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会计师会计讲义.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1652648 上传时间:2022-12-12 格式:DOCX 页数:338 大小:499.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注册会计师会计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8页
注册会计师会计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8页
注册会计师会计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8页
注册会计师会计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8页
注册会计师会计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注册会计师会计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注册会计师会计讲义.docx(3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前 言41.1.1 会计的概念和会计的作用41.2.1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51.3.1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71.4.1 会计要素11货币资金172.1.1 现金172.1.2银行存款192.1.3 其他货币资金222.1.4 货币资金控制232.2.1 应收票据242.2.2 应收账款282.2.3 预付账款322.2.4 其他应收款33存 货353.1.1 存货的确认363.2.1 存货的计量393.3.1 存货的记录和报告53投 资604.1.1 短期投资的确认614.1.2 短期投资的计量624.2.1 长期股权投资的确认664.2.2 长期股权投资的计量684.2.3.1 长期股权投资

2、的成本法核算704.2.3.2 长期股权投资权益法核算734.2.3.3 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和权益法的转换794.3.1 长期债权投资的确认和计量884.3.2 长期债权投资的记录91无 形 资 产936.1.1 无形资产的确认936.2.1 无形资产的计量966.3.1 无形资产的记录1016.4.1 其他资产102负 债1047.1.1 应交税金1047.1.2 其他流动负债1147.2.1 长期负债119所有者权益1248.1.1 实收资本1248.2.1 资本公积127收入1379.2.1 费用1519.3.1 利润152财务会计报告15510.1.1 资产负债表15610.1.2 利

3、润表和利润分配表15810.1.3 现金流量表15910.2.1 会计报表附注188所得税会计19111.1.1 所得税会计概述19111.2.1 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194外币业务20512.1.1 外币业务会计处理20512.2.1 外币报表折算210借款费用21413.1.1 借款费用概述21413.2.1 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219或有事项22414.1.1 或有事项的确认22414.2.1 或有事项的计量23014.3.1 或有事项的披露231债务重组23416.1.1 债务重组概述23416.2.1 债务重组会计处理235非货币性交易24517.1.1 非货币性交易概述24517.2.

4、1 非货币性交易会计处理247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和会计差错更正25718.1.1 会计政策变更25718.2.1会计估计变更26918.3.1 会计差错更正270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27219.1.1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定义27219.2.1 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处理原则及方法275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28020.1.1 关联方关系及其披露28020.2.1 关联方交易及其披露285商品期货业务29221.1.1 商品期货业务概述29221.2.1 商品期货业务的会计处理292合并会计报表29822.1.1 合并会计报表概述29922.2.1 合并会计报表抵销分录的编制301分部报告3222

5、3.1.1 分部报告概述32223.2.1 分部的确定32324.3.1 分部会计信息的披露325中期财务报告32724.1.1 中期财务报告概述32724.2.1 中期财务报告的编制原则和方法327前 言1.1.1 会计的概念和会计的作用学习每门课程总是要从课程概念学起,虽然我们可以断定这些内容在考试中决不会出现。但是,适当地掌握一些基础理论知识,可以提高对课程的认识,并有助于加深对课程的理解。本知识点,考生应主要了解会计的概念和会计的作用。一、会计的概念会计的概念中,阐述了两个问题:一是会计的定义,二是会计的职能。(一)会计的定义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经济

6、管理工作。(二)会计的职能在会计定义里,包含了会计的两个职能:1、“反映”,反映的内容是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2、“监督”,监督的内容是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在理论上,会计有两职能论,即反映和监督;也有三职能论,即反映、监督和参与经营决策。教材采用了两职能论。二、会计的作用在日常工作中,会计核算实质上是“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的循环。虽然会计人员大部分的工作时间是扑在编制会计凭证和登记会计账簿上,但作为外来人看来,对他们有用的只是会计报表,因为会计报表上集中了其想知晓的会计信息,至于会计报表的编制过程,大概只有审计人员比较关心。由此看来,会计的目标可以简单地概括成“提供会计信息”,其

