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1654725 上传时间:2022-12-13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103.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docx(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主讲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王志伟绪论一、 现代西方经济学发展的历史渊源:现代西方经济学一般指世纪年代以后流行于欧美国家和其他某些国家与地区的经济学说。不过,这种经济学说并不是在20世纪才产生和出现的,而是从古代发展变化而来的。为了更好地了解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各个主要流派,我们有必要在了解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之前,从历史的纵向发展上粗略地了解一下这种发展和变化概况。1 古代和中世纪的西方经济学说:(公元前世纪至公元世纪)经济学最早产生于古希腊。在公元前4-11世纪时,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奴隶制庄园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偶尔也有一些简单的、少量的商品交换。一些学者出于奴隶主阶

2、级利益的需要,对当时的一些经济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最早的经济学概念和思想,比如说,关于商品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看法、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看法、关于货币的看法等等。在12-15世纪,欧洲处于封建社会的中世纪时代。在中世纪,经济上是封建的庄园经济和领地经济占主要地位,思想上和政治上是与封建王权的等级统治结合在一起的基督教神学。在对基督教教义进行世俗解释时,神学家(例如托马斯 阿奎纳)在过去的经济思想和观念基础上,以基督教的观点解释了封建经济和少量商品交换中的问题(如高利贷问题)。尽管中世纪的经济思想在某些方面比古希腊和古罗马的经济思想有所进步,但是,在某些方面,则进展不大,在个别的方面(如价值理论)甚

3、至还有退步。经济思想和经济学说的发展以一定的、客观的社会经济实践为基础,又反过来反映一定的社会经济实践活动。近现代的西方经济思想是以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当古代和中世纪的欧洲尚未很好地发展起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时候,作为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先驱的古代和中世纪的经济思想事实上不可能真正成为近现代西方经济思想和学说的直接先导。只有伴随和反映近代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重商主义经济学说,才能充当这一角色。2 近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变化:(世纪至世纪年代)近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变化主要是指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变化。不过,在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形成之前,曾经有过一个重

4、商主义经济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时期。重商主义的经济思想和学说的主要特点是围绕如何发财致富问题进行探讨,并在注重发展对外贸易的同时,积极主张国家对经济活动进行保护和干预。重商主义的经济思想和实践为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的产生提供了直接的前提。但是,重商主义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仍然显得比较肤浅、比较粗糙和比较片面。这些缺点和不足,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显然是无法得到进一步发展和改进的。这一任务只能留待以后来完成。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主要产生和发展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前期,即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和取得完全胜利的时期。具体说来,这一时期大致上就是17-19世纪中期期间。该时期内,西方国家的经济在资产阶级革命的配合下,得到

5、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克服重商主义经济理论和观念的缺陷的客观条件已经具备。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所代表的经济思想和学说与重商主义的理论学说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其主要特点是主张实行经济自由主义。这意味着个人可以在摆脱封建经济制度残余和重商主义那样的国家干预情况下,实行自由经营;政府应当在保证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对经济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让市场机制自动地调节经济,配置资源。古典经济学主要的和典型的代表是英国的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大卫 李嘉图,和约翰 斯图亚特 穆勒。古典经济学的最主要成就是提出了以劳动价值论为主要理论的一整套经济理论体系。这包括:以劳动价值论为主同时也包括一些其他相应观点的价值论;在价值

6、论基础上建立的生产理论、资本理论、分配理论和交换理论;与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密切相关的货币理论;对外贸易理论等。在政策倾向上,古典经济学家基本上都主张国家应当对经济活动采取自由放任的态度,尽量少干预社会的经济活动,或者说,基本不干预经济活动。但是,古典经济学的理论观点也存在着某种片面性。比如,古典经济学家对于经济的需求方面没有加以充分重视,在分析方法上,也显得不够精细。此外,劳动价值论往往容易为工人的利益服务而对资本家不利。这些都引起了其他一些经济学家的注意,引起了他们发展某些新理论的研究。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在古典经济学时期之后,又产生了一个新古典经济学的时期。3现代西方经济学体系的产生和发展:

