等)学时分配第十二章 国民收入核算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及其特点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二、宏观经济学的特点第二节 国内生产总值一、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二、正确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 三、核算国内生产总值的理论依据第三节 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一、用支出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二、用收入法

23、核算国内生产总值第四节 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一、国内生产总值()二、国内生产净值()三、国民收入(I)四、个人收入(I)五、个人可支配收入(I)第五节 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一、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一投资恒等式二、三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三、四部门经济的收入构成及储蓄一投资恒等式第六节 名义GDP和实际GDP一、区分名义和实际原因二、名义(货币)三、实际四、折算指数本章是宏观经济学的开篇。通过本章学习,学员应在简要了解宏观经济学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明确有关国民收入核算的基本内容,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两种测算方法和收入核算恒等式,知道国内生产总值和其他宏观总量之间的关系,初步

24、理解国民收入核算与总支出和总收入分析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点:国民生产总值的概念和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国民生产总值计算方法。 多媒体2第十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第一节 均衡产出一、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的产生二、最简单的经济关系假设三、凯恩斯定律(Keynesian Law)追根溯源四、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五、计划投资等于计划储蓄第二节 凯恩斯消费函数一、消费函数二、储蓄函数三、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四、家户消费函数和社会消费函数第三节 其他关于消费函数的理论一、相对收入消费理论二、生命周期的消费理论三、永久收入的消费理论四、影响消费的其他因素第四节 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一、两部门经

25、济中收入的决定使用消费函数决定收入二、两部门经济中收入的决定使用储蓄函数决定收入第五节 乘数论一、乘数的含义二、乘数的种类三、投资引起国民收入增加的原因四、投资引起国民收入增加的过程五、乘数理论的代数说明 六、乘数理论的几何说明 七、乘数理论小结第六节 三部门经济的收入决定一、三部门经济均衡条件二、定量税条件下均衡收三、比例税条件下的均衡收入*四、税收变动对均衡收入的影响第七节 三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一、政府购买支出乘数二、税收乘数三、政府转移支付乘数四、平衡预算乘数五、四种乘数的进一步说明第八节 四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一、四部门经济中的收入决定二、四部门经济中各种乘数三、乘数论小结国民收入

26、决定理论是宏观经济学的中心内容,而本章是整个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基础和出发点。在生产能力一定的情况下,什么因素决定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本章是要说明总需求如何决定国民收入的。通过本章学习,要了解消费函数、储蓄函数和投资函数的决定,把握国民收入决定的基本方法和均衡条件,掌握影响均衡国民收入的因素,理解这些因素的变动对均衡国民收入的乘数效应以及乘数效应发挥作用的条件。多媒体4第十四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第一节 投资的决定一、实际利率与投资二、资本边际效率的意义三、资本边际效率曲线四、投资边际效率曲线五、预期收益与投资六、风险与投资七、托宾的“q”说第二节 IS曲线一、IS曲线及其推导二、IS

27、曲线的斜率三、IS曲线的移动第三节 利率的决定一、利率决定于货币的需求和供给二、货币需求动机三、流动偏好陷阱四、货币需求函数五、其他货币需求理论六、货币供求均衡和利率的决定第四节 LM曲线一、LM曲线及其推导二、LM曲线的斜率三、LM曲线的移动第五节 ISLM分析一、两个市场同时均衡的利率和收入二、均衡收入和利率的变动第六节 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一、凯恩斯理论框架二、凯恩斯理论的主要内容三、凯恩斯认为形成经济萧条的根本原因四、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途径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决定投资的因素,理解资本边际效率的含义与意义。重点掌握IS曲线与LM曲线的经济学含义;理解 ISLM模型以及自发总需求和

28、货币供给量的变动对国民收入和利率的影响;了解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在此基础上认识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的条件。多媒体4第十五章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第一节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一、财政政策二、货币政策三、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影响第二节 财政政策效果一、财政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二、凯恩斯主义的极端情况三、挤出效应四、财政政策的效果小结第三节 货币政策的效果一、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二、古典主义的极端情况三、货币政策的局限性第四节 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一、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的例举二、两种政策混合使用的效应三、选择两种政策混合使用依据四、两种政策混合使用时要考虑的因素本章是上一章

29、ISLM模型分析的政策运用。通过本章的学习,学员应该掌握ISLM模型的分析法,理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理论基础,进一步了解如何通过IS、LM曲线的移动对收入Y和利率r的变动产生影响,从而来影响宏观经济政策的效果。多媒体2第十六章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第一节 经济政策目标一、充分就业二、价格稳定三、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四、平衡国际收支五、实现经济政策目标应注意的问题第二节 财政政策一、财政的构成与财政政策工具二、自动稳定与斟酌使用三、功能财政和预算盈余四、充分就业预算盈余与财政政策方向五、赤字与公债六、西方财政的分级管理模式第三节 货币政策一、西方银行制度商业银行和中央银行二、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三、货币