7、包含了“为什么提供会计信息、向谁提供会计信息、提供怎样的会计信息”等相关问题。而作为会计的作用,即阐述了其“向谁提供会计信息”的问题。会计的作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向企业外部提供会计信息:会计信息有助于有关各方(投资者、债权人、政府部门)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并据以作出经济决策,进行宏观经济管理。(二)向经济责任考核工作提供会计信息:会计信息有助于考核企业领导人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三)向企业内部提供会计信息:会计信息有助于企业内部管理当局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比如,作为一个上市公司,其会计报表需要提供给银行(企业外部的债权人)、董事会(经济责任考核部门)和总经理(企

8、业内部经营管理者)。练习题单项选择题会计的作用,体现了下述会计核算一般原则()。 A,客观性 B,重要性 C,相关性 D,明晰性答案: C解析:会计的三个方面的作用,表明了企业提供会计信息要满足相关使用者需要,符合相关性原则。1.2.1 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也叫会计假设,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所作的合理设定。脱离了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我们的会计工作就无法开展,所有经济事项也就丧失了会计处理依据。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货币计量和会计分期。一、会计主体(一)会计主体的概念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特定单位或者组织,又称会计实体、会计个体。会计主体是会计

9、工作的载体,其主要作用是界定会计核算的空间范围。缺乏了会计主体,会计工作也就没有了服务对象。明确会计主体的目的有:1、划定经济业务空间范围。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准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企业不能把其他企业的收入作为自己的收入,不能把其他企业的费用拿来报销。2、把握会计处理立场。明确会计主体,使企业面对经济事项,知晓自己是旁观者,还是参与者。如果是参与者,企业应如何选择处理立场。比如一个投资事项,企业只有明确自己是投资企业还是被投资企业,才好进行相应的会计处理。3、区分会计主体和所有者的经济活动。虽然企业归投资者所有,净利润最终也要分给投资者,但决不能因此可以在企业中,报销投资者的个人花销

10、。(二)会计主体和法律主体的关系会计主体是会计信息反映的特定单位或者组织;法律主体是法律上承认的可以独立承担义务和享受权利的个体,也可以称为法人。从概念上讲,会计主体的内涵要广,即会计主体包容法律主体。法律主体往往是会计主体,任何一个法人都要按规定开展会计核算;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例如,企业集团、内部销售部门和车间,均可以作为一个会计主体核算,但它们不是法人。二、持续经营(一)持续经营概念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持续经营是企业选择会计原则、核算方法的前提条件。正因为假设持续经营,企业才可以采用历史成本进行计量,否

11、则就应采用可变现净值计量;正因为假设持续经营,企业才可以按照预计使用年限来计提折旧,否则就应准备处理资产变现清算。(二)特殊问题会计核算的持续经营基本前提,不适用于破产清算会计。如果判断企业不会持续经营,就应当改变会计核算的原则和方法,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披露。三、会计分期(一)会计分期概念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又称会计期间。会计分期的目的是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正是由于有了会计分期,才产生了本期和其他期间的区别,产生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记账基准,产生了预收、预付、应收、应付、预提、待摊等会计处理方法。(二)会计分期方

12、法 1、会计年度和会计中期。为了和计划年度、财政年度一致,我国会计期间以公历日历年度(1月1日至12月31日)作为会计年度,具体再划分半年度、季度、月度。对于半年度、季度、月度,均称为“中期”。“中期”的概念有一个观念的更新过程。传统思维认为中期就是半年度,即6月30日。但是,2000年12月29日发布的企业会计制度第七条规定:“半年度、季度、月度均为会计中期”;2001年11月2 日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期财务报告规定:“中期,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这样,原来意义上的中期就成为现在“中期”概念中的“半年度”。在教材和考试中,经常会出现“带息票据中期计息”的概念。带息票据的计息时

13、间,一般与会计期间相联系,由企业自行掌握,根据具体情况按年、半年度、季度、月份计息。“中期计息”是一种习惯说法,一般是指对外提供财务报告的期末。 2、会计分期可以以一年为标准,也可以采用其他标准。会计期间是人为划分的结果,为了核算方便,通常以“1年或长于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为一个会计期间。“1年或长于1年的一个营业周期”的实质含义是,如果企业营业周期短于或等于1年,划分标准为1年;如果企业营业周期长于1年,划分标准可以是一个营业周期。相应地,对于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其划分依据和会计期间的划分依据相一致,即应视具体情况,可以以“1年”作为划分标准,也可以以“1个营业周期”