7、(世纪年代至世纪年代)这一时期的经济学叫做新古典经济学。它以1871-1874年经济学界所发生的一个重要事件为起点。这个重要事件就是后来经济学界所说的“边际革命”。这是指1871年英国经济学家威廉斯坦利 杰文斯和奥地利经济学家卡尔 门格尔同时各自独立地分别出版了他们启动“边际革命”的代表性著作。而1874年,瑞士经济学家莱昂瓦尔拉斯也独立出版了从不同角度论述相同理论体系和观点的重要著作。从这三本著作开始,直至19世纪末英国经济学家艾尔弗雷德马歇尔的代表作经济学原理,标志着新古典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完成。新古典经济学对于古典经济学的主要变化是将以劳动价值论为主体的价值理论改变为边际效用价值论,引进了

8、数学中的边际分析方法,由强调供给和生产转变为强调需求和消费。这种理论体系的主要代表是英国的马歇尔和皮古。直到20世纪30年代之前,新古典经济学一直是西方国家中占统治地位的经济思想和学说,被认为是比古典经济学更为合理、也更为精致的理论体系。但是,新古典经济学在20世纪20-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当中,却显得一筹莫展、无能为力。 在新古典经济学最终完成的同一个时期,也出现了一些与之不同的经济理论。那些理论后来被看作宏观经济学的直接理论前驱,为后来的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产生和问世奠定了某种基础。那些理论和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瑞典的维克赛尔,缪尔达尔,林达尔和挪威经济学家弗瑞希等人,也出现了约瑟夫熊彼

9、特,欧文费雪那样的经济学家。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和流派(本世纪年代中期以后):20世纪年代中期以后,西方经济学开始出现了大的变化,即发生了“凯恩斯主义的革命”。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否定了新古典经济学的主要思想倾向,开创了一个新的经济学的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既恢复了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国家干预主义的经济思潮,使之在经济生活中重新占据了主流地位,也同时存在着原先曾经占据过主流地位但在凯恩斯主义出现后暂时退居次要地位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潮。沿着国家干预主义经济思潮和经济自由主义思潮的道路,西方经济学从20世纪年代中期以后不断发展变化,又衍生出许多具体的流派。我们在本课程中将要着重讨论的现代西方经济学流派,就

10、是从20世纪年代中期以来,直到当前所先后出现和存在的各种西方经济学理论体系与学说。二、近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发展历史上的六次革命:综观近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历史,可以说,从近代重商主义学说以来,大约一共经历了六次大的“革命性”的变化。 年亚当 斯密代表作的产生是近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了他的经典性传世之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在这部划时代的巨著中,斯密批判了当时居于统治地位的重商主义的思想和政策主张,力主实行经济自由主义,反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第一次创立了比较完整的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国富论为古典政治经济学从多方面奠定了理论基础,开辟

11、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正是斯密的这部巨著开创了经济学说史上一个崭新的时代。所以,亚当斯密国富论的正式出版标志着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一次革命。 世纪年代以后出现的边际主义革命是近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发展史上的第二次革命 19世纪70年代初,英国的威廉斯坦利 杰文斯、瑞士的莱昂瓦尔拉斯和奥地利的卡尔门格尔,几乎同时在不同的国家、各自独立地提出了主观效用价值论和边际分析方法,从而对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和费用价值论提出了质疑和否定。这就是西方经济学说史上所说的“边际主义革命”。“边际革命”的影响一直持续到20世纪初期英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的经济学体系,最终形成了“新古典经济学体系”。事实上,从“边际革命

12、”起,直到20世纪初,新古典经济学一直居于支配地位,这也为现代微观经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所以,“边际革命”被认为是西方经济学史上的第二次革命。 世纪年代的凯恩斯革命是近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发展史上的第三次革命 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约翰 梅纳德 凯恩斯出版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引发了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三次革命,也就是西方经济学家所说的“凯恩斯革命”。“凯恩斯革命”在经济学研究的理论、方法和政策三个方面,对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进行了变革。理论上,凯恩斯反对代表基本传统理论观念的“萨伊定律”,强调总需求对决定国民收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提出在三大心理规律(消费倾向规律、流动偏好规律和资本边际效率规律)作