30、政策及其工具四、货币政策起作用的其他途径五、小结第四节 资本证券市场一、股票和债券的基本概念二、证券的发行与流通三、证券的交易与价格四、证券投资收益及风险第五节 宏观经济政策及理论的演变一、凯恩斯主义二、新古典综合派三、货币主义四、供给学派五、理性预期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六、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员了解西方经济政策的类型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均衡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重点掌握如何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践来达到上述目标。 多媒体2第十七章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第一节 总需求曲线一、总需求二、总需求AD曲线第二节 总供给的一般说明

31、一、总供给二、劳动市场分析第三节 长期总供给曲线一、总供给AS曲线二、古典总供给曲线(长期总供给曲线)三、凯恩斯主义总供给曲线(短期总供给曲线)四、凯恩斯主义对经济波动的解释五、总供给曲线小结第四节 总供给总需求模型一、模型:产品市场、货币市场、劳动市场同时均衡的模型二、均衡的变动第五节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的数学小结一、短期总供给模型的数学小结二、长期总供给模型的数学小结本章在ISLM模型的基础上,取消价格水平既定的假设,并结合劳动市场的均衡,探讨就业水平、实际产出水平与一般价格水平之间的关系。在ISLM模型中,主要分析总需求方面,而ADAS模型既研究总需求,也研究总供给,因而是ISLM模型的扩

32、展,也被称为完整的凯恩斯模型。多媒体2第十八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第一节 失业的描述一、失业的含义二、失业的分类三、自然失业率和自然就业率第二节 失业的经济学解释一、古典失业二、凯恩斯对需求不足的失业的解释三、失业的供求分析第三节 失业的影响与奥肯定律一、失业的影响二、奥肯定理(定律 )第四节 通货膨胀的描述一、通货膨胀(Inflation)的概念二、通货膨胀的衡量三、通货膨胀的分类第五节 通货膨胀的原因一、作为货币现象的通货膨胀(货币主义的解释)二、需求拉动通货膨胀三、成本推动通货膨胀四、供求混合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五、结构性通货膨胀理论六、通货膨胀的持续第六节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一、通货膨胀的再

33、分配效应二、通货膨胀的产出效应第七节 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一、菲利普斯曲线的提出二、菲利普斯曲线的政策含义三、附加预期的菲利普斯曲线四、长期菲利普斯曲线理解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理解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理解适应性预期与理性预期的区别;理解菲利浦斯曲线的含义及其作用;了解凯失业与通货膨胀关系的解释。多媒体4第十九章 国际经济的基本知识*第一节 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概述一、古典国际贸易理论二、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第二节 国际贸易组织一、北美自由贸易区二、欧洲联盟三、世界贸易组织第三节 国际金融体系的演变一、国际金融体系的含义二、金本位体系(18701914)三、前布雷顿森林

34、体系(19151944)四、布雷顿森林体系(19451975)五、牙买加体系(1976今)六、欧洲货币体系的演进第四节 有关倾销的基本知识一、倾销的含义二、倾销的特征三、反倾销措施四、倾销的确定第五节 政府调节国际经济往来的措施一、国际贸易政策简述二、外汇市场干预宏观经济是开放的经济,开放才能有发展。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以及国际收入与外汇市场等基本理论问题。多媒体2第二十章 国际经济部门的作用*第一节 汇率和对外贸易一、外汇二、汇率及其标价方法三、汇率制度四、自由浮动制度下汇率的决定五、购买力平价理论六、实际汇率七、净出口函数与马歇尔勒纳条件第二节 国际收支的平衡一、国际收支平

35、衡表二、经常项目的差额J曲线三、净资本流出函数四、国际收支平衡和BP曲线第三节 ISLMBP模型一、开放经济中的IS曲线二、IS-LM-BP模型第四节 资本完全流动下的ISLMBP模型一、回望二、资本完全流动时的BP曲线三、资本完全流动的效应第五节 开放经济条件的财政与货币政策一、浮动汇率制下的财政政策二、浮动汇率制下的货币政策三、固定汇率制下的货币政策四、国定汇率制下的财政政策第六节 调整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的政策一、内部与外部同时失衡调整二、内部均衡、但外部失衡的调整三、内、外部均衡虽然同时实现了,但内部均衡不是充分就业的均衡的调整第七节 南北关系的一种经济分析一、南北关系简述二、南北关系模