14、作为划分标准。四、货币计量(一)货币计量概念货币计量是指采用货币作为计量单位,记录、计量和报告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货币计量以币值稳定为条件,恶性通货膨胀对货币计量这一前提提出了挑战。(二)我国对货币计量的要求我国规定,企业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外商投资企业可以选用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进行核算,但应提供以人民币反映的报表。境外企业向国内报送报表时应折算为人民币反映。(三)非货币指标企业会计核算应采用统一的货币计量,但为了弥补货币计量的局限性,要求企业采用一些非货币性指标作为会计报表的补充。非货币性指标是不以货币计量的指标。这类指标可以弥补货币计量所无法涉及的一些与企业生产经营相关的重要

15、信息,因为企业中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可以用货币来度量。例如净利润、资产总额、流动比率就是货币指标,但材料耗用率、职工学历结构、小时产出率等通常是难以用货币来衡量的,可是这类指标对投资者和债权人等往往是非常有用的,所以需要作为会计报表的补充。历年试题单项选择题( 1999 )导致权责发生制的产生,以及预提、摊销等会计处理方法的运用基本前提或原则是()。 A,谨慎性原则 B,历史成本原则 C,会计分期 D,货币计量答案: C解析:由于有了会计分期,产生了本期和其他期间的区别,产生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的记账基准,产生了预收、预付、应收、应付、预提、待摊等会计处理方法。多项选择题一般说来,法律主体与

16、会计主体的关系是() A,法律主体往往是会计主体 B,会计主体必须是法律主体 C、法律主体不一定是会计主体 D、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E、两者之间没有任何关系答案:AD解析:法律主体和会计主体的关系是:法律主体往往是会计主体,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判断题会计期间就是会计年度,会计期间从每年的1月1日开始至12月31日至。 答案:错解析:会计分期也称会计期间,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可以以一年为标准,也可以采用其他标准。1.3.1 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可以分为3类:1、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一般原则:客观性、可比性、一贯性、相关

17、性、及时性、明晰性。2、确认和计量的一般原则:权责发生制、配比、历史成本、划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3、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谨慎性、重要性、实质重于形式。在会计核算中,这三方面原则发挥着不同的作用:衡量会计信息的一般原则主要评价会计处理的结果,即财务会计报告的质量;确认和计量的一般原则主要评价会计处理过程的质量;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是会计人员在进行职业判断选择时的重要依据。其中“衡量会计信息的一般原则”是最终目标,其余两类原则是为了达到这些目标的保证。需要指出的是,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会计核算工作应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性规范,是对会计核算工作的基本要求,但在会计实务中往往无法同时充分满足所有

18、会计核算原则的要求。因为某些要求之间存在着相互抵触,所以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就是在这些会计核算原则之中寻找一个微妙的平衡。一、衡量会计信息质量的一般原则(一)客观性原则 1、客观性要求会计核算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及证明经济业务发生的合法凭据为依据,如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 2、客观性包括3个方面的要求:真实性、准确性和可验证性。 3、客观性是会计核算原则的基本原则。其余12项原则的运用,不能违背客观性原则。(二)可比性原则 1、可比性原则指企业之间的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2、例证:选用国家统一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按国家统一规定的会计指标编报财务

19、报告。 3、可比性原则以客观性原则为基础,不能过分强调可比性而忽略客观性。 4、可比性原则和一贯性原则的区别在于:可比性原则强调横向可比,一贯性原则强调纵向可比。(三)一贯性原则 1、指企业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前后期一致,不得随意变更。 2、与可比性原则的区别联系:两者从总的方面来说都属于可比性要求,但可比性强调横向比较,一贯性强调纵向比较。 3、例证:企业变更会计处理方法,在报表附注中说明。 4、一贯性原则并不否认企业在必要时适当变更会计程序和会计处理方法,不能因坚持一贯性原则而违背客观性原则。一贯性原则要求企业的会计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保持一致,不得随意变更。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的会计政策