13、用下,有效需求不足将导致大规模失业和生产过剩,而市场自动调节的机制将无法发挥有效作用,纠正这种失调。方法上,凯恩斯复活了重商主义曾经使用过的宏观总量分析方法,克服了此前传统的将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分开的“二分法”,将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合为一体。这一做法开辟了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一个新时代。政策上,凯恩斯反对“自由放任”和“无为而治”的传统做法,主张国家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生活进行积极干预和调节。特别是,他创新性地提出了功能性的财政预算政策,主张以赤字财政政策来解决大的经济萧条和危机问题。凯恩斯经济理论体系的出现确实使西方经济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导致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这也正是“凯恩斯革命

14、”的主要影响所在。 世纪年代货币学派的产生是近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发展史上的第四次革命20世纪50 60年代以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 弗里德曼为代表的现代货币主义者发起了对“凯恩斯革命”的反革命。这就是西方经济学家们所说的经济学说史上的第四次革命。弗里德曼的理论体系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不稳定,主要是因为货币因素的扰动造成的。货币是支配资本主义经济中产量、就业和物价变动的唯一重要因素。因此,经济学理论中最重要的就是货币问题。从政策方面来说,弗里德曼认为,财政政策对经济只能起到负面作用,只有适当的货币政策才能稳定经济,让市场自动调节的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实现充分就业。弗里德曼在反对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和政

15、策主张时所提出了两大思想:其一,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是通货膨胀的根源;其二,短期内,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对产量具有更大的效应。这些观点后来为绝大多数经济学家所接受。现代货币主义的革命使凯恩斯主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正统地位发生了动摇。 世纪年代的斯拉法革命是近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发展史上的第五次革命1960年英国经济学家皮罗 斯拉法出版了用商品生产商品一书,在理论学术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和震动。该书篇幅不大,但思想深刻,在复兴古典政治经济学思想路线的基础上,提出了生产价格理论,对新古典经济理论体系进行了批判。斯拉法的这本书被认为是一部划时代的理论著作。它造成的影响不亚于一场“革命”。所以,斯拉法这本书的出

16、版被认为是西方经济学说史上的第五次革命。 世纪年代以后的理性预期学派的挑战是近现代西方经济理论发展史上的第六次革命在20世纪70年代反对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过程中,产生了西方经济学说史上的第六次革命。这就是所谓“理性预期革命”。理性预期学派在批评凯恩斯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中,着重强调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问题。他们认为,人们都是理性的“经济人”,都具有最大化自己利益的行为和理性预期。因此,对于任何宏观经济政策,他们都会有相应的对策来避免或化解对自己的不利,从而会造成宏观经济政策的无效。据此,理性预期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各种国家干预的政策,主张由市场机制对经济自行加以调节,最终使

17、经济达到自然率的水准。理性预期的概念已经为大多数经济学家所接受,并对以往的宏观经济理论模型和政策效果分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正是由于这个原因,理性预期学派的出现被认为是对西方经济理论界的又一次革命。以上六次革命大致上反映了西方经济理论体系的基本发展变化,特别是后面的四次革命反映了现代西方经济学各主要流派产生、发展和变化的基本过程。三、现代西方经济学各流派的形成和发展:1 现代西方经济学的流派划分标准:现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的划分标准与现代西方经济学思潮的划分标准是有所不同的。现代西方经济学思潮的划分标准是以对经济活动的基本指导原则为标准的。而现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的划分标准则要具体一些。一般说来,能够成

18、为现代西方经济学流派的划分标准是:理论观点上基本一致,分析方法上基本一致,政策主张上基本一致的经济学派别。我们在这里是主要经济思潮之下来了解现代西方经济学各流派。2 现代西方经济学各流派的形成和发展:现代西方经济学各流派的形成与发展既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也和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一般说来,这些经济学流派的形成与发展与下面三种情况密切相关:(1) 由于凯恩斯的追随者对凯恩斯经济学说进行了不同的解释和补充而形成了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包括新古典综合派(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新剑桥学派,非均衡学派(新凯恩斯学派),希克斯的经济学体系,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2) 凯恩

19、斯主义经济学说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以后遇到了经济“滞涨”的挑战,这时,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说相对立的各种学说,在批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说的情况下,出现了恢复古典经济自由主义思潮的倾向,其中也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主要有:货币主义学派,理性预期学派,供给学派,新奥地利学派,伦敦学派,弗莱堡学派,芝加哥学派,公共选择学派,新制度主义经济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3) 不同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各流派,也不同于反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各流派的非主流经济学派。这包括:瑞典学派,熊彼特的经济理论体系,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新制度学派,激进经济学派。3现代西方经济学各流派形成和发展趋势的意义:(1) 现代