36、型化的两种思路三、用对称法分析南北关系第八节 包括国际部门在内的宏观经济理论体系的数学小结一、短期总供给模型的数学小结二、长期总供给模型的数学小结各国经济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任何一国经济在不同程度上都是开放经济。本章把宏观经济的国民收入理论扩展到开放经济条件下进行分析,以说明一国经济的运行与世界经济之间是如何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研究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国民收入决定问题。说明开放经济条件下均衡的自动调节机制。多媒体2第二十一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第一节 国民收入长期增长趋势和波动第二节 对经济增长的一般认识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二、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一些事实三、研究经济增长问题的方法第三节

37、 增长核算一、增长核算方程二、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第四节 新古典增长理论一、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基本假定和思路二、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三、稳态分析四、储蓄的增加五、人口增长六、资本的黄金率水平七、考虑到技术进步的新古典增长理论第五节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一、新古典增长理论的缺陷二、基本模型AK模型三、内生增长理论的两部门模型四、内生增长理论与新古典增长理论的区别第六节 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一、鼓励技术进步二、鼓励资本形成三、增加劳动供给第七节 经济周期的含义与特征一、经济周期的含义与阶段二、经济周期的特征第八节 经济周期理论的简要回顾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经济周期研究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经济周期理

38、论概述第九节 乘数加速数模型一、加速原理二、乘数加速数模型的基本思想三、乘数加速数模型第十节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一、作为波动源的技术冲击二、实际周期的基本理论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基本理解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的含义,经济出现波动的原因和保持经济稳定增长的条件。了解并掌握最具有代表性的经济增长模型以及乘数与加速原理。多媒体4第二十二章 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和共识第一节 从菲利普斯曲线到总供给曲线第二节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渊源一、货币主义的理论基础二、货币主义的主要观点和政策主张第三节 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一、新古典宏观经济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二、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第四节 一个新古典宏

39、观经济学的ADAS模型一、卢卡斯总供给函数二、新古典经济模型的基本思想三、简化的新古典经济模型四、新古典经济模型的政策含义第五节 新凯恩斯主义形成的理论背景和特征一、新凯恩斯主义形成的理论背景二、新凯恩斯主义形成的假设条件三、新凯恩斯主义的特征第六节 名义黏性一、名义工资黏性二、名义价格黏性第七节 一个新凯恩斯主义的ADAS模型一、新凯恩斯主义的短期总供给曲线二、对宏观经济波动的考察三、新凯恩斯主义的稳定化政策第八节 目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共识一、在长期,一国生产物品和劳务的能力决定着该国居民的生活水平二、在短期,总需求能够影响一国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数量三、预期在决定经济的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40、四、在长期,总产出最终会回复到其自然水平上,这一产出水平取决于自然失业率、资本存量和技术的状态第九节 博弈论在宏观经政策中的应用一、货币政策的博弈论描述二、货币政策的博弈模型三、时间不一致性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员了解参与宏观经济学争论的西方主流学者争论的焦点在于对于总供给曲线的解释,弄清他们之间存在的分歧和达成的共识。在此基础上加深对ADAS模型的理解。多媒体4第二十三章 西方经济学与中国*第一节 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是科学吗?第二节 西方经济学对我国的有用之处第三节 在应用西方经济学时应加考虑的我国国情的特殊性第四节 科学主义第五节 对意识形态问题的隐讳第六节 广而庞杂的内容第七节 貌似新

41、颖的形象通过对本章的学习,使学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的过程中,要端正态度,既要看到西方经济学科学的一面,也要看到它的局限性,在今后实际工作中能够结合国情来正确运用有关的经济学知识。多媒体2注: 带*者为选学内容,授课教师根据学时自行调节。学习参考书(注明编者,出版社,出版时间及版次):1、保罗萨谬尔森、威廉诺德豪斯著,萧琛 等译,经济学华夏出版社2、罗志如等:当代西方经济学说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3、美多恩布什费希尔:宏观经济学(中文第七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4、英斯诺登,霍华得等:现代宏观经济学指南(中文版)商务出版社1998年。管理学原理 开课院系:管理学院营销与电子商务系

42、课程编号:112702101203课程英文名称:Principle of Management课程总学时:51 总学分:3含实验或实践学时:0 学分:0推荐使用教材:管理学原理与方法 编者:周三多 陈传明 鲁明泓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及版次:2006年6月 第四版课程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作为管理学院的通识专业课,教学目标:深入理解并掌握管理以及管理学的研究方法,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管理伦理与决策概念以及方法,计划概念、制定和实施,组织概念、设计、整合,领导概念、激励、沟通,控制原理、过程、方法,以及创新概念、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结合案例讲解管理以及管理职能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并涉及啤酒游戏模拟企业管理过程,提高学生的理论运用和实践能力。基本要求:利用案例加深基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讲解与学生参与相结合。考试形式:闭卷考试授课内容(细化到章、节、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