20、一经选定,就不能变更,由于环境的变化,使得变更会计政策能够更好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变更会计政策就是合理的选择。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在下述两种情形下,企业可以变更会计政策:(1)法律或会计准则等行政法规、规章要求变更;(2)变更会计政策以后,能够使所提供的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信息更为可靠、更为相关。(四)相关性原则 1、相关性原则指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与决策相关,企业提供会计信息要满足相关使用者需要。 2、例证(1)编制内部管理报表,满足内部经营管理需要。(2)会计目标包括满足企业外部、企业内部和经济责任考核三个方面的需要。(五)及时性原则 1、会计人员要及时

21、收集会计信息,及时处理会计信息,及时传递会计信息。 2、例证:企业要对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进行确认和披露,就是为了贯彻及时性原则;企业会计制度对月(6天)、季(15天)、中期(2月)、年度(4月)的会计报表报出时间规定也是及时性原则的体现。(六)明晰性原则 1、指会计信息要简明易懂,便于理解和运用。 2、例证:企业的会计记录应当准确、清晰;企业的制证和记账必须依据合法、对应清楚、摘要完整;企业的会计报表应该勾稽关系平衡,项目完整,数字准确。二、确认和计量的一般原则(一)权责发生制原则 1、指收入和费用应在发生时进行确认,而不必等到实际收到现金或支付现金时才确认。 2、例证:设置应收账款、应付账款

22、、待摊费用、预提费用账户,体现了权责发生制原则。 3、目前,我国行政单位采用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除经营业务采用权责发生制外,其他业务也采用收付实现制。(二)配比原则 1、配比原则指收入和对应的成本费用应相互配比,并在同一会计期间内确认。 2、例证(1)会计制度要求收入和成本、费用应相互关联。(2)收入准则规定的收入确认条件之一,要求相关成本能够可靠计量,也体现了配比性原则。 3、配比原则包含两层含义:因果配比和时间配比。(三)历史成本原则 1、历史成本原则指将取得资产时实际发生的成本作为资产的入账价值,在资产处置前保持其入账价值不变。 2、例证(1)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应按实际支付的现金或

23、等价物入账。(2)会计要素的计量,应基于交易事项的实际交易价格或成本,除法律、法规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另有规定外,企业一律不得自行调整其账面价值。 3、注意:企业会计制度要求资产发生减值时,应计提准备,这是对历史成本原则辩证的否定。对资产计提减值准备,是“谨慎性原则”对“历史成本原则”的一种辩证否定,是为了达到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而采取的一种较易进行的处理方法。历史成本原则要求企业的各项财产在取得时应当按照实际成本计量,并且在以后资产的存续期内不得随意调整账面价值。但根据资产要素的定义,其必须是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如果不对资产减值进行确认,将对投资者的决策行为带来不利影响。所以企业会计

24、制度规定,对于资产的增值在账面上一般不予确认,但对于已经发生的资产减值则必须予以记载,这也是谨慎性原则的体现。(四)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 1、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指将与当期收益相关的支出计入当期损益,将与当期和以后多个期间的收益相关的支出计入资产价值。 2、收益性支出指与本期相关,计入当期损益,影响经营成果,列于利润表;资本性支出指与本期和以后各期相关,计入资产,影响财务状况,列于资产负债表。 3、例证(1)将资产分为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将负债分为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2)固定资产后续支出中,改良与修理的会计处理差异。三、起修正作用的一般原则(一)谨慎性原则1、谨慎性原则指在存

25、在不确定因素情况下作出判断时,保持必要的谨慎,既不多计资产和收益,也不少计负债和费用。它最早萌生于会计受托责任观盛行的19世纪,会计人员存在强烈的灾难意识,其后的几百年里,商业活动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剧了这一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地位。2、谨慎性原则的运用,以存在“不确定因素”为前提。如果没有这个前提而任意少计资产和收益或多计负债和费用,则属于设置秘密准备,滥用谨慎性原则,应视为重大会计差错进行更正和披露。3、例证(1)在会计核算上对资产计提8项减值准备。(2)债务重组中对或有收益和或有支出的处理原则。(3)或有事项的确认和披露的相关规定。(4)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折旧。(二)重要性原则1、重要性原则