20、西方经济学各流派形成和发展的趋势:主要经济思潮由轮流居于主要地位向更多相互渗透发展,经济思潮间的差异逐渐缩小但不会消失,而各种流派则变化较大。流派的时期特点和区域特点较为明显。(2) 现代西方经济学各流派形成和发展的趋势的意义:第一,反映了现实经济问题的要求和矛盾。第二,反映了经济发展中不同的利益和要求。第三,反映经济理论和认识的进步。第四,对提高我们学习和借鉴西方经济学具有重要意义。四、 学习本课程的基本态度:我们学习“现代西方经济学主要流派”这门课程,就是要在学习了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知识(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一些相关的子学科的知识)之后,更进一步了解现代西方经济学在一些基本的和重大问

21、题上的不同见解,以及这些见解所产生的实际背景和不同的分析角度。我们知道,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所介绍的,主要是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所基本赞成的东西,是构成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体系和结构。对于西方经济学家之间对于相同问题的不同看法,则涉及不多。对于较全面和较认真地了解与学习西方经济学,试图从中寻求对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借鉴意义、有启发的东西来说,仅仅知道西方经济学主要体系和结构,仅仅了解有关的共识是不够的。我们必须进一步了解,对于一些基本问题和重大问题,西方经济学家还存在着哪些不同的看法?这些不同看法有没有道理?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不同看法?我们应当怎样把握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共识和不同看法之间

22、的关系?当我们借鉴和运用西方经济学中的有关知识时,要注意哪些条件和环境?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应该在学习西方经济学各理论流派时,注意历史地、客观地、辨证地看待具体的理论和政策问题。在尝试借鉴某些理论和政策措施时,也应该首先从我国的具体问题出发去分析问题,注意我国和西方国家之间在相关环境和条件方面的差异。不可盲目照搬或简单套用。归根结底,我们要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去学习、研究和借鉴西方经济学,也就是在学习中具体地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态度和方法。第一篇 国家干预主义思潮下的各流派第一章 凯恩斯的经济学一 凯恩斯其人: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1883

23、-1946)是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现代西方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创始人,也是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奠基者。凯恩斯1883年6月5日出生于英国的剑桥市。凯恩斯的父亲也是经济学家,其母亲是剑桥市的市长。凯恩斯在1902年从伊顿公学毕业后进入剑桥大学学习数学。1905年,凯恩斯毕业后,在剑桥大学师从新古典经济学的大师马歇尔学习了一段时间经济学。1906年,他通过了文官考试进入英国政府印度事务部任职。1908年起,凯恩斯到剑桥大学任教。1911年起,他担任著名的经济学杂志主编。他在剑桥大学任职期间,曾经几次在印度政府任职。1913-1914年,他担任皇家印度通货与财政委员会的秘书。第一次世界大

24、战期间,他在财政部任职,并在1919年作为财政部首席代表参加了巴黎和会。1929-1931年,他出任麦克米伦财政与工业调查委员会委员。1930年,他出任内阁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他出任财政部咨询委员会主要成员。1941年起,他担任英格兰银行董事。1944年,他被封为勋爵。1944年率英国代表团出席在美国布雷顿森林举行的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并且当选为国际货币基金和世界银行的董事。此外,凯恩斯还担任过英国全国互助人寿保险公司董事长,创办过几家投资公司,从事金融活动,并取得成功。1946年4月21日由于心脏病突发,逝世于苏塞克斯郡家中。凯恩斯的主要著作有:凡尔塞和约的经济后果(19

25、19)、货币改革论(1923)、货币论(1930)、劝说集(1932)、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1936)等。二 “凯恩斯革命”的含义:凯恩斯最早属于英国剑桥学派,以研究货币理论和货币政策著称。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和大萧条使他的思想和主张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他在最著名的传世之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否定了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可以自动维持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和谐均衡状况的理论主张和信条,提出了一整套新颖的有效需求理论,并主张通过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积极干预的办法,来消除大规模失业、走出经济萧条。这些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被后来的经济学界认为是对于以马歇尔,皮古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