26、指在选择会计方法和程序时,要考虑经济业务本身的性质和规模,根据特定经济业务对经济决策影响的大小,来选择合适的会计方法和程序。2、例证(1)重要的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在会计报告中重点说明,次要的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在会计报告中合并反映。(2)合并会计报表中对于固定资产交易的抵销,对固定资产转为商品的情形可以不作抵销。(3)关联方交易的披露中,也多处运用了重要性原则,如零星的关联方交易,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影响较小或没有影响的,可以不披露;类型相同的非重大交易可以合并披露等。3、重要性从质和量两方面判断:质是指会计事项发生对决策有重大影响;量是指会计事项达到一定数量可能对决策产生影响。 4、采用重

27、要性原则的目的,是考虑会计信息成本效益。(三)实质重于形式原则1、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指经济事项的经济实质重于其法律形式。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依据。2、例证(1)售后回购不确认收益。(2)销售商品的收入确认,应满足4个确认条件。(3)关联方关系的判断标准,将承包人和被承包企业之间,视同控制关系。(4)融资租赁的会计处理,承租方对于租入资产,作为固定资产确认。(5)当资产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时,在建工程应结转固定资产。(6)在关联方关系的判断上,将拥有共同关键管理人员的两个企业,作为关联方。历年试题多项选择题(2000)下列项目中,违

28、背会计核算一贯性原则要求的有( )。 A、鉴于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的发布实施,对原材料计提跌价准备 B、鉴于利润计划完成情况不佳,将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由原来的双倍余额递减法改为直线法 C、鉴于某项专有技术已经陈旧,将其账面价值一次性核销 D、鉴于某固定资产经改良性能提高,决定延长其折旧年限 E、鉴于某被投资企业将发生重大亏损,将该投资由权益法核算改为成本法核算答案:BE解析:法律要求变更以及为使会计信息更相关、更可靠,而调整会计核算方法,属于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的范畴,并没有违背一贯性原则。 练习题判断题企业采用后进先出法计价,符合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 答案:错解析:只有在物价持续上涨时,采

29、用后进先出法计价,才符合会计核算的谨慎性原则。判断题实质重于形式原则中的形式是指法律形式,实质是指经济实质。( )答案:对解析:见教材。 单项选择题配比原则的目的在于( )。 A、正确计量收入 B、正确计量成本 C、正确计量费用 D、将收入与其成本、费用相互对比,正确结算损益答案:D解析:配比原则要求企业进行会计核算时,收入与其成本、费用应当相互配比,同一会计期间的各项收入与其相关的成本、费用,应当在该期间内确认,以便正确结算损益。 单项选择题根据( ),企业的会计核算应严格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 A、一贯性原则 B、可比性原则 C、相关性原则 D、明晰性原则答案:B解析:企业的会计

30、核算应严格按照国家统一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使不同企业的会计信息相互可比。1.4.1 会计要素会计要素也称会计报表要素,是会计核算的基本分类,是设定会计报表结构和内容的基本依据,也是进行确认和计量的依据。会计要素的具体名称就是我们核算中经常要提及到的“会计科目”。会计要素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反映财务状况的要素,包括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其会计等式是“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二是反映经营成果的要素,包括收入、费用和利润,其会计等式是“收入费用利润”。一、资产(一)资产的概念资产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1、关于资产概念中的“预期”资产能带来

31、经济利益,这是资产定义的前提。而带来经济利益能否实现是未来事项,只能依靠会计人员判断,需要预期。可是,定义里加上“预期”就涉及可能性问题,因为很可能、可能、极小可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又是或有资产,不能确认为资产。因此有观点认为,在定义时应当充分考虑经济利益的可实现性,资产概念最好去掉“预期”两字,这样可能会使资产特征的表述更加科学。 2、资产和或有资产的联系和区别资产是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而或有资产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潜在资产,其存在须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1)资产和或有资产的共同点在于:都是过去的交易和事

32、项形成的资源,一旦企业拥有或者控制该资源,就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2)资产和或有资产的区别是:资产是企业已经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或有资产只是企业潜在的资源,企业尚未拥有或控制。资产是需要在会计报表内确认,或有资产不能在会计报表内确认。(二)资产的特征资产的定义中包含了资产的三个特征:1、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例如,经济合同订立的是未来的交易或事项,所以不确认为资产;计划中的经济业务交易也不会形成企业的资产。2、为企业拥有或控制。拥有一般指取得所有权,控制一般指未取得所有权。判别是否属于企业资产,不仅仅是看所有权的归属,而是要看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是否转移。例如,融资租入固定资产,企业虽然

33、没有获得所有权,但具有控制权,但也应确认为资产。 3、能直接或间接地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例如,无形资产不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时,应予转销,不再确认为资产。再如,以前“待处理财产损溢”是列示于资产负债表的,新会计制度改变了这一做法,理论上的原因是已发生损失的资产不会再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这样的项目不符合资产要素的定义,虽然作为一个会计科目核算,但在期末前应处理完毕,不能将其列入资产负债表。(三)资产的确认标准任何资产的确人,必须同时符合两个标准:一是符合资产定义,二是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如果金额不能可靠地计量,即使符合资产的定义,满足资产的三个特征,也不能将其确认为企业的一项资产。(四)

34、资产的计量基础资产的计量可供选择方法很多,有历史成本、公允价值、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等,但是资产计量基础是历史成本。(五)资产的分类资产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按流动性,可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按有无实物形态,可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二、负债(一)负债的概念负债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1、负债和或有负债的联系和区别负债是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而或有负债则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潜在义务,其存在须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或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不

35、是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或该义务的金额不能可靠地计量。(1)负债和或有负债的共同点在于:都是过去的交易和事项形成的义务,一旦履行该义务,就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2)负债和或有负债的区别在于:负债是现时义务,需要在会计报表内确认;或有负债是潜在义务或特定的现时义务,不能在会计报表内确认。所谓特定的现时义务,是指不完全符合负债确认条件的现时义务,不能确认的原因在于该项义务不是很可能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或该项义务的金额不能可靠地予以计量。 2、潜在义务和现时义务的区别潜在义务是指“存在须通过未来不确定事项的发生或不发生予以证实的义务”;现时义务则是“由于具有约束力的合同或法定要求而可以强制

36、执行的义务”。例如,2001年12月1日,甲企业因故与乙企业发生经济纠纷,并被乙企业提起诉讼。至年底,该诉讼仍在进行审理。由于有关法律法规尚未健全,2001年底,诉讼的结果如何尚难确定,此时甲企业承担的义务,就属于潜在义务。又如,2001年12月1日,甲企业与乙企业签订担保合同,承诺为乙企业的4年期项目贷款提供担保。由于签订了担保合同,甲企业承担了一项现时义务。(二)负债的特征负债的概念中包含了负债的两个特征:1、过去交易或事项形成的。对于未来交易事项,企业不确认为负债。注意或有事项中“预计负债”的特殊性,虽然它需要未来事项发生或不发生来证实,但它是对过去的交易或事项结果的预计。2、负债的清偿

37、要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这里有两层含义:负债将来是要清偿的,例如对于无法支付的应付账款,企业不能再确认为负债,应转入资本公积;负债是需要通过转移资产或提供劳务加以清偿,当然在特殊情况下,企业也可能将债务转为所有者权益(比如债转股)。(三)负债的分类负债一般按流动性分类,可分为短期负债和长期负债。三、所有者权益(一)所有者权益的概念所有者权益也称净资产,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经济利益,其金额为资产减去负债的余额。企业所有者权益包括实收资本(股本)、资本公积、留存收益。其中留存收益包括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二)所有者权益的特征所有者权益具有三个特征: 1、除非发生减资、清算,企业不需要偿还

38、所有者权益。 2、企业清算时,只有在清偿所有负债后,所有者权益才返还给所有者。 3、所有者凭借所有者权益能够参与利润的分配。由此可以看出,所有者权益的三个特征是针对负债而言的。所有者权益和负债都是资产的来源渠道,都具有对资产的要求权,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偿还上、破产清算顺序上、参与分配上和支付报酬上有所不同。四、收入(一)收入的概念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1、收入的来源收入有三种来源,即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和让渡资产使用权。三者的确认条件是不同的,具体可参见第九章“收入、费用和利润”的相关规定。 2、关于投资收益是否属于收入企业在会计期间