26、学自由放任的主要思想倾向和政策主张的“革命”。这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凯恩斯革命”。这一“革命”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导致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也导致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西方国家中较长期的主流地位。三“凯恩斯革命”的背景和动机:“凯恩斯革命”的背景总体说来主要是20世纪20-30年代英国及其他西方国家的经济大萧条与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失灵。1929-1933年,资本主义各国出现了普遍性的经济大萧条,生产和产值大幅度下跌,失业急剧增加。其中,尤其以美国最为严重,其次则是奥地利、德国、法国、意大利、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相对而言,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英国、西班牙、罗马尼亚和荷兰所受影响相对

27、较小。根据统计资料显示,1929-1932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工业化国家的工业生产和国内生产总值的下降百分比分别为:美国为44.7%和28%, 奥地利为34.3%和22.5%, 德国为40.8%和15.7%,法国为25.6%和11.0%, 意大利为22.7%和6.1%, 捷克斯洛伐克为26.5%和18.2%, 波兰工业生产下降了37.0%, 挪威则是7.9%和0.9%, 瑞典为11.8%和8.9%, 英国为11.4%和5.8%,西班牙为11.6%和8%。从失业率来看,1929-1933年期间,上述国家的失业总人数达到了4000-5000万人。其中,英国在1933年的失业人数达到275万,失业率为2

28、2.5%,美国的失业人数达到了1400万人,失业率为25%,普通人的生活水平倒退了20年。1932年,美国的工业生产仅达到1929年最高水平的53%。当时,经济大萧条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投资的崩溃。美国的净投资成为负数,1933年的住宅建设和修理支出仅为1928年支出水平的十分之一。由于美国股票市场在1929年10月的戏剧性崩溃,许多股民破产,投资者的名义财富减少了80%。股票市场前两年所赚的400多亿美元全部输光了。银行倒闭,40万储户无法提款。仅1932年一年内,美国就倒闭了1400家银行。几乎与此同时,1917年,俄国发生了社会主义革命。经过了最初几年艰苦奋斗之后,国家的秩序和经济建设迅速

29、好转,其影响迅速扩大。面对上述情形,资本主义各国严重的经济困境迫切要求得到解脱。但是,传统的、新古典的经济理论一筹莫展,既无法从理论上给予解释,也无法从政策方面提出解脱困境的办法。这是现代西方经济学历史上第一次理论危机。 这个提法是英国经济学家琼罗宾逊首先提出来的。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琼罗宾逊1971年12月7日在美国经济学协会第84届年会的理查德T艾黎讲座上的演讲。 这时,大致上有两条道路摆在资本主义各国面前:一是拿不出有效办法任由资本主义经济跨下去,彻底崩塌;二是仿效俄国走社会主义的道路。从资本主义固有的立场来看,资产者们既不愿意经济崩溃和垮台,也不希望走社会主义的道路。凯恩斯原来也属于剑

30、桥学派,也信奉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和主张。但是,在严酷的现实面前,他不得不承认传统的新古典理论的无能为力。他发现,“经典学派所假定的情形,是各种可能的均衡位置之极限点,而且这种特例所含属性,恰不是实际经济社会所含有的。结果是理论于事实不符,应用起来非常糟糕。” 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9页。 他意识到,如果不能摆脱新古典经济学的传统思维方式,寻求新的理论和方法,就将无法克服经济大萧条,同时,那也可能意味着现实的社会将倒向社会主义一边。为此,凯恩斯发起了向传统新古典经济学的挑战。他要从根本上改造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体系和政策主张,寻求一条新的道路,既可避免社会主

31、义,又能避免经济的彻底崩溃。在不懈的努力下,凯恩斯逐步建立并明确了自己新的理论方向和理论体系。他确信,他所建立的理论体系将会是与以往传统的新古典经济理论体系完全不同的。他在1935年1月1日写给肖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的信中谈到了他正在写作的通论。他说:“我相信自己正在撰写一本颇具革命性的经济理论的书,我不敢说这本书将会立即改变世界对经济问题的看法,但是在未来十年间,它对经济理论必然会产生革命性的影响在现阶段里,我不能期望你或任何人相信这一点,但我自己对这一点是深信不疑的。” 转引自:RL海尔布鲁诺:改变历史的经济学家, 蔡伸章译,香港志文出版社1983年版,第480-