39、内增加的除所有者投资以外的经济利益通常称为收益,收益包括收入和利得。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让渡资产使用权等日常活动中所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包括商品销售收入、劳务收入、利息收入、使用费收入、股利收入等。利得是指收入以外的其他收益,通常从偶发的经济业务中取得,属于那种不经过经营过程就能取得或不曾期望获得的收益,如企业接受捐赠或政府补助取得的资产、因其他企业违约收取的罚款、处理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形成的净收益、流动资产价值的变动等。由此来看,区分收益是否属于收入要素的关键是其在日常活动中形成还是偶发事件中产生。这里的日常活动,是指企业为完成其经营目标而从事的所有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其他

40、活动。投资收益是否属于收入要素,应视具体情况而定。投资收益的形成主要包括四种类型: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核算下的股利收入和权益法核算下的占被投资公司净利润份额;长期股权投资的转让处置所得;长期债权投资获得的利息收入(含折溢价摊销);长期债权投资的转让处置所得。对于“长期股权投资成本法核算下的股利收入和权益法核算下的占被投资公司净利润份额”和“长期债权投资获得的利息收入(含折溢价摊销)”,是让渡资产使用权取得的收入,因而归属于收入要素;对于“长期股权投资的转让处置所得”和“长期债权投资的转让处置所得”,并不属于收入要素,而属于“利得”的概念。除了处置长期投资获得的投资收益外,利得还包括营业外收入和补

41、贴收入。(二)收入的特征收入具有四个特征: 1、日常活动中产生。偶发事件产生的收益属于利得,不属于收入,应计入营业外收入(或补贴收入、投资收益)。 2、表现为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或两者兼而有之。 3、能引起所有者权益的增加。 4、收入只包括本企业经济利益的流入,而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三)会计核算科目分类在会计核算上,对于销售型企业来说,销售商品通过“主营业务收入”科目核算,提供劳务通过“其他业务收入”核算;对于劳务型企业来说,提供劳务通过“主营业务收入”科目核算,销售商品通过“其他业务收入”科目核算;对于销售型企业和劳务型企业,让渡资产使用权(利息收入、使用费收入)通过“其他

42、业务收入”科目来核算,让渡资产使用权(股利收入)通过“投资收益”科目核算。五、费用(一)费用的概念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 1、会计要素中的“费用”是个广义的概念会计要素中的“费用”,是指企业发生的各种耗费,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营业成本,其特点是可以对象化到某种商品或劳务中,在核算上分为“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和“其他业务支出”;二是期间费用,其特点是不可以对象化到某种商品或劳务中,在核算上分为“营业费用”、“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具体的项目组成是:费用要素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其他业务成本(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

43、2、成本和费用的区别成本和费用都是耗费。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费用是指企业为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所发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成本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种耗费。企业应当合理划分期间费用和成本的界限。期间费用应当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成本应当计入所生产的产品、提供劳务的成本。企业应将当期已销产品或已提供劳务的成本转入当期的费用;商品流通企业应将当期已销商品的进价转入当期的费用。成本和费用比较容易混淆。事实上,成本是资产负债表的概念(通常称为“生产成本”),而费用是利润表的概念。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图形来予以形象的说明: 企业生产产品,归集产品成本后形成存货,列入资产负债表项目。当产品

44、对外销售的时候,已对外销售的产品的成本才形成费用列入利润表。当然,如果产品没有对外销售,本期就只会发生生产成本而形成存货了。(二)费用的特征费用具有三个特征:1、日常活动中产生。偶发事件产生的属于损失,不属于费用,应计入营业外支出(或投资收益)。 2、表现为资产的减少或负债的增加,或两者兼而有之。3、将引起所有者权益的减少。六、利润(一)利润的概念利润是指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营业利润、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利润的构成关系如下:1、净利润利润总额所得税2、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收益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3、营业利润主营业务利润其他业务利润营业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4、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二)关于“利得”和“损失”的要素归属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处置投资获得的投资收益不属于“收入”要素而属于“利得”,营业外支出、处置投资产生的投资损失不属于“费用”要素而属于“损失”。那么,“利得”和“损失”肯定会存在一个要素归属问题,否则无法使“收入费用=利润”的等式平衡。但是,对于“利得”和“损失”应归属于何类要素,企业会计制度未作说明,我的看法是应将其归入“利润”要素。 历年试题判断题(2000)如果某项资产不能再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即使是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也不能作为企业的资产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 答案: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