32、481页。 事实证明,凯恩斯的这段话是有预见性的。十年以后,当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和汉森将凯恩斯的理论正式引入美国,也是他们正式在经济学界推广这一理论时,凯恩斯所坚信的“革命性影响”真的开始发挥作用了。实际上,也正是由那时开始,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和思想开始逐渐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经济学的主流和正统思想。当然,就“凯恩斯革命”一词的提法在经济学界的广泛流传和认可来说,美国经济学家劳伦斯克莱因(Lawrence R. Klein)在1947年出版的专著凯恩斯革命功不可没。四。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命题:凯恩斯所反对的、正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体系,究竟包含哪些内容呢?凯恩斯又是着重在那些方面

33、进行了变革呢?按照凯恩斯的概括,以马歇尔、皮古等人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体系主要包含以下一些要点:()“萨伊定律”:这集中体现了新古典经济学的核心思想。凯恩斯把它概括为“供给总是能够创造自己的需求”的原理和教条。该原理和教条是说,在经济活动中,市场的需求总是没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人们能够提供多少产品和服务,或者说,社会总供给总是等于社会的总需求,不会发生总需求不足(或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市场具有自动调节经济使其趋向或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机制和功能。这就是说,在一般情况下,经济中的充分就业应该是一种常态,即便偶尔出现失业或失衡,也会通过市场的调节作用自动地恢复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这也就是充分竞

34、争可以自动达到“普遍均衡”(“一般均衡”)的信条。()利息率是货币市场的调节手段。它可以引导人们自动地调节储蓄和投资,使二者达到相等的状态。由此决定了货币市场也总是处于均衡状态。()工资是调节劳动力市场的有效机制。它可以使劳动的供给和需求自动达到相等。由此也决定了劳动市场也是经常处于均衡状态。()货币对于实际经济活动完全不起作用。货币只是会影响价格水平等名义变量,而不会影响社会的实际就业量和产量。这也就是说,货币是中性的。这种观点就是古典经济学和新古典经济学的经济“两分法”观点。(6 )政府应该对社会的经济活动(货币的供给例外)采取自由放任态度,而不要加以干预。只要市场机制可以在充分竞争下发挥

35、作用,经济就会维持在理想的均衡水平上。在这种情况下,经济中的任何波动和失衡都是暂时的,不可能长久的。五“凯恩斯革命”的主要内容:“凯恩斯革命”就是对新古典经济学体系的上述方面,从理论、方法和政策三个方面,对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进行了变革。理论上,凯恩斯反对代表基本传统理论观念的“萨伊定律”,强调总需求对决定国民收入的至关重要的作用。他提出在三大心理规律(消费倾向规律、流动偏好规律和资本边际效率规律)作用下,有效需求不足将导致大规模失业和生产过剩,而市场自动调节的机制将无法发挥有效作用,纠正这种失调。方法上,凯恩斯复活了重商主义曾经使用过的宏观总量分析方法,克服了此前传统的将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分开

36、的“二分法”,将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合为一体。这一做法开辟了经济学研究方法的一个新时代。政策上,凯恩斯反对“自由放任”和“无为而治”的传统做法,主张国家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生活进行积极干预和调节。特别是,他创新性地提出了功能性的财政预算政策,主张以赤字财政政策来解决大的经济萧条和危机问题。凯恩斯通论的主要思想是,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自动调节作用尽管可以使储蓄和投资达到相等,但是,却未必可以达到充分就业的水平。一旦出现小于充分就业的均衡水平,国家就应该积极干预经济生活,通过增加政府投资来推动就业扩大和克服经济危机。具体说来,凯恩斯经济理论的这一主旨是通过对新古典经济学的批判建立起来的。这

37、表现在:1 反对“萨伊定律”和经济自动均衡的全部理论教条,发起经济理论的革命:凯恩斯以经济现实批评了“萨伊定律”的教条,针锋相对地提出了强调需求重要性的有效需求理论。凯恩斯认为,在市场经济的现实条件下,国民收入主要受到了需求水平的制约,或者说,国民收入的水平主要是由社会的需求水平来决定的。他认为,由于“资本边际效率”、“流动性偏好”和“边际消费倾向”这三大心理规律的作用,即便在正常的情况下,仅靠市场的自动调节机制也不足以使经济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为此,国家必须借助政府干预的各种手段,来补足社会的有效需求缺口,才能使供给和需求在社会最充分的水平上达到均衡,即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具体到各个特定市场

38、的情况,凯恩斯认为,在商品市场上,消费者在“边际消费倾向”的作用下,其消费需求会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呈现递减的趋势,也就是说,由于消费的增加总是跟不上收入的增加,消费需求不足将是一种长期现象。在货币市场上,利息率也不能自动保证储蓄与投资的经常相等。因为投资要取决于利息率和对投资的预期收益(资本边际效率)二者之间的比较。而利息率也不是像新古典经济学所说的那样由储蓄和投资共同决定。对此,凯恩斯提出了利息率应该由对货币的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主要是由对货币的需求决定的观点。货币的需求又是由人们需求货币的三种动机来决定的。在劳动市场上,他认为,工资也不能成为调节劳动力市场使劳动的供求经常达到充分就业均衡的机

39、制。凯恩斯认为,劳动的供给主要取决于名义工资(而不是像新古典经济学所认为的那样取决于实际工资),而且名义工资在经济萧条时也不会像新古典经济学所认为的那样无限制地下降。凯恩斯认为,在消费需求不足条件下,一般消费品的生产过剩是不可避免的。而消费品的生产过剩将会导致生产减少和下降。而这些又都会减少生产者的利润,从而降低生产者和投资者的利润预期,降低其“资本边际效率”,引起投资需求不足。(如果“资本边际效率”发生突然崩溃,将会立即引起经济危机。)再加上“流动性偏好”的作用,使利息率难以持续下降,投资需求将更加不足。在投资需求不足的情况下,经济中就会出现非自愿失业。这样,劳动市场也会发生严重失衡。由此,

40、凯恩斯断定,在一般情况下,资本主义经济将无法依靠市场的自动调节机制达到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仅依靠市场调节机制,经济通常将处于小于充分就业的低水平均衡状态,只有极偶然的情况下,经济才可能达到充分就业水平的均衡。而经常失业的常态是难以为社会所接受的。、 对自由放任主义古典经济学信条的政策革命:鉴于经济中经常发生有效需求不足的情况,而市场自动调节机制又不能总是有效地发挥作用,凯恩斯提出,应该放弃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所主张的自由放任原则,转变政府实行自由放任政策的观念,代之以政府干预的观念和政策,通过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增加社会的总需求,提高就业和产出水平。他还进一步采用了其弟子卡恩提出的

41、乘数理论来说明政府干预经济、扩大有效需求的重要效果。 六“凯恩斯革命”的理论特点和意义: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K加尔布雷思曾经说通论是“对社会经济政策最有影响的一本书”。 约翰K加尔布雷思:凯恩斯主义为何来到美国,转引自萨缪尔森:经济学文选,1973年英文版,第91页。 事实上,凯恩斯对于西方经济学的这一变革,在当时乃至以后的确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革命性”的转变。凯恩斯经济理论体系的出现确实使西方经济学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并导致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凯恩斯革命”在理论上的特点主要是:(1)注意到经济中制度因素和不确定性对经济行为的决定性影响,因而拒绝了传统西方经济学中的市场总是处于充分就业均衡

42、状态的假定。(2)注重短期分析,注重国民收入和就业的决定问题,而不再强调长期分析和资源最优配置问题。(3)强调有效需求的决定性作用,否认相对价格变动在短期内的重要意义。(4)主张经济中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的统一,反对将其分裂的“二分法”。(5)否认经济中存在经常有效的自动调节机制,主张政府对经济加以干预和调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客观地讲,凯恩斯的理论的确对20世纪20-30年代的资本主义经济状况作出了一定程度上的、比较正确的分析。他能够比当时居于主流地位的新古典经济学家更为清醒地正视经济大萧条的现实和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矛盾。他的一整套理论体系和分析方法的提出,为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在极其关键的时刻转

43、变和开辟了一个新方向。他所提出的经济政策主张,至少为当时的资本主义经济摆脱危机和困境,提供了一条现实可行的途径。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凯恩斯找到了有别于社会主义和传统新古典经济学的、拯救资本主义经济的“第三条道路”。他不仅成为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而且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此后,西方经济学的发展都直接或者间接受到了凯恩斯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的影响。“凯恩斯革命”的意义主要应该从上述方面加以理解。但是,凯恩斯的理论和方法也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它强调了经济的宏观方面,却忽视了应有的微观基础,从而成为后来一些经济学家批评的主要方面。它过多强调了心理因素的作用,却忽视了对经济

44、现实因素的深入分析。它在特定情况下对经济需求方面给予充分强调的同时,却没有注意到供给因素也是不能被忽略的。凡此种种,造成了凯恩斯理论在解释经济现实问题时,也存在着较大的局限性,因而也引起了后来的经济学家们对他的较多批评。总之,对于“凯恩斯革命”,我们既要从它对西方经济学的发展和对西方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方面给予积极评价,也应该看到,正是由于凯恩斯理论极强的针对性带来了它的特定历史局限性和片面性。当然,也应该注意到,凯恩斯的理论和方法带有的理论粗糙,看法主观的问题。在学习和借鉴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和分析方法时,应该实事求是地对待它和准确地把握它。第二章 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新古典综合派)凯恩斯在通论中

45、提出其不同于新古典经济学的新的经济理论和方法体系之后,逐渐成为西方各国的“新经济学”。许多西方经济学家对其趋之若骛,信服有加。为了学习和运用凯恩斯的新理论、新方法,凯恩斯主义的追随者们对凯恩斯的理论进行了大量的注释、补充和改进的工作。这些人就形成了“后凯恩斯经济学派”。到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西方国家的经济学界形成了两大主要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派分支。其一是以美国经济学家为主的“新古典综合派”(也叫做“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美国凯恩斯主义”、“凯恩斯右派”);另一支是以英国经济学家为主的“新剑桥学派”(也叫做“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英国凯恩斯主义”、“凯恩斯左派”)。本章,我们将主

46、要介绍对西方经济学影响最大的一派,即“新古典综合派”(“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派”、“美国凯恩斯主义”)。一 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派(新古典综合派)的主要代表人物、特征和该学派的形成: 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新古典综合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美国的保罗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阿尔文汉森(Alvin HHansen),沃尔特海勒(Walter WHeller),詹姆斯托宾(James Tobbin),劳伦斯克莱因(Lawrence R Klein),阿瑟奥肯(Athur Okun),多马(Domar),英国的詹姆斯米德(James EMeade)等人。 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新古典综合派)

47、的特征:新古典综合派在经济理论上的最显著特征是,在宏观方面接受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在微观方面采用传统的新古典经济学理论。随着形势的发展,新古典综合派还表现出另一个特征,那就是对其他学派观点的吸纳。新古典综合派这种经济理论的运行背景是所谓的“混合经济”。 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新古典综合派)的形成:新古典综合派的形成过程,其实就是凯恩斯的经济理论在美国传播和占据主流地位的过程。这一过程并不是从凯恩斯的通论出版后很快开始的,因为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各国很快转入了战时经济的状态。不过,战时经济却从另外的角度对凯恩斯的理论提供了佐证,使得本来就对凯恩斯理论抱有好感的一些人,在战争结束之后更愿意

48、接受它了。年,美国通过了“就业法”,最先把凯恩斯主义的原则体现在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调节的实际行动中。其后,欧洲一些国家也纷纷采取了相类似的行动,企图借助于国家干预来实现充分就业,物价稳定,长期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收入均等化,和资源最优配置这六大经济目标。20世纪- 6 0年代是凯恩斯主义在欧美国家得到普遍传播和运用的时期。这一时期被称为“凯恩斯时代”。在这一时期里,美国取得了连续多年的经济持续增长。这似乎证明了凯恩斯主义经济理论的有效和适用。在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情况下,新古典经济学的一些理论和观点又开始重新逐步回到一些人的经济理论观念中,并渗透和进入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与凯恩斯主义由相互对立转向共存与相互融合。新古典综合的理论体系就在这一基础上形成和出现了。“新古典综合”的发端,也许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约翰希克斯所写的凯恩斯先生和“古典学派”(1937)一文。希克斯用三个方程式和IS-LM模型概括了凯恩斯的理论。他认为,凯恩斯的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